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2024-05-07

可持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

一、世界有机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生物动力农业,最初的实施是由民间生产者自发组合的协会,在各自区域内制定各自的规则或标准来指导农业生产和产品加工,后来产生了一些相应的认证管理机构。其后的20年间,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国分别在国家范围内创建了相对规范的有机农业体系。随着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的广泛联结,1972年11月,5个国家组建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其总部设在德国,IFOAM也成为倡导和监督世界有机农业的国际性组织。它将“有机农业”解释为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一系统将土壤本身的肥力作为成功生产的关键,通过尊重植物、动物和景观的自然能力,达到使农业和环境各方面质量都最为完善的目标。

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期进程极为缓慢。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发展到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的极度危险的地步。由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感到有必要采取共同行动,以加强环境保护,在各级产业生产过程中开始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的质量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段时期,有机农业的概念得以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替代传统农业的新思潮。

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首先得以确立。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实践模式,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深度均有了质的飞跃。有机农业的生产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支持,其由简单、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由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的良性循环的生产运动;有机农业也由关心环保发展到关注环保和食品安全,在日本甚至将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努力发展成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促进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的发展;有机农业产品从以“有机食品”为核心扩大到“有机产品”这一更宽泛的概念,近年来已经有发达国家根据生产原料是否有机,而将有机产品扩大到有机肥料、有机纺织品、有机皮革、有机化妆品、有机林产品、有机家具等。

目前,IFOAM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泛、最庞大、最权威的,拥有由近120个国家、600多个会员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其已成为世界有机农业的保护伞。根据它制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根本目标是促进土壤、植物、动物、人在内的且相互依赖的综合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据国际贸易中心(ITC)的调查显示,2003年初全世界的有机管理农业用地为1700万公顷,到2005年急增至2400万公顷,增长快、幅度大的有机农业成为世界农业的新亮点。

与此相应的是有机产品认证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有机产品认证是为保护人体健康,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对农产品的生产方式、产品的加工方法、产品的贸易行为以及其他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所开展的认证。其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优劣程度和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好坏程度的尺度,是国家发展有机产品政策的具体体现,是强化有机产品管理的基本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取得有机产品的国际标准认证,通过技术壁垒,成为发挥各国经济优势和扩大出口的关键之一。

虽然有机产品的产量较之常规产品的产量要低,但是市场价格比常规产品价格要高出30%,有些甚至高出2~3倍,市场销售占比和额度不断呈上升态势。有机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不断增加和变化,主要有4种方式:(1)生产者直销。通常是由生产农户设立直销店铺、承租专柜、订单的宅配送或网购的邮送;(2)有机产品专卖店销售。这种方式因其专业化程度高,因此销售较好、较快,销售占比较大;(3)与常规产品销售店联营或设销售专区;(4)与产品再加工销售商联盟,实现产销一条龙。

二、我国有机农业的定义及目标

在我国,对“有机农业”的定义通常是指,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一定基本标准,在农业生产中完全不使用化学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不采用转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其生产的主要有机产品是有机食品。

在我国,有机农业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我国有机农业的生产主要是依靠系统内部有机废弃物的利用和种植绿肥来解决土壤肥力,依靠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有机农业的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

三、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脱离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后,便进入了“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的传统农业阶段,这段时期的农业以自给自足为特征,虽然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但被动顺应自然,生产力低下。随着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逐渐进入了以石油为代表的现代社会进程中,中国农业融入了广泛应用化肥、农药、生长素、转基因等现代农业中。但是,因现代技术带来了诸如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和农业产品品质下降、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现代农业体系内的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的加速发展。中国在高增长率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认识到亟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自己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重新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由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替代农业研究运动的推动下,旨在探求农业持续发展的环保型生态农业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90年代,中国的有机农业开始起步,1994年成立了专门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后改称为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随后,陆续在多省、市、自治区设立了OFDC分中心。1999年,我国制定了OFDC《有机产品认证标准》(试行),并于2005年公布了国家标准。多年来,我国有机农业政策不断出台,相关补贴也有所增加,有机生产认证面积年均以30%的速度递增,有机农业在一定程度得以发展。

20多年来,我国在常规农业之外大力推行有机生态农业建设,建设区内基本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3个方面的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践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并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

