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批发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商业批发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国际养老保险市场的主流产品——变额年金即将登陆中国市场。

知情人士透露,《变额年金保险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将于本月在保监会过会,如无意外,过会后将很快公布。

一些保险公司已设计成型的变额年金产品,等待《办法》公布后报批。金盛人寿可能成为第一家推出变额年金保险的公司。联泰大都会、华泰人寿、光大永明和幸福人寿等公司也在积极准备。

与小公司的热情相比,大公司的态度趋于谨慎。

寿险业领头羊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的一位高管在9月份曾明确表示,即使变额年金开始试点,中国人寿也无意参加。因为目前政策尚不允许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如果出现系统性风险,保险资金的收益很难达到变额年金的保底要求。

平安人寿和泰康人寿也处于观望阶段。

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保监会要求试点期间,各公司变额年金的销售规模不得超过公司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实际资本的四倍,且不超过80亿元。

与投连险相比,具有保底利益,与其他年金产品相比,具备更高收益空间,集此优点于一身的变额年金,在给投保人带来更多养老保障的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四类产品可选

保监会在今年上半年就着手准备推出变额年金。

今年3月份,保监会印发《2010年人身保险监管工作要点》即表示,“启动变额年金产品研究,选择适当时机审慎开展变额年金业务试点。”

7月下旬,保监会在山东威海召开变额年金讨论会议,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光大永明等八家公司的精算师参加是次会议,对变额年金试点办法的操作细则深入讨论,并计划于10月前推出变额年金保险。

此后,保监会通过与各家公司分别沟通,不断完善《办法》。但由于变额年金保险涉及到对冲模式,资金运用风险较大,需谨慎对待,所以监管层将推出变额年金保险的计划延后。

11月11日,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寿险发展与监管高层研讨会上,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强调,要推动变额年金产品试点,积极推动寿险产品类型的进一步丰富,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保险保障需求。

一位参与保监会变额年金讨论的保险公司高管告诉《财经》记者,《办法》将于本月过会,之后就会公布。这意味着,中国的第一款变额年金产品离上市已不远。

“从产品形态上讲,变额年金可以说是有最低收益保证的投连险。”上述保险公司高管表示。

与投连险一样,变额年金有一个投资账户,保险利益与投资账户的单位投资价值相关联。《办法》规定,最低保证包括四种类型,即最低身故利益保证(GMDB)、最低满期利益保证(GMMB)、最低年金给付保证(GMIB)和最低累计利益保证(GMAB)。

四种产品均对客户在某一时点的最低利益进行保证。比如最低身故利益保证是指,在被保险人死亡时,受益人可以获得最低身故金和保单账户价值之间的较高者;最低满期利益保证,是指在保险期满时,受益人可以获得最低满期保险金和保单账户价值之间的较高者;最低年金给付保证,是指在保单签发时,就确定将来年金领取的最低标准;最低累计利益保证,是指在预定的提存日期,客户可以领取保证价值和保单账户实际价值之间的较高者,并且可以一次性领完。

参与变额年金的公司可以在以上四种产品中选择一种报批,且只限一种。

曾在美国畅销的最低退保利益保证(GMWB)产品则没有纳入试点范围。一位参与讨论的合资寿险公司总精算师透露,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几家经营变额年金的保险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产品销售太多。金融危机来临,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下降,客户会选择退保,进一步加剧了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导致亏损。

因此,在前期讨论时,中国的精算师们和美国的一些专家,一致建议中国先不试点GMWB,待其他产品逐渐被接受,再择机推出。

两种运作模式

与普通年金保险相比,变额年金产品的投资渠道更为宽泛。普通年金产品的投资渠道受《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限制,权益类投资不得超过20%,而变额年金与投连险一样,可以全部投资到权益类产品。

这意味着,变额年金会有更高的收益,但同时也面临更大的风险。

保险公司必须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控制风险,根据《办法》,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两种管理模式来控制风险:内部组合对冲模式和固定乘数平衡模式。这也是变额年金的两种运作模式。

内部组合对冲模式,是在美国、日本等地保险公司通用的对冲模式上加以改变而来。在对冲模式下,保险公司会向投保人提供若干个基金账户,有权益类投资基金,也有固定收益投资基金。

投保人投保100元的变额年金产品,通常选择买入其中某个或某几个基金。如果客户买入50元的权益类投资基金,而保险公司又承诺了保底,那么保险公司需要对冲这部分风险,对冲的方法通常使用期权或期货等金融衍生品。

但是中国目前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尚不成熟,政策也不允许保险公司进行期权期货交易。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模拟期权的方法实现对冲。

在客户买入50元权益类投资基金后,保险公司卖出自有账户中一定数量的权益类基金,并买入一定数量的无风险资产(国债、央票、货币市场基金等),这种组合的方式被称为模拟期权。

这种方式同样可以实现对冲的效果。假设未来资本市场向好,客户盈利,保险公司保底的压力减轻;假设未来资本市场下跌,保险公司一方面通过事先已卖出自有账户的权益类基金使降低了自己的损失,另一方面买入的无风险资产又得到收益,可弥补客户账户的部分损失,进而为其提供保底收益。

上述保险公司高管表示,模拟期权和真实购买期权,两种对冲方法理论上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市场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且变化很快,无论哪种方法都可能存在市场风险,比如,在需要买入国债时,市场却买不到。对于这些风险,只能通过限制销售规模解决,使风险控制在公司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有鉴于此,监管层前期控制变额年金销售规模的政策是一种审慎原则。即所有公司在试点期间的销售额度,均不能超过公司最近季度末偿付能力实际资本的四倍,且不超过80亿元。

另一种固定乘数平衡模式则相对简单,目前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的保险公司多用这种管理模式。

固定乘数平衡模式,是指根据投资乘数、价值底线等参数,动态地调整投资账户中风险资产(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等)和无风险资产间的投资比例,以达成最低保险利益保证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管理的变额年金产品,客户没有投资品的选择权,买入、卖出基金都由保险公司完成。

假设某客户购入100元该类变额年金产品,约定五年后至少拿到100元。保险公司将其中的80元(假定)用来购买固定债券,五年后的本金加收益就可以达到100元,那么其余的20元保险公司就可以投资到权益类产品上,博取高收益。

