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外农业技术论文范文

2024-03-17

比较中外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对我国与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比较研究可知,中英两国中学德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自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的德育课程比较注重理论的建构,英国的德育课程比较注重实践性,其课程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中英;中学德育课程;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王安娜(1990—),女,辽宁营口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2014级在读研究生;孟庆男(1957—),男,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各中学都比较重视德育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如英国各中学就开设有相应的德育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这些成果与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主要是就中英中学德育课程的开设与教学等情况进行一些比较研究。

一、中英中学德育课程设置比较

由于“中学德育课的性质、地位、功能、任务等,集中体现在这一学科的课程设置中”[1],因此,我们进行中英德育课程比较研究,首先要进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一)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设置及特点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中学普遍设置了德育课程。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学德育课程经过了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例如,“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一至高三年级分别开设‘青年修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政治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讲座’‘共同纲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初中开设‘政治常识’,高中开设‘经济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文革’之后,初中开设‘社会发展简史’‘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高中开设‘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2]。到1992年,中学各年级的德育课程不单设课名,而被统称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2001年,国家开始进行第八次新课程改革,我国中学的德育课程为,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一周2课时;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一周3课时。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为单一的课程结构,只有必修课,而没有选修课,高中阶段采取模块设置的形式,分为4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

(二)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设置及特点

在英国,初高中阶段进行的都是个人与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2门课程。个人与社会教育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为《生命线》,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取材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绘图、小组讨论等。宗教课程也不只是单纯的集体去教堂礼拜,英国的宗教课程不只是学习基督教教义,也吸纳别的宗教的精华。

从英国中学德育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出,2门德育课程在初中和高中连续开设,更有助于对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英国在宗教教育协定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宗教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生的意义、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教育课也较为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对英国中学德育课程设置的借鉴

我国在中学德育课程的设置上,一直注重联系本国的道德现状和政治观点。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联系本国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办法,可我国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对其他国家优秀的道德文化鲜少涉及。而在基督教为国教的英国,佛教能得到承认,并由政府立法,列为全英国中小学校之宗教必修课,这足以见其乐于吸收其他宗教文化精华的宽容性。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演讲中,也提及了佛教是发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撑。

二、中英中学德育课程目标比较

(一)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及特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就初中德育课程而言,总目标主要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3]。分目标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判断与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进而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

就高中德育课程而言,总目标是“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分目标主要是指要向学生传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以及让学生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把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创新意识。

通过分析我国初中和高中德育课程目标可以总结出,第一,中学德育课程目标在结构上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为新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三维目标更是对学生的各个阶段明确了要求;第二,中学德育课程的三维目标之间相互关联,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全部课程实施的基础,服务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是教学内容的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德育观点的主体,是应当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第三,总目标强调了课程的性质和主要任务,概括了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总体要求,但没有涉及“知识”的表述,这实际上反映出对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德育定位。

(二)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及特点

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应有的社会与公民意识和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习本国及世界的历史与文化,在比较中提高道德觉悟,不仅是培养健全的英国公民,更要培育出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世界公民”。

我们对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目标分析可以得到,第一,英国课程目标中指出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其他民族的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也要编入课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德育原理时有更加开阔的视野;第二,在服从国家统一的德育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各地各校都会制订贴近本地特色和符合其校园文化特色的德育目标,例如切斯特坦中学把培养学生品德、文化、精神和身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当作德育课程的目标,而一些地方私立中学更重视对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英国德育课程的目标把德育和社会密切地联系了起来,提出道德教育要使学生了解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

(三)对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目标的借鉴

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目标的制订主要还是依据政治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对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重视程度不及英国。我国应学习英国,制订更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德育课程目标,通过全面的调查,确定中学生在不同时期人性化的德育课程的目标,并且对毕业的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学校德育课程目标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其提出学校德育改革的建议。同时,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今天,我国又是多民族国家,在制订德育课程的目标时更要注重地方性和开阔性相结合。在全球道德意识日渐衰退的今天,我们的德育目标更应该扩展为让学生形成全球道德意识,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 中英中学德育课程内容比较

(一)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内容

初中的德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展开,力图教会他们怎样处理生活中各种复杂的关系,并对初中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使他们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高中德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共设四个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前三个模块分别讲解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知识,第四个模块的哲学知识则是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观。同时还设置了六门选修课程,起到对必修课程知识的补充和拓展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

(二)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内容

“个人与社会教育”课涉及个人素质与态度、认识与理解、能力与技能,既关系到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这门课程的教材是《生命线》,本书以‘关心和体谅他人’为道德教育宗旨”[5],具体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运用情感,营造教学氛围并引导学生角色扮演、角色交换,从而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二是学会判断,利用影音文件播放有道德冲突的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证实正确的道德原则,学会做出道德判断;三是重在行动,从“在具体处理道德问题时你会怎么做”出发让学生理解全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