进入21世纪,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实施农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在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田污染和常规农副产品中一些高残毒药品含量超标的污染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农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最主要技术障碍。毫无疑问,有机农业在继承与摈弃传统农业和环保型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也顺应了当前有机农业盛行的全球趋势。

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业占比不到3%,但根据中国在世界农业中的份量来分析,随着中国政府和谐、务实、可持续工作思想和作风的形成,中国生产的有机食品不仅会在国内食品市场中占比大幅增加,而且其出口额在10年内有望在世界有机食品国际贸易中占比达到5%以上。

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少相关专业及关联技术和知识。有机种植农户缺少对有机肥料的制作、防治病虫害、轮作等相关知识的培训;生产和试验基地缺少技术人员辅导;缺少提高产品商品化率的培育和加工技术;有机农业生产配套技术稀缺;适宜不同区域的有机种植的品种不足。同时,与相关联产业联结不畅,相关联产业的科研技改水平亟待提高。

第二,生产成本相对较大。因科技力量不足,我国现期有机农业投入大,投资加回报期较长,导致资金短缺;有机劳动力成本增幅较大;真正的有机肥料供应不足,部分投放市场的有机肥料的使用效能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有机生产方式所要求的耕作方法不便操作;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复杂,监督认证困难,导致监督认证的管理成本上升。

第三,产品销售利润不足。大部分国人因收入限制或生产习惯和销售方式守旧等,造成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不能优质高价,收益率不理想。

第四,政府扶持手段欠科学。政府在促进有机农业发展时,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难以落实,特别是扶持资金申请条框过多,受益面窄。

五、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策略建议

第一,加强和完善有机农业政策体系建设。政府应明确有机农业的涵义和定位,从财政、金融、产业化发展、政策法规等综合角度分析、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政策,对有机农业的生产进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其范围包括:有机生产补贴政策、有机咨询体系建设、有机产品认证管理与市场规范、有机农业的环保文化与理念宣传等。

第二,加速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国际化步伐。IFOAM与许多国家有影响力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或咨询机构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其中有些国家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已在中国建立办事处或分会。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法规互认,在当今经济极大融通的全球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有机农业机构建设,强化中国有机农业认证机构的能力和国际地位,完善我国有机产品认证体系。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立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工作的评价尺度,这是强化有机产品管理的技术基础,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有机产品的国际认证也是发挥经济优势和扩大出口的一个关键。

第三,加快建设有机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大部分在科学院所和实验室里,并没有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无法实现有机农业生产由初级的资源消耗型向先进的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因此,有机农业应在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尽快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建立科技支撑平台,完善我国有机农业科技系统;同时,建立起集植保、土肥、气象、耕作、育种、灌溉、管理、经营、财会、信息电子化等一体的有机农业现代生产综合管理技术,广泛树立技术联结与支持,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四,中洋结合,充分挖掘、利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的技术精华。国外有机农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其有机农业在理论指导下,以严格的质量监控为保证,全方位权衡市场需求与社会效益。我们在积极借鉴和汲取国外已经取得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也要肯定中国古老农业文明史中的许多技术精华,潜心总结,充分利用我国生态农业已经取得的成熟理论和丰富经验,将立体种植、时空布局、用养结合、地力常新等传统方法与太阳能利用、生物能转化等现代高新科技力量充分结合起来,并应用到现代有机农业建设体系中,使之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做好有机农业理论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新思维。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源于市场推动。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一方面是引导有机农业的生产进程,另一方面存在干预过多问题;而生产者多是注重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思想比较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缺少理论指导,重复性强,长远目标和长远利益不明确。因此,我国应根据国情,结合有机农业具有深远意义的环保文化内涵这一最显著的特点,深化理论研究,从产业内涵、产品结构、区域布局、政策建设、市场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和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理论,以此指导我国有机农业建设快速前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使经济与环境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因共同的利益而得以重视;同时,绿色壁垒的存在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本国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的机会。我国制定了促进循环经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宏观农业政策。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正是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总之,积极发展有机农业,不仅有利于实现我国有限资源的持续利用,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实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国际化进程,有效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加速我国农业战略结构性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云馨)

可持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迈入经济大国行列,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一现状导致人与自然“相处”的情况不容乐观,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与自然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冲突。当前,人們已经逐渐意识到保护自然和生态的重要性,但还需要不断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在各行业中的实际应用。因此,在当下的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基于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采用绿色材料进行室内设计。本文就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的自然观念展开探讨。

