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2023-09-16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都非常重视,这也是全民关注的课题,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梨树县实际情况的调研,找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摘要】发展 生态 农业 可持续

1.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来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它必须符合下列最基本的生态学要求:生产结构的确定,产品布局的安排等都必须切实做到因地制宜,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相匹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可更新能力;在能量和物质的利用上要做到有取有补,维护生态平衡;在利用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培育和增殖自然资源,使整个生产的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生态农业是全面规划、相互协调的整体农业。生态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着眼于系统的整体功能。而衡量整体功能的标准,最重要的有三条:经济效益即生产要发展,农民要富裕;社会效益要满足人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各种社会需求;生态效益即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要考虑系统之内全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等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并不断优化其结构,使其相互协调,协同发展,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生态农业是广义农业的具体体现,它和狭义农业(或称小农业)的区别在于:从生产内容上讲,它不局限于种植业,而是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从生产地域上讲,它不局限于耕地上,一方面立足耕地,努力提高单产。另一方面把全部土地都当作自己的生产场所;从食物的概念上看,它主要依靠粮食,但又不局限于粮食,而是建立在营养科学的基础上,根据人体营养需要的热能、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的数量和比例,科学地安排和计划农业生产。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农业是传统的有机农业和现代的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不断扩大的良性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各有利弊,前者利于增肥地力,后者功在附加能量和物质,加大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而两者的最佳结合,各扬其长,各避其短,取其利,舍其弊,就是生态农业。伴随商品流出系统之外的能量和物质,不断通过从系统之外的补充而得到补偿和增加,保持养分平衡,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并不断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生态农业是一个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结构与功能平衡协调的高效农业,它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加进了人为的劳动和干预,因而不只是单纯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个经济再生产过程。二者交织在一起,并通过人的劳动和干预,不断调整和优化其结构和功能,从而能够以比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梨树县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农业综合开发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梨树县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的各种努力,对我县的农业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但从发展的要求来看,梨树县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速度还很缓慢,特别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进一步增长,农业生产的任务日益加重,农业生态问题也更加尖锐。从当前看,农业生态还存在许多问题。

2.1污染现象严重

2.1.1工业“三废”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威胁比较严重梨树县分布在各乡镇的工业企业(如水泥厂、糠醛厂、矿石加工厂),有相当一部分设备比较简陋,工艺相对落后,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河流水体和两岸土壤、污染空气,尤对昭苏太河两岸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严重。

2.1.2农业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日益加重 目前,全县农业生产中年化肥使用总量达30万标吨,农药用量达3000多吨,单位耕地面积平均年投入量分别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增加8倍和20倍,平均利用率只有30%~50%。梨树县又是畜牧大县,全县2007年猪、牛、羊、禽分别达到315万头、79万头、43万只和4300万只。据测算2007年一年全县畜禽废弃物排放量相当于40个梨树县人口的排污量。大量污染物累积于土壤中,流失到河流中,散发在空气中,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农产品多级污染,品质逐步下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3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趋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产生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加上处理方法简单,对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的危害很大,而且严重影响村容村貌。

2.1.4水污染严重令人堪忧 地表水由于受城镇工业、生活排污的影响,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昭苏太河已经成为全县最大的城市下水道,河水变成了黑色,人们都在为这条母亲河而叹息。条子河在四平市以下河段也为劣质水。更可怕的是,地下水也受到污染,居住在污染企业附近和昭苏太河两岸的农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2.2资源配置利用存在无序现象

2.2.1全县林地、草地、湿地都在减少,而耕地面积却在增加 主要是由于税费改革、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想方设法开垦耕地,使得本来是林地、草地、湿地、荒地都变成了耕地,破坏了生态平衡,防灾抗灾能力减弱。

2.2.2农田防护林、低质低产林改造力度不够 存在单纯追求采伐效益现象,有的采伐后没有及时更新改造,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坏了林业资源。

2.2.3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梨树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95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6%,亩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90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5%,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会越来越明显。

2.2.4地下水局部超采 由于工业企业集中在梨树中部昭苏太河流域,出现了梨树城区、郭家店镇、十家堡镇三个集中开采区,因过量开采,使三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2.2.5农村能源使用效率低下、消费结构不合理 多数农业废弃物没有得到循环利用,大部分农作物秸秆被作为燃料直接燃烧或丢弃,畜禽粪便基本不做处理,造成有机质浪费,而且污染环境。

2.3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梨树县的农业生产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农民过渡依赖化肥的使用;农家肥施用数量逐年减少;农田作业一直沿用传统的作业习惯,导致土壤结构、土壤性能失调,难以满足作物对水、肥、气、热条件的需求。据调查,全县机翻地面积仅占机耕总面积的5%,大型拖拉机多功能整地占15%,耕深18~20厘米。小四轮机械灭茬面积占50%,耕深只有8~10厘米。由此导致土壤干旱现象逐年加剧,恶性循环。

