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学教学大纲范文

2023-09-23

比较政治学教学大纲范文第1篇

【关键字】 课程载体 活动载体 管理载体 传媒载体

差异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如开会、谈心、理论学习、管理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书籍、绘画、影视等包含了某种思想政治观念,但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有组织、引导教育对象读书、欣赏绘画、观看影视等活动形式,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只承载信息,没有被教育者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教育客体发生互动的,不能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实践性、承载性、传导性、方向性、科技性、开放性、融合性等特点,但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又各有特点,接下来我将从中国与美国教育载体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吸收、借鉴其有益经验,可以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一、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青少年实施教育和影响。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运用状况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 课程载体的运用

我国思想道德教育载体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和其他各科教学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思想道德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通过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地位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作为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主载体,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形成,不仅有我国自古以来政治道德教育合一的传统文化渊源,并且作为一种革命文化的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多年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经验和众多理论教育工作智慧的结晶,符合中国国情。

当前,我国初中设立思想品德课、高中设立思想政治课。高中开设四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还开设“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二) 活动载体的运用

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视活动载体的运用,这可以从活动载体在学校的运用日益课程化、正规化体现出来。

以前人们把课堂教学之外,将依据教育目的自主开展的活动,一律置于课程之外,称为“课外活动”。1992年,国家教委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首次将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

而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体系的意见》中则进一步作出要求,规定在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和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中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知识性强、参与度高、吸引力大、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大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政治性和思想性以及与学生成才紧密联系的特点。要利用重大节日举行升旗仪式等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之中。

(三) 管理载体的运用

管理载体为学校广大管理者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搭建了平台学校的管理者,主要包括学校分管德育的校长为主的德育领导小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年级、班级德育小组,党团组织等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要求,“高等学校要从严治教,加强管理”,“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

管理的目的是教育,但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载体是无法运行的。我国学校的常规制度包括:学生考勤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操行评定制度、公物保管制度,校园常规、课堂常规、进餐常规、住宿常规,等等。

正确运用奖惩制度是管理载体引用的重要手段。我国学校奖惩制度主要包括: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条件、先进班集体条件及评定表彰制度、奖学金制度、保送生制度、常规单项奖励制度,对违反校纪校规学生的处罚条例等。

二、 美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载体

美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全方位“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运用灵活多样。

(一) 各学科课程载体的运用

美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但是注重各科教学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学校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关联的,如公民科、历史科、地理科、法律科、社会科等,另一种就是专业课程。以历史课程为例,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小学讲历史故事、伟人轶事;中学有140多学时的系统历史课,侧重于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大学里每个学生也要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侧重对历史的理论分析。中小学通过公民课、历史课或地理课等各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高校开设历史、宗教学、伦理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公民学、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等有关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学生从这些课程中获得道德思想熏陶,从而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的自觉性,增强对美国文化和精神传统的体验和理解。可以说,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 教育的载体。

(二) 活动载体的运用

美国学校很重视在课外活动中塑造学生品德,利用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一般说来,学校正式的课外活动有三类:家庭俱乐部、儿童会和学生会、俱乐部。例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有供学生活动的俱乐部、学会和协会达600多个。美国中小学每周举行班会活动一至二次,联系实际讨论各种问题,活泼有趣,深受学生欢迎。社会活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社会发展和政治意义的活动,如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参加竞选、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捍卫国家经济安全、保护民族利益等活动;另一类是服务性活动,旨在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爱祖国、爱社会、服务他人的道德信念,如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活动。

(三) 传媒载体的运用

美国注重运用大众传媒载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除了利用电影、电视来宣传其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近年来还不断扩大利用校刊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大学,建立了相应的教育中心,为学生专门办报纸,每年有不少学校订阅《教室内新闻》周刊。另外,美国宗教与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仍然是美国学校德育的基础,许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仍出自宗教教义,许多美国人仍把德育与宗教相等同。在美国不仅有专门的电台,一天24小时播放各种宗教节日,而且电视节目、娱乐中也有宗教的广阔领地。美国公民宗教的本质是信仰美国本身,其中心是“爱美国”—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优越的,由爱和信任而产生信念和忠诚。这其实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操,但这种爱国主义情操又不简单的是爱国,而是与上帝紧密的联系起来,以上帝的名义为祖国提供信念上的支持,从而能够汇集全国人民的力量,在国家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因此,我国与美国都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改革 ,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从而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虽然世界各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但也日益呈现出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趋势,在载体的选择与运用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如中国与美国就存在以 下共性:重视课程载体的运用,重视活动载体的运用,重视管理载体的运用。

由于国情不同、制度不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运用也各具特色,存在一定差异。

(一)课程载体的设置,我国是以纯专门道德课程为载体,而美国则是以模棱两可型德育课程为载体。

(二)文化载体运用状况不同,我国特别重视校园文化载体的德育功能,但校园的物质文化载体建设较为薄弱。美国则特别重视校内外的物质文化载体建设,美国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营造校内环境,如在校内完善制度、优化风气,加强校报、广播、影视、网络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等;在校外普遍设立纪念馆、博物馆,弘扬民族精神风貌和宣传道德理念的标志物,以及组织具有暗示效果的活动等、

