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等理论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3-10-16

翻译对等理论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零对等翻译的本质就是为了实现交际目的,在中英文转换过程当中,通过对“不可译”、及“不对等”现象的深入思考,把现实当中的“零翻译”也矛盾地统一起来,提升到相应的理论高度以指引多元化的翻译实践。本文首先对零对等理论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分析了陶瓷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最后在零对等理论视角下深入研究了陶瓷商务英语翻译对策。

关键词:零对等;陶瓷;商务英语翻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商务英语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将在更多地领域融入于国际经济生活。实际上,当代商务英语已经逐渐渗透到了陶瓷交易领域,其外延还在持续扩展。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日趋频繁,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让陶瓷商务英语翻译达到理想化的交际效果,常采用零对等翻译的方式。

一、零对等理论下商务英语翻译概述

(一)零对等理论

零对等理论最早由我国的李江春教授在十一五规划当中提出,其和邱懋如所提出的零翻译存在很大的差别。主要因为零翻译本身具备双层意思,即源文当中词语的故意不翻译和不采用目的语中的词语进行源文翻译。而反观李江春教授则直接将两者的概念统称为零对等翻译概念。主要因为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结构差异的现象,其所存在的异同性越大,则不对等及不对译的情况则将不断增多。为了真正实现目的语和源语之间的统一协调化,零对等翻译原则的推出成为必然。

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分析,世界各国因为本国经济、文化、科技及国际化转变,促使其各民族最终形成独特的区域语言,在社会制度、宗教及风俗习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并由此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共性差异将直接体现在各民族语言当中,最终将形成对等翻译、不对等翻译及不可翻译,后两者统一成为零对等的情况。不管是零对等还是对等翻译其都要求源文应当和译文所需表达和传递的信息相同。但就事实而言,其不同语言所包含与表达的信息通常难以完美表现出对等的翻译效果,所以零对等翻译其只能达到意义上的翻译对等,而并非是文字、结构及表达形式的对等。

(二)零对等理论下商务英语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的成功判定主要取决于对语言和文化的有效传达,其本身是一种改善原文背离译文文化的现象,主要是采取能够被市场接受,并且是译文接收者所接受的表达形式,以期能够促使译文在信息传输当中,实现与原文功能表达的对等,达到翻译行为后的交流目标。因此零对等翻译的实现主要受以下方面的影响:

1.语言差异的影响

语言的类别不论是在文字形式还是口头表达形式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而语言方面的矛盾都需要通过良好的翻译来加以解决。但是语言当中的表达形式、风格、语义、语音等都有可能致使译文难以达成信息传达的目标。

2.文化差异的影响

文化的形成主要源自当地生活的地理环境、宗教及历史等多方面,由此直接形成差异化的思维、情感方式。在商务英语翻译当中,因为双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将导致在一些生活常态化词汇的内涵上存在较大的差别,这样就很容易直接引发误解,而采用零对等则能够有效调节因为文化差异所致的翻译矛盾。

二、零对等理论下陶瓷商务英语翻译

(一)陶瓷文化商务翻译

采用零对等来针对陶瓷商务活动进行翻译,要求应当充分掌握此类翻译的策略及技巧。首先要具备对陶瓷文化用语的翻译能力,这是针对陶瓷进行标准商务翻译的重要基础。其次要能够对陶瓷的景观展开特色翻译,在翻译当中要充分保障中国陶瓷文化当中的符号信息,同时其目的语编码必须充分符合外国接受的思维,由此才能达成对我国的陶瓷翻译与交流。再次,要做好文化艺术品的有效翻译,艺术品翻译属于陶瓷文化翻译的载体,要求译者应当具备陶瓷作品的发现与解读的能力,能够非常准确的表达出陶瓷艺术当中的文化信息。最后是对陶瓷科技的翻译,针对陶瓷科技的翻译主要包含制作工艺、流程、材料及术语等方面内容,要求零对等翻译术语须臾陶瓷术语翻译语义一致。

