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范文

2023-09-16

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范文第1篇

信息化建设及各种信息化工具和软件的产生, 这给企业的财会审计工作的实施开辟了新的路径, 提供了很多高效实用的方法, 直接推动财会审计实效和质量的提升。网络财会审计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 在运行和使用中, 首先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审计需求, 合理进行网络化工具等的选择。同时, 在实施网络财会审计时也要对于随之产生的一些具体问题有良好处理, 要让审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有所保障, 这样网络财会审计的实效才能发挥。

2 网络财会审计特点分析

2.1 资源信息共享性

网络财会审计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能够高效实现资源与信息的有效共享, 让审计过程更加规范透明, 各相关部门在获取必要的财务信息和审计结果上路径也更为畅通。信息化背景下一个最直接的优势就是极大方便了主体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在网络化背景下, 各方面信息不仅可以高效共享, 甚至可以实现实时分享与传输, 这些都是对于传统财会审计实效的大幅提升。

2.2 审计范畴扩大

信息化背景和网络化环境下, 让审计的范畴可以大大拓宽。网络系统可以将更大范畴的审计对象纳入审计体系中, 并且借助各种使用的审计工具和软件的使用, 这些大量的审计工作同样能够快速完成, 其准确性也能得到保障。这是一次很大范围的对于审计工作实效和质量的提升。

2.3 信息搜集与处理的实时性

网络审计是基于网络环境展开的, 而网络化背景下能够充分实现信息搜集与处理的实时性。基本在信息得到采集后, 财会审计工作就能够实时发生, 这和传统的人工采集及人工审计而言, 实效有了大幅提升, 且数据分析处理的准确性也会更高。

2.4 推动信息的主动获取

传统的财会审计方式基本以事后审计为主导, 这其实融入造成较大的制度缺陷, 会让很多潜在问题无法预见, 审计工作的内在功效也不能得到体现。有了信息化建设后, 网络设计可以实现信息的主动获取, 只有合理授权, 审计工作才能主动获取信息, 对于审计对象的各方面信息进行充分审核, 甚至可以实现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深入分析。这就让审计工作的效用得到了极大拓宽, 审计的意义也有了延伸。

3 信息化建设推动网络财会的实施路径

3.1 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

首先要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开发, 这是网络财会审计能够实现的依托。随着网络审计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相应的审计工具和软件也越来越丰富。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 购买需要的管理系统, 也可以投入一笔资金,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管理系统的量身定制。只有首先引入一套高效稳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网络财会审计才能成为可能。

3.2 审计程序及工具的应用

如果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或者还不具备购买管理系统的能力, 企业可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多展开对于各种审计程序与工具的应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度发展, 基于财会审计的各种使用工具软件已经非常普遍, 很多软件的实用性都非常理想。企业只要找寻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工具或程序, 网络化审计同样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3.3 对于网络安全的审计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 内部审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构成, 这不仅是细致分析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和运营绩效的依托, 其中也涉及很多企业内部咨询。因此, 在使用网络财会审计时, 很有必要展开对于网络安全的审计。一方面, 要分析当前企业的网络环境现状, 尤其是要对于一些恶意攻击的病毒等有充分防范, 防治企业内部信息被盗取。另一方面, 要让企业的审计信息和相关资料得到良好保存, 要维护整体网络环境的安全, 避免这些资料的泄露。

3.4 网上审计的实施

传统的审计工作涉及的工作量非常大, 无论是信息数据的采集、搜集还是后续数据资料的分析整理等, 这些都非常烦琐, 如果交由人工完成还很容易出错。网络财会审计则能够让几乎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在网上完成。无论是信息采集、数据资料的分析直至最后审计结果的产生, 这些都可以借助网络化工具实效。这让审计工作的效能有了大幅提升, 同时, 财务审计的渗透力度, 工作的深入程度, 以及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等, 这些都会有明显提升。

3.5 保障内部审计环境安全

在网络财会环境下, 企业财会信息的安全不仅在于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上, 还在于外部网络的安全。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加之外部网络的控制较为困难, 导致外部网审计的困难较大。为了保证企业网络交易活动的安全, 审计单位应对网上银行、电子货币发行单位、认证机构等进行审查, 通过数字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等对网络安全进行有效控制。为了验证有关单位的可靠性, 可以通过专门的中介机构进行, 在科学验证之后, 出具审计报告。只有做好充裕的内部审计环境的建设, 这样才能够避免各种恶意事件的发生, 让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安全得到保障。

3.6 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线索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的审计标准、审计报告标准、现场作业标准都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应在过去的审计准则和审计标准基础之上, 不断修正有关的审计准则与审计标准, 逐步建立起适合于网络财会环境下的审计准则与审计标准, 如系统开发审计、会计软件设计、内部控制审计等, 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摘要:网络财会审计发展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 在运行和使用中, 首先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审计需求, 合理进行网络化工具等的选择。让审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有所保障, 这样网络财会审计的实效才能发挥。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网络财会,审计,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红星.新时期财会审计研究的趋势与动态[J].辽宁财税, 1996 (11) .