(三)心理咨询载体发展状况不同,在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虽然现在我国中小学陆续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毕竟很少而且一些学校做心理咨询的辅导员可能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而在美国,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门学术性学科,心理测验和辅导技巧也日益受到重视。

(四)网络载体的普及状况不同,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已提前进入了教育信息化行列,但在经济落后地区,现代化、信息化教育设施严重缺乏,这阻碍了网络载体在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普遍运用。而在美国,网络已普及各个学校,其主要是依靠美国雄厚的经济支撑,为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美国不惜重金为学校添置最尖端的计算机,使得网络这个载体在美国得到普及。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美国学校心理载体运用的理论、手段、方法、经验、资料以及师资队伍、组织机构等比较完备和规范,而我国学校的心理咨询载体运用仅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比较政治学教学大纲范文第2篇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1、中美高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比较„„„„„„„„„„„ (1)

2、中美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3、中美高校体育教学的比较„„„„„„„„„„„„„ 3.1、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 3.

2、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3.3、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 3.

4、体育教学评价的比较„„„„„„„„„„„„„„

4、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方向和思路„„„„„„„„„„„ 4.1、高校体育指导思想强调避免陷入“应试体育”的误区 4.

2、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更加完善„„„„„„„„„ 4.3、具体体育教学方面 „„„„„„„„„„„„„„„4.3.

1、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地贯彻和落实„„„„ 4.3.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强调自主权„„„„„„„„„ 4.3.

3、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4.3.4、高校教学评价强调科学化„„„„„„„„„„„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 (2) (2) (3) (4) (5) (6) (6) (6) (7)(7) (8) (8) (9) (9) (9) 11)

(

中高美校体育的比较研究

张 慧 兰 指导教师

任 丽 萍

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从指导思想、管理体制、体育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中美两国高校体育进行比较分析,为探索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服务。 关键词:中国;美国;高校体育;比较分析

前言

教学改革与时俱进是我们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适应体育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因此,包括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管理体制、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评价在内的教学整体改革,日益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美国是世界上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发达国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学习。对中美两国高校体育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剖析自我,借鉴吸纳,在弄清国内外高校体育状况的基础上,理性地借鉴国外高校体育的合理成分、积极因素和进步之处,为重新构建我国新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提供良好的经验。(建议不用“重新构建”,可否用“为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体系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

1 中美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比较

中国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体质,强调“健康第一”,注重发展技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在指导思想上,由重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转变到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体育教学注重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相结合,增强学生体质与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相结合。

美国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体育教育发现或探索可发展学生的一切潜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借助健全的身体素质更好地进行生活和服务于社会。

从整体上看,中美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基本相同,都以“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过程。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美国高校体育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强调在增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利用体育活动的娱乐性,促进人们之间的感

情沟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而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和实践中认识理解的片面,在教学中较为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运动技术传授,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体育锻炼,都是围绕“应试体育”的模式进行,运动负荷、运动技能成为了体育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

2 中美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中国为集中管理体制,主要标志是国家对高校体育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由国家制定方针和政策决定学校体育的人、财、物投入等。其优点是有统一的计划、目标和评价标准,便于检查。缺点是如果决策的水平较低,工作处理不当,将影响各地学校的积极性,易形成“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组织领导机构,一般被称为体育教学部或体育教研室等,统揽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包括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业余运动队训练、学生及教职工的体育竞赛工作,它既是教学部门又是职能行政部门,体育教师都是单一学科。

美国为地方管理体制,无统一的部门来领导学校体育,各州行政部门负责上150分的体育课,20个州要求中学开设一年的体育课,利于发挥各地区的积极性。但各州差别较大,不利于统一管理和比较。其优点是使学校体育更能符合实际,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缺点是全国没有统一的领导决策机构和对课的评价标准,不便于统一的管理。而美国高校体育管理主要有两部分: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由学校教学部管理;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则由“娱乐体育部”和“竞技体育部” 管理。“娱乐体育部”主要管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建立各体育协会,组织大学生或体育爱好者参加体育活动和群体比赛,也经常参加一些社区体育活动,达到与社区沟通和联系的目的。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工作则由“竞技体育部”管理,“竞技体育部”隶属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并且按照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章程进行管理。“竞技体育部”将学生运动员分为国家级、国际级两个类别,高水平运动员经常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型体育比赛并多次获得世界冠军。比如美国的大学生篮球队就种多次获得世界大赛的冠军。

3 中美高校体育教学的比较

3.1 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

现阶段,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身心健康目标,即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运动知识技能目标,即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与索养;

(三)运动参与目标,即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发展各种活动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四)社会适应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

培养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竟争与合作的关系。具体目标有:(1)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2)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性社会化;(3)提高学生的素养;(4)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和优秀的运动员。

在美国,各州的学校体育发展目标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发展身体,提高运动水平;(2)终生参加体育,养成良好体育习惯;(3)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良好态度;(4)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培育人的自我表现力与竞争力,突出合作、进取冒险等精神。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有:(1)培养社交能力和协作能力;(2)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性,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3)加强安全教育;(4)提高互相尊重和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素质。

