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的毕业生调查论文

2023-03-03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这是面向2 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围绕我校“‘学以致用, 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观念,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的目标, 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不断调整和充实教育内容,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专业人才, 我们对化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情况做了一次调查, 以期通过已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反馈信息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改进我们的教育思想、教学体系和工作方法, 使培养的学生更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本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在1997至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随机进行, 共收回调查问卷9 8份, 全部为有效问卷。本文内容涉及到在校期间状况、工作后能力自评 (包括工作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专业能力、外语水平等等) 和结合工作对教学的评价或建议三大方面。

1 调查结果定量分析

1.1 在校期间状况回顾

为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及能力培养的效果, 调查了对在校期间能力培养的

问题, 学生回答的结果如下。

(1) 获得的能力培养:“各方面都得到培养”30.21%;“少数几个方面有”64.58%;“只是专业能力”4.17%;“都得不到培养”1.04%。

(2) 最大收获:8.1 5%是“专业能力”;2 1.2 0%是“综合能力”;2 2.8 3%是“独立工作能力”;1 3.0 4%是“动手能力”;8.1 5%是“组织管理能力”;1 5.2 2%是“社交能力”;1 1.4 1%是“其他”。

1.2 工作后能力自评

学校的专业与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锻炼的好坏直接反映在工作后的各方面能力上, 因此从以下的各方面进行了调查。

工作适应能力:好57.65%, 较好36.47%, 一般5.8 8%;组织管理能力:好1 8.8 2%, 较好55.29%, 一般25.53%, 不太好2.36%;动手操作能力:好40.00%, 较好45.88%, 一般1 2.9 4%, 不太好1.1 8%;人际交往能力:好25.88%, 较好45.88%, 一般25.88%, 不太好2.36%;口头表达能力:好21.18%, 较好36.47%, 一般3 7.6 5%, 不太好4.7 0%;文字写作能力:好1 1.4%, 较好3 2.1 8%, 一般4 5.9 8%, 不太好10.35%;团队合作能力:好38.82%, 较好5 1.7 6%, 一般9.4 2%;竞争创新能力:好17.65%, 较好31.76%, 一般45.53%, 不太好7.0 6%;胜任专业能力:好2 1.1 8%, 较好44.70%, 一般24.71%, 不太好8.24%, 差1.17%;解决问题能力:好29.41%, 较好61.18%, 一般8.2 4%, 不太好1.1 7%;敬业精神:好58.82%, 较好35.29%, 一般5.89%。

1.3 对教学的评价或建议

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环节, 调整课程设置, 使其更适合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的需要, 调查了下列问题。

(1) 课程结构:基础课时多11.72%;专业基础不厚20.69%;专业课太深4.14%;人文课太少2 6.2 1%;实践环节弱3 3.1 0%;其他4.14%。

(2) 需增加的课程与知识:环保10.37%;安全9.13%;营销9.96%;经济14.94%;企业管理1 7.0 1%;公共关系1 8.2 6%;人文修养20.33%。

(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结合学科前沿1 4.4 1%;应结合生产实际2 9.2 6%;应生动活泼7.4 2%;应形式多样8.7 3%;多培养思维与创新能力2 2.7 1%;不行, 需改进2.18%;还好4.37%;要互动10.92%。

(4) 喜欢的课堂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16.48%;采用黑板板书4.40%;采用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7 9.1 2%。

(5) 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材内容与顺序5.0 4%;注重前沿专业知识与实际40.34%;注重思维方式与启发54.62%。

(6) 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提前进实验室20.00%;开展前沿性讲座22.31%;参加创新活动53.85%;其他3.84%。

(7) 喜欢的毕业环节科研展开方式:围绕导师的方向5.1 6%;在导师指点下主动、自由发挥7 1.1 3%;按照自己的兴趣组合团队23.71%。

(8) 喜欢的毕业环节科研选题:理论性强5.16%;与企业生产结合67.83%;个人兴趣爱好1 7.3 5%;与个人就业相关9.6 6%。

2 结果启示与对策思考

2.1 加强能力培养

目前大部分学生只重专业技术, 而轻视文化素质的教育, 造成知识面过窄, 文史哲、艺术修养不足, 思维简单、呆板, 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 这样的学生将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代企业不仅需要有良好专业知识的人才, 同时要求员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为广阔的知识面, 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与社交能力, 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工作。从在校得到的能力培养与工作后能力自评看, 大部分同学在学校时没有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 工作后大部分感觉工作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好, 动手操作能力基本满意, 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竞争创新能力、胜任专业能力还不够。这可通过班级组织、学生会分团委、学生社团组织等干部的轮训、竟聘等方式及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锻炼;重视与创造条件, 通过课程实验、设计与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科研实践、技术实践、各类学生科技计划及参与教师课题等多种途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能力;通过各类报告与论文的撰写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课程、实验与科研的启发式教学与培养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改革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 而且是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中, 选修课不多, 较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共性”, 而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因而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 现代经济社会更注重人的个性发展, 大型企业是按照人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其专业来定位人才的使用岗位。调查结果显示, 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基础课时多、但专业基础又不厚实, 人文课少, 实践环节薄弱;许多学生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感受, 提出应该增加环保、安全、营销、经济、管理、公共关系及人文修养等课程。

学校的人才培养要具有市场意识, 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打破专业界限, 增开跨学科、跨专业课程, 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内容, 增加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适当减少一些理论性课程的课时, 以期用来增加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应用性知识要适当削减课堂教学时间, 增加学生自学时间和社会实践时间, 使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加强创新开放实践项目与内容,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和手段, 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培养提供有效保证。

2.3 改进教学方法

一个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 无论是多么的现代化, 都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习方法的掌握优于系统知识的掌握。调查结果显示, 近3 5%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科前沿、结合生产实际, 40.34%喜欢注重前沿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内容;教学方法上2 2.7 1%多培养思维与创新能力, 79.12%喜欢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手段, 53.85%喜欢参加创新活动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7 1.1 3%喜欢在导师指点下主动、自由发挥和2 3.7 1%按照自己的兴趣组合团队的毕业环节科研展开方式, 6 7.8 3%喜欢与企业生产结合和1 7.3 5%喜欢个人兴趣爱好的毕业环节科研选题。

为此,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实际生产应用讲解相关知识, 及时更新相关工程应用实例;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 多采用图片、动画等, 但要克服只读电脑课件的弊病;教学方式要启发、要互动交流、要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与机会, 使之真正理解, 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专业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彻工程概念。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传授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思想和研究思路,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以教师的科研带动学生的实践, 使之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毕业环节紧密结合, 并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与爱好选择课题, 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摘要:通过对化学工程专业1997至2006届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了解了毕业生的工作能力状况和对学校教学的意见反馈;在对调查结果做出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解决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的对策, 为确保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毕业生,能力,调查报告,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马征杰, 翟宝清, 青云, 等.陕西理工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与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5 (3) :93~94.

[2] 刘永忠, 薛宇红, 刘飞清, 等.化工类专业教掌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 2005 (1) :13~19.

[3] 黄林楠, 蒋菊, 魏有兴.关于毕业生质量调查的分析研究[J].前沿, 2005 (1) :116~12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第二课堂作用下一篇:浅谈焦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安全设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