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范文

2023-09-16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范文第1篇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是指在确定发展方向和定位好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在企业、政府两个层面进行的战略选择,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来说:

(一)政府层面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决策主要体现在政策选择上,首先,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推出了多项与国际接轨的政策持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应对不断增多的贸易摩擦,特别是为应对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的强势贸易保护政策,积极应对,加快实施对外贸易和投资发展转型。其次,对进军海外的企业主体和行业的选择。我国大部分对外投资主体是国有大型企业,近些年,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日趋明显,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领域翘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行业为制造业,近些年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业发展迅速,但是在技术优势上依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二)企业层面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在企业层面主要体现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策略、区位策略以及投资方式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无论是产业策略、区位策略都需要在方式策略上得到具体的体现。因此,就企业层面来说,其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目标,从战略投资目的角度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目的是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区位选择为发达国家,采取的投资方式多为并购。与此同时,如果投资的目的在于开拓市场,实现边际产业转移,则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绿色投资。其二,产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要从产业价值链角度进行整体布局考虑,产业链上游处在垄断地位,产业链中游话语权影响力弱于上游企业,产业链下游在整个产业话语权最弱。比如企业处在产业链核心部分,可以选择绿地投资。其三,区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要考虑到东道国经济、政治以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外部因素,比如,非洲发展中国家众多且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可以选择绿地投资方式,这种绿地投资方式的选择也会给东道国的经济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整体来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整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多元化发展,其中服务业、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采矿业流量额大幅下降;区位选择多元化,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下,发展中国家投资增长较为明显,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依然是投资选择的重点;企业投资方式趋向多样化,进军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国并购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投资方式。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面临的挑战

全球经济低迷,增速缓慢的现实状态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通过贸易保护手段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政策推行,世界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世界关系向着更为复杂和多变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中美贸易战的持续深入,无疑给我国企业对啊直接投资增添了风险。具体来说,其一,WTO多哈回合谈判归于沉寂,国际治理体系和规则不足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多边化和治理碎片化等全球性问题。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较弱,国际话语权影响力不足。其二,东道国隐性制度障碍丛生,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其中地缘政治、政党更替、反华舆论、非政府组织、宗教等跨文化交际因素使得我国企业毒外直接投资风险系数增加。其三,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对外投资竞争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恶性竞争现象较为普遍,国际经验不足,国际化人才缺失,标准体系化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首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并在2016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投资过,仅次于美国。而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保持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处在发展阶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依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对世界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形势以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存在着非理性盲目投资行为,资本流失较为严重。总结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一,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规划内容缺失,投资热情较高,出现了盲目跟风投资的现象,整体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较低。其二,企业对外投资区域选择、产业选择以及方式选择存在突出问题,跨文化评估认识不足不全面,投资风险意识缺失。其三,大量资金涌入非实体产业导致商业化泡沫,在实体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战略推进上存在诸多负面效应。其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参与跨国并购后的管理经验和整合运营能力缺失。此外在国家层面还存在着相关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缺乏对应的法律法规内容,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和落实。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优化建议

(一)国家层面

积极参与国际治理规则的制定,推动建立新型全球化关系,以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和治理理念下进行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引导,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地理念参与到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中去。积极推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标准化、国际化和体系化建设。要以“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为抓手,加强对沿线国家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力度,进一步推进地方产业升级,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创设出一批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战略推进,坚持业主的企业抓住海外投资机遇,进而推动我国企业国家化高水平发展。大力发展和培育国际管理人才,不断充实高校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进一步给予国际管理人才建设制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千方百计的引入优质人才,此外,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投身社会再教育体系构建,重视人力资本价值,促进本土人才的国际化、高素质化。