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范文第2篇

一、信息系统审计的涵义

信息系统审计出现的时间不长,直到21世纪才进入我国。信息系统审计是在电子数据处理审计(EDP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目前对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Ron Weber(1999)认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邓少灵(2002)认为“信息系统审计是指对信息系统从计划、研发、实施到运行维护各个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以审查企业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有效,保证信息系统得出准确可靠的数据”。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协会(ISACA)认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的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钱啸森等(2006)认为信息系统审计是对信息系统规划、开发、运行和维护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确保其符合经营管理目标的过程。

无论哪种定义我们都可以看出,信息系统审计是传统审计的深化,其目的在于有效地监控信息系统的风险。信息系统审计更加强调系统的观点,审计对象包括整个信息系统环境以及与此有关的业务在内的以网络及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而审计过程比传统审计更加复杂,覆盖了信息系统从规划、开发、运行、维护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

二、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兴起和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追求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存贮和交换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高效和程序化给人们带来便利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犯罪案件的频频发生、系统不稳定引发社会问题等,系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如2007年9月,西安市医保中心使用未经测试、未经验收的软件系统将医保资金打入个人账户时,先是重复给18万余人账户多打入医保资金1 090万元;在发现错误扣回这些资金时,竟又多扣了1.85万人账户上的资金。为恢复数据,该中心被迫紧急叫停西安市医保信息系统,在长达7天的时间里,全市130万市民拿着医保卡却无法购药、无法就医,西安市社保局局长张平均因信息系统混乱诱发的问题而丢了官;2011年5月13日,广州市广珠轻轨站外抛锚,因信息系统故障致列车2个多小时进不了站;2011年10月25日,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发生故障,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结算运行,患者无法使用医保卡结算,致使东城区3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因信息系统故障关闭近一周无法正常提供门诊取药服务等信息系统故障引发问题不胜枚举,原因也各种各样。

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有效性和效率成为制约信息系统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现在普遍开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在基于认可了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数据真实的情况下,采取有关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审计人员并未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仅对它产生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进行审查。那么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呢?其运行结果是否真实有效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就要受到质疑,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信息系统审计作为一种可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及高效运行的新的审计模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随着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国民经济信息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信息系统审计是审计机关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新任审计长刘家义多次指出,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信息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信息化条件下,政府机关通过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运行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确保这些系统的安全稳定,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其次,信息系统审计是新形势下防范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由于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和单位业务量的不断扩大,许多我们审计过程中需要的取证材料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直接生成的,而如何确保这些系统直接生成的材料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如何确保审计机关不是“假账真查”,如何确保系统自身的产品(信息资源)是可靠的,不能仅仅依靠被审计单位的承诺来解决,而是要通过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来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第三,信息系统审计是查处打击新型犯罪手段的重要途径。由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我们对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在一些特殊的行业,如银行、保险、电信行业,如果离开信息系统,正常工作将无法开展。但同时,利用信息系统漏洞而进行的计算机犯罪行为屡有发生,这更加引起我们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合理授权等安全性、可靠性的关注。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能够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信息系统的运行,同时,对利用信息系统进行计算机犯罪也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

三、当前制约基层审计机关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因素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基层多数单位在财务核算等内部管理上均开始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如何克服审计资源的不足,积极有效地开展基层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已经成为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笔者认为,制约基层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有五大因素:

一是对信息系统审计的观念转变不到位。信息系统审计不仅是审计手段和审计对象的转变,更是对传统审计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一方面,对信息系统审计的认识和定位不到位,对信息系统的理解还停留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或辅助审计软件开发及应用的层次上,尚未全面树立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审计的理念。信息系统审计不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其对象就是信息系统本身。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种审计手段,而信息系统审计就是一种审计模式,通过对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审计,来对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做出合理的评价。另一方面,对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等、靠、看”的思想。由于对信息系统审计这样一个新生事物,理论和实践的认识程度还不是非常成熟,常规性审计工作主要包含财政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审计观念仍局限在查错纠弊上,审计习惯于“就账审账”,同时审计思路难以衔接,会造成不知如何下手,从而引起畏难情绪,望而却步,寄希望上级审计机关先进行合理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一套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在这基础上再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导致基层审计机关对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开展仍处于“等、观、望”的状态。

