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

2024-03-18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有效提问”是建立在提问和提问者关联上的一种课堂教学实践。具体实践过程是学生阅读文本时主动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管理,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点式向联系式、由单项联系式向多项联系式递进的序列化管理,逐渐使学生敢问、能问和善问,从而使学生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和善于阅读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提问;提问管理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倡问题教学。而现实教学如何?据调查,上课遇到问题当场举手提问的小学生有13.8 %,初中生有5.7%,高中生有2.9%。而对高中语文课堂进行调查的结果仅为3.1%。教师通过提问评价控制全部课堂对话,由此认为在进行“生本”教学,而这种貌似“生本”的课堂模式,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顽疾和发展瓶颈。

教师之所以不让学生问,是因为学生不会问。而教师的问题,又常常问不到学生的心里,即缺少马赫穆托夫等人所认为的要让学生主体参与的那种“问题情境”。比较可靠的办法,就是教基于学,教基于问。为此,有必要對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进行研究。

二、实践研究的过程

笔者从学生角度思考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症结,以研究学生提问为切入点,以如何管理学生提问为主线,形成了一套基于提问和提问者关联理念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1.设计出让学生提问的机制

问题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提出问题。马赫穆托夫等人的问题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教学核心要求即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还处于“被问”的局面。从“被问”转为“主动问”,再到“能问”和“善问”,需要一个由外到内的情境转化过程。

(1)努力使问题情境具有唤醒效果

设置问题情境要富有情趣和谐趣。提问源于一定的情境,马赫穆托夫等人认为,问题情境一定要基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要激活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知识。高中阶段学生容易动感情,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所以创造情境尤为重要。如通过扮演课文人物角色将学生提问自动分类作答,通过找朋友进行交互作答,通过“专案侦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等等。

(2)努力使问题情境具有探究功效

设置问题情境要追求智趣和理趣。马赫穆托夫等人认为,问题情境的核心成分是新的未知的东西。但对新的未知的东西的探索,要建立在被唤醒的已有知识基础之上。正是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才能激发其认识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微观上对具体文本中的某个问题的探究;二是宏观上对所有文本共同提问点的开发。后者是语文阅读提问管理教学的特质所在,是基于提问和提问者关联理念的一种“新”思考。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提问点的提问技能,才能提升阅读水平。

2.设计出让学生有效提问的机制

有效提问主要是建立在提问和提问者关联上的一种课堂教学实践。学生的阅读水平难以提升,是因为缺少不断改善的提问视角的图式。一些作品之所以常读常新,往往需要新的思考角度,即新的提问视角。

(1)确立提问视角

提问视角,即提问的方向,是如何确立一篇课文的学习主题。确立方向的依据包括文章体式(文章体裁)与知人论世(作者风格、时代背景等)。依据前者的提问可称之为竖式提问,以求问的准,相应的阅读叫竖式阅读,以求读的深;依据后者的提问可称之为横式提问,以求问的宽,相应的阅读叫横式阅读,以求读得透。一般的阅读只要能深读即可,而若想读透,非得宽读不可。

譬如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围绕文本作者的情感展开提问,就要找到体现作者情感的载体提问,找到了情感载体,就能找到合宜的提问视角,也就找到了合适的读法和学法。如竖式散文提问视角的图式为:散文提问—作者情感—抒写对象。其他文体的提问图式还有:小说提问—社会现实—人物塑造;诗歌提问—作者情感—描述意象;剧本提问—社会现实—矛盾冲突。以上都还是提问的主要方向,要把提问技能落到实处,还要在这些方向下挖掘提问点。

(2)细化提问视角

要让学生的提问进一步“广化”“细化”和“深化”,还必须要细化提问视角。即在提问视角下,再挖提问点。提问点是文章能够挖掘出有质量的问题之处。编制提问点,相当于要在文章中开发一个普适的提问框架。提问序列的建构可参照斯金纳程序教学,采用小步子专项提问:先从文章外显关键处入手,即从“标题、开头、过渡和结尾”等小步子切入;再到具体的“词语、句子、标点和段落”等小步子的提问;再从实到虚,到训练学生对文本“写法”的提问。小步子专项提问的本质就是要掌握不同步子之间联系的“节点”,掌握围绕某个步子的大量“节点”,也就等于掌握了有关这个步子的阅读经验。

