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2023-03-26

第一篇: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梧州市藤县朝阳小学

梁杰兰

[内容摘要]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老师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

激活

气氛

[正文]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带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想去看看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乘飞机去看一看,好不好?“ 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二、依托文本,拓展教学空间,激活课堂。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目标 ,围绕教材想点子、做文章。每课的教学目标 应不求全而求精,集中一点打攻坚战。对不同的文体应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对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可运用长文短教、短文长教的方法。一句话,要始终抓住文本,灵活运用教材。

(一)以文本为中心,学会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实现其审美功能的。阅读教学也同样应当从语言切入,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对作品语言的揣摩,应当是语文教学首先关注的问题。

如《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极具抒情色彩、内涵丰富的文章,但对于文中“悲”之所在,不能只停留在贴标签似的分析上,而应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找出作品中人物一一离去时最悲痛的描述,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人物语言的特色,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

(二)以文本为基础,寻找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拓展想像空间。

教学中,教师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应努力寻找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不断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像空间,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点,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主旨,从而赋予读者参与作品再创作的权利。引发思考,激起联想,是文学欣赏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而对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的发现,正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文学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大到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发展,小到人物对话的神情、细节产生的缘由等。

如欣赏小说,要善于抓住情节的多元发展态势,通过猜测、构想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是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人物命运的未来发展有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以读为本,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读好。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读熟不开讲;要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应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要求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读书上。

例如《丰碑》这篇课文,语言描述十分生动逼真,情感丰富,读了催人泪下。教学时,可以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初读知大意,理思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理清文章的思路,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2、细读品词句,动情感。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升华,军需处长舍身为革命的高大形象也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

3、在初读、细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经历一个“自由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学生自然进入作者和课文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中体会到军需处长为他人,为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境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着力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其间纵横千里,任意驰骋。

四、激发欲望,提供讨论机会 。

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形象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满足学生参与教学的欲望,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因此,将“课堂讨论”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在语文课中,我们应提倡“咬文嚼字、议论纷纷”,特别是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段,更应让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各抒己见,标新立异。

例如《草原》这篇课文,描写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及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客人的情景。在教学时,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的时候,大家把自己的见解说一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阅读的收获就更大了。让学生在议论品评活动中自己去尝试语言,鉴别语言,理解语言和学会运用语言。对于学生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表扬、鼓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

五、精心设计,优化课堂练习。

我们要改变以往上课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练习常常被搁至课尾、拖至课外,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如在教完《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设计练习:

1、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最后”回答)

2、用书中人物身份讲故事,看谁是故事大王?”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走出课堂,拓宽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也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其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就能使其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以期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确实把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合作、探索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获得真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版转

2、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10年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5、《小学教学参考》2011第四期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云安县前锋镇中学

瞿飞雄

近几年来,我县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乡村中学。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对语文学习是处于一种讨厌的状态。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不可逃避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必须得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学习积极性主要指一种学习态度,是一种对待语文学习的认真、紧张、主动而持久的学习态度,语文知识要靠长期积累,语文能力要长期训练。所以要使与我儿女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联系生活,满足现实需要

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现实问题,这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我们必须得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实际感受得知识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在教学上,应当将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采用的是先分析课文,再联系生活的方式教学的。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背影》一文里面父亲买橘子的情景的视频展示在教室的VCR平台上,然后让学生边根据课文的泛读,边看视频。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自己父亲的背影的。特别提醒学生,尤其是那个马褂棉袍蹒跚地爬月台的胖胖的老父亲的片段。视频播放完后,我深情的说:这个背影不知道

1 打动了多少读者,不知道让多少人看到了无言的深情,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学生开始沸沸扬扬的讨论。

正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就说:是因为父亲当时爬月台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接着我就开始问学生:你父母多大年纪,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有没有留意过他们工作时的情景。因为我班95%以上的学生的父母都是靠种田或在工地上做水泥工的,因此对他们的工作情形历历在目。但问他们有没有认真去观察和了解父亲时,他们的回答是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根本就没有认真留意过父亲工作时的背影,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过父亲的辛劳。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叫学生马上闭上眼睛。自己静下心来,慢慢想,收割稻谷父亲背谷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情形。这时,我偷偷的留意学生,有的眼角开始湿润了。

