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01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才此,班主任往往十分重视养成教育。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案例一

案例描述:

阿迪力.吐尔洪、4年级的学生、今年11岁,一天到晚总是马马虎虎,做事毛手毛脚,丢三落四的,每天上学总要把一些学习用具遗落在家里,作业有时也忘了做,要不就是遗漏题目;平时挺聪明的,一到考试总因为马虎,错好多题;在家做些事也是磕磕碰碰,父母、老师怎么提醒也没有明显的成效。

案例评析:

孩子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是行为习惯较差的表现,主要是注意力和自控力存在问题,口头表达能力差,在家里和学校都不能有条不紊的学习。在加上父母忙,也管不着他。因而,使得父母和他缺乏沟通,父母对他的关爱也就非常少,他整天放学回家后,就和小伙伴在家随便玩耍,有时父母回家看见他在玩,或未完成作业(其实是不会做)就指责他,因而久而久之使得他的性格内向,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采取了以下几点措略。

教育措略。

1.方法指导,同学互助结对子

首先,针对经常漏做、不做作业或忘带作业等现象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自备一个作业记录本,记下各科作业,同桌间互相检查签名。还指导做完每一项作业后及时打钩并将作业放在一个专门的袋子中。其次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榜样作用,因为孩子都是处于同一个年龄层次的,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同龄人之间互相影响的巨大力量,充分利用好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帮助,而且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长期在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影响下,他也能从中学到一些好的行为习惯,改掉自身的陋习,因此我安排了这学生与附近的小伙伴一起做作业或加入一个学习小组,这样学习小组成员可以及时提醒该生做作业,在他需要时还可以给他帮助。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他的作业情况,这样可以按照交作业的及时程度给予他鼓励或奖励。这个方法很好,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基本能及时地交作业,拖拉作业现象也明显减少,因为每当他控制不住自己要出去玩时,就有其他小朋友来提醒他还有哪些作业还没有完成。

2.及时与家长沟通

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家校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学生的很多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和家庭的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及时与家长沟通是整个养成教育的重要一环,首先我和家长联系,针对孩学生具有的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进行原因分析,让家长知道自己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该如何做,然后和家长制定了一些方案:如1.让家长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有关学校或生活中的小事,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度。2.对孩子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指导,如果碰到孩子和家长都不会的问题要及时地与任课老师或班主任沟通,这样提高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如果碰到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情况,要先沟通,再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教育,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以武力解决。3.在家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孩子在金钱方面的观念进行教育,通过父母的榜样作用或言行让孩子明白,只有勤劳、诚实的孩子才受人喜欢。在学校中碰到孩子有没完成作业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确定是否真的是忘在家里或是其他原因没有完成,不让他的撒谎形成空间。

3.以人为本,付出师爱,做好榜样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即便这个学生现在让你很头疼,我们在教育时也应该“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同时作为班主任,要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行为中去,即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对于课堂上,讲错的知识,在同学面前要勇于承认;答应同学们的事,一定办到,做个诚实守信的好老师。如果老师以身作则,学生就会模仿,并下定决心去做好,同时还能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增强老师的威信,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教育效果:

经过辅导,我发现该学生比以前开朗多了,现在和我在一起也活泼多了,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他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他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和伙伴游戏中他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而且他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助而自觉改正,这使得他的个性得到完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他表扬,不约束他,现在作业能自觉完成,课堂上也能遵守纪律了。他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这样他的性格就相应的外向起来。使他变得自信,变得灵活多了,而且成绩也有了进步。

案例二 案例描述:

学生塔依尔.居买、11岁、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好动,反应诀,但自身有很多坏毛病,如:上学经常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捣乱别的学生等.老师、家长都反映地是一个"调皮大王".学习成绩一直很差,每次测验都不及格.上课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几分钟就动兵凳、摇头晃脑,甚至有时还把桌子弄翻了.影向别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时间爱欺负其他同学;书写不认真;在家任性、冲动,稍有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母亲根本管不了他. 案例分析:

该同学虽然好动、精力不集中、任性、学习成绩很差.这主要是由于家长没有时间管他,在学校里也是"人见人恨"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甚至不再管他.但该同学头脑聪.明、精力充沛,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欲望.如有时他表现好了或是认真做对了一道题,只要老师及时表扬鼓励,他就会保持比较长的时间表现良好. 采取的措施:

对这样的学生老师需要倾注爱心、关心和耐心.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多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拉近地与教师的距离,要耐心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要时时关心、时时指点,有进步就表扬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及时鼓励他的每一次良好表现有进步时就给予肯定,让他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你进步了,很好"、"你做得很好很认真,同学们都应向你学习."、"你的回答太好了"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训练就使他变“ 你能行 ”为“ 我能行”

