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法与安全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23

安全生产法与安全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要:安全培训是指以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持续的安全培训是预防和减少事故最经济、最有效及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是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确保企业安全发展的首要关口。该文从企业安全培训现状及问题、安全培训现状解决方式、托管模式探索、托管模式及实践途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改变企业安全培训现状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安全培训  现状及问题  托管模式探索  实践途径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afety Training Hosting Mode

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成绩来之不易,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有关资料统计,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1],防控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对策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严格的规章制度、持续的安全培训及良好的企业文化,其中持续的安全培训是预防和减少事故最经济、最有效及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是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确保企业安全发展的首要关口,加强培训、大力提升人员素质是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迫切要求。

1企业安全培训现状及问题

安全培训是指以提高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和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安全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首要的主体责任,是落实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的责任主体,企业应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状况、岗位特点和人员结构组成,有针对性地制订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包括经费统筹、教育培训内容以及组织实施措施等。从近几年国家开展安全培训专项监督检查情况来看,企业安全培训的现状及问题有:一是培训理念仍停留在培训考核操作层面,未转变到全面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上来,未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人员素质要求制订安全生产培训计划。二是部分企业未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教育培训经费,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员工未接受专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埋下安全隐患。三是培训造假现象依然存在:从业人员学历造假、特种作业操作证造假、培训档案造假、未严格落实脱产培训、培训学时不足等。四是培训质量不高,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陈旧、照本宣科,既没有及时讲解新标准、新技术等要求,也不能激发员工学习积极性,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较差[2]。五是培训硬件条件差、设施陈旧;培训师资力量不强、专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实操教师实操经验不够等。六是企业负责安全培训的人员人手不足,大多数中小企业未设置专门的安全培训管理机构和人员,因而对国家安全培训相关文件要求研究不深、理解不透,即不能协助企业主要负责人制订有效的安全生产培训计划,在培训组织、培训方式上也不能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2安全培训托管模式的探索

安全培训是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安全操作技能的重要保障。企业具有高安全素质和安全操作技能的从业人员,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安全进行的前提。针对目前企業安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怎么解决才能实现安全培训在防控人的不安全行为,预防和减少事故上的作用?按照《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支持企业购买专业化服务,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规划、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在内的全过程管理”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的“鼓励中小微企业订单式、协作式购买运用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笔者认为在企业安全培训方面,同样可以借鉴“专业化服务”[3-4]的思路,将企业安全培训进行委托管理[5-7],充分发挥安全培训专业机构在培训教学研究、培训组织、培训管理、培训档案建立等方面的资源和专业优势,围绕国家相关要求的企业应履行的安全培训主体责任,从全面提升企业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方面出发,利用专业机构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安全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培训计划制订、培训组织实施、考试考核、培训效果评估反馈、培训档案建立等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及有关技术咨询支持。

企业将安全培训进行委托管理,可以有效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理念更加先进。培训理念不再停留于考核操作层面,不再是应付式、被动式的培训,而是上升到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层面。专业培训机构从专业角度对企业员工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培训需求,制订出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和企业安全技能、素质提升需求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如何实施教育和培训计划提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助力企业更好地落实安全培训主体责任。专业培训机构对国家的要求研究透彻,对企业和培训机构应负的责任了然于心,能有效改善企业参培人员、培训内容漏项,培训计划缺失,培训学时、培训档案、考试证书等造假现象。三是有效提升培训质量,实现精准培训。专业机构不仅有专门的教学研究团队和专业知识结构完善的教师队伍,能有效确保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而且在培训硬件设施、培训信息化和培训智能化方面也会不断进行建设,沉浸式、体验式培训更容易调动参培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3安全培训托管模式实践

3.1安全培训托管模式

企业将安全培训进行委托管理,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企业的托管内容和托管方式,以下托管模式可供企业进行选择。

3.1.1安全培训全过程托管

该托管模式涵盖了企业在履行安全培训主体责任时需做的全部工作,专业培训机构充当的角色相当于企业内设的负责安全培訓的部门,专业机构需从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制订、安全培训管理制度建立、安全培训组织实施、考试考核组织、安全培训效果评估反馈、安全培训档案建立等全过程提供服务,这种托管服务更系统、更全面。

3.1.2安全培训管理咨询服务

该模式是针对企业在制定安全培训管理制度、安全培训教育计划时提供的服务,企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委托专业机构协助其建立健全安全培训管理工作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制度涵盖培训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员考勤、考试考核、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档案管理等方面;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要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和企业安全技能提升需求,涵盖培训专题类别、培训对象及人数、培训时间及期数、培训内容、培训组织方式(自主培训、委托培训)、考试证书等信息,计划要清晰明了、具备可操作性,另外针对每个培训专题,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3.1.3安全培训组织实施托管服务

该模式是针对企业已经制定好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企业在实施培训计划时,委托专业机构按照培训计划对培训专题进行组织实施,专业机构需围绕组织方式、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师资选配、考试考核及证书等制订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然后按照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并如实、记录好培训,并建立健全培训班级档案和参培人员个人档案。

3.1.4安全培训管理信息化托管服务

该模式是企业根据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委托专业机构建立企业专属的宣传培训教育平台,实现从培训需求分析、年度培训计划及培训方案制订、培训通知发放、线上培训报名、培训学员考勤、培训课程及教师管理、考试考核、效果评估到企业安全培训档案及参培人员个人档案建立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安全教育培训“一期一档”和“一人一档”档案资料的自动生成,真正做到过程可追溯、可查询、可打印。