3.对梨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如果实行掠夺型的增长方式发展生产,其巨大的破坏力是任何强大的环保工作都无法弥补的,更谈不上持续发展,梨树县多年来的实践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方面是成绩巨大,粮食产量显著提高,并且稳定在20亿公斤,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代价也十分巨大,环境和资源受到了很大破坏,对此,科学家们已发出“难以为继”的警告。还有工业化引起的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农业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扭转严峻形势,全县农业必须解决自我保护和实现持续发展问题。要认真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办事,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并重,做到生产、环保、资源的统一和协调发展,其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就是生态农业。

3.1加大环保治理力度

要以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为依据,调整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治理重点污染源;淘汰落后工艺,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实现废渣废水治理等综合利用项目,依法监管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对超标污染源限期治理,实现达标排放;要对环保企业给予表彰和鼓励,对新上工业项目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3.2要依法优化配置利用资源

应当本着统筹兼顾、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的原则,申报、审核、审批、使用资源。在土地使用上,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水则水;严格审批建设用地,让自然休养生息,恢复生态平衡;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科学采伐,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步伐,加强中幼林抚育和新增成林的管护,集中在1~2年内全面恢复农田防护林网;在科学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狠抓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

3.3实施标准化生产

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对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监控,做好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全面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农业投入品许可制度、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执法监管等行动,依法监控和查处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添加剂等物品的销售和使用。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增施农肥、秸秆还田、集约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保护性耕作,实现绿色、环保、生态、安全。

3.4要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要结合农村工作、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宣传、教育各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水平,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和环境生态问题。要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培育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的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由党在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远期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振兴,而是包含经济、生态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分别从农业生产、生态、生活三个方面,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与核心内涵。而绿色农业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而绿色农业是指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先进经验,促进农业生态安全、农业资源安全、食品安全为目标,实现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绿色;乡村振兴;农业发展

一: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现代化始终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生产是受自然和经济规律双重决定的特殊行业。农业绿色发展就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以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为依托,积极从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开发种养过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一场关乎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行为模式、消费模式的绿色革命。我们要深刻理解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革命性意义,适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时代趋势,推动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2015 年初,由中央明确提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严重,必须有效解决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与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以提供绿色、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称为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绿色农业快速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而绿色农业创业则是绿色农业发展的起始点与出发点,绿色农业发展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兴旺的主要发展方向。

国家为全面贯彻与落实中办《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依据中央农业农村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作用,制定了2019年农业农村绿色农业发展工作要点:(1)推进绿色生产;(2)加强农业污染防治;(3)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资源;(4)切实改善农村人居住环境;(5)强化统筹推进与试验示范。

绿色农业发展理念,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绿色农业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有限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绿色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农业发展,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在“十三五”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发展理念,用“绿色农业”谋划现代农业,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因此,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不断提升绿色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加快实现资源利用高效整合、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的现代绿色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既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人民殷切期盼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农业自身的内在需要,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把过高的资源利用强度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推动农业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二:当前农业发展面临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耕地和水资源过度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加重,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转变农业发展观,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农业绿色发展的艰巨性。当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若干深层次的困难。

在观念层面,长期以来追求产量增长的习惯思维,还没有真正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摆上重要日程深入思考、认真谋划、扎实推动。

在利益层面,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必然会深刻调整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导致部分地方、部门经营主体有逃避思想和畏难情绪。

在工作层面,将现成增产型的技术、人才、政策、机制等体系,转变为质量、绿色型的新体系,将是前无古人的宏大事业,需要决心、坚韧和开拓创新。

2: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期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

3:农业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这不是单项制度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建设;不是农业领域的独立推进,而是农业各行业、各层次协调配合、系统推进。

三:着眼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1: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主动入位,积极作为,精心谋划,务实推动推进发展理念变革,用绿色理念引领农业生产。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坚持绿色兴农的发展理念,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方法,从政策举措到工作安排,从制度设计到科技研发,从资源配置到绩效考评,都要转到绿色导向上来。以绿色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提供强大支撑。要认真贯彻好中办、国办《意见》,结合具体实际,找准问题难点,创新方式方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2:优化功能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区分农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要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摸清农业资源底数。实现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精准化管理,为不断动态调整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3:推动科技创新。要大力支持绿色农业为导向的科技研发推广,组织实施好相关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资源参与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在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同时,要加强资源環境保护领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4:完善产业链条。要健全完善绿色农产品的加工流通体系,密切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大力加强绿色农产品流通和营销,推动与农业绿色发展相配套的产地市场建设,加强产地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助力解决农产品卖难、卖不出去、卖不上价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

5: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在资源保护方面,重点是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深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面积,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投入品管控和废弃物处理,通过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方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喀斯特区;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广西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十分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山面积8.95×10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7.8%,其中石漠化面积达2.93×104km2,而且每年还以3%~6%的速度增加。喀斯特区主要分布于桂中的红水河流域、柳江流域;桂西的左、右江流域;桂东北的漓江流域中下游两岸。广西贫困人口中约80%分布在石漠化区。石漠化已成为广西喀斯特送的灾害之源和贫困之源。石漠化使土地资源丧失,水资源更加紧缺,人地矛盾、人水矛盾日益尖锐化,大部分石漠化地区只能在石缝中种玉米等旱地作物,广种薄收,维持着基本的口粮需求。石漠化缩小了石山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恶化了生态环境,成为阻碍石山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约农村脱贫解困的主要瓶颈。因此,若不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广西石山区将会出现一个严重局面。

