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途径农业经济论文范文

2024-03-17

化解途径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我国的工业化程度, 对机械制造业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械制造的技术特点主要有三点, 分别为系统化、综合化与一体化。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使用, 使机械制造企业能够围绕产品进行综合化的发展, 使产品生产变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使产品能够集多种功能为一体, 提高了产品的使用价值, 降低了生产成本, 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当前,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信息自动化, 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各种软件所建立的自动化平台, 能够对产品进行辅助设计和加工, 并且能够通过构建信息加工数据库的方式来对产品信息进行管理, 从而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其二是生产自动化, 通过采用自动化设备来对原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生产, 能够在降低人工强度的同时, 还能极大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 并进一步提高了加工精度。其三是机械设备自动化, 各种机械设备是机械制造业的主要执行工具, 通过在机械设备中应用自动化技术, 能够使机械设备进行实时的自我检测, 并提高了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其四是物流自动化, 通过在运输设备中采用自动化技术, 实现了机械制造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 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3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途径分析

3.1 信息流自动化

信息流自动化的实现是机械制造自动化的主要途径, 所谓信息流自动化即指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机械制造领域进行设计、加工、工艺改进、产品数据管理等, 而要想实现机械制造的自动化, 首先就必须要做到信息流的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能够辅助机械制造来对产品进行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术有很多, 如有限元分析技术、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设计过程辅助管理系统、仿真模拟技术等。此外, 机械制造还能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 即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 CAM的内容非常广泛, 它几乎涵盖了所有与产品制造相关的各个环节, 能够非常有效的辅助产品进行自动化制造。机械制造的工艺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而通过计算机来建立一种辅助工艺设计 (CAPP) 的软件能够实现对工艺的改进, 从而提高了工艺的编程效率, 使工艺变得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产品数据的自动化管理也是信息流自动化的一项内容, 产品数据包括CAD、CAM及CAE文件、各种物料清单、产品供应商信息等涉及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数据。通过借助计算机来建立一种产品数据管理系统, 能够实现对产品信息的管理与跟踪。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便能够对产品的所有数据进行管理。

3.2 自动化物流运输

在机械制造中, 物流系统能够将物料或生产出的产品运输到指定的位置, 从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因此, 对物流系统实现自动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流系统主要是通过机械装置来进行运输的, 该系统包括单机供料装置、连续输送装置、运输小车、工业机器人及储存设备, 单机供料装置能够实现对上下料的自动化, 它由定位装置、隔料器、上料器、储料器等部分共同组成。连续输送装置是物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用于对物料或产品的输送, 按照其结构又分为带式、链式、步伐式、辊子式输送系统。此外, 由工业机器人、运输小车、储存设备等共同组成了FMS传输系统, FMS传输系统充分实现了对物流运输的自动化操作。因此, 物流运输系统自动化是实现机械制造领域自动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3.3 刀具自动化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 难免要对一些金属进行切削加工, 而刀具便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对金属进行切削过程中, 由于工人需要进行频繁的换刀、对刀、选刀等工序, 因此会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 从而极大影响了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

3.4 自动化加工

机械制造企业在对产品进行加工期间, 通过利用自动化设备, 能够使其代替人力进行操作, 从而极大减轻了人员的劳动强度, 并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此外, 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加工, 还能使产品的加工更加精密、合理, 从而对产品的性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3.5 自动化装配

装配工序是机械制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各种零配件进行组装, 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而完成了对产品的组装工作。不过, 由于在装配工序中零配件较多, 并且装配程序复杂, 仅仅采用人工的方式来进行装配工作, 不仅工作效率低, 对产品的质量也会有很大影响。因此, 实现装配环节的自动化是机械制造中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

3.6 自动化检测

当产品制造完毕后, 需要对产品的性能及各项技术参数进行检测, 以此确保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对产品的检测要求, 因此需要探索出自动化检测手段来对产品进行检测, 当前, 信息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传统的检测手段正向着自动化进行发展, 并已经形成了自动化的检测方法。

3.7 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物料运储装置及柔性工作站来对产品进行集成制造, 柔性制造系统是将原有固定的输送方式将其与柔性加工设备连接起来, 从而使其能够适用于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柔性制造系统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两部分, 其一是柔性加工系统, 通过柔性加工系统能使产品更具柔性, 以此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对柔性加工系统的程序进行提前输入, 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加工系统进行控制, 能够实现对产品的自动化加工。其二是柔性装配系统, 柔性装配系统能够实现对产品的自动化装配。