关键词: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自然观

引言

可持续室内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结合现代生态学理论,设计为人创造的是绿色健康理念主导下的亲和自然的舒适生活。可持续室内环境的设计自然观是设计文化观念的最基础组成部分,此部分是可持续设计之根本属性的体现。可持续室内环境的设计自然观可高度概括为“与自然互融共生”的最高理想,设计的初衷是以人为本、和谐自然。

1现代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人文的理念。绿色人文的基本理念要求充分体现环保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运用环保材料对整个空间进行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来保证其功能,从而增加这一环境的实用性和功能性。除此之外,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最主要的是让人们有更舒适的生存环境,为此,设计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住宅主人的实际需求以及生活习惯等,对空间进行合理设计,这样才能够使整个住宅更加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2)坚持自然。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的环境设计时,应注重合理引用自然景观,这样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态的美感,同时室内环境也会因此变得更有生机。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要遵循以自然为主的基本原则展开工作,只有合理处理好自然环境与室内设计两者的关系,才能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3)集约化和节约化。室内设计中的集约化和节约化,主要是要求设计师合理地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提高整体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要在节能环保和生态的基础之上,对空间内的资源进行分配,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节能环保理念主要是为了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尽量减少生活污染对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时可以使用一些可回收的材料,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成本,也能够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主要目的。

2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的自然观念

2.1绿色空间布局

室内环境设计师存在的意义就是赋予空间生命,让其更富价值,让居住在该空间的人感到更加舒适。所以,室内环境设计师在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要将人性化作为设计的根本,为人们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而不是冷冰冰的空间。在符合人体工程学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师要合理规划空间,并最大程度地为人们改善居住环境。除此之外,要尽可能地满足人们居住的基本要求:通风和采光。例如,在买房子时,坐北朝南的房子是非常常见的,而且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于此户型的房子也更加青睐。但是仅靠此来设计房子是远远不够的,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要想真正实现通风和采光,还需要对南北的窗台进行改变,降低南边窗户的高度,并升高北边窗户的高度,使两边的空气能够形成流动,进而增加南北的通风,减少空调的使用,避免污染,也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2.2空间功能复合型多元化室内环境设计方案

室内环境设计方案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其主要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的基础上,来提高室内环境的利用价值,使其整体应用功能能够大大满足人们的长期使用需求。另外,该设计方案还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室内环境设计的生态文化理念,保障中小型建筑室内的设计质量。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建筑用户的生活习惯、审美要求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多种设计方案,以便可以进一步提升室内空间结构的功能作用,使其能够真正体现出复合型多元化的生态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满足建筑用户的实际需求,提高其生活品质。另外,还要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对传统装饰物的风格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安排,进而使其转变成具备多重功能的空间结构,以便最大化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设计质量。例如,在设计电视背景墙时,相关设计人员可以结合生态文化理念,在原有的背景墙构造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将其打造成一个立体储物空间,这样既可以丰富背景墙的应用功能,又能节省一定的室内空间和设计材料。由此可见,空间功能复合型多元化室内环境设计方案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建筑空间的节约,而且对于降低建筑设计成本、规避材料浪费现象等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3电器设备选择上

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中采用的设备具有高能效、循环利用资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智能化的特点。(1)设备的能量转化率是节能效果的关键,如低温辐射楼板、借用地下热水和蒸汽的地源热泵、室内装修中普遍运用的节能型灯具等的高能效都能起到节约传统能源的效果。(2)雨水收集器和中水回用系统等循环设备可以盥洗、浇灌草坪、冲厕,这是对我们岌岌可危的生命之源的有效保护。(3)室内设备从输入和输出双向表现出对可再生能源的积极利用,如光伏发电设备将太阳能高效率地转换为电能供室内乃至片区的其他设备使用。(4)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及时接受环境反馈,调节设备运行以降低能耗,如运行效率高的变水量、变风量、变制冷剂流量等智能系统都能减少资源消耗。

结语

在目前阶段中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节能和环保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理念和基础,虽然国内在这一设计过程中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标准,但在市场的不断发展之下,室内环境的设计理念得到了更好的调整。这表明在未来不断发展中,只要将不同节能手段进行合理应用,就能够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使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更加舒适、环保。

参考文献:

[1]李彦鋆,郭媛媛.浅谈生态文化背景下的室内环境设计[J].广东蚕业,2019,53(3):107+109.