譬如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提到“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就虚词“也”可做文章,指导学生联系整句、独段、结构、内容、语调、风格等进行提问,即所谓“多项联系式”提问。

(3)整合提问视角

整合细化的提问视角,需要培养学生一种更高级的文体阅读智慧。前两个阶段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根据文章体式确定提问视角,然后学生从某个视角具体展开;教师再根据提问视角,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而到巩固阶段的提问管理教学,学生要逐渐参与制定提问视角,并且根据自定的提问视角筛选整合自提的问题,一般要求学生筛选整合成由4至5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筛选整合的过程也是阅读深入的过程。

从前面对学生提问的点式管理、步式管理,逐渐到这一阶段的串式管理,也就是学生提问从简单到复杂、由单点式向联系式、由单项联系式向多项联系式递进的序列化管理过程。

3.形成“问学”式阅读方式和教学形态

管理的目的是使“问学”一体,做到以问带学、以问促学,做到在问中学。提问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种“问学”式的阅读方式和教学形态。

(1)培养学生“问学”式阅读方式

实践证明,同一个问题,自己提出和别人提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明显不同。自己提问,经由自主参与,自然具备了马赫穆托夫等人所谓的“问题情境”(或“问题性”),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就更深了一层。根据这一思想,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课本内提问,还要在课外阅读中提问,目的是以问带读,以问促读。

(2)形成“问学”一体化的教学形态

本实践研究形成了一种高中语文课堂“问学”一体化的教学形态。可简单描述为:教师展示提问视角—学生课前提问—教师提问抽樣—课堂解决学生的问题,有时也解决教师补充的问题。其中,教师引导学生“问学”,主要体现在提问视角的确定,包括后期学生自定提问视角和设计问题串,提问视角最终的筛选或确定由教师完成;提问抽样主要是了解学生问得怎样、学得怎样,以及筛选确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课堂最后的“读解师问”环节,是学生对文本的补充学习区间,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更好地学。

学生主体“问学”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课前提问的学生,问由己出,就自然具备了“问题情境”,具备了学的功能;二是课堂“被问”的其他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课前提问学生的问题情境进行迁移。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解决“问”,还要把问题的内含情态进行互相传递。

三、实践成效与创新

开展有效提问的教学符合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在趋向。提问管理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文本的多维解读,关注阅读的生成性,已初步形成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证明,通过序列化“联系”式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课前提问能带动和推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课堂解问能落实学生提问时形成的“预构知识”, 而且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强,学习效果良好。以笔者近年任教的两个实验班为例,科任教师都反映学生的提问意识非常好,学习也更积极主动。此外,有效提问实践研究有以下两方面的创新。

一是发展了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理论。马赫穆托夫等人认为,问题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性”问题。这种“问题性”也就是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因此,提问管理教学是以“联系”为主线指导学生进行提问。但马赫穆托夫等人的问题教学侧重点是如何在问题探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对问题本身、对问题和提问者的关联研究得不够。本实践研究更深入地探究了问题本身及其与提问者的关联,并基于这种关联而不断推进。

二是发掘学生提问本身的内涵。学生提问本身,就是学生主体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主体造就问题情境,问由己出,定是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由于学生的年龄与知识水平相仿,因此其提问会更具连接“已知”和“未知”的功能。这也是在提问管理教学中,学生能最大发挥主体积极性的根本原因。

从尝试阶段的“粗放型”提问到发展阶段的“达标型”提问,再到巩固阶段的“集约型”提问,提问管理教学走的是一条“精问”路线。“精问”是提问管理教学继续拓进的基调和方向。总之,通过联系式的管理达成“精问”,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是提问管理教学的要义所在。

(责任编辑   郭向和)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中,教师的艺术化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从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和艺术化的教学手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以期提供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学语言  教学手段

为了有效推行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这对推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那么语文教学艺术应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呢?