教育效果: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在同学们都觉得他乡变了个人似的,上课听课认真了,坐得住了,精力集中了,同学愿意与他一起学习了,学习成绩 基本上达到合格了,并且劳动也非常积极。在家也变成一个好孩子了.这是老师和家长都期盼的.面对该生教有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塔依尔.居买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教育启示

学生不管是好的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不是天生就具有的,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对于好的我们要给予表扬,并发扬光大,让其作为其他小朋友的榜样,同时还要从他的身上借鉴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那肯定要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去观察,找到原因后,根据不同孩子的气质特点、性格、家庭教育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帮助,让他逐步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具有很好的可塑性的。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必须重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拓展教育途径,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服务意识,为旅游服务行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途径;方法

一、拓展教育途径,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一)情感教育——保证。中职生正值青春期,他们的情感具有闭锁性、动荡性和冲动性特点。所以,学校及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化解学生的心结,让他们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对学生违规行为和消极情绪,要有宽容、理解,引导学生顺畅表达,合理宣泄。同时教会学生善于识别自己的情感,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活学习中以平和的心态与人交往。

(二)课堂教育——前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把握,课堂教育是形成职业信念、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的前提。在职业道德教育课上,结合旅游从业人员实际学习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使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意义和内容,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在专业技能训练中,教师提出职业道德要求,讲清职业岗位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活动教育——载体。学校针对学生心理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内化。立足“小而近、低而实”的目标,开展“文明行为周周练”活动,把学生文明行为细化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主题,贯彻到每周每日的常规工作中,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科学评价——关键。学校改变过去以成绩衡量学生品德优劣的一元评价方式,建立多元的健全的评价机制,实行“七证”齐发制度,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分别获得普通话水平等级证、英语口语合格证、计算机水平测试等级证、文化及专业理论合格证、专业技能等级证、综合品行合格证及毕业证。每个学生只有顺利通过各阶段的学业考核,取得前六证,方可通过毕业鉴定从而获得毕业证。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学生、教师、家长及企业。通过评价与测评,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自己比别人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不足等,从而养成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习惯。

(五)岗位教育——试金石。学生毕业后,要走上工作岗位,如何让他们能从容地处理好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示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岗位教育是未雨绸缪的好办法。为有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学校除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外,还有计划安排学生到酒店、旅行社顶岗实习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检验能否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外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能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否爱岗敬业。让学生在职业活动中见贤思齐,逐渐适应工作环境,熟悉业务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二、运用多种方法,促进职业道德养成

(一)个案/案例教育。为全面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建立了学生操行档案和诚信档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尤其对“问题”学生,实行个案管理。个案材料一式数份,班主任及各管理处室都有备份,“联网”互动,综合评定,全员管理,形成合力。个案管理要求点上防范和突破,而案例教育则是指在面上实施职业道德教育时以案例分析作为有效手段。实践证明,适时而恰当的案例教育对学生触动很大,影响至深。如邀请行业专家作专题报告,旅游服务专业毕业生谈人生成长史及创业之星作创业“艰难起步”体会等。这些生动鲜活的案例,胜过空头说教千万倍,其感染力可以穿越时空,有的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激励/赏识教育。职校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失衡和行为偏差等问题。挫败、迷茫、动力缺乏症及各种不健康情绪使不少学生大失青春少年应有的意气风发。面对这群“迷途羔羊”,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品德优良的,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不经意的夸奖,对学生来说都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学校把就业创业成功毕业生照片和事迹张贴在教学楼、实训室墙壁上,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踏实工作。有不少学生非常羡慕他们,并以他们为榜样,暗下决心也要做创业明星和就业明星。有的学生对老师说,毕业后争取学校教学楼的走廊里也有自己的照片。今天他们以学校为荣,明天让学校以他们为荣。