(二)企业层面

第一,优先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意识和能力。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规模和质量效益存在不对等的问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意识薄弱,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识别和抗风险能力不足是其根源性影响因素之一。对此,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高度重视东道国的法律法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加强对国家贸易规则和惯例等的认识能力和运用能力。有效利用规则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企业管理运营能力,构建企业风险防范体系。与此同时,加强强强联合,发挥聚集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第二,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和自主创新能力,从境外投资中心向投资质量中心转型发展,注重创新投资。第三,加强同世界各国企业的合作,积极参与到国际规则制定中来。互利互惠、共享共赢是当前复杂国际形势和解决国际多边贸易争端的最终出路,对外,我国企业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投资成功典例的借鉴和学习,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技术,相互借鉴,相互合作,通过发挥彼此优势实现共赢目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趋势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在四十余年的时间内成为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第二大国,并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际复杂局势和国内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现实差距、突出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然后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挑战,问题,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王琳华,者贵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形势及特点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8,(32):4-7.

[2] 郭凌威,卢进勇,郭思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回顾与展望[J].亚太经济,2018,(04):111-121+152.

[3] 惠宁,周晓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及其决策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4):70-75.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范文第2篇

一、“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共建共赢的原则,加强了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合作,促进了地区文化的交流,为全球贸易合作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了各国间贸易往来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为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有所提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共赢共享为目标,强调各国平等参与,携手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挑战,构建多渠道的贸易合作平台,能够有效破除贸易壁垒,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从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基础设施输出

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差异明显,有很强的互补性,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资源丰富,但是开发能力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而我国正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化解基础产业过剩的弊端,将钢材、化工等产业投入到基础薄弱的国家中去,加快基础设施的输出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具体来说,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外贸易摩擦加剧

随着战略实施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提高,加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很多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必然会导致贸易摩擦的加剧。同时,海外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与国内存在明显差别,我国又缺乏与国际贸易标准相匹配的政策法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产生贸易摩擦,甚至升级为贸易战,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二)金融领域风险和摩擦加剧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国承担了主要的融资风险,特别是沿线的基础建设工作,很多都是由中国主要出资甚至是唯一出资,中国承担了大部分的资金压力。同时,为了保证“一带一路”的顺利进行,由我国发起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为亚洲地区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服务同时,也导致了其他国家银行的业务空间逐步缩小,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摩擦矛盾。

(三)政治文化差异造成贸易合作困难

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数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体制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战略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尽相同,有可能会对“一带一路”战略产生不信任和猜疑。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国家,国内政治形势多变,贸易政策也不能得到一贯执行。很多国家宗教问题复杂,宗教派系林立,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造成社会长期动荡不安,贸易投资环境不断恶化,也大大增加了中国与之贸易合作的难度。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应对对外贸易挑战的措施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了更多的选择,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强而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贸易竞争、金融领域、文化领域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来应对这些挑战。结合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应对。

(一)加强对话与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和深入,贸易摩擦在所难免,如何妥善地化解矛盾,将矛盾冲突的焦点转化为合作的动力,最关键就是加强对话和合作。要坚持推动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加大产品的创新,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尽可能地降低产品的同质化,缓解与沿线国家的贸易竞争摩擦,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氛围。同时,要建立健全与国际贸易标准相匹配的政策法规制度,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实现贸易的合作共赢。

(二)拓宽金融融资渠道,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为缓解融资风险,就需要在现有融资情况下拓宽融资渠道,引入更多的境外资本,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有效分散融资风险。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融资作用,拓展“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来源。要建立开放的融资信息平台,搭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金融通。

(三)加强政治文化交流,主动应对文化差异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尊重各个国家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增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了解,主动应对各国间的文化差异,才能有效消除误解,为解决政治和贸易争端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尽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正式的协商机制,对于文化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对外贸易争端,通过国家间正式的政治协商来解决,通过政治交流消除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

结束语:

总体来说,“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其所带来的挑战,对于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引起的贸易摩擦等争端,我们应积极应对,尽快建立完善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加快战略转型和优化升级,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实现贸易经济的互惠互利,为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演变,世界贸易格局时刻发生变化,瞬息万变。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加强与世界各国贸易的互联互通,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方针与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力度,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在稳定增长,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采取有效积极地措施来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增长,是当前必须引起格外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贸易,挑战

参考文献

[1] 胡灿,刘会红.“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6):238.

