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农业经济论文范文

2024-03-17

茶叶产业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基于分析咸宁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认为咸宁市茶叶产业存在茶叶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茶叶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市场建设不足,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提出加大茶叶企业金融扶持力度;加大茶叶企业金融扶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咸宁市; 茶叶产业 ;茶叶贸易

咸宁产茶历史悠久,既是欧亚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中国青砖茶之乡、中国米砖茶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咸宁市是湖北省茶叶重点产区,其名优早茶综合整体水平居全省前列。“青砖茶”作为鄂茶重点打造的品牌,其茶汁味浓可口,香气独特,回甘隽永等逐渐深入人心,现已成为咸宁市特色茶产业最富代表性的名片。2009年,省政府43号文件中,《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茶叶产业是全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必须突出优势茶区的建设,其中重点建设的鄂南幕阜山名优早茶及边销茶区隶属于咸宁。

1咸宁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1咸宁市茶叶自然条件优越

咸宁市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降水量1577.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754.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45~258天。气候土壤条件优越,非常适宜茶树的种植与生长。咸宁位于长江中下游东南岸,幕阜山北麓。咸宁所属的幕阜山名优早茶区,是湖北省四大重点发展的优势茶区之一。

1.2咸宁市茶叶产量增速快

截至2016年,咸宁市茶叶种植面积43.14万亩,较上年增加3.11万亩,增长7.5%。茶叶产量4.60万吨,较上年增加1.18万吨,增长19.8%;精制茶制造业比上年增长5.1%

在茶叶加工园区建设方面,依托茶叶种植区,加快形成青(米)砖茶加工园区、有机绿茶加工园区、高山红茶加工园区、出口精制茶加工园区、特种绿茶加工园区和茶叶深加工园区等6大加工园区。

1.3咸宁茶葉历史文化悠久

“万里茶道”是一条繁盛了近200年的国际茶道,这条茶道被俄国称为“伟大的茶叶之路”。在17世纪,它一度被称为是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湖北省咸宁市赤壁的“羊楼洞”小镇有着“小汉口”之称,它就是万里茶道的源头,从这里远销欧亚的“青砖茶”、“米砖茶”,享有“生命之茶”的美誉。同时,这条“万里茶道”拥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1861年由汉口港出口的茶叶达8万担,1862年为21.6万担,以后逐年增加;从1871年至1890年,每年出口茶叶均达到200万担以上。

羊楼洞村隶属咸宁赤壁市赵李桥镇,古镇繁华已去,曾经的茶叶贸易场所,仅尚存一条长近千米的明清石板街,成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街道两旁有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 100 多处,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该市坚持文化为魂,弘扬茶文化,打造茶品牌,繁荣茶市场,发展茶产业。

1.4咸宁市茶叶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中极具潜力

咸宁市茶叶有注册商标70多个,其中中华老字号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湖北著名商标19个、咸宁知名商标22个,有机茶认证企业11家。“川”字牌砖茶生产工艺于2014年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壁青砖茶、赤壁米砖茶、羊楼洞砖茶、咸安砖茶成功申请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省首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5年国际茶业大会是经商务部呈报、外交部审核、国务院批准举办的国际茶业会议。大会成为国际茶叶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活动和国际茶人定期相聚的交流平台。2015年国际茶业大会首次选择咸宁市赤壁承办,正是相中咸宁作为中俄万里茶道源头的文化影响力和快速蓬勃发展扩大的茶叶产业。美国、英国、法国、白俄罗斯、蒙古、加拿大、斯里兰卡等3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政要、使节和茶界领袖等100多人赴湖北咸宁赤壁市参会,在大会期间签约交易额达45.8亿元。

从2013年起湖北咸宁赤壁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青(米)砖茶交易会。会议着力为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和茶产业企业构建一个展销交易平台,推动有机产业和茶产业发展,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在2016年,第四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中国青(米)砖茶交易会中,现场交易金额逾2000万元,签约项目资金逾38亿元。

