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范文

2023-12-09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课程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有利于培养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一)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的口头表达创设了情境。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之前,让学生在上网查阅有关桂林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去了解桂林,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丰富了感性认识,积累了感性经验。学习课文时,很快能体会到桂林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不虚传。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及其他传播媒介查找我国其它的名胜古迹,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当学生沉浸在网上再现的情景中,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乘势引导学生读说结合,进行口语交际,分别介绍自己在网上欣赏到的美景,抒发自己网上游历的不同感受。同学们畅所欲言,尽情倾吐心中的愉悦之后,又让他们说写结合,把游览过程及内心感受整理成文章,训练了书面表达能力。

(二)创设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语文课堂,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在教育网络化的今天,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合作解决问题,互为师生、互相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可便捷地搜索相关网站,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可“登陆论坛”,将不懂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交流;还可借助于电子邮件、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来实现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甚至另一个国家的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网络中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非本校、非本地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获得多元化的语文知识„„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敢于质疑,使每个孩子都有对学习内容的独特见解,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语文课堂则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三)开发信息资源,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如何在广泛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地判断资源的价值并进行取舍,如何将资源重组并合理利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制定的知识目标,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自行通过网络或从资源库搜索、收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交流,并获得新信息;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及相关事物等。如在教《索溪峪的野》之前,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有关索溪峪的资料、图片,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展示“索溪峪的美丽风光”,这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查找、收集、整理、创造等过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个人一旦对其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努力获取更多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查找与课文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把处理的视频、图像、文本资料等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之中,整合到学生的课堂教学之中,产生活跃的动态画面,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始终在积极作用之中。如学习《墨梅》这首诗,在聆听教师配乐朗诵、观看了“梅花”的视频及图片后,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综合作用,进而兴致勃勃地结合梅花的外形特点、生长习性去朗读古诗、体味诗情,理解、领悟到梅花不畏严寒、无私奉献、高洁自重的道德情操。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多年来教育一直寻求的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目标。

三、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是学生探索问题的桥梁,利用直观的效果,解决课文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费时最多、收效甚微的是课文难点的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动于衷,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传统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要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信息技术改变了这个顺序,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让学生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如教《海底世界》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习气氛,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景色,真正地体会到海底景色的神奇与绚丽。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来看,对课文词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然而学生往往缺乏实际生活的体验,对课文的理解可能出现障碍。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之

一。如《狱中联欢》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的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另一方面是巧妙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景,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唤起情感体验。如《开国大典》、《飞夺泸定桥》这类课文,教师在学生反复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热烈氛围,开国仪式的空前盛况;大渡河的水流湍急,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链过江的惊险场面。使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进行描写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信息技术如何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呢?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新途径。

1.拓展学习的内容,促进语文教学的优化。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你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网络与语文学习的整合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有的可作为学习前的准备,有的可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有的可作为学习的拓展„„改变语文教学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得新、宽、活,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开放,成为一泓永远流淌的活水。例如2004年暑假里的奥运会让每一个人都振奋不已,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更是令每一个中国人无比自豪。这学期有《向往奥运》一文,课前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奥运会的了解时,许多学生对奥运会一无所知,显得茫然。怎么办?课堂教学怎么进行?于是让学生上网查资料,了解到奥运历史、人物故事、申奥历程等相关知识后,再来上这一课,大家的兴致空前高涨,学习状态非常好,一起沉浸在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热烈向往中。课后还有个拓展性练习:你打算为2008北京奥运会做点什么?因为课堂上对奥运会有了较丰富的了解,所以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

2.丰富作业形式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式、层次性、个性化的作业,其练习效果比传统的要好,是传统的作业方式不可比拟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通过带有娱乐性的、不断给以肯定的作业形式,能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到一种成功,感受到一种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开拓解题思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如进行写作训练,为学生提供各种情境,作为命题要素;。然后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写作,给了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