结束语

近些年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我国迈入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这也为机械制造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 机械制造企业应紧紧抓住契机, 积极应用自动化技术, 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水平, 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据更多的份额。此外, 企业还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 确保机械制造设备能够具备更高的智能化水平与可靠性, 并不断探索机械制造的自动化途径, 推动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机械制造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 明确了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阐述了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设计、加工、装载、运输、存储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性, 以此分析机械制造领域实现自动化目标的途径, 希望能为机械制造领域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提供积极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冲, 李广学, 李佳亮.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1, (26) :121.[2017-08-02].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1.26.008.

[2] 朱泽珲.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渗透[J].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6, 42 (08) :39-40.[2017-08-02].DOI:10.13520/j.cnki.rpte.2016.08.014.

化解途径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1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

现价段, 农业科学种植技术已经在农民间有了一定的渗透力度, 并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通过对农用机械设备的购买和使用, 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的现状, 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步提高。这种植技术的提高带来的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加强, 不仅在农作物中有较大的体现, 还在鱼肉蛋白和瓜果蔬菜中也有显著的表现, 通过增加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的产能, 实现了农民经济的提升[1]。

1.2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在我国的农业结构优化中, 不仅是对不同农作物之间的种植结构优化, 更应该根据地区间的土质与气候的差异性, 进行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对于土壤中的养分需求不同,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后, 在交叉种植时, 这些农作物不仅不会争夺养分, 甚至会产生互利共生的现象, 如大豆与玉米的配合种植。在玉米和黄豆交叉种植中, 还可以通过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粮食的产能。在特色产物种植中, 需要结合营销策略和营销渠道的建立, 实现特色产物的全国畅销。

1.3 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

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 工业发展形式一种都是薄弱的环节, 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资金和管理人员的缺失。但近年来, 在农业经济建设中, 利用了本地主要的经济作物, 通过对技术设备的引进, 在专业人员的带领和指导下, 完成了农村工业结构的建设, 能够独立进行奶制品、豆腐副产品和面食类等产品的加工。

2 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2.1 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目前, 虽然我国在不断的加大农业经济建设的资金、设备和技术的支持, 但是我国的耕地面积较大, 科学种植的方式还没有得到普遍使用, 较多地区的农业种植条件仍旧比较落后, 没有在一定的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实现农业的高效建设。当前, 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象, 大型的种植机械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农业的经济建设效率在计划和显示中具有较大的差距。

2.2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经济建设的提高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进行的, 在农业的应用科学中, 我国的技术人才比较欠缺, 在科技推广中常由于推广效果不佳, 造成了科技在农业经济建设中支撑能力不强的现象。在优质的土地种植中, 没有优良的育种基础, 在病虫害的防治中和机械化的普及中缺少科技支持, 对于科技培训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更是欠缺。

2.3 产业化水平不高

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建设中, 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生活的需求。因此, 必须要加强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建设, 提高产业化水平, 实现农产品和农民收入的双丰收。但当前,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比较落后, 没有特色产品和精产品的产业化升级, 在市场环境紧缺的有力条件中, 失去了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契机[2]。此外, 在现有的农产品加工和生产的经营场所中, 由于管理水平和技术操作的缺失, 加工后的成品和半成品长由于质量问题, 没有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销售优势。

2.4 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在限制农业经济建设的因素中, 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生态环境的制约。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应用, 土壤中的营养结构已经发生改变, 并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土地沙漠化严重的情况中, 国家制定了退耕还林的政策, 耕地面积也在减少, 并在工业三废和农村生活垃圾的排放中, 耕地的生态环境一直恶化。这些生态环境被破坏和资源紧缺的问题是成了制约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因。

3 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3.1 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传统的种植方式中, 较多依靠天气的变化来被动性的获得丰收的, 但在暴雨和干旱等较差的天气变化中, 就会大面积地影响粮食产量, 这就要求必须运用先进的农业基础设备。例如, 在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中, 通过水库、塘沽和水闸等形式, 农田在较差的天气中通过灌溉和抗涝的方式, 保证了粮食的稳定收入。

3.2 大力加强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 提高粮食综合效益, 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和桑蚕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集中农业结构调整等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进一步优化畜禽生产结构, 积极发展猪禽牛羊生产, 突出发展奶业生产。加快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 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