在中国和美国体育教育目标比较研究上,中美两国由于教育制度、哲学思想、文化背景、学校体育的物质条件、学生的体育基础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有所不同是必然的。藤了敬的研究认为,美国体育课程目的框架中的“个体的发展”、‘实现个体潜能”、“树立自我形象”等都是以“个体”为核心,而中国不仅强调个体发展,还要强调个体的社会性,强调社会需要对个体的制约性。但也存在共同特征:一是体育教学目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体系;二是体育教学目的在内容上具有相对稳定性;三是体育教学目的在基本内容结构上趋于一致;四是终身体育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得到认可;五是当代的学校体育向多功能、多目标的方向发展。

体育教学目标是个开放、发展、动态的体系,它会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征。各国学校体育目标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将增强体质作为共同目标,都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作为共同的终极目标,这反映了各国对体育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的全面理解。 3.2 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美国教育管辖权归属各州,高校体育没有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标准,私立大学则依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而决定是否开设必修体育课程,充分的体现了高校体育的自主性。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围绕健康体育和娱乐体育展开,健身类体育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并且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学生选择、学习、评价、反馈及教学评估后反复筛选确定的,类型上可以划分为健身项目、个人项目、水上项目、舞蹈项目、户外项目、体操和其它项目。学生的选择性很大,在一个教学单元里会出现多种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内容。美国高校的体育理论内容主要强调把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探究。

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执行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指导性大纲和公认的课程标准,是列入正式教学计划、面向在校大学生的非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体育课程,主要分为两类:设学分的公共必修课程和给予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技、战术教学内容所占比重达学时的60%一70%。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操,这些课程要求在两学年内完成。近年来,特别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指导纲要》公布后,各校根据《纲要》精神对体育课进行了教学改革,从一年级必修综合课,一年级开设选修课,发展为多数院校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选项课体育教学。从课程安排形式上看,既有一定的统一性,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论教学主要讲授体育的目的、功能和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运动损伤处理等,学生仅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比美国高校开设的众多的运动项目,中国高校开设的项目则少得可怜,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选择内容。项目设置多由学校体育部门设置,学生只是一个被动受体的角色,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固然与我国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短缺有关,但也与思想观念陈旧有关,我们应在现有的条件下更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 3.3 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领域中主要有三种主导模式:(1)运动技能传授模式;(2)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身体锻炼为辅的模式;(3)“快乐体育”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指导。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通过调查与分析,基本可以归纳为“三基型”、“三段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俱乐部型”这5种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以“一体化型”为例进行分析:( 1)教学指导思想:把体育教学课内外有机地结合,发挥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2)教学目标:强调个性与主观能动的发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3)课程的设置:体育课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1—2年级为必修课,3—4年级为选修课。学生根据所选项目上课,每学期可选择一个项目学习。( 4)操作方式:该模式教学课内的部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技能形式进行,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外的部分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和练习方案,并寻找和创造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在高等学校伴随着《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逐步落实,三个“自主”正在打破传统体育课教学的壁垒,教学正在朝着灵活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美国是个地方分权制国家,教育由各州管理,各州享有决定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权力。美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竞技体育模式;二是健身体育教学模式;三是社会责任模式;四是学科联合模式。在各种教学模式中针对不同

水平的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其模式的基本内容是:(1)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体育教育发现或探索可发展学生的一切潜力。(2)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机体的增长与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的能力。( 3)课程设置:美国部分高校已取消体育必修课,大部分高校开设体育选修课,有些高校没有体育教学要求,但设立了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选项目进行练习。( 4)操作方式: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强调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

通过对中美两国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高校体育暴露了三个问题:(1)目标指向较为单一,忽视了对学生个性、体育能力、态度的培养,很难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2)特征不明显,针对性差,目标完成较为困难;(3)操作性差,不能发挥其效应。

3.4 体育教学评价的比较

美国高校评教一般是在最后一节课之前进行,是让学生填写“教学效果评价表”,学生填写好的评价表由系办公室统一保管,任何教师只有在公布考试成绩后,才能到系里调阅这此评价表。这样做不仅有效提高上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以下情况:学生为了使教师的评卷的尺度能放松些,希望获得教师的好感而过高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为寻求学生对自己的较高评价而给学生过高的分数。学生是评教的主体: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是否能很好地因材施教,是否能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是依据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而定。评教的内容主要有:第一专项等级评定(1)课程的组织(2)教学方法(3)与学生关系(4)个性特征(5)总的评价;第二专题评论(1)该教师在这门课的教学,哪些方面最突出(2)你认为该教师在什么方面还应该进行改进(3)这门课程能够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改进(4)其他评论或意见。

中国许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有些是在课外时间专门组织,有些是安排在考试之后。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是专家,但目前也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由专家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模式;第二种是同行评价;第三种是由教务部门将评教信息发布于网上,学生进行网上评教;或者是由教务部门发布的问卷评教,但由于问卷设计的不完善和评估制度的不够完备,使得它变成了一种形式,无任何实质作用。而且由于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学生会因为成绩的原因而对教师做出或许违心或许无奈的评价。并且教师对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使得信息不能良好地反馈到终端,使得先前付出的成本得不到收益。另外还有一些高校采取领导参与教学评价,虽然是对教学评价的一种补充方式,但是评价者的行政地位,反而影响评价结果。学生不是评价的主体,分管教学的领导和同行专家是评价的