3.1.5线上安全培训及考试考核托管服务

该模式是指企业为了解决工学矛盾,实现持续性的安全培训,委托专业机构提供的线上安全培训及考试考核托管服务。该模式是在企业已有宣传培训教育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的,即企业已有宣传培训教育平台,但需要专业机构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持续不断地提供线上培训课程资源和考试考题资源。

安全培训的责任主体在企业,企业通过购买专业化服务来改变目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在托管模式和托管内容方面都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定,可以选择安全培训全过程的托管,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托管部分服务内容,但不管选择哪种托管模式,安全培训主体责任还是在企业。所以企业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一定要注意这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机构所具备的安全培训条件,包含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条件指培训设施设备、培训场地、食宿条件、培训信息化智能化设备,软件条件指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制度、培训教学研究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等。二是专业机构所开展的培训范围和培训类别,培训所涉及的行业领域等。三是专业机构在本行业领域内的信誉和业绩,承担企业委托安全培训的情况。四是专业机构具有的培训项目体系和课程体系。五是专业机构是否有自用的宣传教育培训平台,并了解平台应用的情况。

3.2安全培训托管模式实践

安全培训托管是企业在履行安全培训主体责任时,委托专业培训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全面提升员工素质,预防和减少事故的有效手段,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对安全培训进行委托管理。

四川某企业以往组织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以取证培训和年度再培训为主,现在为解决安全培训的持续性及时效性问题,同时希望通过考试考核对培训形成助推作用,使员工持续保持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技能,委托某培训机构针对这些需求制订安全培训托管服务方案。该机构详细了解企业的安全培训需求后,确定可以采用“线上安全培训及考试考核托管服务”解决企业的需求。该机构对企业目前培训方式和参培人员类别、考核方式、员工参培意愿、企业以往事故类别及原因等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了“一案两表”+“一平台”的托管服务资料报给该企业,得到了企业的首肯。

4结语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安全培训是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使员工具备与所从事工作相匹配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技能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是预防事故发生,确保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该文提出的安全培训托管模式旨在为解决当前企业安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安全培训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景凯.安全文化建设中不安全行为分析与对策[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0(6):19-23.

[2] 杜艳群,石户权.提升企业安全培训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劳动保护,2021(7):64-65.

[3] 王飞.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委托培训模式与成效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2):334-335.

[4] 张丹,宋芳.托管来护航生产有保障泰州探索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委托管理模式[J].江苏安全生产,2019(1):22-23.

[5] 曾兆勤.委托管理模式下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6] 王哲.绥化市区校外托管机构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SWOT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7] 李岷奇.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运营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作者简介:刘晓娟(1983—),女,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培训教学研究。

安全生产法与安全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就基层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基层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关系、如何开展基层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大庆公交跨跃式发展的宏伟大业,为建设和谐示范矿区做贡献。

关键词:公交企业 安全文化建设 基层

所谓的安全文化,就是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文化,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构成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企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是现代化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

一、基层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基层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好基层管理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从理论上讲,安全文化的发展可有力地促进安全管理,而安全管理的优劣又影响着安全文化的普及。从管理重点来看,企业基层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搞好安全生产,这也是班组安全文化的宗旨。建设好班组安全文化,不仅能完善制度文化建设,而且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责任感和紧迫感,将每位员工的热情和奋斗目标引入到班组建设中来,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正确把握基层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关系

1、正确处理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

安全文化是各项工作包括安全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注重用文化的力量影响职工行为,是一种软约束;安全管理是安全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注重通过强制性手段限制职工行为,属于刚性约束。因此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必须贯穿“刚柔并济”的原则,坚持安全管理“高标准、严要求”的尺度,在安全管理中则要充分体现安全文化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方向。

2、正确处理具体活动与构建安全文化体系的关系。

安全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需要从安全理念、行为养成、管理制度、设施设备等诸多方面加以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因此,要防止把具体活动当作安全文化的全部内容,只注重活动,不注重形成个性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的做法。要用活动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用安全体系保证各项活动正常有效进行。以确保安全工作健康、协调发展。和谐的安全文化相当于一种氛围,相当于一种公约,相当于一种自发自主的行为。安全文化创建成功了,就好比我们用筷子夾起菜来往头部一送就塞到了嘴巴里,而不是塞到鼻孔或其他器官一样,把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操作的能力提高到个人的最大极限。

三、如何开展基层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一个体系性的东西,创建企业的安全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也不是头绪繁杂的复杂事。要讲究步骤,注重时效和实效。

1、突出行为规范,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从我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道路交通事故血的教训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的行为和安全意识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因素。基层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由主管安全的部门牵头,宣传、共青团、工会、生产、技术、服务等部门应共同配合,积极开展基层安全文化建设。按照统一部署,建立安全工作体系,把安全教育纳入员工教育培训计划,从细微之处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应急演练”等活动,完善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安全宣传橱窗或宣传栏,潜移默化,让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实行司乘人员自检自查制度,每天由司乘人员检查本车三品、灭火和逃生器材状况,杜绝故障车、隐患车上路,逐步强化了司乘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2、突出安全常识教育,开展对乘客的安全文化宣传。