二是审计人才培养尚未形成机制。开展信息系统审计,需要熟悉、精通审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包含两个方面的人才,一种是精通审计、担任过大型项目主审且熟悉计算机应用的高级审计师;另一种是精通计算机(例如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或者熟练掌握数据库有关技术、信息系统控制以及软件工程等知识,同时又熟悉审计原理和审计实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业务骨干大多为财会和审计专业。虽然经过计算机强化培训审计机关会用计算机的人越来越多,但信息系统审计不仅要“会用”还要“精通”;不仅要精通计算机知识,还要会将审计思路转变成计算机审计方法,现有审计人员素质很难满足。针对这种状况,基层审计机关有的是直接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想取而代之,但从实际引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来看,如何将审计思路提炼成计算机语言并融合于信息系统审计中,依旧需要审计机关后期的不断培训。

三是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存在不足。一方面,在硬件设备购买上,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经费重点保障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化办公管理和联网审计的硬件投入;而信息系统审计要承载运行的大量数据,往往依靠普通笔记本或配置较高的台式机是难以奏效的,引入小型服务器对经费紧张的基层审计机关来说难免捉襟见肘。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应用参差不齐。从基层被审计单位软件应用情况看:各种软件各行其道,同一个品牌的诸如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都有许多个版本,每个版本系统自身不复杂,但难在小而多;另有部分垂管单位和业务性强、业务量大的单位,其业务信息系统是由省统一布置,其信息化程度高但又不能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基层审计机关往往只能获取终端数据,测试数据的运行几乎不可能。

四是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充足。当前,审计机关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所依赖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审计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1]88号)等。但是,《审计法》第三十一条和三十二条,仅明确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和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系统(即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而对与被审单位管理和决策等有关其它信息系统的审计,则未予以明确。在现代信息系统审计中,不仅跳出了传统概念上的账册、凭证,甚至跳出了计算机电子数据,开始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设置、内部评价标准进行探索,但由于缺少法律支撑,被审计单位对开展信息系统安全审计所需的数据字典、程序开发文档等核心文档时,常遭到对方以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等种种理由而拒绝,而审计机关又没有确切的法律依据强制要求提供,导致信息系统审计开展困难。

五是信息系统审计相关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不完善。由于我国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正处于起步阶段,对审计机关如何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尚在积极探索中。信息系统审计缺少具备实际指导意义的相关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审计案例,而信息系统审计查出问题定性复杂、依据难找,也缺少具备实际指导意义的相关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的缺失,不利于规范和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不利于衡量和评价信息系统审计工作质量,也不利于防范和规避信息系统审计风险。

四、基层审计机关加快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基层审计机关在推动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时候,只有充分运用现有条件,从“小”处入手,以小搏大,逐步推进,方是良策。

一是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目前推行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有四种方式:独立式、全结合式、结合式和倒推式。各基层审计机关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实际状况,充分学习了解各种系统审计方法,不能盲目推行独立式和全结合式。要以倒推式为起点,结合式为发展,独立式和全结合式为最终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专项资金类审计项目被审计单位大多采用自行开发的软件,因而更具备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条件。如某地实施的《地方税务征管信息系统审计项目》,审计人员从一个抵扣项的“小”字段出发,见到其对减免税的“大”影响。实施过程中,不贪大求洋,采用最简单的倒推式审计方法,最终确认应退未退减免税近千万元的问题。而《J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算机管理系统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则从身份证号这样一个“小”事项出发,倒推出该系统参保人员信息输入未予控制,导致一人多保的问题。以“小”事项见“大”系统,揭示出了资金管理的“大”问题和“大”漏洞。

二是逐步积累审计资源。从这两个成功的信息系统审计案例来看,项目的实施一旦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的信息系统就会更加熟悉,自信心就会更强,也逐步累积了经验,为今后的审计奠定了基础。“小”的审计成果促进了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大”的发展。在硬件设施的配备上,一方面要在经费供给上保障信息系统审计,逐步改善硬件设施,以点带面,推动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数据量过大又不能直接采集或运行的,可通过数据分割的方式来解决;对内存不够、计算运行时间过长等问题,可采用换人不停机的方式来解决。

三是加强审计沟通交流。首先加大审计系统内部交流。可以结合审计特点举办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知识的培训班和审计案例观摩讲座,以成功的案例来挑开信息系统审计神秘的面纱。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排除审计人员的畏难情绪。进一步规范审计操作、完善审计内容、统一审计处理,逐步形成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意见和应用标准。其次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要让被审计单位充分感受电子化管理的便利,以推广会计电算化为基础,推广信息系统管理。要让被审计单位逐步了解并接受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从而转变观念,创造更加宽松的审计环境。