宗教教育内容包括学习和了解圣经的主要内容。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主要使学生了解基督教的发展过程和教义,并从中找出适合解决社会生活中道德问题的方法。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为使宗教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在宗教教育协定教学大纲中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主要是指宗教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生的价值、人际关系处理等,力求从日常生活出发,运用宗教教义,理解人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

(三)对英国中学德育课程内容的借鉴

通过对中英德育课程内容的比较可知,英国学校的德育课程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一是学校德育要回归生活。我国高中的德育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和认知,而英国中学的德育内容都来自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更加重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我国在德育内容上也应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真正对德育课程产生兴趣。二是德育需要信仰。英国是宗教信仰气氛很浓厚的国家,基督教作为英国的国教,其教义的传播更是得到了英国教育界的重视。英国中学德育课程中的宗教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宗教信仰和最普遍的人类美德的课程。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四、中英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比较

(一)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包含:一是直接讲授法,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二是情景导入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种生动、形象、可感知的教学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学生通过这一体验获得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心理机能的发展;三是探讨活动法,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把握知识、理解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一种方法。

(二)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英国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情感模式教学法,这种方式主要以道德情感教育为基础。实施“情感模式”教学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他人想”,这部分以学生所经历的问题创设背景;第二部分是“证明规则”,这部分通过分析学生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方法;第三部分是“你本该做什么”,这部分内容设置了一定的道德困境,让学生思考在出现这种困境时应如何做。二是渗透式教学法,英国推行渗透模式的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道德教育对中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英国中学的课堂里很少出现单一的内容,通常课堂都是包括多个方面的。

(三)对英国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借鉴

首先,我国的中学德育课程必须注重实践。实践是对中学德育课程学习检验的基本标准,通过对学习德育课程进行实践,德育课程才能收到一定的实效。我们要避开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向,注重德育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其次,德育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道德教育不是一个单靠学校就能完成的简单过程,社会和家庭对中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规范是有重要影响的。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封闭的学校道德教育与现代社会的进步趋势不相符。最后,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要力求多样化。正如英国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法,中学德育课堂教学应多采用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平时还要辅以社会实践、参观旅行和野外考察等课外活动,以使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真正学会理解、帮助、关爱他人,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孟庆男.思想政治教学原理[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23.

[2]孟庆男.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7.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5]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32.

比较中外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高雪莲:中外档案利用工作好比是一棵树的两片叶子,两者都是叶子,但却有着各自的纹路。中国的档案工作是纹路特别密、脉络较乱、形状不规则而且伴有虫眼的叶子。而外国的档案工作却像是纹路稀、脉络清晰、形状规则的叶子。中国的档案工作虽然内容详尽,但缺少对整体构架的思考,没有统一明确的划分标准,且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存在不足。而外国档案工作遵循档案工作标准化,使得其档案利用的分歧相对较少,档案利用方面虽没有我国内容详尽,但整体架构清晰、不混乱。这两者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通过分析比较,能够相互借鉴,达到“以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档案工作的目的,更好地实现档案的利用,促进国际档案资源的共享。

次旦旺扎:档案工作不受时间上的限制,就意味着对馆藏档案的可利用性没有限制,档案只有进馆后才能利用,期满才可以开放。与外国相比,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表现要更加复杂,因为有很多档案即使期满也不一定对外开放,权力基本上掌握在各个机关,由各个机关说了算。外国档案工作制度和机构一般都是概括型,而中国在这方面显得更加细致、条理清晰。

马佳彬:西方发达国家的档案馆利用费用较少。比如美国档案馆以免费利用为主,适当收取复印和散发资料的少许费用。而我国档案馆往往实行有偿服务,收费项目一加再加,诸如登记费、咨询费、调卷费、查阅费,名目繁多,收费标准也是一涨再涨,动辄十几元、几十元乃至上百元等,而且对外国人的收费标准更高。

马涛:别忘了人家1美元等于6元人民币呢!

王珊:记得暑假在中科院档案馆实习时,我们被分到保管与利用部,经常看到有人来借阅档案,就会收取复印费、登记咨询费用等,而且有的档案馆对外国人的收费会更贵一些。

刘跃娇:我在北京市档案馆实习时,曾见到一个用户查找一张房地产证(就两张档案),他共缴纳了310元。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查档是免费的,复印一张1元,但是,由档案馆盖章出示证明就需要证明费300元。而且,不同时期的档案、不同类型的档案收费均不同。

陈建:档案高额收费是不应该的,但是适度收费我看是合理的。

张妙茗:我国认为国家机构是档案馆的主要用户,档案馆的大门通常也是为党政机关打开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1987版)中,才规定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西方国家则把公民看作是他们的主要用户。

林晓棠:我国的档案利用者主要集中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像婚姻档案、个人身份证明这类的档案经常被利用者使用,所以利用者更多的是百姓或个人。在国外,人们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还看重档案中包含的知识、文化信息等各种问题。