固定乘数平衡模式认为,可以根据一定的乘数将投资到权益类产品的数额放大,比如四倍,那么现在保险公司可以购买80元(20元×4)的权益类产品,如果资本市场向好,权益类产品的投资将会盈利,保险公司五年后支付100元的压力减小,于是就可以加大权益类投资的比重;反之,如果资本市场下跌,保险公司必须卖出权益类产品止损,直至比重降至0,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比重上升至100%。

如果上述最差的情况发生,变额年金的所有投资都转移到固定权益类产品上,仍可以保证客户五年后获得100元,但与此同时,客户可获得收益的上限被锁定。

一家参与变额年金讨论的合资寿险公司精算部人士表示,两种模式相比,平衡模式相对简单,但收益上限可能锁定;对冲模式收益没有上限,但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技术、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

无论哪种模式,保险公司提供的最低保证都不是免费的,客户必须“购买”,以补偿保险公司承担的保底风险。

《办法》规定,对于变额年金保险,保险公司可以为提供最低保险利益保证而收取费用。该费用可以按照保单账户价值或最低保险利益保证的一定比例收取,并直接从投保人的投资单位中扣除。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前期参与讨论的八家公司当中,金盛人寿和光大永明可能会采取对冲模式,华泰人寿和联泰大都会则会采取平衡模式。

风险防范挑战

无论是对冲模式,还是平衡模式,所能规避的风险是有限的,在大的系统性风险来临时,任何管理模式都会受到冲击。

2002年,美国高科技泡沫破裂,承保变额年金的两家再保险公司由于过于乐观,此前分入了过多的业务,于是风险集中在他们身上,造成约20亿美元的亏损。

有鉴于此,保监会目前的政策是变额年金不允许分保。

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国哈特福德、大都会、林肯国民等公司由于过于自信,没有严格按照规则执行对冲,加之对系统性风险的判断又较弱,其所经营的变额年金保险酿成巨大损失。

9月份中国人寿一位高管表示,中国人寿无意变额年金保险,正是因为担心在出现系统性风险时,保险资金的收益不能达到变额年金的保底要求。

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在系统性风险之下,变额年金的风险可能会比其他产品大些,但不会差很多,控制风险是所有保险公司所有产品共同面对的问题。

前述合资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表示,采取不同产品策略的公司,在面临系统性风险时会有不同表现。比如最低身故利益保证产品,由于身故责任和金融危机没有太大关系,因此即使发生金融危机等系统性风险,经营该类产品的公司所承受的损失也会较小。

经营最低年金给付保证和最低累计利益保证的公司,如果在年金大量给付时正好碰到系统性风险,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系统性风险使保险公司投资受损;另一方面,大量的年金给付会加大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压力。但如果系统性风险发生时没有大量的年金给付,保险公司的损失有可能仅限于账面上,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这些损失可能是完全可以补回来的。

受系统性风险影响最大的是最低退保利益保证,但是目前该类产品没有纳入试点范围。

除了不允许分保,保监会还对试点企业进行了门槛限制,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方可试点变额年金:经营投连险满三年,上年末以及最近两个季度末偿付能力处于充足Ⅱ类,一年内无重大行政处罚记录。

销售渠道上,保监会更倾向于鼓励银保和团险渠道销售,银保渠道仅限于一对一的理财经理销售(低柜销售),不允许银行通过办理现金业务的高柜进行销售。

在三年的试点时间内,只允许保险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五个城市销售变额年金。

此外,参照国际惯例,《办法》对变额年金责任准备金的要求高于投连险,增加了保证利益准备金的计提。

王国军认为,这些规定足以控制变额年金的整体风险。

市场前景未知

变额年金最早诞生于1952年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最低累计利益保证产品和最低退保利益保证产品的相继出现,以及资本市场持续繁荣,变额年金获得了指数式的增长。至今,变额年金已占据美国保险市场23%的份额,成为美国市场的主力产品之一。

1999年,哈特福德等美资保险公司将变额年金引入日本。至2007年,日本的变额年金资产余额已达到16.5万亿日元(约1.5万亿美元),约占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的70%。

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范围内变额年金的销售规模有一定下降,但是国际寿险行销研究协会(LIMRA)预测,市场对变额年金产品的需求在强劲恢复中,预计未来几年变额年金市场会有每年10%的增长。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年金产品多为定额年金,即在购买年金产品时,就已经确定未来可以获得的收益。与定额年金相比,变额年金具有收益更高,上不封顶的优势。

招商证券分析师罗毅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我国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尚不完善,作为第一支柱的社保空账率高企,对应替代率约为40%-50%,而国际通常替代率约在70%-80%。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覆盖率很低,至今不过10%到15%。第三支柱的商业保险将承载中国未来巨大的养老压力,也就意味着巨大的市场。

罗毅认为,变额年金可以用来规划舒适的退休生活和避免长寿风险,这与我国的基本养老计划和企业年金制度形成了很好的互补效果,因此变额年金有广阔的市场。

客观需求的确存在,但中国的变额年金能否复制海外的高速成长,尚难下结论。

某中资寿险总精算师说:“我们不准备推变额年金,当时保监会邀请我们去讨论也没有去,因为对这个东西还是不太熟悉。”这一态度代表了相当多的保险公司。

他分析,中国的年金市场一直发展不起来,原因有三:一是现在人们的养老意识还不够;二是一般年金产品收益率不高,因为投资渠道有限;三是没有税收优惠政策,“像美国的401K能够那么火还是主要因为有税延政策。”

由于收益有可能高于定额年金,变额年金的推出应该会刺激年金类保险产品的发展,但尚无法改变当前保险产品的格局。首先是规模受到限制;其次,即便将来放开,在资本市场向好的情况下,有可能像当年的投连险一样“火”一把;但如果没有税收优惠或者税收递延政策,无论何种年金产品都很难有大的发展。

商业批发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而提升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但当前的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却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根据我国办公用品商业企业的现状,对其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以期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有所助益,促进办公用品商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03

