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分作文——回到原点

2024-05-11

0分作文——回到原点(精选8篇)

0分作文——回到原点 第1篇

2011年广东高考第一篇高考零分作文

《回到原点》

尼玛!你们这些阴险的出题者,就这样对待我这么一个复读生吗?上一年以为“与你高考为邻”已经结束的我,仅仅因为改卷人犹如“海豹特种部队”作案之神速,秒杀拉登叔叔一般,秒杀了我的文章《与你为邻》,而回到高考的原点,参加浮云似的的高考。到底这是肿么了?

神马是“原点”?听老子说“道”还不如听“老子”说道:诗云——苏丹红,吊白块,福尔马林,瘦肉精。

地沟油,敌敌畏,无根豆芽,孔雀绿。

毒黄瓜,塑化剂,齐齐抢购工业盐。

毛发酱油,三聚氰胺,墨汁薯粉嗨翻天。

大头娃娃何须怕?神州遍地化学家。

日本核漏何须怕?百毒不侵是中华!

看吧,改卷官,你吃了那么多好东西,腰不酸腿不疼了吧,尿尿也大力些吧!你回不去原点了,锋芝恋也回不到原点了,药家鑫也回不到原点了,貌似房价物价也回不到原点了。

除此之外,我纳闷,惠丽我苦恼:中国人口之多,竞争之大,想凭借一次高考跻身堂堂“重本大学生”之行列简直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越像机器人的考生却越容易进。喜爱追求真理的高中生却难以被大学发掘。我们求知若渴的心一次又一次都被“深宫老嬷”般的老师浇来冷水——理由是“这个知识高考不考。你还是多把时间花在高考题上吧!”

也难怪,一切为了“升学率”的学校强迫一切为了“薪水奖金”的老湿去强迫一切为了“出路”的孩子变成一切为了“高考”的考试机器。制度让我们消去了角,抹去了棱,一板一眼,愚昧无知,浑浑噩噩,碌碌终生。让不同的人变得一个鸟样。社会问题我们熟视无睹,个性心声我们置若罔闻。学校培养我们为了个所谓“功名前程”而甘于变得自私自利,变成行尸走肉。

钱学森爷爷您就看着吧!国内就算有您说的“人才”,就算能突破应试制度的桎梏,也难以逃避食物百毒的侵蚀。官场腐败,学术腐败,楼价坚挺,食品有毒,人心功利,面对一个又一个绝望,小弟我虽然拍砖但仍然表示鸭梨很大——我们黎民百姓伤不起,我们黎民百姓回不到原点„„

我知道我写了改卷爷你不喜欢看的东西,此时此刻我也明白自己回不去拿到卷子时的原点。但希望您打个零分给我吧,这样一来拙文就可以和它的姊妹篇《与你为邻》团聚咧。

另外,感谢您,希望您吃多点无害的食物。我还是送首小诗给考官您:傲枝虽立天涯处,不敌污浊天万里。

葱茏青春已不再,捡尽寒枝泪沾衣。

身心受害的我们回不到“原点”了。但我还是能放弃考试,放弃束缚,回归本心,回到——原点。

0分作文——回到原点 第2篇

白驹过隙,原点是新的开始,或是旧的离去。亦喜亦悲,若回到原点我们可以放肆地去寻找当初许下的梦、做过的、走过的每一步、每一处风景都可值得好好品味,或甜或苦,都是我们所到过的。

如果真的回到原点,你会想起什么呢?可惜时光只会向前流逝,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勉强赶上时间的步伐,剩下的人大多都是在后面紧追着时间。毕竟我们生活在这快节奏的时代。你若想停下来休息会儿,可能本在你后面的人会拼尽全力奋起直追,冲到你的前面。那该多可悲啊!想想我们在原点所播种下的梦想,正一分一秒地消失,你难道一点也不会感到惋惜吗?好不容易挺过那么久,就这样那么甘心地回到原点吗?