(二)陶瓷管理经营翻译

零对等理论下对陶瓷的翻译离不开对陶瓷管理经营的翻译,因为借助对陶瓷经营管理的翻译能够直接给相关领域带来客观的经济收益,其中主要包含陶瓷的贸易翻译和陶瓷的拍卖翻译这两个方面:(1)陶瓷的贸易翻译,该方面翻译内容主要是借助零对等来大力加强对外贸易方面的谈判,以此促使团队合作,借助翻译者的中介作用,促使双方的贸易需求得到满足,进而实现预期的陶瓷贸易目标。(2)陶瓷拍卖翻译,此项翻译工作的重点主要在于翻译者的反应力、思辨力以及口译表达能力等。以零对等的形式能够实现,从而保障拍卖会有序、顺利进行。

(三)陶瓷创意内容翻译

零对等理论下,对陶瓷的商务英语翻译也包含了对陶瓷的创意性翻译,由此才能有序拓展陶瓷对外领域。这其中包含了陶瓷旅游翻译和陶瓷展会翻译:(1)陶瓷旅游翻译主要是面向涉外旅游者的陶瓷英语翻译,通过零对等来将我国深远的陶瓷制瓷历史及深邃的陶瓷文化不断宣扬推广。这就要求涉外陶瓷旅游翻译者必须坚持零对等原则,不仅要具备基础英语知识,还需充分掌握互译语言的文化协调性,由此来促进关于陶瓷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2)陶瓷展会商务英语翻译,陶瓷展会的召开聚集了众多思想与文化的内容,因此针对此项翻译工作,零对等的体现最为明显。因为陶瓷展会翻译是促进我国陶瓷精神文化思想的重要橋梁,选择在国外举办陶瓷文化展会,要求译者应当成为一个思想与文化的沟通者,要求其能够借助陶瓷展会来展现和传播我国深远的陶瓷文化,由此促进我国陶瓷展会产业化的转变。

三、零对等理论视角下陶瓷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

(一)陶瓷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1.专业性和规范性

在翻译陶瓷商务英语时,无论是挑选文本格式还是使用专业化术语,均要严格遵循国际上的规定,这样才能够让陶瓷交易的双方更加容易理解。

2.表达与再现文化

陶瓷承载了万千文化,我们在从事陶瓷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对其陶瓷表达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所认知,只有在理解和消化了陶瓷器物上所表达的文化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诠释其内涵,然后再通过相对应的目标语把源语言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来,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全面提升翻譯的整体质量与效果[1]。

比方说“匣钵”一词,匣钵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窑具,英文中并不存在相对应的词语,所以在翻译时就使用“Saggar”一词进行替换,Saggar指的是烤箱,二者的意思显然存在偏差,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这样的翻译障碍也就逐渐消除了。

3.交际性与功能性

在翻译陶瓷商务英语的过程中,所强调的是买家以及卖家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提升信息的完整性,让买卖双方能在交易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所以通过普通陶瓷英语和商务陶瓷英语的对比,可以发现商务陶瓷英语更加突出翻译工作的交易性及功能性。

(二)陶瓷商务英语的问题特征

1.词汇要求规范精准

首先,陶瓷商务英语中具有许多的专业词汇,许多词汇仅使用专业词义。另一方面,陶瓷商务英语当中对数字以及时间的表达和普通英语相比,更加严格,因为涉及到陶瓷交易,所以必须精确无误。

2.文本体裁和表达范式特殊

陶瓷商务英语翻译的源语言文本常常涉及到进出口业务合同、外贸函电、报关单证等,而这些文本在商务活动中呈现着迥然不同的交际功能。因此,作为翻译者一定要首先分析这些源语言文本的体裁以及表述的内在语言结构与逻辑,只有非常好地做到这一点,我们在从事陶瓷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时,源语言文本的目标语言输出才能具备系统完整、逻辑合理、结构鲜明的特点。

四、零对等理论视角下的陶瓷商务英语翻译对策

(一)词汇翻译做到术语对等

陶瓷商务英语翻译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这就表示在实时翻译环节,会有数量较多的专业性术语出现,翻译工作者可以利用直译法进行翻译,例如蝇纹陶器可以直接翻译成“Jomon pottery”。然而,在很多时候,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会对陶瓷交易方的理解造成困扰,比方说fine China 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好的中国”,但其本意为“细瓷”[2]。

(二)语句翻译需做到意义与交际作用对等

陶瓷商务英语语句的翻译过程中,一般会遇到简洁的单句和冗长的复合句这两种。对于简单句,如果采用直接的翻译即可获得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在语言外延与内涵上的对等,这时就大胆采用直接翻译法,有效实现其在结构上的对等,最终实现功能对等。在面对陶瓷商务英语合同当中牵涉到法律条文、合同条款及内容完整性的冗长句子时,广大翻译工作人员千万不可只追求表象的对等,必须要搞清楚语句的逻辑结构和中心思想,再依据翻译的规定去实施翻译工作,实现有效的交际。

