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合欢树说课稿

2023-06-16

第一篇:中职语文合欢树说课稿

《合欢树》说课稿

绵阳市安州区界牌镇初级中学

张冬梅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合欢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出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适合略读,即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以较快的速度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以形成对读物的概括性认识。其实母爱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本文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散文,也是一部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非常适合指导学生进行略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篇章结构等进行研读和品味。 ② 把握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目光从书本转向自我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探索和自我发现的舞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三)【教学重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难点】

作者并未浓墨重彩地直接描写合欢树,只是轻描淡写地通过邻人的话语和初生小孩的目光引出合欢树,此为其构思立意所在,也是文章结构的巧妙所在。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以读带动体会,师生共同感受。

2、 讨论点拨,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把握文章内涵。

三、说学法

1、感受,通过认真的聆听,汲取信息。

2、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讨论,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设想 文章当中的重点词句往往能成为衔接教学的有效利用点,尝试围绕“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进行教学设计。整个设计由感知母爱进入,品味文中的悲伤与享受,感受细节描写,体会“合欢树”象征手法,最后再与作者一同走进那悲伤与快乐交织的情感世界。

(一)【教学模式】

感受——引导——探究。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摆脱填鸭式教学的束缚。

(二)【学情分析】

每一位学生后面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投入地聆听《合欢树》的全文,让学生抛开一切的分析,只默读作品,看看哪一处打动自己,甚至叫自己落泪。是在四处寻找“我”的母亲的背影?是“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的母亲的语言?是那棵枝繁叶茂,当初被母亲偶然之间当作含羞草栽下,却也能独自成荫的合欢树?还是那个“在你可以看到时,却无心情去看;等到你有了心情去看时,却再也无法看到”的莫大的人生玩笑?同学们或许什么也说不出,留下的只是似明似暗的朦胧的感觉,但却一定会有心灵的瞬间的悸动,而这,正是解读《合欢树》最好的情感积淀和教与学的契机。 更是最好的感恩教育素材。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一种情感,它近在咫尺,因为过于亲近,也许,你一直逃避; 有一种爱,它触手可及,因为过于琐碎,也许,你一直抗拒。

当有一天,世界上最疼你的那个人猝然离去,点点滴滴,你才忆起,但一切,都已来不及。

今天,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史铁生道出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母爱――《合欢树》

二、感受悲伤

(一)从题目来看,这应该是一篇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的文章。 【明确】快乐,幸福

(二)但同学们从课前预习中会感知到,这篇《合欢树》内容几乎与其完全相反,是充满悲伤的文章。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悲伤的人有哪些?他们因为什么原因而感到悲伤。

【明确】悲伤的人 悲伤的原因

我 年纪轻轻,两腿残废

重获新生,母亲离世 回忆过往,倍感内疚

母亲 唯有一子,两腿残废

康复无望,意志消沉

(三)“我”和母亲怎样面对这些苦难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细节描写。 【明确】

我:“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放弃希望

“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 悲伤逃避 母亲:“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

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 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想尽办法为“我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医治双腿,医治无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效后鼓励我写作 “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通过对比“我”与母亲的态度,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位母亲的坚强,以及对待孩子的那种深沉无悔的爱意。

二、品味享受

(一)文章中就没有任何表示快乐的内容吗? 【明确】

1、首段:母亲和“我”之间的幸福生活

2、栽种,照料合欢树

3、“悲伤也成享受”

(二)在首段中,曾经出现过“我作文比赛拿第一”这件事,这在后文中也曾出现过一次。同样一件事,为什么母亲的两次反应完全不同?

