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2023-10-28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类高校的主体构成部分,他们的网络行为极具代表性,由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典型特征。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网龄较长,上网次数频繁,以网络作为外界信息的主要获得窗口,上网目的以查资料看新闻以及娱乐为主,各类社交软件在他们的沟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群体整体上以积极和正面的态度对待国内民族问题和民族激进言论等,但是还需要信息安全教育和民族团结意识方面的正确引导;所以,民族类院校在应该正确的引导和影响少数名族学生的网络行为。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网络行为 意识形态教育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应该辩证的进行看待。作为民族类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处于极为重要的部分,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利资源,尽量减小互联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趋利避害,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明上网行为的引导,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民族团结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少数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种类及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网民使用网络的频率较高,已逐渐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要课余生活之一。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网络的诱惑往往难以自拔,经过调查总结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网络行为:

1.网络交往行为。以各类社交软件为主的交往渠道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经常使用的方式,除此之外,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方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发声渠道,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便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发表各类言论。

2.网络信息搜集行为。网络可以提供各类信息资源,并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共享,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得各类信息,有时也可以通过信息渠道在网络上表达自身见解,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共鸣。

3.网络娱乐行为。网络娱乐行为主要以网络游戏为主,丰富多彩的游戏类型,紧张刺激的游戏体验,使自制力不足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他娱乐行为包括影音视听、打牌下棋等行为,这些行为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休闲、消遣的主要娱乐方式。

二、民族类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殊性

少數民族高校由于其特殊性,在网络工作方面也与普通高校存在一定差异,网络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他们表达个人思想、进行发声的重要场所。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对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有极大的意义。

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了正负双方面的影响:

1.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正面影响。网络增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了知识层面。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的偏远地区以往的信息渠道闭塞。当他们接触网络后容易产生依赖性。大量的网络信息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流通,在高自由度的平台上进行共享,这些网络时代的优势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眼界开阔了,对世界的认知也变得完整起来。网络在无形中缩小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他人的交往距离,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际关系交往能力。互联网能时间和空间的特点,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网络上能够敞开心扉,减小了交流障碍。

2.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第一,现代网络文化中存在着落后文化,容易对涉世未深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影响,使他们无法正确判断是非。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得不同地点不同时空的观念相互激荡与交融。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网络上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宣扬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其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其容易腐蚀青年人的思想。还有一些分裂势力、恐怖分子、宗教极端分子也擅长利用网络进行非法煽动,这些负面能量能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对校园安定、民族团结有着极大的威胁。

第二,网络环境众缺少监督使得传统道德价值观失范,容易使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混淆虚拟和现实,不计后果的进行错误信息的传播,进而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例如发表过激言论,传播计算机病毒,发布违法信息,浏览色情网站等等。在虚拟世界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旦失去了主观意识的道德约束,就容易导致道德价值失范。

第三,大学生心理素质容易被网络文化降低。网络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不合时宜的尽情发泄将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伤害。现实生活中的失落,往往会造成心态上的失衡,选择逃避现实,进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自我保护,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少数民族学生产生情感社会化的心理问题,造成感情上的偏执或狭隘。

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教育与引导

在互联网浪潮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下,作为民族高校辅导员,应该适应时代变化,利用网络所带来的优势条件,积极发挥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少网络文化对他们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1.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尊重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党的宗教政策是尊重和保护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绝对不是允许封建迷信活动以及“法轮功”等邪教毒害他人,绝不允许某些组织和个人打着所谓“宗教信仰自由”的旗号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所以,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另一方面也要教育那些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会如何宗教信仰是否正当,给自己增加一双慧眼,识破各类披着宗教外衣的违法犯罪行为。

2.重视网络法制宣传和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由于网络信息鱼目混杂,良莠不齐,大学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方式和途径,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对待网上的各类信息,能够正确地区别错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正确的认知到哪类信息是可取的,哪类是不可取的。

3.定期开展网络文明建设活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公德。通过开展各种网络教育、网络文化等文化活动,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文明氛围,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文化学习和科技领域等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文明修养和文明上网的行为习惯。

四、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达,民族教育的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教育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行为和信息素养教育,对于民族教育的研究,领域,对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着深远意义,使互联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研究[M]. 中国书籍出版社 , 胡凯, 2013.

[2]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分析——以北邮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培训生为例[J].特木尔巴根,李彬.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03).

[3]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研究[J]. 谢雪莲.百色学院学报 . 2015 (06).