[2] 刘凤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6):7-8.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范文第3篇

一、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进出口贸易中的风险探讨

为了实现我国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增加其对外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经济效益,则需要对其中的风险有所了解,促使相应的规避工作开展更具针对性。在此期间,相关的风险包括以下方面:

(一)自身的融资能力不足

实践中受到规模大小、获取信息效率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待提高,影响着其对外进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效果,加上对宗教文化、不同地区贸易规则等了解不全面,间接地加大了自身的贸易风险,制约着中小企业效益水平的提升。同时,在融资能力不足的影响下,会使对外进出口贸易方面缺乏有效支持,使得中小企业在这方面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二)贸易摩擦及贸易壁垒的影响

中小企业在开展对外进出口贸易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了贸易摩擦及贸易壁垒的影响,致使自身的贸易活动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具体表现为:(1)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因贸易摩擦的影响,使得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业务拓展中受到了潜在威胁,加大自身贸易风险的同时会给企业竞争水平提升中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2)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多边贸易活动的数量逐渐增加,部分地区及国家打着国际贸易规则的旗号,开展了贸易保护活动,对中心企业进出口贸易方面造成了较大影响,会导致这方面的风险发生。

(三)其他方面的风险

在细化中小企业对外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研究内容时,也需要对其在这些方面的风险有所了解:1.因人员方面的风险意识薄弱,相应的工作开展不及时,致使对外进出口贸易风险未能得到及时处理,会使其影响范围有所扩大,限制了中小企业贸易规模的扩大;2.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在实践中对国际市场形势变化缺乏深入分析,对贸易出口国的技术要求、服务要求等了解不全面,加上自身的制度不够完善,致使进出口贸易方面面临着一定的风险,降低了企业的贸易水平及市场竞争力。

二、中小企业对外进出口贸易风险规避的相关策略

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及要求,在了解其对外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基础上,为了确保其规避有效性,则需要考虑相关策略的科学使用。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注重自身融资能力的提高,落实好风险规避工作

中小企业应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及自身的业务状况,应注重与不同投资机构间的密切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促使自身的融资能力得以不断提高,为对外进出口贸易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科学保障,避免因资金不足而影响贸易工作效率,减少其中的风险发生。同时,中小企业应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及对外进出口贸易具体情况的分析,在风险识别方法、专业理论知识等要素的配合作用下,将切实有效的贸易风险规避工作落实到位,避免其影响范围的扩大。

(二)注重汇率风险规避,加强制度建设

在规避对外进出口贸易风险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应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对汇率的影响,实施好相应的风险规避计划,且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满足贸易风险规避要求。具体表现为:1.借助精细化管理方式及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应用优势,完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并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下,高效地完成进出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规避工作,逐渐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潜力、拓宽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发展思路;2.中小企业应提高对贸易摩擦及贸易壁垒影响的正确认识,将创新理念、精细化理念融入到贸易风险规避工作机制形成中,为其对外进出口贸易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科学保障。

(三)其他方面的规避策略

在提升中小企业对外进出口贸易风险规避水平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这些方面规避策略的配合使用:1.加强信息技术使用,开展好专业培训活动,强化对外进出口贸易中相关人员的风险规避意识,将丰富的信息资源整合应用于其风险规避工作开展中,提升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信息化水平;2.中小企业在实践中也可以通过对购买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的考虑,减少对外进出口贸易中这类产品的利益支出。同时,中小企业应选择好利率较高的外币,避免自身的贸易活动开展中受到汇率波动变化的较大影响,并在风险规避机制、方式等要素的支持下,健全相应的规避工作体系,确保企业的对外进出口贸易状况良好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不同策略的支持下,可达到规避对外进出口贸易风险有效规避的目的,促使中小企业能够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逐渐扩大它们的业务范围,因此,未来在提升中小企业对外进出口贸易水平、优化其贸易方式的过程中,应深入思考这方面风险规避策略的科学使用,促使中小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摘要:当前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逐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在中小企业对外进出口贸易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其风险的科学应对,增强相应的规避工作落实效果,则需要考虑相关策略的使用予以应对。基于此,本文将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进出口贸易中的风险规避策略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风险,规避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伟俊.“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融合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06)03-19.