【明确】第一次:“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但母亲没有表扬“我”,而是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作文作得还要好,这让“我”听得扫兴。

可能:母亲孩子心性;怕我骄傲;

第二次: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鼓励孩子珍视自己的生命,不要因为身体的残疾而轻视生命、虚度人生。其实最可怕的残疾不是肉体的残疾,而是精神的残疾。(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

作者两次提到这件事,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 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三)母亲为何会栽种合欢树? 【明确】

1、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

2、以为是含羞草。含羞草的品质:朴实,遇到灾难会蜷缩,但最终会重新振作。母亲希望我能够向含羞草一样重新振作。

(四)母亲怎样照顾合欢树?对母亲来说,这棵合欢树有怎样的特别之处? 【明确】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此时,母亲把合欢树的命运和儿子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母亲希望合欢树茁壮成长,其用意在希望儿子顽强地活下去。

合欢树是母亲亲自带回家,亲自栽种,细心呵护,并寄予着无限希望的树。寄寓着对治好“我”的腿希望;寄寓着渴望“我”顽强活下去的希望,所以可以说,作者借用了象征的手法,合欢树当作是母亲的化身。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也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母亲把对“我”的疼爱融入了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也就是说,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我”殷切的希望。合欢树的茁壮成长,在母亲看来意味着我康复的希望在一天天的增大。由此看来,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而“我”,也通过对合欢树的关注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五)小结

(由人及树)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关心自己,后部分是围绕“合欢树”,表现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意义的阐发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而没有割裂的支离破碎感。

三、悲伤也成享受

(一)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 【明确】

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二)从课文中我们能够感知,“我”的内心充满了悲伤,而幼年时期的欢乐时光对现在的“我”来说,更是给这种悲伤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为何,我还会认为“悲伤也成享受”? 【明确】

因母亲的去世而悲伤,因对母亲的愧疚而悲伤,又因独自一人回忆往事,想起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与母亲作灵魂的交流而感到幸福和温馨,从而产生一种享受感,所以,悲伤也成享受。

四、结束语

人生本就是一场不可捉摸的情感体验,而母亲这个人物又为我们的人生加重了温馨与沉重的色彩。今天,我们携手史铁生共同体味了他与母亲之间的浓浓感情,感受到母爱的真诚可贵,感受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万分悲痛。同学们,趁着我们还年轻,趁着我们的母亲也还年轻,尽可能地去回报母亲对我们的深沉爱意。

第二篇:合欢树说课稿(用)

《合欢树》说课稿

——海阳一中

于淑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合欢树》。现在,我将从教材、学情、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合欢树》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三单元第三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现代散文的小与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郁达夫谈中国现代散文时作的一个比喻性的总结。这话的确道出了现代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以小见大”,选材虽小,但蕴涵了博大、深远的意义。本文就是从生活的琐事取材,感悟生命背后的美好亲情和爱的博奥,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的一篇文章。

二、学情分析:

学习主体是高二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的指导点拨。他们的优点是有求学的兴趣,学习扎实认真,所以,在教学中让他们多读、多动,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其理解平凡的语言中蕴含的伟大的母爱,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亲情,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三、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所以我把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设置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a、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b、探讨文章中以小见大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朴实平淡的文字。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对母爱的感悟,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四、学习重点、教学难点:

要学会品味平淡深沉的文章,就要从品味细节的内涵入手,所以,把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的母子情深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学生在初中就已接触到象征手法,但是对象征意义的理解,是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文本才能够落实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所以,把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五、学法教法:

1、《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课前预习法(主要任务是扫清文章中的字词障碍)、朗读成诵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通过让学生阅读、师生、生生间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完成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2、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赏析、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深情。

六、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查找资料。了解史铁生这位作家;仔细研读文本,提出疑问。

2、归结学生的疑问,理出集中的问题。

3、下发散文《我与地坛》,让学生走进作者,铺设感悟课文的情感基础。

七、教学过程: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一课时。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环节一)利用图片导入

展示两张图片,以国外的两个坐轮椅但却做出巨大成就的事例(一个是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另一个是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 。)引出中国的史铁生。

由已知的罗斯福和霍金两位著名人物的事迹引出史铁生,遵循了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

(环节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了解作者,从而初步体会作者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史铁生的遭遇十分坎坷,与大部分学生的经历截然不同,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环节三)走进文本(采用朗读成诵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采用诵读法和点拨法)