(三)明示/暗示教育。明示法是直接外显地通过教育者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影响的方法。暗示法则是间接内隐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影响的方法。在我们以前的教育中,运用明示法偏多,忽视了暗示法的作用,教育效果不明显。为此,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实际,把枯燥无味的《中学生行为规范》《一日常规》《职中生行为十不准》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诀和生动有趣的文明礼仪“三字经”,并编印成册,人手一份。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快就记住了,在吟诵之余对自己的行为起到暗示和调节作用。学校还把旅游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道德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旅游课程的教学之中,贯穿于旅游实践操作之中,让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受锻炼、受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服务/创业体验教育。学校创业一条街中的学苑宾馆、四方旅行社、茶社、糕点店等已成为旅游专业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二年级学生工学结合,在服务中养成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服务的职业意识、责任心、道德义务感。三年级学生直接参与酒店的经营和管理。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校还聘请了企业技术骨干来校指导,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和怎样学,教师知道该教什么和怎样教。充分利用职业学校与企业资源,融合企业文化,让学生在对客服务中养成“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职业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责任编辑:章跃一)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moral education; path; method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社会新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文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对于文明、文明行为、大学生文明行为,不少学者给予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文明行为到底有哪些内容,尚没有清晰地界定和解读,本文试图对文明行为、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内容进行分析,这对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增强文明修养以及进行文明意识的教育、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文明”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果的积淀,也是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是每个人点头或弹指瞬间流露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是个人风度和魅力的体现。文明程度是人类进化的标尺,是民族优劣的标志。分析大学生文明行为,无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对大学生内涵修养的培育、品德境界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深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文明与文明行为

社会文明,从简单点的层次理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包括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运作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上述三个要素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这就是社会文明。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文明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果的积淀,也是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我们认为,文明在现代社会中,就是与文化结合紧密的一种现代物质文明趋于发达条件下精神生活的现代化,包括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新思维、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的内化并能转化为个体、群体、组织,甚至国家民族的理念、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和活动形态。文明行为,是符合所在社会经济条件下衍生的社会文化、社会政治相吻合的在社会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个人、群体、组织、地区、国家、民族的活动形式和表现方式。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人的行为可分为外显和内在行为。外显行为是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言谈举止;而内在行为则是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意识、思维活动等,即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进一步推测其内在行为。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在校园中不文明行为的观察和调研,发现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在图书馆、教室抢占位子而人不到;食堂买饭时插队;离开教室时不带走垃圾;上课时迟到、早退、旷课、逃课;在图书馆阅览室随意讲话讲脏话;上课时手机铃声响起等。为什么在高等学府中会产生如此不文明的行为?许多研究者都谈了客观环境与条件,主观上的内在动因等等,但是我们应该从行为产生的本质上来认识。一般来说,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行为主体:人,具体而言是指具有认知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目标指向所涉及的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其他事物;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等;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之间相符的程度。从这些行为产生的结构因素和发展过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存在现状找到有力的、有效的措施和治理方略。

二、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内容界定

那么,大学生的文明行为应该有哪些基本内容呢?如何进行分类标准的界定?目前对此尚无太多的分析。因为高等学府是“生产思想”的地方,她所确立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培养对象有较高的文明水准和文明境界,所以就不能简单地从零散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道德方面去考量。我们阅读到的大量文章都是讲社会生活文明行为,对文明行为的内容的理解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大学生文明行为的主要分类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类型:①政治文明行为: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政治文明由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意识文明等方面构成。大学生政治文明行为的表现主要是政治参与、政治意识、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水平、政治敏感度、政策水平等方面符合当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②利益文明行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分配之主次分明和统筹兼顾,合理合法获取利益,体现自身价值,遵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降成本、讲效率、讲公平、讲公正,摒弃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行为;③道德文明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道德发展纲要》的规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标准是清楚的,宣传教育力度要增加;④习俗文明行为:入境问俗,移风易俗,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倡导新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观念,适应特定区位的文化习惯;⑤宗教文明行为:信教自由,对宗教教义、宗教禁忌等要尊重,但必须符合我国民族政策,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宗教行为;⑥礼仪文明行为:精神风貌之礼、言行之礼、仪式之礼等方面众所议定、众所习用的规则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按照等级相称律、约定俗成律、时空有序律和客随主便律等礼仪规律要求大学生自身;⑦组织文明行为:非国家性组织的规章制度、机构、纪律等方面,对该组织的成员来说是需要遵守的,而且组织的文化、理念、宗旨、作风、发展哲学等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都要在组织中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⑨娱乐文明行为:休闲文化,休闲产业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文化的功能不可小觑。恢复身心健康、增强社会团结、娱乐中存在创造性元素、探讨礼仪伦理规律,甚至可以将娱乐文化上升到一个国家的国民性的高度来认识。⑨网络文明行为:在网络活动中应该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规则、制度等活动形式和行为规范。