3.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习语文,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关注学生课外语文学习,让学生尽早、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而电子教材可以作为完成语文学科目标的有效途径,或者说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的电子图书库,提供很多与时代脉搏紧扣的阅读材料,而且篇幅适中,适合学生阅读。既可以为语文课的学习提供服务,更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用电脑统一呈现阅读材料,能让学生不断扩大阅读量,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大大提高了独立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1)实物演示。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为此我在上课前准备了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很浓,很认真,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了许多自己认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摹拟试验。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已经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虚拟假设。在小学语文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的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老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语文是小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因素。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汉语科目时是比较基础的,但要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形成一定的汉语思维,需要不断的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计算机文本、图像、视频和声音等媒体信息,将语文阅读的知识点和概念传递到学生的眼睛,让他们通过人机交互学习,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语文阅读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引言: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深化以及对课堂的欣赏,不能把语文课变成图片展示课或音乐欣赏课。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教材中编辑意图,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精心策划高质量的表演课程等方式着手。信息技术的合理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以下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讲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

1.语文阅读课堂兴趣不足

教师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参照,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生动活泼的言语表达,却不能完全改变课堂教学缺乏兴趣的问题;在语文阅读课堂中,仍然存在着教师教学方法的固定现象,如课程指导-课文阅读-知识讲解-练习的教学过程,教学兴趣的缺失会使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难以长期集中。

2.阅读课堂实践性不强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存在实践性不強的问题,即教师未能对小学生提供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语文知识学习路径。有的教育理念,仍限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里,过多重视理论与技巧的形式化,过于关注成绩,缺失对实践铸造真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没有主观意识看待问题。

3.阅读课堂人文性不够

使小学生获得健全人格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为发挥小学语文的学科优势,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赋予他们人文精神。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习惯于对标语文教材和教纲要求,特别是一些乡镇小学,应试教育的痕迹较为明显,这进一步抑制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

1提高认知水平,增强语篇理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纸质语篇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材料,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篇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时,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影视素材,营造悲愤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侵略者的野蛮残忍,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而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怀。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文本语言材料的声音和文本情感与声音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教学结合了著名的录音、影视资料,能够充分展示文本中的悲欢离合,深入学生内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获得文本感。

2拓展教学内容整合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单词的积极性,缩短了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时间,改善了课堂。信息技术迅速改变了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视听与口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了使语文学习内容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课堂阅读,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场景引导学生学习新课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的情感体验提供帮助,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必须把重点放在学生本体上,不能简单地用彩色图片代替学生的情感阅读和想象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应受到课件的束缚,也不应只是绕过电化教育平台。根据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贴近课文,通过阅读和欣赏,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积累语言,从而理解其主要含义。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使用幻灯片进行教学,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的落实。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对语言的理解,并画出两种不同的画法。然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将观看教师播放的幻灯片,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通过师生互动,营造和谐、平等的校园氛围

语文教学应该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提倡民主,学生中有很多智慧资源可以让教师感动,从学生的意见中学到很多东西。因此,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现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集体讨论,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判断,而不是正面和负面的回答,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追本溯源,获得自己的见解。其次以学生为本,营造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帮助学生自由、积极地参与听、说、读、写活动,对提高课堂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优化作文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信息技术观察目标的集中统一特点与作文教学的紧密结合,组织学生的观察,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事物的特点和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其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像一个明智的向导一样,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欣赏和体验美。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优势去想象,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这样的场景,而使用信息技术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最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思维方法训练在语文教学方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提高思维和培养语言是统一的。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能够以书面形式相互交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文发布到学习论坛或网站上,以供许多学生欣赏和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学习更多写作思想,积累更出色的词汇和句子,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结:以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整合模型和整合策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特征,创造教学环境,丰富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真正实现有效的语文阅读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孙忠芳.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与设备,2011,(31).

[2]冯美军.论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J].小学教学研究,2011,(26).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布置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果和兴趣,以及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因此,创新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布置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基于此,本文将对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优质性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研究

1 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1.1 作业形式单一

作业本身就是一种巩固知识的途径,在布置作业时没必要严格地将作业布置为书面形式。但是就目前来说,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作业布置的形式上仍局限在书面作业上,这种单一的形式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目前,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依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村很多家长都在城市打工,缺乏对学生的陪伴、监管和指导,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会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

1.2 无层次感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作业完成的质量也不相同,但是许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够划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这样就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吃力,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 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优质性对策

2.1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设计分层作业布置

在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家庭状况各不相同。如果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就会出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遏制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之前,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设计分层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进行完整,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語文知识学习的快乐。例如,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之后,要求优秀的学生要进行细致的观察,融情于景,带有感情地进行写作;要求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做到表达流畅,细致观察,条理清晰;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则需要学生做到语句通顺,尽量写出所表达事物的特点。教师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为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写作学习的兴趣。