多媒体展示《我与地坛》一段话:“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格言和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虽时光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作者对母爱的认识是随着时光流转越来越深刻.在这篇写母爱的文章里, 教师的朗读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好的情境氛围,学生一边听教师朗读,一边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采用怎样的写作顺序?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2、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再读课文,深入文本(采用点拨法和引导法) •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 精读课文,质疑问难(采用问题法和讨论法)

• 出示学生初读中存在共性的典型问题进行讨论 •

1、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艺术手法:以小见大) •

2、作者多次写到那个刚来到世上“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环节四)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从生活的琐事取材,感悟生命背后的美好亲情和爱的博奥,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的文章。正应了这一单元的主题 “小与大”。可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在日常生活中,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有没有发生过令你难以忘怀的小事?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我们身边的母亲

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环节五)课堂小结

为了升华母爱,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我以歌声结束这节课。 播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感谢母亲,是她以坚忍的母爱支撑着史铁生走出人生的“雨巷”,成就了史铁生的文学人生。

感谢合欢树,是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母爱的延续。

感谢史铁生,是他用痛苦的经历再次提醒我们要用心去理解母爱、珍惜母爱、回报母爱,不要失去了才感叹 “只是当时已惘然”。 (环节六)布置作业

1.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

2.以《母亲,我想对你说》为题,运用细节描写,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板书设计:

第三篇:合欢树说课稿me

《合欢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合欢树》这篇课文是中等职业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其主题是关于“人性美”。即以小见大,在小的内容展示大的意境。而本文则从小的记忆感悟生命背后的美好亲情和爱的博奥,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篇课文所饱含的母爱之情足以感动每一位血肉之躯。希望学生能从中反思自己是否已珍视与母亲共处的每一天。

二、学情分析:

由于是我校生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其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从实际情况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所以他们以下两个的问题:

1、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工具与资源,所以就这一问题,我采用学生先自学,教师再教的方法;

2、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所以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完成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走近史铁生,感悟他对生命的理解。

2、感受母子之间深深的情感,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3、体会作品艺术特色,了解现代散文创作中想象和对比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学习方式上,通过让学生阅读、向学生提问、师生、生生间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完成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2、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点拨法”、“讨论法”“课件展示法”三步立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亲情。

3、通过PPT,吸引学生,生动课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爱。

2、在体会了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后,从自身出发,领悟母爱!

四、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独特情感。

2、品味作者附着在合欢树上的复杂心情。

五、教学难点:

1、合欢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2、史铁生的生活态度和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要学会品味平淡深沉的文章,就要从品味细节的内涵入手,所以,阅读写人叙事类的散文,品味细节是一个重点。学生在初中就已接触到象征手法,但是对象征意义的理解,是必须结合具体的文本才能够落实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所以,学生只有通读全篇,瞻前顾后,才能准确的理解象征义。

六、教学设计: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1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的是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给学生 1 自主阐发的平台,让学生尽量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自己找寻相关信息并加以解读,注重的是学生如何与文本沟通、与作者沟通,在对语言品读中挖掘内在的情感蕴藏,从而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全文以合欢树为中心意向却并不拘泥,以母亲为着力点却又时时荡漾开去。构思平朴自然又不落俗套真正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七、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问题法、讨论法

八、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了解史铁生这位作家; 仔细研读文本,提出疑问。

2、归结学生的疑问,理出集中的问题。

3、下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两篇散文,让学生走近作者,铺设感悟课文的情感基础。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插入合欢树的图片、导入歌曲《母亲》mv)

在上课前让学生先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为何叫合欢树?为何让你们听这首歌?”在爱的抚育中,我们丰富着生命年轮上的记忆。大爱无疆,母爱永溢。时间太多的感动都离不开母亲那饱含期待的双手;尘世太多的赞咏都播撒着母爱那淳久的芬芳。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著名作家史铁生笔下的大爱之作《合欢树》。

设计意图:由于刚上课,学生的思绪还没有进入课堂,所以用歌声,视屏来安定学生的思想情绪,并且有歌曲烘托气氛、启发学生。

二、走进作者(图片导入)