3.3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建设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在今后的农业建设中, 应逐渐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支持, 通过技术人员在农村的技术培训与管理, 促进地区农产品的产业化升级,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扶持, 鼓励农民自主创新经济建设, 通过对特色产品的种植与营销, 将闭塞的农业经济向全国市场开放, 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3.4 积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我服务, 创新运行机制, 完善内部管理。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探索新的土地流转形式, 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4 结论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来看, 农业经济的转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要逐渐加大资金的投入, 引进更多的农业基础设备, 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升级, 改变农业经济结构, 并提高新农村经济开发项目, 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中, 通过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良好的销售渠道, 建立统一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服务, 促进农产品在全国市场环境中的经济建设。

摘要:农业经济建设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丰富的耕地面积, 土地资源和农民基础比较雄厚, 并为世界粮食的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加快在现代化社会建设中农业经济的转变, 变革农业经济发展形式, 必须正确分析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现状, 针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诱因制定可行的变革途径, 实现农业经济稳步向前、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农业转型

参考文献

[1] 夏兰.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 2012 (10) .

化解途径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1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培养目标太过单一

从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传统的农业经济教学方式, 那就是单一的传授科学管理知识和农业经济经济学理论知识, 可以熟练的知晓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与技巧, 那么就成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高级人才了。但是反观我国目前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发展, 传统的高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已经不能符合现代化的需求了, 我们需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做到能够与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方向相适应。

1.2 教学方式不科学

单一化的对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依然是现代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并不是从现实生活出发, 只是教授课本上的概念与理论知识, 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没有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 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培养。

2 我国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 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需要创新型人才

随着十九大报告中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崭新要求, 我们需要不断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新农村的建设包括:经济、资源、人口以及文化各个方面, 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才去贯彻落实。一是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明, 需要创新型人才去完成;二是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需要创新型人才来完成;三是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文明乡风需要创新型人才去引领。由此可知, 创新型人才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

2.2 社会需求改变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

现代社会最为急需的人才就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在社会生活中是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的, 但是这一类人的能力素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 因此各个高校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发生了改变。因此如何培养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是目前各大农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3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3.1 重新定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新时代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从新定位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根据范围对人才教学得培养目标分为:学校、专业、课程三个目标方向, 逐渐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的总目标。在学校方面, 逐渐的响应国家对经济、科技、教育方面的改革, 明确其教学的总目标与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在专业方面, 从专业的角度对人才的培养提出要求, 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课程方面, 对课程的体系结构和课程的目标提出要求, 制定合理的目标。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重新定位, 制定新的培养目标。

3.2 对教学方式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改变原来对知识进行单一灌输的方式,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教学。

结束语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 我们需要更多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 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积极的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 开辟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在农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取得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就。在农业现代化越来越强大的今天, 我们需要更多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型的人才, 对农业经济方面进行管理。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做出简要的分析, 对经济管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意义做出分析, 以及提出了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经济管理,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化解途径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1 树立一个理念

高等农业院校要始终高度重视“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 充分认识到加大双困学生帮扶力度是学校“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根本要求, 是提升学校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 更是促进到社会发展的民生工程。坚持树立“以人为本, 育助结合, 齐抓共管”的工作理念, , 充分把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状态。特别是针对“双困生”群体, 充分挥学生处思想教育和经济帮扶、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帮扶、就业工作处指导服务和能力提升帮扶、辅导员从入学到毕业不断线帮扶工作模式, 以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为目标, 建立了措施保障机制、结对帮扶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 推动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

2 提升两项素质

就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相对薄弱, 是导致双困生就业能力较弱的症结所在。因此, 高等农业院校要确立提升就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心理素质两项素质为帮扶目标, 帮助双困生增强职场竞争力, 克服自卑心理,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实现双困生就业工作新突破。

2.1 提高就业技能素质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 注重积累职业功底, 熟练掌握就业技能。建立个性化就业规划方案, 紧扣“三个关注”, 即关注“双困生”学习状况、择业进程、毕业意向, 针对“三个不同”, 即针对“双困生”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经济情况, 推出个性化“就业规划方案”, 进而通过联系就业指导老师和专业课导师, 在实习、实践环节特别加强他们的技能培养, 增强他们的就业本领。