一、 教学语言的运用

所谓教学艺术,主要指课堂教学中富有独创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主要借助于教师的语言。语言是人的心声,可以包容着人所有的理性和感性,内在和外显,稳定和变异的行为特征,因而,语言从来是人最丰富、最活跃、最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教师借助教学语言来传递知识信息,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并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

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学语言首先要做到准确与清晰,只有准确地表达,学生才能沿着教师的思路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化知识为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做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这属于艺术性的问题。教师的语言越简洁,学生越易于接受。在丰富的语汇中选用最恰当的字眼儿,用最少的话说出最明白的意思,实际上也能反映一个教师的语言素养。

形象是任何艺术形式的共同特征,语言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它要求把那些理性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用一种情感化的语言方式,形象地表達出来,使教学内容同学生的需要、情感和欲望接近起来,因而使学生能接受到活生生的知识与技能。可见,形象所解决的是由理性到感性的转化,这正如用艺术形象来表达某种思想和理念那样。形象化同样适应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区别仅只在于是从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罢了。

为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教师需要使用名言、警句、比喻、夸张、歇后语等修辞手法,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一文时,“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有位教师故作惊讶地问:“鸳鸯是水上动物,怎么会在树上?会不会是野鸳鸯?”学生一下子都被逗乐了。经过争论,知道这是浪漫主义的色彩描写,象征刘焦不朽的爱情,正如梁祝化蝶一样,是一种美好意愿寄托而已。只有那些具有启发意义,可以引起学生思维矛盾的提问才具有开发智力的价值。

二、 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艺术化教学的实施中,语文教师的艺术修养无疑是重要的。但是,艺术修养不等同于艺术才能,艺术鉴赏能力也不等同于艺术实践能力,要求一个语文教师拥有与艺术家一样的艺术造诣或能从事与艺术家一样的艺术实践更是不切合实际的。许多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需要教师出色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来支撑,同时也需要教师艺术化的教学手段来适时传递以加强艺术感染力。[1]

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课堂结构,推动着课堂教学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着课堂结构模式的出新。课堂中老师可选用的方法更多了,教法也更灵活了。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快乐有趣的小环节,引导学生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而且时时保持一种兴奋度,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如教学名著的篇目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可以适当插入影视片断,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教学诗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歌意境”的画画比赛或者赛诗会;教学话剧时如《哈姆雷特》可以组织学生先观赏视频,再进行分组表演;上作文评改课时,用课件让 “病作显形”、“佳作亮相”等。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随时调整教法,让课堂变成表演舞台、辩论场、音乐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多媒体,因势利导,则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让课堂流光溢彩,精彩纷呈;但如果过分依赖媒体,也可能使教学流程陷于僵化,媒体的使用必须为师生更好地交流互动服务。”[2] 语文课须由文字触发,又落脚于文字,不能因艺术化的泛滥使得“语文”无地自容而走向浮华和迷失,因为这毕竟是语文课。

同时,艺术化的适度还意味着对语文教师主体精神的尊重与强调。 “如果因为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教学人员反成了技术设备的奴仆,丢失了应有的主体精神,那使用教育技术设备就有悖初衷”。[3]

自然,艺术化的语文教学还需要课堂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提问、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艺术,这些其实都附着在有效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拥有一颗艺术之魂。对于现在还有未来的语文教育,我们同样渴望艺术地走向。语文教师不能缺失艺术,只是在欣赏一路繁华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脚下这一条路名字叫做语文。无论两岸的风景如何迷人,永远流淌的首先是语文,最终也是语文。唯有这样,艺术化语文教学才能因语文与艺术的有机对接而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肖培东.向高效的艺术化语文教学.杭州: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杂志编辑部,2011:40.