[2]汪彩铃,武帅帅,史江徽,等.彩色路面环保设计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1):61.

[3]贺雷.构建于生态文明下的室内设计策略与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5-86.

南阳师范学院 473061

可持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我国目前的地方特产由于销售区域过于狭小固定、产品创新力弱、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消费者对于特产的消费大多是旅游、出差时的即兴消费,而非持续消费。结合可持续性消费与文化特产植根性背景,以宜兴紫砂壶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特产为对象,考察这些具有地方文化植根性特产的消费行为和市场特征,旨在为我国地方特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可持续消费;文化自信;地方特产;SWOT分析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我国对文化自信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基于此,带有文化植根性的地方特产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地方特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地方特产的可持续性消费。然而,目前市场上地方特产的消费具有偶然性、不稳定性和间断性等特征,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特产属于即兴消费,例如,作为旅游纪念品或给亲朋好友送礼等。并且大多数特产具有品牌局限性,只有产地品牌而无产品品牌。研究人们对地方特产的消费行为,可以为地方特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地方特产的消费行为分析

目前,我国特产消费市场的大环境总体来讲比较良好,国内普遍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特产批发市场;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特产的运输与销售,并且拓宽了销售渠道,以苏绣和宜兴紫砂壶为例,不仅仅在当地拥有大规模的批发市场,而且这些卖家还拥有网上销售渠道,纷纷开了自己的淘宝网店,以增加自己的销售量。

我们针对消费者对目前市场上地方特产的消费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采用网上发放问卷的形式,一共回收了504份有效问卷。问卷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在填写本次的问卷的人当中,有大约74%的人有过购买特产的经历,而他们购买特产的原因,大多是对特产本感兴趣以及自身的需求。在购买渠道方面,消费者往往是在一些购物超市和在去旅游的时候进行购买。在购买的特产类型方面,大部分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食品特产以及工艺品的消费。然而,在特产的二次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方面,受访对象中,只有48.39%的消费者有过重复消费的经历程,表明多数消费者在地方特产消费方面具有明显的偶然性、不稳定性特征。

2 地方特产市场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主要是广泛运用于企业的一种战略发展分析方法。具体而言,SWOT分析法根据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找出企业内部环境中主要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以便相关企业能够更好的制定改进策略促进企业的发展。在swot分析法中,S是Strength的简称,即优势;W是Weakness的简称,即弱势;O是Opportunity的简称,即机遇;T是Threat的简称,即挑战。

地方特产具有两大优势;(1)生产成本低,很多特产都是当地独有的产量丰富的产品,经过初加工就可以销售,生产的成本及其低廉。(2)替代品少。特产就是一个地区所特有的产品,因此其替代品很少,竞争压力小。

地方特产发展的劣势突出表现在:(1)特产的粗放加工方式导致其产品质量较差,品质较低。很多地方的特产加工都是以小型作坊为主,缺少资金,监督管理不完善,再加上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导致生产出的产品质量较差。(2)特产的销售范围以及渠道具有区域局限性。销售范围多局限于附近的县市,而网络销售虽然能够使得特产的銷售范围得到提升,但也受到了宣传、物流等问题的限制,导致其作用无法很好地发挥。在销售渠道方面,销售渠道相对比较单一,而且特产的品牌宣传力度相对较低,导致特产的销售状况不尽人意。

随着我国消费升级和物流体系的完善,地方特产面临新的发展机遇:(1)政策支持。地方特产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给够提升当地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因此,地方政府也会加大对此的政策支持力度。(2)市场广阔,潜力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外出旅游的选择增加,无疑会增加当地特产的消费。(3)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产品包装技术的进步,无疑会提升产品档次,增加其附加值,使得特产告别“土味儿”。