2.2 树立新型的作业观

在农村学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语文作业主要强迫学生抄写课本中的课文,一篇课文要抄好多遍。时间长了,学生受不了,对语文作业很反感,兴趣荡然无存。因此,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布置作业要少而精。要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均衡作业分量,让学生有时间合理学习。

在依照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作业,作业要以书写为主要的方式,而语文课堂是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因此,在设计与布置作业时,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在实际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作业观。

2.3 重视情感体验,拓展思维模式

情感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并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结合农村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进行分析,教师更应在此环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长,传统节日较多,这正是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良好时机。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由于父母大都在外打工,教师可以将中秋节、重阳节等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传统节日与学生的课后作业相融合。也可以将起源于国外的父亲节、母亲节与课后作业相融合,尤其与一些写作类的课后作业相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学生融入节日的氛围中,更好地完成课后的写作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节日制作不同的问候卡片,这会让学生对不同的节日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知,并以此为依据,将自己的心意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内涵,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不同的节日中能够产生不同的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4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实践性的作业

生活是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源泉,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走进生活,积极地进行实践才能够让学生集中听说读写演,深刻地感悟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相关内容。不管教师为学生如何进行作业的设计,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教师为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仍然需要以学生学习的课本内容为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堂上学习的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实践活动,自己进行课外书籍的选择和阅读,在阅读之后通过自己的联想分析汤姆索亚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你的身边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知识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

2.5 关注创新能力培养,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在传统的农村语文作业布置中,教师就是让学生重复地完成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对于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能力的培养比较少。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作业,能够让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地走进社会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作业,学生能够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在给学生教学《那个星期天》之后,可以让学生回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特别期待自己的家人带领自己出去玩耍,自己在游玩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到生活中自己进行感受学习,能够更好地感悟到本单元学习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相关的景物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来说,教师应结合农村生活现状,以及农村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布置家庭作业,这会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可以通过完成作业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价值,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张颖.农村小学语文假期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文教资料,2019(23):74-75.

[2]郑春梅.探问题思因由,巧置作业,让学生乐学语文[J].教育艺术,2019(07):63.

[3]郁平平.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9.DOI:10.27441/d.cnki.gyzdu.2019.001212.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所谓感恩,就是在内心认可对他人、社会给予的恩惠。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这也会使得小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教育;意义;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语文教师更应把实施感恩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之一,充分挖掘和利用蕴含感恩内容的课文,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重视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家庭来看,许多的小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被溺爱,获得了极大的物质满足,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理所应当之感,稍与父母发生矛盾或者意见冲突,动辄发脾气,与父母爆发争吵,甚至是离家出走,这些情况在社会新闻中比比皆是。

其次是从学校来看,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更加重视对学生智力方面的教育,在德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再加上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恰当,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叛逆心理,使部分小学生在学校中爱打架,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处理不好同教师之间的关系,甚至视教师为敌人。

二、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1.结合语文教材,渗透感恩启迪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只要利用得当,同样可以为实施感恩教育增添一份力量。比如,《詹天佑》一课,詹天佑毕业于国外,受到国外大企业的就职邀请,福利待遇和社会状况都优于国内。但是出于对国家培养的感恩,出于民族大义,他毅然选择了回国发展,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设计并主持完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人字形”京张铁路,为国人赢得了荣誉和骄傲。其感恩之心、爱国之情,足以向世人学习。

古诗中也同样暗含了感恩教育。比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我们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体恤,赞美劳动光荣,又可以将其作为感恩教育的出发点,唯有懂得劳动的不易和艰辛,才会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懂得回馈自然,进而更加珍惜劳动人民的果实。

2.教师悉心引导,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会感恩

感恩自然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学生要懂得爱护生活中的花草树木,要注意保护环境,让学生明白只有更好地保护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对自然进行感恩,从而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感恩父母要让学生了解到父母慷慨无私的背后藏着多少艰辛与磨难,学生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时常为自己担忧,体会到父母的教育之恩,能够做到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好的报答父母。

