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范文

2023-09-22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范文第1篇

提高认识, 准确定位。经济责任审计主审必须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强化使命感, 准确定位, 采用各种合适的审计方法, 正确协调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 积极处理发现的各种问题。

强化宣传, 获得支持。经济责任审计主审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作用、意义等广泛宣传, 使被审计领导干部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在维护财经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而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地开展。

二、严控风险, 保证质量

制定方案, 提高效率。经济责任审计主审为了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全面提高审计效率, 应善于收集信息, 进行细致的分析判断, 明确审计重点, 有的放矢地制定审计方案, 提出审计总体目标, 制定具体措施, 确定人员分工, 保证审计重点涵盖其中。

结合实际, 深入分析。经济责任审计主审要善于利用已有审计成果, 结合实际情况, 对被审计单位业务工作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既要抓住普遍性问题, 又要关注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 把审计工作做出特点;还要善于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深入分析, 使经济活动向监督过程延伸, 关注审计中发现的关键问题, 提高审计效果, 以资金运作为主线, 将问题深查到底。

三、夯实基础, 理清思路

强化监督, 提高成效。在审计时, 经济责任审计主审应该紧紧抓住涉及群众利益的审计重点、难点, 强化对资金、民生工程的监督, 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加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 对经济责任加大追究力度, 使问责、问效两相融合, 有效提高审计整体成效。

突出主题, 围绕主线。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要重点突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这个主体, 在审计内容上, 对领导干部的权利运行状况围绕主线进行系统审查。主线包括领导干部是否廉洁自律, 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 被审计部门和单位是否能做到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任职期间重大财务收支活动是否正常等。经济责任审计主审应该围绕以上列示主线, 做好审计工作。

四、严格程序, 抓住重点

调查全面, 充分准备。经济责任审计主审在进行审计之前, 要做好审前调查, 为审计做好充分准备, 如采取审前座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 进行全方位了解。在与其他审计单位的沟通中, 通过对各种财务资料的分析, 找到疑点和突破口, 进行精准判断, 提高审计效率。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 应做到详细、科学地制定审计方案, 对审计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确保实现审计目标, 为撰写审计报告提供有力事实依据。

抓住重点, 改进方法。在审计实施时, 经济责任审计主审必须抓住重点,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 只有抓住重点才能收到良好成效。在审计过程中, 经济责任审计主审要善于采取多变的审计方法灵活安排审计项目, 对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要尽快安排, 将审计与审计调查紧密结合, 加大问题的查核力度, 对审计中发现的疑点进行延伸审计, 追根溯源, 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认真复核, 报告严谨。在撰写审计报告时, 经济责任审计主审必须对审计报告进行细致全面的复核, 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报告应做到事实清楚、目标明确、证据充分、法规正确、处理合理, 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评价客观。经济责任审计主审在撰写审计报告时, 要做到文字条理性, 详细描述财务运行情况, 客观反映审计中的问题且处理适当。

五、公证审计, 运用结果

审计评价, 客观公正。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情况严格审计, 确保在审计权限之内的审计结果客观公正, 报告通俗流畅, 使相关部门能够真正用得上。

严格管理, 整改到位。经济责任审计主审对于审计结果要定期检查、追踪问效, 对拒不整改的要进行通报, 确保审计整改落实到位。审计完成后, 经济责任审计主审还应对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分级管理、分级督查, 保证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

六、勤于学习, 提升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主审不但行使部分业务管理的职能, 还要具有掌握审计细节的把控能力, 其职责贯穿项目始终, 直接影响审计的成果。经济责任审计主审不但要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突出,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才能、良好的协作能力、创新的审计观念。

早作谋划, 全面考虑。经济责任审计主审必须对各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未雨绸缪, 及早准备, 全面谋划, 使工作安排条理清晰, 善于全方位思考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建议。

善于动笔, 用心思考。经济责任审计主审要善于对遇到的审计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 找到问题根源, 归纳问题本质, 这就需要经济责任审计主审提升写作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练笔, 归纳和整理思路。每当审计某个项目结束后, 就要对项目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入总结, 融会贯通, 不断提升审计能力水平。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务收支与相关活动进行审计, 从而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主审是做好该项工作的重要保障, 对于加强干部管理、监督预防腐败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经济责任审计主审应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保证质量,抓住重点,公证审计

参考文献

[1] 兰海清.如何当好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审[J].审计月刊, 2017 (4) .

[2] 石泉田.浅谈如何做好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J].财经界, 2016 (30) .

[3] 汤翠芝.浅谈如何做好优秀审计项目[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8) .