主体,学生评价只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种补充形式和参考。因此以上提到的三种教学质量评价模式都不能客观的检验教师教学的效果,难免会片面、死板和出现对教师的不公平现象。

美国高校教学评价采取师生双向互动方式。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实行双向的互动式的评价。与我国高校相比,美国高校更注重因材施教,在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具人性化,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样需求。

4 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方向和思路

4.1 高校体育指导思想强调避免陷入“应试体育”的误区

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和实践中认识理解的片面,在教学中较为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运动技术传授。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体育锻炼,都是围绕“应试体育”的模式进行,运动负荷、运动技能成为了体育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这样明显偏离了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的进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更好的把握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教学思想和目标上应切实落实“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改变传统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由纯运动技术传授的“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力求从知识技能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的轨道上来。在教学观念这一点上,要注重学生身心的愉悦和兴趣的满足,培养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使其形成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课程目标:(1)“健康”将取代“体质”和“体力”。(2)终身体育。(3)更加强调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4)学生体育态度和自主运动能力的培养。(5)寻求体育教育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与平衡。(6)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目标从隐性走向显性。(7)课程目标,从科学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健全发展。(8)突出体育教学的育人内涵。 4.2 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更加完善

从整体上看,美国的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具有松散性和多元性的特征。除美国教育部外,还有很多国家和社会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高校体育的管理工作,如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全美健康、体育教育、娱乐和舞蹈联合会,健身与运动总统委员会等等。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高校体育的管理工作是由地方政府、各州政府负责。美国的联邦政府很少负责具体的学校体育工作,而是由各州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州的高校体育工作。美国高校体育的校内管理也由相应的体育管理机构及体育教师负责,但其具体工作的分类比较详细。由此可见,中国高校体育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各级各类高校的体育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等等;但同时由于较少顾及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会对各地高校体育自身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美国的管理方式恰恰就可以弥补这个缺点,这种松散性的管理使得各地各校的体育教师能够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决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高校的积极性,使高校体育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学校体育目标和评定标准,因而难以对体育教学的效果进行准确的测评。

4.3 具体体育教学方面,其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4.3.1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清晰的贯彻和落实

综观世界体育教学的改革,最先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展开的。目标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目标还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评价的内容。因此,把握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全貌,以及体育教学发展的一般规律。(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各国高校体育教学共同的终极目标。70年代美国学者布切尔就指出,体育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向自觉学习的方向转化,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以增进健康水平。1999年出台的美国最佳体适能课程体系的核心概念就是“健康体适能”,强调体育教学应“通过教授和应用健康体适能概念以促进终身体育活动”。我国更是一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历次的教学大纲中,均突出“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各国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有用“健康”取代“体质”和“体力”的趋势。这与各国对体育功能以及“健康”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况有着极其类似的社会背景原因: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身体活动不断减少,精神紧张日趋严重,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高校体育教学更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把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2)终身体育应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主导目标。美国的《最佳体适能》明确提出体育教学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美国学者布切尔也早就指出,体育教学应基于参加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促进终身体育。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已经为世界各国所认同。(3)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强调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投入体育学习过程。美国最佳体适能计划的哲学思想就是“个体化和公平”,以至于被称为“个体化课程”。它强调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在健康体适能上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4)强调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培养,以及自主运动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国体育教学的共同特征。我国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没有提及

“态度”问题,但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5)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着重寻求课题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有机平衡。80年代后期,美国公众要求政府加强对教育的领导作用,建立全国性教育标准。1991年4月,布什总统颁布了《2000年美国教育战略》要求全美各州、各个社区制定计划实现六项全国性的教育目标。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这一文件“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这说明建立教育的统一性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以中国为代表的高度统一的高校体育教学则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我国的体育教学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今后则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4.3.2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强调自主权

扩大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自主权,鼓励办学条件较好并且具有良好体育氛围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体育课程,突出办学特色。高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围绕健康体育、娱乐体育展开在项目设置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教学项目,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提高参与积极性。对于社会流行的娱乐性体育和户外健身,野营活动也应纳入体育课中,这样有利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理论教学应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知识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体育体闲活动、身心调节方式为基础,使学生变“知识接受者”为“知识参与者”,培养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体育课程的时空得到扩展,形式更加灵活,学生的自性、选择性大大提高。选修制仍将是各国高校体育教学共同的组织形式,但是选修课占多大比例更为科学,则是各国体育教学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4.3.3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一是,倡导开设多种类刑的体育课,可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性别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二是,倡导“三个自主”的原则,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课程内容的实质和发展:第

一、从我国发展和研究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规划和改革的实质,就是对陈旧和落后的课程内容的突破,对新世纪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第

二、现代化、综合化和多样化、弹性化和自主化的体育课程内容特点,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的基本经验,也是科学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依据。第

三、普及健身教育内容、合理安排竞技体育内容、更新和充实体育

理论课程的内容和建立富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现代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途径。第

四、改革传统课程目标设计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是实施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卓有成效的方法对策。总的来说:(1)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体育健康知识教育的重要性。(2)将具有较高健身价值和终身体育性质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主体。(3)竞技运动项目将日趋教材化。(4)集竞技体育的课程化、生活化,集健身性、竞争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简约性于一身。 4.3.4 高校教学评价强调科学化