[2] 范思琦.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D].吉林大学,2011(05):08-22.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范文第4篇

一、开放战略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采取的是渐进式推进而非休克疗法,经历了从沿海到内地、局部到纵深的推进过程。不同历史阶段,决策者不断调整开放战略,持续推进扩大开放。

启动阶段:1978—1992年。把对外开放战略作为长期基本国策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80年代,国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设立经济特区,特区允许华侨、港澳商人和外国厂商直接投资办厂,或同他们兴办合资企业,尔后进一步设立沿海开放城市,并建立完善法律,改善营商环境。

深化阶段:1992—2002年。这一阶段中国对外开放面临非常严峻的外部环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迎来新一波发展,日本、韩国资金大量进入,特别是此后以浦东新区为典型代表的对外开放新探索。

开放阶段:2002—2012年。此阶段主要是围绕加入世贸组织展开的,中国落实“入世”承诺,按照世贸组织规则修订了多项法律法规,以改革国内的体制与现行国际体制接轨,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国对外开放迅速发展。

全面开放阶段:2013年至今。在此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升级”,而这种升级就需要制度的变革,模式的创新。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以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改革,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开放空间,用倒逼机制推动转型升级。

二、开放战略的基本经验

40多年来,对外开放积累和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和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在合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不断得以检验、继承和弘扬。

一个执政党: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对外开放战略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一条道路:独立自主的开放道路。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走改革开放的新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一种品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中国的对外开放能够取得伟大成果,就在于我们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根据中国具体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又成功探索中国自己的对外发展道路,有力推动了开放实践。

一种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这是指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的总结。

三、开放战略面临的挑战

在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调整,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过去,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短时期内,发达国家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经济复苏进程曲折。受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波动剧烈,全球经济格局变化深刻。

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发展。目前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阻碍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且破坏国际经贸规则,损害国际贸易组织,因而给世界经济带来动荡。2017年新一届美国政府上任以来,在“美国优先”的口号下,实行经济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挑起中美贸易争端,试图采取极限方法对中国试压,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在短时期内急剧升温,也使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规则遭到严重破坏。

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

作为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开放,把党中央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简单的加工贸易使国内企业的利润非常低,大部分利润被国外企业拿走,并且造成国内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得不偿失。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转变外贸增长与发展方式。因此应该注重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转变数量取胜为质量取胜,转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由粗放式的数量扩张,转变为高质量、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式发展。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为适应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应加快服务业的全面开放。推进新兴贸易出口,提高贸易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优化贸易服务结构。制订和完善服务贸易立法,建立贸易服务竞争规则,放宽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制订优惠措施,推进外包商务环境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

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稳步有序地推进资本市场开放。保障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扩大国内外参与主体,丰富交易产品和工具,建立开放、有竞争力的外汇市场。同时要防范内外部冲击的风险,要严格执行当下的监管措施,也要做好预期管理,保证外汇市场安全平稳。

摘要: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变化,为更好地适应国内外新的复杂形势,要准确分析国内外复杂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对外开放战略推向前进。

关键词:新时代,对外开放,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隆国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对外开放40年[M].广东经济出版社,2017.

[2] 卢峰.纵论开放经济与全球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范文第5篇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基于此视角,本文选取多个指标,从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社会建设、科技活动、环境保护五个角度对中西部省份发展进行评价。发现经济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将是地方发展的重点。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仍有较大束缚。发展落后地区应发现自身优势,避开劣势,探索出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从而改变当地落后面貌,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五位一体 区域发展 评价体系 中西部省份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在中西部省份十分常见,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新世纪初,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提出的,同时,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中,并且,我国在过去有过西部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1],此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显得十分重要。而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部崛起“的政策,并在之后的几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提及。中部地区承接东西,连接南北,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基地与交通枢纽,因此中部地区的充分发展,是搞活全国经济的必要条件。