杨彬:我国档案利用主要是被动的,以有利用需求的人进馆(室)查询为主,档案展览等主动提供利用的形式较少。国外档案利用则主动和被动兼顾,在为进馆的人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档案展览等主动形式的服务,更有提供上门服务。

叶昊:美国把最珍贵的三份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人权法案》放到了国家档案馆的展厅里让广大人民群众去参观。法国档案馆内专门设有学生教育服务处,配合历史课教学大纲,用档案的形式进行法国历史教育;此外,还非常重视举办各类演讲、档案研讨会等向公众展示馆藏档案信息。中国呢,是定期向社会公布馆藏、提供档案编研资料给公众利用之类,总之就是缺乏多样性,缺乏现代元素和新鲜感、趣味性,难以激起公众的兴趣。

马涛:对比美国国家档案馆和中国国家档案馆,两个同级的档案馆,美国的建筑风格类似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中国的国家档案馆则是典型的现代建筑。我认为,档案馆需要有它的特点,或许中国档案馆可以借鉴颐和园类似的古建筑仿制,突出中国档案馆特点,这样更有吸引力。

孙千惠:我国的档案馆往往位于政府部门或深宅大院之中,省级以上档案馆门口更是警戒森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需要利用档案,人们几乎就不会也不敢跨进档案馆的大门,更不能在档案馆内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然而,外国的档案馆有很多选择建筑在民居附近、市中心或者街心花园,等级越高越接近人民大众,许多档案馆允许人们参观游览,开放程度高,甚至可以在此进行一些小型的休闲娱乐活动。

徐梦松: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美国就实现了全国数字档案资源的网络集成,可以实现对全国档案的查询检索和利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国家。而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地开展,除了个别条件设施比较好的档案馆之外,很多档案信息资源都没有完成数字化处理,网络查询、利用开放档案就更难实现了。

门思荠:国外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档案部门,许多档案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公众可以在网站上实现在线查档、浏览、远程传送等功能,实现档案共享。而我国的档案利用还只停留在档案馆,只能提供复印件。我国档案部门过于强调档案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档案的利用性,宣传少,便利服务少,人们普遍觉得利用手续繁琐,不便于人们查档利用。

朱倞玉叶:国外部分档案专家通过对国外档案工作的考察分析,发现国外档案的利用率虽不如图书情报,但远高于国内,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尤以美国最为突出。美国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电子计算机、缩微复印、现代通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已经在档案利用工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档案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冯凯晨:国外档案部门对档案限制利用,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实行封闭期制度,二是实行保密制度。相对于外国来说,我国对公民隐私的处理还是挺糟糕的。欧美国家对保护私人秘密问题很重视,有些国家还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凡涉及私人秘密的档案文件,不仅封闭期更长,而且还明确了其类型。而我国公民隐私基本没有,淘宝设置公开1元~150元不等价格买卖,公民隐私简直就是一条发家致富之路,着实令人深思啊!

陈之光:对于档案文件的解密性原则在法国等西方国家很早就有了相应的制度,并对此进行了公布。在我国,档案的解密制度普遍为30年,特别是“建国”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对档案的解密问题公布极少甚至是不公布。

姜汭:开放时间上,中国档案馆一般都是周一到周五,而外国档案馆开放时间(以日本档案馆为例)是周一到周六,在加拿大,为便于利用者随时查档,档案馆开设了一个阅览利用室,实行24小时服务。

崔岩:外国档案馆关于档案利用的理解是针对于人,是如何做好服务,如何吸引人们来档案馆。我国档案馆只是做好了表面工作,收藏档案,忽视了档案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人来用,那些堆在库房的纸,也不能称之为档案,那只是废纸而已。所以,我国现在需要做的是想办法吸引人们来到档案馆,而不是守着一堆堆“废纸”谈论中国档案事业的将来。

刘盼盼:国外档案提出了休闲利用的观点,如在美国,设有档案商店,为工作提供礼物,可以在档案馆内听到美妙的音乐以及收看历史影像,把档案馆贴上了“文化娱乐”的标签,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去档案馆看看,这不也正是我们档案事业所追求的吗?这样不仅做到了提供利用,而且宣传了我们的档案工作,从而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付婧媛:一篇文章中提到:休息日,美国人可能对孩子说:“走,咱们到自然历史博物馆去看恐龙化石;到艺术馆去看抽象派……”也可能说:“走,到档案馆去看国家的宝贝。”什么宝贝?写在羊皮纸上的“三大法案”等档案。美国国家档案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达百万之众。这个数字足以让我们体会到“休闲”的意味。而在我国,没事儿谁去档案馆啊。公众只有打官司时,迫不得已才利用档案。许多档案局馆从驻地位置到工作安排,留有机关工作的种种痕迹,有些令人望而生畏。档案工作者在本系统内忙得不亦乐乎,许多本应是利用者的人却全然不知有档案利用服务这回事,又怎么奢谈“休闲”呢?其实,就像我国正致力于把国家图书馆打造成全民娱乐休闲文化的一片沃土一样,我们也不应该把档案馆事业搞得过于严肃。让我国的档案事业也快点变得亲民一些吧!