现代高校的体育课程具有时代性、创造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人体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能像产品评价那样用指标性能的统一尺度来衡量,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的需求;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保护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创造的权力。根据美国的经验和现在的中国国情,建议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探索并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体系。如美国的双向互动评价法就实施的非常到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应该继续朝着双向互动评价的方向发展,更具人性化,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学生与教师相互监督,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总的来说我国课程评价发展方向为:(1)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更重视过程评价;(2)纵向上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幅度是评价的标准,而不是无条件地与他人横向比较;(3)评价方式趋向多样化,更注重自我评价;(4)评价内容多元化,如情感体验、认识、社会适应等,更多地发现学生优点,激励进步;(6)评价项目自选化,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突出特长。

5 结束语

高校体育的发展正趋于全球化融合,通过中美之间的相互比较、交流、学习、借鉴,高校体育逐步走向统一,这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教学思想更贴近“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成为不变的主题;教学内容更体现时代特色,向新颖性、生活化、乡上化、社会化发展;教学模式科学化、多样化,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评价将更重视过程性评价与学生的自主评价,更切合实际,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体育师资的培养趋于规范、科学,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如果和世界各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相比较,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美国高校体育充满活力,体育内容丰富、教育对象明确。通过对美国高校体育现状的研究,从中吸取适合我国体育教学开展的有效方法和成功经验,来指导

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是有益的。

致谢: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我的毕业论文也已经完成。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给予我的指导。

在我完成毕业论文期间,我的指导老师任丽萍教授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为了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老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我相信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个人是无法按质按量完成论文的。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老师,这篇论文的每个环节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熟悉论文的写作,并迅速的完成。再次我还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

论文虽然已经完成了,但是由于能力有限,难免存在瑕疵,希望老师在阅读之后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我将按照老师的指导对论文进行修改。并切我会将这次完成中遇见的诸多问题铭记在心,争取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进步。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再次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任丽萍和我的同学!

参考文献

[1]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2]季浏.体育课程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与发展[J].体育教学.2006,(4) [3]曹淑忠.1990-2007体育核心有关中外学校体育比较的综述[J].体育学刊.2008,(6) [4]王亚立.美国健康体适能课程在我国普通高校的实验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1) [5]陆淳.中、日、德三国学校体育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1,(8) [6]郁震.美国高校体育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 [7]张勇等.中外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大纲的比较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 [8]吴贻刚.国外体育全球化研究现状、问题及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 [9]杜炳辉.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9) [10]陶永仲.国外体育课程改革对我国体育课程的启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4) [11]王子朴等.中俄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2,(5) [12]赵妤.中美日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13]张建华等.21世纪国际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1,(6) [14]曾怀光.中、美、日学校体育教育的比较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8) [15]叶鹏等.中美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9) [16]张细谦等.中、日、美体育学习评价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1,(11) [17]郭太玮等,中外学校体育比较研究现状述评[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 [18]罗睿等.从国外学校体育的比较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聊城大学学报.2007,(3) 恭喜,可以定稿了!任务如下:

1、通读全文,熟悉文章,再次进行标点、格式等方面的修整,这样才不至于在答辩时被难倒。

2、等待打印。(后期还需要填写档案袋封皮、打印大目录、打印论文“原创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3、5月初要把答辩的PPT做出来。

4、有什么其他问题可以联系我。

比较政治学教学大纲范文第3篇

摘 要: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知识体系分散等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应创新教学模式,对现状加以改善。本文首先从横向纵向、中西国度、艺术和生活几方面论述了美术的几种比较,然后对比较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美术;比较教学;艺术

同一专业的知识,必然存在有某种联系,教学过程中既要抓住这种联系,又要分辨出双方或多方的不同。比较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多角度对比,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有效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可发现异同点,从而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该模式适用于初中美术教学,其一,没有对比就没有美丑可言;其二,在美术领域内,同一主题的作品很多,同一作者也可能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不管是了解作者还是剖析作品,都必须加以比较。

1美术学科和比较教学模式

1.1横向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多指对同一历史时期的事物进行对比,作者不同,其作品也必然呈现出不同风格。比如荷花,古代就有很多关于荷花的优秀画作,比如南宋吴炳的《出水芙蓉图》,这是题在扇面上的一朵水荷花,尺幅较小,但极为精致。作者从选择了一个俯视的角度,对荷花进行了一次特写,花呈淡粉红色,用笔轻细,敷色柔美,花瓣绽放,花蕊隐约可见。配以绿色荷叶衬托,观赏性强,意境高远,既让我们欣赏了一朵清丽的芙蓉图,又表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整个画面在布局和着色上都显得端庄大气,笔法精工,极为优秀。

南宋的冯大有曾作《太液荷风图》,与吴炳不同,作者选择的是远景视角,画的是一片荷花。莲花不再突出,反倒是绿叶占据了很大篇幅,给人一种新鲜纯净、沁人沁脾的感觉,似能感受到凉凉的风吹拂脸颊。莲叶舒卷晃动,花有红白二色,在风中散发着清香。另外,画中还有蝴蝶、飞燕,加上太液的吉祥象征意义,整幅画作表达着一种美好寓意。