作者简介:焦艳鑫(1988.11—)男。本科学历。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演变过程中经历十分漫长的岁月, 最终产生了拥有自己文化特色的特点, 十分鲜明。根据相关的考古工作可以发现, 在旧石器时代中的“金牛山文化”、“红山文化”中已经形成了北方建筑的初步模型。特别是在“阎家岗”中发现的“营盘式”建筑, 体现了古人类的建筑形式已经相当丰富, 具有穴居和“帐篷式”体系的相关特点。

肃慎人冬天的时候为了达到安全以及保暖的目的, 一般都居住在这样的地下“穴居”之中。根据考古的相关发现可以得出, 穴居古人的穴居面积很大, 最大的是200平方米。将黄泥、细砂进行涂抹以及熔烧, 既可以防潮又很坚固。

在南北朝的时期, 有数量较多的勿己人, 其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半地下式的这种居室。

受到中原文化的一些影响, 渤海国开始形成了周长达几十里的这种大都市, 拥有十分辉煌的宫殿, 建筑材料的形式也十分丰富, 有琉璃、瓦以及砖等, 风格开始明显具备中原文化的相关特点。在渤海政治中心, 砖瓦居室以及宫殿十分常见, 但是位于边区的一些平民, 居住的地方还是以半居穴的形式为主。在这个阶段, 为了很好的适应东北地区较为寒冷的气候特点, 以火墙进行演化而发展的火炕逐渐应用了起来。

在辽金使其, 北方的女真人、契丹人逐渐的强大起来, 将住宅建筑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原来的穴居变化成了地面的居室。这一变革实施的重要条件就是开始广泛的使用火炕, 金代时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女真人成立金国之后, 金源地区就有了砖石的这种结构的相关建筑。在东北地区的一些原始深林之中还可以经常见到金代时期的瓦、砖, 由此可见, 那个时期的女真人建筑就已经具备了十分先进的水平。

在元、明、清的时期,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增加, 建筑类型也得到了丰富, 建筑数量和建筑规模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扩大。特别是在明末时期, 满族的诞生, 将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由量变演化成了质变, 有了极大的飞跃,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开始由简陋、质朴变得富丽、成熟。

如今, 在沈阳的故宫大政殿就具备十分鲜明的满族风情。根据相关历史研究发现, 在如今的辽阳, 过去的东京, 努尔哈赤建都的时候, 就有八角殿。满族的先祖的部族、氏族中城堡的东南面, 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都建有这种民族特色的八角亭形状的建筑, 这里是用来祭祀神灵和先祖的堂子, 在满语之中成为“堂色”。

这个时期的满族住宅, 往往是呈四方形的较为宽敞的院落结构, 其中正房就是坐北朝南的屋子, 一般是3间或者是5间, 每一间的长度大概是4米, 在中间设门, 进门就是堂屋, 内部有火、锅等做饭工具。以西为尊, 称之为上层, 通常都是家里的长辈居住, 东屋一般是晚辈来居住。在院子的右边、左边一般建有西、东厢房, 西厢房一般就是放置零杂物品和碾磨房的仓库;东厢房一般用来存储粮食。若是人口较多的时候, 西厢房也能居住人。若是有西、东厢房, 再建成大院墙, 盖上门楼, 就能被称作四合院。这样的四合院在北京十分常见, 如今还有遗存。

上面所提到的都是历史长河的一个波涛、浪花。但是已经能充分的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特色进行反映, 体现了他们质朴以及独特的文化品格。就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性格一样, 在建筑文化的这个方面将这种地域品格和特色进行了体现。

2.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的相关特点研究

2.1 满族的民居

对于现阶段的满族来说, 仍是北方地区十分重要的一个民族, 民族特色对北方民居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满族的旧式民居通常是3间, 在中间设门, 两旁设置窗户, 窗户、门的外面糊上纸, 窗纸的上面还需要撒上盐水, 或者是在其上涂上薄薄的一层油。将窗户纸糊在窗户外面, 既可以让室内受到阳光照射的面积增大, 又可以对外部的尘土进行抵挡。涂上油、撒盐水是为了对雨、风进行抵挡, 以提高窗户纸的强度。房顶上用小叶草, 也称上房草进行覆盖。在后面的新建房屋都改成了两间, 外物一般是炕或者是厨房, 用来放置锅灶, 烟囱不在屋顶之上, 而是建在房屋的旁侧, 在早期多使用空心证木围成, 后期为木板。