[4] 张妍雅.基于行为审计角度的经济责任界定路径研究[J].时代金融, 2017 (8) .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范文第2篇

一、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一)责任界定与审计评价的难点

我国审计事业发展较晚,人才培养也不够完备,导致我国企业中的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存在较大的差异,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也没有达到要求,涉及的审计层面较为浅薄,审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主要有以下存在问题:

1、责任界定模糊

我国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存在很大差异,也缺乏一定的审计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审计工作不能做到并驾齐驱。审计员工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审计责任界定,经济责任方面该归谁管,都没有进行明确声明,导致审计工作出现混乱现象,严重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1]。

2、缺乏正确的审计评价

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审计过程中不能运用已有知识不能进行客观评价,通常的审计结果都是以片面为主,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在没有准确的证据下就对其得出结论。

3、审计质量和效率

由于审计评价的工作量很大,因此审计人员就容易出现操作失误,或者思想上出现懈怠,导致审计质量不能满足要求,进而导致审计效率低下。

(二)企业领导同岗同责的难点

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同岗同责难的现象[2]。每一个企业内部都有相应的党委书记和行政负责人,在我国经常会有一个领导身兼数职的现象,一个人拥有多种权利。往往这些权利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际,这就导致了处理问题是没有侧重点,分配责任时不能很好地划定责任界限,导致两个人之间的任务出现交叉状况。

除此之外,这种一个领导身兼数职,拥有多项权利的状况也是出现专权主义,有些主要负责人没有实际权力,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往往没有决定权,而另一些不是这个岗位的负责人,却拥有这个岗位的最终决定权,导致出现严重的责任混乱状况。因此在审计工作中,要明确分工,避免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和麻烦。

(三)审计追究的难点

审计工作中将很多问题已经找出,然而在审计工作完成后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审计结束后,被审计的国企大多数对审计结果和评价都不重视,不能结合审计出现的问题,对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改正。更困难的是,审计追究难的问题,审计结果出来后,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罚,甚至还要缴纳一定的罚金,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对处罚结果根本不在乎,导致审计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基于此,有关部门也没有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将出现的问题一拖再拖,执法看似正常进行,但只是进行了表面工作,审计后续工作根本没有认真贯彻落实。

二、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是有关部门和组织领导者工作的重要依据。评价体制建设是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灵魂,关系到有关领导的功过是非,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评价力度,并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从而使得各项审计工作得以有效展开,从而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合理准确。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经济责任审计要以审计工作者高效的审计能力为前提,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与审计质量的高低呈正比关系。一方面,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工作拥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对新审计人员的招聘要有一定的要求限制,比如学历、职称、工作经历等。为让审计人员拥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要鼓励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参加相关考试,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不断使新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滑坡,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正确界定企业经济责任

坚持依法公正地界定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不将以前领导的责任问题归结到现任领导身上,划清当前责任人与以往责任人之间的界限,逐步将审计方式转变为中审计[3]。明确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可有效减少决策履行过程中的错误,并对不可预见的错误进行防范,有效界定领导任期内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做到权利、责任、审计、评价的相互贯通,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审计结果。

(四)完善国企监管考核机制

依法对国企监管机制进行完善,改善监管方式和考核体系,正确评价国有企业领带干部的经济责任,促进国企管理理念的优化,从根本上解决不履行职责、不明确责任。不重视责任追究的问题。优化整个监管环境,保障国企的固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中国经济再次腾飞助力。

三、总结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有待提高,当前的政策实施也是势在必行。面对近些年在审计方面做出的成绩,我们应该不骄不躁,继续为我国的审计工作贡献力量。如今,我国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刚刚展开,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会不断成熟,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不断提升。

摘要: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很多国家开始将企业经济审计提上日程。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助推着企业的制度不断完善, 国企经济责任审计是在前形势下高效治企的有效措施, 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部腐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责任审计问题的层出不穷, 阻碍着企业的向前发展。本文就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和解决措施进行以下的探索。

关键词: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难点,解决措施,探索

参考文献

[1] 毛叶.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以及解决措施探[J].商, 2016 (2) :137-137.