趁着还能朦胧地看见前方的路,要继续消沉下去吗?你现在需做的就是努力站起来,继续跟随着时间的步伐追逐吧,或许就追上了呢,那也不是不可能的!至少我们没有放弃!至少我们曾经努力过!作为一个普通人,或多或少,我们需要一个努力的过程。

在追寻梦想的路途中,时而快乐,时而悲伤,时而彷徨,时而无助。但有些人便放弃了原有的梦想,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向。一个新的原点,成就亦不凡,或许也很是平淡。或许只是当初一不留神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东西,才导致又回到原点,寻找那遗失的记忆。若重新回到原点,那你便需要更大的勇气来面对新的原点的,陌生,亦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走出一段不凡之路。

原点只是人生道路上的路标,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带着我们来到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欣赏到另一种美。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屈原曾说过的”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不待我,现在我们也快要离高考越来越近了,然而有些人还拿不定主意,到底是要给自己的高中生活画上美满的句号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呢?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你们去完成的,趁现在还年轻,我们为何不去拼一把呢?正如所说的爱拼才会赢,那些在高一刚开学就放弃了自己的高中生涯,你们有想过去拼吗?大概都会说,曾想过表示学不来,太难了,本想不读高中被逼来的,那既然已经踏过高中这条河,我们就得继续尝试摸索前方的路,也许坚持下去,我们又会收获到另一种味道。

作文教学要回到原点 第3篇

一位偏爱理科的学生又一次因为作文没交而被我叫到办公室。他没有丝毫的悔过之意, 反而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文?现在写这样的作文将来有什么用?”他的追问道出一个令人忧虑的现状, 不少学生对作文的认识存在偏差, 而这也折射出我们教师对作文的认识。很多时候, 我们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式各样的作文教学法, 勤勤恳恳地精批细改一叠叠的作文本, 却忘了对作文作一番本体性的思考:作文的原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作文?作文应该写什么?作文该怎么写?套用2011年广东卷的高考题目来说, 我认为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也应该返璞归真, “回到原点”。

一.作文动机回到“原点”, 从“考试需要”回到“生命需要”

为什么要写作文?我曾经在学生中间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写作文?”选择项有四个: (1) 为老师写; (2) 为考试写; (3) 为了得到老师表扬和同学的羡慕写; (4) 为自己的倾诉需要写。结果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选择了前两项。

从文字、诗歌的起源看, 作文就是为了表达、沟通。人天生具有自我表现的欲念, 当他们对生活有了某种体验、感受或产生某一思想认识时, 他需要有一种方式向这个世界袒露胸怀、展示才智, 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 并借此与他人进行精神或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写作。巴西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曾说:“我写作, 首先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和一种不可战胜的欲望。”这种把写作当作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 一种别样的形态, 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 是我们今天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理念。

令人遗憾的是, 这种有关作文本源的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长久以来, 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写作需要, 而把考试与分数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硬性”写作需求。所以, 作文技巧的操练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角, 获取高分是作文教学最为“势利”的终极目标, 写作成了一种玩弄文字技巧的游戏。正如一位高中生这样形容他的高考应试作文体会:“作文的结构是规定的, 只要填进去就行;事例就那么几个, 变着法子用;开头结尾就背诵的那么几段, 看情况套着用。”长此以往, 难怪学生作文兴趣减弱, 主动性差, 作文常常是言之无物。

写作应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 应是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因此, 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创设作文情境,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用饱蘸情感的笔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 与他人沟通并建起共同的感情桥梁。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 显然“心声”“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 作文的原点。

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促使学生“情动”, 如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写日记, 写随笔, 少命题, 少限制, 多尊重。教师要珍惜保护并引导学生说心里话, 说真话, 这是生命的冲动。也许他们的“话”不成熟或太片面, 但可以与他们的生命一起成长。写多了, 手写熟了, 兴趣来了, 作文就成了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再是外在的负担。以生命触发出的作文, 或许才是真正的高分作文。

二.作文内容回到“原点”, 从“去现实化”回到“生活化”

叶老说:“作文不外乎两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 二是怎么写。”

作文应该写什么?毫无疑问, 作文应该写真实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活动的精神品质, 即生活是作文之源, 也是作文之本。古人所说的“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中的“心声”“情动”都缘于生活, 作文内容的原点毫无疑问当是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

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真实生活, 学生的作文不是在名人堆里打滚, 就是“变相背诵”别人的佳作美文, 或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在作文中产生了“去现实化”的现象。

学生习作片段:

你微笑的脸, 自信而刚强, 柔和而不屈, 有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怪不得, 一部“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终于成就了你, 那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 化鄙薄为斗志,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伟人。极刑之下见勇夫, 因为《史记》, 你留给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因为微笑的脸, 你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崇敬。 (话题:脸)

乍一看, 恐怕大家都会惊叹这位学生丰富的积累, 斐然的文采。但留心细读, 就会发现这华丽的表面背后是为了完成某个话题而说的言不由衷的套话与空话, 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细致入微、刻骨铭心的感受则严重缺失。这样的作文久而久之, 会严重影响一代人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 他们会永远活在“假大空”的世界里。这样的作文教学没有教会他们写作, 倒是教了他们投机取巧的生活态度。作文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赚取那个高分而累死古人误了今人?