2.2 其他住宅

在东北地区的黑、吉、辽有很多的少数民族, 因为生活、生产的方式为游牧性, 也产生了十分特殊的建筑形式。例如在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撮罗子 (又称之为仙人柱) , 它就是用很多桦木杆子搭建成圆锥形的木架, 在上面盖上兽皮或者是桦树皮。每一个这样的建筑可以居住六个人, 一面是门, 有三面是床, 火炕在当中, 屋顶会开一个小孔, 便于空气流通以及排放烟气。

3. 结束语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建筑因地制宜、质朴率直、与自然相融, 这些词都不足以形容这些建筑的特色。东北少数民族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分支, 同时具备中国建筑的共同特点, 也具备独特地域、民族的特点, 形成了自身的创造性、自然性以及地方性。

摘要:在中华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之中,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是其中瑰丽的一朵, 既具备所有中式建筑的共同特点, 有将自己的地域、民族特色进行了表达, 从而产生了拥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 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所拥有的鲜明的个性进行了表现。将精神风貌、格局气质以及观念意识进行了体现, 本文首先对其历史的发展进行了介绍, 接着介绍了相关的特点, 希望相关的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

关键词:东北少数民族,建筑历史文化,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海玲.促进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研究[J].满族研究, 2015 (4) :122-125.5 (4) :122-125.

[2] 高萌.东北三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以红河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现状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在区域教育发展中,如何构建具有红河州特色的、尤其是在边境教育和民族教育方面特色鲜明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体系。

义务教育 绩效管理 体系构建

一、红河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现状

1.红河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取得的成就

(1)义务教育不断巩固提高

随着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州义务教育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两基”成果不断得到巩固,顺利通过了国检。

(2)民族教育和边境教育得到充分发展

红河州是民族大州,河口、金平、绿春三县与越南接壤,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8.5%,少数民族学生占全州学生总数的58.93%。我州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把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加强边疆和边境学校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形成沪滇教育对口支援、北部县市支援南部县、党政部门挂钩扶贫支持教育、州属学校支援贫困县薄弱学校、县内对口支援等五个层次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在全州9个县661所中小学校实施了“双语”教学,较大地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

(3)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补充力度,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断增加,2011年教职工达到49088人,专任教师达42731人,专任教师比2005年增加5032人;实施“3211”校长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与发达地区教育机构的合作,大力开展教师学历提高、继续教育、新课程改革校本培训工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通过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校安工程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推进实验教学普及县的工作,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红河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存在的不足

我州是国家的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发展的总体还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协调、质量不高的问题,且正处在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教育规模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

(1)绩效管理理念滞后,体制机制障碍大

思想观念与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阻碍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些观念性障碍和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比较多,教育改革发展的难度大,在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和行为仍待消除;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管理未能建立起完整科学有效的量化评价体系,不利于调动学校教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管理相关制度不健全,学校管理的现实体制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使得学校绩效管理的价值功能没真正有效发挥出来;在绩效管理的制度保障方面,缺乏统一的政策、制度、规章作为应用的依据,这对于义务教育绩效管理活动的长远发展,更好地促进“服务型学校”发展不利。

(2)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区域教育差异大

红河州山区多、民族多、贫困人口多、边境线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山区和坝区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软硬件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南北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成为红河教育能否能真正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难点和重点。

(3)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

2011年,中小学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总体数量不足,中小学教师空编2081人,直接影响和阻碍了教育管理与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配置不均衡、结构不合理,英语、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农村学校尤为突出,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三是教师总体素质偏低,815名教师未达到国家学历要求,代课教师2211人;四是边疆和民族地区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差,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4)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低

全州农村中小学校危房不断新增,排除难度大,许多校舍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人均占地面积、人均教学及其辅助用房面积和教学设备三项指标同时达到国家标准的学校仅有125所,只占到学校总数的3.6%,农村小学校均办学规模仅有3.8个教学班,校均在校生人数为120人;办学规模小于6个班的村完小有1615所(其中,在校学生不足80人的村完小有780所)和一师一校点有539个;农村初中校均办学规模小于18个班的学校有76所,占学校数的60.32%。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达标,校点分散,在校生人数偏少,加之管理工作较为薄弱,造成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效益低下,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全州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红河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如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有效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体系,及时有效地进行绩效管理,将成为我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重要课题。