[2] 李洪.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6 (5) :29-32.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范文第3篇

一、把握几项基本原则, 规范审计行为

(一) 依法全面评价

审计机关要准确把握评价干部经济责任的标准和范围, 基于现有法律法规, 通过专业的、规范的语言, 根据国家规定和行业标准落实审计评价工作, 保证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法可依、科学严谨、言简意赅。与此同时, 审计评价不仅要反映审计机关查证认定的问题, 还要反映干部的业绩。如应围绕职责范围、权力运行、任期目标的关键点对干部任期业绩做出全面的评价, 肯定其推出的有助于经济科学发展的重大改革措施, 突出反映干部个人直接违规干预决策程序引发的不良后果、违反廉政规定等情况。

(二) 客观公正评价

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严格限制在审计实施范围以内, 保持审计内容和评价内容、审计程度和评价程度的一致性, 依据审计机关核实的事实, 客观公正的评价干部任期业绩和责任, 避免主观偏见。如不得评价审计没有涉及或没有查实、证据不足、评价标准依据不明和超越经济责任范围的其他事项, 坚持实事求是。

二、使用多种审计方式, 提高审计效率

(一) 逐步做好任中审计工作

审计机关应严格遵守先审后离原则, 和有关部门协调, 适当调整党政领导干部的任用调动程序, 对干部的使用要坚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之后再安排新职务[1]。尽管和离任审计相比, 任中审计无法详细、彻底地解决干部的经济责任问题, 但任中审计也有优越性。一方面, 任中审计方式能让被审计的干部主动配合, 积极协调解决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 任中审计方式的本质就是对干部进行动态监督, 能让组织部门实时掌握干部履职情况, 较早调查、收集相关资料, 有效预防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减轻今后干部离任审计的压力, 实现对工作任务的合理安排。因而做好任中审计工作是有效强化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 要注意逐步提高其比重。如审计机关在实际操作中要增进和组织部门的交流、协调, 基于干部特殊岗位和必要的审计观察角度, 拟定任中审计名单, 突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 任中和离任审计的结合

当然, 经济责任审计改革不能局限于静态强化任中审计, 还要将其和离任审计方式结合, 以多种审计并行的方式缩短干部审计时间跨度, 保证审计效率的提高[2]。如针对本年度即将到任的干部不安排任中审计, 使用离任审计方式即可;针对已经接受过任中审计的干部, 审计其任中审计之后的工作年度的经济责任即可。如果条件允许, 应结合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 利用财政预决算、相关投资项目等资料, 预防审计内容重复。针对两位主要干部也可使用同时审计的方式, 审计一方的离任经济责任和另一方的任中经济责任, 突出审计监督作用。

三、控制审计评价质量, 形成良性循环

(一)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审计机关作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 是执行审计评价制度的中间层, 决定着审计评价质量的优劣。因此, 审计评价越是细致和深入, 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就越大, 要求审计机关注意对审计人员开展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做出评价, 监控其业务流程, 保证提升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如评价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工作情况的项目组和主管部门应是审计机关的独立主体, 建立完善的审计评价质量控制体系, 形成PDCA模式, 即评价审计质量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 体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业务循环, 持续提升审计质量。这样的业务流程彼此相连, 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确保审计人员出具恰当的干部审计意见、建议, 基于审计结果使用者、监管部门和公众的监视、测量等持续改进, 促使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入更高的改进或质量提升阶段, 形成良性循环。

(二)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曝光率越高, 社会公众关注的程度也越高, 表面反映干部经济责任履行好坏, 实质上折射出审计机关审计评价质量的优劣。所以审计机关要加强对信息平台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收集临时性、突发性信息的功能的研究, 储备审计资源, 公示评价结果, 应用审计成果, 形成审计信息与成果的共享机制, 强化各级审计机关和各个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沟通, 及时共享, 提升审计监督成效, 促使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和审计评价都变得阳光化。

总之, 政府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必须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把握好依法全面评价、客观公正评价的基本原则, 坚持先审后离, 使用任中审计、任中和离任审计结合等方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同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形成经济责任审计的良性循环, 努力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功效。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渐形成的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特色审计监督形式之一, 实现对现代审计制度的创新。为充分体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就主要探究其有效策略,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果。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青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 2017 (15) .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范文第4篇

1.1 前期工作不到位

前期工作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 企业缺乏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当前,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制度, 且一些行业还制定了诸如《卫计委直属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较为详细制度, 不过还没有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操作细则, 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工作难以得到很好的开展。第二, 当前不少企业都没有能够有效进行专业培训, 使得部分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符。

1.2 缺乏完善的审计体系

第一, 缺乏健全的审计指标体系。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活动过程中, 企业未构建标准化、系统化审计指标体系, 未规范审计指标中的相应评价标准, 导致在实际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能擅自改变审计结果。第二, 审计活动管理不到位。在实际审计环节大部分企业都未构建其科学审计程序, 同时也未对审计报告格式、文书等予以规范, 从而无法准确评价审计结果。