三、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延展价值

我们分析当代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分类标准和内容,就是为了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不能简单理解为日常生活行为。但是这些文明行为的标准还是比较模糊的,在操作方面还缺乏实践性。大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需要养成的,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尚需21天的重复和历练,何况这九种文明行为的内容。特别是内在行为的养成,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接受新的事物,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定势,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产生不文明行为的内在动因之后,采取相对应的对策和措施。着眼于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矫正对策的探讨,把具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转化成高等院校可供操作的方案,并全面贯彻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去,这就是一项系统工程了。试图为切实改变大学生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增强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出活动载体和文法性的规范。例如:大学生文明公约——文明礼仪篇:仪容举止,恰当庄重;衣着打扮,朴素大方;遇见师长,主动问好;路遇求助,热情帮助;公共场合,慎言慎行;志趣高洁,精神健康;洁行垂范,语言文雅。文明学风篇:笃诚治学,忌肤浅浮躁;追求卓越,忌固步自封;弘扬学术,忌浅薄无知;严谨求证,忌抄袭作弊;虚心求教,忌狂妄自大;刻苦认真,忌弄虚作假;好学敏思,忌得过且过。文明教室篇:文明礼貌,忌言语粗俗;尊重师长,忌旁若无人;保持整洁,忌乱扔垃圾;按时作息,忌迟到早退;专注听教,忌私语走神;勤擦黑板,忌乱帖乱画;遵守秩序,忌占座夹塞。

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教育的大力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个体文明意识的提高。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立平,胡兵,范茜.五因素人格模式与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J].现代大学教育.2002,(3)

[2]田爱民,胡滨,董伟英.论当前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于忠汉.怎样培养大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J].现代教育科学.1997,(11)

作者简介:呂俊涛(1960-),男,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管理。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大学生文明行为与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項目编号:SZZD10001;2010年陕西师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课程教学内容、手段与技术改革研究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现状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中较为重要的阶段, 是良好行为的养成阶段。农村初中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都面临着特殊的问题, 为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旦得不到重视就会肆意发展, 甚至给人的一生带来灾难。

在对现阶段农村初中生进行相关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目前较多的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 具有一系列优秀的品质, 但是生活习惯方面却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比如不够自爱, 在学习上缺乏目标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了初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家庭因素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最大的, 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优秀行为习惯的培养时, 必须要重视家庭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校和家长一起加强对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 号召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风气。同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 发挥能动作用和主动性, 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二、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1、加强习惯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1)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习惯养成教育有着久远的历史, 古往今来若干的国内外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对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而农村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 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精神的落实

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四有公民, 青少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青少年的发展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能促进全社会范围内精神文明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3) 加强具体规范的制定

要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必须要制定详细的规范, 同时在规范的基础上加强老师和学校对学生的监督, 也促进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监督, 包括生活、学习等若干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优秀的初中生。

4) 从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实践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阶段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初中生正处于自身发展的青春期, 尤其是农村留守学生数目不断增多, 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措施, 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

2、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要想实现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就必须从两个方面下手进行努力, 第一是学校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落实理论和思想;第二就是培养学生真正把良好的行为当做一种习惯, 具体情况如下:

1) 学校组织相关活动, 在活动中加强行为的规范。比如较为简单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朗诵, 内容主要涉及到日常的行为规范准则, 还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如广播等形式, 进行行为规范的传颂。同时要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应该落实到实践中去,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 在锻炼和实践中加强行为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引导作用。

2) 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 就必须要使得学生培养起兴趣, 促进相关行为的养成, 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比如在课堂上比赛谁能先拿出书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兴趣, 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生和教师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发挥的作用

1) 教师的主导作用

农村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模仿特性, 而身边的老师就是模仿的首要对象, 这就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养成,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 这就要求要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学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体,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 主动向老师以及身边积极的因素进行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学习的同时, 还应该学会坚持, 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并且在实践中落实,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长久的良好习惯, 并对自身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初中生要想培养起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就必须要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进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身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只有从思想上加强重视, 并且在实践中加强落实, 才会有利于初中生的发展。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对于初中生来说, 学校教育需要起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作用, 还必须要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除去对学校提出的相关要求, 学生还必须要坚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行为进行规范, 从而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网络道德是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不同网络道德行为的体现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撑。而掌握网络技术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又是一种技术接受的过程,因此从技术接受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在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现状的基础上,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回归分析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最后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技术接受模型; 网络道德; 养成教育

[作者简介] 张景生(1962—),男,山东泰安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研究。E-mail:478743207@qq.com。