1.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完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我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决策机构不健全,有些学校未设立校委会,仍沿用“家族式”、“家长式”管理的模式;校委会成员结构不合理,内部制衡和外部参与机制不健全,校委会成员和管理人员高度重合,学校中层干部较多,熟悉教育规律的外部人员较少,教职工代表出任校委会委员的也较少;校委会运行程序不规范,不健全,随意性大。今后,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发挥好教育系统党组织在学校绩效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2)完善学校校委会结构

促进教职工代表参与校委会。由于教职工是受管理者,在决策机构中处于弱者的地位,要建立保障教职工有效参与学校治理的相关制度,打消其行使权力的后顾之忧,使其真正起到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如在学校中加强教职工工会建设,由工会确定参加校委会的代表人选等。

(3)优化校委会功能,规范其决策运行程序

完善校委会议事章程,规范运行程序,加强会议召开程序、议事程序和决定程序的规范性、严肃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如制定“事先论证、一人一票、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决策规则等。

2.建立适合于当地的义务教育的绩效管理资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一个比较完善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资讯和决策支持系统包括:资料库、知识系统、规范模型、绩效的模拟系统、电子资讯技术的应用平台等,这些方面,正是我州广大地区的薄弱环节,因此,应加大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资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力度,把现代资讯技术运用于绩效管理之中,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各地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能力。

(1)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管理内容、管理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支出,特别是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中公用经费的一定比例要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学校教育技术设备设施更新、资源建设、网络维护等开支。

(2)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全州教育城域网,所有县市教育局和州属学校内部建成局域网(校园网),外部实现光纤联网;100%的城区中小学校和农村初中实现对外宽带互联,内部计算机互连;100%的乡镇中心学校、80%的村完小实现外部宽带联网。按照不同的类别学校标准加快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建设。

(3)建设基础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库

建成全州学校布局、学生学籍、校舍资产、人力资源、助学贷款、财务管理等数据库;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精品资源和教学课件、引进国内外优秀资源等多种途径,不断丰富各类教育资源,建成州级教育资源中心,并实现开放和共享。抓好学校校长教育信息化发展领导力的建设,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队伍的素质。全面实施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各县市教育局、州属学校通过内部办公平台进行文件、通知、消息的无纸化快速传送,实现与州政府、省教育厅的教育电子政务。

3.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机制与制度,促进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义务教育绩效管理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州各地义务教育绩效制度化管理还比较薄弱,要加强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

(1)完善相应的制度

将管理的内容、方式、标准、依据等纳入制度化的轨道,真正做到有制度可依、有章可循。

(2)完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法律法规编制工作

对绩效管理实行依法管理,明晰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必要行政程序,统一规定在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各管理主体的法律责任和行政权力,规定对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监测制度、报告制度、信息公布制度、举报制度、行政救济制度等,不为政府及义务教育学校随意扩大行政权力留下法律上的漏洞。

(3)加大宣传的力度

使大家了解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法律,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级管理者在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的法律责任,懂得如何依照法律应对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把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强绩效管理教育

各地区各族人民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教育与管理教育的经验与方法,这些东西成为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体系,需要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立足于传统文化维系的生存环境,加强绩效管理教育。对于我州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六县:河口、金平、屏边、红河、元阳、绿春),在构建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体系时,要靠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地区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优势,调动各地区、各民族内在的积极性,使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各项措施根植于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融入其日常生活而成为其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让各地区各民族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成为内源式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从而大大减轻政府绩效管理的成本,提高效率。

5.建立健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体系

政府和学校是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主力军,无论在资金、人员的投入,还是在绩效管理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仅靠政府和学校的力量进行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存在很大的局限。考虑到我州的实情以及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以大胆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拓宽义务教育绩效管理思路的可行方法。

(1)强化社会组织在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社会组织,不仅是增进人们团结的纽带,而且是巩固基层教育、维护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相对独立的教育环境,社会组织在我州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与职能也是应该与时俱进的。在当前,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的骨干作用,通过培训,启动社会组织的活力,增强社会组织参与义务教育绩效管理的能力。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经费资助、规范指导等多种途径发动民间力量参与到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中来,使民间对于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力量得到发展壮大,成为政府和学校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力量的重要补充。