[2]王意如.在讲台上思考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1

[3]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8.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为青少年终身语文教育打下基础。有效的课堂问题是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以及学生思考活动。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语文;提问;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老师都明白这个道理。然而,在实践教育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课堂提问艺术的关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根据课堂目的和内容进行提问。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基础

(一)民主原则。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讲课严肃而陈旧,“填满课堂”和“填坑”是中国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很容易,但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在高质量教育的今天,师生建立牢固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流,平等学习,经常向学生提问。俗话说:“没有民主,就没有发言权。”教师要努力做心目中的好老师和好朋友,为学生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合理调整教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启发式原则,让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近期的发展潜力,叉出思维,不断创新,培育一个潜力水平,达到最新的学习水平。引导式提问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出主观能动性,识别每一个知识联系的回响,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展示学生未来长期发展的道路。

(三)阶梯原则。面对不同类型的课堂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不同的梯度知识层级,将需要复习的内容置于最下方。可以教授的新知识是:放在顶层,学生可以有条不紊地学习相关链接。同时,需要精简部署步骤之间的跨度,控制难度,找到最科学的方式来理解全文。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上提问

(一)一般而言,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比较直白,题目清晰,题目清晰,学生对类似问题的回答也比较好。但是,如果这些问题被问的时间长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会没有成就感,并且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是老师们往往会忽略的一个弊端。画一条直线意味着要求老师改变你提问的方式,通过并排攻击并从问题的另一端开始,而不是直接提问。这样的问题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引人入胜,更容易让学生发散思想,激发学习热情。

(二)如果你不断地问问题,你的学生会感到沮丧,限制他们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打破常规,检查解题的不一致性,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根据正反材料的不同,对立的问题产生对立的情境,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在《草船借箭》课中,不是“诸葛亮神功的哪一方面出现”的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人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会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扩大视野,更深入地理解句子,培养课堂教师的效率。

三、对课堂提问的要求

(一)提问问题要求教师对教材和教材的要点、难点和训练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课堂问题的设计应从中心展开。链接每一层,以免造成问题。三样东西忘掉或者随意添加,让每课的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路清晰。这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取。一是要从自身做起,积极研究语文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如果一位老师告诉学生“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想通过这篇文章激发孩子的奉献精神,就应该积极引导他们阅读这篇文章。首先暂停,问小学生如果他们是男孩接下来要说什么。接下来,老师等待小学生完成讨论,然后让他们继续阅读。通过将小学生的答案与孩子的行为进行比较,让学生去思考为为什么男孩会这样说。慢慢地,老师会引导你体会你给学生带来的快乐。

(二)问题要与目的密切相关。解决问题应着眼于课程领域,立足于课堂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目标和计划,将其目的、计划和实施一步到位。学生需要指出阅读和思维路径,提高基础语言训练的适用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机性。小学语文教育问题需要逐层推进,不断探究,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不同层次的问题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问题,这有助于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教师设计的问题都必须严谨具体。因此,语言设计与应用应体现教师在语言和写作方面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在使用中体现课堂问题,并考虑周到、巧妙布置。题目一经确定,教师应选词造句,保证设计的题目的逻辑性。在教育过程中,每个问题都有特定的意义。例如,在教授“半支蜡烛”的内容时,问题设置如下,因为作者想达到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和阅读文章的目的。半支蜡烛有什么特殊含义吗?用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再举个例子,笔者在学习“船长”课时,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所以将问题设置为船相撞时船长和人的动作,就完成了。你有生命危險吗?船长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只有明确问题的目的,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四)问题要激发思考。课堂提问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学习和掌握所教的内容。提问具有挑衅性或挑战性。在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努力和选择来描述成就。这让学生感到自豪,促进能力建设,建立自信,创造快乐,锻炼意志力和自制力。另外,语文教师在问小学生时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他们在接受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地思考问题。此外,教师正确提问时必须小心。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体,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简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制定一个全面、完善、创造的课程和课堂问题框架,以保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顾春莲.艺术提问让互动价更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203.

[2]邓四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基本要求[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2:39.

[3]王建平.结构化视角下有效课堂提问的标准探究――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J].河南科技,2013,01:261.