过了几分钟,我开始说话了:父爱是很少被赞颂的,那么今天希望同学们静下心来,用自己朴实的言语,好好的赞颂一下自己那伟大的父爱。我还是提示了学生,可以通过收稻谷、摘沙糖桔等。这样让他们也了解生活并不是那么轻松,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满足成就感需要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靠磨嘴皮子(老师讲,学生听)是提不高教学效率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和学生探讨完课文后,我就布置了一篇小作文,以“我的于勒叔叔发财后„„”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所有的想象力,200—300字左右。第二天收回来后,发现有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班上相对来讲认为是学困生的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于勒叔叔发了财回来后,知道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度假旅游,于是到船上扮成卖牡蛎的,来试探菲利普一家的态度。他“巧遇”菲利普一家,菲利普夫妇不肯相认这个“穷鬼”弟弟。顿时,于勒卸下自己 2 的“武装”,当场决定,说把自己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和穷人家的孩子,此时此刻,菲利普太太大吃一惊,当即晕倒了。这一篇小作文,我把他当做是范文,输进电脑,在班上的VCR平台上展示了出来。学生大胆的创意,赢得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活” 了起来。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满足对爱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重视自己、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聊生活、聊学习、聊家常„„形成融洽的老师爱学生、学生喜欢老师的师生关系。从而满足学生被重视、被爱护、照顾等需要。学生因为爱老师,慢慢的,就爱上这一门学科了,也就开始对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相反,没有对爱的需要的满足,就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慢慢的厌恶这一门学科,教学要求就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打折扣。即使再有趣的课文的课堂,也会慢慢的沉闷了。

在教学中,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观念,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让枯燥无味的课堂“活”起来。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教育观念,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潜能,让他们走进课堂,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慢慢的让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第三篇: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华北油田一处小学 周晓娜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在参与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我认为,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前提和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识字教学活起来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识字量明显增多,如何让学生识记生字成为教学的难点。在识字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1、联想识字。在生字中,有的字是象形字,这类字很容易让学生由字联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利用这一特点在识字过程中可以用联想形象的方法帮助识记。如:学习“鼠”字,“鼠”它像只小老鼠,上面的“臼”是老鼠的脸,下面的是小老鼠的牙齿。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2、比较识字。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如;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3、表演识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学习“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

4、游戏识字。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学习了合体字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摘苹果,找朋友”。把所学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苹果上,打乱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类似这样的游戏我设计了很多很多,不仅孩子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5、环境识字。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创设识字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本上的名字都表上拼音,让学生轮流发本子,扩大识字量。还可通过“每日一句话”“每周一首古诗”诵读活动,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新字,同时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6、巩固识字。儿童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无味。例如以往的识字巩固练习,老师叫学生反复抄写生字,结果令学生感到厌烦,产生学习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以灵活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识记的兴趣。在练习形式上,我除了让学生抄写、听写字词外,还引导学生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字谜、编儿歌,给生字配图画等;在课余我还通过举办“识字大王”、“读书大王”、“小小书法家”、“写作小能手”等比赛活动,提高生字的复现率,让学生在口头或书面反复运用所学的字词来达到强化识记的效果,这样既能帮助儿童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又能培养儿童的口语表达、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找到了自信,在赏识中学会了奋发,给识字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让他们独立探索、大胆想象,去想各种各样的巧妙办法,这样,识字教学会变的很容易。

二、让“说”之花处处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些影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1、创设情境,激发说的欲望

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有的班级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有的班级却星星点点、“千呼万唤难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机会,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作为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对图片、故事、动物、游戏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说的欲望。

《识字二》中有一幅美丽的冬趣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说话。教学一开始,我出示图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季节?图上有哪些景物?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争相描绘,接着让学生通过“找朋友”的游戏给词归类,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看图选词进行说话练习,这样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孩子们十分喜爱小动物,也爱听童话故事。第三册教材中有不少描写小动物的课文,如《狐狸和乌鸦》、《坐井观天》、《动物过冬》、《小马过河》等,教完课文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表演,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讲一讲、演一演,这样让孩子们在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加浓说话的兴趣。

2、借助教材,指导学生说话

由于低年级学生受识字不足、词汇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影响,常常出现“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形,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说话资源,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训练,使学生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教学第三册课文《狐狸和乌鸦》后,我让学生先分角色表演,然后练习复述课文,学生说的有声有色,最后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过了不久,乌鸦又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乌鸦这回会怎样呢?学生发挥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乌鸦心里想:这次不会上你的当了,就对狐狸说:‘坏狐狸,随便你说什么,我都不会上你的当了。’”此时立即有位“小精灵”站起来说:“乌鸦一说话,肉又掉下去了,不是又上当了吗?”经过提醒,这些学生恍然大悟,改为:“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但乌鸦理也不理,美滋滋地把肉吃完了。”还有的说:“乌鸦见到狐狸先把肉吃完了,然后故意气狐狸说:‘狐狸大哥,肉真香啊,我窝里还有,你爬上来拿吧!’狐狸气的直吹胡子。” 如此种种,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充分利用“口语交际”、“做做说说”进行说话训练