喀斯特区一方面其生态十分脆弱,土地生产能力低,人口承载力弱,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耕地和水资源严重不足,成为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山区农业生产还大多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土地资源多占少用,使得水土资源和肥料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效益低下,浪费严重。因此,应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关系,重建和恢复生态环境,提高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产出率,从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转变为以技术为基础的农业,从而摆脱自然、人口、经济因素的束缚,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山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喀斯特区农业发展寻找新增长点,从根本上解决喀斯特区人地矛盾突出、區域经济落后的现状。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思路。

1、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喀斯特区不少农民还采用漫山遍野式的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进行粮食生产,但也仅仅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甚至连这都实现不了,反而恶化了生态环境。为改善喀斯特区经济和环境状况,必须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所谓生态农业,就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发展的大农业,也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为更好地促进喀斯特区生态农业发展,首先,要改善和恢复喀斯特区的生态植被系统。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主要途径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管理技术等。这可以从调整山区能源结构人手。通过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改变农村生活燃料主要靠薪柴的单一能源结构为煤、沼气、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多种形式的能源结构,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和对植被的破坏,促进山区植被恢复。同时也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为他们外出打工和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资源,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喀斯特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并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商品率,提高经济效益。采用沼气一种植(养殖)一生产加工模式,保护和恢复喀斯特生态环境,推动种养及加工业发展。如发展果、菜、桑、林、渔、茶、牧以及相应的第二、三产业等,形成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循环方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再次,要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推动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型向农果林、农林牧渔或农林牧加工等多种模式发展。充分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块周围的空闲用地和富余劳动力发展种植业。将自己所经营的田、坡、水面、林地、果园、院落等空闲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组合,按生态农业原理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各种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形成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尤其是大力鼓励和扶持具有投资省、见效快、经营灵活等特点的庭院型生态农业,这很适合喀斯特区农村实际,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发展生态农庄就是一种模式。这是一种以种养业为中心,兼有生态建筑物(农居)、休闲、娱乐、度假、生态、旅游观念经营为一体的生态大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后,要加强对生态农业实施配套技术的开发研究。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依靠科技,特别是喀斯特小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畜禽疫病防治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旱地免耕技术、农业灾害预测预报和生物防治技术、生态农产品的保鲜和加工技术等,促进农业的技术进步。喀斯特地区生态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加速农业技术变迁及选择适合喀斯特地貌的技术变迁方向和内容,研究开发适合生态经济农业的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2、依靠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资源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赖以进行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土地、水和生物资源,它们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喀斯特区可供发展农业的资源不足,主要是缺水缺土缺植被,从而影响了本地经济发展。因此,发展喀斯特区经济,首先要研究和发展节水节地型种植业。喀斯特区要把生物节水、农艺节水与工程节水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整地改土、蓄水保墒、集水节水技术开发和试验,如采用聚垄耕作、修建鱼鳞坑等多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努力选育培植并推广耐旱品种,通过问作套种和错季节种植、立体种植等措施来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的产出率。其次要加强喀斯特区生产种植经营模式的探索与试验。虽同是喀斯特区,但不同区域其农业资源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气候、水土、植物资源等。环境条件不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也应有所差别。因此,各地究竟采取什么样的生产种植经营模式,要通过科学的研究试验。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包括林农、林草、林药、林果、林菌、林经等不同模式的种间关系和结构调控技术,以试验探索出适于不同山地条件下乔灌草及农作物的优化组合方案。比如,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林,通过各单项技术的研究整合,形成不同山地造林配套技术体系。通过研究探索与实践,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经济综合效益和环境效益。再次要积极培育、引进和筛选适于喀斯特区的新草种、树种及农作物品种。要重视多用途植物品种的试验研究与开发利用,尤其选择具有耐瘠、耐旱特性和生长迅速、抗逆性好、分孽力强、鲜草产量