1.3 缺乏合理的审计后配套管理体系

第一, 缺乏完善的审计结果应用管理体系。审计结果上报给企业有关领导或部门后, 如何对该审计结果加以应用, 未确定一个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 企业缺乏惩戒及问责机制, 从而导致审计结果无法在企业得到有效运用。第二, 缺乏完善的审计质量追究制度。在开展审计活动中, 审计组长及审计人员职责不明确, 分工未予以细化, 未启用审计结果签章负责制, 在后续工作中发现审计结果不准确、审计质量不达标的情况下无法进行责任回溯, 从而难以追究相关审计人员责任。

1.4 审计方式有待改进, 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 经济责任审计并没得到足够的重视, 很多企业管理机制往往是先离后审, 或是先提拔后审计, 审计评价与领导干部的任免严重脱节, 审计人员觉得审计工作无足轻重, 认识不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审计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审计的重要作用。其次,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被审对象职位特殊, 工作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需要审计人员有较多的综合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能力, 需要审计人员严守职业道德、谨守职业规范, 以保证较高的审计工作质量, 而在实际中, 受限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往往审计证据牵强不足, 审计结论表达不清, 审计定性不恰当, 审计报告语言模糊, 难以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

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前期工作

第一, 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板。结合实际审计需求, 企业有关部门或审计单位需设计合理审计模板, 包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过程以及审计结果等内容, 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审计建议、重要事项说明以及审计结果综合评价是最重要的审计模块, 在审计报告中, 对上述模块必须准确、清楚的进行表述。第二, 需制定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在实施审计前, 审计部门要组建专门的审计小组, 明确相关审计流程, 确保审计工作有序、有效执行。第三, 选择素质过硬的综合型专业审计人员负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结合审计人员特长、审计要求、审计任务、审计目标组建相应审计队伍, 做好专业培训, 使用信息化工具, 掌握计算机运用技能, 切实提升整体审计能力与水准。

2.2 加大审计过程管理力度

第一, 科学细分审计任务。在实施审计前, 审计小组需对审计人员工作进行科学配置, 按模块分解审计任务, 对各模块中的审计任务、需注意事项予以明确, 切实将各项任务细分到个人, 落实到个人, 从而提升审计时效。第二, 加大对审计的监管工作。在实际审计时, 审计人员不单独接触企业领导人员, 审计资料审计结果需注意严格保密, 直到审计活动完毕。第三, 提供优良审计环境, 防止审计利益相关人员以及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活动产生干扰, 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审计内容的真实性。第四, 做好审计结论复核工作, 在审计结论正式公布前, 审计小组需要认真复核审计结果, 发现重要事项必须论据充分, 资料完整, 在审计报告中清楚明白加以表述, 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与客观。

2.3 根据最佳审计时机, 选择合理的审计方式

目前, 先离后审的审计方式存在滞后性, 为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 根据最佳审计时机, 可选择不同的审计方式。一是“先审后离”方式;二是“先离任后审计再任职”的方式;三是任中审计、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结合方式。选择的审计时机不同, 所起到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选择何种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 依赖于审计人员经验和职业判断。

2.4 做好审计结果的应用管理

第一, 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监督体系。在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管理、选拔任用、表彰奖励、目标考核或在做出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决定时, 将审计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发挥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被审计人违反规定情形的, 视情节轻重, 由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分别给予警示谈话、追责问责、调离岗位、降职、免职处理, 相关部门须将处理结果反馈审计部门。涉嫌犯罪的, 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二, 完善审计结果档案管理制度, 尤其是完善人才流动档案管理机制。当前不少企业领导人员频繁调动岗位, 务必要建立健全审计结果档案保存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载入个人档案。

2.5 加强审计工作培训和交流, 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

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尤其是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法律、工程、财税、投资、立项、新法规制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开展企业内部业务交流, 拓展审计思路, 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

摘要:本文将结合笔者实践经验, 对当前我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有效的应对策略, 以供广大同行参考与交流。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商晓敏.试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与防范[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6) .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范文第5篇

一、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总体来说, 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在国家审计机关的主导之下或是在高校的审计机构的安排之下, 与高校的主管部门如高校的组织部、纪检部以及人事部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 在参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标准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的前提下, 对于高校校长在职期间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的合理性、真实性以及效益性等方面进行独立审核和查对。在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高校校长任期内的经历责任履行的情况进行客观和有效的评价和界定。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在领导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分子深恶痛绝, 采取既打苍蝇, 也抓老虎的反复倡廉工作方式对于领导干部中的腐败分子进行惩处。高校校长在任期内, 应该注重学校的发展工作, 一方面在办学规模方式进行适当扩大, 但同时更有注重学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国的质量优化, 对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投入精力, 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 注重学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方面的工作, 全面促进学校工作的稳健发展。