作者七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幻灯出示,请学生帮助介绍)。

“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

——

史铁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从而初步体会作者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史铁生的遭遇十分坎坷,与大部分学生的经历截然不同,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秋天的怀念》是学生初中学过的课文,请学生交流阅读之后的感受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积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文本探究

1、课文初探:(采用点拨法,和诵读法)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一边听教师朗读,一边梳理文章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实现学生和作者的对话,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一下问题: ⑴ 文章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⑵ 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和自由阅读让学生们自主的初学课文,从他们的问题回答中找到学生的不懂之处,以便以下的的讲解有详有略。教师的朗读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好的情境氛围。

2 而梳理文章内容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

2、研读课文(引导法)

分析母亲人物形象(提示学生可以作者身残为界限)并指出作者的情感。 身残前:年轻,聪慧,好胜心强,热爱生活。

身残后:想方设法为我治病;鼓励我好好写作;到处为我借书;顶着雨雪推我去看电影。 在对比中展现的母亲形象:慈爱宽厚,坚强执著,甘心为儿子付出,甘心牺牲自我的伟大母亲.

图示一

图示二

3 图示三

图示四

作者的情感:抒发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和怀念之情。

3、深入探究:(采用问题法和讨论法)

出示学生初读中存在共性的典型问题进行讨论

①虽然以“合欢树”为题,但文中并没有出现对树的正面描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 • 合欢树 • 母亲

对于母亲,合欢树寄予了对儿子的深深爱意和殷殷期盼,树成了一段生命过程的见证。对于作者,合欢树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芳泽和恩泽的物化,是母爱的载体。以此为题,更能把母子之间这种深情表达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并且感人至深。

②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颗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真可谓是:“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而作者以合欢树为题想必是为了借“合欢”寄托他们母子之间无法实现的遗憾,在这样的一欢一悲的两极间那份母子深情更令人为之震撼。 ③“悲伤也成享受”如何理解?

一个人独自在外,没有了母亲的呵护和关爱,心里自然是悲伤的.但离开尘世的喧嚣,一个人可以静静地回忆美好的往事,自己仿佛又回到了母亲身边,享受着母亲的呵护,感受母子相处的美好时光,此时悲伤也成了享受。

设计意图:因为此刻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时刻,所以要紧抓该时段,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 ,让他们从文章的语言中领略母爱,从而欣赏作者的语言魅力和写作手法。

4、情感体验:

①大声读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出感动的原因,讲述一段你身边的事(有关母亲的爱)

②欣赏冰心的诗歌《纸船》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四、小结:

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让生命更有意义

五、作业:

课外认真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全文和他的其他作品(至少两篇) (1)谈谈你对史铁生本人及其作品的看法。

4 (2)谈谈史铁生对你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

1、在阅读教学时要舍得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2、在品味细节内涵的时候,要适时地点拨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积累。

3、在理解合欢树的象征义时,允许学生有比较开放的认识。

第四篇:一年级语文说课稿:《笋娃娃》说课稿

——《笋娃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笋娃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笋娃娃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时的情景,热情赞美了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课文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从土里“钻”出来、从草丛中“冒”出来、从石块下“探”出来等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意思。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奇特,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但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持久性差等特点。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三、设定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根据教材,我从三个方面设计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并将其整合起来: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体会感叹号作用的基础上,读出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初步体会感叹号的用法。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勇敢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四、教法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在活动中读,在表演中说,在想象中背等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探究感悟读书的过程。

五、学法指导

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我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动画效果,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对问题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边朗读边表演从而理解从土里“钻”出来,从草丛中“冒“出来,从石块下”探”出来等在特定语境下动词的意思。

六、教学思路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集中,特点鲜明、语言优美的特点,我力避繁琐的分析,从激趣导入,以题质疑——以境促读,境中生情——以读代讲,培养语感——角色表演,内化感悟——课外延伸,拓展升华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在较大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达到丰富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1、激趣导入,以题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课一开始我就呈现课题:笋娃娃。以题质疑:“小朋友,我们见过布娃娃、洋娃娃。可是,你见过笋娃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立即叽叽喳喳,提出了许多例如“笋娃娃是谁的娃娃?”“他长什么样?”“他在哪生长?”“笋,我知道,它是一种植物,怎么叫它娃娃呢?”等等充满智慧的问题。我相机播放课件:在绵绵的春雨中,满山的翠竹,白胖胖的笋娃娃钻出来了,活像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激起学生对笋娃娃的喜爱之情。