从我国的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员构成中不难看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80%以上。乘客安全意识不强,也是造成死亡比例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针对实际情况,以开展安全常识学习教育为突破口,推进乘客安全文化宣传,努力提高乘客的安全素质。以始发站为单位,建立安全教育咨询室,设置安全生产宣传橱窗或宣传栏,在人口密集和主要交通地段书写永久性安全警示标语。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如 “四个一”活动(书写一幅固定标语、制作一个固定展板、建一个安全咨询室、每个车厢贴一幅安全生产宣传画)为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对乘客进行教育,提醒乘客时刻牢记安全。在企业的运营车辆、各个始发站滚动播放警示教育片;在每一辆公交车上张贴安全警示标语,努力让乘客接受安全教育,让乘客朋友知道安全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3、开展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从基础设施与基础管理的综合治理整顿抓起,从日常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推广运用安全科技手段和装备;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和运行规程;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如目前已经安装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实行每天出车前解读行车记录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交通违法行为,大大降低了驾驶员违法行车的次数,保证了行车安全。

4、突出温馨提示,开展员工家庭安全文化建设

在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存在着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性情脾气等诸多差异,但人的生存欲望是相同的。基于共同点,安全构成了家庭幸福的保障。我们在基层安全文化建设中,要紧紧抓住家庭这一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元素,突出企业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提示,促进家庭安全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印制安全常识、宣传资料,包括卡通图片、日历、致驾驶员的公开信等,发放到家庭,让每一个企业员工家庭每天都能看到安全常识,得到温馨提示。

安全生产法与安全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决定着高校的各项活动和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研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究的内在要求,分析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高校安全文化综合评价模式,对了解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完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安全文化;存在问题;评价模式

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和安全文化的统一,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建立和形成的安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的总和。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国家安全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高校安全文化,既能够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保障师生安全和高校稳定,又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引领社会和国家安全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安全稳定。因此,高校有义务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带头把安全文化的环境、体系、评价机制建设好,供其他行业学习参考。通过增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构建高校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健全安全防范机制,不断找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才能防止重大火灾事故和刑事案件的发生,减少违法犯罪案件和消除安全事故的隐患,有效地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运行,营造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

一、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各高校都能将建设校园安全文化提高到战略高度,从建立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角度强化了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创造性地采取了许多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发展还不平衡,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问题。

(一)量化标准不统一,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高校安全文化的内容包括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物质、安全新闻等多个层面。物质文化相对较容易评价,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相对较难衡量。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评价仍处在衡量标准不统一、无法一一量化的尴尬困境,不能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高校安全文化综合评价体系,不能科学的评价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

(二)系统性工程复杂,建设中难以形成合力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师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文化素质提高,安全理念的形成,安全行为规范;安全保障场所、设施建设;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实施;日常的防备和危机的管理,传统性的安全和网络安全。目前,很多高校在安全文化建设合力形成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发展还不够平衡,重管理轻教育现象仍然存在

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安全文化现状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工作要优于不发达地区,本科院校的安全文化教育工作要优于专科高职院校。同时,教育中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如安全文化教育在师资的配备、课程的设置、学分的安排等方面的随意性较大,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

二、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图1表明:高校安全理念文化是核心、是灵魂,安全行为文化是主体、是形式,安全制度文化是表现、是手段,安全物质文化是条件、是载体,只有四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建设好高校的安全文化。

(一)学校决策层要发挥领导作用

只要学校决策层能够在思想上重视,认识到位,那么,高校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所需要的设备、资金、制度等各方面就会在总体上有明确的规划,才能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建设。

(二)安全责任制要执行到位

建章立制,才能够促使高校师生员工中形成始终把安全摆在首位的统一认识,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约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并能够从资金、人员、设备、评估、奖惩等方面进行强化,确保安全意识成为学校师生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第一意识和自觉行动。

(三)师生的安全意识要不断提高

在高校安全文化环境里,每一位师生员工能够自觉参照安全责任制的要求,不断通过安全文化的影响,增强自身安全观念、意识和价值观,进而整体提高校园安全文化水平,促进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形成。

(四)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

要坚持对高校安全文化进行系统建设的多种有效措施,如:对师生员工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与培训,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职责,构建校园安全预警系统,快速处理应急突发事件,重视网络安全文化管理,净化和保护网络文化环境等。

三、高校安全文化综合评价模式构建的思考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不断改进的过程,是以安全文化建设从组织策划方案开始,经过测量与评价等一系列过程,以安全绩效考核为标准的循环的过程。那么,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具体实践来看,高校安全文化综合评价模式要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评价体系了解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提供进一步完善的决策依据,进而达到更高的水平,使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处于持续改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状态。如图2所示:

(一)要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

对高校安全文化进行综合评价必须首先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同时要注意逻辑性、实效性与特殊性。也就是说,要考察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否成体系、是否具有先进的时代性、是否能够作为一种软实力作用于高校的办学水平与发展方向。假如一所高校的安全文化不成体系,就无法判断其是否更与时俱进、更有实效、更先进、更优劣。(二)要结合实际进行评价

影响高校安全的内因主要表现为高校内部管理、校舍安全工程及师生安全与健康素质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高校内部管理,所以,具体需要从法制环境、治理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构建高校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限于文章篇幅另文论述),使综合评价的结论和意见更加符合高校的自身实际。

图2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持续改进过程

(三)要同步构建一套高校安全应急系统

要成立职责明确的应急机构,并配备监控防治保障系统,能够全天候的监控校园的方方面面,对危机的发生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应急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需要不断改进的系统工程,要求各高校不断改革创新,拓宽工作思路,要按照“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为方针,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并持续改进,以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凤兰.高校校园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6(5):459-462.