关晓曦:我们的思想认识主要停留在保管上。上到档案部门、档案管理人员,下至普通公民群众都知道一个观念——档案很重要,一定要保管好,从没想过我们要如何利用档案。而且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学习等外界因素的需要,我们一般不会去档案部门或档案馆查阅档案。西方国家则跟我们“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认识截然相反,他们认为档案保存下来就是要利用的,而不是放在档案柜里“睡大觉”的。

申宇迪:我们可效仿美国,在复印件上遮掩掉不宜公开的部分,或将这部分文件抽出,代之以一页“说明纸”置于前后文件中;若研究者根据“说明纸”向馆方提出调阅申请,可视情况而定。

赵倩:在我看来,中国公民没有可以对档案进行利用的意识,也许是对档案利用的普及还不够。而外国,例如美国,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强的利用意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档案进行利用。

冯璐:就目前来讲,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程度低于很多发达国家,但编研工作是我国档案利用工作的一大特色。在我国的许多档案馆都设有专门的编研机构,配备有专职编研人员,编研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在美国,档案馆的档案文献汇编较少,而且大多还邀请史学家参与,独立编研的较少,主要是由利用者而不是档案工作者来公布档案的内容。

申宇迪:在国外,档案展览展出的多为档案原件,而我国利用档案复制件进行展览虽然有其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但针对档案原始记录性这一根本属性和价值来说,原件在展览中给参观者带来的体验效果以及对档案展览重要性的体现是复制件无法比拟的。

满奕:我觉得之所以会有这些差异,是因为各国政治体制不同的问题,经济、科技、人文素质也同样涉及其中。每个国家开始重视档案建设的时间参差不一,档案密级不同,才会对档案利用者有规定。

(摘自《档案界》网站 )

比较中外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研究查阅了国内外体育院系体育教育改革、课程设置计划、课程设置理论及教学目标等有关资料。

1.2 问卷调查法

通过电子邮件发放调查问卷对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进行调查访问, 发放学校来自:中国河南大学、美国杨伯翰大学、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日本中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外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2.1.1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属于前苏联的“专才”教育课程模式。80年代后, 国家教委进行了三次体育教育专业课改革, 先后推出三种教学计划, 也具有了自己的特点:

(1) 理论与技术课并重。将选修课中的理论课与技术课分开, 理论课高于技术课, 学科课程占到66%, 术科课程只占到34%。

(2) 一专多能。技术课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3) 选修课内容增多。分为限选课与任选课, 而这两类课程中都包括了理论课和技术课的内容。但也存在限选课多, 任选课少, 缺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等问题。

2.1.2 美国体育教育专业“通才”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

(1) 重视公共基础课程。这类课程门类多 (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多种课程) , 学分比重大 (约占总学分的1/3到1/2) 。这与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传统有关。在美国, 从中学开始设置选修课, 使中学生的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 为弥补这种情况, 美国大学的一、二年级普遍设置公共基础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才能迅速地实现知识的迁移,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重视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约占总学分的70%以上, 运动技术课仅占9%左右。

2.1.3 俄罗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俄罗斯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特别强调汲取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 在学生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后再选择决定自己的专业或专项。在课程设置上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 用于讲授的课堂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重不到50%, 而用于辅导及自学时数占到43%, 其中, 自习自学时数接近30%。

2.1.4 中国香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香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强调教育方法和健身手段的训练。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 (各类教育学课程) 学分最多, 为15学分, 占总学分的12%。选修课中非体育专业课程比重较大, 学分达总学分的41.4%。跨系选修课的学分, 超过了专业选修课的学分, 占到了总学分的15.2%。

2.2 术科课程设置的比较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术科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 (见表1) , 总体来看有以下特点:美国等较发达国家或地区术科课程种类多, 项目全, 分科较细, 并且术科课在学分上占必修课程的比例较低, 而我国所开设的术科项目种类偏少, 占必修课学分相对较高。

2.3 培养目标的比较

不同国家或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大致相同 (见表2) , 都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 我国培养目标中还增加了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等, 目标内容较多。

2.4 教学实践的比较

教学实践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必修环节,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 各国家或地区都比较重视教学实践, 从而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特点。美国多数的高校要求学生在修完普通文化课和教育、体育专业课程的1/3学分后, 参加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中国香港体育教育课程中每学年都安排了学生的教学实习 (共9学分) , 占总学分的7%。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 在第7学期 (四年级第一学期) 进行8~10周的教学实习, 仅占总学时的4%, 实习期安排较为单一, 且实习时间较短。

3 结语与建议

3.1 结语

(1) 当前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各具特点, 美国重视公共基础和理论课程, 俄罗斯强调汲取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 中国香港则更强调教育方法和健身手段的训练, 国内则以理论与技术课并重、一专多能和选修课内容增多为主要特点。