感恩社会需要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要让学生心存感激,能够包容社会不同性格的人,能够与各个阶层的人和平共处,要做到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感恩祖国就必须要了解到自古以来,我国将士为保护国土所付出的一切艰辛,要让学生明白国家能有今天,一切来之不易,对于高中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具体到学生对国歌国旗的理解,以及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要懂得去维护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仅凭讲述一些大道理是远远达不到最终目的的,作为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师,我们要明白,这种口头教育远远就不如做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来得更有效。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更能让他们体验到父母的辛劳。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锻炼自己做家务的能力。但是现在,许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能学习好,一切事情都可以为其包办。即便最简单的家务也不会让他去做的。以腾出他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写作业。一个从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孩子是很难懂得去感恩的。相反,他们会变得更自私,缺乏家庭责任。他们不会理解父母的艰辛,也不会懂得自己应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履行自己的职责。生活中的桩桩小事是最能锻炼一个孩子的,从小事做起,去学着感恩父母及老师,将感恩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4.开展感恩活动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一个家庭的孩子又不多,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导致有的孩子不懂得如何感恩,变得骄横跋扈、自私自利,这都是感恩教育的缺失。在班级里,我经常开展感恩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因为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而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我经常利用重大节假日,让学生开展感恩活动,如:三八节、母亲节,让学生为妈妈煮饭、洗衣服,梳头、洗脚,或者为妈妈画一幅画,制作感恩卡,写上对妈妈的祝福,母亲收到孩子的礼物,看到孩子为自己做的事,肯定倍感开心,孩子在母亲的笑脸中,也感受到因为自己的感恩行动倍感鼓舞,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5.协作中整合家校优势

学校应该积极展开感恩教育活动,加强家园合作,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学校与家庭环境。小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及家庭,只有双方保持良好互动,共同配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说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举办相关感恩活动,家长与老师保持沟通,共同引导孩子在这些节日里勇敢地表达对家长、老师以及国家与社会的热爱、感谢之情。

以国庆节为例,学校应该积极组织爱国活动,包括组织制作爱国海报,设立校园爱国专栏,还可以组织爱国诗歌会,师生、家长一起收集、练习爱国诗歌作品,通过课堂以及家庭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国庆节的来历、我国的发展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让学生在满含爱国之情的基础上联系诗歌,认可学生的表演与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以此类推,学校可以通过其他活动来带动学生的感恩之情。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中渗透感恩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对感恩有深刻認识的基础上,健全个人人格、提升思想品质。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需要加强教学研究与实践论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冯矿伟.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2017.

[2]程丽伟.“感恩教育”——迈出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第一步[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01).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动态生成作用,实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教学活动。语文课程,因多义性和开放性的文本作用于知识、体验、情感和心理不同的学生生命时,更具有多元性和生成性。构建高中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能有效地使师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推动更高层次的师生互动,实现学生的“三维”学习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界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传统的教学过程可能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把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人为地对立起来。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教学“目标的系统性与生成性相结合。课程目标的确定中,既有教师确定的,也有儿童自己生成的,还有儿童和教师共同生成的,最终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目标系统。”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引导学习的生成。语文课程,因多义性和开放性的文本作用于知识、体验、情感和心理不同的学生生命时,更具有多元性和生成性。因此,语文課堂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中,动态生成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解读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一)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认为,认知不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直观的、理性的反映过程,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对客体自身属性或外部环境的反映,而是在外部客观刺激和主体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下而不断建构的结果。“后现代知识观”使知识与客观实在不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表现出多元化、不确定性、动态生成性等特点。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正是以此作为立论基础。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所谓“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指在课堂教学中,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运动变化综合作用的状态;所谓“生成”,《教育大辞典》中理解为,“‘生成’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②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提升的成果,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方法的形成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就是在上述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中实现教学目标,生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教学活动。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强调的是“生成”,因此简称为“生成性教学”。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始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实现意义的获取和提升。“学生与知识之间关系”“从‘反映(认识)关系’发展为‘对话(理解)关系’,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生活,在体验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③因此,它是一种动态的,多样化的,提升性的教学。动态生成教学是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的,与预设式教学的学生被动接受相比,它更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的自主构建;与预设式教学的静态预设相比,它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生成性教学的提出,是对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往往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二)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的关系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④“预设与生成既有对立性,也有统一性,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⑤预设体现了对于文本的尊重,生成则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预设表现出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而缺乏活力。“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有创意。

如教学《藤王阁序》,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有学生提出:“‘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白天鹅’呢?”这样的问题肯定超越了老师的课前预设,如果老师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得沉默,教师不妨顺势把它设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如果一味地指责,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不仅让学生感到兴味索然,而且还遏制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必须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二、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意义