引 言

网络应用的普及使得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危机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社会、学校和家庭多关注于在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制定网络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加强对学生上网的管理和网络防火墙管理,净化网络环境,等等。[1]但是这些研究的着眼点在于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授和习得,却忽略了养成教育才是德育的根基这样一个基本的前提。[2]从养成教育的角度来看,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些基本的网络行为规范,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行为规范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因此,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养成成为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学者基于理性行为理论(TRA)和计划行为(TPB)对网络道德行为在经验层面展开实证研究,[3]但是TRA和TPB模型虽然在预测行为意向和行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信息技术的采用研究中却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理论中提出的主观准则对采纳行为的影响还没有在实证研究中得到充分证实。[4]由于网络道德行为是主体在接受和使用网络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而网络技术是一种具体的信息技术,这样基于TRA和TPB研究网络道德行为,其科学性就会受到影响。而戴维斯(Davis,1989)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是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是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很多人的研究都为该模型提供了实证支持。[5]因此,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网络道德行为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本研究主要是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揭示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因素,构建影响因素模型。这对于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促进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丰富技术哲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技术接受模型的综合模型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技术接受模型是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1989年,Davis提出了最早的技术接受模型,其最初目的是对计算机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作一个解释说明,用来预测和解释用户在面对新技术时的态度和行为。最早的技术接受模型指出,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是影响用户接受技术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感知有用性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技术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性反映一个人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技术系统的程度。后期的研究对TAM模型不断丰富与修改,Venkatesh 和Bala 提出的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综合模型便是其中之一。如图1所示,综合模型认为用户对系统的使用行为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而行为意向由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决定。感知有用性还受到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同时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受用户个人差异、系统特征、社群影响和便利条件等外部变量的影响。

二、研究模型的构建

对网络道德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美国学者Leonard等人在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用社会环境、信仰体系、个人价值观、个人环境、职业环境、法律环境、商业环境和后果等变量来解释主体的网络道德行为与态度,并用主体的感知行为控制、自我强度、控制信念、个人特征、感知重要性、组织道德氛围和情景等因素来解释网络道德行为意向,并构建出了网络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6]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但是该研究把环境因素分得过细,而且模型所提出的信仰体系、职业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更多的是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而网络道德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们通过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是调节网络主体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网络道德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需要考虑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性。基于这些考虑,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反思和访谈,根据技术接受模型的综合模型得出如图2所示的网络道德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从图2可以看出,这个模型的核心仍然是技术接受模型,即行为意向决定行为,而行为意向又受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根据技术接受模型的综合模型,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受用户个人差异、系统特征、社群影响和便利条件等外部变量的影响。本研究从性别、年级两个方面研究个人差异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把便利条件具体化为上网条件,通过网络道德氛围研究社群影响。由于网络道德行为是主体在应用网络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很多学者已经指出网络自身的一些特性会影响到主体的网络道德行为,因此本研究在构建系统模型时,就没有考虑系统特征。

三、研究假设的形成

在形成研究假设之前需对相关概念作简单界定。本研究中的网络道德行为按照课题组前期成果徐恩芹《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中界定的网络道德行为的结构框架,包括: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中的道德、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中的道德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另外,关于图2研究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更多地侧重于各种网络道德行为发生的时候主体对这种行为的感知。对于感知有用性来说,更多指的是发生网络道德行为时主体感觉有用的程度,如方便链接到很多交友网站涉及的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行为;可以免费获得论文、软件等涉及的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行为等。对于感知易用性来说,更多指的是发生网络道德行为时主体感觉容易使用的程度,如网络中更容易与人交流涉及的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中的道德行为等。

主体的网络道德行为是由网络道德行为意向决定的,而根据本研究的模型可以看出,网络道德行为意向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感知有用性还受到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同时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又同时受性别、年级、上网条件和网络道德氛围等外部变量的影响。根据这些分析,可以形成如下研究假设。

H1:性别因素对感知有用性有直接的影响;

H2:年级因素对感知有用性有直接的影响;

H3:网络道德氛围对感知有用性有直接的影响,并通过感知有用性影响网络道德行为意向;

H4:上网条件对感知的有用性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并通过感知有用性影响网络道德行为意向;

H5:性别因素对感知易用性有直接的影响;

H6:年级因素对感知易用性有直接的影响;

H7:网络道德氛围对感知的易用性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并通过感知易用性影响网络道德行为意向;

H8:上网条件对感知的易用性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并通过感知易用性影响网络道德行为意向。

四、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上述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需要开展具体的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的具体过程,实证研究的过程包括调查问卷的编制、问卷发放与回收、数据统计与分析等三个阶段。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确定以所选学校在校大学生为总体,从中抽取样本开展实证分析,所以,研究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级、家庭城乡分布和最早接触网络的时间等因素。徐恩芹(2012)的前期研究成果《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养成的相关性研究》显示,学生的家庭城乡分布和最早接触网络的时间与网络道德行为无显著相关,而信息技术价值观会直接影响网络道德行为。因此问卷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这些实际情况。