[2]徐弘,任性遂.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378-379.

[3]张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18-120.

[4]章世虹.最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手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5]刘锦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40-42.

[6]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7]张淑锵.大学精神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21.

[8]康胜.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7):350-355.

[9]何祖健.高校校园文化: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N].光明日报,2008-12-03(10).

安全生产法与安全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安全文化;缘起;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发展;和谐社会

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所谓安全文化,从中观层面看,即人类在安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物质成果和安全精神成果的总合,应该包括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制度、安全标准、安全物品、安全文艺作品、安全宣传、安全群体、安全行动、安全理性、安全社会系统、安全社会结构等等。安全文化作为当前研究和建设的重点领域,在国内外都有了它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成就。

一、安全文化缘起及国外安全文化研究现状回顾

现代意义的安全文化最初是由安全科技界专家提出来的。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人为原因发生爆炸,酿成核泄露的世界性大灾难,由此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出核电站“安全文化”概念,此后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技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也在其它企业生产和政府报告中得到了重要体现。当时,专家们的意见就是指人们不能仅仅从自然科学技术角度来维护安全,人们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安全政策等在维护安全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需要对科技理性的副作用进行思考。无独有偶,社会科学界差不多从另外一种角度提出了如何确保安全的问题,这就是社会学界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风险社会理论”。风险问题的研究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对核能安全使用问题的思考,后来的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出版的德文著作《风险社会》(Risk Society)中,系统地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并且对“风险”的内涵作了更深刻的阐述。[1]“风险社会”概念从一开始在外延上就比“安全文化”概念宽泛,不仅仅指安全生产领域,更广泛地指向社会公共领域的安全和风险,同时打破地域空间的界限而探索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等、异质性和不安全问题。

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主要起源于工业化国家,远远走在中国前列,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安全文化研究首先在核工业领域重点推进。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1991年又提出了《安全文化》报告(INSAG-4),把安全文化概念得以定义并且得到世界多数行业专家教授的认同。1994年该机构又制定了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ASCOT指南》,1996年修改),对安全文化的政府组织、运营组织、研究机构和设计部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199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又发表了《在核能活动中发展安全文化:帮助进步的实际建议》,提出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经历安全的技术与法律建设、安全目标与绩效、安全主体的责任与自我学习改进等三个阶段。亚洲地区核合作论坛(FNCA,前身为1990年成立的亚洲地区核合作国际大会/ICNCA)1997年第8次研讨会以来每年都举行一次研讨会(2000年会议在我国上海召开),对于推进亚太地区安全文化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2]

第二,安全文化研究在其他工业领域的迅速推广。美国蒙特纳州1993年颁布了一部《蒙特纳州安全文化法》,以法律的形式强调雇主和雇员合作以创造和实现工作场所的安全理念。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1997年组织召开了“合作文化与运输安全”全国研讨会。澳大利亚矿山委员会1998-1999年开展了一次全国矿山安全文化大调查,并且得出了一些合乎实际的结论。[3]目前国外在矿山安全、建筑安全乃至反恐怖安全领域都有较大推广。

第三,安全文化研究在高校得以大力发展,并且安全文化概念和内涵日益丰富。目前,国外许多矿山类、公共管理类、卫生健康类院校中均开设有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经济学、环境安全学、环境法学等安全文化类课程;许多高校与政府联合组织了区域内或国际性安全文化研讨会;很多高校都设有安全文化研究专门机构、安全文化专职研究人员,出版发表了相关论著,开展了相关项目,召集了相关会议。安全理论研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安全文化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内涵日益丰富: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把安全文化概念狭义为“核安全文化”;2002年5月道格拉斯·韦格曼在向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提交的安全文化总结报告中作出了它们的定义,“安全文化是一个组织的各层次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所长期保持的、对职工安全和公众安全的价值及优先性的认识”,“涉及到每一个人对安全承担的责任,保持、加强和交流对安全关注的行动,主动从失误教训中学习、调整和修正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并且从履行这些价值的行为模式中获得奖励等方面的程度”。[2]当然,安全文化定义目前有十几种,也还在进一步深化发展。

第四,从单纯研究技术解决安全问题到安全文化研究的理念突破。国外在这一方面最突出的是已经走出单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解决安全问题的困惑,而是实现了安全理念的重大突破,即转移到安全文化建设和研究的高度来。例如美国北卡大学提倡的安全理念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设计、成本核算、以产品状况解决冲突转到安全价值和关注安全的过程上来:健康安全在决策过程整体中的统一,管理者应对所辖范围内的健康、安全负责,员工应该参与决策和问题解决,健康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关注长期计划、便利条件、工作过程分析,同时也是员工的“可靠专家”。[4]具体地说就是:安全需要人人负责、全民共建;安全需要预防;安全是管理组织上层与下层职员的互动构建的;安全更主要的是一种理念、意识的形成;安全需要制度建设和制度约束等等。安全文化的这一转变,实际就是要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纯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走预防为主之路,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主体化。