不仅如此,咸宁市茶叶企业在权威性、知名性的名优茶评比中,也相继取得奖项,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在2015年,由中国茶叶学会组织主办的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大赛中,咸宁市五种名茶榜上有名。其中咸宁市汪大珍茶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的汪大珍牌“罗针茶”、咸宁市华胜生态茶业有限公司选送“华胜雪禄”茶被评为特等奖;咸宁市芽旗香茶叶研究中心选送的芽旗香牌“温泉毫峰”茶、咸宁市汪大珍茶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的汪大珍牌“碧香”茶、咸宁市横沟春华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横沟“春华”茶被评为一等奖。

1.5咸宁市加工产业已具雏形

茶产业发展离不开加工企业带动。2015年,咸宁市茶叶加工工厂面积达到了16.345万平方米,名优茶加工机械达到3000多套,咸宁市名优茶加工已全部达到机械化,脱离了过去的手工加工模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2.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咸宁市新增加了茶叶机械化生产线7条,促进了茶叶加工技术的改造升级。咸宁市基本形成了以赤壁为主的青(米)砖茶区、以咸安为主的名优绿茶区、以通城为主的出口精制茶区、以崇阳为主的特种绿茶区、以通山为主的高山红茶乌龙茶区的“一县一品”茶叶生产区域化布局。茶叶加工离不开相关的技术人员,咸宁市拥有相配套的一大批茶叶加工技术管理人员。

2咸宁市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

2.1茶叶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

茶叶产业包括有机茶和传统茶。有机茶茶叶的卫生质量标准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有机茶的茶叶市场前景好,茶园产出率高,质量较高,经济效益好,产出优势明显高于传统茶。

由于咸宁市茶园大多数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建园基础差,品种混杂,树龄老,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影响力咸宁市茶叶竞争力。茶园生产设备较为老化,加工过程粗糙,咸宁市茶产业结构还是以传统茶为主。虽然近年来,咸宁市在大力引进无系良种,开始越来越重视茶叶的质量,但是由于资金有限,咸宁市无性系良种茶园只占60%,和福建、浙江70.0%以上的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咸宁市茶园、茶山面积近2.1万公顷,但实际采摘有效面积仅约1.2万公顷,大量的茶叶被浪费掉,茶叶产业发展缓慢,茶产业经济效益低,茶叶产业链无法延伸的现状。

虽然咸宁市茶叶企业有注册商标的70多个,但参与质量认证的企业只有11家,这说明大部分茶叶企业没有对茶叶质量提高重视,也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没有参与质量认证就无法体现出企业的资质水平,也无法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

2.2茶叶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

咸宁市茶园种植面积只占全省茶叶种植面积的6%,规模偏小。由于多为中小型茶业企业分散经营,且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紧密联合起来,而是各自为阵,业内品牌同质竞争,未能形成品牌整合效力无法形成规模经营,继而无法实现低成本优势。

虽然全市已拥有l0多个较为具有名气的名优早茶品牌,如中华老字号“赵李桥”茶场,“川”字牌中国驰名商标,“双狮茶叶”咸宁市著名的出口品牌,各企业也拥有自己的特色风格,有一定数量的客户渠道,但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明星产品,没有形成品牌的合力效应。

龙头企业数量太少,继而无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缺乏品牌的整体竞争力。对现有品牌缺乏宣传力度,只在省内比较出名,难以提高全国茶叶的市场占有率,既没有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这样的家喻户晓,同时在国内外市场上也没有知名度。