2.2 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优势, 通过开展讲座教育、咨询辅导、素质拓展等形式对双困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调适教育和辅导, 及时解决特困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扰, 克服消除消极的就业心理, 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 以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积极就业。开展“双困生”团体辅导, 帮助双困生克服了自卑心理, 提升了自信心, 培养自我调控能力, 增强勇于挑战自我、善于把握机会的意识。针对个别双困生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危机, 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

3 搭建三个平台

高等农业院校要积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 将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直接同社会需求接轨, 拓展双困生帮扶渠道, 通过积极搭建能力培训平台、实践创新平台、就业服务平台———三个平台, 重点做好双困生就业技能指导、能力素质提升和企业对接推荐三个环节, 促进双困生成功就业。

3.1 技能培训平台

一是落实“双困生”就业能力提升拓展培训计划, 开展双困生选拔培训。二是加强就业专项技能培训, 将就业教育融入思想教育, 各学院邀请相关专家、合作企业高管、行业领军人物来校给学生作辅导报告。三是通过活动促进技能提升, 开展模拟求职、就业形象设计、模拟招聘等活动。四是组织学生参加资格认证, 积极创造条件。五是加强课程教学指导, 选派辅导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选拔优秀专业教师担任就业导师。

3.2 实践创新平台

开展了一系列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活动。一是通过“挑战杯”大赛等实践创新活动, 增强专业技能, 帮助双困生直接对接企业成功就业。二是通过科技支农、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 提前认识体验社会。三是开展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就业模拟竞赛,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3 就业服务平台

一是就业洽谈服务, 重点并优先推荐“双困生”。二是加强校企联合, 深化董事会办学体制、校县合作机制、挂职模式等, 帮助学生在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后直接就业。三是专任教师优势, 依靠专业领域“关系”优先推荐, “一对一”指导帮扶, 全程跟踪、负责到底。四是社会资源支持, 与校友办积极联系, 在知名校友和“双困生”之间互发通讯录;主动沟通在设奖助学金企业, 恳请其吸纳学生就业。

4 完善四个结合

4.1 思想教育与就业帮扶相结合

高等农业院校要始终把“双困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通过思想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一是通过“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 开展三观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 教育学生坚定信念、明确目标、实现自我、回馈社会;实施平安墙、学风建设、诚信育人等工程, 提升学习能力, 树立诚信意识, 保障就业安全。二是培养“三农”朴实感情, 鼓舞和引导“双困生”到基层建功立业。三是加强典型培养, 评选自强自立大学生, 组建成才励志宣讲团、优秀校友报告会等, 用典型带动学生就业。

4.2 经济资助与就业帮扶相结合

一是做好调查认定, 建立档案, 动态跟踪, 为遴选“双困生”培训打基础;建立求职档案, 详细登记求职情况、家庭情况等, 针对性帮扶。二是解决经济困难, 通过奖、助、贷、减、补等资助渠道, 设立求职补贴, 帮助“双困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困扰。三是实施“校内见习岗位安置计划”, 通过勤工助学岗位, 提供锻炼机会, 减轻经济负担。

4.3 心理教育与就业帮扶相结合

一是以心理普查为基础, 积极组织心理普查, 要求辅导员详细掌握数据, 有针对性的关注帮扶。二是以教育活动为载体, 举办“抗压训练营”等团体辅导, 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三是以谈心辅导为手段, 建立辅导员谈心制度, 为学生排解忧虑。

4.4 队伍建设与就业帮扶相结合

一是建立了“个人自修、内外培训、团队促进、以赛代练、课题研究”等“五位一体”的学工队伍素质提升模式。二是出资组织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培训, 扩充必修课程教师、选修课程教师、校外兼职就业创业导师三支队伍。

5 强化五项措施

5.1 分类指导, 个性服务

一是密切掌握动态, 实行就业“月报制度”, 辅导员实时了解就业状况并登记入库。二是特殊群体问题排查, 针对技能欠缺、身心残缺、家庭困难等特殊群体, 分类解决问题。三是入学启动职业生涯规划, 辅导员从新生入学起,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提前进入状态。

5.2 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

组织完成“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到村任职”、“特岗教师”、“大学生入伍”等项目的报名、选拔、推荐工作。通过这些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组织、实施, 鼓励引导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5.3 追踪回访, 推荐再就业