作文如做人, 最必要最可贵的是真诚, 说真话, 抒真情。“真”的标准是符合他的生活经历、处境、人生经验、学识修养、年龄等。作文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活成自己,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 真实地记录自己。二是让孩子活在真实的生活里, 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记录生活。写好与自己有关的真事, 写好发生在身边的琐事、热事, 留心生活中的大事, 学会由“小我”上升到“大我”。这不是简单的作文操练方法的转换,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回归, 更是思维品质甚至是做人品质的回归。

“生活就是作文, 作文就是做人。”回到原点就是以手写口, 手口相应, 言行一致, 哪怕表达得粗疏一些, 议论得浅薄一点, 但这是一个真正的起点。难度很大, 但值得我们每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语文老师去做。

三.作文言语回到“原点”, 从“言语程式化”回到“心灵的外化”

一篇好作文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味, 这就涉及到作文的言语。那么作文言语应该如何运用?

作文言语要讲究文采讲求规范, 这是作文活动的形象品质。“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说的是文章要讲究辞章华美、语言生动、句式灵活、意蕴丰富, 具有文学特色, 所以, “作文的言语是肉”。如果一篇文章瘦骨嶙峋就会面目可憎, 因此作文教学中语言训练至关重要。语言能力的培养始终应是学生作文教学的中心目标之一。

但是有的教师受应试作文机制的影响, 割裂了作文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 机械地理解“有文采”, 认为词句漂亮、行文美丽就是有文采, 在教学中片面强调言语技巧。有的老师指导学生背诵名篇佳句或精彩的开头、结尾, 写作时机械地拼凑, 以至作文中充斥着浮华的言辞、俗套的句式, 作文教学活动也成了程式化的言语训练。更有一些所谓的专家推波助澜, 到处推销他们的写作“独家秘笈”:一个诗意的题记, 一个夺人眼球的开头和结尾, 一段华美的抒情, 写议论文要正面例子与反面例子兼用……结果少数学生和老师热衷于这样的投机取巧。于是乎, 一些词不达意、牵强附会的题记、后记漫天飞, 一些拿腔拿调却空洞无文的“文化散文”随处见。

如一学生议论“等待”:

在漫长的生活路途中, 我们只有明白等待花开的道理, 才能在时间的长河的边上发现一棵“四叶草”。在每一片叶子的脉络上都镌刻着等待的印记, 褪去浮华, 蓦然回首, 才发现因为有了这样的等待, 生命之花才分外地美丽。

表面的华丽难以掩盖其内在的空洞无物, 看似“才气式”的表达却难逃将话题硬性套用于某种文字的嫌疑!

上面的案例暴露出我们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好作文就是要有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 很少去关注、思考语言背后的表达目的是什么。作文教学的起始点是对生命的点化和润泽, 是对生命的体悟。只有当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有了刻骨铭心的独特的体验, 并自由地、有目的、有个性地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 作文才真正成为“心灵的外化”。这样的语言, 才显出真、显出实, 显出生命之活力, 而非照搬照套、人云亦云。

如学生随笔片断———《病了》的开头部分: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 我病了。———感冒而已。

记不清上次生病的时间了, 突发而至的感冒让我有些郁闷。生活就是这样, 突然会给我一个“惊喜”, 就像写这篇文章, 写着写着笔没水了, 中途我换一支笔, 继续写。

透过窗外, 雨点淅淅沥沥。这样的天, 的确是适合生病的, 因为病了的人不会乱动, 所以就静了。就像我现在这样, 泡一杯热水, 边喝边写, 我想在热水冷却之前, 将文章写完, 但时间不等我, 那便算了。

人静下来了, 便会想很多, 而我现在的确有这种感触。……

从“裸色”的语言里, 从沉静的叙述中, 读出了一个因生命冲动而静思的人, 真实而形象, 具体而可感。

作文教学要回到原点 第4篇

一位偏爱理科的学生又一次因为作文没交而被我叫到办公室。他没有丝毫的悔过之意,反而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文?现在写这样的作文将来有什么用?”他的追问道出一个令人忧虑的现状,不少学生对作文的认识存在偏差,而这也折射出我们教师对作文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式各样的作文教学法,勤勤恳恳地精批细改一叠叠的作文本,却忘了对作文作一番本体性的思考:作文的原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作文?作文应该写什么?作文该怎么写?套用2011年广东卷的高考题目来说,我认为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也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原点”。

一.作文动机回到“原点”,从“考试需要”回到“生命需要”