(一)语文课堂生成教学让师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传统教学中,优秀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几至于能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在课前预设好,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教学各环节的安排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然而,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阻止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而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教师不再拘泥于事先预设好的教案,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有弹性地接纳、吸收、处理、激活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实现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同时也促使学生在生成性的课堂中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积极的动脑、动手、动口,使生命处于最大限度的激活状态,是符合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如教学《边城》一文,为了让城里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风情美、人性美,教师如果从城市生活环境、身边人际关系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理解,就可以化解因时代和地域相隔而造成的阅读难题了。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是按照教参内容讲解,学生就很难深入理解。教师只有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才能让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二)语文课堂生成教学能推动更高层次的师生互动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在互动性的对话中,教师应努力地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促使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呈现变化状态。这样,教师便可以及时地捕捉、搜集、判断、重组这些信息,并利用这些活的资源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学生再一次饶有兴趣地展开研究。如教学《醉花阴》,我分析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用“黄花”喻憔悴的女词人的妙处时,有一学生提出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这一想法,我组织学生讨论用“豆芽”和“黄花”为喻体的区别,学生总结出这样一些结论:“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不属于文学语言;“黄花”切合词意,前面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由“东篱”自然联想到“黄花”;“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我肯定了后两种观点,并告诉学生,“豆芽”只能表现“瘦”,表达不出“愁”;“黄花”既能表现“瘦”又能传达“愁”,符合诗歌的意境,使诗歌产生艺术美。我又说,鲁迅在《故乡》中把杨二嫂喻为“圆规”,夏衍在《包身工》中用“芦柴棒”来比喻“包身工”,同样成为经典的比喻,如果用“黄花”来比喻就不协调,所以用什么事物来比喻与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不仅写形(菊花花瓣呈条状)又重在写神——写情写愁。因此,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得恰当生动且符合语境就传神。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收获不小。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使课堂更具活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高效互动的、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过程。

三、构建动态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时空

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精彩。面对课堂中的随机生成,教师应以微笑面对,以积极的教学心态把握,以灵活的教学智慧处理,将课堂生成视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一)精心策划预设,期待精彩生成

“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⑥可见,教学设计只要着眼于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就可能产生预设中的生成策略。如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体验学习,也有利于生成问题的产生;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好充分的预测,便于课堂活动的启发引导。总之,教师可以从多方面预测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当然,这种预设也应该是空间型的,即预设应设计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而不应该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进行预设,把每一个预设都框定。只有这样,才会使教师的教学既有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

如我在教学《祝福》时,设计了一个问题: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应该叫什么?学生随口而答:贺六嫂。这时,有学生问:可她嫁给贺老六再次回到鲁镇来,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是不是作者写作的疏忽?这正是我所期待的“生成”,我抓住了这一机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封建社会“出嫁从夫”,祥林嫂改嫁给贺六,理应叫“贺六嫂”,可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非但不是作者疏忽,反而是表现出作者深刻的用意——封建社会提倡妇女守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令人不能容忍,所以,尽管鲁镇的人们都知道祥林嫂曾改嫁贺老六,但人们不认可也不愿认可她改嫁的事实,自然不会叫她贺六嫂,而坚持称她“祥林嫂”,以维护他们心中保守、僵化、反动的封建贞节思想。这个称谓隐藏着旧礼教的荒谬,更深藏着作者的深刻用意——鲁迅先生反复强调人们对她称呼的坚持,便是对这种保守、僵化、反动封建贞节思想的充分揭露和批判。