[4]张任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分析.语文教育2012(1)

[5]王芳.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代阅读2011(3)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4篇

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澄明遮蔽


  摘要: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大多被遮蔽,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桎梏了语文教学活动,“课堂导语”阻断了语文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分割了语文教学活动,“德育教育”标签化了语文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澄明遮蔽,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开创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本色 对话教学 民主教学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学生获得“语”和“文”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教学上的偏差,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被遮蔽了。其中就有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的那样:“较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分析轻积累,有的文章甚至分析得碎尸万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失误。”这种“碎尸万段”不只体现在把文章肢解层面上,还体现在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应该表现为学习上——把学生置于对教科书和学习材料的兴趣、态度、方式、方法效果的处理上,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能动的一个完整体过程。因此有必要澄明遮蔽,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一、被遮蔽了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色
  
  1.“教学目标”桎梏了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是个能动的过程,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性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大目标下的若干小目标,制定目标后又将教学过程分成几个课时,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又分为一二三等,一一照应前面所列的教学目标。原本完整的学习内容被机械分解成不同时段的“教”学任务。这就是目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什么”的本色。也就是说,上课“教”什么,是“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并且还要求学生能和教师一样清楚,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换句话说,学生“学什么”是从教师“教什么”出发的,或者说师生都是从“目标”出发的。在学习资料尚未进入学生视线、学生思维活动之前,教师便用目标给学生定下了指标——学习任务,不许离开教师事先圈好的范围。套用一句“教有法,但教无定法”的话,那就是“教有标,但教无定标”。明确大的目标是有必要的,那就是提高语文素养、学习和应用语言。但过于细化的目标束缚了课堂的教学能动性,颠倒了教学的主体本色,也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对语文教学活动不可谓不是一种桎梏。
  2.“课堂导语”阻断了语文教学活动
  追求课堂的精致巧妙、先声夺人,精心设计的导语往往功不可没。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部分教师把导语当成一节课的一大卖点,以致于出现脱离文本的导语现象也屡见不鲜。导语之所以会被这么多人“首选”并“首发出场”,这与当前的优质课评比评价标准有很大关系,为了迎合评委,其结果是上课的教师都会将导语精心设计一番。导语的功能无非就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导向学习任务。反思一下,这首先是以学生不愿、不想学习为假设初衷的,结果是导语阻断了学生“怎么学”的本色。就如教师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提高学生所学知识,出发点是正确的,到最后却变味成了为分数而布置作业。以至于布置作业竟成为教育部门“减负”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点还是人”。实际教学中应该倡导水到渠成,“学什么”、“怎么学”的本色,尽量减少使用细化的目标和无关的导语。
  3.“问题设计”分割了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解惑,提出问题,引导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经常f2TVMrAumyVL3XvPT5pxVgc8HgPwU607A/pcExTvtIc=可以听到一些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变成了任务式的教学,这些问题往往是从课文某几段或某句某词中“提炼”出来的,学生找出来的答案便是一个个知识点,“问题”引导下的学习活动便成了师生共同肢解课文的过程,离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与运用这一语文学习的主旨相距甚远,并造成这样的影响:教师“讲”得深、“讲”得透,学生方能记得牢;不会“讲”的教师成了没水平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也乐意接受这样“会讲”的教师。大概是这样的教师可以直入考试的“道”,会熟练运用“题海战术”。这种“问题驱动法”以牺牲学生独立思考为代价,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思维有其内在特点,“问题”不能成为积极开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本色的“刽子手”。
  4.“德育教育”标签化了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递任务,其思想性、艺术性并不矛盾。可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把“文以载道”走向了标签化。教学评价把每节课是否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堂成功课的标准之一,要求每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写上“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思想教育环节,讲课时要精心地“恰到好处”地引出这个话题,让学生慷慨陈词一番。比如在一次说课活动中,有三位教师教同一课题《谁是最可爱的人》,板书竟惊人地相似:
  松骨峰战斗——革命英雄主义
  火中救出朝鲜儿童——国际主义
  防空洞中吃雪——爱国主义
  语文教学就这样给“准确”定义了。细想一下就会明白每节课中隔靴搔痒式地设计这么一个问题,思想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思想教育不应成为一根弦悬在语文学习头上。学生听、说、读、写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本身就是最美最有效的思想熏陶。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说过:“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而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途径。”这实在是值得广大教师反思并努力实践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本色的澄明
  