(三)语篇整体翻译不偏离原文中心

在翻译大段落或是篇章型的陶瓷商务英语时,翻译人员一定要充分考虑内容的不可译性,立足于零对等理论,全面掌握我国与西方在该方面沟通交流的语言习惯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精准把握整体语言的文体特点、语气、风格并全面把握其中心思想,以此来达到实际意思和形式结构上的对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地域跨度很大,陶瓷商务英语翻译过程,原文以及译文之间出现的“零对等”现象是非常常见的,“零对等”翻译的运用能够提升交际的效率,降低沟通的难度,对陶瓷商务活动的进行非常有帮助。零对等理论视角下的陶瓷商务英语翻译中,词汇翻译要做到术语对等,语句翻译要求意义与交际功能对等,语篇翻译要符合原文主旨。

参考文献:

[1]余祥越.图式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及教学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10):133-137.

[2]祁芬.功能翻译目的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202-203.

[3]李慧.基于功能对等的商务英语翻译浅谈[J].校园英语,2015(17):231.

[4]翁凤翔.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J].上海翻译,2013(01):34-38.

[5]梁亚冰.从功能目的论视角论商务英语“零对等”翻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25(06):46-50.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

翻译对等理论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商务英语翻译;归化

0 引言

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以及各国贸易往来的频繁,商务英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人们加大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们也开始进入商务英语翻译的研究领域。作为一门具有专门用途的语言,商务英语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本特点,想要做好商务英语翻译,离不开专业理论的指导,本文引用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功能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1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在世界翻译领域界中具有极高的价值,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奈达在1964提出了两个对等理论。他在《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首次提出“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stic equivalence)”理这2个对等概念。但从他更倾向于后者的使用,由于“动态”这个词往往会给人产生误解,于是他在“动态对等”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在奈达看来,所谓“翻译”,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最自然、最贴近的对等语,实现对译文源语信息的再现[1]。功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译文的读者读到此篇文章时的反应应与原文的读者读到此篇文章的理解大体上是一样的。所以,功能对等中的“对等”指的是语言的风格和语言的意义上的对等。动态对等包括4个方面的对等:第一个方面是词汇对等,第二个方面是句法对等,第三个方面是篇章对等,第四个方面是文体对等。奈达认为在对等过程中要优先考虑意义的对等,其次考虑形式的对等。如果能够做到动态对等,译文中虽然同一信息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是在原文与译文的读者读过以后都能正确地领悟文本所表达的意义。

功能对等理论还存在归化和异化及意译与直译的问题。其中,异化和直译强调忠于原文,要求译文与原文的形式相近,具有准确性。而归化和意译则强调译文的通顺性和实用性,强调是否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在奈达的进一步研究中指出,由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和文化存在差异,同一信息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实现等量信息的传递,就需要修改原文的表达形式,以期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在不同文化中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形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功能对等。由于在翻译活动中完全对等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对等”是相对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操作,以避免译文晦涩难懂。

2 从功能对等理论下分析商务英语语篇的特点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功能变体,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个分支,适于商务场合中应用,或者说是一种包含了各种商务活动内容、适合商业需要的标准英文。而这些商务活动包括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承包与合同、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2]。在国际贸易合作中,商务英语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际商务交流的重要途径。从词汇和语法的角度上看,商务英语所使用的词汇专业性强、语体规范、语言简洁、多社交性套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

2.1 词汇特点

商务英语词汇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词汇的翻译强调专一性,词义要准确,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歧义,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商务英语的词汇都是缩略词汇,其中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具有商务含义的普通词或复合词,以及缩略词等[3]。例如,单证中的词汇B/L(bill of lading,提单)、charges(运费)、rate charge(费率)、D/R( dock receipt,场站收据)、specification(规格、等级)等,这些词汇只有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够掌握。商务英语词汇还存在大量使用古语词的特点,古语词属于正式用语,符合商务英语用语精准、简明的特点。常用的有hereinafter(在下文中)、therein(其中)、herein(在此)、hereby(下述)、whereby(根据)、thereof(由此)、whereas(鉴于)等。古语词的使用增强了商务文本的正式性和严肃性。