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于高校校长的责任审计的界限和规定都较为具体, 但是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全面的范围划定。作者结合当前的学者们对于高校校长任职责任审计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于高校校长的责任审计制度的范围做出一些简单界定, 以便于后续的讨论和研究。具体如下:

(1)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之下, 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应该是高校的上级教育主管的相关部门负责, 但是在具体的审计工作可以在上级部门的监管之下, 由学校内部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审计部门来负责展开, 并且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注意遵循回避原则。这样的审计方式, 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一些营私舞弊情况的出现, 也保证了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2) 对于高校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工作内容应该以高校校长任期内学校进行的各个领域的项目活动、经营事务、学校重大项目的审批、学校的资金经费等的使用和划拨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参照国家相关的政策内容和一些具体要求指标, 另外对于高校校长在任期内, 高校资源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要求标准进行核对, 审查学校内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情况等方面的事务也要进行审查;

(3) 在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 除了充分利用较为传统的一些核对法、罗列法等审计方法之外, 还可以借鉴一些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一些审计方式, 如数理统计方法、分类管理方式以及其他的一些专业方法, 并且可以使用现代的新型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设备, 使得审计工作更加准确和高效。

二、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国家政策对于高校校长的经济责任工作的相关要求之下, 结合一定的分类标准, 对于将要进行审计的内容进行合理、透明的审计标准的组合。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高校校长任期内履行的学校的经济责任履行的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内容都要较为积极的作用, 也是对于审计工作的一个具体参照指标, 有利于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和进行。一般来说, 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 具体的内容如下:

(一) 定性指标

对于高校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包含的内容较广, 这些指标对于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改革与发展方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财务收支的合理性等情况都有涉及, 是评价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学校的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的评价:对于学校内部的控制制度的健全率是对于高校校长在任期内对于学校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的情况的一项衡量标准, 这是高校校长在任期内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一个重要表征。一般来说, 学校内部的控制率的计算公式为:控制制度的健全率= (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审计调查问卷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 ×100%。

根据不同的计算结果对比参照标准对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程度做出分析, 在这一方面的评价结果主要分为不健全、基本健全和内部控制健全三个指标, 若是根据上述公式所计算得到学校内部的控制率在90%以上, 则说明高校内部的控制制度健全;若是所得的结果在60%-90%这个阶段, 则说明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部分健全;若是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在60%以下, 就认定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需要加以改进。

(2) 财务收支状况的真实性。对于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进行审计, 主要就是在参照审计单位所掌握的基本指标的前提之下, 对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往来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对于这一数据的评价与学习内部空置率的评价基本相同, 主要有不真实、基本真实和完全真实三个层次。

对于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进行更加细致的介绍, 就是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收支情况与参照标准的误差在5%以内的, 则可以说这些财务资料能够真实反映高校校长任期内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 而且这一情况符合学校的发展和进步速度;若是这个误差在5%-10%之间, 则可以认定这些资料基本能够反映财务收支情况;若是这个误差进一步加大, 增加到10%以上, 就认定这些财务资料不具有真实性, 对于所需要的财务情况的评价没有参考价值。

(3)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率。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率是反应高校校长任期内所建立的学习内部的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的重要参考指标。计算公式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 (实际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 ×100%。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率相对应, 学习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率的评价指标也主要分为有效执行、部分有效执行与无效执行三种评价标准。若是内部的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较高, 执行率能够达到100%, 则说明高校校长任期内学校内部的控制执行制度得到了高效执行;若是执行率在60%之上, 可以认定这一控制制度部分得到了有效执行;但若是这一结果在60%以下, 则说明控制制度执行的无效性。

(4) 财务收支情况的合法性

对于财务收支情况的合法性进行评价, 不但包含对于学校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 还包括高校校长个人的收支情况的调查, 这一方面的评价指标包含四个方面, 也就是符合、基本符合、违反和严重违反这四个阶段的评判。在高校校长的任期内, 若是校长个人或是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能够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没有出现任何的违法危机的事实, 则说明在高校校长任期内的财物收支情况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若是发现校长在任期内出现了违纪行为, 但情节较轻, 违规违纪所得的, 或是所占用的资金在5%以内, 则认为基本符合相关的规定;若是违纪资金数进一步增加, 在5%-10%以内, 认为高校校长违反了相关法规;如果高校校长在任期内挪用或是侵吞的资金在10%以上的, 或是存在一些其他较为严重的违纪行为, 则认定高校校长存在严重违反财经法的行为。