1 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1.1 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企业未来的1个周期内(通常不会超过1年或者1个经营周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资源等制订科学合理的财务计划,以便于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全面预算也是被管理学家誉为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一个单位组织的所有问题融合在一个系统中的管理手段之一,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即通过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并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进行预算管理,且要求所有部门、所有岗位的员工全部参与到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充分发挥其内部控制的实际效用。

1.2 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办公用品商业企业通过加强全面预算可以将年度的经营目标及企业的发展规划进行细化分解,对整体经营活动进行有计划的量化安排,有利于企业目标的达成。其次,通过加强办公用品商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企业上下级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不同工种之间的相互了解,深化各级员工对商业企业营销目标的进一步理解和认同。再次,通过加强对办公用品商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及时发现企业在管理中的漏洞,降低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且全面预算管理也是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保障,是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通过全面预算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可以使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和员工同时做到有章可循,真正做到按章考核、按章工作。

2 当前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2.1 办公用品商业企业缺乏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

目前,虽然很多的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全面预算管理,但在实际预算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管理上的缺失。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需要从上到下、各个部门积极参与,而较强的组织管理力度是全面预算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但就当前办公用品商业企业的实际情况看,许多办公用品商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组织力度有限,在企业全面预算的实际编制过程中各部门都互相推诿,由于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各部门对预算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达成的目标不明确,认为全面预算的编制只是财务部门的责任,自己并不需要参与其中,因而导致全面预算的编制组织工作难以进行。

2.2 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对全面预算缺乏准确的控制

办公用品商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灵活性不足,对于市场价格变化缺乏灵敏度,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对全面预算的控制不足,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注重资金风险的控制,而对于在经营活动中资金的短缺风险,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缺乏高度的认识,一旦在这两方面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如果对于某一款办公用品的市场考察不足而大量购进,形成一定量的存货,而后又不能改变营销思路,导致产品积压,资金回笼缓慢,资金大量短缺,资金的利用率大大降低,最终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另外,全面预算的执行还可以识别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预算来强化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但由于国内的许多办公用品商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灵活性较低,导致企业识别整体目标的能力较低,增加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点。同时,对于办公用品商业企业来说,对产品价格的精准掌握是实现营销目标的制胜法宝,但许多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对办公用品价格的变化却不能及时掌握,缺乏市场变化的灵敏度,在采购环节中价格对比要求不高,对采购预算的编制不够细化,可能会导致高價购进质量较差的办公用品,降低企业的利润率,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 全面预算执行力度不够,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度低

目前,虽然很多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已经加大了全面预算的管理力度,也进行了年度全面预算的编制,但忽略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预算的执行是把预算编制的计划变成实际行动的一种方式,只有将计划目标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企业才能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但是许多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由于授权责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使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商业企业全面预算的实际作用,导致预算指标不能按期达成,给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2.4 对全面预算的执行缺乏有效的考核奖评机制

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员工进行评价和考核,可以形成一种积极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全面预算的顺利执行。而当前,部分办公用品商业企业的考核和奖评机制不健全,激励因素不足,导致员工在全面预算的实际工作中缺乏工作动力。一旦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不能做到以人为本,缺乏良好的奖惩制度,则会影响企业全面预算的执行,阻碍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3 解决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制

办公用品商业企业要想顺利地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和奖惩机制等制度。同时,还应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小组,以此为支撑,全面掌握和分析在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调动公司各个部门及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性,将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加强预算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从上而下、层层落实,将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预算执行的偏差,实现全程监控,促进全面预算指标的有效达成。

3.2 加强全面预算的控制力,提高灵活性

加强对预算的控制力是保证全面预算顺利执行的有效途径,而加强预算控制力的前提是做好预算分析和市场考察工作。做好预算分析可以起到控制和预防的作用,做好市场考察工作可以充分掌握产品的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可以通过同比分析法、环比分析法和差异分析法,对每月及全年的销售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分析不同品牌、类别的产品对利润的贡献率,以便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进行全面控制,及时做出顺应市场行情的调整。另外,办公用品商业企业要对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多方考察和对比,充分调研不同品牌之间造成价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价格的细化,及时了解产品的优势,以便企业对不同的办公产品制订准确的采购计划。

3.3 明确发展目标,增强预算执行力,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度

办公用品商业企业要想提升全面预算的执行力度,首先,应该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明确预算目标,使员工对自身的工作目标有一个精准定位,模糊不清的经营目标会影响员工的执行力,最终也会使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无法进行准确的评定。其次,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辦公用品商业企业应该强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度,积极调动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协同工作,促进员工之间及时进行沟通,使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并改正,保证全面预算的良好执行。

3.4 完善考核奖励机制

建立全面预算的考核和奖励机制,依据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考评员工的业绩,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员工全面预算执行的主动性,有利于企业销售目标的实现。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可以对业绩良好的员工进行外派学习来进行激励,提升其工作技能,还可以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鼓励员工更好地为公司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4 结 语

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商业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办公用品商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的管理力度,做好全面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工作,明确办公用品企业的发展目标,时刻把握市场导向及价格变化,提高各部门对全面预算的编制参与度和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协调配合度,明确全面预算执行的考核和奖惩机制,使全面预算管理在办公用品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办公用品商业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卉.浅谈商贸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外资,2012(23).

[2]吴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3(4).

[3]王海艳.商贸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及步骤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1).