四是充分利用现有人才。首先继续加强对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系统培训。目前各基层审计机关基本都已经具备一定数量的审计业务与计算机水平均比较突出的业务骨干,要继续进行系统培训,逐步培养出自己的“信息系统审计师”。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之间需要业务学习与交流,了解互相存在的困难,交流彼此解决的方法,特别是成功案例的经验分享。通过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基层审计系统的整体水平。

五是形成良好审计氛围。信息系统审计的开展并不能仅仅依靠一两个计算机业务骨干,而是要全员动员,全员参与,才能把信息系统审计这篇文章做好。首先,领导重视是关键。对于县级审计机关而言,只有领导重视了,信息系统审计才有发芽的土壤,才能有更多的审计人员参与进来,才能有更好的硬件软件保障。其次,转变思想观念。当前,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审计人员要切实去除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畏难思想、无用思想和上级先行思想,主动融入和参与到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潮流中去。

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推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各基层审计机关既不能被困难吓住,也不能冒进。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充分调动基层审计人员的积极性。用阶段性成果推动,用最终的目标鼓励,以小搏大,积极有效地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工作。

(作者单位:吉安市审计局)

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背景下,随着全面改革的逐步深化,对于保险公司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将信息系统审计加强完善能够有效促进保险公司的健康长久发展。信息技术当前在各个行业发展中都有着渗透,企业的发展想要得到快速迅捷的目标实现,就要能够将信息技术得到熟练创新的应用。本文主要就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性以及主要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就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审计内容和审计流程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就完善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的优化策略实施进行探究,希望对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保险公司 信息系统审计 内容

一、引言

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在信息社会环境下从传统的审计进行逐渐发展的新的审计,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对审计的效果的优化,能够将企业的财务方面的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对于信息系统审计主要还是来自于电子数据信息处理,通过财务数据电子数据的处理将财务管理高效的进行,在当前的企业竞争下,通过信息系统审计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加强这一层面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保险公司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分析

(二)保险公司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性分析

信息系统审计在保险公司运营中的应用有着其重要性,信息系统审计作为是法人治理重要手段,将其在保险公司中的有效应用就能够保证保险公司财务方面的科学发展。信息系统审计也是对信息系统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工具,信息系统可靠性也需要有信息系统审计进行保证,另外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也需要信息系统审计的保障[1]。信息系统审计的应用是保险公司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并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财务管理水平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将会计处理工作的计算机化得到有效加强。另外,将信息系统审计在保险公司中的应用能够鉴证电子化数据真实可靠性,对数据实时审计需要信息系统审计。

(二)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内容分析

对于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内容来看主要有管理流程审计以及技术平台审计,信息系统的项目审计以及生产系统审计等几个部分所组成。其中在管理流程审计层面,信息技术管理流程审计最为主要的就是评估和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的信息技术规划,以及对信息系统取得制度及流程的评价等层面。另外在技术平台的审计内容层面,这是对信息技术基础平台运行和安全管理进行的评估,以及硬件运行和安全管理等各种内容的评估[2]。再者就是信息系统的项目审计层面,信息系统项目审计是对项目管理以及监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最后就是对生产系统的审计,是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吻合审计,以及评估数据的访问权限等等。

三、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审计内容和审计流程分析

(一)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审计内容分析

从保险公司信息系统审计内容层面来看,审计前的调查阶段审计人员要能够对保险公司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业务流程能有深入化的了解,并要能够对系统基本架构充分掌握。其中在业务授权以及审批控制审计层面有着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测试过程两个层面;而在数据输入控制审计内容以及数据处理逻辑审计和数据输出控制审计内容上也是由审计目标和审计测试两个内容相构成。

(二)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审计流程分析

从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审计流程层面来说,主要分为准备、实施、审计报告这几个流程。从准备阶段来看主要是基础,是对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进行的调查,从实际的内容上主要有对信息信息审计目标的明确以及对审计单位相关情况而定调查和初步风险的评价等。然后就是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以及调查和了解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然后对固有的风险进一步评价,还要能够评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最后就是进行编制审计的计划然后向管理层递交审计计划书[3]。

再者就是具体的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要能够有具体的审计目标没在对系统的输入权限以及数据格式等相关内容检查之后,对数据的安全完整性得到有效明确保证。然后根据投保单确定保险的事故以及进行划分保险的责任,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能够通过观察法审计人员可到现场对输入数据操作的情况进行观察,对各个层面的问题要能查看是否是合理的。然后就是通过测试数据的方法可以通过审计人员对真实业务设计虚拟数据然后提交到系统实施处理,对所输入的数据查看是否是重复操作。最后就需要采用数据的验证方法在对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查看之后对数据的完整性要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对于信息系统的审计报告的阶段,就要通过整理评价搜集到的审计证据,以及对这些证据进行复核,还要能够对审计结果加强评价并形成审计的意见编制成审计报告形式。另外还可以通过观察的方法通过审计深远对数据操作过程进行查看,并和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展开座谈会等。也可以通过文档查阅的方法对输入的数据界面格式的简单清晰等问题进行查看[4]。