(二) 定量指标

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定量指标涵盖的内容较多, 简单可以分为基本指标、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三类。其中的每一类又可以分为多个细小的指标。如基本指标中包括学校的收支预算的完成率、任期内学校的收入负债率等;绩效指标中又包括任期内年平均科研收入总额、任期内年平均生均事业支出、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任期内年平均学校公用支出比率、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任期内年平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任期内年平均学校经费自给率、有效对外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使用额、任期内年平均教职工人均年收入额等十项指标;而对于修正指标来说, 则主要包括任职内的消费情况、违规违纪资金量以及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浪费资金量等。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 这里对于定量指标中之处预算的完成率进行简单介绍。

支出预算的完成率这一指标主要是对于在高校校长任期内学习的年度财务支出情况的完成指标, 这一指标的评判是学校在执行之处预算方面的执行力标准的重要体现, 而且是对于学校内部的科研、教学以及行政等方面的业绩情况, 也表明了这一时期内学校对于自身的支出预算能力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对于学校的支出预算的完成率进行计算的公式为:支出预算完成率= (年度实际支出÷年度支出预算) ×100%。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支出情况进行预算一样, 当所得的计算值大于100%时, 说明这一时期的支出较多, 超出了预算值;而若是计算结果在100%以下时, 就说明支出较少, 低于原本的预算值。但是这一指标需要综合这一时期内的学校的建设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若是在原本的预算范围内, 学校的各项建设活动都已经基本完成, 且相关的事项完成有质量保证, 则认为这是节约行为, 否则就不能得到这一认定;反之, 若是学校的各项事务没有增加, 且所得的计算指标在100%以上, 则视为预算超支, 但是在学校事务的完成过程中若是存在一定的增加量, 而支出预算没有发生改变, 则不认为是预算超支。

三、在审计工作的进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 首先需要注意所审计的相关数据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当前的许多高校来说, 存在一些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 一些高校校长为了显示自己的工作能力, 会利用手里的职权对于高校内部的会计资料、财务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粉饰, 甚至是造假。因而为了能够保证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的经济责任审查评价工作客观、公正, 就首先需要确保所核对的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一方面来说, 在对于高校校长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价的时候,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于其中的一些参考指标进行适当地调整。一方面来说,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学校的一些事务工作开展范围和方向在发生着变化, 这就使得学校的实际发展与相关的标准之间可能出现差距, 从而超出了相关标准的评定范围;另外一方面来说, 国家的相关正常标准在进行改进和变化时, 需要充分考虑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发展状况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同, 对于一些界限范围的划定, 赋予一定的弹性和变化范围。最后, 在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之前, 需要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 选择正确、可靠、有效的评价指标, 是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公正的前提和保障, 也是审计工作能够顺利、正确实施的必备条件之一。

摘要:对于高校校长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加强对于高校校长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情况的监查和审计, 能够促进清正廉洁之风在高校校长之间的流传, 让高校校长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树立积极向上的政绩观念。建立科学的、有效的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也就成为反映高校校长经济责任的重要参照依据, 也是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高校校长进行经济审计的重要量化标准。研究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应用, 对于促进高校校长的个人进步和事业发展, 以及我国高校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校长,经济责任,指标,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艳妮, 李海生.高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构建[J].财务与金融, 2003 (5) .

[2] 丁有根, 章坤, 宋桂娥, 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池州学院学报, 2007 (6) .

[3] 武东萍.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1.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范文第6篇

特色的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关系到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并直接影响着这些干部的荣辱升降等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是基础,评价是关键。本文结合青海销售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评价原则、评价方式和指标、评价内容以及在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谈谈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认识。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评价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影响到对干部使用的导向问题;也关系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最终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由于两个暂行规定没有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在审计实践中对被审计者经济责任的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将经济责任审计混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评价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即对经济责任的归属采用回避的态度,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而且对被审计单位对外提供担保、存在的正在诉讼中的未决经济案件等可能造成的或有损失,应承担的或有责任不予披露,不明确责任将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审计评价内容不明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责任人的成绩,如实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对成绩、问题、分析的全面评价实质上是避重就轻的评价,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审计评价内容;三是把被审计单位可持续发展也纳入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及事不及人。由于任期经济责任的风险较大,审计人员害怕承担风险,只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没对被审计者在任期内的工作状况,遵纪守法的情况进行评价或者只反映被审计者任期内所存在的问题,而没有对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后果及被审计者对这些问题所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造成评价主次不分,背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四)审计评价超出审计范围。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因此,审计对被审计者的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从经济责任的有关内容进行。但在实践中有的审计报告总想全面评价被审计者的功过是非,从而超越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的内容加入其中,过多涉及其政治思想和工作事务。比如:“在任职期间,工作勤恳,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为单位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工作”或“在任职期间,被评为先进文明单位”等等,使审计评价脱离了“经济责任”的范畴,增加了审计的风险,事实上也是不科学的。

