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与母婴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2022-10-28

妊娠期糖尿病 (GDM) 是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仅有潜在糖耐量减退, 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糖尿病, 根据人群调查, 3%~8% 的孕妇有血糖调节异常[1], GDM占糖尿病孕妇的80%以上。 患者常常无明显症状, 容易被漏诊并延误治疗。 患有GDM的孕妇属于高危病理妊娠, 若妊娠期血糖控制不良, 会对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严重威胁孕产妇及新生儿健康[2]。 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 产科医师越来越重视对妊娠糖尿病的研究, 2013 年1 月—2015 年12 月在该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共170 例, 为了解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与母婴结局的相关性, 该文对170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母婴结局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 年1 月—2015 年12 月在该院产检并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共170 例, 均符GDM诊断标准[3], 排除妊娠前患有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病、 肝肾疾病、甲亢、甲减等疾病及人工辅助受孕、多胎妊娠者, 未服用过影响脂、糖代谢药物。 血糖控制标准[4]: 空腹血糖为3.3~5.6 mmol/L, 餐前血糖为3.3~5.8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44~6.7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在4.0%~6.0%之间, 尿酮体阴性。 控制不理想的标准为上述指标中至少有一项未达标。 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将102 例血糖控制理想者作为观察组, 将68 例血糖控制不理想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102 例中初孕妇75 例, 经产妇25 例, 年龄23~41 岁, 平均年龄 (27.5±5.7) 岁, 孕前平均体重指数 (BMI) 为 (22.4±3.2) kg/m2, 对照组68 例中初孕妇51 例, 经产妇17 例, 年龄21~40 岁, 平均年龄 (27.4±5.8) 岁, 孕前平均体重指数 (BMI) 为 (22.3±3.3) kg/m2。 两组年龄、孕次、孕前平均体重指数等资料均有可比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观察两组病人妊娠期并发症如妊高症、羊水过多及剖宫产率, 早产、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新生儿低糖血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5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行 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孕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观察组102 例中发生妊高征8 例 (7.8%) 、剖宫产12 例 (11.8%) 、羊水过多6 例 (5.9%) ;对照组68 例中发生妊高征13 例 (19.1%) 、剖宫产14 例 (20.6%) 、羊水过多8 例 (11.8%) 。 观察组妊高征、剖宫产及羊水过多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观察组102 例中发生早产4 例 (3.9%) 、巨大儿11例 (10.8%)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5 例 (4.9%) 、新生儿低糖血症3 例 (2.9%) ;对照组68 例中发生早产9 例 (13.2% ) 、 巨大儿12 例 (17.6% )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11 例 (16.2%) 、新生儿低糖血症8 例 (11.8%) 。 观察组新生儿早产、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及新生儿低糖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据报道近年GDM有明显增高趋势, 我国目前GDM发生率为1%~5%。 孕妇在妊娠期间体内多种激素发生变化, 胰岛素分泌或者储存数量不足, 胰岛素敏感度下降, 血糖调能力节减弱, 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从而会导致孕妇糖代谢功能和脂代谢功能的紊乱, 增加了羊水过多、产后感染和妊高症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并高度威胁到新生儿的安全生产和健康发育, 造成不良妊娠结局[5]。 GDM可引起血管病变, 部分小血管内皮细胞变厚, 狭窄的血管腔会使血流速度变缓, 从而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母体高血糖通过胎盘运输使胎儿在宫内也处于高血糖环境, 渗透性利尿增多, 从而导致羊水量增多。 该研究显示观察组妊高征发生率 (7.8%) 低于对照组 (19.1%) , 羊水过多发生率 (5.9%) 低于对照组 (11.8%) 。 母亲高血糖通过胎盘转输给胎儿, 刺激胎儿胰腺组织增生, 进而导致胎儿的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及脂肪合成的作用, 会使胎儿躯体过度发育, 促进胎儿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并抑制脂肪分解, 容易导致巨大胎儿, 还可引起软产道损伤和胎儿性难产, 分娩时手术产率高, 该文中观察组巨大儿发生率 (10.8%) 低于对照组 (17.6%) , 剖宫产发生率 (11.8%) 低于对照组 (20.6%) 。 同时, 持续高血糖状态会使孕产妇全身微血管病变, 使胎盘供血不足, 胎儿所需营养物质供应不足, 导致胎儿生长迟缓[6]; 孕妇高血糖降低了胎儿的血氧供应, 容易诱发胎儿宫内窘迫、感染等, 从而导致早产, 甚至死亡[7], 该文中观察组早产发生率 (3.9%) 低于对照组 (13.2%) 。 高血糖环境还可启动胚胎细胞凋亡程序, 可以造成多种重要脏器畸形。 胎儿高胰岛素血症还使肺泡Ⅱ型细胞成熟延迟, 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湿肺、吸入性肺炎等呼吸系统并发症[8], 该文中观察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 (4.9%) ) 低于对照组 (16.2%) 。 新生儿分娩后脱离母体, 仍保持高胰岛素状态, 而血糖供应中断, 易出现生后低血糖, 该文中观察组新生儿低糖血症发生率 (2.9%) 低于对照组 (11.8%) 。 故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产科并发症, 维护母婴健康[9], 要指导患者动态监测血糖,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胰岛素降糖, 但妊娠期不能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物, 防范这类药物通过胎盘干扰胎儿代谢而导致胎儿畸形或低血糖死亡的危险[10]。

摘要: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与母婴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产检并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共170例, 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将102例血糖控制理想者作为观察组, 将68例血糖控制不理想者作为对照组,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观察两组病人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102例孕妇中发生妊高征8例 (7.8%) 、剖宫产12例 (11.8%) 、羊水过多6例 (5.9%) ;对照组68例孕妇中发生妊高征13例 (19.1%) 、剖宫产14例 (20.6%) 、羊水过多8例 (11.8%) 。观察组102例新生儿中发生早产4例 (3.9%) 、巨大儿11例 (10.8%)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5例 (4.9%) 、新生儿低糖血症3例 (2.9%) ;对照组68例中发生早产9例 (13.2%) 、巨大儿12例 (17.6%)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11例 (16.2%) 、新生儿低糖血症8例 (11.8%) 。观察组妊高征、剖宫产、羊水过多、新生儿早产、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及新生儿低糖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产科并发症, 维护母婴健康, 要指导患者动态监测血糖,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胰岛素降糖。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母婴结局,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 叶鸿瑁, 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80.

[2] Mut.sserts MA, Groen H.Buiter-Van der Meer A, et al.Effects of paternal and maternal lifestyle on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and perinatal outcome A population-based birthcobort study:The GECKO Drenthe cobort[J].Human Reprod uction, 2014, 29 (4) :824-834.

[3] 乐杰.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6-158.

[4] Theodoraki A, Baldeweg SE.Ges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Br J Hosp Med (Lond) , 2008, 69 (10) :562-567.

[5] 张鑫越.妊娠期糖尿病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5, 11 (4) :15-16.

[6] 王娇娇, 王心, 尚丽新, 等.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及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J].人民军医, 2016, 59 (1) :58-61.

[7] 张茜, 王晶, 尚丽新, 等.妊娠期糖尿病对围生期并发症影响的观察[J].人民军医, 2011, 54 (4) :315-316.

[8] 刘杏菊, 周想, 张惠敏, 等.妊娠糖尿病规范管理与妊娠结局[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 :180-182.

[9] 张海平, 李微.妊娠期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2, 48 (6) :514-516.

[10] 陈慧.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 11 (2) :153-15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下一篇:文化因素与基础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