一是为双困生“优先提供就业信息、重点推荐就业岗位、就业技能培训、心理咨询辅导”;二是实行追踪回访制度, 持续关注就业情况, 全面跟踪、及时推荐, 一个不落。

5.4 人文关怀, 营造氛围

一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深入班级、寝室, 关心就业情况, 了解就业困难, 从思想上解惑, 从情感上贴近。二是辅导员加强与任课教师沟通, 帮助指导学业困难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撰写, 确保顺利毕业;三是辅导员、班主任洞察双困生心理状况, 及时进行有效辅导和干预, 为双困生创造和谐就业氛围。

5.5 协调配合, 合力促进

双困生就业帮扶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始终站在全员育人, 全过程育人的角度上推动工作;从多维度、多渠道协同进行, 教育管理、就业指导、心理教育、后勤保障等各职能部门密切联系, 协调配合, 形成了合力, 建立起了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长效机制。

摘要:“双困生”帮扶工作历来是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和就业工作的重点。本文在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探索出具有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12345”——“双困生”就业帮扶途径, 提升“双困生”就业能力, 帮助“双困生”走上自强就业之路, 从根本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双困生”,就业,帮扶,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义.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帮扶体系建设探析[J].科教导刊, 2012 (10) :234-234, 256.

[2] 金登宇.和谐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探索与构建[J].价值工程, 2014 (8) :236-238.

[3] 王占仁.“经由就业走向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5) :166-171.

[4] 梁小花.论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援助体系的构建[J].民族论坛, 2011 (2) :48-49.

化解途径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农业发展方式是从农业增长方式演变而来的, 虽然只有两字只差, 但含义却极不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更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经济效益, 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消耗, 更多是着眼于对我国现在农业结构的进行优化, 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提高粮食的产值[1]。简单地说, 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不仅是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 更是对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提高, 使其走向内涵型转变, 构建出符合现代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农业产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提高农民素质, 提升农业产品当然安全质量水平,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 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

我国现在处于一个经济转型大变革的时期下, 农业的转型是必然趋势。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从而能够更好地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健康发展具。其次, 从古至今我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 但农业的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外, 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全面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 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我国形成集约化, 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再次, 随着人口数的不断增加, 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我国农业生产不仅要解决13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也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料[2]。想要解决粮食需求问题, 最根本的应该是推动农业的发展方式, 完善农业发展设施, 增加对农业的扶持只是其中的只能谈的上是治标不治本。最后, 随着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 环境污染也是越来越重。这使无数农业自然环境被破坏, 而如今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大量的农村用地被征用。

显然, 现如今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农耕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 唯有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才能促进工农业发展, 满足粮食需求, 解除环境影响带来的农业发展困难[3]。

3 推动农业发展转变方式的困难

从我国的农业状况来看, 目前我国的农业还是属于粗放型的。就生产方式而言, 基本上都是以人力为主, 土地和资源都比较稀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途径的构建要注重农业的生产均衡, 而不是一味地破坏土地。

我国的农业经济从古代开始就是农耕经济, 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 就算是发展到现代还是基本是以的散户经营, 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农业生产是少之又少的。我国的农民还没有走上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 农业所占据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农业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保证人民衣食住行的关键, 也是作为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坚实而有利的支撑。农业是保障民生的基础, 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 及时进行农业结构的转型, 既是人民的需求, 也是大势所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提升科技水平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之处。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需要利用新兴的现代化技术, 科技与农业生产结合是促进农业结构转型的首要方法。但农村低下的劳动力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使劳动负担加重。农村劳动力和资源的分散, 使大型生产机械不能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工作, 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对农村田地资源的整合利用迫在眉睫。平原地区相对容易进行农业结构转型, 但对于山区来说, 难度远远加大, 只能由人工代替机械。因此, 改善大型农业机械, 使之小型化、普及化是极为重要的, 这就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 只有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突破桎梏, 使农业结构更好地转型。

除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创新管理模式也是农业结构转型的重要部分。在改革开放初期, 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的问题最终被家庭承包制给解决,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加。现在, 土地的合理流转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管理方向。国家和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对种植大户给予积极支持, 而种植大户的出现顺应了农业的发展, 填补了当下农业创新管理的空缺[4]。但在农业发展方面, 我国因为散、乱、小的特点难以形成科学而有效的管理经营模式, 再加上普通农民对种植大户的抵触情绪, 使种植大户对田地的统一管理和运营难以掌控。几千年来, 小农经济思想深深地扎根在普通农民心中, 因此他们对大农户收购租赁自己的田地往往很是抵触。改变普通农户的思想观念是进行创新管理模式的第一步, 只有得到普通农户的理解与支持, 才能使新的管理模式得到运营与实施。