2.2 句法特点

在商务信函的撰写中多使用短小精悍的简单句、并列句。意义明晰(clarity)、用词简洁(conciseness)、礼貌周到(courtesy)、信息完整(completeness)、语言正确(correctness)。在商务合同及相关法律文件中则多实用长句、陳述句及复合句。正式的合同应详细而具体,说明合同双方同意的条款,列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与交易相关的所有内容[4]。词语的使用要避免歧义或含糊,体现了商务用语的严谨。商务英语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在语言的使用中应避免个人感情色彩或主观性语言,在词语的使用中避免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出现。在表达上尽量使文意明白晓畅、逻辑关系鲜明、表达准确。可使用逻辑关系词如as a result、due to等。

2.3 语篇特点

商务英语的专业性极强,句法强调简洁且富有严密的逻辑性,而在语篇上,强调特定的商务语篇,应采用特定的语篇结构[5]。商务英语应用文应具备哪些特点呢?从商务语篇的整体角度来看,需要具有完整(completeness)、简洁(conciseness)、具体(concreteness)、正确(correctness)、清晰(clearness)、礼貌(courtesy)及体谅(consideration)7个特点,这7个特点是商务英语在使用时需要遵守的7项原则。表达内容完整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内容具体、信息明确,例如在报盘还盘时应注明具体的数据。书面用语不仅要简洁,还有做到礼貌和体谅,用语委婉而且要顾忌对方的感受,站在对方角度考虑。

3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争论。在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之中奈达倾向于功能对等,要求译文尽可能地还原源语言的意译,即译文所表达的效果和读者的反应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一致。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有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此外,不同语言具有不同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不能让形式掩盖了原语言的文化内涵。因此,译者在最大限度地展现源语言的文化的同时,还要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通过翻译消除不同文化上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奈达倾向于意译与归化。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直译、意译和归化也是重要的指导理论。

3.1 商务英语中的直译

直译是最直接、最简单的翻译,在原文与译文之间不存在用词或文化差异时,可采用直译方法进行翻译。直译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直译是准确、全面地翻译原文,整个过程中不删减或添加任何成分,完全保留原文的风格与情感。

译文需将原文中的信息准确完整的翻译过来,原文与译文均使用规范正式的语体。

例:In consideration of mutual convenience, promises,benefits,and terms of this agreement and for good and valuable consideration, the benefit of which is hereby acknowledged, the parties hereto agree and promise to honor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译文:本协议考虑到双方的便利,承诺,利益和条款,以及良好和与受益价值相等的回报,协议双方现达成如下协议,并承诺信守合同。

译文与原文表达方式的风格保持一致,表达准确。

3.2 商务英语中的意译

意译要求译者不受原文形式的限制,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流畅的语言将原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表达出来,使译文符合译文语言的结构特点,灵活地表达原文,更易于读者接受。

例:Any addendum to be agreed in future must be considered as integral parts of this contract.

譯文:今后的任何附件必须被视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在这里将addendum to be agreed译为附件,符合汉语简洁明了、清晰易懂的表达习惯。

又如,ABC is a new generation of modelling foundation,which refines facial contours while illuminating the complexion with a pearl-like radiance. Its ultra-fine and silky texture glides smoothly onto the skin to adorn it with a powdered veil.

译文:ABC是新一代的美容护肤产品,在改善皮肤的同时为皮肤增添珍珠般的光泽。只需轻轻涂抹一层,便可使您的皮肤如纱般细腻柔软。

因为这段材料是化妆品广告,所以modelling foundation应译为美容护肤产品。广告翻译在保证原文内容的准确表达的同时更要注重广告语的使用效果,使产品功效的表达方式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

3.3 商务英语中的归化

归化注重读者的文化背景,强调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接近读者的语境,降低译文的文化色彩,使译文更容易被理解。由于不同语言的背景文化不同,所以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文化内涵和理解是不同的,比如,“龙”是中国的吉祥物,是权利的象征,是人们敬仰的图腾。而在英国,龙则是不祥之兆,是魔鬼的象征,人们则将其视为厄运。所以,奈达认为归化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译文翻译的最适合的方法。

4 结语

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对翻译策略的要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的逻辑性、准确性、专业性等方面的特点契合度极高,对商务英语翻译有着巨大的贡献,使商务英语在翻译之路上更进一步,译文质量更高一层。奈达提倡的归化、异化和直译3种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突破了最初死板的译法,根据不同的语言情景使用不同方法的翻译技巧。这使得商务英语译文更加灵活贴切,使译文读者更易于理解原文的内涵,这使商务合作双方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更加准确。功能对等理论完善了商务翻译的理论基础,对我们将来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参 考 文 献

[1]王璐.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隐喻翻译[J].常州大学学报,2012(1):101-104.