纵向比较可以理解为是不同时期的对比,可以是同一题材的画作,也可以是同一个画家在不同阶段的创作对比。仍以荷花为例,现代画家也有很多关于荷花的作品,如齐白石的《荷花影》。此画作于1956年,是一幅立轴水墨荷花,构图较为简单,只有一枝红色荷花,和一群小蝌蚪,勾勒出一个轻快有趣的情境。另外,张大千、陈师曾、李苦禅等都画有荷花图,其中,部分画作在手法上虽然模仿前人,但风格和蕴含的思想情感完全不同。

1.2中西美术比较

美术不仅仅是指绘画,还包括雕塑、建筑等。中外美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但也有不少共同点。在当前时代,教育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不能故步自封,而应兼收并蓄,增加对西方美术的了解,借鉴其中优秀的成分。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中,有一幅《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插画,阿芙洛狄特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即后来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开始出现表现女性之美的雕塑,反映出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而此作品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已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雕塑的比例非常协调,几近于黄金分割美学,前额平坦,鼻梁挺直,身材端庄秀丽,气质优雅高贵,虽然双臂已断,却丝毫不影响其美学价值。

在历史上同一时期,我国正逢秦朝统治,留诸后世的秦岭兵马俑也是世界一大奇观。不妨将此两件作品加以比较,年代相近,但地域、文化、风格、创作方法都迥然不同。通过对比,可增加对中西方美术的了解。

1.3艺术生活比较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管是写实派,还是印象派;不管是西方油画,还是中国传统水墨画,其创作都跟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单就绘画学习而言,观察是第一步,必须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獲得人生体验,进而产生表达的冲动,再运用线条搭配、调色等技巧,把情感通过作品展现出来。还有很多写实主义的作品,就是对真实生活的客观反应。

在《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一单元,展示了《野牛》《创造亚当》《溪山行旅图》等经典画作,除了分析作品,还很重视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思想情感的培养。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不同,但都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拿现实生活与这些艺术作品相比,让学生了解美术和生活的关系。

2比较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课堂导入

万事开头难,教学亦是如此,如果课堂不能有个顺利的开端,很可能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情绪,最终效果也不理想。不少教师容易忽视导入环节,对此应予以重视。以《春天的畅想》一单元为例,教师可在导入阶段就灌输比较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同学们对春天有什么印象?或者说,春天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1:燕子飞回来了,天气变暖和了。

学生2:小草开始生长,很多花都开了,还经常下雨。

教师: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区别?春天和秋天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争前恐后的抢答,有人说春雨绵绵,夏雨滂沱;有人说春天花开,秋天叶落。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也都自愿参与。

接下来,教师便可以展示几张春天的图片,最好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的图片,让大家感受到各个“版本”的春天。

2.2综合对比

本单元通过春天这一美好意象,像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即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还应了解关于春天的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既能拓展视野,又能增加情感体验。

可以选择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比如元代的《春山泛舟图》,此画构图繁密,布局复杂,兼具平视、远视、俯视多个视角。内容丰富,既有云朵山岭,飞瀑流泉,又有花木溪桥,人物建筑。整体感觉非常和谐,透露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当然,也可以展示现代摄影设备拍摄的风景图,或者展示西方风格的春天,让学生比较其中的不同。

参考文献:

[1]王磊.比较教学模式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32(14):116.

[2]麻冬兰.浅析比较法在农村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22(8):140-141.

[3]王婧.比较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4]金佳佳.妙“比”生花——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比较法在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J].中学生导报,2013,22(19):121.

[5]钱颖.例谈比较鉴赏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有效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3,38(4):74.

比较政治学教学大纲范文第4篇

翻开沪教版和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虽然涉及到的物理知识点相同,但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本文选择实验教学这个视角进行分析.

1 学生实验数量上的差异

沪教版和苏科版在学生实验安排的数量上,上教版19个,苏科版16个,总数前者略多于后者,但是如果我们细致地去看这个实验数量差异的原因的话,由图1可以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力学实验的设置上沪教版要比苏科版整整多出了5个实验.如果我们再做得细致一些,会发现沪教版是把苏科版教材的部分活动的小实验放入学生实验部分,体现了重视对学生实验素质的考察.

2 学生实验类型上的差异

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学生实验的安排的类型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实验与归类如表1所示.

沪教版和苏科版教材都重点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突出了探究的重要性.尤其是苏科版教材,有10个探究性实验之多,但是苏科版教材没有验证性实验,笔者认为验证性实验还是需要的,因为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来看,验证性实验更容易上手.沪教版还很注重学生基本实验能力和基本实验器材的使用,还特意安排了较多的测定性实验和练习性实验,沪教版在探究性实验中还安排了DIS实验,除了教学条件比较高外,笔者认为也体现了引导学生注重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实验习惯.

同一个知识内容两个版本在处理的差异表现出了对教学目的的差异性.例如,沪教版的“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和苏科版的“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体现了教学目的差异性.

2.1 实验目的不同

沪教版教材是事先告诉学生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然后让学生来验证该原理的正确性,目的是找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之间的关系;苏科版教材是让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找到影响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该实验就结束了.

2.2 实验要求不同

沪教版教材要求按照步骤,设计数据记录表;苏科版教材没有要求设计数据记录表格,实验要求没有沪教版教材高.