高、根系发达、护坡固土能力强的优良草种,如绿肥牧草品种光叶紫花苕等;要进行种草造林对比试验,选择优良乡土树种草种,筛选出抗旱抗逆性强、保水保土能力好及经济价值高的树种。现适合喀斯特岩溶区的乔木树种有青檀、滇柏、圆果化香、核桃等;灌木树种有花椒、车桑子等;适于干旱、干热河谷的树种有胡桑、扁核木、川楝、余甘子等;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并加强其生态适应性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宜于不同山地条件的优良树种,如喀斯特山地引进的美国岩榆;干旱、干热河谷引进的木豆、印楝、塔拉等;研究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与植被恢复配套技术,包括补植、补播、人工促进萌芽更新对次生植被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幼林生长的影响等;研究以水分高效利用为目标的林分密度调控及林分结构优化配置技术、确定合理韵初植密度。最后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新技术的推广。由于农业技术在粮食产量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播种面积呈现稳定乃至有可能下降的趋势下,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使喀斯特区的粮食质量得到保证,产量增加。积极推广新技术,把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精细农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保护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保护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3、喀斯特区进行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发展喀斯特山区经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必须从解决当地农民生存并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人手。把治理环境与治贫相结合。若农民不脱贫,生存问题不解决,各种为生存所导致的不合理行为而造成石漠化的现象就难于根治。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首先,要解决各种山地的产权问题,为各种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创造条件。各种山地得不到合理利用和保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权不明晰。因此,要对各种山地有一个长远且明确的山地经营使用权(如50年或100年),使之责权利得到明确,为山地的长远规划利用并科学治理提供有效保障。其次,各种农业科技的推广要以农民受益为前提。组织和引导农民从生产经营耕地为主,转向经营丘岗、水面等非耕地为主,或转向利用邻近城镇、交通要道的地理优势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农业类型由耕地型农业逐步转向非耕地型农业,继之向非农产业型农业推进,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以农民的经济乖j益为主导。如在执行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等政策措施时,要确保当地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在实施包括贫困人口异地安置与生态重建相结合示范工程、以林为主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示范工程、以林草地畜牧业为主的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解决生产用水的地头水柜建设工程、科技扶贫示范工程、绿色工程沃土计划等时,也应确保农民经济利益不受损。最后,各种新的农业科技的采用要以市场为导向。要在农民中进行各种新产品的试种及推广,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以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引导和组织农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通过龙头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将分散的小生产与统一的大市场衔接起来,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联结起来,进行必要的专业分工和生产重组,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物质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形成大农业的布局区域化,生產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商品化。可以根据山区绿色产品资源的现状优势,选择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农林牧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突破口:中药材加工,如杜仲、黄柏、石斛、五倍子、天麻等系列产品开发;牛羊肉系列产品开发;某些有资源优势的经果林系列产品开发,如刺梨、猕猴桃、香椿籽等。总之,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把农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结合,才得到农民的配合和支持,各种改革发展措施才能顺利推进。

4、利用现代科技和喀斯特区丰富资源,兴办新产业,促进山地现代农业发展。喀斯特地区有四大自然资源:矿产、水能、生物、旅游。发展喀斯特山区经济就必须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首先,要加强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石漠化地区要改进生产经营方式,从以农牧业为主转变为多种产业多种经营,农、工、副、商和旅游产业齐发展,拓宽收入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如利用当地丰富的石头资源发展建材产业,也可以利用岩溶地貌形成的优美风景资源发展旅游业,减轻当地贫困程度,从而减轻人口生产生活中的对植被的掠夺,或在石漠化地区搞封山育林育草、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草)等植被和林业生态建设,恢复林草植被,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农林牧结合、种养加结合、农工贸结合、农科教结合深化农业产业化开发,主动迎合以营养保健、无污染为特点的新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可以进行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牛羊肉系列产品开发、经林果产业化生产经营等。其次,利用喀斯特区土地结构,进行现代农业的综合开发。喀斯特山区一般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岗台地、山间盆地、沟河谷、山塘水库等土地类型。种类齐全的土地类型格局提供了多种经营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发展。再次,利用当地动植物资源,发展特色经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市场上大部分产品都已供大于求,竞争相当激烈;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越来越挑剔,讲究产品的特色和原生性。而广西喀斯特山区生物物种资源达7476种,其中植物约4000种,脊椎动物717种,经济昆虫2677种,大型菌类82种;特种植物有砚木、金丝李和苏木;还有蛤蚧、金茶花、田七等动植物资源。喀斯特山地又远离城市,无工业和生活污染。这些都为喀斯特山区大力发展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所需的所谓绿色食品,培育发展一批质量安全、营养丰富、品味俱佳、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优质名牌农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罗城野生山葡萄酒就是充分利用广西石山区特有的多年生野生山葡萄资源进行开发的产品。由野生葡萄浆果加工成的优质山葡萄酒,市场一直供不应求。最后,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贱卖。若能对一些原生土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就可以大幅度升值,从而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对喀斯特山地农业发展要加强资金投入、技术指导和市场开拓,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并发展其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业由过去单一的低效益的初级原料生产向获得高附加值、高利润的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使大批的农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的活动空间大大扩展,促进经营方式由过去分散粗放经营向规模化、信息化转变,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益。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扶持和培育与当地农产品相关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采用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强化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国内外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建立实用技术的示范样板基地,树立典型,带动大石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实施。如罗城野生山葡萄酒厂的发展,在生产区出现了酿造加工推动资源开发利用的局面。酒厂收购野生葡萄成熟浆果价格在2~2.5元/kg,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山葡萄能增加石山植被覆盖,有效涵养水土,保护当地生态。又如都安县大力发展竹藤业,建设竹藤编织开发小区,引导各经营公司进入小区来发展,并建设规范、规模的竹藤编织工艺品交易市场和原料批发市场。然后通过示范引导、以点带面,将藤编产业推广覆盖到全县22个乡镇,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现在都安县已经开发出了上千种独特的草芒竹藤产品,这些产品不但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已经成为贫困山区人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