[2]陈苏东,陈建平.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璐.浅谈商务英语翻译技巧[J].科技创性导报,2010(6).

[4]虞苏美,张春柏.新编商务英语写作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邓铁.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与药品说明书的英译汉策略[J].北方学院学报,2014(3):7-11.

翻译对等理论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我国发展中发挥着推动作用。我国科技英语翻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获得长足发展,但是其相关理论研究仍旧停留在表层。而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先简单介绍科技英语和功能对等理论,然后探究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具体应用,希望能为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 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增加了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交往更加紧密,且在科学技术层面中交往甚密。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以及优秀的管理经验在我国发展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若想实现这一目的,则应全面掌握国外科学技术信息资料,并在我国生产、研发等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伴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日益提高世界范围内科技成果的资源共享,要求我们翻译大量的科技文献。在此背景下,科技英语翻译地位日益提升。

一、科技英语

科技英语主要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公文等多种类型的英语。其中自然科学中的英语居多。科技英语区别于文学英语,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1.体裁特点。议论文和说明文是科技英语中的主要题材类型,且语言表达精简、直接明了、很少使用隐喻修辞,语言表达准确简明、数据真实、逻辑思维结构严谨。

2.语言结构特点。

(1)被动语态运用较多。在科技文章中注重叙事推理,尊重客观规律,因此,常常使用被动语态,因此,第三人称使用较多,很少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避免给人留下主观臆断的印象。

(2)省略结构使用较多。为满足科技文章的简洁、准确,应最大限度地压缩语句,在准确表达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省去多余词汇,避免出现重复。

(3)词语修辞特点。动词名词化、词语性质变换、复合词语以及缩略语的运用是科技文章的主要词语修辞特点。

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是功能对等理论的创始人,是翻译理论中的主要概念之一。从字面上来理解,它要求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不要求字面上的硬性对等。奈达指出,最理想的翻译便是运用最合理的、自然、等同的语言从含义到体裁充分展现源语的信息,完美的翻译除了要满足含义上的对等,还应包含体裁、风格的对等。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1.应用原则。

(1)忠于原作者。忠于原作者是指翻译者应明确原文本自身效用,具体来说是应明确源语接受者的理解思想,还应明确原文本对接受者的效用。例如,我们在翻译国外某宣传资料时,除了要完整的翻译出文章中所有信息,还应使翻译内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读者能够深入信服该产品。

(2)服务于接受者。翻译也是一种交流活动,接收者接收的信息量是评判翻译效果的主要标准之一。翻译者应在展现出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考虑接受者,考虑他们的接受效果,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使用自然语言,其中自然具体是指译文应纯正,且译文应通顺、流利。

2.具体应用。

(1)全面考虑信息功能。在翻译科技英语的过程中,应考虑目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全面考虑信息功能,如果目标接受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则应最大限度地保持词汇和体裁风格,这主要是因为专业术语和内容不会影响专家学者的阅读效果,他们可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准确理解译文中表达的信息内容。众所周知,在科技文章中时常出现句型结构复杂的语句,若想准确翻译,首先应掌握丰富的专业词汇。其次,理清句子结构。最后,将语句分解成单独句子进行翻译。

(2)灵活处理。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目标接受者均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全无所闻以及一知半解的现象,如若译文中的专业性较强,则不利于接受者的理解,因此,在完全表述原文信息的基础上,还应进行灵活处理,保证译文简单、直白,便于接受者的理解。例如,The ICE2 would be a push pull unit,a half train conpared to ICE1.译文:ICE2型号快车属于一种拉锥式动力列车,穿梭在城市之中,它与ICE1型快车相比,被成为半部列车。这段话摘自大众介绍ICE2车型的文章中,因我国读者对此车了解较少,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过多地追求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对应,应着重考虑接受者的接受能力。

四、结语

科技英语翻译是我国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借鉴宝贵经验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研究尚处在理论研究层面,而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科技英语翻译中运用功能对等理论,能够实现表层含义对等、语法运用对等、深层内涵对等,这种翻译形式符合我国汉语特点,便于我们的理解。因此,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应认真分析,合理选择翻译技巧,进而重复实现对等、有效、完全翻译国外科技文献,进而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林娟,刘芹.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科技英语长句汉译为例[J].语文学刊,2013,(8):48-50.