商业批发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推动管理提升是企业固本强基、深化改革,加快转型、提升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而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是将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活动过程。供应链管理能够优化和持续改善整个供应链上的各类资源配置,特别适用于当今企业管理全过程,从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入手,探讨如何从供应链思维出发推进烟草商业企业管理提升,是文章要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提升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1.168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烟草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烟草行业如何有效推进工商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也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更大的挖掘、完善和发展空间。通过有效实施供应链管理,去除供应链条上的冗余流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将烟草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每个伙伴甚至是每个客户连接起来,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衔接,更好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效益,进而提高烟草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而同样,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维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对于烟草商业企业而言,将供应链思维应用于提升企业基础管理中,也同样适用。特别是对于当下烟草商业企业面临的一些管理难题和管理痛点,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维来思考和解决,可能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 供应链管理简述

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经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供应链是指企业在产业分工充分的基础上,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供应链管理是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过程,MBA、EMBA等管理教育均将企业供应链管理包含在内。在传统的供应链形式中,每一个节点所管理并完结的都是“阶段供应链”,没有一个节点能够统揽大局并与一切的节点相联络,整条供应链的价值恰是散落在这样一个复杂关系网中的各个环节。同样,企业管理也是由多个层面、多个条线、多个节点构成的复杂关系网,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点、线、面之间相互交叉,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一个系统,但又各自有一定的独立性,既自成一体又互相交融,成为企业整体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供应链思维应用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应用供应链思维解决企业外部问题,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流通中的一环来思考企业经营问题,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应用;而将供应链思维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中,将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流程在各内设机构间的流转也看作是供应链的应用,应用供应链的思维来分析处理解决,对于企业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管理冗余、堵塞管理漏洞、弱化管理負担,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供应链思维在烟草商业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1 用数字说话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核心是数据分析(Data analysis),这是供应链里最底层的内容之一。供应链所有的活动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的。而现代企业管理对于数据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也因此成为很火的热点词汇。烟草商业企业不论是卷烟营销、物流配送、专卖管理等主营业务运营,还是财务管理、后勤保障、人员调配等基础管理支撑,都会产生并应用大量数据,如何做好信息研判,如何有效甄选、收集、分析并合理应用这些数据,将数据分析应用于企业重大决策,例如发展规划、目标制订、货源供应、采购管理、市场信息采集、卷烟市场监管等企业经营中,通过建立强大的数据收集、管理、储存平台,充分识别各类数据间的关联性,运用数据模型和数据分析,让数据流动起来,提升数据的使用效率,真正用数字说话,让决策更加科学、让管理更加高效。

3.2 整体大局观

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基于流程管理的思维,而整体大局观也是以流程管理为基础。近年来,烟草行业将流程管控和质量管理作为行业夯实基础管理的重要手段,烟草工商企业均识别、建立并运行各自的业务工作流程。通过流程管控,可以有效识别流程节点的上下游关系以及各个模块间的相互关联。但是,在推行流程管理时,往往会出现立足本位谈本位的思想,对于流程接口和模块边界事宜经常会出现管理交叉或管理空白,或是接口不清,或是缺乏管理,或是出现矛盾等。而整体大局观告诉我们,在企业管理中,真正需要高度关注的往往是那些流程的边界、是流程和流程的接口,容易出现问题的也是在这些边界上,各个层级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如果能从整体大局观出发,真正理清职能接口,明白各个业务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做出一个决策之前,认真思考一下,每个动作、每项作业对整体供应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上下游、对平行部门可能造成的影响,这样很多管理中的难点也会不攻自破,管理成本也会在无形中降低很多。

3.3 平衡与改善

供应链是平衡的艺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平衡成本和服务。实际生产经营中,成本和服务这两项目标往往相互背离。而对于烟草商业企业而言,这两项目标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又要持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齐头并进是烟草商业企业面临的极大挑战。在这样的形势和要求下,精益和改善成为烟草商业企业永恒的主题。只有把精益和改善的思想真正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才能寻觅到更多的降低成本的空间,才能发掘出大量的潜在的降低成本的机会。特别是在各项成本费用持续增加的当下,面临信息化、技术化变革,固定投入增加,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客户需求日新月异,如何深入挖掘精益改善点,抓关键环节,真正解决经营管理中的资源浪费问题,真正发挥精益改善的作用,让精益管理发挥更大的价值,是烟草商业企业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3.4 补链条短板

木桶定律是管理中的一个经典理论,也被称之为短板效应。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也同样适用,整个链条只有在最薄弱的那一环被补强了以后,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同样的,短板效应也适用于烟草商业企业,无论是企业整体发展,还是企业内部各项具体管理,短板效应都同样适用。从企业整体发展而言,是技术先进性不足,还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是市场把控力不够,还是企业自身理念跟不上,都需要进行系统分析,找到短板,针对短板,制订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久久为攻,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从企业具体经营管理事项而言,通过市场调研、客户反馈、内外部对标、流程分析、检查发现、问题查摆、调查研究等,发现经营管理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策略调整、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流程精简、技术改造、强化管控等方式,制订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补齐短板,通过短板提升,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5 顺应新变革

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的时代,新理念、新事物、新模式、新技术、新趋势不断涌现,电子商务,特别是新的零售模式、新的物流技术、高速分拣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可视化展现、机器人等对于烟草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烟草商业企业应时刻关注这些新趋势和新技术,结合实际,强化创新,做好前瞻性研究,以开放包容的理念主动拥抱并分析这些新趋势和新技术对于经营管理带来的重大变革,提前适应这些变革,做好战略匹配和策略应对,才能巩固现有发展成就,确保能够持久稳固地立足于未来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行业宗旨,更好地持续发挥烟草行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度和积极促进作用。

4 结语

供应链管理思维的应用是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效力的重要驱动因素,为企业发展变革提供了全方位的思维模式,为烟草商业企业持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发展思路。烟草商业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供应链思维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更好发挥供应链管理思维对于企业稳健持续发展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信恒.基于供应链创新的企业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2020(2).