2.3营销渠道不健全

目前,咸宁市的茶叶产业销售多以企业自产自销为主,茶叶的营销网络不健全,市场占有率相比其他

茶叶大省来说较低,竞争力较弱。

从咸宁市走出去的羊楼洞砖茶曾经深刻影响着中西文化交流,俄国曾是咸宁市羊楼洞砖茶的主要输入国。而今由于我国同类品牌的茶叶迅速崛起,如湖南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等,咸宁市羊楼洞砖茶也受到了来自同行业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虽然咸宁市茶叶拥有巨大的文化资源,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却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周边产品茶文化,茶旅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品牌宣传较为薄弱,因此咸宁市茶叶的对外贸易,还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合力整合资源才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得到长足的发展。

3对策建议

3.1加大茶叶企业金融扶持力度

做好茶葉企业的金融扶持工作,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拓宽茶叶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咸宁市茶叶企业的发展。

例如,咸宁市砖茶的特色是自然冷发酵,原料放在仓库里发酵的时间越长,口感就越好,价格也就卖得更高。对于企业来说,大量存储茶叶原料,既是质量考虑也是利润考虑。同时另一方面,大量原料的堆积,让茶叶企业资金周转陷入被动。在广东,可以用黑茶原料办理抵押贷款,但是咸宁市距离广东省路途遥远,运输成本过高,所以也无法解决茶叶企业资金瓶颈的问题。如果在咸宁市能用青砖茶原料或成品做抵押贷款,既存储了年份,又盘活了企业资金,就可以解决大多数咸宁市企业资金周转的问题。

3.2拓展营销渠道,鼓励茶叶企业“走出去”

鼓励茶叶企业采取多种方式“走出去”,充分借鉴福建省,浙江省的经验,设立“走出去”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抱团闯市场,拓展茶叶企业营销渠道。同时健全茶叶出口中介服务机构,完善补贴制度。

针对部分茶叶企业在出口时面临的农药残留量超标,细菌含量超标等质量检验的问题,茶叶企业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使其符合国际标准,鼓励企业进行国际认证,促进茶叶产品出口量的增加,提升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3培育打造本市知名品牌

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着力打造“青砖茶”品牌,加强品牌的宣传力度,带动茶叶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引领效应。

加强区域内知名品牌的合力效应。咸宁市茶叶企业要想提高品牌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之路。要按照标准化的生产要求,提高茶叶产品的供给规模和质量。特别关注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本市龙头企业,积极对这些企业进行综合营销,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鼓励企业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继续开拓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欧等国外市场。

参考文献

[1]邱海蓉.湖北省茶叶生产比较优势与出口竞争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9).

[2]朱琳琳,雷该翔,李新华. 赤壁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茶叶加工,2016,(04):3234.

[3]赵中南,李大为. 建设茶叶板块振兴茶业经济[J].中国茶叶,2014,(08):67.

[4]姜康,江龙,陈琼,王文君,雷锐. 湖北省茶叶出口贸易技术壁垒研究[J]. 中国标准导报, 2016,(09):4850.

茶叶产业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一、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

1、生态环境良好。我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21℃,无霜期328天以上,降水量1500—2000毫米;山地面积广阔,土质多属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1.2-3.6%,PH值4.5-5.5,与茶叶生长喜温和气候及稍带酸性、含水力强的土壤相适应;长泰是典型的山多田少的县份,山地面积占74.6%,其中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面积约占35%,适宜种茶的山地空间仍较大;境内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64.5%,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拥有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等绿色饮品的得天独厚的优越生态环境。

2、区位条件优越。与安溪相比,我县春茶可提前半个月上市,冬片茶采制延续时间又比安溪来得长,一年可生产“五季”。同时,我县地处漳州、厦门、泉州闽南金三角中心结合部,内外交通十分便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近郊县。又与拥有我省两个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安溪茶都和华安仙都茶都)和最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的安溪、华安县毗邻,两地人缘血缘关系密切,信息技术