  如何澄明语文课堂教学遮蔽,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色,还需以学生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更新教学目标观念
  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多年下来还学不好语文,对课堂教学本色的破坏就是原因之一。现实中“固守观”的中心理论是:“万紫千红是春天,分数低了难开颜。”教师的担心不无道理,他们承认教学中的种种弊端,也想要去改变,但现实迫使他们去维护现状,避免变革的风险把自己处在浪尖上,甚至丢失得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基础乃至荣誉花环。他们心中的中心是“分数”,没有从尊重语文学习本色和学生学习本色出发,只以分数来衡量学生语文的学习,破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里所论述的仅是对“课堂”的学习而言。要使学生学习课文有趣、得法,教学有效并呈可持续发展局面,决非“放羊式”的教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升学率高得全国有名,是与其教学观念息息相关的。试看其教学理念之一二:“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这些理念表明了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却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本色。学生是会学习的,是有主动性的能动的人,决非等待灌输的容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于讲,退到第二线也并非削弱了指导作用。从现代教育新理念出发,从魏书生班级管理的奇迹出发,从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出发,那些系列的“明之又明”的“教”学目标,就应该重新审视并做出调整,那些固守的分数观就更要好好反思。
  2.从与学生直接对话入手
  从与学生直接对话入手,将精力放在学生的能动的学习过程上,而不必“为了教好而努力”,这时课堂教学就是活的、能动的。教学展开可从课文学习任意点入手,而不一定循规蹈矩一成不变地遵从“字词句段篇”的教学程序。一位教师在教学《背影》时,他一上课就放朗诵带,没有交待任何任务,也没有说引导大家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听之类的话,但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文中所透露出的悲痛、深沉。朴实的真情不需要再插什么“话外音”,直接地听足以打动学生。学生从教师的举止、神情融入文本的对话,从听朗诵的学习活动中有了收获。这是一个很好的欣赏课文的学习活动的开始。比任何精心设计的“导语”好得多。
  
  当然,课堂的开始方式不一而足,但目标是一致的,为的是能和学生直接对话,用眼神、用心灵去和学生沟通,共同走进课文中,去寻找作者的心路历程。
  3.促进学习活动的拓展、深化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文本交互对话的互动过程,应该是有所创造的过程。课堂学习活动开始后,学生学习的本色处于“待接”状态。教师的组织、指导需求立即产生了。这时需要与学生学习的本色对接,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交互对话的学习活动。
  比如学习《背影》一课,在听朗读带的过程中,学生自读的本色已经展开了与朗诵的对话,并再次与文本、作者展开了对话。教师紧接着指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听了《背影》,在父亲送别儿子的途中,父亲哪一个形象使作者的心灵瞬时间起了极大的震颤?这震颤中包含了什么?
  学生经过多次类似这样的交互对话,一定能够不断汲取营养,从而使阅读能力得以有EjfpSILzo8XsAsS+WR3Y1zmXgxccodkP6u3GrkhIzqU=效的提高。
  再比如学习《故乡》这篇小说,教师在教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与学生直接“对接”:
  “我”回到故乡后,见到的少年闰土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待学生们发言后)这一形象有普遍意义(即当时的农村有很多这样的农民)吗?试找出文中对他们所处环境的实况描写,认为有普遍意义的谈谈理由,不知道的听一听,认为没有普遍性的说说原因,想补充的最后做小结。
  这样的学习活动,直接抓住了“龙头”,顺利实现了与学生学习心理的“对接”,要比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效果好IYgqkzP5Xe4Zchp55snrC/FkaXc+3fIafWqY0ApLoXU=得多。学生认真读过课文也好,没认真读过课文也好,他们能立即展开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与作者的沟通。这样做能有效地使语文教学活动得以深化、拓展。
  4.开发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本身的情意空间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是指治学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决非学习是苦事之谓。如果这样,终身学习观念就是号召人们终身受苦了。学习活动几乎等同于生活,在校读书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没有理由让我们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过早过多地接受这样的思想教育:每课时设计好的什么精神,或与什么人比较,或忆苦思甜表决心等。实际上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并不好,多年的学习下来,部分学生到最后连刻苦学习的劲头都没有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没学好,这能否就说他们没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不爱国的呢?答案是不能。因此,还是应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本身。开发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本身的情感空间意义,就是还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本色。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等是砌成语文大厦基础,都是必不可少的材料。学习这些内容,也需要改变通常的教学方式。可以把这些“细活”灵活安排,如放在第二课时中学习。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
  教《背影》:这课时哪些字妨碍了你正常的阅读速度呢?回忆一下,找一找,点上黑点,标出来。
  从转变教学目标观开始,把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完整体,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式,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澄明遮蔽,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才能开创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周立群.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明海.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肖益灿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第5篇