[2]徐璐璐.功能对等理论框架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ISO14000国际标准汉译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3]周敏.功能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3,(26):195-196.

翻译对等理论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A.F.Tytler) 曾经在《优秀的翻译》一文中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 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 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 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也就是说, 好的翻译应该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一样的效应;英国翻译理论家E.V.Rieu把这一咯要求正式命名为同等效果原则。茅盾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曾明白的说过:“文学翻译应该用另一种语言, 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而奈达 (美国翻译理论家) 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到动态对等, 原文为:“Dynamic equivalenceis therefore to be def ined in ter ms of the degr ee towhich the r ecept or 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 eceptor lan-guage r espond to it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这一定义就是“动态对等”, 后来人们为了避免对“动态”的误解, 突出强调“功能”的概念, 以“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 这就是“功能对等”理论的起源。

2 功能对等的实质

奈达先后到过近百个国家, 实地调查过200多种语言, 他的“功能对等”理论实质是建立在符号学上的同构现象基础之上, 所谓同构体是指两个复杂结构之间尽管在形式上存在着某些差异, 比如b和d英文字符的形状上是相对的, 因而形状是对等的, 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不同语言之间不断发现同构体的过程, 功能对等的基本点是“将原文读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与译文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加以比较”。可见, 这一理论是大胆的撇开了语言的差异, 而通过读者读后的反应, 来衡量译文的成功, 为了达到这一功能, 在处理语言转换时可以大胆的处理语言形式, 或直译或意译。因此, 只要在不曲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 译者应尽力保留原文形式, 而原文形式直译如果曲解了原文的意义, 是可以大胆的改变处理语言的形式的, 如下:外来语义空白;直译导致意义错误;形式对应导致严重的意义不明;形式对应违反译入语语法或损害译文的语体和谐, 引起原文模棱两可的意义, 一般这种情况下, 都需要通过意译, 或者换一种处理形式来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可见功能对等并不排除形式对应,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3“功能对等”理论全面分析

3.1 语义对等

奈达强调的语义对等, 实际上是把“意义”放在了第一位, 奈达认为各语言之间是有共性的, 世界各地的生活彼此也是有共性的, 只是由于文化存在的差异造成了一些语言的差异, 语义对等是指的语义在功能上的对等, 在表达的意思上对等是可以实现的, 在两种语言里, 一些词语表面上似乎相同, 但他们的意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如husband (丈夫) 、wife (妻子) 这两个词是爱人的含义, 在中国, 稍微了解英语的人, 会把爱人用lover一词形容, 而在使用英语的国度, lover表示的是情夫/妇, 这种任意硬套或逐字死译显然会造成误解或者闹笑话的。这样可能会使译文含混晦涩。如英美的动物学家把动物分成了三个类别:捕食其他动物的动物 (Predator) ;被捕食的动物 (Prey) ;吃死掉动物的动物 (Scavenger) , 若直接分别译为“掠夺动物”、“食草动物”和“食腐动物”, 这样可能不能直接被读者所理解, 需要在译文中加上一些注释, 才能达到语义上得到功能对等。再比如要将英语“goose bump”中文应该是表示“鸡皮疙瘩”, 因为Goose bump指A temporary loca lchang e in t he ski nwhen itbeco mes rougherdue to erection of littlemuscles, as fr om cold, f ear, or excitemen.t与中文中的“鸡皮疙瘩”说法一致, 而不能翻译成“鹅皮疙瘩”。因此, 功能上达到语义对等是不能拘泥于形式的。

3.2 功能对等

翻译是一个无比复杂的过程, 好的翻译除了传递信息意义外, 还得考虑当地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因素。无论什么样的翻译理论均有有其局限性,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是这样, 有人指出他的理论体系来自于《圣经》翻译, 不适用于其他领域, 比如历史、哲学、科技等著作。科技文体的语言在于陈述客观真理, 其翻译过程中可达到“功能对等”理论的最大效果, 主要是由科技语言的特点决定的, 科技文章在用词方面要求准确;科技文章在表达方面力求清楚易懂, 如果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词汇的话, 就不难看懂科技文章了, 译者就容易把原文真正的意义确切地转递给读者, 让读者获得同等的感受。