四、完善保险公司信息系统审计的优化策略

针对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审计当前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所以这就需要信息系统的审计人员积极的参与到生产系统的建设中来,要能够让生产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专业化的审计指导。这样才能为之后的系统投产之后,在审计的工作上发挥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保险公司要能够在外部的审计方面通过将专业审计机构实施引进并和外部的财务审计得到有效结合,对管理层的局部问题得到有效重视[5]。然后在具体的稽核业务过程中,审计范围能够确定为管理层所关注的风险控制点。

另外,对于我国的相关信息系统审计的准则体系要能得到完善的制定,并要能够遵循相应的原则加以完善,将系统性以及结构性的原则得到充分重视。并要能够加强和信息系统审计相配套的立法,在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以及网络经济的相关立法层面要能得到充分重视。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系统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再者就是要能在信息系统方面提供统一的审计接口,将会计软件进行规范化处理。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的保险公司信息系统审计的完善要能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加强,随着信息化成都的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审计的标准化以及体系化和程序化目标也逐渐得到了实现,在此过程中就要能够进一步促进保险公司的财务方面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以及应用的重要性等层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希望能对保险公司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国华,邵求明.从企业信息化的进程看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14(02) .

[2]邓春梅,李嘉明,马宁.信息系统审计及其相关问题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3]杨洋.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作用和意义[J]. 辽宁经济. 2014(10).

[4]万建国.信息系统审计——未来审计的重要内容[J]. 中国审计. 2013(11).

[5]余念祖,陈涛.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与实务[J]. 湖北审计. 2014(03).

作者简介:林伟璇(1980-),女,海南省海口市人,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公司,职务:高级主管,研究方向:审计学。

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现代财务信息管理中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形成了联系紧密的关系,二者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在现代公司治理下注册会计师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合理界定各自的责任范围,对于发挥其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财务信息; 审计责任;会计责任;界定

一、财务信息的内涵及社会管理需求的发展

财务信息既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它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由于财务信息在管理中地位、作用的增强和对财务信息的要求日益提高,从而使财务信息的重点发生了三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原来主要对外编送报表、报告财务状况转向对内加强管理;由原来主要是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同时进行;由原来的主要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转向综合提供并运用信息,干预生产、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当将财务信息系统置于公司治理系统和公司管理系统相整合的框架中加以研究时,可以发现:财务信息系统一方面是联系治理系统与管理系统的纽带,是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部分和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另一方面财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的引导和控制。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联系现实,在财务信息失真时,人们往往对财务本身横加指责,认为缺乏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是财务工作本身的失职。显然这种就财务论财务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当企业内部监控机制中的董事会、监事会只是一种形式而产生不了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及监控动机时;当企业外部资本市场成为众多对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关心的中小股东进行投机炒作的场所时;当企业管理者更多地是以行政方式委派到伦业而不是从经理市场中竞争产生,甚至还无所谓经理市场时;当企业还沿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惯性进行管理时;财务信息是否还能发挥其作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就不会有对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的需求。

因此要解决财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关键是要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可喜的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就如何形成合理的;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决定”也特别强调改革企业管理,“要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管理薄弱环节,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这表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已得到高度的重视。

二、会计责任的涵义

会计责任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是指被审计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时所应负的责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二是对各项经济事项作出完整的记录;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四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

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资料的完整性是指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资料必须全面、系统,既不发生疏漏,又不发生以偏盖全的现象;会计资料的合法性是指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必须符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其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

三、审计责任的涵义

审计责任是针对注册会计师而言的。注册会计师在西方被誉为“不拿国家工资的经济警察”。虽然审计费用应由审计单位支付,但是,它却不能仅仅只为被审计单位负责,而是应当依照独立审计准则,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进行审查,将其审查结论表达于审计报告。并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可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具有既对被审计单位负责,又要对政府负责的双重性。

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公正性、合法性四个方面。如实反映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发表的审计意见;可验证性是指审计结论可以通过事实进行复核验证,计算分析正确,如果进行复核,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公正性是指审计的立场公正,不偏不倚,审计意见的表达不受任何偏见或成见的影响,对影响财务报表公允性的重要信息均应客观披露。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及行政法规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对其审计结论要负三个方面的责任,一是要负行政责任。即注册会计师如果违反了法律、执业标准或其他行政法规,必须承担行政上的法律后果,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营业和撤销、对注册会计师警告、暂停执业和吊销证书。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和第三十九条中。二是民事责任。即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对于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违反合同或民事侵权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违反规定,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依法赔偿责任,它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三是刑事责任。即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由于重大过失、舞弊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违反本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故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两概念在实务中难以界定的原因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足