2.3 实验的设置思路不同

沪教版教材是先引导学生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然后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浮力计算的公式,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苏科版教材则是先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然后直接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原理,最后再推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笔者比较赞同沪教版教材对该学生实验的设计,因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很多,“猜想”环节增加了该实验的教学和学习难度,如何把学生一些不合理的猜想解释清楚是非常有难度的,看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其实也会增加教学所用时间,笔者亲身教过几次这节课,从个人角度来说,比较喜欢沪教版的验证实验,既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和节省了教学的时间,也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实验报告的内容,并且复习了量筒的使用方法,又培养学生通过寻找数据之间简单的联系来验证原理的方法,把验证法这一思想方法教给学生了.

3 师生互动之间的差异

除了学生分组实验外,物理教学还离不开师生互动,具体形式有演示实验和活动,我们对两套教材的师生互动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沪教版教材师生实验活动总数量略多,为 125 ,苏科版教材为 104 ;从演示实验与活动数量分布来看,沪教版教材在抽象难懂的力学部分安排了大量的实验,苏科版在力学部分与电磁学部分比较平衡,设置的实验数量差不多.相比较而言,笔者更欣赏活动中学习这种互动方式.

比较政治学教学大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研究法 应用步骤

The Application Steps of Comparative Study 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s Teaching

TIAN Qirui

(School of Political and Management Scienc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Key word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s; comparative study; application steps

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①“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比较的思维方法引入并运用到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研究方式。在比较政治制度教学过程中,应用好比较研究的方法带有根本性的作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比较研究法的应用步骤。

1 确定比较对象是比较的前提

比较研究法首先需要确定比较的对象,失去比较对象的比较研究是空洞的、无物的。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就是国家的政治制度,突出依靠特定的视角、方法和范围对古今中外各种政治制度的类型及其观点和理论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把握个性与共性等方面进行纵横上下的比较研究。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将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的内容确立为各国的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式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家研究等。②根据这些内容包括的具体信息,从中清理出相对具体的研究对象,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

所以,在比较政治制度课程教学中,我们试图在特定的范围内寻找可以比较的对象。一方面,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寻找对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典型性、起源性、影响性的政治模式确定政治制度地域研究范围;另一方面,在体系复杂的政治制度中按照层次性,确立政治制度本身的核心层、中间层、外层所蕴含的制度内容,通过从内到外的比较,了解不同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和本质内涵,构成确定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2 制定比较标准是进行比较研究的依据

有学者指出,“制定比较标准,就是研究者要把研究对象的材料按可能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使比较的内容和概念明确化,比较的数据精确化,即具有可操作性。”③在比较政治制度课程中,比较的内容信息量是庞大的,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必须确立比较的标准。

具体到政治制度领域进行比较时就是将复杂的政治制度内容按照一定的形式排列出来。当前,比较政治制度课程通常上有三种排列的标准:第一种就是按照国别的方法进行排列,国别比较就是标准,这是最传统的比较标准。按国别进行研究,揭示各国政治制度的整体特点,将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分析透彻,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比较和思考空间,并引申出需要的知识和理论;第二种比较的标准就是按照专题的方法进行排列分类,依次展开。这种排列方法一定阶段内将关注点聚焦在某个专题上,显得更加专业和细化,由于研究具体,范围较小,不仅可以看到某个内容,更多的是可以明确某种政治方式方法的优劣;第三种标准就是综合分析,这种分类方法比较负责,重价值分析,既可以了解不同的政治制度,又可以了解同种政治制度中不同国家的异同,是一种理想的排列方式。

3 收集、整理资料并加以分类、解释分析,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

收集、整理资料并加以分类、分析是比较政治制度课程需要最为重视的一个阶段。比较政治制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庞大,涉及古今中外、多个国家的政治历史、国情、地域人口、宪法法律、国家元首、政党制度、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府体制、司法体制、公务员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准确知识储备,所以,讲授课程教师前期知识的沉淀和后期知识的更新总结显得十分重要且繁重。比如在比较英国和法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历史时,我们需要从英国1215年的《自由大宣章》开始讲起,才可以明确英国下院议员的选举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而法国的选举制度是以复杂波动的历史过程为基础,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国民会议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法国“两级间接选举制度”、“名流名单选举制度”、“财产限制普选制度”到最终普选实现等选举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仅此一项比较就需要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知识进行总结和收集。

资料收集整理完成后,关键是在头脑中进行梳理清楚、即分析,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分析就是不仅要说明某项政治制度是怎样的,而且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这个阶段的准备和进行是比较研究方法在比较政治制度课程中得以进行并保证课程教学有效的基础环节。

4 得出比较结论,从中得到借鉴或启示,是比较研究的目的

在比较的每一步,都要围绕一个明确的目的即比较政治制度课程的教学目的。归结起来,比较政治制度课程教学的目的性是比较强的,要坚持目的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首要目的就是知识的传授,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共同规律。深层次的目的是使我国大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的科学认识,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所以,通过比较政治制度的课程,教育者需要向青年大学生明确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优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性和必然性。