在国家政策支持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帮助下,中西部地区大力发挥自身优势,迅速提升经济水平,建设了诸如“青藏铁路”等一大批对区域及国家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设施。可是,在这十几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能源的大肆开采,甚至是对自然环境的无休止破坏。西北地区的沙尘暴、西南地区的水污染、长江中游的洪灾、酸雨,都是粗放式经济发展的恶果。

党的十八大关注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并把治理污染与恢复生态环境提到了與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一样的高度,充分说明了生态治理迫不容缓。从此,地方政府不再唯GDP论,而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本文根据“五位一体”的新时代发展理论,选取多个指标对中西部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衡量评价。

二、文献综述

区域发展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点研究内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一直存在,并且从我国明确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以来更加突出。学者们纷纷针对区域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建议与破解办法,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部分学者从区域规划方面进行研究。李爱民(2019)研究了国家“十一五”以来的政策发布,探讨政策层面反映的区域规划发展问题,发现国家政策从多层次、中央地方共同推进等方面促进区域内外一体化发展,起到了一定效果[2]。李国平(2007)则对区域经济政策入手,研究了中部崛起过程中区域政策的实施主体及空间对象,并对结果进行了评价[3]。崔万田(2018)研究跨度较广,通过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区域经济政策演进与创新,发现现有的区域经济政策问题,为区域经济政策创新提供建议[4]。

也有学者从指标体系的角度进行区域发展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某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胡健等学者(2018)测度了“一带一路”沿线64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和开放读三个方面进行测度与评价,对我国对外投资战略提供了参考[5]。李旭辉等学者(2019)根据近几年提出的“五新”发展理念,构建五大节点,对16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分享评价和综合评价,总结了所研究城市在五个维度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建议[6]。高迪(2017)以新常态为背景,结合经济与能源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构建了能源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对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建议[7]。

综上,现有的区域发展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的大背景下,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但是关于微观视角的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则很少有学者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此方面的区域发展有待研究。

三、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选取

“五位一体”要求将五个维度的发展水平统统纳入地区发展的评价之中,这对选取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综合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指导。

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这一传统指标,但是生产总值并不能完全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质量,消费最终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加入了居民消费水平这一指标来衡量当地的经济发展质量。而我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立市场在生产要素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指标体系构建中,将市场的开放与自由水平加入衡量体系中极为重要,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额、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两个指标即可反映市场的自由与对外开放程度,而市场主体越多,纳税的数额就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就会相应减弱,地方财政收支比很好的反映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环境保护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晋艺波(2019)在评价武威市区域旅游与生态环境关系时,使用了很多反映生态环境系统的指标[8],此处从中选取和城镇农村居民生活最紧密的两个指标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来衡量环境保护水平。

而对于社会建设方面,我们从卫生服务与知识普及两个角度进行衡量。卫生技术人员数反映了该省人民医疗健康保障水平,人均拥有图书馆藏量则反映了该地区文化发展水平。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科技投入是最重要的一个评价角度,企业在其中充当了最主要的角色,因此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作为一个评价指标,选取的另一个指标技术市场成交额同时将非企业类的研发活动也纳入其中。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以下十一个指标对区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较多,为了避免在评价时使用过于主观的权重,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以避免指标间出现的高度相关性可能带来的误差。

一般地,设有K个指标,分别表示为X1、X2、…、Xk,这K个指标构成了K维随机变量,可以表示为X=(X1、X2、…、Xk)。设该随机变量X的均值为,协方差矩阵为[9]。对X进行线性变换,可以构成新的综合性变量,用F表示,也就是说,新的变量可以通过原来的变量线性组合来表示,满足:

并且,满足此条件:λ2i1+λ2i2+…+λ2ik=1,(i=1,2,…,k);其中,F1,F2,…Fk之间互不相关;F1是X1、X2、…、Xk方差最大的,依次类推。

根据此原则确定的综合变量指标F1,F2,…Fk就是原始指标的第一、二、…、K个注册后主成分。在分析中,第一主成分为方差最大的,一般选取特征值大于1或者累计贡献率为85%的,但是实际分析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不拘泥于传统的要求。

四、数据处理及评价结果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选取了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重庆、湖北、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7年的统计数据。