(2)加强国际联系,借助国际资源参与义务教育绩效管理

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教育,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国际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州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国际组织在教育管理方面联系、扩展合作。通过加强学校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及发达国家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红河州教育国际化进程,把红河建成云南教育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国际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枢纽。支持河口与金平利用国家级口岸优势,扩大与越南的教育交流合作;在教育管理上,政府和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建立同国际社会有效的联系与沟通渠道;要积极争取国际性的组织和地区性的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加强与国际组织在资讯方面的沟通,加强与各国在教育管理研究方面的交流,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实现与各国及国际组织间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合作互助、资源共享。

6.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机制

坚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拓宽校长、教师培养培训的方式和渠道。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给予倾斜和支持,继续实施教师校长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开展以学校管理、教育理念、学校文化建设、领导能力、执行力拓展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开展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主的学科教师培训。将教师学历提高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用现代教育精神、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知识、现代教育方法武装教师。

参考文献:

[1]孙海法.绩效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红河州教育局.红河州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1-27.

[3]郭锐,刘芳.文化转型与文化适应——以云南省金平县者米乡苦聪人(拉祜族支系)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4).

[4]罗纳德?W?瑞布.教育人力资源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维护和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益提供了更稳固的法律保障。但总体上,民族教育立法工作依然滞后于民族教育本身的发展,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亟待发展。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所存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国外民族教育立法的先进经验,从而探寻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新思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 立法 新思路

一 少数民族教育立法问题分析

1.少数民族教育法规针对性、操作性较弱

无论是中央制定的还是地方制定的少数民族教育法规,都是坚持与我国《宪法》《教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中涉及民族教育规定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原则去制定与实施的。立法过程中,常常照搬普通教育立法,脱离了民族地区实际,根本无法很好地体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規所应具有的特殊性,在指导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实践的过程中也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如涉及政府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中的职责、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经费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和专门人才培养等方面,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规要么忽略了对其的规定,要么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

2.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有失偏颇

首先,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没有在我国现行民族教育法规中得到正式确立。为了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参与主流社会的竞争力,我国的民族教育立法太过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主流社会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其进行本民族优秀文化、特色文化的教育。此外,我国民族教育立法忽视了少数民族教育应与一般教育有同等质量要求的重要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缓慢性、滞后性,我国民族教育立法更加注重的是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升学上更多的优惠与特殊照顾,但却忽视了对其升学后的有关辅导、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放松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要求,降低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标准。

3.地方少数民族教育立法严重滞后

我国共有154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其中仅有十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制定了民族教育法规。这种少数民族教育立法严重滞后的现状,既和我国竭力建设法制、民主国家的目标相背离,也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不符合中央教育立法事业发展的原则和精神。1985年,经过吉林省人大批准,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这是民族教育立法光辉的一笔。虽然经过15年的发展,一直到2000年年底,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的自治条例有133件,单行条例280件,变通或是补充规定64件,但其发展速度还是相对落后,立法水平依然较低。

4.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理论研究薄弱

每一个成功的行者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民族教育立法作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体,如果要使立法工作顺利开展,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便显得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然而,纵观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之理论向导,在系统逻辑化、科学现代化以及深入化等层面依旧呈现薄弱。迄今,虽然有些地区、有些学者及专家开始认识到了民族教育立法之理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并加快了民族教育立法之理论研究探索的步伐,但是全国上下,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全面地进行科学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优秀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未见端倪,这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效果。

5.缺乏少数民族教育法规执法监督机制

一方面,从整个权力体系来说,我国的立法机关,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尚未形成系统化地严格制度来监督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工作,从而导致“官商勾结”“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官官相护”等执法犯法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民间各教育组织,如教育研究会、教育协会、教育工会等,在民族教育执法中属于放空地位,它们没有充分地实施监督的权利,发挥监督的作用。此外,罚则部分在我国民族教育法律法规中存在“缺位”现象,即使违反了相关法规,也没有相关惩罚去制约该行为,无法达到惩戒的效果。

二 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新思路

1.坚持可操作性与原则性相结合

坚持民族立法的可操作性,就是要对少数民族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使其容易执行与操作。如日本、朝鲜、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国家,它们实行的是8~11年的义务教育,它们的义务教育法规不仅规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费上学,还规定了政府应该提供多少教科书、几套校服给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及为学生配备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等详细内容。我国在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过程中也应该让教育法规内容明确化、可操作化。如在制定有关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法规时,应该明确规定民族教育教师参与招聘的资格、要求、聘任、管理办法,以及优秀教师支援边远民族贫困地区的特殊优惠具体有哪些等;如果涉及民族教育经费问题,民族教育法规应该明确规定民族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比例、使用原则以及管理办法等。