为确保问卷的质量,课题组还对研究模型的理论构件进行操作化处理,即确定了每个层面的测量指标。本研究测量项目主要来自于自编项目,以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确定。小组人员全部是本课题研究人员,为了保证题项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每次讨论都由主持人详细介绍每个层面,并对讨论内容进行记录整理,然后生成题项,最后再对题项进行修正反馈。

最后形成的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独生子女情况等;第二部分是技术接受模型的核心部分,其中感知有用性设计了3个题项,感知易用性4个题项,网络道德行为意向6个题项;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网络道德氛围和和上网条件两个外部变量,各设计了3个题项。问卷的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和第三部分采用Likert5分计分。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阶段研究选择了山东、江苏、湖南等省6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包括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3所省属高校、2所高职院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9份,有效问卷482份。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 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

对于全部有效问卷,所得数据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首先进行项目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题项决断值(CR)均达显著,具有一定的鉴别度。接下来对问卷的每部分变量进行了信度检验,本研究的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各部分的信度分析如表1所示。根据统计学原理,只要α系数大于0.7就说明具有良好信度,本问卷各变量α系数都大于0.7,因此可以说具有良好的信度。

另外,从研究问卷题项的设计、发放一直到回收统计,访谈一直没有中断,其中包括课题组成员对校外专家和学生的集体访谈,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

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问卷全部数据经过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38.9%,女生61.1%;一年级学生占27.4%,二年级学生占37.3%,三年级学生占24.2%,四年级学生占11.1%;56.7%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43.3%的学生没有个人电脑。本次调查男女学生比例相差不大,各年级也都有分布,样本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较为合理。

另外,本研究五个部分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上网条件和网络道德氛围得分都较高,超过了4分,这说明目前大学生的上网条件和网络道德氛围处于较好的层次上。对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来说,得分也超过了4分。只有网络道德行为意向得分稍低,为3.1934,而本次研究所设定的网络道德行为意向都是正向的,即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的意向。从五个部分的描述性统计来看,网络道德行为意向得分稍低,因此下一步利用回归分析来测定外部变量与网络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关系。

3.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一个自变量的线性结合,以能简单说明一组预测变量与效标变量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对变量的关系以及其密切程度进行考察,并通过各变量间回归线性的分析对提出的8个假设进行逐一验证。本研究假设模型需要通过多元回归分析预测法进行验证,多元回归分析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的相关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的方法。

(1)回归分析指标

本研究回归分析涉及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

判定系数R:其系数值在0~1之间,数值越接近1表明变量间的线性关系越密切,反之,越接近0表示变量间的关系越不密切。

序列相关:是指不同编号的样本值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本研究借助Durbin-Watson来检验假设模型的序列关系。当DW越接近2时,表示相关系数越接近0,不存在序列相关现象;当DW越接近0时,表示相关系数越接近1,存在正相关的序列现象;当DW越接近4时,表示相关系数越接近-1,存在负相关的序列现象。

(2)回归分析

① 感知有用性的回归分析

以感知有用性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网络道德氛围、上网条件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3和表4。

表3 感知有用性回归的模型概述(b)

a Predictors: (Constant),上网条件,性别,年级, 网络道德氛围

从表3可得DW值为1.966,非常接近于2,表明该回归中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由表4可以看出,性别和年级与感知有用性的显著值分别为0.010和0.000,达到显著,说明性别与年级对感知有用性有直接影响,因此H1和H2成立。但是上网条件和网络道德氛围与感知有用性的显著值都大于0.05,说明上网条件和网络道德氛围对感知有用性没有显著影响,因此H3和H4部分不成立。

表4 感知有用性回归的系数矩阵(a)

a Dependent Variable:感知有用性

②感知易用性的回归分析

以感知易用性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网络道德氛围、上网条件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5和表6。

表5 感知易用性回归的模型概述(b)

a Predictors: (Constant), 上网条件, 性别,年级, 网络道德氛围

从表5可得DW值为1.925,非常接近于2,表明该回归中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从表6可以看出,性别与年级对感知易用性的显著值都大于0.05,说明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H5和H6不成立。另外,上网条件和网络道德氛围对感知易用性的显著值分别为0.000和0.009,呈现显著,说明存在显著影响,因此H7和H8部分成立。

表6 感知易用性回归的系数矩阵 (a)

a Dependent Variable:感知易用性

③ 网络道德行为意向的回归分析

以网络道德行为意向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网络道德氛围、上网条件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7和表8。

从表7可得DW值为1.950,非常接近于2,表明该回归中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从表8中可以看出,性别与年级对网络道德行为意向的显著值都大于0.005,说明不呈现显著影响,因此性别与年级对网络道德行为意向没有显著影响。上网条件和网络道德氛围对价值行为意向的显著值分别为0.002和0.000,达显著,因此H3和H4部分成立。