比较的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关键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为比较内容的规律性。如在研究西方选举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通过西方选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大量材料出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西方选举制度发展至今,选举权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这包括从限制性向普选制发展,也包括从权利的不平等向平等发展。从而升华为一般选举制度乃至整个人类政治制度某些领域发展的规律,正如19世纪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就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选举权的范围越扩大,人们越想把它扩大,因为在每得到一次新的让步之后,民主的力量便有增加,而民主的要求又随其力量的增加而增加。没有选举资格的人奋起争取选举资格,其争取的劲头与有选举资格的人的多寡成正比。最后,例外终于成了常规,即接连让步,直到实行普选为止。”④由此得出的结论具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为学生把握比较西方选举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一般的规律性认识。依此类推,整个比较政治制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在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标准比较分析后,形成一般结论和发展规律。

以上比较研究的几个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各步骤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比较政治制度教学中,应善于对各个阶段的把握和运用,才能提高本课程教学的效果,才能更好地达到比较政治制度学科的教学目的。

注释

① 刘蔚华.方法论词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195-196.

② 徐红等.比较政治制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5.

③ 周丽娇,李哉平.比较研究的步骤分析[J].浙江教育科学,2011(4).

④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1.

比较政治学教学大纲范文第6篇

1 新大纲和原大纲的比较

从上表比较可以看出, 原大纲具有知识点全面、学科联系紧密、注重实际应用价值等优点, 也存在学科体系明显、职业性体现不突出、实验方法和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难度和深度较大、在技能培养训练方面有所欠缺等不足。相比之下, 新大纲则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1.1 突出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新大纲改变了结构, 变选修模块为职业模块, 依据职业的特点和差异, 精心安排了模块内容, 如医药卫生类补充了常见的消毒防腐剂、中草药成分与生物碱等知识点;结构上的新设计和内容上的新选择突出了新大纲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1.2 恰当的难度和深度

新大纲淡化了学科体系, 减少了比较抽象和理论性强的一些知识点, 删减了与现代生产生活结合不紧密的一些传统技术介绍, 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角度调整了部分知识点出现的位置和掌握的层次,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和深度, 较好的解决了学时减少带来的教学压力, 增强了新大纲的弹性。

1.3 多样的教与学形式

新大纲在结构设计上增加了拓展模块, 选取了具有鲜明时代性和现实意义的内容, 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保证了重点内容也强调了化学的实际价值;在实验设计上大纲减少了验证性实验, 增加了探究性实验, 加大了实验课学时的比重, 加强了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突出了相关技能的培养。

2 新大纲中体现的中职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变迁

现代中职教育在办学理念上, 经历了从初期的普高加浅层次职业教育的模式前进到今天以市场理念为引领, 适应经济社会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需要的办学方式引入;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但专业设置相同的误区走到今天依托区域经济建立特色学校和开设特色专业的良性运作;在人才培养观念上, 从单一、单向的职业技能传授转变到适应经济技术结构变动而开展的综合化、复合型技术人员的培养;从单纯的职业技能训练完善到全方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按照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中职的化学课程应该具有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为专业课服务的双重功能。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引领性和指导性的文件, 反映的就是国家教育领导层面对中职教育理念的更新、转变、创新和完善。这样的新职教理念在化学新大纲中有很好的体现。

在培养现代公民科学素养方面, 新大纲在内容取舍上注重了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注重了从知识本身出发;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科学思考的方法, 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在为专业课服务方面, 新大纲的职业模块紧密结合职业能力培养, 选择和设定的都是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诸多国民经济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的内容。在实验设计方面, 探究性实验的增加旨在加强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促进化学技能与职业技能更好地衔接。

3 探寻合理、高效使用新大纲的原则

新大纲的修订, 职业教育理念的变迁, 都期待着从事中职化学教学的教师更新职教观念, 适应大纲变化, 改革教学方法, 研究新的教学模式, 尽快学会合理、高效的使用新大纲, 个人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则要坚持。

(1) 坚持“底线”。教学内容的底线就是“必须”, 就是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必须完成;教学难度的底线就是“够用”, 按职业需要的深度和广度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

(2) 坚持“实践”。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学科教学中, 化学作为典型的实验科学, 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上有广阔的伸展空间, 坚持探究性实验及相应教材中的实践活动, 就能很好的体现新大纲的理念, 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 坚持“拓展”。新大纲的拓展部分不仅是给学生一个学习、了解更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和专业知识外, 也给化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弹性的教学平台。

(4) 坚持“以生为本”。任何大纲、教材、教学的改革最终都是为了学生学习, 不管使用什么大纲或教材, 采用什么方法教学, 都是为了学生学的更好、会的更多、用的更广, 因此坚持“以生为本”, 就是要化学教师在使用大纲时灵活处理好各种关系, 让新大纲及新教材最终能在学生学习上体现优越性。

好的大纲可以体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路, 可以反映最基层的教育需求和愿望;好的大纲也可以让编写它的人受益, 重新整理和审视职教理念是否恰当, 让编配套教材的人受益, 学习和完善对职教的认识和理解;好的大纲最终也应该让使用相应教材的学生和教师都受益。

摘要:本文通过《中职化学教学大纲》修订前后比较, 分析了新大纲的特点及优点, 讨论了我国在中职化学学科职教理念的变迁, 并进一步提出在此理念指导下的新大纲的使用原则。

关键词:化学大纲比较,中职教育理念,原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Z].2000.

上一篇:办理子公司所需资料范文下一篇:初三数学期末苏教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