我国地方特产的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与挑战:(1)行业凌乱,战略缺失。 特产行业还处于低级的营销阶段,价格战、消耗战无处不在。产品加工品质的参差不齐,技术低下。同时,监管缺失,行内制度不健全,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品牌保护制度缺失,特产企业普遍缺少品牌战略支撑。(2)特产多以一次性消费为主,缺乏可持续性消费后劲。尤其是在旅游消费方面,大多数消费者仅在旅行时购买,而没有重复购买的冲动,这就说明,特产本身不够精致,无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以宜兴紫砂壶为例,我们对宜兴紫砂壶市场进行了实地调研,紫砂壶市场的大体现状为:(1)销售量较少。商家大多有自己的实体店和网店,实体店前来购买的大多是回头客,新顾客较少,而且商家网上销售的收入目前占全部销售收入的百分之六七十。(2)宜兴紫砂壶虽说在全国名气不小,并没有形成厂商品牌效应,各个商家都是散兵游勇,没有鲜明的个性化产品品牌,相反,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3)制假造假现象严重。市场上销售的紫砂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一些假货劣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对宜兴紫砂壶特产的SWOT分析如表2所示。

3 结论与建议

虽然我国目前特产消费市场大环境整体较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且依托现代物流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发达,逐渐打破了地域与流通的限制;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制约着这一行业的发展与可持续性消费。在推进文化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下,这种带有地方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这一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发挥地区的特色经济优势,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规范集中生产,制定品牌战略规划,提升品牌凝聚力。以宜兴紫砂壶为例,传统生产工艺“家家”都有,生产分散,各自为政,产品工艺、质量、价格参差不齐,各级批发供应商分工不明确、关系混乱,从而导致整个行业内耗严重、缺乏整体竞争力。因此,首先要合理分工,形成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增强规模效应。其次,推动厂商品牌战略规划,发掘特色产品的内在独特优势,打造品牌文化,形成地方特产的品牌形象,将品牌作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品牌卖点,吸引消费,培养品牌忠诚度。

(2)树立行业标准,加强行业内部监督与管理。在地方特产发展的过程中乱象频出,导致产品形象受损,挫伤消费欲望,影响地方特产的可持续消费。因此,在产业集中发展的前提下,树立一定的行业标准,规整以往无规律、参差不齐的生产销售行为,形成良好的产品与产业形象;同时应加强行业内部的监督与管理,规范生产销售环节,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的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3)顺应社会发展之势,创新引领消费新潮流。一是丰富产品品类,增加消费者选购的余地,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二是价格多样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发出不同价格的多样化产品,做好市场的细分,吸引不同的消费者。三是产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比如绿色、生态、健康等,注重文化传承的同时,以产品创新引领消费的新潮流。当然,现下许多特产消费都与旅游业紧密相关,依托旅游业占据消费市场,但这种模式并不能促进特产的可持续消费,所以在特色产品的营销推广方面也应有所创新。

(4)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首先,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配合与扶持,尤其是一些地方特产产业,想要寻求发展机会,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實施品牌走出去战略,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将地方特色产业打造成地方特色名片;其次,面对现在地方特产行业中的乱象,包括生产过程中与环境与资源产生的冲突,仅仅依靠产业内部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的规范与引导。

参考文献

[1] 赵虎.城市居民对农特产的消费行为研究——以地理标志认证柑橘消费为例[J].乡村科技,2017,(34):36-38.

[2]蒋磊.“再地方化”与“诗性资本”——论消费时代的特产[J].文化研究,2016,(01):48-58.

[3]李明利.特产 从礼品向消费市场升级[J].农产品加工,2013,(01):54-55.

[4]李明利.特产品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永生[J].农产品加工,2012,(11):10-11.

[5]鸿志.宜兴紫砂壶的现状和出路[J].茶世界,2010,(08):20-23.

[6]朱志芬.对紫砂发展前景的一点思考[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44(04):60+59.

可持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生态建筑;建筑设计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进行优化社会功能,建筑的数量和质量都获得了稳健的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对于生态节能型高层建筑的选择上也愈发向着多样化发展。

一、生态建筑观的含义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学作为研究环境与建筑的一门学科占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生态系统,然后通过对系统内的各种环节进行合理设计,形成一个良好的能源物质循环,这个过程叫做生态建筑学,同时,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遵循出生态建筑观理念的原则。生态建筑观理念在建筑设计的应用过程中,为了使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和谐发展,需要对建筑物的选址、空间结构体系等环节要进行合理设计和规划。