2.政府职责明确化、具体化

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成功运行,依赖于各级政府职责的明确化、具体化以及责任化。美国和澳大利亚就十分注重对政府在民族教育立法中职责的明确规定。美国在NCLB法案中就明确规定了国家政府对印第安教师的职业培训,印第安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印第安部落教育发展规划、所需的经费,以及扩大印第安成年人受教育机会等方面都负有重大的责任。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教育(目标协助)法案2000》第一部分第九条就明确规定,政府有责任为原著民族提供合适的文化教育服务,如发展合适的课程、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开发与土著民族学习风格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研究和完善分布教育机构的方法;探索消除土著民族面临的教育障碍的更有效的方法等。因此,我国在民族教育立法中,也应将各级政府的职责细化,将责任落实到组织、落实到个人。尤其要注意是,民族教育立法不仅要具体规定中央政府的职责,也要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在维护民族地区人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加强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传承、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以及保障教育经费上的重要职责。

3.设立监督与制约机制

少数民族教育执法监督机制是维护民族教育法神圣、威严的根本保障,是促进民族教育法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英国比较注重各行各业在教育执法过程中的监督责任,如英国种族平等委员会所撰写的《教育与种族关系法》一文,就明确说到各教育机构、慈善机构、职业训练组织、就业机构、宣传媒体等一切与教育有关的部门和组织在促进民族种族平等上都负有法律责任,尤其是监督责任。英国正是因为通过社会各界实施监督的权利、履行监督的责任,才保障了教育执法过程中的公开、公平与公正。相对而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执法监督机制便显得十分薄弱。为了能够促进少数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务必要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教育执法的监督体系,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执法力度,提升执法、监督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设立法律制约机制也是民族教育立法中不可小觑的重要一环。在当代许多国家,民族教育法律法规中都专门设有《罚则》一章,内容具体、明确。《罚则》中明确将惩罚分为三等:徒刑、监禁和罚款,各等级又可以细分为若干量级,违反不同条款者都可以从中找到对应的处理依据。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律中并没有《罚则》这一部分,即便违反了相关法律,也得不到相应的惩罚与制裁,因此设立少数民族教育法规制约机制就显得亟不可待了。

4.考虑民族特点、地方性特点

英国无论是在教育立法过程中还是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过程中都注重权力的下放,给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各地区能够根据地区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充分享有管理本地区教育事务的自主权。如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地区,实行的是5~10年的义务教育制度,而北爱尔兰地区实行的却是4~16岁义务教育制度,各地区法律政策无须整齐划一。这充分体现了英国在教育法律政策制定时注重民族特点和地方性特点。就我国来说,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成分、民族结构、民族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各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在立法过程中可以借鉴英国以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为基础,尊重各地区的特殊规律,因时因地制宜,最终客观地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意志与根本利益。

5.提高立法代表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英国是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各民族团结融洽。英国政府在民族教育立法的过程中注重立法的科学性、代表性,积极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重视学者和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鉴于此,我国在民族教育立法过程中,应组织一个专家委员会到少数民族各地区,深入调查各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倾听少数民族人民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使民族教育政策突显民族特点、渗透人民意志。另一方面,法律因时而变,有其时效性、局限性。美国为了让民族教育法律政策能够合时宜、与时俱进,一般来说,五年就修改一次。比如,《印第安人教育法》是美国联邦于1972年制定的,至今已经得到了多次修改。我国不少少数民族教育法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或是中期制定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情况与当初已经大相径庭。因此,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应根据民族教育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适时做出相应的修订。

三 結束语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内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支持努力,也需要在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去学习国外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优秀经验和先进成果,做到“西为中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让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真正地为我国民族教育事业提供坚强的后盾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立鹏.略述我国的地方少数民族教育立法[J].贵州民族研究,1997(3):18~24

[2]戴小明.民族法制问题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尚晓玲.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比较研究[J].行政与法,2004(3):128~129

[4]陈立鹏.对美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初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1):124~129

[5]丁增辉.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76~78

[6]高靓.英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特点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4(4)

〔责任编辑:高照〕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年来,教育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英语教师专业对于教育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教育工作更是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的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但少数民族地区情况较为特殊。文章主要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希望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英语;教师

[作者简介]温建兰(1974—),女,广西北流人,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教学研究;肖 劲(1980—),男,湖北武汉人,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都匀第二中学英语教研组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一、引言