表7 网络道德行为意向回归的模型概述(b)

a Predictors:(Constant), 上网条件,性别,年级,网络道德氛围

表8 网络道德行为意向回归的系数矩阵 (a)

a Dependent Variable:网络道德行为意向

④研究模型的修正

由技术接受模型的综合模型(见图1)及本研究的研究模型(见图2)可以看出,外部变量中的上网条件和网络道德氛围是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来影响网络道德行为意向的,但是通过研究假设的验证数据来看,这两者对网络道德行为意向有直接影响。另外,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外部变量中性别和年级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有显著影响,但是通过数据验证来看,性别和年级只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影响,对感知易用性没有显著影响。

图3 修正后的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构建的模型,需要修正的地方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变量上网条件和网络道德氛围会直接影响网络道德行为意向;

二是外部变量性别和年级只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影响,对感知易用性没有显著影响。

经过修正以后的模型如图3所示。

五、研究结论与思考

根据前面的分析,说明了本研究提出的各研究假设的成立与否,各研究假设的具体检验情况如表8所示。

表8 研究假设的检验情况

研究假设检验的具体分析如下。

(1)性别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网络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

从数据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性别仅与感知易用性有显著相关,与感知有用性、网络道德行为意向没有呈现显著相关。从实际情况来看,男女学生的技术素养有些差异,这种技术素养的差异体现在网络道德行为范畴中就会表现出对感知易用性的显著差异。与学生访谈中也发现在网络知识产权范畴内,男生会明显觉得更容易从网上搜寻合适的作品或者作业、搜寻合适的收费软件进行破解使用等;在网络言论与自由范畴内,男生也会更容易地进入论坛随意发表言论等。

(2)年级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网络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

不同年级仅与感知易用性有显著相关,与感知有用性、网络道德行为意向没有呈现显著相关。这也很容易理解,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会进一步提高,因此对于网络道德行为范畴中所涉及的网络技术会更加熟练,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3)网络道德氛围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网络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

对于网络道德氛围来说,除了对感知有用性没有呈现显著差异之外,对于感知易用性和网络道德行为意向都呈现显著差异。本研究中的网络道德氛围包括学校网络道德规范、与网络道德相关的制度、行为准则等,从数据结果来看意味着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会有利于感知易用性和价值行为意向,从而会促进学生网络行为中道德的养成。从访谈中也可以发现,网络道德规范整体氛围比较好的班级和网络道德制度准则相对完善的班级中,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会明显改善。

(4)上网条件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网络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

对于上网条件来说,除了对感知有用性没有呈现显著差异之外,对于感知易用性和网络道德行为意向都呈现显著差异。本研究的上网条件包括学生拥有个人电脑、手机等上网工具,从访谈来看,拥有这些上网工具的学生有更多机会涉及网络道德行为范畴,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网络道德规范,因此良好的资源是利于促进学生网络行为中道德养成的基础。

(5)讨论

根据技术接受模型的思路,本研究列出研究的假设模型和框架,并对这些研究假设一一进行了验证,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可以根据技术接受模型的思路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养成进行培养,即通过培养学生对网络道德行为范畴所涉及的网络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入手,并进一步改善其网络道德行为价值意向,就能够促进良好网络道德的养成。

根据课题前期研究成果,信息技术价值观从元结构上分为三个纬度,即价值判断、价值态度与价值行为,这与网络道德中价值行为意向培养的思路一致;另外影响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外部因素与技术接受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的思路一致。这样后续的研究就非常明确地显示了出来,即个人信息技术价值观会影响到网络道德养成,从而课题的申报意图——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的养成就顺理成章。因此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价值观视野下的网络道德教育养成成为课题组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后续研究中将通过专题辅导、案例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价值观,从个人技术接受的角度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参考文献]

[1] 张茂聪,王培峰.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域[J].教育研究,2007,(7):66~70.

[2] 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7.

[3] 黄少华,刘赛,袁梦遥.国外网络道德行为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72~79.

[4] 理性行为理论[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204767.htm.

[5] 高芙蓉.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新进展[J].情报杂志,2010,(6):170~176.

[6] Leoanrd,L.N.K., Timothy,P.C. & Kreie,J.. What Influences IT Ethical Behavior Intentions——Planned Behavior,Reasoned Action, Perceived Importance,o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1):143~158.

[7] 闫秀红.基于价值选择视域的技术接受模型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33~37.

[8] 张景生.浅论教育技术价值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26~28.