2、以境促读,境中生情

“一阵春雨唤醒了春笋,他们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吧!”我利用动化视频,配以悠扬的音乐和质感的朗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的感性认知。看到小朋友聚精会神的神情,我及时引导学生与教材互动:“小朋友,你们现在就是一个个可爱的笋娃娃,让我们钻出来、冒出来、探出头来吧!”刹时,小朋友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蹲或站,或蹦或跳,我相机笑道:“孩子们,跟我一起来做,好吗?”课堂内,孩子们和我一起兴趣盎然地变成了一个个正从土里钻出来,从草丛中冒出来,从石块下探出来的笋娃娃们。孩子们深切地体验到春天里,春笋们的生机勃勃。

3、以读代讲,培养语感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读出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引导孩子们通过初读——讨论——品读——赛读的方法来理解。孩子们在读清、读通课文后再讨论以下话题:(1)文中具体写出了几个笋娃娃出来的情景?(2)他们是怎样出来的?(3)各自什么心情?通过热烈的讨论,孩子们很快体验到竹子妈妈和出来的笋娃娃们高兴、自豪的心情以及为遇到困难的笋娃娃鼓劲时兴奋、着急的心情。“你们真是太棒了!你们觉得用什么语气读出他们这种心情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试一试,好吗?”我鼓励孩子们大胆体验,然后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有语气、有重音地朗读。“我想你们会比老师读得还好。你觉得自己哪一段读得最好就勇敢地读给大家听,老师的小红花等着你来拿哟!”在我的鼓舞下孩子们信心十足,一个个像小表演家一样尽情地展现自我,课堂内书声朗朗。

4、角色表演,内化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出幼儿园的大门,步入小学的课堂,他们喜欢游戏、活动。因而,在孩子们充分理解了课文后,我问小朋友:“你们现在最想用什么独特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笋娃娃的喜爱?”孩子们有的说想站起来大声朗读课文;有的说想用动作来表现笋娃娃的可爱;有的说想回家在土里种上笋娃娃,每天给他浇水;还有的说要把笋娃娃画下来„„我根据教学实际与孩子们的特长提议他们分工合作表演课本剧。然后请全班小朋友评议:谁表演最大方,最逼真;谁说话的语气最恰当;哪一组合作最默契。通过热烈的评议,孩子们再次体验到钻、冒、探等动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再次感受如何有语气地朗读不同情境的语句,从而突破重难点。同时小朋友通过讨论、表演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

5、课外延伸,拓展升华

从课内到课外,着力课内,着眼课外,针对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和独特体验,我在课末提出:你们愿意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笋吗,愿意到课外书中阅读有关竹子、竹笋的知识吗?了解了、观察了以后,我们可以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课外,孩子们的收获是丰富的,表现是精彩的。尤其是对绘画感兴趣的孩子交的作品色彩鲜艳,想象丰富:有《顽强的笋娃娃》,《欢笑的笋娃娃》,《春雨中的笋娃娃》等等。《我以顽强的笋娃娃》这幅画为契机笑问:“小朋友,竹妈妈和她的孩子为石块下的笋娃娃加油,你们最想为谁加油?”。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一些孩子不约而同提到要为班上的“小调皮”加油,希望“小调皮”能按时完成作业,希望他不再打别人„„调皮的李辉居然脸都红了。此时,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七、教学体会

1、通过本课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相融和,栩栩如生的课件画面加以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给学生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使抽象的语言活生生的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空前高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地培养。

2、在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充分利用语文的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能实现课内外的联系,使学生在较大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相机开展了说、写、画、唱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并要求学生到课外书中查找资料,给学生创设多种语文实践的环境,达到丰富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第五篇:语文说课稿