二、国内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现状

相对于国外,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比较滞后。但在中国当前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意义更加重大。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 000-3 000美元,社会处于“高风险”时期,中国目前就处于这样的状况。尽管这种统计上的规律一直存在质疑,但现实中也的确显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类安全事故难免频繁发生。目前中国因各类安全事故的死亡人数约在10万人左右徘徊。归纳起来说:第一,道路交通运输伤亡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从1990到现在每年死亡人数在10万人左右,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90%左右,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近10倍;第二,重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第三,工矿企业事故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仍居高不下,其中煤矿安全事故伤亡最为严重,如1991-1999年期间事故居全国各行业首位,2000年以来煤矿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虽有所下降,但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第四,各类职业危害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五,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始终成为薄弱的环节,如小煤窑、建筑行业等严重存在安全设施设备和资金投入不到位、安全事故常有发生的现象;[3]另外,近几年的环境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也比较突出。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就是要从主体的安全思想、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制度等方面去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与伤害。

(一)当前国内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在研究方面,除以“安全文化”词条出现的文献、组织、法规、会议外,大量涌现出了“大安全文化”下的安全哲学、安全管理学、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安全法学、安全社会学、安全教育学等学科文献。从国内来看,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安全文化研究主体。从主要由政府部门推动转向以学界研究为主。由于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我国安全文化探索最开始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的,但是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学术研究,充其量也就是政策研究。然而我们不能否定政府部门的主导推动,政府推动学术研究也是它的职能之一。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的安全文化建设和研究主要是由劳动部及其下属的协会机构在进行,如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任劳动部部长的李伯勇同志就明确提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安全工作长期存在的“事倍功半”的问题。再后来就是由中国劳动保护科学协会和四川协会、职业健康协会、煤炭工业协会等一些半官方性质的机构在进行研究。首先是由中国劳动保护科学协会主要刊物《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和《警钟长鸣》编辑部携手合作,于1993、1994年开辟专栏专版系统加强“安全文化”研究和报道。[5]进入21世纪后,我国安全文化研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高校和一些专职科研机构,如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所、中国煤炭安全学会、四川劳动保护学会等掀起了中国安全文化研究高潮,并且转向了以这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的安全文化研究态势;但目前政府仍然在发挥它应有的推动者角色的作用,如国务院召开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决定”就提出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和研究;再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管辖下的中国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煤炭信息研究院等单位也在加紧进行安全文化的纵深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2005年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概念,这是安全文化重要范畴之一,并且有文章与中共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联系起来进行了思考。[6]

2.安全文化研究领域。从煤矿为主转向其他领域研究。我国安全文化研究首先源于国外的经验和成果,如1994年初国务院核应急办公室召开了核工业系统核安全文化研讨会,传播了国际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不是在核工业领域首先应用探索,而主要放在矿山尤其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与研究方面,这与我国国情有关。如我国学者1993年首次参加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研讨会暨全国安全科学技术大会(成都)后,于1994年在煤炭大省山西的太原由劳动部安全生产管理局及下属的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共同举办“全国安全生产管理、法规及伤亡事故对策”研讨会,主要还是探讨矿业尤其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法规政策问题,其中“安全文化”的论文成为热门成果。[2]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调控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重新调整,我国安全文化研究也逐步由矿业为主转向其他领域,多头并举,如交通安全文化、社会公共安全文化、建筑安全文化、地质和火灾等灾害安全预防文化研究热一度兴起,各种研讨会、论文论著和大型调查研究相继涌现。

3.安全文化研究学科。从单一或几类学科为主转向多学科既分又合的研究。起初,国内安全文化研究集中于矿山类安全问题,而且基本上是由采矿安全、安全(技术)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等学科的专家学者附带地进行研究,突出以安全工程和安全科技为主、安全文化研究为辅的模式,偶尔有单纯的安全经济学研究学者在进行安全文化的分科研究。目前,国内除了单纯进行安全文化总论研讨外,纷纷走向各分科领域的安全文化研究。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行为学)是我国安全文化三大重点分科领域,并且成果愈来愈成熟;而安全哲学、安全社会学、安全法学、安全伦理学、安全新闻学也开始浮出水面,并且有所探索。

4.安全文化研究方式。有关调研、文章著作和研讨会多头并举。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等有关机构牵头组织的大型调查研究有两次:一是2001年前后由100名院士组成的安全生产调查组进行了全面普查,最后形成了60万字的调研报告《我国安全生产的形势、差距和对策研究》交给国务院作为政策咨询;二是2005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为组长的全国煤矿安全生产法执法情况的调查,最后形成综合报告交付国务院研究决策,并向社会公布;三是国家安全生产总局2005年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抽调相关专家,组成“专家会诊调查组”对全国煤矿进行了全面“会诊”,最后形成了“煤矿安全技术专家会诊资料汇编”并汇报国务院进行政策决策研究。论著方面:我国第一部安全文化研究著作是1994年底由《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和《警钟常鸣》报社共同组织、徐德蜀先生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一书;[5]1999年甘心孟、林宏源主编出版了《安全文化导论》;[7]2002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组织编写出版了《安全文化新论》。分科著作、教材有《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学》等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版发行,2007年《安全社会学》专著也浮出水面。论文方面,近年来一直方兴未艾,层出不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3年还专门开设了“安全文化网站”、“安全第一网站”等,刊载安全文化研究方面的电子媒体论文。会议方面:1995年4月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牵头,警钟常鸣报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等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安全文化高级研讨会”,来自相关学会、院所和高校的120多名学者参加,首次对我国安全文化建设跨行业、跨地区、跨学科、跨部门的研讨。会上李伯勇提出“安全文化是我国安全事业发展的基础”思想,并通过提交给国务院的《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5]2002年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每2年组织一次中国安全生产国际研讨会,内容除了安全科技问题探讨外,安全文化研究论文也是一大特色。2003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宣传教育中心牵头主办了“安全文化与小康社会”国际研讨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杜邦公司驻中国总部等学术代表做了研讨发言。其他各类专业行业方面也都组织召开了本系统的安全文化研讨会。