交流频繁,在生产、加工制作、销售等方面辐射带动强。

3、发展基础深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

的茶叶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全县茶园面积已增加到3万亩,年

产25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全社会综合经营效益达2亿多

元,并已形成了青阳村、顶山村、上洋村、内枋村、美宫村等茶

叶生产专业村和珪前茶场千亩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涉茶农户

3120户,涌现出了长泰县茶叶公司、状元里茶叶专业合作社、

长泰县明欣农业开发公司等茶叶龙头企业,茶叶已成为我县农业

主导产业之一。同时,通过举办制茶技术培训班、聘请安溪、华

安仙都制茶师傅现场指导等,我县的茶叶初制加工技术有了明显

进步;200多家茶叶店、茶庄、流通大户,遍布我县城乡,市场

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4、发展氛围良好。周边的安溪、华安、南靖、平和、漳平

等县(市)茶业的迅猛崛起,辐射效应显现。近年来,县、乡(镇)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茶叶发展的政

策,县乡两级财政每年拔出专项资金200多万元,扶持茶叶产业

发展,为我县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5、发展前景看好。首先,茶叶是世界性饮料。茶已发展成

为当今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者遍及世界五大洲

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饮茶人数超过30亿人,种植茶树国家已

有58个,进口茶叶消费国家遍及五大洲的175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茶叶消费达266万吨,年人均460克,且全世界茶消费人群

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今年以来,由于受到“农残”和世界金

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出口锐减。但是,一片小小的茶叶,

就蕴含着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和15种以上的无机矿物质,这些

成分大部分具有促进人体健康和防止疾病的功效,是任何其它饮

料取代不了的,茶叶中的粗纤维和茶多酚是人体健康必需的成

分。因此,喝茶与人类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潮流非常吻合。乌龙

茶汤色橙黄,口味清爽醇和,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加之

乌龙茶有益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具防癌抗癌功效,以及独特的茶

艺,据专家预测,21世纪可能成为乌龙茶世纪,具有较大的市

场空间和后发优势。其次,茶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如贫困面占

全县90%的内安溪,近九成农民靠茶叶生产彻底告别贫困。其中,

同属内安溪的感德镇全镇70%以上茶农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

华安县仙都镇因茶发家致富而到厦门等地购房、开上轿车的不在

少数,“以茶为乐,以茶致富”是这些农民的真实写照。 因此,

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发展的潜力较大。

二、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茶叶品种繁杂,种植管理粗放。铁观音、金观音等优质

茶所占比例不大,仅占30%左右,毛蟹、梅占、黄旦等老品种

茶占茶叶种植面积的70%左右。近年来,我县的工业发展迅速,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厂打工的较多。因此,多数茶叶生产者没有

把茶叶作为主业来抓,生产管理劳力投入不足,对专业技术、病

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难题不求甚解的现象普遍存在,茶叶产品

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2、加工水平不高,茶叶品牌不响。加工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大多是在生产季节就地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难以推广。目前虽有注册商标9个,但品牌不精且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不注重产品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优势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还有较大差距。

3、市场建设滞后,龙头企业缺乏。我县从事茶叶流通户不少,但大户不多,龙头企业更少,且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和综合带动力不强。全县茶叶的销售网络、直销渠道、专业市场等交易平台尚未建立健全。由于产销脱节,制约着茶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4、专业人才缺乏,用工矛盾突出。我县现有的茶叶技术人员,基本是聘请已退休的老农艺师,存在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等问题。而目前的农业、供销部门和各茶叶重点乡镇均没有茶叶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很难及时、到位。同时,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的劳动力相对短缺,茶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施肥、防治病虫、除草、采摘、炒制,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茶叶发展的另一个瓶颈。

5、林茶争地严重,发展空间受限。近几年来,长泰的速丰林发展迅猛,许多适宜种茶的山地均被速丰林占领,特别是巨尾

桉带有较浓的与茶叶不同类型的芳香味,茶叶不能靠近,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空间。

三、2008年以来茶叶产销形势 2008年茶叶产销行情一般,好茶有好价,大众茶价溅,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呈以下特点:

1、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今年出口业务明显减少。

2、今年主要由出口转为内销,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优质的铁观音产销两旺,价格同往年略同。