教育學家认为情景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包括民族文化、语言、经济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学习环境,受特殊环境的影响,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效率。而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资源较少,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教师才更应该不断关注自身专业,采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弥补教育资源上的短板。

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教学资源短缺,与其他地区相比,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较为薄弱,整体教学资源不容乐观,受当地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当地社会发展现状有关。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改善教学方法,以审视的态度,重新构建教学方式,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化程度对教育事业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就职前专业阶段,另一个是就职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外界对教师专业要求较高,同时教师对自我要求越来越高,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对自我要求较高,不断的审视自我、分析问题所在,根据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促使教师不断地提升,不论是专业技巧还是综合素养,教师具备自我反思的意识,才能够不断突破自我[2]。

三、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资源紧缺

少数民族地区受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资源较为紧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教学资源匮乏,在实际工作分配时,教师需要承担的工作量大,身兼数职,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繁重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工作压力大,无法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于自我反思、自我提升中,没有时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无暇涉及学术研究方面,以致限制教育事业的发展[3]。

(二)专业技能有限,教学能力不足

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不断地完善教育体系,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地学习,在职培训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教师专业技术有效,教学能力不足。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培训的机会,不能紧跟时代潮流,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此外,资源分配不合理,一些优秀的教师可以多次进行培训,优秀的教师越来越好,其他的教师则没有进修的机会,造成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是由于缺乏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专业技能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教学能力不足,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4]。

(三)教学理论化,脱离实际

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高校教育过于理论化,忽略了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企业没有招到合适的工作人员,而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造成社会学生就业率低的现象原因之一。学生就业率低,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高校教育的弊端,与社会脱节,缺少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能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导致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大打折扣。

(四)教学队伍中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较为缓慢,很多教师从事工作时间较长,在重复的作业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懈怠的情况,每一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生活中缺乏挑战,缺少激情会产生身心俱疲的现象。工作中最怕缺少激情和工作动力,习惯于依赖以往的经验而缺乏不断突破自我的决心,长时间下去教师教学质量会受到影响,这种情绪会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状态不佳。

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设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环境,使得大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征找到问题所在的原因,然后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设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不断地学习完善教育体系,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根据教师的特点设立教师培训模式,定期或者不定期展开教师培训活动,一些专业相同的老师可以进行学术探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总结教学经验,组织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比如组织形式可以分为笔试和口语部分,重点考查英语教师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师资水平较低,受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教师发展前景有限,很难吸引经验水平高、学历高的教师,而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最主要的原因是英语教师专业学历不高,同时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与知名高校教师进行交流机会较少,教师长时间处于安逸的环境会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活动来激发教师的潜能,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够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资待遇,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

(三)合理分配教学资源

教师身兼数任的现状需要得到改善,优化教学任务分配,对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进行明显的划分,使得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术研究,让教师有时间了解学生学习现状,通过学生的反馈能够实现教师自我反思,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教师主动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的应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资源短缺,与其他地区相比,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较为薄弱,整体教学资源不容乐观,受当地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当地社会发展现状有关。教师资源紧缺,教师专业技能有限,教学能力不足,教学队伍中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环境,使得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设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推动教育行业不断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伍惠娟.滇西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路径建构—以大理大学为例[J].英语广场,2017(8):72-74.

[2]代秀兰.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7(8):140-141+143.

[3]张宜,姜毅超.大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1):119-122.

[4]阿丽米娜·阿力玛斯,魏琳珊,达娜·波拉提别克,古丽巴合提·卡里木.在双语教育模式下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93-194.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数学这个科目是很重要的,在學生了解其他知识、学生人生后期以及形成自己的思想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应运用先进的教研方式,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想法。来提高他们的能力,老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创新教研方式,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数学问题,并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能力,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创新方法

引言:

初中是培育学生数学想法的必要时期,也是最容易吸收的阶段。以往的教育模式主要偏重于知识的输出。数学内容的学习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处理问题,记住一些答题的步骤,而轻忽了学生数学想法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呆板的想法,这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在数学的学习上,数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教育完善的推动下,老师开始认识到创新教研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因此,本文将从培育学生的思想着手,认识到数学能力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一些创新的教研方式,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想法,让学生能够思考自己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推理,找到培育学生数学思想的方式,让学生更快乐的学习。