5、利用现代科技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造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因此,要在综合系统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技术理论指导下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和防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在广大农村地区要充分发挥村寨地处山区、农村饲养畜禽和秸秆草类发酵沼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以沼气为纽带、庭院种养为主体的“养猪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沼气池建设,以沼气代烧柴,加快发展沼气池、厕所、畜厩改造、太阳能热水器和淋浴室、省柴节煤灶。真正解决山区农民生火做饭等问题,才可能真正做到封山育林,保护森林植被。其次,根据山区情况,落实以防止石漠化地区土壤流失为核心的技术措施,大力推广“上保中治下开发”模式,即山体上部以保护为主,封山造林恢复植被;山腰以治理为主,发展经济林木、中药材和果树;山脚谷地种植农作物。坡改梯、集雨水柜、沼气池建设是石漠化治理的有效工程措施。实行等高线水平耕作,保土砌墙,改良土壤,荒山造林种草,开发岩溶水,修山塘、积水池,实行小流域治理,理水护土,提供生产用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改漫山樵采为坡下房后营造成片薪炭林,改任意放牧为圈养牲畜,实行秸秆还田,石缝、石窝改种竹、木、药,不种粮食不耕作等防止土壤流失技术措施。再次,推广耕种新技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耕作管理技术的改善应以推广优良品种、实行地膜覆盖和套种轮作为切入点,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农业生产能力。在宜林地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竹、还草。丘陵山区采取造、封、改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林分质量。实施以“增、提、改、防”为重点的沃土计划,推广低耗农业新技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行规模种植,连片开发,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强化组织、政策、技术调控,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监督。最后,要控制好石漠化地区人口增长,对于已完全不能适宜人类生存的石漠化地方要实施生态移民,让生态环境自然得到恢复。

6、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当地经济比较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地方财政收入也一直入不敷出。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受益区域在资金上的共同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石漠化防治不僅关系到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下游地区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从国家到省、市、县等各级都应高度重视。下游受益的地方政府在有财力的情况下也应该协助解决。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由国家向下游地区征收生态享受费用,并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将资金部分返还给生态建设地区的居民,如果居民能完成合同,则继续返还剩余部分,否则追回。这样可以弥补因生态建设所丧失的机会成本,而且有条件的返还可以对当地居民进行约束,提高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或者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治理工作,同时也要求广西设立相应的配套资金;或者喀斯特山区与沿海经济发达但资源不丰富的地区联合,获得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可以采取一定的回报方式,如减免税收,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喀斯特山石漠化的治理。加强各级政府的治理责任制,做到责任和资金双落实,促使各级政府重视和加强石漠化的治理。只有通过政策、生态、工程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理才可能见成效。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我国是世界领先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兴旺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发展农业经济不仅能够推动我国社会整体经济体系的完善和革新,也是我国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之一。基于此,通过分析和研究乡镇农业的实际发展状况,针对乡镇农业发展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期望能为乡镇农业未来的经济发展渠道作出贡献。

关键词 乡镇农业;农业经济;优化措施;发展措施

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带动了整体农业技术的优化和改良。作为我国社会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农业从古至今都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变,农业已不再仅仅代表着国人赖以生存的“食”之道,更多的是代表社会经济体系发展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保障农业经济的合理有效发展,才能为我国其他行业的转变奠定深厚的物质基础。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亦是整个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部分,如何确保乡镇农业经济的合理优化与发展,成为目前政府以及企业商议的热门话题之一。基于此,对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优化措施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1 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业科技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整个社会市场和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推进了我国传统农产品机械生产革新技术的进程,另一方面也成功实现了人力劳动向机械劳动的完美转型。在整个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将人力劳动转变为机械劳动,如各种便携式收割机、运输机等新型农业机械设备。

近些年,我国政府对乡镇农业发展进行了大力的扶持,不仅在乡镇地区建立了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更安装了路灯、监控以及部分体育健身器材,大大提高了乡镇公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为了加快乡镇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效率,政府将落实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完善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乡镇公民的整体生活条件,创建更加便利的农业发展渠道,从真正意义上保障乡镇农业经济继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2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和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农业已然脱离了传统盲目种植以及靠天吃饭的发展局势,现代化经济时代下,农业工作者的眼界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改变。现如今,乡镇中的农业工作者逐渐开始考虑进行农业经济发展与节约自然资源之间的协调工作,尽可能将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未来带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

在乡镇农业的日常作业中,对于农作物的选择,从以往的盲目迁就变为现在的合理、有针对性,通过不断学习现代化经济时代下的农业科技发展知识,并充分結合农场地的土壤状况,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为乡镇未来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天地[1-3]。

1.3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与优化

农业的日常耕作,需要依靠土地才能维持生存。我国政府对乡镇农业的扶持不仅在于农业耕作所需的机械设备上,更多的是推进乡镇农业经济机构的完善与优化,为了使乡镇农业经济整体格局得到有效拓展,1)不断鼓励乡镇劳动者对农产品进行创新加工,与养殖业构建相互协作的合作关系;2)政府在乡镇农业发展过程中注入大量资金,在网络上创建线上农产品服务平台,最大程度上拓展农业经济发展渠道,有效提高乡镇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4-5]。