[作者简介]薛丽,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等。

商业批发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柱,具有技术密集、劳动密集、资金密集、风险防控难度大等显著特征,依法保护商业秘密,有效遏制和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法行为,对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和促进石油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石油企业;商业秘密;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1 商业秘密的特征

一是不为公众所知悉。就是通常所说的秘密性,这是商业秘密的本质特征。“不为公众所知悉”意味着有关技术或经营信息未进入“公有领域”,非“公知信息”或“公知技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得且不为其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其中,“公众”是指同行或内行中的一般人或多数人。

二是必须具有商业价值的实用信息。商业秘密的价值和实用性是商业秘密的生命。商业秘密必须是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在判断商业秘密是否具有商业价值时,不仅应当分析商业秘密能够为权利人带来多少经济利益或谋取多少竞争优势,而且还应当分析商业秘密能够使权利人避免多少损失或支出,甚至还要分析竞争对手如果掌握该商业秘密可以节省多少成本或支出等。

三是必须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权利人是否具有保密意图,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是构成商业秘密的必要条件。法律并不对采取什么样的保密措施规定具体要求,只要权利人采取了特定条件下合理的保密措施,法律就能据此认定权利人具有了保密意图。否则,不能称其为商业秘密,泄露或公开了这类信息也不构成对商业秘密的侵犯。

2 石油企业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工作面临的现实困难

一是保密措施要求严、实施难。司法判定上,商业秘密往往要求权利人主观上必须具有保密意图,客观上要有保密措施,如限制接触范围,明确接触准许条件,采取限制接触的技术手段,对接触人员明确保密义务等。但是,由于电脑的使用、网络的便捷、存储介质的隐蔽,一旦出现管理真空、措施不到位、制度执行不严,商业秘密极易被窃取或疏忽泄露,使保密制度、措施成为摆设,失去效用。特别是在对外开展技术合作、实施许可等经营活动中,技术秘密在交付设计单位和业主后往往难以受控,即使签订保密协议,或设定保密条款,也难以完全防范技术秘密泄露。

二是泄密途径多样化、防控难。从石油企业以往发生的纠纷案件看,造成商业秘密泄露的原因,主要有离职或在职员工泄密、合作单位泄密、商业间谍的恶意窃密等。如恶意侵权人以秘密盗窃、利益引诱、威胁逼迫等手段或通过商业洽谈、合作开发研究、参观学习等机会套取、刺探石油企业的商业秘密;掌握企业核心技术或重要经营信息的员工,跳槽到社会企业后,违反原单位的保密管理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违法使用原单位的商业秘密;个别科技人员在离职后,将原单位的知识产权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部分交易对象利用合作机会掌握石油企业的商业秘密后,未经许可擅自公开,或自己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等等;更有甚者,将专属于石油企业的技术秘密申请专利,反而限制了权利人对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造成严重后果。

三是证据要求高、举证难。商业秘密侵权判定的要求非常高,司法实践中常有因证据不全或证据瑕疵而使侵权人逍遥法外的情形。由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都是在较为隐秘的情形下进行的,从而增大了商业秘密权利人的举证难度。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商业秘密权利人如果不能提供有力证据证明存在商业秘密且不为公众所知悉、为保护商业秘密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措施、被侵犯的商业秘密具有商业价值、行为人获取该商业秘密的手段不正当并已使用了非法获取的商业秘密等客观事实的存在,不管是要求行政保护,还是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都可能因举证不能而承担不利法律后果。相比较而言,民事诉讼最大的难题是取证手段极为有限,经过长时间调查取证仍无法获得侵权技术信息或载体的现象非常普遍,致使权利人因证据不足而无法进入司法程序,使泄密风险进一步加大。刑事诉讼的优势是可以借用公权力获取权利人自身很难取得的证据,但司法实践中启动刑事立案的门槛较高,公安机关通常会要求权利人到其指定的鉴定中心对商业秘密进行专门鉴定。此外,还会对保密措施、经济价值等进行严格审查,并且要求提供侵权人的相关信息,否则不予立案。

四是确定损失标准复杂、计算难。商业秘密被侵权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往往需要依法进行认定,主要体现在直接损失认定难和间接损失量化难。以技术秘密侵权为例,研发成本是最主要的直接损失,考虑研发成本时应将技术秘密的利用周期、成熟程度、市场前景和供求关系等要素予以量化,但司法实践中在对技术秘密价值进行鉴定时,因这些要素主观性太强而不予采用,目前也无相应的司法解释来解决这一争议。间接损失主要指权利人因产品销售量减少和价格下跌而造成的利润减少,主要考量侵权人的行为在其中所占比重。但事实上存在不少变量,很难明确到底是其中的什么因素导致权利人利润的下降。损失计算方法的复杂,给审查和举证带来诸多困难。

3 石油企业加强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具体措施

从风险防控的角度考虑,石油企业应从自身抓起,着力抓好企业内部的商业秘密管理、业务往来中的商业秘密保护,做好技术秘密保护与专利权保护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商业秘密危机管理,积极运用民法、劳动法、行政法及刑法赋予的法律救济手段,妥善应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1 抓好企业内部商业秘密管理

(1)建立健全石油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以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落实保密职责,加强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为基础,在健全完善对物的保密制度(如对厂区或生产区域的保密、对生产过程的保密、对文件的保密、对计算机的保密以及对废弃物的保密等)的同时,石油企业应当加强定密管理,实行定密责任人制度,把具备商业秘密法律特征的经营信息、技术信息确定为本企业的商业秘密;根据涉密项目泄露可能使企业经济利益遭受损害的程度,将其确定为核心商业机密或普通商业机密,明确保密期限,并在密品、密件的封面上标出明显的标志,再通过一定的形式使有关人员知晓这是本企业的商业秘密。

对商业秘密的知悉范围要根据工作需要严格限定到具体岗位和人员,并按照涉密程度进行分类管理。对外提供涉及商业秘密的载体,要建立健全完备的审批手续。企业员工对外发表涉及经营信息和技术信息的各类文章,要经业务主管部门和保密工作部门审查批准,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2)根据工作岗位的涉密程度抓好员工的保密管理。一般来说,对员工的保密义务约束主要通过在劳动合同中设置保密条款,单独签订保密协议或禁止协议来实现。鉴于劳动合同的保密条款具有一般适用性,只能做一些原则性规定,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签订劳动合同的基础上,与涉密人员可单独签订保密协议,从中必须明确保密内容和范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协议期限、违约责任等内容;根据涉密程度等与核心涉密人员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明确竞业限制的范围、期限、经济补偿的数额及支付方式、违约责任,并注意处理好竞业限制期限及补偿金问题,确保竞业限制协议合法有效。

3.2 抓好业务往来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石油企业确因工作需要向各级国家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提供商业秘密资料,应当以适当方式向其明示保密义务。企业有关部门在宣传报道过程中,或接受外部媒体采访、咨询时,要建立严格的审查审批制度,严禁公开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在涉及境内外发行证券、上市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商业秘密保密审查程序,规定相关部门、机构、人员的保密义务,对外进行信息披露时可灵活运用“适当简化”的权利,妥善处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