奈达把语言分为九大交际功能, 其中信息功能、情感功能、执行功能是广告的主要特征, 广告翻译讲究“情感”及“审美”, 这也正是翻译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广告语的一个共同目的就是用语言功去打动顾客的心弦, 使其产生对该产品的喜欢和购买的欲望, 进而付出购买行动。这体现了翻译不仅只重内容与可读性, 还要注重它的语言形式。

3.3 读者反应

译语文本的特点是依赖原语文本翻译过来的, 而读者读译文必然会和原文有出入, 翻译是为读者服务的, 好的译文应该是让读者不管读那种版本, 都应有同一种感受。“译文是一个超出自身意义的索取过程, 最终的译文是不存在的”, 这一观点虽然有些过激, 但说明原文解读的不确定性, 也会造成译文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总之, 翻译朝着“最高层次的对等”靠近, 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 奈达“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具有严谨性和一定的实效性,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真正实现了翻译的功能。

摘要: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基本上实现了以原文欣赏方式来欣赏译文文本, 不管是从文体上, 还是从读者反应都做到了这一要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使我国翻译界接触到了西方系统的翻译理论, 给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突破发展。本文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全面探讨。

关键词:语义,功能,对等,读者反应

参考文献

[1] 崔光婕.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看英译汉中的增词和减词[J].考试周刊, 2009 (11) .

翻译对等理论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尤金·奈达拥有五十多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经验与成果尤为丰富。 他的理论不仅对西方理论影响重大, 在中国译界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1]奈达理论简而言之即“功能对等”的原则, 也就是译文要贴近源语言, 符合源语言风格, [2]应避免语法、文体和风格等方面生硬的迹象。 下面, 本文就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的两篇英译本从遣词造句, 文体风格方面进行比较。

1遣词造句

(1) 结果, 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

张译:All the answers turned out to be wide of mark.[6]

刘译:In fact, none of the answers is correct.[7]

根据牛津英语搭配词典, “wide of mark”是 “毫不相关;离谱”的意思, 用在这里解释 “不对”不太贴切, 与 “correct”相比, 形式复杂且意思不准确。

(2) 一发芽, 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 …

张译:Once they started to grow, they let loose a terrific force to …[6]

刘译:Once the seeds germinate , they manifest a terrible force that …[7]

根据新牛津英语大词典, “grow”解释为 (of a living thing) undergo natural development这里对by increasing in size and changing physically, “germinate ” 解释为 (of a seed or spore) begin to grow and put out shoots after a period of dormancy 。 由此可见, germinate比grow更具体, 就是指种子的发芽。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尽量使用下义词, 即事物的具体表现形式或更为具体的说明, 而避免使用上义词, 即对事物概括性抽象性说明。 因此, 在对 “ 发芽” 的翻译, “germinate” 比 “grow” 更具体, 更准确。 “terrific” 解释为 “very large;very great ” , 而 “terrible ” 解释为 “very unpleasant; making you feel very unhappy, upset or frightened. ” 原句中 “ 可怕” 一词的意思是用来形容种子的力量是如此巨大, 让人觉得意想不到的。 所以说, 这里“可怕”译成“terrific” 更恰当。

(3)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 “大力士”… …

张译:Though nobody describes the little grass as a“husky”…[6]

刘译:Though the little grass has never been said to be herculean …[7]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husky” 解释为 (of a man) big, strong and sexually attractive, 意为 “ 魁梧的; 高大威猛的”;“herculean”解释为needing a lot of strength, determination or effort, 意为 “ 费力的; 需要决心的; 艰巨的”, 这个词来源于“Hercules”, 即希腊神话的赫拉克勒斯, 他通过完成十二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证明了他的勇气和力量。 所以这个词可以用来代替“大力士”文化背景词, 并且更有利于西方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4) 回答纷纭的很, 有的说 “ 象”, 有的说 “ 狮”, 有的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

张译:The answer varied .Someone said, “The elephant.”Someone said, “The lion. ”Some said jokingly, “The fierce -browed guardian gods to Buddha. ”[6]