1课堂提问的关键

1.1紧扣课题内容中心

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都不再是关注重点,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和应用能力是高中阶段学生磨砺的重点。 在课堂上,老师会通过课堂提问启发、锻炼学生。 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所提问的问题要紧扣课题的内容中心,如利用课题的内容中心的提示———课文的题目来提问。 这样提示学生思考的方向,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 《装在套子里的人 》的课堂上,优秀的教师一般会设计这样的问题:结局中的人为什么死了? 套子式的思想中的套子具体是什么? 为什么别里科夫死后人们会不习惯? 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悬念,进而产生兴趣仔细阅读,并在阅读中充分理解文章含义,锻炼分析和综合能力。 老师提问后,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对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 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最终让课堂提问达到最大效果。

1.2提问难度和多少都要适宜

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但是过多的提问会使课堂思考时间过长, 导致学生注意力容易被分散,最后失去课堂提问的意义。 过于简单的提问,答案过于浅显,在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的高中生来说,会有不屑一顾的现象。 提问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无从下手,课堂气氛冷淡更加不利于授课进行,所以提问的难度要适中。 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课文中,对于像:这是故事的高潮吗? 这种问题不宜多问,应提问如:作者描写第五自然段有何用意? 或是前面说杀人可饶恕, 后面笔风一转成了杀人不可饶恕,这是否自相矛盾? 应该怎样去理解? 若是提问到最后一个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要把课文前面提到杀人可饶恕的地方进行归纳和分析,同样在对课文后面提到杀人不可饶恕的地方进行整理分析, 两相比较才会体会到作者笔下的社会背景,最终了解到作者对故事布局的精妙。 这种问题虽说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但是它在学生仔细思考和做好课前对课文的习读工作就能够找到答案。 并且在学会解答这一问题后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就能快速、顺利进行,所以说提问的难度要适中将帮助学生把握授课内容。

1.3提问应有开拓性的延伸

如前文所提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在如今的社会创新是发展的趋势、要求,所以在面对语文这一主观与客观并存现象突出的学科, 锻炼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是课程要求之一,而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提问更应该渗透这种想法, 不能将课堂提问系统化和模式化,因为机械、缺乏新意的问题总是不能抓住人的眼球。 在以锻炼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提问其创新、拓展应该体现在题目的本身,就像包容多样化观点、多角度思考的题目。 这样的题目能引起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会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在交杂的声音里同学们会质疑,会更大胆的猜测,向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 然后在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讨论中大家一起成长。

2课堂提问的要点

2.1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在班集体中知识水平总是呈现三阶化的形式, 这样的基础性质决定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知识水平低的学生要启发他们思考, 而知识水平高的要以没有明确答案的复杂问题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 因而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求有一部分对分析需求较少或是简单分析、有一定的灵活性的题目, 能让知识水平低的学生产生兴趣加入课堂学习中来。 但是在课堂提问设计中要将面向知识水平高、 低不同学生的题型比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达到效果。

2.2提问间隔要合适

面对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课堂提问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同样在根据不同的问题时,教师所要求的回答时机也不同,这就表现在教师提问后的时间间隔不同上。 对于比较浅薄、全体学生都能够做出回答、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停顿时间应短一些。 那些面向知识水平高的学生的提问,间隔时间则应长一些,因为这类问题需要理解课文, 加工课文信息需一定时间思考才能做出回答。

3结语

由上文可以看出,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课堂提问就像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一样重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十分显著, 但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紧扣课题内容中心、提问难度和多少都要适宜、开拓性延伸、与时代同步应用多媒体, 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提问间隔要合适并且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让课堂提问显现出它本身真正的作用, 顺利开展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做到“授人以渔”成为课堂教学要求。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一般使用课堂提问的方法,同样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提问趋向专业化,教师一次精心计划好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课本内容的同时发散思路、拓展思维,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至关重要。

上一篇:高师语文论文下一篇:基层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