3.3 抓好技术秘密保护和专利权保护的综合运用

由于我国法律对他人通过独立发现或反向工程等方式合法获取的技术秘密并不禁止,因此对一些技术秘密如果依据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法规很难达到保护目的。这就需要企业综合考虑反向工程的难易程度、信息价值的期限长短、能够获得专利的可能性高低等因素,选择申请专利还是采取商业秘密保护方式。

3.4 抓好商业秘密危机管理

所谓“商业秘密危机管理”,指企业在面临商业秘密被侵犯时,综合运用民事、刑事、行政等法律救济手段,制止不法侵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

(1)民法上的救济。当负有保密义务的一方当事人违约时,企业可以根据保密合同中约定的争议解决方式,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依法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对他人侵害企业的商业秘密,并给企业造成损害后果的,企业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承担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当发生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时,商业秘密权利人只能选择一种请求权来实施权利救济。

(2)劳动法上的救济。当员工违反企业商业秘密的规章制度、劳动合同的保密条款、保密协议或竞业限制协议的约定,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企业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违反上述约定的员工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员工在擅自解除劳动合同或终止合同后,违反保密约定,将知悉的商业秘密泄露给存在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与其承担连带责任。

(3)行政法上的救济。当商业秘密权利人认为其商业秘密受到侵害,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查处侵权行为,经调查侵权行为成立时,侵权人将面临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和被罚款的行政处罚。对损害赔偿问题,商业秘密权利人还可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可向法院起诉。

(4)刑法上的救济。对侵犯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一方面企业可依法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并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另一方面企业还可向公安机关控告,要求立案侦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责任。

商业批发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申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同时,学校也已确定汽车专业为第一批申本专业之一。正是在此背景下,对学校申办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结论。

关键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必要性 可行性

进入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据中国汽车行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亿辆,私车已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60%左右,这标志着中国汽车消费已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阶段,我国已步入汽车消费的黄金时期。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服务市场也随之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汽车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服务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整体组织、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提升汽车服务企业整体水平日益成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企业整体水平提高与发展的关键是企业从业人员总体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同时,《武汉市教育發展“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2011年到2015年,武汉市将投入124亿元办教育,提前5年完成国家规定的“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同时,该规划还着重提出“十二五”期间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申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政府的大力支持使我校汽车专业提升办学层次迎来了历史机遇。

一、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1.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汽车服务人才需求,服务武汉乃至湖北经济建设的需要

据相关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市场仍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年汽车产量将稳定在1500万辆以上。2010年,汽车产销量已突破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汽车产销量超越美国稳居全球第一位。2011年,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全年汽车产销量超过1800万辆。专家预测,2015年的汽车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全球汽车产销中心将逐渐向中国转移。

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汽车服务业。而在此背景下,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汽车服务人才在数量及质量上的严重不足。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汽车服务人才,尤其是应用型高级汽车服务工程人才是提升汽车服务企业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近几年来汽车服务人才一直是人才市场的热点,应用型高级汽车服务工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然而,另一方面,未来几年内汽车服务人才全面紧缺。据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秘书处副主任汤海山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维修人才缺口80万。未来5~10年内,包括汽车营销、维修、管理等方面的汽车服务人才持续紧缺。而据国家发改委调查数据,2011年,我国汽车服务市场从业人员达356.87万人。根据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预测,2015年前后,我国汽车服务市场从业人员将达到500万人。由此可见,汽车服务市场对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

市场对汽车服务工程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专业背景和层次上。伴随着汽车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汽车服务岗位不断专业化和精细化,汽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汽车服务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等也有了更高的标准。

湖北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是现代制造业,尤其是以汽车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点。《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创新汽车市场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汽车研发——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汽车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武汉是湖北汽车产业的龙头,截至2011年,武汉已拥有超过500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千余家汽车服务企业。一个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全省的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的格局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汽车服务市场正在高速发展。如此规模的汽车服务市场,必然需要相当规模的人才支撑。汽车服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推动这个巨大汽车服务市场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在汽车产业成熟的国家里,汽车服务人才约有32%为本科层次。然而,截至2011年,武汉市汽车服务(或相关行业)专业人才近3万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却不足1500人,约为5%,该比例明显偏低。如果考虑到汽车服务企业扩大规模、企业升级等因素,本科学历的人数比例更低。若放眼全省,汽车服务本科层次人才的缺口将更加突出。不仅如此,在就业岗位上,本科层次人才更多的集中于管理层,在汽车故障诊断、汽车市场营销与策划等汽车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才能胜任的岗位,还主要以专科层次人才为主,不能满足汽车技术及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校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契合了湖北省及武汉市 “十二五”规划中满足汽车服务领域人才需求,为汽车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持。

2.武汉乃至湖北汽车服务人才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的需要

从武汉市目前的情况来看,汽车服务从业人员总体上存在着职业技能型人才持平,而中高级人才尤其是应用型高级工程类人才稀缺的状况。从人才层次需求来看,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本科汽车工程人才的需求已成为汽车服务后市场领域人才需求的主体。

作为汽车服务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应当同时具备“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的综合素质,这种人才既不是研究型的从事专业分析、科研和教学的人才,也不同于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兼有技术服务、营销管理综合能力的工程类人才。其显著特征是具有本科学历,具备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所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经营管理能力。具体而言,实践能力的核心是故障诊断和检测能力;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汽车营销和技术服务能力以及汽车后市场企业管理能力。而上述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和特色所在。

要解决武汉市“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存在巨大缺口这一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不合理的人才结构问题,只有通过专业、系统的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和具有特色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一定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从而达到优化人才结构,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需求的目的。

3.提升汽车专业办学水平,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需要

2004年以来,我校汽车专业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技能型汽车服务人才,服务了武汉乃至湖北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但由于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导致对汽车服务人才需求结构的要求发生改变,特别是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在较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供需紧张的状况,导致其供求结构严重失衡。虽然近年来开设汽车专业的高职高专越来越多,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解决不了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紧缺的问题,制约了汽车服务市场的发展。