为什么要写作文?我曾经在学生中间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写作文?”选择项有四个:①为老师写;②为考试写;③为了得到老师表扬和同学的羡慕写;④为自己的倾诉需要写。结果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选择了前两项。

从文字、诗歌的起源看,作文就是为了表达、沟通。人天生具有自我表现的欲念,当他们对生活有了某种体验、感受或产生某一思想认识时,他需要有一种方式向这个世界袒露胸怀、展示才智,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并借此与他人进行精神或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写作。巴西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曾说:“我写作,首先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和一种不可战胜的欲望。”这种把写作当作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一种别样的形态,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是我们今天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理念。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有关作文本源的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长久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写作需要,而把考试与分数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硬性”写作需求。所以,作文技巧的操练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角,获取高分是作文教学最为“势利”的终极目标,写作成了一种玩弄文字技巧的游戏。正如一位高中生这样形容他的高考应试作文体会:“作文的结构是规定的,只要填进去就行;事例就那么几个,变着法子用;开头结尾就背诵的那么几段,看情况套着用。”长此以往,难怪学生作文兴趣减弱,主动性差,作文常常是言之无物。

写作应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应是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因此,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用饱蘸情感的笔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与他人沟通并建起共同的感情桥梁。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显然“心声”“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作文的原点。

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促使学生“情动”,如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少命题,少限制,多尊重。教师要珍惜保护并引导学生说心里话,说真话,这是生命的冲动。也许他们的“话”不成熟或太片面,但可以与他们的生命一起成长。写多了,手写熟了,兴趣来了,作文就成了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再是外在的负担。以生命触发出的作文,或许才是真正的高分作文。

二.作文内容回到“原点”,从“去现实化”回到“生活化”

叶老说:“作文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

作文应该写什么?毫无疑问,作文应该写真实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活动的精神品质,即生活是作文之源,也是作文之本。古人所说的“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中的“心声”“情动”都缘于生活,作文内容的原点毫无疑问当是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真实生活,学生的作文不是在名人堆里打滚,就是“变相背诵”别人的佳作美文,或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在作文中产生了“去现实化”的现象。

学生习作片段:

你微笑的脸,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有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终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人。极刑之下见勇夫,因为《史记》,你留给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因为微笑的脸,你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崇敬。(话题:脸)

乍一看,恐怕大家都会惊叹这位学生丰富的积累,斐然的文采。但留心细读,就会发现这华丽的表面背后是为了完成某个话题而说的言不由衷的套话与空话,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细致入微、刻骨铭心的感受则严重缺失。这样的作文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一代人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他们会永远活在“假大空”的世界里。这样的作文教学没有教会他们写作,倒是教了他们投机取巧的生活态度。作文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赚取那个高分而累死古人误了今人?

作文如做人,最必要最可贵的是真诚,说真话,抒真情。“真”的标准是符合他的生活经历、处境、人生经验、学识修养、年龄等。作文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活成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真实地记录自己。二是让孩子活在真实的生活里,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写好与自己有关的真事,写好发生在身边的琐事、热事,留心生活中的大事,学会由“小我”上升到“大我”。这不是简单的作文操练方法的转换,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回归,更是思维品质甚至是做人品质的回归。

“生活就是作文,作文就是做人。”回到原点就是以手写口,手口相应,言行一致,哪怕表达得粗疏一些,议论得浅薄一点,但这是一个真正的起点。难度很大,但值得我们每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语文老师去做。

三.作文言语回到“原点”,从“言语程式化”回到“心灵的外化”

一篇好作文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味,这就涉及到作文的言语。那么作文言语应该如何运用?

作文言语要讲究文采讲求规范,这是作文活动的形象品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是文章要讲究辞章华美、语言生动、句式灵活、意蕴丰富,具有文学特色,所以,“作文的言语是肉”。如果一篇文章瘦骨嶙峋就会面目可憎,因此作文教学中语言训练至关重要。语言能力的培养始终应是学生作文教学的中心目标之一。

但是有的教师受应试作文机制的影响,割裂了作文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机械地理解“有文采”,认为词句漂亮、行文美丽就是有文采,在教学中片面强调言语技巧。有的老师指导学生背诵名篇佳句或精彩的开头、结尾,写作时机械地拼凑,以至作文中充斥着浮华的言辞、俗套的句式,作文教学活动也成了程式化的言语训练。更有一些所谓的专家推波助澜,到处推销他们的写作“独家秘笈”:一个诗意的题记,一个夺人眼球的开头和结尾,一段华美的抒情,写议论文要正面例子与反面例子兼用……结果少数学生和老师热衷于这样的投机取巧。于是乎,一些词不达意、牵强附会的题记、后记漫天飞,一些拿腔拿调却空洞无文的“文化散文”随处见。

如一学生议论“等待”:

在漫长的生活路途中,我们只有明白等待花开的道理,才能在时间的长河的边上发现一棵“四叶草”。在每一片叶子的脉络上都镌刻着等待的印记,褪去浮华,蓦然回首,才发现因为有了这样的等待,生命之花才分外地美丽。

表面的华丽难以掩盖其内在的空洞无物,看似“才气式”的表达却难逃将话题硬性套用于某种文字的嫌疑!