(2) 在术科课程设置方面, 美国等较发达国家或地区术科课程种类多, 项目全, 分科较细, 并且术科课在学分上占必修课程的比例较低。而我国所开设的术科项目种类偏少, 占必修课学分相对较高。

(3)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 国内培养目标内容较多, 但在教学实践上, 实习期安排较为单一, 且实习时间较短。

3.2 建议

(1) 国内各高校应参考和借鉴国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和上述结论, 结合当前自身现状, 做出相应调整。

(2) 国内各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和监督, 进一步改善课程方案, 以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向合理化和科学化方向持续发展, 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成长与提高提供强大动力。

摘要:依据近年来比较体育和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以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切入点, 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等方法, 对国内外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综述, 并对其特点及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阐述其现状, 发现其特色, 以期为我国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参考文献

[1] 王泽农, 曹慧英.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国外体育院校概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3] 程传银, 李文辉.中英两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与启示[J].体育学刊, 2003 (5) .

[4] 黄汉升, 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11) .

[5] 常智.从教师教育的理念审视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5) .

[6] 任海, 等.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8 (2) .

[7] 任海, 等.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课程结构差异的析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8 (3) .

比较中外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物流 比较

1 中国物流产业面临的障碍

1.1 物流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信用条件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契约”是信用的基本形式与特征,现代企业之间的联结方式以永久性契约和一系列的短期契约为主要形式。一个信用制度健全的社会能有效防止独立的当事人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来解释契约的模糊之处的可能性,即使有分歧,也能以最低的成本予以解决。但在信用制度不健全的社会,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以及考核具体契约绩效的高成本,要求契约必须对各种意外的供给关系做出详尽无遗的规定,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详尽无遗的规定是可行的话,它的代价是相当昂贵的。在目前我国信用制度很不健全的条件下,“契约性”物流企业成长受到明显的制度瓶颈制约。

1.2 物流市场管理不统一,法规不健全

物流管理部门,行使的不是综合性的管理,而是行业性的管理。一是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上,缺少整体上的合理规划、引导和协调,造成布局不尽合理、资源浪费、管理不顺、物流运行效率不高,难以形成统一的物流市场的局面;二是在立法上,由于尚未彻底打破行业、地区界限,不管是宏观上的市场准入规定,还是规范服务主体行为的规定均无统一的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规定,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外商可以依法投资设立外资企业经营国际海运货物仓储业务,而《外商投资道路运输管理规定》却只允许外商以中外合资、合作的形式投资经营道路货物仓储业务,而以独资形式投资经营道路货物仓储业务的对外开放时间尚未确定。这就使物流供应链中的仓储在条块分割的背景下通过立法而分划为海运货物仓储、空运货物仓储、道路货物仓储等,而实践中有时候是很难截然地将海运货物与道路货物或其他运输下的货物区分开来的,尤其在多式联运、集疏运的时候更是如此。

1.3 物流业发展所需的政策不完善

一是缺少打破物流领域尤其是运输服务领域部门垄断和地区市场分割的政策。二是缺少支持新技术在物流产业中应用和推广具体有效的政策。三是现行税收政策不合理,制约了物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现行增值税采用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专有技术等长期资本所承担的税金不予抵扣。这种税收政策将制约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物流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投资需求。四是物流标准化程度低,全社会物流服务需求水平不高。我国目前物流业不管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标准化程度都不高,无法同国际接轨。五是物流专业人才匾乏。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物流装备和先进的信息化网络,而物流的现代化和信息化都不能没有专业的物流人才。目前,有关物流的研究机构很少,研究成果不多,研究质量不高,应用性不强。在人才培养方面,学历教育起步晚,全国高校中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屈指可数。

2 加快物流业转型的对策

根据中国物流产业现状,借鉴欧美经验,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现代物流产业的形成为目标,从推进传统物流企业的整合入手,以企业诚信建设为重点,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物流业管理体制,促进物流市场的发育与完善。当前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推进现代物流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提高企业诚信度。要加快传统物流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造步伐,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为现代物流企业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基础。要通过企业上市、企业间相互持股等手段,鼓励传统物流企业的兼并、融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进程,拓展物流企业的业务和功能,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化。要打破产权方面的体制性壁垒,引入多元化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外资等进入物流领域,增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要以现代企业的构建为契机,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和机制建设,推进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形成以义取利、恪守信用的企业文化。这里,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营造一个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企业守信为核心、政府守信为保障,融观念、制度、机构等为一体的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为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信用生态环境。

(2)加强管理,推进法规建设,构建统一的物流大市场。首先要设置统一的物流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规划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次要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不同运输方式的管理职能纳入到统一的部门,避免多头管理,以提高政府的规划预测功能、协调效率,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要加快立法,以统一的立法规范构建起全国统

一、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物流市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效率。