(二)当前国内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总体看,当前国内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势头比安全文化研究势头强劲。我国学术界安全文化研究滞后与企业安全文化实践与我国国情也有关系。因为政府部门首先把解决安全文化建设的任务交给国有企业和大型私营企业,并且要求企业组织务必承担和落实安全文化建设的责任。但仔细考察,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其核心又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强盛所致。在政府的推动下,首先是在企业生产管理层面强调得多,并且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经济惩罚措施,因此与后来学术界强调的“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主”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的主体建构论安全文化研究大有不同。当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学术界安全文化研究最终会形成良性互动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安全文化建设主体层面: 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互动构建。安全文化建设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企业(组织)重在落实,个体在于内化安全文化理念或执行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建设任务。从政府角度看,安全文化建设是面向全社会,例如2000年以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每年工作计划、科技规划和“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中都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重要一块提出来进行勾画和设想,力求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各类生产组织、行政管理部门都要重视安全文化建设,深化安全理念,增强全民安全意识等。在企业(组织)方面,则把完善和建设安全文化落到实处,多从企业文化入手,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岗位与职责、安全实施、安全培训、安全保障条件、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有的企业还有很多创新;有的国有企业除了规定的安全检验部门外,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女职工工作委员会)等组织也介入了“群众安全监察”系列;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要远远强于民营(私营)企业,有的民营(私营)企业根本谈不上安全文化建设,如大量使用农民工的煤矿几乎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意识强化训练是空白,这也是为什么民营(私营)煤矿矿难发生率要高于国有矿的重要原因所在。从个体方面看,安全管理员、安全监督员、安全技术员等在企业里尤其国有企业里相对配备比较齐全;国有企业的员工其安全意识比较强、安全技术掌握得比较好;在民营(私营)企业里,目前农民工的安全维权意识相对过去有所增强。总体上看,在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安全文化互动构建的势头在增强。

2.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层面: 宏观上的安全法律法规与中观上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文化本身包括制度文化,安全制度建设本身就体现为一种制度性的安全文化建设。宏观层面看,国家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标准从建国以来都在随着形势不断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尚比较落后。例如我国的《安全生产法》2002年才正式颁布实施,而日本、欧美等国家早在工业化初期就已经完备,其安全保障制度也相当成熟,当然我国的安全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本身与国家工业化的几起几落、缓慢推进是有很大关系的。目前我国的安全法律法规具体包括:一是各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包括应急预案);二是各类安全技术标准制度如煤矿开采技术规程、建筑施工规程等;三是安全保障制度如工伤保险制度、伤亡赔偿制度等,还有就是在相关的刑法、党纪条例等方面也都相应地对安全责任进行了规定。从中观组织层面看,主要是各级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各类生产企业组织中,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员职责”、“群众安全监察员制度”等,而且在一些国有企业中还结合各自特点开展了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检查的制度创新,有效排查了安全隐患,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安全文化建设本身的制度而言,最主要的是有些政府部门尝试推行过“安全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安全文化规划纲要”,一些国有企业制订了自己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安全文化建设细则”等。

3.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层面:社会与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全社会层面上看,每年全国开展的“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安全发展,国泰民安”等活动以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三同时”、“五同时”等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各地方政府、各企业组织内部,安全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安全文化建设汇演、安全诗歌大赛、安全文化文学等等。安全文化活动媒介也是多管齐下,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全面开花。安全文化活动在强化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安全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活动的开展最终是为了促进安全生产、安全发展、社会和谐。

三、结束语

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速尤其是核问题的出现而日益显得重要。从核工业领域推广到矿山、交通、建筑乃至国际反恐怖领域,世界上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就一直方兴未艾。不是因为安全文化可有可无,恰恰是因为人类社会去除理性之外还有非理性的存在,人是科技与文化的综合载体。也正是科技理性并不能解决所有安全问题,所以人类社会才又回想起非理性的文化领域,包括人类情感、风俗习惯、心智思维、价值理念等。安全文化最主要的就是人类要有预防安全问题的意识存在,要有安全制度和标准,科学技术偏重于解决已知的安全问题,而未知领域需要人类心智思维去揣度和预防。

国外安全文化研究发轫于安全科技专家,而旺盛于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一些发达国家解决安全问题已经实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关注安全理念价值形成的转型和突破。而我国现代安全文化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同时由于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也仍然停留在主要依靠技术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性阶段也即“治标”阶段,代价依然沉重,事倍功半,而发达国家已经远远走在前头,历经安全理念革命到达安全理念定型阶段,也即“治本”阶段,事半功倍。“安全优先”、“安全发展”的理念需要深入人心,需要达到主体的安全建构。

安全文化研究需要与安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脱离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的研究只会“昙花一现”、“闭门造车”,无济于事;而脱离安全文化研究指导的建设实践,则是“瞎子摸象”、“云里雾里”,迷失方向。同时,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必须与安全生产、安全科技发展结合,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Translated by Mark Ritter)[M].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1992.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安全文化新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68-74,76.