2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乡镇农业劳动者整体综合素养低

调查显示,我国乡镇农业劳动者多数年纪偏高,一般情况下以中老年人为主。整体的综合文化水平停留在小学与初中水平,这样的情况造成了乡镇农业工作者整体综合素养不平衡的情况。而在现代社会生存压力下,乡镇的年轻一辈不得不外出工作养家糊口,这也是乡镇地区主要的农业劳动力都是中老年人的主要原因之一。乡镇农业的发展主要靠中老年人维持,长此以往只会阻碍乡镇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经济体系的完善。

2.2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监管体制的设立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整体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发展[6]。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必要的监管,1)可以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2)可以监督和管理农业工作者,有效推进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

但是,根据目前乡镇农业经济监管机制的实施过程来看,我国许多乡镇地区忽视了农业经济监管机制的作用,造成了农业经济监管机制不符合社会市场规律、监管方式过于传统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农业监管任务的执行者所具备的监管能力较差等诸多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直接限制了乡镇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

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措施

3.1 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养

乡镇农业劳动者整体文化教育水平低,乡镇教育水平差是造成乡镇农业劳动者综合素养偏低的主要原因。有效提升乡镇农业劳动者整体综合素养,就要从乡镇教育水平开始抓起,通过政府扶持的方式加深乡镇区域公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深度了解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将优化乡镇文化教育作为整个发展道路的必备条件之一。必要时,政府应当加大对乡镇教育开发资金的投入,确保乡镇整体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为农业劳动者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者整体综合素养[7]。

3.2 创建与落实乡镇农业经济监管机制

为了完善乡镇整体经济发展机制,进行适当的监管措施是必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定期对乡镇农业劳动者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监管必要性的有关理论培训,加深工作者对其作用的认识;2)对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理念进行必要的创新和优化;3)结合乡镇当地的农产品市场,成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对现有的农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壮大农业产品所占据的市场比例,真正意义上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实现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和创新,最主要的核心点在于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绿色环保发展。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结合现代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的创新性措施,对农业市场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强化,通过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生产效率,优化乡镇内部农业经济发展体系,最大程度上开拓国内市场。如此才能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保障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在未来能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绿色道路。

参考文献:

[1] 宁绍武.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J].河南农业,2017(26):6,8.

[2] 邹本铦.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优化策略分析[J].才智,2018(5):204.

[3] 赵长勇.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优化策略分析[J].纳税,2018(13):209.

[4] 黄雅芝.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探究[J].山西农经,2018(1):51.

[5] 王志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2):235,143.

[6] 李亚琼.试论如何做好乡镇农业经济工作[J].农民致富之友,2017(12):19-20.

[7] 徐秀兰.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优化对策思考[J].南方农业,2019,13(12):113-114.

(责任编辑:刘昀)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本前提。这些基本前提包括农民的组织性、农业资源的可调配性、政府支农政策制度的完善性和长效性。文章就如何加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民组织、服务体系、政策制度等基本支撑条件建设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现代农业;基础条件;建设

[作者简介]曾艳华,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农业经济管理系主任,农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4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其基本特征是:农业生产由经验生产转向科学生产,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向机器生产,由小规模、分散生产转向大规模、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生产,由低产、高耗、低效生产转向高产、低耗、高效生产。二战后,美、日、法、英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至今已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现代农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面貌。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现代农业发展却步履蹒跚,传统农业“小弱散”、农民田间作业“三弯腰”的粗放经营状况至今仍未根本改变。纵观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尽管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道路和特点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现代农业发展既需要农业经营者自身内在素质的支撑,又需要国家宏观环境力量的大力支持。要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打破阻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桎梏,加强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建设。

1 引导农户合作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现代农业是高度组织化的农业。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业实行的是一种“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以户为主的家庭式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制度对发挥农民个体积极性和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等客观条件限制,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少、地块小而分散,经营上各自为政,增加了政府及其他部门的支持和服务的难度,以致农户组织农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力比较低。我国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强对个体、分散农户的扶助,提高他们组织农业生产、有序进入资源和产品两大市场、自谋发展的能力。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促进农民走合作、合伙、联合共同经营农业的道路,尤其是在农民自身条件薄弱、缺乏集体经济支撑、政府不能无限投入的情况之下,农民通过走联合的道路,建立起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既有助于为个体农民与龙头企业提供媒介,为政府宏观调控农业提供作用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又有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程度,改善农业经营状况,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单家独户的农民联合经营农产品产供销,关键在于:

第一,政府在经济上应予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上的税收优惠,增加政府担保和投资,提供水、电使用费的支持和事业费、管理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扶助农民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活动。

第二,政府在政治上应赋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更多的宽松政策、民主权利,承认农民、农户的产权,界定其经营性质、活动范围,规范其经营行为和活动方式,维护其合法权益,并赋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政议政的权利,予以充分的话语权,予以政治上的平等与独立。

第三,政府应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干预农民办合作社,不包办农民合作社。应根据当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的客观实际需要,对农民合作联合予以正确的引导,总结一些农民自我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示范,使办社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方向转变。

第四,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贯彻落实该法的具体办法或条例,各级政府要制定一些具体做法,对现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调查总结,解决存在问题,引导其健康发展,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和中坚力量。