(五)审计评价证据不足。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应以被审计者所在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为依据,不能受主观意识的支配;对那些未经审计,证据不足或未来的经济事项不应予以评价。但有的审计报告的主观意识就较浓,凭自己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感觉进行评价。有些事项的提出也缺乏相应的取证资料佐证,有的不加以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单位的年终总结报告或被审计者述职报告的有关内容来评价。

(六)审计人员的素质影响审计评价质量。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这就决定了审计工作要求高、政策性强、责任大,必须要求具备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我司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专职人员较少,审计项目多,都是临时搭班子,抽到谁是谁,很难保证人员质量,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问题和审计结果的最终体现,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果.它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审计评价结论直接影响到领导人员个人和所属单位、企业的利益。为了准确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好地监督、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独立性、权威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审计执法主体在组织机构上独立、工作行为上独立和人员及经费上独立。即审计机构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

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审计人员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做出审计判断,表达审计意见,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机关应有自己专门的经费来源等。权威性原则是指确立审计主体依法行使审计监督、鉴证的地位和权利。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则是权威性的基础。审计主体有了独立的组织

地位,独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形象,那么审计的权威性也就树立起来了。如果在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不遵守或弱化了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那么其评价结果就不会客观和公正。所以,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和权威性原则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中应维护和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客观公正的原则。客观公正原则是指以事实为依据,全面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做到成绩说够、问题讲透。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实际工作环境出发去分析问题、评价责任,做到不脱离特定条件,不孤立地看待问题,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既不夸大成绩、回避问题,又不脱离实际、妄加评论,做到以理服人。

(三)责权一致原则。责权一致原则是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仅就经济责任及其履行程度进行监督和评价,不能将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等同于同期全部业绩的考核评定;同时,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有广义的经济责任和狭义的经济责任之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能仅限于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这一狭义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要注意考核和评价与宏观经济和长远利益相关的经济责任。责权一致原则强调在评价经济责任的履行程度和直接效果时,考虑经济责任履行过程中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分清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的界限;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限;故意与过失的界限(即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的界限);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界限;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导致工作出现断层与错误的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界限。

(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经济目标完成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更是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不可或缺的审计内容。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领导人的经营能力。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必须是从量开始,以量分析;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较全面的审计,不仅要对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还应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财务收支的合规、合法与否,与单位领导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区分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至关重要的内容。违纪违规责任问题,对被审计经济责任人来说应区别情况,进行直接责任或间接责任(即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的定性分析。所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定量分析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助于评价的客观、公正。

(五)谨慎原则。首先,对超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审计人员无法取证的事项不作评价;对于审计未涉及到或虽已涉及到但审计证据不充分、证明力不足而又不可能进一步获取有力证据予以证实的审计事项,要说明情况,据理回避;对审计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无法审查和核实的事项不作评价;对审计对象评价标准不清或者没有明确评价标准,可能造成被审计人的责任难以分清的事项不能随意做出评价。其次,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要使用专业、规范和措辞适当的用语,对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用数字来说明,对不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也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切忌夸张和华而不实的描述。再次,对审计取证的全面性、证明材料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事实的完整性进行全面检查,看证明材料与审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否前后一致,有无矛盾和疑点,通过复核把关来减少审计风险;同时,对使用法规的正确性、准确性、时效性、实用性,进行逐条对照,检查引用的法规在对象、范围上是否一致,在时间上是否过期失效,对违纪问题的处理是否于法有据,宽严适度。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较广,涉及到经济指标的完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情况。任职期间遵守财经纪律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促进提高经济或社会效益而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成效等;评价方式既有利用非指标的定性评价,又有利用财务指标和数据进行的定量评价。与定性指标相比,定量指标更具体、直观、准确,既不易产生异议,也便于分析、考核、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应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

第一,定性标准。定性标准是从性质上判断被审计者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它主要包括真实性审计标准、合法性审计标准、效益性审计标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考核标准。真实性审计标准是指被审计者任职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地反映其经济业务活动。财务真实性分为真实、基本真实和不真实三个层次。合法性可分为合法、基本合法、有违规行为和严重违规四种。效益性审计标准是指企业资金的使用能够实现其计划中规定的效益目标。效益目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经济效益从三个方面进行评定:一是经济性和效率性;二是效果性;三是收益性。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考核标准是指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审,审查有关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划出其中的冗余与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第二,定量标准。定量标准是指从数量上通过比较分析考核和评价被审计者经济行为的量化标准。主要是指一些技术经济指标。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式和指标