[3]范维唐,钟群鹏,闪淳昌.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差距和对策[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4-10.

[4]MICHEEL KARMIS.Health and Safety Trends, Concepts and Processes-The USA Experience[R].A Lecture in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11-07.

[5]徐德蜀.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6]杨洪旭.和谐社会与安全文化建设[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5(8):43.

[7]甘心孟,林宏源.安全文化导论[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

安全生产法与安全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安全管理安全文化文化建设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把安全放置在文化的大视野中去研究,通过在企业中构建一种以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的安全文化,借助文化所特有的持续影响力、广泛渗透力和久经扩张力,引发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广大职工安全理念的转变,引导全体职工养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突破安全生产工作的制约瓶颈,进而达到卓越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塑造本质安全人的基础上,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

一、何谓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有企业专家指出“安全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是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等等。表述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定义了安全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传统的安全管理不同,安全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提升人的安全修养、安全素质,因此只有员工的共同认知、共同参与、才能抓好每个细节,落实每项制度,有效预防安全隐患事故的发生。如果说传统管理对安全工作的影响是外在的、冰冷的、被动的,那么安全文化的作用则是内在的、温和的、主动的。它的潜移默化性和联系性把不同的思想观念集合到一个方向,它特有的亲和力会通过点滴小事的积累和文化要素的渗透,使员工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一种自主约束倾向和潜在准则。当这种约束和准则普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时候,就会从被动地服从安全管理制度,转变为自觉主动地按照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法”转变为“我要遵章守法”,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持续提升到“我会安全”。从而不断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改变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不足,弥补安全管理的漏洞,那就标志着企业安全文化就真正的落地生根。

二、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积极有效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石。要顺利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企业安全观念, 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安全管理问题。企业应该将安全文化建设看作是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阶梯,而并非是由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才不得不进行的面子工作。对一些具有远见卓识企业家所引领的优秀企业来说,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凝聚人心,发展壮大的关键成功要素。安全文化建设不仅不妨碍企业的经营效益目标的实现,而且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企业内增凝聚力、外增影响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我认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以安全价值为核心、以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安全绩效为导向创建本质安全型的安全文化。本质型的安全文化有以下特点:对传统的安全管理进行辨证扬弃,使企业安全管理以“事”和“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行为”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树立起“人是安全的动力,人是安全的主体,人是安全的目的”的基本理念,进而塑造本质型安全人,最终实现本质安全企业。每一位职工都能够自觉意识到他们的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危机和风险,能够主动地并不断地去识别和排除各种安全隐患,逐步形成“安全生产,我的责任”、“安全生产,人人去管”的良好氛围。企业鼓励企业人人都发表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见和建议;企业鼓励人人学习、研究并运用各种知识和技术提高组织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水平;企业依靠各种管理手段不断更新和充实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创建企业安全文化,应该是创建一种组织环境,即创建一个群策群力的系统来共同关注安全绩效的改善,以使企业员工成为企业安全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推进

在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这一管理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必须使领导和管理层具备“动态组织执行力和领导力”。在传统的、静态的企业环境中,最可靠的是经验,也就是如果你做过这件事,对这件事很熟悉,那么就能有权威、有能力来组织领导;而现在的企业环境更多的是动态,一切都在千变万化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复制,也没有旧的权威可以依赖,所以就需要企业领导人和管理者具有非凡的勇气和魄力,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指挥,管理者全力组织实施。否则,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会半途而废或无法达到预期收效。能否顺利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关键在于领导者的承诺、执行者的责任和实践者的能力。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表明,管理转型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到:1、创造危机感——与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识别并讨论危机与机遇,向职工表明转型的必要性,通过宣传与培训唤醒整个组织的情感动力,营造转型的氛围。2、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如果想让转型有成功的机会,必须依靠最高管理层的权威、可信度和组织力量来有效地领导企业的转型。3、制定远景和战略——为职工提供一个完整有效的、能激励人的、有资源支持的发展蓝图,用清晰的发展蓝图和可使职工得到实惠的方案去指导管理转型。4、持续一致的沟通——人最怕的是未知,因此企业转型时,要通过沟通机制让职工知道,转型将把他们带往何处,不但要讲危机,也要讲成长及对每个人所带来的实际益处。5、各级职工的参与——授权职工实施远景规划,改变阻碍转型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过各种培训来发展职工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必须以满足广大职工安全与健康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就职工的内在价值追求,在精神与物质上都得到认可,这是一个让职工对企业蕴育温暖感、成就感、自豪感,进而激活其内因,让每一个职工都有激情参与其中、形成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过程。这是安全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但在许多企业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措施不到位,使得职工普遍缺乏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追求优异成就的目标可以激励企业取得卓越的安全生产绩效。几年前,淮南煤矿提出“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提出了“零死亡、零重伤、零重大非死亡责任性事故”管理目标,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是不切实际、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集团公司主 要领导思想非常坚定,认为“零安全事故”目标作为一种管理理念,绝对是正确的。“零安全事故”是管理的大目标,不是具体的考核目标,其内在要求是把“零安全事故”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淮南煤矿的安全管理理念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零安全事故”管理目标已成为普遍追求,其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其安全生产指标连年创新。过去有的二级单位认为安全可能影响生产进度、安全会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现在已有很多二级单位从自身实践中真正体悟了“安全是企业的命脉”,“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等理念的价值。