3、普通茶价溅,销售不畅,目前主要积压物资在中转商和部分惜售的茶农手中。

4、对茶园的投入有所减少,从种植和对现有的茶园管理有的处于观望状态。

5、部分从事茶业的人将主要精力转入其他行业。

茶叶产业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1、示范基地带动培训。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等载体,采取集中讲授、现场示范、座谈互动交流、能人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建成了优质魔芋生产示范基地2个,带动农户近300户;建成各类生猪养殖,农村能源,病虫害防治专业村12个,辐射推广先进实用新品种15个,带动培训农民6000多人。

2、科技服务助力培训。在各乡镇办组织开展农业综合技能培训活动,为农民朋友播放科技片,增强培训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专家们还开通免费服务热线,并与专家手机捆绑,随时随地回答农民咨询的农业生产问题。

3、整合资源抓培训。采取外地请、本地聘、内部选和“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等办法,建立了由本地“土专家”、农村经营能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区乡技术人员组成的培训力量。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突出高效特色产业重点,讲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控害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安全生态关键技术。目前,开展骨干培训7场次,骨干性培训农民达1200人(次)。

4、创新方式抓培训。充分利用群众集中培训的时机,聘请省、市专家围绕高效特色产业进行专题授课,并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和农民需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由全面覆盖的普及性培训逐步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转变。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农闲季节以集中讲授为主,农忙季节以现场示范指导为主,采取手把手教、面对面讲,宣传培训向多点多面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茶叶产业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2.夯实茶基础 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希望。一要继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的发展。无性系良种在名茶生产中发挥的效益已日益凸现。通过发展,力争使良种茶园所占的比例五年后增至60%。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新建基地的标准化,品种选择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与高质的协调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我县茶园总面积14万亩,其中经省级认定的无公害茶园7.1万亩,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近千亩。因自然条件、培管水平的差异,尚有2万亩地势环境较好的茶园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急需对这些茶园进行改造,提升茶园基础水平。同时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三要全面推进茶厂的优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实施茶厂优化改造项目的契机,积极开展我县的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整合现有资源,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茶叶生产大户进行茶叶加工厂无公害标准建设和改造。并通过标准化加工厂的示范带动,推动我县茶叶生产的无公害标准化进程,培育茶叶加工大户和企业。

3.强化茶开发 一是强化普通茶类的多种类开发。在全面提升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鸠坑毛尖等现有名茶质量的基础上,并积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适时地进行适合机采名茶的开发,以实现全面应用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名茶质量,增加茶叶生产效益;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千岛湖的知名度、优质的一级水体、“工业兴县”的浓厚氛围,依托鼓山、坪山等工业园区等载体,积极引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蒸青茶、花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开发。我县的黄金茶、苦丁茶很有开发潜力,要有意识地利用区域和山地资源优势,积极培植特色茶基地,创新开发机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区茶农收入。

4.加强茶研发 首先要强化合作,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利用淳安县委、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全面加强与在杭“国”字号茶叶科研、学术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依托我县丰富的茶叶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浓厚的文化积淀,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力争在茶叶生产、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叶科技推广网络。我县茶叶在这几年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全县茶叶科技推广队伍为提高全县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所做的努力。县财政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等方面,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使茶农、经营者能有效地将先进科技应用于生产;三是要建立国家级茶叶科技示范场。以县茶叶良种试验场为基础,以实施农业部项目“茶树良种科技示范场建设”为契机,切实增强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生产、教学设备,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的茶叶科技示范场,为全县茶叶科技的试验、示范、应用推广提供支持。