上面的案例暴露出我们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好作文就是要有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很少去关注、思考语言背后的表达目的是什么。作文教学的起始点是对生命的点化和润泽,是对生命的体悟。只有当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有了刻骨铭心的独特的体验,并自由地、有目的、有个性地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作文才真正成为“心灵的外化”。这样的语言,才显出真、显出实,显出生命之活力,而非照搬照套、人云亦云。

如学生随笔片断——《病了》的开头部分: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病了。——感冒而已。

记不清上次生病的时间了,突发而至的感冒让我有些郁闷。生活就是这样,突然会给我一个“惊喜”,就像写这篇文章,写着写着笔没水了,中途我换一支笔,继续写。

透过窗外,雨点淅淅沥沥。这样的天,的确是适合生病的,因为病了的人不会乱动,所以就静了。就像我现在这样,泡一杯热水,边喝边写,我想在热水冷却之前,将文章写完,但时间不等我,那便算了。

人静下来了,便会想很多,而我现在的确有这种感触。……

从“裸色”的语言里,从沉静的叙述中,读出了一个因生命冲动而静思的人,真实而形象,具体而可感。

语言是内在精神的外化,追求语言应该从内在情感出发,作文对语言的追求是为了一个“意”,而不是为语言而语言。“意”在,再纯朴的语言也会显现它的生命力;“意”没有,再华丽的词藻也是“哗众取宠”,“买椟还珠”的蠢事不可重演。

王根丽,语文教師,现居浙江常山。责任编校:王 玲

回到原点小学作文 第5篇

还是年少之时,你便怀着满腔热血,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忆及那贫困需要帮助的人们,想到祖国未来的腾飞,你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你立下誓言:为国付出!这便是你的原点。

然而如今,你是否被城市中的灯红酒绿遮住了双眼,从此淡忘了你的“原点”?你是否因为一次次挫折与打击而将年少时的抱负从此尘封?你盲目打拼,随波逐流,不再忆起年少时远大的`理想!你在自己的利益道路上固执地走着,忘记了曾经的“原点”。你原本的目标渐渐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益”!为了利益,你与“原点”渐行渐远。你像那些自己曾经厌恶的人一样,为了利益,甚至肯牺牲一切——包括自己远大的抱负!

当你自我安慰:“赚取金钱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时,可曾想过,你的最终目的已然丧失?你的灵魂变得空虚,你在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当你最终得到了利益时,却不禁感到迷茫:这些又有什么用?你为什么会迷茫?因为你已经偏离了原点,与它渐行渐远。终于有一天,你在迷茫中回首往事,幡然醒悟:我的人生本应为了“原点”啊!我难道不应该回到原点么?

不要与你的“原点”渐行渐远,因为,它是你走下去的动力。你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将无法脱离原点!回到原点吧,这样,你才能找到你人生的意义;回到原点吧,这样,你才能实现宏伟的目标;回到原点吧,这样,你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 第6篇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1

风筝的原点是轴线,在轴的牵引下它才能飞上蓝天。即使有再大的风,它都不会害怕,因为它的根在原点,永远都会有那么一个依靠支撑着它,告诉它没关系,累了随时可以回到原点。

而我想说的是:你,就是我的原点。

小时候,你是原点,我是动点。

当我抬起迈向人生的第一步时,是你用你那温暖的大手牵引着我。即使跌倒了一次又一次,即使并不是一路顺利,但你仍在不远处迎接着我,等待着我,直到最后傻笑着钻进你的怀里,被你赞扬着,被你抱着在怀里安然入梦。当时的我内心是那么地温暖,仿佛你就是那大树,会永远给我荫庇。

当时的我们是一条线段,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逃离出你的视线,总是被你呵护着,捧在自己的手心。