(二)尊重学生主体,保证教学生成

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小插曲,对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应充分利用。如在《药》的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讨论文章结尾处描写乌鸦的作用时,有学生认为写乌鸦是实实在在的景物描写,有学生认为乌鸦喻指反革命者,也有学生认为乌鸦象征腐朽的封建社会……有一位学生发问,文中的“乌鸦”为什么不能写成喜鹊呢?这突如其来的似乎低幼化的问题引起哄堂大笑。但对我而言,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因为它正可以成为使课堂讨论深入的切入点。这一个问题的生成,引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向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古诗中的乌鸦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说出了“不祥之物”“报丧者”“小人”“哀伤”等。在这基础上,结合文本的内容,我引导学生讨论并达成共识:《药》的结尾着意描写“乌鸦”这一细节,颇有深意。其一,渲染气氛。在中国文化中寄寓“不祥”意蕴的乌鸦,在死一般寂静的坟场,一副漆黑冷峻、缩头缩脑的站相,一声突如其来、情势吓人的大叫,一个张开两翅、挫身迅飞的动作,使人感觉阴冷凄清,毛骨悚然。其二,凸显主旨。夏四奶奶始终不理解作为革命者的儿子的死,她相信人死了有魂魄,希望由乌鸦的动作得以验证,可她万万没想到,乌鸦并没有按她的意愿飞上坟头。这暗示了夏四奶奶因果报应、乌鸦显灵迷信思想的破产,从而更鲜明地凸现出唤醒民众这一深刻主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鼓励和欣赏学生创造性的探究与发现,耐心地倾听学生们的思想与见解,这样,动态的生成时空才会孕育而生。

(三)捕捉生成资源,调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当生成资源产生时,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教学设计进行机智地调整,开发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闪光,推动教学活动。我在讲授课外文章张洁的《拣麦穗》时,有一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写‘我’在老汉死后,还怀念老汉,这是不是表达‘我’和老汉的忘年恋呢?”这问题是我在备课中始料未及的,但这问题提得好,应该是大部分高中生的疑惑。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写了“我”和老汉交往的哪些事情,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最后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赞美了人与人之间尊重、关爱、纯洁真诚、博大无私的美好情感,表现人性美。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找到挖掘文本底蕴的着手点,教师不应忽略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利用有价值、有创见的生成,运用教学智慧,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當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作为教师,应认识生成、关注生成、开发生成、运用生成,在课堂的动态生成中,准确捕获、果断整合信息,巧妙运用信息,在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达到预设与生成的零距离、全融合,点燃师生思维的火花,使师生得到心灵的碰撞,使课堂精彩纷呈。

【注释】

① 小威廉姆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② 转引自钱正权. 关注课堂生成就得淡化预设吗[J]. 小学语文教育,2005.7、8:17.

③ 迟艳杰. 教学本体论的转换——从“思维本体论”到“生成论本体论”[J]. 教育研究,2001.3

④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9:3.

⑤ 余文森. 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N]. 中国教育报,2006.4.14:5.

⑥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9:8.

⑦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9:6.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中学)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第6篇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感情、精神和心理力量的统一体”,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情知结合、整体作用的过程。人不仅是思维的存在,同时也是情感的存在。人所投入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人在活动中进行思考、赋予感情、做出判断。 人本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个体的经验,认为经验是人类认识与变化发展的基础,学习活动一旦与人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是卓有成效的。由此看来,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同学生自身的经验发生联系,由学生去体验时,才能产生。教学不是单纯地组织学科内容,还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对学生来说有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材料与个人生活、人生目的的相关性,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体验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发展。

二、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观点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语言是人自己的财富,人掌握、运用语言是为了传达他的体验、决断和情感。语言用来传达信息,语言的本质却并不完全就等于传达信息。“语言不仅只是工具,不只是人所拥有的许多工具之一种,恰恰相反,正是语言才提供了人处于存在的敞开之中的最大可能性”。 我国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之一是较多偏重对学生逻辑认知层面的开发,偏重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感品质不能很好地形成,人格发展就会出现裂痕。具体表现有:第一,学生感受力下降。学生获得了对其所获取信息进行描述、推理与编码的能力,而同时也许渐渐失去了对人对事的感受能力。第二,认识兴趣的泯灭和扭曲。认识兴趣不仅是认知学习的动力,更是人的情感特征。可是在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下,学生缺少对事物的探究欲和好奇心。 对此,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所持的理念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单纯地着眼于认知活动与智力发展,人格是不能获得健全的成长的。语文的学习需要认知与思考,还需要赋予感情、做出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与喜悦,丧失了学习内容与自己情绪体验的关联,单纯地停留在语言符号、概念、逻辑上,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展开。语文的三大主体内容识字、阅读和写作中,识字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只有肉化到人的情感个性之中,融人人的生命之中,才能进入深层的心理结构,才能变为人的素质。一个有优良素质的人,在鲜活的社会现实中内心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后,将情感抒发出来,才能变成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要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又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既把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又把它作为一种情感体验过程。认知与非认知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生命的成长,忽视任何一方,人格将不能健全,语文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将无法发挥。

上一篇:法律文本的法律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旅游纪念品历史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