独立审计的主体是处于超然独立地位的注册会计师,是一种受托审计,而非强制性审计。因此,独立审计应具备双重独立性,既要独立于委托人,又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挂靠制”和行政干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打破行业和地区垄断。这是造成实务中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两概念理解上的分歧

1、会计执业界同公众之间理解上的分歧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其审计,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以供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但注册师审计并不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正确性、合法性、完整性作出百分之百的承诺,对被审计单位未来发展和经济效益与效率做出肯定性的保证。然而,注册会计师事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公众对民间审计行为的性质,审计报告的意义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公众审计期望与审计实际作用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距,这也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又一个客观原因。

2、企业与事务所之间的分歧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难以界定、两者互相转嫁风险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两责任的承担者的角度不同,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主体,被审计单位同事务所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

被审计单位总是以“审计单位理应检查出存在的问题”为由推脱会计责任。然而,现代审计由详细审计发展到抽样审计,从审计取证的广度上而言,不可能涉及到企业的所有凭证、帐簿;从审计取证的深度而言,审计工作只是短时间内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公允性的一个再认定,审计人员只是从原始凭证中去推理业务发生的起因、经过,了解的程度非常不全面。若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及相关方面串通舞弊,审计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只可能承担由于审计失误而造成的审计责任。

(三) 法律上的不完善

1、会计准则的不确定性

会计准则对许多交易及事项采用可选择的会计方法,这种选择性以及准则外业务的会计处理,是诱发会计与审计责任不清的动因。这种选择性使得公司据以编制会计报告的备选会计方法很多,独立审计人员在评价会计方法的选用上又缺乏明确的标准,使得会计责任容易向审计责任转嫁,从而引起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责任对象不明确

我国现行准则中,对审计人员责任对象无明确规定,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对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对象明文规定。既然无责任对象,在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上就可能模糊。

3、职业判断无明确依据

独立审计过程中,经常需要运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在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例如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进行的评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都对此做出了规定,但均需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由于所处环境与各自目标不同,两者所做出的职业判断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对重要性原则的判断又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旦涉及到两者的责任,很难去界定到底是会计人员误用会计政策,还是审计人员未保持应有职业谨慎。

五、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具体界定

(一)下列行为应界定为单位的会计责任

1、违反《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未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及进行会计核算。如在法定的会计账簿之外,另设一套或多套账簿,造成企业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

2、违反《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虚假会计报表。

3、违反国家及地方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

4、在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过程中,企业故意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应认定为企业会计责任。

5、社会审计机构发表了审计意见,出具了审计报告,而企业不予采纳的,应界定为企业会计责任。

6、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通同作弊,企业应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

7、企业发生的其他违反国家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

(二)下列行为应界定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

1、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未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仅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就出具审计报告。

2、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索取客户在经营过程中的必要的审计证据,如重要的购销、投资(联营)、担保合同,重大经济事务的董事会决议(或纪要)和法律诉讼事项,造成对其重大经济事项的漏审,导致审计报告失实、失真的。

3、注册会计师虽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却因遗漏或回避了企业重大问题而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

4、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对应予披露或揭示的事项不予披露揭示,而出具不恰当意见的审计报告的。

5、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与审计工作底稿的证据和结论不相符合,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

6、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通同作弊,出具不真实、不合法的审计报告,应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

7、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存在的其他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作者单位: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1]石爱中等.审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版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版

[3]李海军等.浅谈审计责任的界定.财会月刊.2000.10

[4]陈晓航等.浅谈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8

[5]张弘等.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比较.商业经济.2004.3

[6]邱景中.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之比较.河北法学.2005.3

[7]吴振军.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商业会计.2005.3

[8]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

[9]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2001

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范文第5篇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汀环境下财务报表审计的比较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乃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会计信息系统在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为保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有效和效率,对其进行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弄清它与IT环境下的财务报表审计的差别,对我们开展今后的审汁工作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孙立辉

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大数据;审计风险

一、审计信息化背景介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审计对象的信息化使得审计信息化成为必然,那么信息化时代对审计方式、方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手工环境下,审计人员常用的审计方法包括检查法、观察法、重新计算法、外部调查法、分析法、鉴定法等。

(一)审计方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被审计单位的运行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化环境,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查账为主要手段的审计职业遇到了来自信息技术的挑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审计工作成为必然。这种情况下,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发生了变化,电子数据审计成为近年来审计信息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审计人员若不掌握电子数据审计技术,将面临无法胜任审计工作的挑战。