长大后,你是原点,我是动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对我的态度变了,不再是柔风细雨般的无限呵护,而是将我放在离你不远处的某一点,静静地观察着我。当我在路上遇到挫折甚至跌倒的时刻没有一次大手再来将我扶起,而你总是带着严肃的神情,而你只是对我说:“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够一直陪着你的,没有别人,而只有你自己。”最后,我只能含着泪自己爬起,不知不觉,我竟没有发现自己长大了,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羽毛未丰的小鸟,也许下一秒,就能自己飞上蓝天。

当时的我们是一条射线,你可以让我走远,但我和你却仍有着联系,那一点不会断开,即使我走得再远,都不会找不到方向。

而如今,你仍是原点,我是动点。

在夜晚来临的时刻,皎洁的月光从窗口泻入,照在我的脸上,清冷无比,就如同我自己的心境一般。此时的我独自在空空的房间里望着残留着你的痕迹的一点一滴,泪无声地落下,落在地板上,好响,好响……

一阵铃声响起,我拿起话筒,一看,是你……

你告诉我,无论身在何处,你心里都不会忘记我,因为我是你生命的全部。

累了,随时可以回到你那……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2

小时候,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有父母的陪伴,悉心的照料,让我活着像问实力的花朵。刚开始的求学之路,心里满是恐惧与不安,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脸,稚嫩的小手死死地拽着父母的手,不愿意放开。因为父母的劝导和鼓励,我有了信心。渐渐地有了形影不离的伙伴。

儿时,拥有亲爱的父母、一同玩乐的伙伴,仿佛这就是我的幸福,我完全沉浸在了那充满幸福的梦了。那是简单的幸福。

可是,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我的美梦醒了,取而代之的是喧嚣躁动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烦恼涌进了我那承受能力有限的大脑,渐渐地我失去了儿时那简单的幸福。因为自己迷失了方向而感到不安。

不能与父母像往常那样谈话家常,朋友间复杂的感情,还有我无法理解的现实社会……这一切都让我原本简单的幸福变得不再简单,甚至已经找不到幸福的定义了。

然而带我走出那迷雾的是蝉。来无影去无踪的蝉兄在盛夏的树缝间悄无声息独享阴凉,不聒噪、不恼人,餐风饮露,乐过神仙。看着它在树上这般享受,心里不禁感叹:简单的幸福不正是来自于简单自在的生活吗?

在这个物质最丰富而精神最贫瘠的时代里,每个人长大后,肩上都背负着庞大的未来,都在为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斗着,然而我们在奋力追求“幸福”的时候,我们却不知道我们正遗失着真正的幸福,我们都忘了,幸福是单纯的。

抬头望着干净的蓝天,这广袤的蓝,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变得安静,蝉兄和蓝天让我在层层迷雾中找到了一点点的光,让我醒悟了,这就是喔接下来的路——回到原点。回到那最初寻找幸福的路,我试图拾回我遗失的真正的幸福。

我知道即使世界在变,但是父母爱我的心不会变,知心朋友依然是我最珍惜的人,因为他们知道我要的幸福是是什么。

这是一个只有人教导我们如何成功,确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多以我们一定要选择“自己”,而不是“大家”。我们需要认清自己。

当世界一直往前奔跑,我选择回到原点,寻找最初的我。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3

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4

据称,一个在野地里走夜路的人,在没有星星和月亮,四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希望向一个方向行走,却最终发现,兜了好大一个圈子,还是回到了原点。也就是俗称的”鬼打墙”现象。当然世界上不会有鬼,科学上早有解释::因为人的左右脚力度不同,步距不同。看不到参照物,只凭自己感觉,早晚要“被”回到原点上来。

今天在这里不是讲科普。我没有那个资格;但我确实发现,在人生奋斗几十年之后,竟然产生了“被回到原点”的感觉。不过有时又会觉得,似乎连原点也回不了:不知道这个原点在什么地方。

从前的大学毕业生,刚出道时工资每月五十多元。好在当时物价很便宜:米粮每斤一毛多;有机蔬菜约三四分钱一斤;土猪肉八九毛一斤,一般鱼类也是每斤二三毛。“五毛”这个概念在当时已经是相当豪爽的代名词了,河蟹当时也不过是这个价钱。

对比之下,吃,价格是今天的三十分之一;行,每月公交月票才四元,相当于今天的五十分之一;穿,一件普通点的也就几块钱,相当于今天的二十分之一甚至不到。至于住,分配的房子不用钱;没能分配的,租房也很便宜:公租每月几元,私人租也不过十来元,只相当于今天租价的千分之几。水费几分钱一吨,仅为今天的三十分之一。而医疗和普及教育,基本免费。

记得上中学时,班主任经常教导我们:“不要只知道把自己与外国横向相比,更应该懂得进行纵向比较。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才能亲身体会到今天生活比起过去有了多大提高。”虽时光已经过去几十年,但老师的这些教导今天仍如雷贯耳。

今天工资确实到手部分也有好几千,相当于当年同一等级工资的三四十倍,但经过这样“纵向对比”后,整个人反而成了泄气的皮球——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太失败——艰苦奋斗几十年,竟然“回到原点”!