(3)制订优惠政策,推动物流市场的发展。可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将税收优惠作为政府推动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的税负,促进物流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物流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实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并允许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制定鼓励、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的政策,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形成与完善。

(4)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进程。物流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政府应指定国家技术标准管理机构针对物流基础设施、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如统一的计量标准等;对物流安全和环境保护制定强制性标准,如清洁空气法、环境保护责任法等,以保证物流业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进行。同时,支持并敦促行业协会制定物流作业和服务的标准,统一物流用语以及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加快、强化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以物流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5)加大对物流教育与研究的投入,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构建起现代物流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

3 加强对仓储业的认识

仓储行业正面临大的变革,这一变革不在于质量方面,而在于其价值方面,仓储业者为客户提供的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经过处理的有意义的信息。人们正着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分拣及仓储形式,力图将运输业者、配送业者,甚至市场营销和广告业者联合起来,这种新型的“增值”分拣流程,由各方面组成联合体共同完成。

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使仓储业人士对客户有了新的认识,仓储企业力争保持竞争力的同时也应想到其所服务的客户是否保持相当的竞争力。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对仓储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千方百计让客户满意,还需确保是在为一个有生命力、有前途的客户提供服务,这样,仓储企业的服务才能得到回报。

仓储行业革新的内容还包括:①仓库的职能要从单纯的储存扩大到资产经营管理。越来越多的产品“增值程序”已在仓库里完成了,仓库已成为大规模的生产厂与最终用户间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仓储的工作中,加工生产和市场营销的比重越来越大。仓储和运输的界限也不很严格了,已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休来考虑,它们的进度和日程安排是统一进行的,许多物流界人士一致认为,客户的购买力和购买数量还将持续增加,对仓储物流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仓库逐渐向大型、适合产品流动型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库内卸货平台式库门的增多,甚至在库门设置多个卸货平台,以适应货物快速流转的需要。高成本的分拣、包装系

统对仓库来说并不适合,因为仓库面对的是形形色色、要求千变万化的客户,在操作机械上大做文章就会得不偿失。有效的办法是在信息技术以及软件和信息管理上提高水平。②仓库的经营战略关键在于“灵活”二字,仓库必须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目前,仓储业正向综合物流服务业的方向发展,物流行业的经营正以努力建立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取得竞争的主动权。物流组织者需要将那些在资源上、业务基础方面各占优势且相互补充的个别经营者结合起来,以形成整体实力,这被称为“经济一体化”。

4 仓库的管理

加快仓库的货物流转,提高服务质量并非一定要增加投入,还需在节省上作文章。仓储业要想突破夹缝,在竞争中取胜,发展自动化不失为明智之举。库内的货物流转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工作,从操作设施、系统布局和操作方法等方面人手,就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1)货物的码放方面,可将粗大笨重的东西放到较为靠里、靠上的位置,将日常用品、周转量较大的小件物品放在较外、较低的位置。作为配送中心来说,可以将经常配货进、出的物品就近存放,以节约查找的时间。

(2)研究物品流转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对于在特定时间大量有规律流入(出)的物品,可以划定专门服务区域,并配备高效率的专门用途的传送设备。

(3)仓库无论大小,最好指定专门人员对仓库的可用空间进行合理化安排。将整座仓库划为面积不同的区域,并编上代码。

(4)条形码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的应用将大大方便库内的物品管理,只要仓库的经营者不断地做自我检查,“在哪些方面还能做得更好”,他们就能获得更大的效益。

(5)操作过程中根据送货卡车的日程表,提前做好接货准备;事先了解即将到库物品的包装状况,准备适合的接转设备;保持库内清洁,特别是货架死角的库内通道;货到之前就应设计好存货布局,不要等货物入库后再临时调来调去。

(6)最大化利用库内空间。向高层发展,对于形状规整、稳定性好的物品就要尽可能码放起来,以节省空间。或选用标准尺寸规格托盘0或货架存放,并配合使用占地省、托举功能好的叉车,将体积相当的物品放在一起。

(7)使用得力的人手和工具。对仓库工人进行培训,使其对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能独立处理,并减少工作失误。改善库内工作环境,提供顺手的工具。

(8)使用条形码。条形码可用于收集数据、核查资产、装卸卡车及分拣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方仲民.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比较中外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其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市场的特征。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它具有明显的职业技能性和技艺性, 所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必须面向市场, 以市场的实际需要为导向, 社会需要什么人才, 高职就供应什么人才, 社会新增什么职业, 高职就开设什么专业。由此而生的能力打造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 其突出特点在于以现实职业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 一世纪职业需要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打造的能力主要是专业技术能力、经营能力和综合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操作技能 (Ability) , 而是一种职业能力 (Competence) , 它包括动手操作能力, 知识、技能、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综合素质。在这两点上中外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共性特征, 在由于国家投入力度的不足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学历教育为尊”的观念, 使得两者实践教学、发展性、全面性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