(二)审计对象的新变化

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对象是电子数据,因此,审计证据的获取多是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被审计数据的分析来完成的,也就是說,通过对被审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可疑数据,并通过对可疑数据进行确认,最终获取审计证据。一般来说,开展电子数据审计需要如下几个关键步骤:(1)审计数据采集。采集被审计对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2)审计数据预处理。根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理解,将其转换为满足审计数据分析需要的数据形式;(3)审计数据分析。采用通用软件或专门的审计软件对采集到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发现审计线索,获得审计证据。另外,为减少纸质文件流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单位需要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审计管理信息化也越来越重要。

二、审计信息化带来的审计风险

目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审计工作将不得不面临被审计单位的大数据环境,如果不掌握大数据环境下如何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将再次面临无法胜任审计工作的挑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因此,审计人员应当进一步加强学习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数据审计方法。

(一)审计方式可能带来的审计风险

在我国目前常用的电子数据审计方法包括:数据查询、审计抽样、统计分析、数值分析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被审计单位的大数据环境为电子数据审计提出了挑战。大数据环境下,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高,信息系统复杂,且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需要采集的数据类型较多,不仅仅是数据库中的结构化电子数据,还包括一些会议记录、会议决议、办公文件、政策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因此,大数据环境下,被审计数据来源、数据采集方法、数据预处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存储方法都有所变化。目前信息化环境下现有的电子数据审计方法将不能完全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数据审计的需求,需要研究与应用新的电子数据审计方法,比如,针对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数据审计的需要,为了解决SQL数据查询等常用电子数据审计方法的不足,需要研究如何把各种高性能处理算法、智能搜索与挖掘算法等应用于大数据审计之中。大数据环境下从不同地方采集来的被审计数据中可能含有相似重复的数据,这些相似重复数据可能就是审计过程中要查找的可疑数据,如何对这些相似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是大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目前大数据审计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不难发现,大数据审计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它是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已在经济责任审计、金融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扶贫审计等项目中广泛应用大数据审计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为推进新时代审计事业新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电子数据审计正在向智能化、科学化、可视化方向发展。

(二)数据处理方面的审计风险

在审计信息化时代,我们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也是随之加大的。第一,数据风险。一是数据源风险。大数据审计全面依托数据开展。由此,作为分析和处理资料来源的数据本身是否真实、有效、完整,关系着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否可靠。二是数据处理风险。大数据审计采集数据后,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处理质量不高,如清洗掉有用的数据信息,重要数据字段匹配错误,便会影响审计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三是数据安全性风险。在审计过程中,采集的大量审计数据因外界自然的不可抗力或者人为因素在采集过程、存储过程、管理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泄露。然后是审计取证风险。一是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大量的原始证据不再以纸质的形式呈现,审计人员面临如何固化原始证据以确保其证据效力的风险。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可能需要与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有密切联系的关联方的相关数据,由于涉及到相关部门间沟通及配合等问题,不能确保获取数据或者不能获取相对完整可靠的数据,这直接关系到审计所提取证据的质量和数量。三是在数据平台搭建时,既要保证审计效率,又不能影响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增加了获取证据的技术难度。

三、如何防范审计信息化带来的审计风险

(一)从数据方面防范

对于审计信息化,完善数据分析准则,规范数据分析行为。数据分析准则是开展数据分析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审计人员在统一的数据分析准则框架下开展审计活动,有利干大数据审计的协同开展。数据分析准则应该从两个方面完善,一是准则应能够提供专业而具体的技术文档,对技术特点、使用方式及应用范畴作出说明,指导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在不同的审计阶段选择适当的技术方法开展数据分析。二是准则要对审计机关数据分析活动的组织作出有效的指导,帮助审计人员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审计项目制定审计方案,把握数据分析重点:目前,审计署计算机中心已完成了审计数据采集标准的建设,世界审计组织大数据工作组正在组织世界最高审计机关开展数据分析指南的编写,该指南侧重于大数据审计活动的组织管理,为审计人员做好数据分析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探索数据分析方法,推进数据分析新技术应用。大数据审计以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包含了查询分析,统计分析,多维分析,挖掘分析等多种分析技术。随着大数据审计的广泛开展,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已难以高效处理新环境下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而以 Python 为代表的分析工具日趋完善,在Python的集成开发环境(IDE)中有大量优秀的开发工具包,其胶水语言的特性能够将这些工具包无缝衔接,为审计人员提供可视化分析、趋势预测、自然语言处理等优秀分析工具。此外数据分析工作还将会与云计算、分布式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以技术优势提升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必须对新技术呈开放的态度,做好技术的创新与积累,并提升与数据分析专业人员的合作能力,能够在数据分析的框架内准确地表述出审计需求,为新技术的开发与引入创造条件,积极推动新技术的落地与应用。