一、数学创新教研对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它与其他科研技术相关的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其他科研技术相关的学科打下了坚实基础。大量的数学内容在物理化学领域中的运用,表明了学好数学对于未来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的意义与重要性。为了充分满足教育变革的需求,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往往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然而,在实际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普遍地轻忽了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接纳,忽略了对知识点的转移,导致了学生被动地去学。这种上课方式在此模式下实现了很低的教学效果。随着我国课堂完善和教材制度改革的不断开展,学生其他素质的全面提高等问题日益得到了重视。它要求学生成为上课时的主体,教师要不断的指引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将以前课堂上的“老师说”转化为现在的“我认为”,慢慢的熟练数学的答题方法。数学是一个源于生活的学科,在很多时候都能够应用到,数学学得好对以后的发展也很重要。因此,创新教研的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好,而且对学生的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要培育学生的数学想法,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大脑,创新教研方式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在更高的层面上,它也对社会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研的方法

2.1改变教传统的教研思想,优化课堂内容

现如今,很多初中时期的数学老师在开展教研活动的时候还是采取落后的教研思想,认为教研就是简答的教学研究,根本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只需要将课本中的内容搞明白即可。这种教研的思想到现在为止已经被社会慢慢抛弃了,虽然说也有一定的优点,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落后的教研思想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了。因此,对于初中的数学老师来说,在进行教研的过程中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研思想,尽可能将教研的活动变得更加的丰富多样,可以使用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这样能够让教研的质量和效果变得更好。因此,初中阶段的数学老师在进行教研活动的时候必须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研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顺利开展。

初中时候的数学也是比较难的,因为它对学生的一些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数学课都是很乏味的,学生就会不想学习,这就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上课在时候,教师应结合当前的情况创新自己的教研方式,不断完善上课的内容,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课堂上来,使用一些现代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爱上学习,从而在探索中慢慢学习,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想法。例如,在学习“函数”的时候,函数的图像是比较难的内容,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思考水平,函数的使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和思考能力。在上课的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函数图像的不断变化,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函数图像的变化和数字的计算,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水平。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合适地反映“微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接触到不同教师的不同上课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不断学习。

2.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课上,教师轻忽学生的情况,没有很好的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虽然这种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测验中取得好成绩,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很差。大家都知道,数学知识来自生活,比生活更高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很好的培育学生的思想。在具体的过程中,通过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想法。在这种自己思考的环境中,学生将充分感受到解答一些问题的快乐,从而让学生慢慢的喜欢学习数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视图”的部分时,由于图形是比较立体的,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困难,而对于一些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想要掌握空间图形的一些内容,将是非常困难的。然而,生活中就有许多这种物体,如: 讲台,书本,教学楼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更清楚地理解这些实际对象。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容易观察的物体来理解空间的形状。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慢慢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

2.3 增强教研团队的合作意识

众所周知,合作是一种比较好用的教研理念,也是初中教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所以,教研的相关人员要和一些一线教师一起合作进行备课和研究,来加强教研团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实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具体来说,初中阶段的数学老师可以一起进行事先的备课,将自己使用的一些资料以及备课的内容和其他老师一起共享,从而根据课程基本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此外,初中数学教师也应该积极地组织和参加教研会议,一起沟通教学的心得,学习他人的优势与长处,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有效实现相互间学习与促进,让初中数学教研工作更加高效。

例如,为了增强教研团队的合作意识,共享自己的教学资源,可以组织数学教师一起备课。首先,根据教学阶段将数学教师分成几个小组,如初一数学的教研小组、初二数学的教研小组、初三专项复习的教研小组等。然后,根据每个阶段的目标组织老师进行备课,将教学思想进行融合,把好的元素融入于自身的教学中,将自己的不足进行完善。同时,教研的团队还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共同探讨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明确高效的授课方式。这样一来,在初中数学教研活动中,通过组织老师共同备课,有效增强了数学教研团队的合作意识。

结语:

初中阶段的 学生想法正在慢慢成长。由于每个学生的不同,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老师在创新教研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一因素。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打好一定的基础,让学生又不懂的问题就提出来,培育学生的想象水平,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待问题,不拘泥于对问题的合理分析,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教师应重视初中时期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培育,尽量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想法去处理问题。这不仅能够提高初中阶段数学课堂的上课效果,而且也为未来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葛俊.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校本教研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2]提升教研品质 创新教研形式——大连教育学院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开放式教研活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3):81.

上一篇:4G移动通信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古典诗文下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