二、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策略

首先,在进行整体设计之前,需要对建筑物的周边环境进行设计,合理进行规划选址,以坚持整体系统为原则,对结构布局不合理的建筑物进行重新规划和修建;其次,坚持生态建筑发展中的绿色发展,选择绿色节能的建筑材料,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的损耗,在建筑设计中要坚持节能的原则,合理地选择各种建筑材料,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建筑理念的应用;然后,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单体平面设计,设计空间结构体系,采用坐北朝南的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地改善建筑物内部的采光效果,为室内提供良好的光照,使室内的温度维持在稳定状态,减少室内外热量的交换,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资源的消耗。

三、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策略

3.1空间组合设计

高层建筑的空间布局有多种可能,因此在进行生态化空间设计时要针对建筑物空间的功能性、朝向性、承重分区等重点内容编制详尽的生态设计规划方案,以生态空间形式为基础,利用周边生态环境的特点,依照分区的差异,因地制宜进行结构设计,尽量满足不同的功能区对采光、通风、观赏性等方面的要求。

3.1.1布局設计

居住建筑的生态布局要考虑建筑外墙面积以及层高与能耗的关系、每个功能分区的定位要求,例如生活区对温度、自然光、空气、景观有综合要求,而楼梯、机房等辅助性空间人流较少,为此要优先设计人们的实际居住空间,将居民对房屋舒适度和节能性需求融入空间布局之中,然后尽力满足其他分区的自然生态要求。在满足规划容积率的条件下,尽量保证建筑物拥有更多的舒适朝向。要合理进行动静分区、洁污分区、人车分流,采用全局观念和规则平面设计等方式,使得外部环境与建筑内部结构相协调,使建筑物从大自然获得更多的能量,并有效避免浪费。

3.1.2结构设计

为了突出建筑结构特点和生态性,体现结构的均衡性和经济性,需要在考虑结构形式安全分布的前提下,满足建筑功能的完善性的要求。要根据高层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采用与之相契合的建筑结构,例如根据当地的土层地质条件,采用当地成熟的高强度材料,在满足建筑安全和建筑功能的前提下,优化并简化结构设计,使建筑形式、结构形式、构造细部等达到和谐统一。

3.2通风与照明节能设计

通风照明系统的生态设计主要体现在对自然风和自然光的高效利用,由此降低因通风净化、采光照明产生的大量能耗,而生态设计策略即加强自然通风的力度,减少空调、电扇、新风系统、电灯的使用,由此节约资源,减少能耗。

3.2.1自然通风

高层建筑对自然通风条件有较高的要求,良好的通风系统有助于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清新度,营造冬暖夏凉的建筑效果,使建筑空间时刻保持良好的舒适度,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空间环境,因此需要考虑到不同季候风的特点、当地的风向气候、建筑物周围气流、室内通风标准来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设计门窗位置、尺寸和材料,以自然通风为主、设备通风为辅,为高层建筑内部创造高品质的通风条件,在满足居住者需求的同时降低建筑能耗和使用成本。同时,在进行设备通风设计时,可利用BIM技术实景模拟各类管道交叉情况,在设计过程中完善管道综合设计,避免施工过程中各种管道碰撞绕路情况,有效控制室内净高,避免施工浪费。

3.2.2自然采光

在高层建筑内部创造自然采光的条件,降低建筑照明能耗。在进行生态采光设计时同样也可利用BIM技术建造相应的建筑模型,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模拟不同条件下的采光效果,由此确定高层建筑的采光面积、光照时间等重要设计参数,对建筑采光设计进行调整,例如设计玻璃幕墙最大化地引入自然光,其次采光设计还要注意热辐射和阳光直射的影响,兼顾遮阳结构的设计,采用百叶窗、活动遮阳板等可变化的遮阳方式,且应采取LowE玻璃等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环境的光污染,在保证照明需求的同时保持舒适的温度。

3.3外观设计

高层建筑外观是最直接的观赏面,主要包括建筑外墙、幕墙、屋顶、门前广场或庭院等,这些外围结构和辅助设施的设计关乎高层建筑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且很多外墙装饰面还可起到吸附和隔离有毒有害物质,隔绝紫外线,防止灰尘吸附、绿化装饰等作用,使建筑物表面处在良好的生态状态,同时还能降低室内噪音、光污染,起到保温隔热效果,因此在进行外观设计时要尽可能采用当地合适的材料与构造方式,妥善考虑外立面清洁措施,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环境。