(1) 实践教学方面。国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完成是在企业, 而不是在学校。如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 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解决, 这种职业培训每周四天在企业, 一天在高职院校, 按照工商协会制定的培训范围中规定的课程内容, 结合本企业、车间、岗位的实际情况, 由企业安排培训负责人协同教师共同对培训生进行现场操作的指导。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完成是在学校, 而不是企业。实践教学课程基本由学校教师授课, 再加上对高职教育投入的极大不足、专职教师 (特别是“双师型”教师) 缺乏、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误解等原因, 学生学到的尽管是实用性技术, 但无法保证学生能找到他所接受培训的专业相适应的工作。

(2) 发展性方面。国外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到终生教育的体系中, 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 认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基本的人权, 这种教育形式应当完全服务于作为主体人的职业生涯, 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机会, 更为社会上现实劳动者和潜在劳动者提供培训及终身学习的机会。如澳大利亚的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 文凭既是就业的必备条件, 又可与大学学位沟通。我国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照样被“终结教育”的阴霾所笼罩, 虽大张旗鼓地打着“职前职后两手抓”的招牌, 但在学历教育独尊的教育体系下, 承担着职后非学历教育的职业资格培训显得有心无力, 特别是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是显得苍白无力。

2 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以德国为例, 德国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比普通学校教师要求还要严格, 凡是准备做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生必须在大学学习两门专业, 获得双学士。高等职业学院就的教师要经过两个阶段的培养, 第一阶段为大学学习阶段, 在综合大学学习八个学期以上, 学习两门专业。大学接单学习结束时必须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或硕士结业考试, 取得两门专业的毕业文凭。只有通过了第一次考试的学生且证明拥有为期一年与专业方向相应的职业经历或完成了职业培训, 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为期两年的见习期, 以第二次国家考试为终结。学生一方面要参加大学研讨班的活动 (每周6课时) , 主要是教育学、专业教学法的研讨班;另一方面, 学生还要到高等职业院校去见习, 每周从事10课时的教学, 但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培训呢, 由高等职业院校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人员来辅导这些见习生。见习生除了授课外, 还要完成咨询、辅导等工作任务。见习期结束, 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主要内容有撰写课外论文, 在专业课和基础课各上一堂公开教学实验课, 有关专业教学法、教育法、学校法的口试。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能获得授课资格, 成为高等职业学校的试用期教师, 在试用期内一般授课每周24课时。以上可以看出在德国要想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并非易事, 除了要经过大学学习、两年见习期以及通过两次国家考试以外, 还要证明有实践工作经验。这就保证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有很强的实践经验。

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较晚, 并且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从原来的中专院校改制而来, 师资队伍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亟待加强, 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 (1) 对高职教育发展缺乏重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 重学术、轻应用, 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在社会还站着主导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高职教育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到位, 是的教师队伍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 教师来源单一, 缺少“双师型”教师。有资料表明, 我国职业院校66.6%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 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非常匮乏。另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 教师很难参与生产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的研制、推广, “双师型”教师培养难度大。

3 结语

言之, 我国的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上下团结一心, 努力探索,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

摘要:现代化建设要求社会具有合理的人才结构, 职业技术人才是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对比中外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师资队伍建设。

比较中外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外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差异,主要从招生录取工作、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方法、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工程技术需求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改革对策。

关键词:农业工程;研究生;改革对策

一、引言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具有北方的大农业特色,对现代化的大农业机械有着巨大的需求,因此对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也有更强的要求。根据美国MSN的careerbuilder网站列出的美国未来十大工程师职业中,农业工程师被列为最被看好的职业之一,农业工程师的年薪位列十大工程师职业第四。在我国,根据《金陵晚报》2004年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也是人才需求量较大的100个专业之一。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卓越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为农业工程事业提供优秀的高端人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研究适合北方寒地的现代化农机装备提供人才保障。近几年,伴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和实施,高水平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已经初见成效,然而与之配套的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尚未广泛开展。因此,如何提高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完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体系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农业工程技术居世界前列的某国研究生培养体系与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诸多方面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体系的改革之路,为完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中外研究生培养的差异

首先,在某国,由于各大学对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都拥有高度自主权,自主组织考试,自主命题,自主决定最后录取。所以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某国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办学特色,合理确定选拔标准和招生人数。而在我国,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自主招生。其次,某国的本科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可以进入导师的研究室进行实习和研究,非常有利于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自己,确定自己的未来,是就业还是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而我国研究生都是考上研究生以后才进入导师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为了获得最后学位,不管适合不适合都得坚持学习,如果实验室不适合,往往束缚了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学生和导师都很无奈。另外,由于经费获得方式不同,某国的研究生往往有很多机会参加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并且每个研究室都有团队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而国内农业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大多是研究生直接面对导师,导师如果很繁忙,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就会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工作,往往使研究不能很好继续。最后由于某国数字信息化比较发达,很多事务和学习可以在网上完成,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三、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改革措施