也有少数人为“回到原点”而欢呼雀跃。不过他们的那个原点是在八十年前,一个只属于少数人的世界。

原点真的回得了去吗?当年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河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安全的食品、被强拆的西关老屋,还可以再回来吗?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5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赵龙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在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赵龙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仿佛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球球不见了!”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中,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里,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老屋的墙壁上。这一个“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 第7篇

回眸过去,早在2千多年前,汉宣帝曾制度一项保护鸟的法令,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摘巢探卵。1975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县发掘了2座战国到秦代的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有一些竹简刻着内容的《田律》其整篇条文的大体意思是:从春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赌墙林间水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准扑捉幼兽鸟幼鸟,或掏鸟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诱扑鸟兽的网置和陷阱。以上紧令,到七月得以解放。这份《田律》紧令,不但保护植物林木鸟兽鱼鳖,而且还保护水道这确实是少见的珍贵的文献,可算得上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了。

如今,江苏盐城老百姓发现家里水管流出来的不再是自来水,而是“农药”接下来是没有任何的通知,就开始断水大家只能从传言中了解发生了什么。数十万百姓到处找水喝。水污染事件发生后,盐城市全力调查,很快将原因查明,是位于取水口上游约11公里处的盐城标新化工共有限公司偷排污水所致,该企业生产精细化工,日用化工印染助剂等化工产品,还曾被评为盐城市十大标兵企业。我们在仔细想想树木、动物是不是离我们很远很远咯。

回到德育的原点 第8篇

“原点”其实就是事物 (事理) 的起点, 是脱去了穿在事物 (事理) 身上的五彩外衣, 洗尽其身上的铅华后而显露出来的事物 (事理) 的最原初状态。它最能反映事物 (事理) 的客观现状、客观规律和个性特征, 它以朴拙、本真、实在来彰显事物 (事理) 的客观规律和个性特征。它是人们认识事物 (事理) 的必然起点, 是人们揭示事物 (事理) 客观规律的核心原点。“原点”与“终点”是相对概念, “终点”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在“原点”基础上融进自己的见解、主张和实践而形成的新的结果, 是“原点”的放大和增值。

德育的“原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呢?其实, 我们的祖先早就清楚地告知了我们, 《礼记·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是千古以来德育工作最佳的序列吗?在这个序列中, 德育的“原点”就是“正心修身”, “终点”就是“平天下”。但是, 长期以来, 我们把德育的“终点”亦即“平天下”作为德育的“原点”, 把诸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给学生灌输了许多形而上的东西, 而把真正的德育“原点”亦即“正心修身”凉了起来。庄子说“万物有成法而不说”, 德育也有自己的“成法”, 也有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 想抛开“成法”而直接迈入“终点”, 那是违“成法”之举。因此, 作为中小学德育, 必须守“万物”之“成法”, 必须回到德育的“原点”, 把引导学生“正心修身”这项工作做扎实, 做彻底, 然后才有我们所期望的“平天下”。只要做扎实, 做彻底了“原点”工作, 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才会有丰实的基础, 才会有真正的“平天下”的内涵。

有了这样的认识, 我们还必须弄清楚“原点”德育的基本内容, 并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把这些内容落到实处, 让学生真正“正心修身”。笔者以为, “原点”德育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衣、食、住、行之生活德育。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回答以下问题:衣、食、住、行的科学内涵有哪些?哪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哪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衣、食、住、行与人的发展是什么关系?它们与学生求知学能到底熟重熟轻?衣、食、住、行仅是人发展的物质依赖还是其原本就是人的素养特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厘清,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此没有科学的认识, 都认为这些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事, 它们与指导学生求知学能相比要逊几筹, 那么, 我们的学生穿奇装异服、吃垃圾食品、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走路东倒西歪弯腰驼背就不足为奇了!学生的衣、食、住、行恰恰是我们德育质量的表现, 是我们教育“产品”的外显形象, 而外在形象所彰显的又恰恰是其内在素养, 是其人文素养的自然流露。