2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农用土地有序流转和集中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我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不足1.4亩,农户户均耕地不足5亩。农地经营零星、分散,带来农业服务难度大、成本高,不利于机械作业、科技推广,影响土地利用率、农产品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我国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大规模种植,必须在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基础上,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组织起来,把分散农地有序集中和向种田能手流转,以利于整合农地资源,平整农地,节约用地,提高农地集约化程度和综合利用效率。而促进农地有序流转和集中的关键,是确保农地拥有者、占有者和使用者获得可持续的合理土地收益,使土地流转、集中后面临的风险最低。当前,我国有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撂荒土地,或其后人离农自己无力耕种土地,或经营不好土地,但他们又不愿放弃土地、租出土地,主要原因是这些农民对土地增值的期待和依靠。要消除农民暂时失去或长期、永久失去土地的顾虑,必须完善土地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等制度。

第一,提高农地租金。建立健全国家土地评价制度,根据土地的自然与经营状况和农地稀缺的客观国情,对农地进行科学评价,合理确定和发布不同时间段各类农地基准价,为各地农户出租农地提供科学参照。此外,依法设置一些条件,允许土地使用权拍卖。这样,既利于撂荒土地的农民看到自己闲置土地所带来的自身利益损失,加快闲置农地的出租,又可以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促进经营者的农地集约利用。

第二。允许集体农地直接进入一级市场。农村集体农地直接进入市场,既能够大大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的收入,让闲置农地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又能够满足那些需要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农业公司的需要。国家通过从市场直接购买农村集体土地,可以将农村土地收归国有,用于农地储备,调控农地市场和土地资源,还可以拍卖、租赁给专业农业公司进行规模经营。

第三,鼓励农民以农地参股经营农业公司。国家对农民以土地入股组织的农业公司,在税收上应予以减让,在贷款资金上予以支持,在农业生产资源供应上予以补贴,在进出口贸易上予以便利,以鼓励农民合作经营农地,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实现规模种植、专业化生产。

第四。鼓励农民放弃土地。国家和农村集体对自愿放弃土地的农民,除了给予他们职业转换必须的培训教育之外,还应给予他们农业退休金,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让他们安心离地、离农。

3 建立农民素质保障体系,实现精英治农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体,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有乡村劳动力5.3亿多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有3亿多人。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及饮食营养需求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教育与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农业劳动力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科技知识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教育科技素质仍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条件仍比较差,农民的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短,身体健康状况不理想;二是农民文盲半文盲仍有一定比重,与城镇居民教育素质比,仍有相当大差距,尤其是妇女;三是农民享有的科技资源总量比较低,特别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四是农业强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留守劳动力老龄化、妇孺化趋势明显,农业劳动力总体素质普遍下降。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有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身体、文化、科技综合素质,需要建立一套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持续提高的体系,从农业劳动力的形成、成长、开发、利用等多方面人手,对传统农民进行现代培育。

第一,完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一是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农村人口优生优育;二是解决乡村居民饮水、饮食安全问题,减少农村人口营养不良;三是加强农村居民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防病治病,确保农业劳动者身体健康;四是广泛开展乡村社区体育健身运动,增强农民体质。

第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现代农业不是一日可以建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农民前赴后继来建设。重视和加强农村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并通过强制性措施和法律手段保障这一群体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使人人有书读、受到教育,以利于现代农业人力资源的形成和储备。

第三,完善农村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国民终身教育体系,使人人获得更新知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机会。对农村广大成人,首先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其次是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一技一训”活动;再次是加大对农村经济“领头羊”、农民创业带头人的培育力度。

第四,建立新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要立足于从根本上减少农民,建立促进农民有序转移的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技能型劳动力,在为城市工业化输送产业大军的同时,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压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空间环境。

4 健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

现代农业是高度技术化的农业,具体表现在: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提高和广泛运用;电器化、自动化等现代农业机械体系的形成,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耕耘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和其他林、牧业农业机器设备以及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人造卫星在农业领域的广泛运用;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农业装备总体水平低,除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少数省、区外,现代农业机械、农业工程技术在其他省、区农业中的运用并不多。其主要原因为,一是近十年来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及机构调整,现存的基层农业技术研究及推广机构人员减少,许多县、市农业局已不进农业技术人员,基层农业服务站、所推广人员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基本处于“网破、人散”状态;二是农业研发推广基金有限,许多农业推广机构由于缺乏人员、经费,农业技术服务已近瘫痪;三是农民研发能力薄弱,子女读书、看病就医、建房等开支已花费了农民大部分收人,农户农业科技投入很少;四是农业技术研发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成果形成与推广相对缓慢;五是农户经营分散,给农业科技推广带来高成本和低效率。要推进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基础工作是:

第一,完善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建立起国家、地区、企业分级管理,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研发门类多元,推广服务网络覆盖县、乡、村、屯的组织机构完善、服务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的发达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服务体系。

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要彻底消除唯“关系”是论的用人潜规则,让“德才”兼备的农业院校毕业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考、选拔、任用的方式,进入农业机关、院所、服务站、农业企业,实现精英治农。

第三,强化国家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无偿支农职能。增强政府在农业气象预报、农业病虫害防治、良种良法推广普及上的服务性,通过予以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农业教育培训院所等足额经费,加强对国家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等,支持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业推广部门为农业经营者提供无偿农业技术援助。