《敬畏自然》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敬畏自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文章,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敬畏自然》一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意在向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应和谐共存,爱护自然,敬畏自然。 基于我对课文的理解,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3.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4.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点:

.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教学方法手段:根据本文的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采用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顺势导入: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大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类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大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的字词。重点由教师点拔 (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2请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2.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文章最后一段。

3.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反问、比喻。 4品味语言,互动探究: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

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2)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行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体会本文作者的观点)

三、探究活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若学生提到人类不应破坏自然,或当学生提及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的话题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自然 带出:人类有哪些做法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大自然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惩罚?请举例说明。并同时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共同保卫我们的地球家园。

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洪灾、海啸、泥石流、臭氧层的破坏等)

(通过这一环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

四、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人类与自然应和谐共存,人类应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做起,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共同保护我们人类的地球家园。

五、布置作业: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大约300字左右。

六、板书:

〈岳阳楼记〉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岳阳楼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宋代范仲淹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以记为名,借描写岳阳楼的周围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的政治抱负。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富情于景,情景交融。

基于我对课文的理解,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加强语言的积累。2本文作者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 3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加强语言的积累。2本文作者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手段:本文我采用以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示范读、小组读、个别读、齐读、背诵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岳阳楼的秀美的图片,并顺势导入。

同学们,岳阳楼名扬天下,宋代的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一文更为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做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泉泉心语吧?(这样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走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课文的范读,并配以画面,纠正字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字词。(这样做,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意,然后教师对本文的字音、句义、词义进行检测,重点进行点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3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示范读,小组读、齐读,引导学生读此类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停顿、语气和重音等。(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的能力)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本文作者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

文章叙述了腾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也暗示着“不以已悲”的意思,说明了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为下文的“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作铺垫,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至然则北通巫峡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了“迁客骚人”们悲和喜,每一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不同,但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已”而生,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2) 作者写《岳阳楼记》和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是重申了自己的抱负,另一方面是作者勉励、规劝老朋友。

(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在天下的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的人快乐之后快乐,这种忧君思想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但那种吃苦在前,享受乐在后,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远大抱负,值得我们有借鉴和教育意识。 (4)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类古仁人的向往与敬幕之情。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课文,为背诵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合画面展示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背诵课文。采用小组背、齐背、个别背等方式,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的描述这一情节,学生对照文章中的语句,朗读、记忆。(通过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各抒已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小结:《岳阳楼记》是宋代范仲淹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周围景物,抒发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希望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做一个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人。 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 作记缘由

二 雄伟景象 三 览物之情 四 远大抱负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富春江秀美的景色,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抒发作者对政治失意的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基于我对课文的理解,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 朗读和背诵课文,加强语言的积累。 2. 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教学重点:

1 朗读和背诵课文,加强语言的积累。 2 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我采用以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示范读、小组读、齐读、背诵等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采用分析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 三教学过程:

1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富春江秀美的图片,顺势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富春江吗?它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撰文赞盛过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饶览富春江那雄奇秀美的景色吧!(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走进课文)

2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课文的范读,配以画面,纠正字音,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的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意,教师对字音、词义、句义进行检测,重点进行点播。 (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4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小组读、齐读等,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此类的文章,语调要舒缓,要注意重音、停顿等。 (有利于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5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写了哪些景色?

本文写了奇山异水,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的。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文中的哪些语句表现出来的?

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本文是一篇骈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仗和音律。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为学生的背诵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6结合画面,背诵课文

利用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背诵课文,采用小组背、齐背、个别背等

例如:在引导学生背诵第一段时,选择一幅山水画面,一叶小船飘荡在江中,任意飘流,想象作者坐在船中饱览“天下独绝”的画面,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学生对照文章中语句,朗读、记忆。(通过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小结:山川景色,古来共赏。当我们手捧着书卷,领略着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同学们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美好风景。 五作业:背诵课文 六板书:

与朱元思书 一总述:奇山异水

二分述:异水 奇山

〈海燕〉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海燕》 它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对比、象征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来迎接光明的炙热的感情,朗读课文是本节课的教学手段,也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利用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很快走入课文的情境,并同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勾勒出海燕那高傲飞翔的形象,从而对本文进行整体把握。

另外本文写于特定的年代,跟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相距甚远,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海燕》的教学环节设计上,我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通过朗读品味句子,分析海燕的形象,从而讨论本文的教学重点,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乌云密布,波浪滔天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课文的范读,使学生很快走进课文的朗读的情境中,在指导学生的第一段朗读时,使学生初步了解朗读时应注意的重音、语气等,之后其它语段则由学生自主、探讨、领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通过示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不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领悟到文学之美,海燕形象之美和精神之美。

在热爱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这一深刻含义的前提,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意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品偿到集体智慧的甘甜。

一个多世纪以来,海燕的发表,曾被人认为是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激励俄国乃是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时至今日,这部作品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淡化了本文的政治色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讨论海燕象征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争做一只勇敢的海燕。

《我的母亲》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我的母亲》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胡适写的一篇回忆录,是作者中年时对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作者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的要求和深切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基于我对课文的理解,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2.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关爱母亲,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关爱母亲,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手段:本文我采用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配以以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利用屏幕展示有关母爱的格言,并顺势导入。

同学们,母爱是伟大的又是永恒的,作为学者的胡适在他的笔下是如何写他的母亲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体会作者那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的人间至情吧。

2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的生字词,重点教师进行点拔。 (通过学生的初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格?

(2)文章写了母亲是我恩师,为什么除了训导我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了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评价作者母亲的为人,和教子方式。

(4)作者的语言质朴,本文的哪些语句表现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比较母亲: 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电影剪辑,与本文我的母亲的形象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以“母亲或母爱”为题写一段话,要求:语言质朴。

(通过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升华了学生对母亲的认识,达到了思维上共振) 五关爱母亲:

同学们,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母爱是伟大的又是永恒的。你关爱过你的母亲吗?平日里你帮你的母亲做过家务吗?你愿意将你的秘密说给你的母亲听吗?你为你的母亲冼过一次脚吗?等等(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心动不如行动,只有将学生的认识转化为行动时,我们的教育才获得了成功,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 六小结:母爱是伟大的又是永恒的,作为学者的胡适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他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对我们的人生多许多人生的启迪。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真正了解、理解、关爱我们的母亲。

七作业:以“母亲或母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语言质朴。 八板书:

我的母亲 胡适 一对我的管教。 二与家人相处。 三受人格侮辱。

《端午的鸭蛋》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端午的鸭蛋》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各地民生和民间文化。《端午的鸭蛋》一文,通过对作者家乡的端午节的叙述——吃咸鸭蛋,挂鸭蛋络子,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基于对本课的理解,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2了解端午的风俗,感受鸭蛋所饱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体会本文的语言的特点。

4引导学生自身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重点:1了解端午的风俗,感受鸭蛋所饱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体会本文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身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二教学方法手段:根据本文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的电教手段,采用讨论法,分析法,提问法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可采用圈点勾画法等。 三教学过程:

1利用多媒体播放几种食物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几种食物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并顺序导入。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地民俗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乐趣,倘若没有一种故乡的情节,倘若没有一种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此滋味?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端午的鸭蛋》。(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走进课文)

2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出应该积累的生字词,重点由教师点拔。(通过初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3请学生们再读课文,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本文的结构。 (2) 本文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哪些风俗? (3)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4) 体会本文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感受鸭蛋所饱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即平淡而有趣,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四分享体验,拓展探究: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

联系学生的自身,积累经验,介绍与传统节日有关的难忘的一件事。要求:学生诉说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各抒已见,在合作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五小结:《端午的鸭蛋》一文,在生活中发现乐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品偿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汪曾祺先生的魅丽所在,也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作业: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文章,要求:诉说出真情实感。 七板书: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一端午的风俗 二家乡的鸭蛋 三端午的鸭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arcgis中网络分析下一篇:8aunit6基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