当今的中小学生会穿衣、吃饭、坐卧、走路吗?他们心中有衣、食、住、行的标准吗?他们在衣、食、住、行上的不良行为会自我矫正吗?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 这个问题就会复杂化: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吗?有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吗?教师会教吗?教师自己是衣、食、住、行的楷模吗?有对学生衣、食、住、行生活规范的考评吗?在学生的成长规划中, 它们占有一定的比例吗?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又是否定的, 那么, 我们的德育工作费力不讨好就应该有答案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劳动德育。当今中小学生普遍不爱劳动、逃避劳动, 以为劳动, 特别是体力劳动是“贱活”, 以为从事体力劳动是胸无大志。这固然与几千年来“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有关, 但也与现时学校的德育密切相关。

作为德育“原点”的劳动德育, 必须牢牢树立以下观念:其一, 劳动创造生活。生活之中的衣、食、住、行, 不会从天而降, 只有从劳动中来。美满幸福的生活一定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而来, 付出的劳动越多, 所获得的就会越多。什么“不读书穿草鞋, 读好书穿皮鞋”是非常片面的说法, 没有“穿草鞋”的哪来“穿皮鞋”的!只有劳动的分工不同, 没有劳动的贵贱之分。其二, 劳动就是生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劳动, 其次才是休闲与吃喝拉撒。生活在社会中的许多人每天所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劳动, 公务员、工人、商人、农民、教师等等, 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劳动之中。劳动除了能获取报酬以换回生活物质外, 更主要的, 劳动是生活的内核, 劳动给予劳动者精神以充盈, 给予劳动者生命以价值。当一个人停止劳动而仅有报酬的时候, 他的精神就会渐渐空虚, 他的生活就会不充实, 他会更多地感到无聊与寂寞。其三, 劳动创造美。劳动不是丑, 体力劳动不是贱, 劳动是诗, 劳动是画, 劳动是美。美好的生活、美丽的艺术、理想的追求, 无不从劳动中来。美的质量与劳动的付出是成正比的。丰收的田野是农民汗水的杰作, 动听的天籁是音乐家歌喉的杰作, 传神的图卷是画家妙手的杰作……舒适的教室是学生汗水的杰作, 温馨的校园是师生汗水的杰作。有了这三个观念后, 如何使这三个观念被学生认同并内化, 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因为这只仅仅解决了什么是劳动的问题。如何劳动, 如何在小学、中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劳动, 如何科学地评价劳动, 也是一个相当繁复的系统工作。

仁、义、礼、智、信之情操德育。有人慨叹:当今学生不懂“感动”、不会“感动”!还有人慨叹:当今学生不懂规矩、不识礼节!恐怕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对德育“原点”的忽视。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孟子和董仲舒提出并完善的“仁”“义”“礼”“智”“信”这一中华伦理道德体系并没有过时, 且恰恰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的最佳内容, 是德育“原点”之重要内容。从孟子对前四者的解释“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辱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来看, “恻隐”“羞辱”“辞让”“是非”以及董仲舒所提出的“守信”恰恰是现今学校德育的软肋, 学生不懂“感动”、不会“感动”以及“不懂规矩”“不识礼节”可以说都是缘于这个软肋。当然, “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并不仅仅是“恻隐”“羞辱”“辞让”“是非”“守信”所能概括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些感性教育, 让他们懂得同情弱小、疾患、苦难、灾难, 恻隐生死离别、悲天悯人;让他们懂得荣与耻, 知道“脸红”是谦逊, “无所谓”是耻辱;让他们懂得推辞谦让是美德, 舍己为人是美德, 先人后己是美德;让他们懂得善于明辨是非是智, 善于取舍利害是智, 善于去伪存真是智, 善于求真务实是智;让他们懂得“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是信, “言必行, 行必果”是信, 卯时寅到是信……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道德教育体系形成了许多典型的成功教育案例, 也积淀了许多成功的教育方法。只要我们能推陈出新、联系实际, 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就一定能找到适合中小学生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当然, “仁”“义”“礼”“智”“信”的教育也是德育“原点”中最难实施的基本内容之一, 可它们也是“原点”德育中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 更是学生道德情操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故而要实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要促使学生真正能成为践行“仁”“义”“礼”“智”“信”的忠实“信徒”, 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跃升档次, 并非一日之功, 并非一年两年可就, 并非老师那滔滔不绝的灌输可就, 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才是关键的。

能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学生的“正心修身”之功也就练得差不多了, 学生在生活中, 在劳动中, 在道德情操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熏陶, 无论是外在形象, 还是内在素质, 都得到了非常良好的提升。有了这样良好的“正心修身”之功, 其今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德育的“原点”最后将成功走向“终点”, 德育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回到“原点”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终点”。

上一篇:四六级阅读难点关键句三下一篇:瘦身药品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