教师节到了,孩子们送来了表达自己心意的张张贺卡,用稚嫩的小手写下了一句句真挚的祝福。拿着孩子们的给我的贺卡,我灵机一动,创设了学生送贺卡给老师的情境,通过师生、生生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说话,同时引导他们使用礼貌语言,很多学生说的声情并茂,课后还有很多学生真的将自制的贺卡送给了我,并亲口表达了对我的祝贺,通过这种形式的说话训练,让我真正看到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让他们学会了在生活中交际。

这些形式是一个系统的说话训练项目,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准备,课堂上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都愿意说,都会说。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练习说话,学会交际。

4、善于发现,拓开说的语境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带领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感受。如这段时间正处冬季,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到公园里、大街上,去感受冬天来临的气息。星期一专门利用一节课组织他们交流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生有丰富的素材,发言十分踊跃,描述得生动而形象。接着我又指导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说的用笔写下来或画下来,然后让他们自己读读看看,修改修改,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把话说明白、说准确,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践证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孩子们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为今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抓住契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在各年级的具体要求中都明确规定:“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朗读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主要任务。

1、利用插图,激发朗读兴趣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教材中特意安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图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中色彩鲜艳、画面形象逼真的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王二小》一课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①学生自由观察插图。初看插图,学生可能只有一个整体印象,并不明白图意。②针对问题,仔细观察插图。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便可加深对图意的理解。看完了插图,学生肯定急于想知道课文的内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2、紧扣主线,培养朗读能力

“目标导向,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握“朗读”这一主线,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二年级教材也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要求,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方面的强化训练:(1)强调读音准确。在汉语拼音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前鼻音、后鼻音。如 “村”读“cūn”,不能读成“chūn”,“声”读“shēng”,不能读成“sēng”,“进”不能读成“jìng”等。只有读得正确,才能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2)强调不唱读。当前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喜欢一字一顿,不加理解地大声读。为了改正学生唱读的不良习惯,我是这样做的:①划分词语。在教学生朗读之前,先教他们划分句子中的词语,这样取得的效果比较好。比如,我在教学第二册《聪明的华佗》一课时,先教学生划分第一句“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在以后的朗读中,学生会自行拿出铅笔划分词语,朗读起来就轻松多了。②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认识了逗号、问号、叹号、冒号和引号等标点符号之后,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掌握不同的停顿时间,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来。③强调读出感情。低年级教材中选编的课文的特点是故事性、趣味性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还要多给学生范读,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然地流露感情。

3、形式多样,提高朗读水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朗读而言,不仅要培养朗读的能力,而且要掌握朗读的技巧。如果只是一味地机械地重复,不仅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读情绪,那就适得其反了。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可采用齐读、个别读、轻声读、表演读、赛读、轮读、接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对话较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法,如《两只小狮子》、《小壁虎借尾巴》;语句优美的课文宜采用范读指导法,如《浪花》;动作表情描写生动细致的课文宜采用表演朗读法,如《小猴子下山》。在课外,可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增长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大量阅读,在积累中运用

语文课中的朗读、理解,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这都是在为写作文打下基础,那么为什么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仍然皱起眉头,久久不肯下笔来写呢?这是因为:学生不知该如何去写,也没有什么好的句子来写,例如:看到一只孔雀,用最好的词句来形容,学生只会说:“漂亮”、“美丽”、“像……”并没有过多的词汇和完整的话来很好的形容,这就体现出学生对词汇、句段的缺乏,没有好的语言积累,又如何来写好一篇作文呢? 这学期,很有幸听到了全国特级教师林承霞老师的一节示范课,课讲得精彩,评点更是让我记忆犹新。她向我们介绍了许许多多的教学经验,其中的确立一个主题,“每日摘抄一句话”,我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应用到了教学中。几个月的实践证明,学生们受益匪浅。

1、准备,提出摘抄要求

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硬皮的厚本作为摘抄本,把自己喜欢的一些句段抄写下来,可以从课本中及时摘抄,但更多的需要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搜集,这样不仅摘抄到了好的句段,还增加了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量,可以说学生摘抄当中也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

为了便于学生摘抄,在摘抄本上分为几部分。例如:描写人物、描写景色,描写动作……,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归纳、阅读。

2、检查,及时给予点评

针对学生摘抄到的句段,课前五分钟有选择进行朗读,从而起到了检查、督促的作用,但更多的是起到了评价的作用,当一个同学读完后,老师用一两句简练的话对他读的内容进行评价。例如:摘抄的很具体,如果在朗读中再加上些感情会更好,这样不仅充分地肯定了他摘抄的内容,而且还激发他去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他继续摘抄的兴趣,在情感上能够把自己摘抄的句段读给大家听,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奖,这是多么高兴啊!