由于各指标单位不同,数值差异也较大,因此采取去除量纲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具体方法为求出某随机变量下的极差,然后用每一个指标减去数值最小的指标,再除以极差,就得到去除量纲后标准化的指标。通过这种方法处理,每一个随机变量取值范围都为[0,1],有利于进行主成分分析。

(二)实证过程与结果

1、相关性检验

以下数据处理过程均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首先进行KMO于Bartlett球形度检验,得到KMO值为0.720,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0.0001,说明选取的个体指标样本充足且具有相关性,适合于主成分分析。

2、主成分特征值及其贡献度、累积贡献率

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代表此共同因子反映原始指标中的信息量,而累计贡献率就说明对应的几个共同因子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计算主成分贡献度:

表 2 总方差解释表

总方差解释表中,前两个成分贡献度只有72.748%,第三个主成分特征值却未大于1,因此求出碎石图来判断第三个成分是否可以作为纳入主成分。观察碎石图,从第三个组件开始,折线趋于平缓,之前都较为陡峭,第三个组件可以纳入主成分。

3、计算载荷矩阵及得分排名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所选取的11个指标在三个主成分上的载荷分配量,得到如下的结果:

从主成分载荷矩阵表可以看出,主成分1主要反映了这七个指标的信息,反映了企业与政府在地区地区发展中对经济增长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可以命名为区域财富指数。主成分2则反映了三个指标,反映了个人在区域发展中所能享受的利益,可以命名为区域幸福指数。最后的主成分3,反映了一个指标,反映了区域发展中对地区居民健康的关注度,可以命名为区域健康指数。

通过载荷矩阵求得每一个主成分的评分系数。对于综合系数,则选取每一主成分的贡献度作为系数,即为:F=0.54356F1+0.18392F2+0.08649F3。设得分系数矩阵为:M11*4=(F1 F2 F3 F),原去除量纲的指标数值矩阵为X18*11,则最终得分矩阵为R18*11=X18*11*M11*4。

五、结论及建议

根据综合得分,将这18个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三组,湖北省、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和重庆市为高度发展区域,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西省为中等发展区域,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贵州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为落后发展区域。可以发现中部地区发展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西北地区落后于西南地区。

观察三个主成分得分排名可以发现其顺序基本一致,同一区域在三个主成分排名之间无较大差异,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地区发展的主要引擎。因此区域发展仍需要经济增长的带动,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其他的软硬件服务设施才可以同时提高,并且环境保护意识也才能增强。

落后发展区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多山地;(2)荒漠化;(3)高海拔。说明自然因素仍然是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束缚,落后发展区域应重点考虑如何打破自然环境制约,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当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例如新疆、云南两地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开展陆路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贵州、西藏两地应多发展现代新兴技术产业,避开自身发展瓶頸。而甘肃、青海两地应优先治理环境,可以考虑绿色生态农牧业,通过治理环境的方式发展经济,开创一条荒漠高原地区发展的新道路。

区域发展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学术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也将成为地区政府的重要任务。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开放热潮的兴起,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协调性很可能再度加剧,未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将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导向。

参考文献:

[1]刘君德.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与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J].世界地理研究,2000(02):1-5.

[2]李爱民.“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9(04):98-108.

[3]李国平,汪碧瀛.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回顾及其对中部崛起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07(03):24-29.

[4]崔万田,徐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区域经济政策创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6(05):53-57.

[5]胡健,张维群,邢方,耿宏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研究——基于丝路沿线64国指标数据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06):43-53.

[6]李旭辉,朱启贵,夏万军,李认认.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二次加权因子分析法[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38(03):506-518.

[7]高迪,聂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企业经济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煤炭,2017,43(11):25-29.

[8]晋艺波,苏丽娟,张玉梅.武威市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3):76-84.