5.激活茶贸易 我县的茶产业是市场主导型的产业,要进一步激活茶贸易,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场网络。抓好新千岛湖茶叶市场的建设,努力将之建设成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叶休闲于一体的省内一流茶叶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以此为基础,扶持乡镇产地市场、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淳籍在外茶叶经营者和外地茶叶市场的联系,收集市场信息和营销经验。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并在互联网上设立千岛湖茶的网站,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掌握可靠、及时的市场信息,更好地指导茶叶生产;三要鼓励经营者在外开设茶庄、门店。对在大中城市开设茶庄、门店,销售千岛湖茶的经营进行奖励扶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来宣传推销我县的茶叶,提高千岛湖茶的市场占有率。

6.打造茶品牌 品牌是一个产品能经久不衰的源泉,没有品牌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很难健康长久,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的作用尤为明显。一是要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千岛玉叶”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历经十余年打造,已是浙江省着名商标,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意义非凡,各乡镇、部门、企业要切实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打响“千岛玉叶”品牌,将之打造成为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岛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蓝宝石”;二是要加大宣传促销。依托杭州茶都这一龙头,利用千岛湖的生态旅游优势,扩大宣传,积极促销。县财政应逐年增加茶叶品牌宣传资金,用于千岛湖茶的品牌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机会在我县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业来淳,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茶事活动,加强交流,全面推介千岛湖茶;三是要强化品牌管理。要以茶叶产品推行QS认证为契机,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茶叶品牌、茶叶质量、茶叶包装的管理。

7.弘扬茶文化 我县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要积极接轨杭州茶都,充分挖掘我县茶历史、文化遗存,积极筹建三大中心:茶艺表演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千岛湖茶推介中心。组建茶艺表演队,寻找一套适合千岛湖茶特点的品茗茶艺,在茶艺表演中心,充分展示千岛湖茶的风采;挖掘、收集整理我县茶历史、文化遗存,建立茶文化展示中心,向游人、客商介绍我县茶叶文化,提升千岛湖茶文化内涵;建立千岛湖茶推介中心,精心设置推介载体,向外推介我县茶资源、茶产品、茶企业、茶贸易,提升我县茶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茶叶产业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把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创新型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是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农村文化,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们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作者简介:杨晓娜,经济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

茶叶产业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农业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结合江西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挖掘特色、增强联动、加大宣传为内生路径,以加强与国际市场链接和借力提升为外延路径,从内、外两个方面探讨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实现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 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内生路径;外延路径;保障体系

农业产业集群是由农业内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制定标准的机构以及产业公会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江西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一直以来都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强省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也很重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2014年,江西省农业厅和江西省发改委联合印发了《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2015年又提出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推动江西省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把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列为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工程。基于此,对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江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 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游南岸,面积为16.69万平方千米,东邻浙江省、福建省,南连广东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农村地域广、农民人口多。当地气候条件优越,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当地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土地资源丰富,全省耕地面积约308.6万公顷,是江南的“鱼米之乡”。近年来,江西省利用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75个农业产业集群,包括14个粮油种植及加工、水稻制种产业集群,20个经济作物产业集群,9个林业产业集群,21个畜牧业产业集群和11个渔业产业集群,其中优势较明显的是以稻谷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油菜籽、油茶籽为主的食用油加工业,以柑橘为主的水果加工业,以猪肉为主的肉类加工业以及淡水产品加工业等5个产业。但总体来看,江西省农业发展水平并不高,2019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 481.3亿元,仅居全国第18位,农业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集群整体规模仍然偏小,无论从速度、规模和效益水平上来讲都比较低,发展后劲不足。

2 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相对于工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更强的地理资源环境特征,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全面挖掘集群内地缘和业缘等内生因素,整合内部资源,推动集群内农业产业化联合;另一方面建立集群内企业与国际市场链接的产业发展机制,有效利用外部资源,使其为本集群发展服务,通过内外路径相结合,形成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机体,见下图1。