在读摘抄句段中,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摘抄情况,使整个过程在有条理地进行,把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老师出示手势,出示几就是几组来读,看谁先站起来,如果是几个同学一同站起来那就需要他们的互相谦让,这样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例如,有一次在朗读中,同时站起了三名同学,他们你看我,我看你,谁都没有要做下的意思,其中一名男同学着急的说“你们俩坐下,让我读一次吧!”可是其它两同学不肯相让,这时我制止住他们的争论,让一位不经常读的男同学来读,当他满意地坐下后,我对他微微一笑,他看到后更加的兴奋,我想他这节语文课一定会很认真地来上。

为了能在课上读摘抄本,有的学生甚至在上语文课前就和同组的同学商量让他来读,看到他们这样的积极,自信,我也感到很欣慰。

3、鼓励,全员参与

为了坚定和鼓励学生摘抄句段,我还在学生的摘抄本前面写上了“积累句段,写好作文,坚持不懈,我必成功”通过这四句话不难看出摘抄和积累句段对写好作文的重要性。

全班中避免不了有偷懒的学生,他不摘抄也不读,在此活动中只是一个摆饰品,为了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就需要对他们放松一些要求,例如:可以摘抄一些名人名言,或把别人摘抄本上的你喜欢的句段写在自己本上。在朗读时,特意地让他们来读。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本上有了一些句段,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创设出了全班学好语文的气氛。

4、背诵,重在应用

摘抄句段是需要在作文中充分地运用,那么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把这些好的句段记在脑子里,随用随取,不可能在用到时再去翻开本查找,所以,我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背诵给大家听,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背诵,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在课堂写话中,除了完成规定的一些题目外,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摘抄本创造性地自拟题目写一篇自己满意的作文,通过这一形式,学生便可以很好地把摘抄到的句段组合起来,再加上自己的话,写一篇满意的作文,这样不仅增加了摘抄的使用量,更加训练了学生连段成篇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有不变的程式;而应该大胆开放地纳人一些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要鼓励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的预先的要求,让课堂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让课堂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让课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动力功能,让课堂富有挑战性与激情,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四篇:语文教学反思——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1、活化课堂关键是教师引导灵活。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 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短剧表演,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2、活化课堂核心是学生思维鲜活。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

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3、活化课堂特征是课堂气氛活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情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戏娱乐,使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三是要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最后还要老师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篇二:让语文课堂活起来——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的反思

●蒋 运 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也。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高二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高三,尽管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学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高三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投入十分积极的,毕竟他们面对自己人生的关键选择。而这届高二学生是从高一升到高二,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似乎是个负担,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热情。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1. 活化课堂关键是教师引导灵活。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法活,

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的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短剧表演,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2.活化课堂核心是学生思维鲜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3.活化课堂特征是课堂气氛活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兴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戏娱乐,使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三是要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最后还要老师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也许下学期教师得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策略,尽可能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点兴趣和成就感,也许才可能逐渐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和热情。 拟作于2010-1-11篇三: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1]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摘要: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更不用说有什么兴趣了。真正热爱语文的学生并不多,语文课得不到很多学生的欢迎。面对如此不尽人意的现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悲哀,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重新爱上我们的语文课堂呢?这里略谈一二。

关键词:兴趣;氛围;生活;主人;自由发挥;激活教材;灵感思路;启迪思维;幽默风趣;放飞思想;语言艺术;

“进入语文织就的宝藏,能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净化感情,增添智慧,认识社会,品尝人生。其中快乐,难以言表。”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教师成了“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那么面对新课攻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述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用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

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象、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

二、激发情感,利用多种手段,制造一定的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师设置的境界。

老师入情入境慷慨激昂地表达,低沉缓慢地诉说,抑扬顿挫地读,和风细雨地讲,欢快激动地说,悲壮激越地念,都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最后一次讲深》,《这不是一颗流星》、《济南的冬天》、《春》、《海燕》朗读这些课文,从整体看都应分别把握以上感情。这种教学以情感人。