[9]陈丹,杨德钦,李红艳,陈琳彦.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建筑业细分产业竞争力动态水平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02):38-42.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范文第6篇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2011级硕士 企业管理专业,北京 )

摘要:国有企业的战略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国有企业发展、改革的整体把握,涉及到国家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以及支持政策等诸多方面。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我国国有企业面临外部环境对战略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因此,国有企业必须立足自身,转变管理思想,遵循管理原则,建立科学战略决策机制,构建起适应时代变化、符合市场需要的战略管理体系。

关键词:国有企业;战略管理;途径;必要性

企业战略管理的功能在于为促使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在不断形成和发挥企业竞争优势过程中,实现企业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把企业从现在引导到未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国有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通过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和预测,制定出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并付诸实施,同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对实施结果进行反馈的过程。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多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非市场竞争性的经济领域、尖端科技领域以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航天、军工、能源、通信等行业。这些行业具有投资多、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实力雄厚、管理体系庞大及与海外市场联系紧密等特点,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正在成为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国际趋势。因此,企业战略管理正引起我国众多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高度重视。 1国有企业主要功能分析

国有企业是国家实施国家经济战略的基本工具。国有企业在发展本国经济,建立民族产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方面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价值,为国家实现其战略性宏观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战略性资源开发与获取就是很好的例子。从2011年开始,通过我国国有企业直接控制国内稀土资源实现了战略性资源的控制。

国有企业是政府实施宏观经济干预的政策工具。从市场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的历程可见,西方很多国家的国有企业是伴随着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而产生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两个基本政策工具。

国有企业是我国捍卫国家经济安全,与经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力量。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大跨国公司如:埃克森美孚、通用汽车等其经济规模相当于许多中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规模。这些跨国公司可以借助母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来进行竞争。如果民族产业不借助于国家的力量与类似跨国公司竞争,其后果是不难想象的。因此在经济开放,对内搞活的过程中,在重要产业领域保持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国有企业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首先,国有企业是政府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

- 1 -

段。其次,国有企业是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整个社会私人资本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国民营汽车制造业例(如吉利)发展很快,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国有汽车企业的发展。

2国有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是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壁垒逐步降低甚至消失。我国在加入WTO后,关税不断降低,贸易规则逐渐与国际标准趋同,同时,对国内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都提出了国际化要求。随着国际间贸易壁垒的降低,资金、货物、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得以更加直接便捷地进入国内。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配置遵循效率原则,哪里的资本回报率高资源就会流向哪里。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这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国有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以留住既有资源,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还要创造条件参与国际资源的分配,吸引更多优质资源。

其次,是市场全球化和消费需求多层次化的要求。目前,国有企业面临的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易变化。长期以来,国有企业面对的是国内消费者,消费需求较为单一,在没有产品创新的情况下,一种产品能够畅销数十年而不衰。然而,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外资不断进入和国内企业逐步走出去,国有企业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法律法规、政治环境下的多个国家的消费者。此时,国有企业在经营的时候必须注意区分不同消费群体,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比如,在具有宗教习俗的市场上,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手段、管理方式,国有企业都必须要尊重消费者的宗教习惯。

此外,是市场竞争国际化和激烈化的要求。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的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同时面临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间不过三十余年,很多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只有数十年,同世界上无数个百年老店相比,我们还缺乏太多的市场实战经验。国有企业要在高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立足之地,必须不断研究和学习市场规则和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在战略制定上必须借鉴他国先进的方法与管理方式并且进行适应性调整,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创新力。

知识信息全球化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信息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手段和速度得以空前发展和提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给国有企业的管理,尤其是战略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信息社会的特点是短、平、快。也就是说,市场上的信息瞬息万变、层出不穷。国有企业在战略管理手段上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同时,在管理模式上也要构建有利于信息传递的扁平化模式,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趋势和企业状况,及时制定应对方案,迅速解决问题。

3国有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途径

确立战略优势是所有工作的重心。战略优势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作,而不是单独的某项竞争因素的确立。它需要战略规划者明确战略优势的内涵,掌握战略优势的特点,并做好以下工作:

(1)根据企业宗旨,谋划发展远景,建立中长期目标;(2)根据企业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确