2.1 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内生路径

2.1.1 利用资源禀赋,挖掘特色农产品

农业发展,产出是根本。各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差异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诱因,而特色农产品的集聚种养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1]。江西省有很多由本地水土资源和气候环境孕育出来的农产品,具有独特的口感及良好的品质,如赣南脐橙、泰和乌鸡、广昌白莲等。国家《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也将江西省的藠头、竹笋、绿茶、苎麻、鳜鱼、长吻鮠等20种农产品列入其中。针对自身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江西省应继续挖掘集群内的特色品种,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充分考量其经济价值的前提下,做好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户种养殖的积极性。

2.1.2 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产业联动力

相对于我国发达地区来说,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较多、水电资源较丰富,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着原料、劳动力、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较低的优势,但目前在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中,农产品的生产绝大多数还是以简单的初级加工为主,从事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相对较少,而且加工出来的农产品普遍附加值较低,缺乏科技含量,竞争力不足。所以,应加强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2]。作为首个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江西省应以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链为契机,强化产前、产中、产后三者的联系,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种植采捕、收购、粗加工、深加工及周边服务产业相结合,实现链条式发展。1)应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发挥龙头企业集聚带动效应,促进更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走多层次加工转化增值路子,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1]。2)要学习荷兰花卉产业的精细专业化分工发展模式,培养一批“专特精新”中小企业,以完善加工增值链。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内农业集群各主体之间、集群与区域外经济主体之间生产、贸易、技术等信息的搜集、交流和合作,实现全产业链运营,并联动第二产业,辐射第三产业。

2.1.3 扩大宣传,搞好产销对接

目前,江西省已认证的“三品一标”共有6 554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34.21%为有机农产品,12.13%为绿色农产品,52.11%为无公害农产品,已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占1.55%。许多农产品口感好、品相佳,但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知名度不高,甚至难以走出江西省。因此,可以根据全省农产品种类、生长区域及特点等,整理编辑《江西特色农产品导览》,加强对外宣传效果。另外,还要做好国内外市场调研工作,通过开展或参加各种类型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等,把江西省的特色农产品推介出去。此外,对外积极签署产销合作、基地共建、生產订单等协议,使集群内外向型企业将拿到的全球订单分包给集群中其他企业,通过产业链上的分工协作,从整体上实现产销对接,提高销售规模。

2.2 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外延路径

2.2.1 扩大出口,促使农产品“走出去”

我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而农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5%左右的江西省历年来农产品出口占比不到1%。2019年,江西省农产品出口仅占全国的0.68%,当地农产品走出国门的步伐急需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是江西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必须努力提高集群内农产品的出口水平,充分发挥国际市场对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的拉动作用。1)应为省内优质特色农产品出口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冷链运输能力,完善仓储设施,努力打造立体式口岸物流体系,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2)加强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扩大销售渠道[3]。赣农宝是江西省权威的农产品电商平台,汇集了全省各类名特优新农产品,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更多店铺和产品加入到赣农宝中去,并通过加强与我国国际经贸合作网站的链接工作发展跨境电商,使省内农产品处于更加开放的市场空间,让国外企业及消费者能通过信息应用平台获取到产品供应信息,并通过B2B、B2C、C2C等方式实现江西省农产品扩大出口。3)要多元化开辟农产品出口市场。长期以来,江西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亚洲地区,市场过度集中,极易受进口国需求波动和贸易政策的影响。所以,江西省应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契机,鼓励集群内企业广泛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市场,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农业资源和市场,培育江西省参与农业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4)江西农产品行业协会还应充分发挥其市场预警功能,密切注意目标市场的农产品标准和政策变化情况及对企业的影响,适时提醒企业调整出口策略,以保证产品出口的连续性。