第四,加强现代高新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强生物及生物质能源技术、农业太空衍生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循环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等高新农业技术开发,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5 建立可持续的农业投入机制,支持农业基本建设

农业基本建设是现代农业开发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它直接或间接地为农业简单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服务。农业基本建设包括国家、集体、个体等所有制下的农、林、牧、副、渔各业中生产、储运、加工所需的固定资产的添置、更新和扩大,譬如,整理土地、修筑梯田、兴修农田水利、购置农用机器、建设渔场及林场、兴建畜舍和饲料加工厂以及修筑道路等。改革开放后近30年来,我国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并不如意,林、田、水方面没有持续得到建设,毁林开荒、削埂为田、水利失修、田块小化、耕路损毁等现象突出,严重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目前国家每年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收入8%左右,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各占72%、24%、O.6%,农业基本建设与科技三项支出比较少。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在农业基本建设上形成可持续的、长效的投入机制: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体系。农业基本建设要以国家、集体投入和建设为主,农户投入和建设为辅:在大型水利建设、田地平整治理、林业生态建设、道路网络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上应为国家投入和建设;乡村集体用水源、水渠、晒场、农机用具、田间道路等建设,应由集体负担;农户农地生产基本建设,以农户投资建设为主。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利益关系,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户三级农业持续投资体系。

第二,建立持续增长型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机制。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的全面

规划,合理确定农业基本建设的规模、项目、结构和速度,加大农业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确保国家和地方农业投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确保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不下降。

第三,完善国家农业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国家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对农民购买的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对农民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所作的各种努力,如进行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扩大出口等,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支持和鼓励农民采用良种、良法进行现代农业开发生产。此外,还要加大适应现代农业的农产品补贴力度,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农民应对风险的基本生存能力,使农民顺应市场体制的深入发展。

6 培植农业经营大户,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现代农业是高度社会化的农业,意味着农业企业规模扩大,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的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替代,农业生产过程与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形成农工商一体化,农业由孤立的个体生产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的社会生产。我国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效果,必须从农业经营主体人手,加快种子公司、农机公司、化肥公司、农药公司、种蛋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禽畜育肥场、屠宰场、农产品运销、物流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的培育,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发展。因为农业经营大户和集体经济在规模经营、资金运用、科技研发和推广、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谋求政府支持、经营效益取得等方面,比身单力薄的个体农户更具优势,更容易成就现代农业事业。为此:

一是对小规模农户的合作联合,以及上规模农业企业经营,应给予资金融通、税收优惠、项目规划、用水用电上的支持,鼓励农户和农业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走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道路,支持小规模经营户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经营大户走向更大、更强。

二是在税收、贷款、补贴、项目上,鼓励和扶助乡、村、屯等集体发展经济,支持村民委员会整合乡村土地、资金、劳动力、农业生产技术等农业生产资源,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贮、运、销,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组织和实力支持。

7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辅助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高度服务化的农业,在其产前、产中、产后包含了种子繁育、科技推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田灌溉、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贮运加销以及风险承担、资金融通、信息提供等系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服务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较大,尤其在风险承担、资金融通、信息提供等方面。农业服务体系作为现代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和必备条件,其不完备性必然影响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除抓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农业“五站四所”建设外,还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建立完善的风险承担体系。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面临着自然的、人为的与经济的多重风险,要规避这些风险.应建立起国家农产品储备制度、农业保险制度、企业储备基金制度、社会征信与信用制度、市场预测制度和商品交易所制度,建立起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个人等多层次、多元化的风险承担体系。

第二,建立完善的融资支持体系。农业是一个弱质的生产部门,其产前、中、后各环节都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支持。建立起以农业政策银行、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国家金融为主体,信用社、民间金融为辅助的农业融资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解决农业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

第三,建立完善的信息提供体系。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进行经营判断和管理决策的重要条件,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作保障,作为农业产、供、销的指示器。为此,我国应建立起发达的农业信息系统,包括发达的信息采集系统、电脑处理系统、通信系统、经营系统等。

8 建章立制,加强农业生产经营规范管理

现代农业是规范化农业,它不仅需要农业生产经营者本身在农业供、产、加、销全过程按照市场需求、国际惯例去做,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且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业管理部门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律令,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使之朝着健康、有序、规范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对此,中央与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干预,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进一步完善落实好国家的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权益、退耕还林、土地管理、农产品安全生产及运销、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政策,健全农业资源普查和区划、土地利用、农业气象和病虫害预报、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加农业投资和信贷、农产品储运流通、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等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乡镇企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土保持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水利法》《种子法》《合同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农药管理条例》《进口兽药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等法律、法规、规章。通过建章立制,以法治农,大力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罗运贵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2013年11月27~29日,“2013第三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暨北京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会”将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脉络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一项关键任务,也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据了解,本次会议将以“科技创新·产业提升·国际交流·校地合作”为主题,全国近200 位农业厅长、农业县长、农委主任、农业局长,将与农业部、科技部等主管领导及农业科研院校专家教授,共同探讨县域农业发展。

上一篇: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幼儿家庭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