3.3.1表皮设计

传统建筑在外观设计时主要考虑其观赏性,多体现其艺术造型和主体效果设计,而生态建筑设计全面考虑了考虑太阳辐射热、气体污染、室内废弃排放等生态性需求,例如采用曲面设计,相比直面建筑耗能较低;控制建筑体形变化,方便施工、减少材料消耗;玻璃幕墙、电子幕墙、太阳能面板的使用,既保证了建筑的美观性,也展现了其绿色环保性,更提高了室内环境的舒适感。

3.3.2屋顶设计

现今的高层建筑屋顶不仅仅是一个封盖作用,生态建筑设计更注重对其功能化和绿色化设计,使得建筑屋顶在生态设计理念下更具特色。例如加强了绿化设计,比如空中花园设计,不仅能装饰屋顶,提高建筑物美感,还能通过绿植来完善建筑物的空气净化系统,屋顶架空,建设阳光房,扩大了建筑利用空间,打破了高层建筑千篇一律的层叠空间形式,还能降低屋顶的热能压力,提高屋顶生态化的水平。

3.3.3外墙设计

外墙占据高层建筑外部绝大部分空间,因此生态设计的可利用性较高,而外墙采用双层结构设计是最常用且最经济的生态设计策略,主要是利用双层空间来调节温度。根据空气动力的原理分析,双层墙壁之间的巨大空间为空气流通提供了绝佳的条件,炎热时节空气对流带走外墙囤积的热量,秋冬季寒冷天气可以与外部冷空气很好地隔绝,加强外墙保温作用,有效保障室内的温度。通过建筑物自身主动调节温度,从而降低了高层建筑运营中空调等冷暖设备的能源消耗量和废气排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进行规划选址、选择绿色环保的节能建筑材料、设计规划空间结构体系、有效利用周围环境的自然植被等措施实现生态建筑观,确保建筑物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斯颖.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及策略[J].居舍,2020(31):79-80.

[2]黄洋.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0(07):16+19.

可持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建筑业高能耗、高污染的特性使人们开始考虑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问题。文章总结了前人对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概念的研究,并分析了全寿命期可持续建设的内涵。

关键词: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绿色建筑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建筑行业由于其自身的能源高消耗性成为了全球环境变暖的主要元凶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及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意为既可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随后,专家与学者又将目光聚集在如何在建筑行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因此许多关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被提出,如“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施工”、“安全文明施工”、“可持续建设”等。其中,可持续建筑与绿色建筑概念类似,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而绿色施工和安全文明施工是针对建筑施工阶段提出的概念,其目的是节约施工中所消耗的资源,减少施工阶段对环境的破坏,将施工上安全和健康的隐患降到最低。而实现绿色建筑这一过程与途径,就叫做可持续建设。在这些概念中,“可持续建设”被认为是最全面反映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 可持续建设的概念

对于可持续建设的概念,不同的专家、学者、组织机构都对可持续建设作了不同的定义,有关可持续建设方面的经典定义汇总,见表1。

通过对可持续建设概念的前人研究与总结,可以发现可持续建设的概念演变有着以下几点变化:

①由建设的某一阶段的可持续发展为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的可持续,不仅仅关注的是设计、施工或运营等某一阶段的可持续,而是从该项目立项、选址一直到项目的拆除过程均赋予可持续的思想。

②从最初对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上进行了拓展,不仅仅关注了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大自然的影响,还开始关注了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对个人与社会的生活质量,建筑从业者的安全健康问题。

③对可持续建设的关注从原先单纯的技术层面,即如何实现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建设发展既关心可持续建设的技术层次,还关注了可持续建设的经济问题。结合前人研究,笔者将可持续建设定义为:可持续建设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于建设项目全周期(从规划、设计、原材料的选择、施工、运营直到由建筑物拆除)的一项建设实施措施,旨在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建筑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与消耗,提高建筑的绿色效能,降低绿色技术成本,从而为建筑从业人员以及建筑使用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安全的环境。

可持续建设中曾经被形象的描述为从建筑的“摇篮到坟墓”。根据一般工程项目的实施流程,运用工程项目全寿命期可持续的思想,可以将可持续建设分解为可持续策划、可持续设计、可持续施工、可持续运营、可持续拆除。