[9] 崔志蕊.科学技术价值观研究综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45~46.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十八大提出新的四化要求, 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就必须以现代化的人才为基础, 其核心实际上是现代人才的培养问题。很难想象会有不适应现代生活的人群能够实现现代化建设。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建设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 其中文明的行为习惯无疑是最容易而且最明显反映出培养效果的, 而且也是成本最低和收益最好的。实现现代化, 不仅是物质形态上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最关键的是要有现代化的知识和技能, 更要有现代的文明生活习惯, 其具体表现就是人的日常行为习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讲礼节、讲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又必然体现着新时期社会道德规范发展方向。我们认为, 在小学阶段这一为社会化打基础的特定阶段, 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培养目标, 决定了它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 因此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当前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我们在展望美好未来的同时, 也必须着眼当下, 从小事做起, 从细节做起, 使我们的精神建设跟上物质建设的步伐, 反映我们时代的精神风貌。具体地说, 就是要从娃娃抓起, 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使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道德和精神上同样复兴。

那么, 应该如何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首先, 文明是一种需要培养的习惯

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汉书·贾谊传》有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 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些话都在描述一种经验事实, 即人自幼就应该通过良好的教育, 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荀子曾说过:“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诚哉斯言!文明是人区别于野兽的重要特征, 而文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是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一般认为, 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上, 家庭教育是奠基石, 学校教育是主渠道,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者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个体的独特思想形态。

其次, 文明表现在细节上

小学生文明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明行为习惯问题, 具体表现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目前, 由于每家基本上只有一个小孩, 溺爱问题比较显著, 小学生中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小学生文明行为素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自身存在问题, 社会不良文明行为习惯和不良文化的影响。

家庭方面: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 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 有的家长则对孩子一味放纵, 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约束和道德教育。由于文革而造成的文化断层, 至今其恶劣影响还在, 新的道德风尚还未确立, 致使小学生的某些行为必然带上不文明的特征。

社会上不良社会风气、大众传媒和网络负面效应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视野开阔, 信息量大, 但小学生又缺乏辨别是非能力, 难以正确处理复杂现象, 这就可能带来行为偏差。

我们认为, 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 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的发生地。个人无论从生理形成、心理发展以及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上, 都要紧密地依靠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的言行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 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 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结合家庭情况, 学校可以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有效地教育学生。如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家教报告。如: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等等, 在听后可以要求家长联系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进行家庭教育交流会, 对于方法好, 有见解的家长学校可适当给予奖励, 可在校刊上发表, 鼓励更多的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并在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中共同进步。

反过来, 学生在学校里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后, 会对自己的家庭产生一定影响, 进而对社区和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其实, 对诸多不文明现象, 不管是社区还是社会都有一定的认识, 如果由可爱的孩子们来带头去改变更容易让人接受。有谁能说这不是小学学校对社会的一种独特贡献呢?

2. 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 集中表现为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学校教育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这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又是实现道德教育其他环节的基础和前提。

(2) 帮助小学生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小学生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 也就有了精神支柱, 他们不仅能按照自己所信仰的道德要求去评价他人行为和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 而且还能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所信仰的道德要求去履行各种道德义务, 完成各种道德使命。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 可以结合品德课, 用“理论-模仿-实践-反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明白理论是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和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 使学生明白规则以及按规则行事;模仿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规则进行演练;实践即在现实生活中去实施规则;反馈即对小学生已经发生了的行为进行评价。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并且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品德课教师必须利用这一有效平台, 巧妙的象“春雨潜入夜”一样“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从而完成道德教育。如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学科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第二课《社会文明大家谈》第一课时《社会文明面面观》中, 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上的文明和不文明现象对学生进行文明素养的培养, 用“天安门口香糖”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来阐明文明素养对人个修养、社会进步、国家形象的影响和作用, 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动形成“我一定要做一个文明人”的信念。模仿和实践环节则能起到加强和提高认识的作用, 反馈环节则能起到巩固的功效。

(3) 促使小学生形成道德习惯。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行动。把道德意识转化为小学生的道德习惯, 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总之, 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才能积极地促进他们潜能、思维、创造力的发挥, 才能真正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 才能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3. 整合德育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

(1) 家庭和学校互动, 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 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 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 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有效地教育学生。

(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和拓宽认识, 巩固良好行为习惯。学校适时与村委联系, 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农村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同学们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我们相信, 通过上述的一些措施和手段, 必然能够使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作用更加显著。

摘要: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 传统上注重公共形象。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又是新时期社会道德规范发展方向的体现者。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因此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文明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应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上一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论文范文下一篇:控制工程机械制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