立企业所应进入的经营领域;(3)明确企业的目标市场,并确定在市场中的地位。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维。鉴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特点,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应自觉地转变思想和观念,尽快以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定位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并促成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效益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国有企业实现战略管理的前提。

加强宣传,推广战略管理知识。为使战略管理成为推动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锐利武器,应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广泛的宣传,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更多适应市场环境的战略管理人才,加快战略管理知识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为企业全面实施战略管理打下基础。

建立健全战略管理组织组织建设是战略管理体系的重要载体。因此,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的现实要求,多层面设置相应机构,加强战略管理工作。为保证总体战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可在企业外部聘请相关管理专家、经济专家、技术专家为企业战略管理顾问。

4我国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战略管理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国有企业领导者存在急功近利心态,随之产生了短期行为,往往只给企业带来一时的成功,但很难能保证企业长期的持续经营。二是部分国有企业领导者的个人功利主义思想问题严重,只考虑自己任期内的事情,不考虑任期以后的事情。三是部分国有企业领导者主要把精力放在了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上,缺乏对公司长远发展的统筹规划,对战略管理理论不了解,忽视了对公司深层次、长远发展问题的研究。

企业战略管理能力欠缺。部分国有企业领导者由于自身能力欠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未能深入学习和掌握,对企业战略管理认识不足。因此,这些国有企业领导者对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怎样有效地执行战略等问题缺乏认识。另有部分国有企业领导者由于过去形成了思维定式,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往往仍凭借过去的经验,盲目采取行动,对外部宏观政策、竞争环境缺乏全面客观的定量分析,其结果很可能使得企业误入歧途。

企业战略规划脱离实际。部分国有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时候,并没有真正了解市场环境、目标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实力,仅仅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口号和目标根本就不是战略,因为它并没有把企业未来该往哪走和怎么走描绘清楚,永远只能停留在口号这个阶段上,使得企业的运营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使得企业领导者及员工心中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企业战略重点缺乏。主要表现:部分国有企业的“跟风”、“追热”现象严重,结果导致企业在产品和业务结构方面趋同;不管自身实力怎样,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在主营业务领域还没做精、做强情况下,把有限资源分配给其他业务领域,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的断裂,结果全盘皆输。

企业战略实施不力。有的国有企业的战略规划缺乏系统思考、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能力不强,即使企业制定了宏伟的发展战略,也往往流于文字形式,实施效果不理想,战略实施远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国有企业制订了战略之后,在战略实施方面不坚决,一遇到阻力就动摇信心,马上回到过去的那种经验管理中;还有的国有企业不考虑企业的实际,就盲目地推行企业发展战

略、进攻战略,在保证的措施不到位、执行力不够等的情况下,轻率地推行,使战略的实施步履维艰。

5政策建议

为充分发挥战略管理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和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从我国目前国企状况看,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高: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维。国有企业改革的时间已不短,但原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现在企业及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国有企业种种怪现象正反映其影响的存在。因此,应自觉地转变思想和观念,尽快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定位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并促成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效益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国有企业实现战略管理的前提。

第二,企业管理层要更新知识,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推行战略管理。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从思想上重视战略管理,忽略了战略管理对企业经营事业的推动作用。因此,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者,不能只注重企业短期效益,而应转变观念,树立起居安思危、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等与战略管理思想相一致的观念和意识。

第三,加强宣传,推广战略管理知识。为使战略管理成为推动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锐利武器,应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广泛的宣传,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更多适应市场环境的战略管理人才,加快战略管理知识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为企业全面实施战略管理打下基础。

第四,把推行战略管理与企业转机建制结合起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推行战略管理与企业转机建制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企业转机建制有利于战略管理的顺利实行。另一方面,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总之,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开阔视野,洞察未来,具有战略思想、战略眼光和竞争意识。国有企业的兴衰存亡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当前,国家的经济政策将越来越灵活、开放和国际化,国有企业应抓注机遇,做好实施战略管理的各项工作,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找到出路,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 基于经济全球化视角的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研究[J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5):109

[2] 王海燕. 浅议国有企业战略管理[J ]. 企业管理,2011:1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写作能力范文下一篇:企业精准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