1.招生录取工作改革。取消现有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接触教育和行政的捆绑,放权高校,各招生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招生人数。选拔的中心思想是侧重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以及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科研潜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加强平日知识的积累和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现在的考前突击和应试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本校作为继续深造的高校,这样可以提前熟悉研究室和导师,大大提前进入研究状态的时间,研究生的学制也不必是现在多数高校执行的3年制,2年研究生培养以及本科在研究室的前期培养已经完全可以。学生在大三下学期以及大四上学期的考研备考时间也被省去了,减轻了考研压力,解放了学生的时间,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于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以及学术研究。与考研相应的各大考研机构也随着考研制度的改革烟消云散了。

2.培养目标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工程类的研究生培养除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勤奋进取的工作精神。掌握农业生物学、机械学、自动化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具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与使用评价的基本知识之外,至少还要掌握一门外语,能进行简单英语交流,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还必须要了解本专业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具有机械化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控制装备的科研、开发、运用评价、营销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基本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成为农业系统等领域从事研究与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教学管理方法改革。教学管理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着手建立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构了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三者结合,互相推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①全面教学工作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中期教学工作检查,了解和把握教学活动的进程,监督和指导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以使教学活动产生预期的结果。教学检查采取学院检查和系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主要是选择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风气,教学配套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等。根据每一学期教学工作的具体情况,每一次的教学检查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检查的途径主要有通过系汇报、听课,召开教师或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在教学上,教师均有完整的讲稿、教案、讲义、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学院和系里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②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定期进行评教、评学,开展听课活动,召开师生教学座谈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抽查学生作业和试卷,对测验和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及早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扬长避短,发扬先进,总结经验,在学生培养过程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以保证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运行。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不定期到课堂听课,了解师生的教学情况。③领导听课。院系教研室领导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不定期检查授课情况,了解师生的教学情况。④建立年轻教师培养制度。指导教师带新教师,主要是学习指导教师的教风、学风、作风,指导教师要定期考核新教师;同时新教师要听指导教师的讲课情况,掌握讲课的技巧、方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⑤解放导师繁杂事务,注重导师的继续培养。解放导师的繁杂事务,以便可以潜心进行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而此项工作的前提是研究项目申报和职称评定合理化、规范化、简洁化。这些方面的改革将会对导师的工作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导师的在职培养首先采用国际院校交流项目、学术会议参与等多种渠道让导师在学术上进行继续深造,保持所在领域学术上先进性,其次要对导师的管理水平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培养,可以采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各导师互动交流等形式。最后,建立相应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规范和要求导师知识结构和学术上的创新。⑥加强学术交流。在经费允许的范围内,应当特别加强研究生对国内学术会议的参与,国际会议也要尽力支持,对于语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都有重大的意义。

4.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转变培养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型综合人才为目的,研究项目只是培养的载体,导师只是培养过程中的领路人。在强调导师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其次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基本理论培养,同时更加注重讲授学科领域的前沿科学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上课的形式也要多样化,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舞台,也是为学生提供表达思想和锻炼能力的舞台,使课堂成为讨论的会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总结。考核方式上,摒弃现在应试考试的方式,采用阶段性总结报告以及学术前沿课题的研究报告等形式,尽力挖掘学生独立思考、推陈出新的潜能。再次,以最近发行的英文期刊为主,研究生一个学期至少进行2次发表演讲,以PPT展示的形式,向导师和研究室的其他人员进行讲解,附带有学生和导师的提问,由导师进行总结和指导分析。最后,引入多导师制度,定期开研讨会,加强师生交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确定导师团队,最少应该有2名导师,以便学生吸取不同导师的精华,并弥补导师外出时,研究生无人指导的空白。定期召开以研究室为单位的研讨会,副担当导师也同时参加,给予指导和建议。形成制度,加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避免学生一个学期只见到导师几次的状况。

5.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军事训练、体育选课、金工实习、金属工艺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拖拉机驾驶实习、测量实习、新能源工程实习、毕业实习等。这其中有农业工程类学生所必修的实践教学,如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驾驶实习等。也有专门针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新能源工程实习。这些实习实践都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自身能力。开设专业实践环节,目的是要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知识特点,增强感性认识,实践操作,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让学生深入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将所学过的知识与实际相比较,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同时为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我国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需要把握农业工程领域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围绕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涵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内容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钱东平,等.关于农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31-133.

[2]孟亮.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11:75-77.

[3]李阿利.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的系统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24-28.

[4]顾海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60-61.

[5]解丹.中日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4(2):142-146.

[6]安路萍,张喜梅,杨戬.中日硕士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冶金教育,2008(5):83-84.

[7]马安伟,杨国权,于彩虹,张喜梅.日本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4.(5).

[8]刘长庚,汪秀玲.中日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教育论坛,2007,(1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冯放(1979-),女,单位所在科室为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物理教学与实验,农业工程。

上一篇:复杂网络数据挖掘论文范文下一篇:化解途径农业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