4 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途径的构建

想要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途径, 改革和科技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目的在于推动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协调发展, 通过依靠现在的科技, 使其能够与农业完美融合一起。同时, 要注重我国劳动生产者素质的提高, 只有劳动者素质提高, 农业才能往好的方向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 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农业发展策略, 不断优化农产品的产品结构, 区域结构。

4.1 要稳定产量和提高产能

保证国家的粮食供给量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稳定产量, 提升粮食产能是根本,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供给量。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农业大国, 应该不断完善我国的农业发展, 不能依赖进口。因此, 必须一步步的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产能, 充分挖掘该地区的土地生产能力全国的谷物播种面积要稳定, 不应该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但是从我国农业的长久发展来看, 当务之急应该是要通过政府规划基本农田, 并出台政策保护。讲现代化建设中容易被污染和占用的土地保护起来[5]。推动粮食的功能分区, 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

4.2 逐步提高我国的农业设备的水平

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当务之急是加强我国现代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大修建大型的灌区配套设施;同时, 对干旱地区要进行节水改造。采用先进的灌水技术, 将渠道输水改造成管道输水, 将我国传统的大水漫灌为变成节水的喷灌、滴灌, 不仅如此, 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降低农作物的作物的需水量, 间接的减少农业的用水, 以达到农业节约用水。同时, 借助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建造农业基础设施, 可以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区域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当站在科技农业的制高点后, 我们就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变, 不断利用科学技术, 形成农业的良性循环。

4.3 要更加注重农业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业在现代也可以算得是一个高产高效的行业, 而通过提高农场品的经济效益和质量保障等多种途径可以增加农民色收入。首先, 想要做到这些一方面要推动农业的科技创新, 就需要一批像袁隆平那样选育高产稳产种子的专家, 推动农业和现代科技的融合, 进一步加强培养我国农村产业的高科技人才;同时, 要加强对农民素质的提高, 双管齐下,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当前我国农民的收入和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其次, 构建适合我国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国的农业生产不仅仅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 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有不尽相同, 所以推动现代农业结构的转型, 尽可能坚持家庭经营。这样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所要生产的农产品还可以参加发挥本地区的区域优势, 灵活地安排农业生产, 实行农业效益最大化。大力栽培农业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构建。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劳动力相对丰富, 然而农民的总体素质却不高, 通过提高农民的劳动力素质, 将他们转变成新时期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但总体上素质不高, 缺乏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而重视对农民农业技能的培养, 积极加强对农民职业的培训是其中的有效途径。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让传统农民往有文化、技术, 善于管理经营的新型农民靠近。现代农业转型的有效构建离不开智力支持。

发展电子农产品经营是经营方式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淘宝、京东等电商渠道中兜售农产品, 提高农产品流通渠道。大力发展“电商+农产品公司”产业化经营, 支持发展农产品的直销、配送、电子商务。让农业的生产发展结构得到升级, 延长农产品的产业结构, 让农民有更多的渠道获得农产品的增值收益。通过不断促进农产品产业化, 流通渠道多样化, 农业生产经营和获得农产品的服务紧密结合、促进农产品和科技的融合发展, 打造出一条农业产业链。

4.4 注重农业生产标准化,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依据市场需求和土地资源做出判断。无论农业发展方式如何改变, 都必须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前提条件, 适应市场的变化, 合理的进行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改变。农民首先要做的是以市场为导向, 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其次可以挖掘商机, 优先发展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品牌, 进而可以联合一些企业, 政府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同时,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 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推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转型应该注重农业的质量安全, 要让消费者吃得安全、放心, 乐意购买。此外, 提高农产品水平的重中之重是生产的标准化, 通过农业生产标准化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促进我国现代的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升级。当然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整治力度,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4.5 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型发展战略的提出, 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形势的转变, 应该更加重视对农业的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的保护。只有推动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靠近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和治理土地环境应该齐头并进。我国政府应该大力保护耕地和水资源, 实行有效的耕地保护政策, 发展可循环的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现如今, 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环境艰巨又复杂, 只有通过大力贯彻落实治土治水的相应政策, 降低土地的开发强度, 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以减少农业土地资源的资源的板结问题, 减少因农民过量使用农药会化肥所造成的污染。