(二)着力提高数据采集及分析质量

在审计实施方案中明确数据采集范围、采集流程及相关责任人。提前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硬件质量、软件设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研判,建立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及分级制度,降低数据带来的审计风险。加强与被审计单位数据提供人员沟通,保证所提供的数据质量、范围满足审计需求,防止被审计单位蓄意篡改、隐匿数据,确保数据源的真实性、完整性。采集数据之后应对数据质量进行测试,评估数据的可靠性。审计数据分析工作开展过程中,数据分析组应该和审计组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确保审计思路和审计目标的一致性。同时,数据分析组应实行复查制,对分析人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复查,减少由于思路错误或者方法错误而导致结果错误的风险,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对数据的维护,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一方面通过提升计算机防护能力,有效预防和阻止病毒、黑客攻击对数据安全的威胁;另一方面,通过对审计人员数据查询、获取、使用设定权限,严格控制数据的使用者。加强审计人员的保密教育,依法惩处泄露、遗失数据资料的行为。完善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計取证方法。一是明确大数据取证各个环节的规则,确保审计数据证据的可靠性。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电子数据的同时,也应该获得数据库数据字典、技术手册、电子数据提供单位及负责人对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承诺书,从源头保证电子数据的可靠性。审计人员必须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对电子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全过程进行记录,特别是需要准确的记录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分析语句及技术方,以确保最后的分析结果是可以重复和验证的。在进行跨数据库、跨部门综合分析时,应该确认相关的数据库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字段与字段之间的可比性,保证审计证据与结论之间的逻辑性。二是明确审计数据取证程序,确保审计数据证据的合法性。在数据采集环节,审计人员应当在规定的采集范围内进行数据采集。在数据使用环节,审计人员应该按照法律法规或者实施方案的规定,履行审批程序、获得授权后使用。在数据日常管理和维护中,应该采取技术手段确保审计数据库的安全,防止审计采集的数据被破坏或泄露,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保密意识,避免数据被滥用。三是制定适当的数据证据归档规则。一方面是采集入库的数据应当按照电子数据的归档要求进行归档保存,另一方面,作为审计结论重要来源的电子数据应该通过归纳、加总等方式形成中间表固定为纸质证据,并在具体审计业务档案中归档。构建数据分析平台,提高数据分析工作效能。随着审计全覆盖的深入开展,面对复杂的数据环境,审计人员需要统一、高度集成的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以满足各种场景下的审计需求。在数据分析平台上,审计人员既可以利用优秀的审计经验与成熟的审计工具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参考,也可以分享新的审计成果,形成审计成果利用与优化的良性循环。模块化建设是审计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模块化的审计平台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与可拓展性,审计人员在开展数据分析时可以定向深挖特定领域模块的资源,提升审计能力。此外,通过模块升级来提升平台数据分析能力的方式,也更为安全与高效。金审工程是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与前两期相比,金审三期更加强调数据分析平台的模块化与可拓展性建设,力求为面向未来的大数据审计工作构建好数据分析平台。

保障数据分析安全,降低数据分析系统风险。审计人员必须强化数据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在开展数据分析时,做好记录与归档工作,力求这些记录、操作日志与数据,能够复现数据分析过程与结果,保障数据分析安全与分析质量。此外,基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与不稳定性,针对软件与硬件设备的知识产权等问题,审计机关应以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核心,构建技术生态体系,确保数据分析工作的稳定与可控,从而降低系统性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范帆. 军工企业集团审计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J]. 财务管理研究,2020,(10):58-61.

[2]陈耿,郑晶茹,韩志耕. 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

[3]姜铭. 大数据时代的审计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 时代经贸,2020,(27):8-9.

[4]胡利军. 大数据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措施[J]. 经济管理文摘,2020,(18):133-134.

[5]孙龙渊,梁力军,李卓松,袁瑞鑫. “审计信息化”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研究[J]. 当代会计,2020,(17):68-71.

[6]王宁. 大数据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影响与对策[J]. 当代会计,2020,(17):77-78.

[7]刘春娟. 大数据环境下提升审计监督效能的实现途径[J]. 今日财富,2020,(17):99-100.

[8]范丹阳. 大数据时代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与防范研究[J]. 潍坊学院学报,2020,20(04):38-41.

[9]仲崇丽. 金融风险防范视角下大数据审计的实施策略[J]. 科技经济市场,2020,(08):28-30.

作者简介:

岳俊妹(1995.05—),女,汉族,籍贯:甘肃庄浪,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 ,专业:审计,研究方向:社会审计。

兰州财经大学 岳俊妹

上一篇:商业批发企业资产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