刘译:There are a variety of answers. “Elephant, ”someone says. “Lion, ”anotheronesays. “TheBuddha ’sguardian warrior, ” still another says half-jokingly.[7]

对于原文中 “有的说… … 有的说… … 有的说… … ”, 我们很容易想到张培基的译法, 从意思上讲是完全符合的, 但在此基础上, 刘士聪的译法让我们领略到不一样的句式, 好似波浪起伏, 一浪高过一浪的感觉, 为平淡的文章增添了不平淡的味道。

(5) 它的根往土壤里钻, 它的芽往地面上挺… …

张译:While striking its roots deep into the soil, the young plant push its new shoots above ground.[6]

刘译:Its roots will drill downward and its sprouts will be upward.[7]

应该说, 这两个翻译的意思都符合原句的意思, 但是刘士聪的翻译从形式上讲更符合中文原来的形式, 这样不仅做到了“意思上的统一”, 还达到了“形式上统一”, 这对于存在很大差异的中英文之间转换来说, 确实难得!

(6) 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 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 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

张译:When a seed falls under debris instead of on fertile soil, it never sighs in despair because to meet with obstruction means to temper itself.[6]

刘译:The seeds does not choose to fall on fertile land but in debris, indeed. The seed with life is never pessimistic or sad, for it has undergone resistance and pressure.[7]

张培基在翻译这句话时, 使用了复合句, 这样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浓缩在一个整句中。 刘士聪翻译时分成了两个简单句, 但较之张培基的译文来看, 缺乏紧凑和简洁感。

2文体风格

原文使用象征, 排比, 和重复等修辞手法, 力图表现令人惊叹的野草力量, 为文章增添了美感的同时, 又让读者领略了作者的意图。 两位译者在翻译时, 都遵循了原文的感情基调, 很好地译出了“为着……为着……, 不管如何如何……如何如何……”, 强调了野草顽强不屈, 永不放弃的精神。

对于文化中两次出现的 “如此如此”, 张培基译成 “See,

how powerful a seed can be ! /See, how powerful the seeds of a plant can be ! ” 刘士聪译成 “This story tells us how powerful the seeds of plants can be. / This again shows how powerful a seed can be. ”

张培基采用了感叹句的形式与刘士聪的陈述句相比, 语气更强烈, 主题更突出。

就文体来看, 原文是散文, 富含哲理, 说服力极强, 文字语言处处流露出富有力量的语气。 由此, 刘的译文更彰显了这种要求, 而张的译文则略显欠缺。

张译: Wel, l have you ever seen the growth of a bamboo shoo?t Or the growth of tender grass from under a heap of rubble or rocks?[6]

刘译: Wel, l have you ever seen how the bamboo shoots grow? Have you ever seen how fra il young grass grows out from under debris and rubble?[7]

为了突显笋和小草在面对恶劣生存环境压力, 所表现出依旧执着顽强向上的精神, 刘的译文多采用动词短语, 从而使读者感受到无形的动感与活力。 而张的译文则是多使用名词短语, 与刘的译文相比, 使人感觉缺乏小草拼搏向上的精神。读者与译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与交流也随之降低。 从文体学角度看, 政府报告和科研论文中常用动词短语, 而散文中常用动词短语, 能够起到层层推进, 加快节奏的效果。

3结语

这两篇译文在遣词造句方面各有特色, 十分慎重, 很好地再现了原文中种子的力量强大和野草的不屈不饶精神。 在文体方面, 张培基和刘士聪都在翻译时自然的流露出各自的风格, 刘士聪的译文忠实于原文, 行文流畅, 而张培基的译文灵活, 恰当地改变了文章的句式。 总的来说, 这两位译者的作品都堪称佳作。

摘要:《野草》是夏衍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本文通过奈达对等理论对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的两个英译本, 从遣词造句以及文体风格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在翻译欣赏与辨析方面得到启发。

关键词:野草,奈达对等理论,遣词造句,文体风格,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 N ida, E.A.Tow ard a S cience of T ranslating[M].Leiden:E.J.Brill, 1964.

[3] 陈宏薇.野草之韵的成功再现———刘士聪英译散文《野草》赏析[J].外语教育, 2003 (1) .

[4]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七版) [Z].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

[5] 新牛津英语大词典 (第二版) [Z], 2005.

[6]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生态城市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