苏辙在批评宋仁宗的策论中说:“古之圣人,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夫无事而深忧者,所以为有事之不惧也”。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如何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企业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安和谐企业,是企业领导者时刻都在思考的重大问题。同样,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丰富发展,这样才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只有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制订周密的规划,形成强有效的运行机制,着力创建富有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当这一模式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之后,在本质安全人的基础之上,形成本质安全型企业,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也就真正开花结果了。

安全生产法与安全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煤矿的安全文化一直是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影响着煤矿生产的安全与否。本文笔者简单的就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做了一下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煤矿;安全文化

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理念、模式和制度,是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维护企业稳定安全发展的内在的无形力量。

一、煤矿安全文化的作用

1、安全文化的导向作用

安全文化是人文文化,它以关注员工生命价值为出发点,以企业安全发展为落脚点,通过打造安全文化环境,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营造员工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文化对员工的导向作用十分重大,先进的安全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指导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安全文化是隐性管理,既是原则性导向,又有明确的标准规则,它对员工的思想行为直接產生影响,能够达到安全文化与员工行为互为融合,是安全文化导向作用的最高目标与境界。

2、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

安全是关系到每一个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就是让员工增强自觉性,明确重要性,提高主动性,使其从主人翁的角度审视自己工作的安全行为,思考安全工作的职责,树立强化安全管理的自觉自愿行为。员工的安全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自信心、信任感、成就感和认可度,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成效之一,必须重视发挥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

3、安全文化的提升作用

安全重在落地生根,发挥作用,而不是包装炒作,只讲不干,只说不练。安全文化要渗透到制度建设、工作流程、管理模式及员工的行为规范过程中,要把制度建立在员工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二、煤矿企业如何提高安全文化建设

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关键在于通过积极塑造员工和团队的行为举止,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彻底扭转员工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侥幸、蛮干心理和粗放、凑合、应付的行为习惯,努力使员工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行为,不断提高员工应对、预防和规避各种危害的能力。安全文化来源于员工实践,又高于实践,这种安全文化需要人人参与和高度融合,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其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强化全员教育建立安全培训文化

煤矿安全的根基是以人为本,抓好全员安全教育,使员工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完成这一过程的关键途径是落实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教育。重点考虑三个方面:(1)加大安全培训硬件投入,建立安全培训基地,在师资、设施方面投入到位;(2)强化安全文化的学习宣传教育,利用简报、标语、广播、网络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规程、规范,建立起广泛性、群众性、大众性的安全宣传文化阵地,不断强化安全学习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心;(3)加强新工人和特殊工种的安全培训,促进安全技能、安全素质不断提高。

2、强化过程安全管理建立安全制度文化

安全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准绳。煤矿安全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与之相适应配套的各种岗位责任制,精细化管理考核制等。煤炭企业健全的安全制度,可以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达到打击“三违”、避免事故发生的目的。

3、强化现场重点建立安全管理文化

煤矿安全管理重点在现场,各项安全生产的计划、措施、检查、考核、评比都应该以双基建设为核心,从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现场的安全系数入手,抓好四个方面:(1)现场安全环境治理;(2)现场安全检查;(3)现场安全隐患整改;(4)完善安全设施。安全管理还包括管理干部跟班指挥、班组安全制度考核落实、班组员工安全行为规范、安监部门和职能部门安全工作协调等诸多方面,是现场安全管理文化的基本宗旨。

4、强化共保、互保体系建设建立安全机制

安全文化工作必须是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要以开展安全效能监察和党员身边无事故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为安全生产出谋划策;行政以制度落实、隐患治理、责任追究为安全工作重点;工会以群众安全第二道防线为突出点,共青团以青监岗、岗位练兵、青工技术比武为活动重点,还要调动女工委等多方面力量,形成安全共保、互保体系,建立安全共防机制。

三、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要不断创新

作为煤炭生产行业,由于所处地域、文化背景、生产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应各具特色,各有所长,要符合企业需要,方显成效。首先,宣传教育要创新,要摆脱乏味的说教,利用直观、生动的身边事、身边人,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增强对职工的安全知识普及和渗透。其次,活动方式要创新。要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和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安全文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最后,活动的区域要创新。以往安全宣传多注重文件传达,会议室学习、班前班后会贯彻是主要形式,这容易使职工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就要使安全文化的渗透力和视野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使其深入到井口、工作面、职工家庭直到深入职工的心灵。只有这样,安全文化的导向和辐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煤矿企业安全稳定高效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的提高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凝聚力,实现企业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 荣伟会 《煤矿安全管理研究》科技创新导报 2011第29期

[2]赵介民 胡琛 《对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工程管理 2011年9月

(作者单位:河南神火集团葛店煤矿)

上一篇:足球训练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协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