因此,我校只有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稳妥地提升办学层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按照本科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才能够提升汽车专业的办学水平,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直以来,我校始终秉承“与服务经济共进,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办学理念,在汽车专业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专兼结合,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坚信,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我校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是可行的。

我校目前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两个专科专业(以下统称:汽车专业)。汽车专业自2004年开设以来,始终秉承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湖北省和武汉市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宗旨,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的独特区域优势,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专业建设成果丰硕。近年来连续获批省级教改试点专业、省级实训基地、武汉市品牌专业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近5年来,汽车专业招生规模稳定在每年280人左右,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汽车检测维修能力、汽车营销及售后服务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专业办学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力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实验(实训)条件大为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高。汽车专业实验室目前已拥有总值逾800万元的各类汽车实验(实训)设备,规模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汽车专业还拥有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几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中青年教学团队,拥有包括3名教授(含1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名副教授在内的中青年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共有教师28名(含“双师型”教师13名,楚天技能名师1名,汽车实验(实训)教师5名)。教学团队近半数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均有汽车专业学习经历或具有汽车企业工作经历,学缘结构优良。团队中既有40岁以上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知识面宽广、知识结构良好、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团队教学科研成果突出,既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拥有熟练的实践技能。

综上所述,我校申办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非常必要且切实可行的。这一举措,既能顺应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发展,也能弥补汽车服务业对本科应用型汽车工程人才的需求,还能使我校办学实力较强的汽车专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为武汉市乃至于湖北省汽车服务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龚文资.汽车服务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与研究.职教通讯,2012,(5).

[2]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4-1.

[3]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长江日报,2011-3-23.

[4]任洪光.汽车维修服务业人才需求分析.中国城市经济,2011,(11).

本文为武汉市教育局2012年立项教研课题《基于高职高专升格应用型本科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部分成果;课题负责人:涂志军。

商业批发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作者简介:高晴 (1985.04-),女,汉族,北京人,就读于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金融投资与证券实务。

摘 要:商业银行因其有着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调节经济等职能,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金融管制的放松,浮动利率制度的建立,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展开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使得西方实体经济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及灵活服务,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和西方国家差距较大。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商业银行也在逐步探索做大、做强及“走出去”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及银行家面临巨大挑战。如何面对全球经济变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寻求自身特色,挖掘核心竞争力并立于不败之地,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关键就是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迎难而上,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以及历史累积经验和教训,积极研究、探索和进行适度的金融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以获得稳健发展。所以金融创新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也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对商业银行创新进行了研究,首先,主要围绕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然后结合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相似金融创新领域的经验及教训,找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后结合以上分析,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建议

一、导论

2014年,是我国深化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一年。商业银行作为经济的调节器,在我国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和稳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我国历届领导人曾明确指出,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而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近些年,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仍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结构设计、风险管理手段、市场操作运用处于摸索阶段,未形成市场规模;二是我国金融服务综合能力尚处于较低层次,以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导,正在探索对“三农”、小微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服务创新,研究利率浮动定价的合理区间。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过历史的累积和发展,已经拥有较为成熟和活跃的市场,以及多元和灵活的金融服务,甚至由于金融创新过度而经历危机,积累了丰富的创新和风险管理经验。从中长期来看,金融创新是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推动了世界金融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危机并不能代表创新本身的意义,也不能抹杀创新存在的价值,因此,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商业银行从中去除糟粕、汲取养分。

二、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

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代发展历程,一般学界认为,可以主要将其分为五个重要时间阶段:

(1) 开始阶段(1977年至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伊始,金融机构恢复经营,商业银行在原有基础上扩展基本金融业务;

(2) 初步发展阶段(1981年至1987年):确立中国银行业基本管理体系,建立了我国中央银行制度,使得银行管理与商业运作进行了分离;

(3) 巩固发展阶段(1988年至1993年):运用宏观调控机制,开拓和发展国内主要金融市场;

(4) 调整阶段(1994年至2006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调整,国内金融市场和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进行体制改革,并加大了与国外金融体系的交流;

(5) 深化阶段(2007年至今):随着一国两制的实践,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汇率改革、利率市场化及资本市场开放进程加深,金融创新成为改革与稳定的坚定举措之一,金融产品、工具、服务的创新逐渐深入中国银行业监管和银行家的思想,商业银行融资渠道继续拓宽,并向民间资本开放。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日渐活跃。

根据《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对中国76家银行以及1604位银行家进行调查显示,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近九成银行家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选择将小微企业作为自身所在商业银行的首选发展客户群体,并有超过七成的银行家认为应当积极地开展小微企业金融产品的创新工作,改善并提高该领域的综合服务能力。互联网金融亦引起关注,超过四成银行家认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创新将给整个银行业带来巨大挑战,近八成银行家表示未来将考虑与电商进行合作,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平台和数据挖掘技术,可预期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效率和客户体验都将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在金融工具、融资渠道创新方面,超过七成的银行家迫切需要新型资本工具操作性制度的尽快出台,以落实并补充合格资本。同时,近六成的银行家支持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规化发展,超过四成的银行家支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随着近年中国各项金融政策的陆续出台,金融市场的逐步拓宽开放,金融试点工作的实践开展,商业银行普遍拥有较大的金融创新热情,同时,面对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银行家意识到并认可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现阶段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7月,《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由国务院对外发布,提出了“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等十项金融政策措施,着力调整和优化我国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旨在继续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其中,涉及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或举措就占有六项,绝对比重上体现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回顾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发展的历史即是金融创新的历史,两者是休戚相关的。世界范围内,每一次金融创新都推动了金融业乃至世界经济的持续跨越发展。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各国金融机构不断开展金融创新,有效提高了主要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并促进了相关国家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金融创新同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同时也是稳定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跟随金融创新理念的发展和我国金融制度的出台,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已经处在不断摸索和深化的阶段。

2013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在次债危机和欧洲主权国家债务危机之后,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新兴市场表现疲软,通胀压力上行。中国经济在经历2013年上半年放缓的态势下,又企稳回升。中国银行业在经历了2013年年中的流动性紧缺的压力考验后,整体发展平稳。中小企业贷款不良及核销有所上升,但不掩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热情,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也在稳步推进。