4.6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

我国的农业产品虽然应该立足于国内, 但也要走向国际。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已经走向世界, 农产品贸易也应该“走出去”和“引进来”。将优质产品出口, 增加农民收益, 延长产业链。同时, 可以引进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提高我国的农业产值;引进国外的优良品种也可以促进粮食增产。这样既能保护我国的农产品供给又能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5 结语

在中国, 有着8亿多的农民, 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就是农业, 农业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 只有农业健康发展, 与之亲密联系的行业才能发展起来。因此, 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有效途径的构建的一项迫切的任务, , 要加快加强发展农业转型经济, 全面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 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外;此外, 需要针对我国农业的特征, 对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更深一步的发展, 通过有利的措施不断的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优化。

从我国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还在逐步的缓慢的转变中。但着眼于整个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的构建, 必须要认清现在农业转型所面对的困难, 对农业转型的现状进行动态、系统地进行分析。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当今社会对农业的政策与扶持联系起来, 走农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当前提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的构建措施来看, 只有明确对农业转型的规划, 农业的发展方式才能够由量的突破到质的突破。这对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开始不断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而农业与我国其他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情况的影响。因此, 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首先, 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含义进行说明, 并提出了为什么要促进农业有效途径的构建。其次, 结合国情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并对未来的预期目标进行规划, 提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途径的构建的想法。

关键词:农业发展转型,有效途径,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叔莲.十七大为什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8 (2) .

[2] 吴树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J].前线, 2008 (1) .

[3] 肖元真, 陈美华, 李秀范.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企业与文化, 2008 (1) .

[4] 段莉.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系统成效评估[J].农村经济, 2011 (4) .

化解途径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有了新的要求, 主要是在原有的个人基本素质属性、职业价值属性以及生产经营模式选择属性中融入相关的信息素养要求。在个人基本素质属性上, 必须要有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拥有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与能力和信息化手段等三方面的信息化素质。基本素质要求善于接受各种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 并愿意主动了解和运用, 包括能使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职业价值属性方面表现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宣传自身的新型职业农民身份, 并获取社会认同感, 同时能够通过信息系统与平台的应用提升职业价值。

2 新型职业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方法

2.1 通过“互联网+”强化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认识

“互联网+”使得新型农民有了新的培训手段, 利用互联网通过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等对新型农民进行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 再利用大数据手段对目前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以及规律, 从而深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机构, 进而不断的优化农民的培训制度, 培训方案以及绩效评价, 挖掘出具有潜力的新型培训思路。

2.2 虚拟化的实验实训模式

所谓实验实训模式, 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 构造出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 并且该环境是具有可视化功能的, 然后通过让新型职业农民在计算机上进行反复的操作训练, 达到提高农民动手能力的目的。利用虚拟化的实验室, 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在计算机上实现虚拟的操作训练, 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吸引力, 由于不需要在现场进行实验训练, 还节约了培训费用。此外还要和各大院校的图书馆建立连接, 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在利用互联网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的时候, 要将互联网的资源优化配置、高服务效率的特点发挥出来, 从而促进产业的融合, 在实际工作中, 要保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理念, 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网络化、经营电商化”的目标, 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快创新, 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 将互联化信息技术和职业农民融合起来, 最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2.3 基于信息系统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的长效发展机制

利用信息系统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训是信息化背景下农民职业培训的一种新模式, 其关键在于培训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培训信息系统要长效发展, 必须遵循“以人为本, 应用驱动”的建设原则,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 形成一批区域内领先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引领、带动区域内各级培训主体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全面铺开”的策略, 区域各地方“轮流做庄”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特色应用推进会议, 及时宣传推广基于信息系统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典型应用案例, 总结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好经验、好模式, 建好一批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化示范地区。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 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要求培育一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针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索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和效益, 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为促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它有利于把优秀人才留在农村, 使其成为新农村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 借政策东风和思维创新, 立足国情, 构建一个结构理、运行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新课堂模式, 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深入发展。本文主要就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途径

参考文献

[1] 崔妍.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培育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6.

[2] 屈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 2016.

上一篇:比较中外农业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茶叶产业农业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