2.2.2 借助外商与外资力量,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

成熟的地方产业集群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系统,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内企业可在开放的环境下,借助外商与外资的力量,获得技术进步的机会,从而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国外进口商在订单中对农产品质量和加工工艺的要求可以映射出当地市场需求,集群内外向型企业应利用此机会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情况的研究和总结工作,据此制定提高自身农产品生产水平的改进策略,完善自身的产品生产线,加速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有时会将其所掌握的世界先进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到被投资的领域,因此外商直接投资是企业获得技术提升的较好机会。但江西省农业利用外资规模普遍偏低,2019年江西省实际利用外资135.79亿美元,其中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6.4亿美元,占比仅为4.71%。因此,应对此加以调整,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促使农业领域吸引外商投资,使集群内企业可以借助外部优势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技术,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给企业带来外部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农产品升级、企业技术进步及资源有效配置,加快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3 实现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保障体系

3.1 产品质量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保障

提高产品质量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但是,江西省许多农产品的品质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市场要求。因此,江西省一方面应努力向国际标准看齐,狠抓产品质量,注重良种引进,引导农户合理种养,科学管理,通过标准化生产从总体上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管理精细化程度以及产出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4]。充分利用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网站为农产品建立“身份证”制度,实现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事生产过程、质量检测、加工储运等质量安全关键环节全程可追溯,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水平,打造江西农产品质量安全名片,从而提升当地农产品竞争力。

3.2 政策和资金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切实保障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在信贷、利率、税收、国内外融资等方面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形成投资农业的引导力和吸引力,保证满足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多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集群内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投资力度[4]。针对江西省地方财力不足、农民自筹资金较少的情况,可充分发挥“财政惠农信贷通”和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对集群内企业给予贷款支持。还可考虑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筹资,把部分城市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汇小成大,直接转化为发展农业的资本,以缓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资金紧缺问题。

3.3 技术研发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保障

以资源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并不能持久,江西省农产品的产出效率还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提升竞争力。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只有1.49万平方千米,而且有一半处在沙漠中,水域率仅有2%,但其农业发展却处于国际前列,这与其一直高度重视农业技术研发是分不开的。因此,江西省必须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动力。

3.3.1 应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水平

可充分发挥省内现有各类各级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院校的作用,建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各种先进技术,不断改良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单位产出率,改良种子以及播种方式等,改进农产品品质。鼓励产业集群内设立创新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抓好创新型企业试点,自主研发的同时,在与全球农业产业链接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

3.3.2 设立科技中介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和价值。可在各地广泛设立技术推广站,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促使科技转化为农业实际成果。随着我国农业农村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不断深入,目前江西省农村已建成7 177家益农信息社,可通过这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科技中介机构还要不断收集汇总农业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需求,搜寻各类科技资源专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为产学研合作穿针引线。

3.3.3 应全面提高集群内人员素质

可通过提供丰厚待遇、充足发展空间等人才政策留住、吸引为江西省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出谋划策的人才;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专业型、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对集群内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鼓励企业加入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联盟,派员参加科技创新推广活动,通过针对性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操作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3]。

3.4 风险管理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止损保障

农业发展过程中容易遇到3类风险,即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商业风险。农业生产大多“靠天吃饭”,农业产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年自然条件能否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政府应在江西省各地建立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对百县百园、重点物联网企业生产实景、灾情实况以及作物长势等进行实时察看、会商和诊断,为农业部门掌握实况、科学决策、工作调度提供直观依据,支持和鼓励科研对抗灾技术的开发研究,帮助农户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推行农业保险,使投保人在遭受灾害后能得到经济补偿,从而提高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信心。对于市场价格波动,可建立市场风险基金,在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对集群内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价外补贴等,以稳定生产,弱化市场风险的影响。对于销售经营中的商业风险,可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卖方利益险来保证自身利益,还可采用信用证、银行保函、第三方托管等方式收款,以利用第三方(如银行、律师事务所等)的信用来保障收款安全,建立全面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永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理论导刊,2015(03):74-76,90.

[2] 黄福江,高志刚.美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实践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5(12):63-67.

[3] 彭迅一.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境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9(02):15-17.

[4] 劉静.主要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的经验与启示[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5(03):107-109.

(责任编辑:赵中正)

上一篇:化解途径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土地承包农业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