1.1 可持续策划

可持续策划是工程项目最先开始的一项工作,这部分工作主要是在项目实施之前由建设单位来完成的。在策划阶段中定位、选址等就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性,对工程项目后续可持续建设的开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之后的工作将以怎样的方式来实施可持续建设,是可持续建设后期工作的指导和保证。

有关项目的可持续性的可行性需要在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中论证,应充分明确拟建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节能目标和项目建设目标,见表2。

1.2 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建设的设计阶段是应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在拟建工程施工中可能造成的能源消耗,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以及建筑物废弃物的处理方式,见表3。

1.3 可持续施工

可持续施工也常被称作为“绿色施工”,是在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来实现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环保、节能、可持续的目标,见表4。

1.4 可持续运营

可持续运营是指在建筑实体完工后独立发挥其效益时,在运营中的可持续思想,这里的运营并不是指经济效益方面,而是针对本身建筑结构、设备的维持,见表5。

1.5 可持续拆除

根据项目全寿命周期理论,建筑物在达到其使用年限或是其他情况时需要将建筑物拆除。以往对建筑物的拆除采用的是机械挖掘拆除或爆破拆除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对周边环境造成极大的空气污染与噪声污染,拆除后的建筑垃圾也很难以利用,基本被堆放在垃圾回收场,因此在建筑物拆除时也应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性。在拆除方式上应尽量选择解构的方式,保证一些建筑物构件得到再利用,另外,加强建筑垃圾的分类管理,回收利用。

2 结 语

除了可以改善环境效益,节约能源消耗之外,可持续建设还显著提高了施工管理,产品开发和信息交流的水平。据麦格劳-希尔公司报告,在未来5~10 a,可持续建设将继续保持可观的增长,可持续建设将不再作为一个学者研究的问题,而应更准确地定性为建筑行业“静悄悄的革命”,也是今后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方向之一。因此,正确理解可持续建设的内涵,在今后的工程项目中更多地实施可持续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Erlandsson,M.and Borg,M.Generic LCA-methodology Applicable for Buildings,Constructions and Operation Services—Today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Needs[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3,(38).

[2] 李凤泉,于秀艳.可持续建设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J].活力,2006,(6).

[3] 赵世锋,方召欣.可持续建设的四个边缘性问题[J].建筑技术开发,2011,(4).

可持续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资源 可持续 管理

一、水资源问题

21世纪被称之为水的世纪,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尤其是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水资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会受到污染,也可以被净化,它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资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经济和社会发展也离不开水,必须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中国水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三大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水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环境的改善。因此,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及其管理体制是21世纪水利改革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水资源的管理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必须从实现以下战略目标着手:

水资源管理要从无序、无节制地开发水资源转变为有效、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合协共处的战略;农业用水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用水战略。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要从单纯地以需定供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基础上的以供定需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原则就是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的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兴利与除害相结合 兴利与除害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柱,缺一不可,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是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 水量与水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满足不了水质要求的水再多,也等于没有水。只有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才能维护水资源的有效、稳定供给,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3)有效利用水资源与节约用水并重 只有综合利用水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的价值;只有注重开发的同时注重节约,维护水的再生能力,才能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保障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用水需要。

(4)完善国家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只有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才能做到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才能做到兴利与除害的统一,水量与水质的统一,开发与保护的统一,利用与节约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将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统筹考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粮食的问题和水的问题是紧密相连的,把水资源放在石油资源之前,证明中央对水资源问题的高度重视。

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根据水资源的特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可以定义为:在维持水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满足代内和代际用水需要的全部过程。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屬性和原则,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包含这样几个涵义:前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在水环境容量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限度之内,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应保持水的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公平、效率与协调原则,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支持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协调、有效的发展,并不仅满足代内人发展的需要,而且能满足代际人用水的需要。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主要有:

(1)资源方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以内,保持水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当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可变的,如通过节水、经济结构调整等可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2)环境方面。水的开发、利用不能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应使用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尽可能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经济方面。在保持水资源的质与量的前提下,使用一定量的水资源,尽可能更多地创造社会财富。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合理地、有效地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之既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水的需求,同时要使水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地、持续地、稳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可准确地定义为: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名称。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的产权制度,是改善水资源利用,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的制度条件。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组织是水资源产权管理的具体形式,一个有权威的、有力的管理机构、合理的制度和组织是促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

上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音乐哲学教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