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情和境,如上完《送元二使安西》,播放《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的歌曲。能调动学生体会王维送元二使的复杂感情。

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和境如讲《看潮》一课,先让学生读,接着老师读,然后让学生配乐读,最后让学生体会读。还可让学生大声读、轻声读、快读、慢读。男生读女生听,女生读男生听,以领略大海的美景。

三、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回归生活,感受生活,授人以渔。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届于课堂和课本,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在教学《月球之谜》课文时,课前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月球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教学内容生活化,老师适当地将课内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在上实践活动课时,真正让学生走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新信息,开发新潜能,从中获得独立探索,自主总结的机会,获得对社会发现和研究过程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走向校外,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校外远足,郊游野炊、市场调查,上街宣传等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是我们的课堂和课本所没有的,也是不能代替的。

呵护孩子们独特的想象,创造的萌芽、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多一点鼓励和肯定,多一点宽容和理解,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语言空间,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流互动,分亨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察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语文课开始前,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三分钟演讲(对身边的事及国内外新闻发表观点或作评价),或者推荐精美文章,然后由同学和老师点评;阅读课上,老师自己尽量少讲,只是起点拨,组织的作用,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生(师

生充分互动、在提问质疑、结论的快乐情境中,把学习重点、难点展示出来进行交流,老师尊重鼓励每个学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作文要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评价作文时,则让学生本人到讲台上朗读他们的佳作,介绍写作过程;在自习课上,把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自由分配,老师只是提出原创性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注“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并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在读书中潜移默化地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例如“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等,教师教给学生多种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活”每学一篇课文,我总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根据课文特点确定读法和学法,特别是诗歌和散文的学习,要学生满怀感情抑扬顿挫地读,边感悟诗文中的意境。

六、利用多种教学技巧,激活教材

激活教材(书本知识),把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是使语文课堂“活”起来的基础,教师要细品课标的要求,理清教材程序,模清学生认知情况,制定出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师还善于筛选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集中精力解决重难点。

教师要利用画面,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用自己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在头脑中重塑文字里表述的形象、画面。

语文教师要合理的灵活的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必须用上现代的教学手段,也不是每一节课中现代教学手段用得越多越好)坚持采用“启动”的教学形式,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根据文章特点而定),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前精心导学,创造性地利用其他多种形式来导入新课,来渲染课堂的气氛,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和情境,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兴趣广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要环节,教师可利用课本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形象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抓住课文中有些素材适合表演,让学生编写课本剧。

七、借助信息、灵感思路

语文学科除工具性、人文性外,时代性地很突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是教师的耳眼,是教师掌握教学动态,不断改进教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掌握时代的信息,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学思路才能犹如泉涌,不断迸发智慧的泉源,这就是说,信息是你思路的灵感来源。

现在,远程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充满时代气息中学习语文,效果是意想不到的好,好多东西比光是书本和粉笔强多了,如在教学《论语》十则,让学生先看看于丹在《百家讲坛》所讲的《论语》片段,学生就觉得《论语》可有意思了,学习兴趣和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一有机会和家长交流,我就告诉他们,不能一味的阻止娃娃看电视,我会引导他们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如“电视散文”、“百家讲坛”、“动物与自然”和各种访谈录等,如颁奖词,网上的论坛,跟贴,贴吧,解说词等都可以走进语文课堂,既鲜活又生活化,此外,学生周围环境的变化,社会新闻、学校班级动态,电视剧的播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份,都是很好的材料源。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善于把这些信息与语文教材结合,与学生兴趣结合,教师思维就会多元化,成熟化,思路就会放飞,学生和教师就都会在快乐的体验中完成语文学科的教与学。

八、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不能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而要利用学生这些思维的火花,点燃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让学生满意的解释。针对文章内容提问如主题、立意、写法、语言等学习的问题。

第五篇: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启迪灵魂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否快乐,是否有所收获,都是由我们教师来调控和掌握的,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课堂,快乐学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语文课堂以“情”为首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所以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们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刻浓浓深情的语文时光。

1、注重开发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说过:“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直观演示、旁征博引、巧设悬念等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气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开课后我便让学生质疑,提出了如“为什么是最后一头?其他战象呢?”“最后一头战象怎么了?”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

2、注重文章与课堂相互“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通过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话别的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时我用富有激情的导语、过渡语反复咏唱“亲人们深深呼唤„再见了亲人 ‟”这样一咏三叹的方式,将课文中所体现的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表达了出来,而且将学生的感情也激发到了高潮,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是这样说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认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任正非改造华为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