青海公司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利用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优势,首先听取纪检监察对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人员的意见,了解有无重大举报事项;其次开展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一)业绩比较法。主要为纵向比较法,即任职前、后业绩比较。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流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变化情况。在核实资产真实性的基础上,结合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离任时与任职初的增减变化来进行考核评价,以说明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以及增值的幅度。在具体工作中,对任期前就已经存在,任期内入帐的资产(如:加油站投资),在评价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时应予以剔除。

(二)量化指标法。即运用能够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其完成情况,进而分析相关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方法。如:利润、销售量、吨油现金营销成本、清欠指标、质量安全环保指标等。我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将上述指标又分为效益类指标(利润)、运营类指标(吨油现金营销成本、清欠、零售量)和控制类指标(质量安全环保)三大类。每年,公司与分公司一把手签定《关键业绩指标合同》,将上述三大类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年底通过业绩考核审计情况予以兑现奖金。

(三)环境分析法。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放入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加以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因审计相对经济事项来讲具有事后性质,因此在审计中要从事项发生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实际工作环境出发分析问题,评价责任。做到不脱离特定条件,不孤立地看待问题,以理服人。

(四)主观客观因素分析法。对具体行为或事项进行主客观分析,推究其具体的主客观成因,分析该具体行为或事项是由于领导干部主观过错,还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作出审计评价。

(五)责任区分法。包括区分现任与前任责任、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管理责任与领导责任、集体与个人责任等,正确区分不同责任之间的界限和不同责任人之间的界限,使审计评价做到责任清楚和明确。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者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个人负责。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查证决策时的书面凭证,如会议纪要、可行性报告等,使责任界定有根有据。

(六)其他有效的评价方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可操作的内控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报销制度等)作出评价。

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按照审计评价服务于经济责任审计目的的原则,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必须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为依据,其评价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审查任期内企业的经营目标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状况和经营成果,确认任期内的经营业绩。

(二)审查企业领导人在任期初和离任前的国有资产、债权债务和资本来源情况,任期内是否适时、适量、适度地筹集到满足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 并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长期拖欠形成呆账、坏账和由于资金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其他重大经济损失问题。评价企业领导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

(三)审查企业的各项财务收支和经营收支是否合规合法、财务计划的执行和决策情况是否真实有效;审查职工群众反映的经济问题和其他有关经济责任事项。有无隐匿、截留、滥支乱用企业资金,有无利用职权挪用企业资金、侵占企业资产、收受非法所得,或将企业资金借贷给他人,或以企业资产为其他债务人提供担保,或授意、暗示有关人员违反规定弄虚作假而损害投资者和企业利益;有无利用职权索礼受贿或内外勾结损害国家利益,牟取私利。评价企业领导人任期内遵守财经纪律情况。

(四)审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情况。是否合理确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有效配置资金。评价企业领导人的决策水平和企业的生产发展能力。

(五)通过向被审计单位有关管理人员和当事人询问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及运行状况,查询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文件资料,查阅以前有关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档案,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依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评价企业领导人任期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状况。

六、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明确评价对象。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办、国办发布的《两个暂行规定》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也只能是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业绩、相关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等问题。对被审计单位和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所审计的评价应是审计范围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重点是直接经济责任,还包括与其经济责任有关的主管责任。对于与财务收支行为和经济行为责任没有直接联系的行为和责任,审计机关不予评价。

(二)要划清责任界限。划清领导干部任期内与非任期内经济责任的界限,不能将前任领导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当成是现任领导的成绩或问题。划清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领导个人负责。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只负主管责任;有的问题是领导直接经手或亲自指挥的,领导应负直接责任。在责任人所属的职权范围内的经济行为,根据责任人批准的计划、制度、决议进行的经济活动,或责任人直接经办的事项,都应确认直接经济责任。非直接决策或直接经管的经济行为,应确认为主管责任。在审计评价中要将有关问题的责任认定清楚,无论是直接责任还是主管责任都应该有明确的责任人。现任责任是要审计的责任人的责任,前任责任是责任人的前任所应负的责任。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经济活动是连续不断的,前任遗留下来的问题有可能对现任责任产生较大的影响,致使其任期目标难以实现。特别是接任没有经过审计的,更要认真划清界限,否则审计评价的参照系统就不明确,造成责任模糊。要按照有关的规定分清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的界限,目的是防止现任把责任推给前任,或者把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推到后任身上。

(三)审计评价用语要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一般要报本级人民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及纪检监察部门,这些单位不一定了解审计部门的专业性术语,因此评价用语要考虑这一点,在实际的审计评价中不用或少用专业性很强又不容易理解的一些词语,用语表述要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表意清楚易懂。此外,切忌主观评语和形容性语言。

上一篇:小学履职总结范文下一篇:环保节能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