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方面,重点领域围绕扶持小微企业、“三农”等客户群体以及区域性金融改革及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为目标开展,已经推进和正在研究的项目已达20多项,主要包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新开展各类金融信息系统、交易系统互联,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现代化金融支持体系和服务效率,并完善贴近市场的金融监管体系,探索建立上海金融专业法庭、仲裁机构等;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由人民银行牵头,创新建立农户和中小企业信用采集和电子化进程,初步完成温州金融监测报数平台系统建设,并创新推出小微企业专利权、海域使用权、林权、排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多样化抵质押信贷产品,启动“万家百亿”小微企业培育计划,召开银企合作与小微金融服务推进会等;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并推进地区中小贸易企业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福建泉州、浙江丽水等农村金融服务试点等,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数据采集,助农取款服务优化,特色抵押贷款的法律手续、审批操作流程等方面都有所创新突破。

另一方面,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创新方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在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步伐,近年来,受到关注和各方重视的创新工具主要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从2005年至今,通过多年规模试点,我国正在推动优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进行盘活并上市流通。

三、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从历史累积经验和切身教训的角度,西方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更加完善。产品创新综合能力强,速度快,信息技术先进,服务多元化且产品功能齐全,在次债危机爆发之前证券化和衍生品创新更是层出不穷。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国外金融市场及金融体制发生巨大变革,世界性石油危机更是加剧了这场变革,旧有的经营模式及业务种类逐渐被取代,经济环境的宽松以及监管手段的灵活使得金融机构的创造力大为增强,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近现代历史的长河中迅速发展并壮大。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球经济日渐融为一体,也为现代金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也促使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借助金融系统的开发、运用、操作及控制,逐步进入“规模经济”时期,并向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扩张和延伸。

具体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包括经营体制与管理创新、全球化理念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业务创新①。

1.经营体制与管理创新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中,经营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产品服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因此,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应对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有针对性的推陈出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

此外,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这些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监控体系,保障银行资产安全。先进的经营理念、优质的产品服务、完善的风险监控,使其能够更好地选择客户并为其提供完善的服务。

2.全球化理念创新

商业银行全球化的经营理念也有其重要意义。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业务拓展显示出其优越性。大型跨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业务,力求做大。在国际主要的金融中心建立网络,在新型金融市场设立分支机构,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优化资产结构,降低经营成本,占领全球市场。

3.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业务的创新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并借助较为先进的信用平台,使创新产品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利于其不断完善。同时,根据不同客户的偏好与需求,这些银行致力于为客户制定全方位的金融综合服务计划,从而促进了金融创新。

总的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还处在探索和深化阶段,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有限,而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也在不断研究、试点和改进的过程中,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教训的累积和思考,都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意味着我们有很大的提升改进、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由于金融创新过度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借鉴。

四、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层次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模小,二是缺乏内涵发展,即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金融创新更多是外延上的扩大,而并不是从内涵上进行扩展的。从已开办的新业务的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在银行的整体业务规模中占比低,难以起到优化整体资产负债结构,以及转型升级的作用,也难以产生规模效应。比如创新金融服务仍处于研究和区域试点阶段,相关手续费收入及综合收益占利润比重很低,有针对性的以客户为导向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入在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比也非常有限。另外,我国现有金融工具创新更多的出现在场外市场,且产品结构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②,如非标同业业务,及现有金融业务的扩张等,容易复制,同质化现象严重。

由以上分析可知,针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以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善于借鉴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

我国银行业应该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与教训,借鉴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经验,加强管理人员和前台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世界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变革中,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因为创新过度而经历危机,因而通过借鉴经验和教训并加以优化和创新,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得到更为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模仿。

2.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并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同时银行业务及产品创新往往由于推行时间紧迫而出现业务先行、制度落后的现象,这需要商业银行宣传和树立本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完善产品和服务创新流程,加强业务和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风险意识,梳理相关内部控制流程,落实责任制,同时研究、借鉴并优化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针对金融创新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保证持续的监督和管理。

3、建立有效的业务创新机制

业务创新作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金融产品、工具及服务的创新,并作为金融制度创新的主要动力,能否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成败。有效的业务创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可以提升商业银行差异化的综合服务能力以及盈利能力。

4.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在银行业的经营管理、业务操作及监控中,信息技术不可或缺,金融创新的发展也与时俱进,向着科技含量更高的方向发展,科技在金融创新中已成为必备的因素。比如,客户资料数据的传送以及行业共享更加方便,客户业务办理更加便捷,银行对于客户需求的分析更加全面和迅速,这些都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创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信息技术在银行体系的应用,可以使金融创新具有不同特性,能够避免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节约行业和人力资源,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五、 结论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问题不容忽视,在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中,商业银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化、金融脱媒和监管强化及资本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尽快摆脱同质化竞争和盈利结构单一的状况,在把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合理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客户综合服务创新、数据与核心应用、移动支付以及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转型与升级③。

因此本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现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成果为基础,以我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进行了现状分析,通过发展现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验与教训,指出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施行的建议,包括善于借鉴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在金融创新中要加强风险的防范,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任重而道远,本文只是提出了这方面的一些相关建议,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为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出更好的建议。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2013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2] 2013年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与展望.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卓越中心.2013

[3] 朱毅封.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4:22-26

[4] 向丽,刘子均,陈莹.国外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11)

[5] 邵莉莉.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分析[D].复旦大学.2009

[6] 林德发,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J].经营与管理.2009(6)

[7] 陈晰.分业经营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现状思考[J].时代金融.2012(3)

[8] 孙彦骊.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28)

[9] 胡海峰.扩大内需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2007(4)

[10] 包云.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推进业务创新的对策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

[11] 姚瑜琳.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的制度约束及对策研究[J].上海金融.2009(4)

[12] www.cbrc.gov.cn

[13] www.wiki.mbalib.com

注解

① 向丽,国外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

② 林德发,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经营与管理,2009

③ 2013年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与展望,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卓越中心,2013

上一篇:政府专利购买法律论文范文下一篇: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