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课堂教学策略视野下的“有效生成”

2023-01-21

在新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等旧的教学形态中走了出来, 开始关注语文课堂的实际效益与效率, 关注生活, 关注人本, 拓展整合教材, 自主建构教材, 灵活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从而建构出一种新型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即生成的语文课堂。

1 语文课堂低效生成的误区。

“生成”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认同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从而带来了无法预约的精彩、升华了预设的价值。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低效、无效甚至是谬误的生成, 导致了教学的低效。

1.1 脱离与迷失教学目标——迷茫的生成

教学目标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指引、调控作用, 生成同样也具有指引与调控作用, 生成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目标价值的优化与升华。脱离教学目标的生成必将失去生成的出发点与归宿,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 教学目标是有很大差别的, 教学实践中的生成就要依据教学目标生成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 这样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才有利于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

1.2 游离与忽视文本价值——错位的生成

每门学科都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文本价值。因而, 生成必须要遵循学科自身的文本价值, 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游离与忽视文本价值的生成, 学生不恰当的学习行为、脱离文本价值的感悟与理解, 对文本持有偏差的知识观与价值观等等, 教师不但不积极对学生加以引导与纠正, 反而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使学生在原有的思维下越走越远, 促使学生在背离文本价值的基础上生成错位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 脱离与忽视主体文化世界——低效的生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在一定文化环境、文化情境中成长起来的主体, 学生创建文化的同时, 也被文化所建构。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文化特性。他们依据自己的文化特性参与课堂教学, 在自己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参与课堂的动态生成。在课堂教学中, 存在着教师主体文化与文本文化、学生主体文化与文本文化、教师主体文化与学生主体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交流等, 教学的动态生成就是不同文化之间在对话的基础上不断碰撞、冲突、渗透、融合、创生的过程。这种生成需要有一定的共同文化作基础, 特别是不能脱离学生主体文化。每个学生都是载有不同知识、态度、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等文化特质的文化体, 当生成脱离与忽视学生的文化世界时, 外在的文化世界与学生内在的文化世界将难以实现“对接”与共振共鸣, 生成的课程资源与价值是漂浮在学生文化世界之外的, 不会也不可能对学生主体内心深处的核心文化层产生激荡。

2 探索语文课堂有效生成的策略

2.1“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

“有效教学”是我们正在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我们在努力做到“高效”、“优效”, 说“有效”或许是谦虚些, 留有余地。许多教育工作者正在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对何为“有效”, 说法各有侧重点, 对如何做到“有效”, 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不过,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要精心预设, “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只有精心预设, 才能心中有数, 才能遇变不惊, 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优效。

2.2“善待生成”是有效生成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是啊, “预设”再精妙,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也难免有疏漏, 也难免会不合时宜。作为教师, 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当“生成”的方向偏移时, 我们要拨正航向;当“预设”实施受阻时, 我们要灵活应对, 或改变策略, 或侧面迂回, 或加强力量;当“生成”中闪动智慧的火花, 出现难得的生成性资源时, 我们要及时捕捉, 准确把握, 激活思维……关键是我们老师能够善待生成, 处理得当,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在一次以《感受亲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上, 一位老师在课前是这样预设的:收集整理有关材料—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亲情感受—演唱亲情歌曲—写作亲情祝语。在实际教学过程却是这样的:

(1) 课前准备, 教者播放了一首韩红的《天亮了》, 在余音袅袅之时, 教者打开多媒体文档, 意在作好上课准备。此时有一位同学指着一篇《我的疯子娘》对老师说, 让我们看看!老师只好将这篇文章定格到屏幕上, 看文章的同学越来越多, 越来越静, 当看到结尾“我的疯子娘像断线的风筝一样飘落到山崖”时, 班上已经传出了哭泣声音, 一切就顺其自然的发生了。 (2) 没有上课式, 没有导入, 教师在一片啜泣声中, 娓娓地讲起了一位母亲为了阻止别人给自己读书的儿子制造麻烦而服毒自尽, 以死抗争的故事。在教师的闪闪泪光中, 老师说, 这个人就是我!全班再次响起哭泣!教师说, 有时候, 我们不能也不敢说出自己对亲人的感激, 其实我们多么想把它表达出来!同学们, 让我们来说说我们多年来想说的那一句话, 好吗? (3) 接下来, 有5位同学声泪俱下的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有讲父亲遭遇车祸的, 有讲母亲与父亲离异的, 有讲亲人关爱自己体贴入微的——全班大多数同学在一片哭泣声中度过了这节课。在这节课上, 教师没有刻意去按照预设来进行, 而是顺应了这个偶发事件。难道感受亲情还需要再讲别的什么道理? (4)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进:和谐课堂的根本是学生的发展, 是学生的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创建和谐课堂, 必须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进。

我们要在“精心预设”之中富有弹性, 为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重新组合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三维取向, 应着眼于学生的快乐成长, 着眼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正是要尽可能地解放学生, 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发展语言, 增长知识, 形成技能, 丰富情感,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 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适时地把自己的地位由“太阳”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学会“蹲下身子倾听”,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尊重学生大小不一的学习成果。叶澜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 更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 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教学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发展的、增值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 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 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 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 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拓展思维的空间, 彰显生命的力量, 促进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

摘要:脱离与迷失教学目标——迷茫的生成, 游离与忽视文本价值——错位的生成, 脱离与忽视主体文化世界——低效的生成。探索语文课堂有效生成主要策略有“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善待生成”是有效生成的关键、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进。

关键词:课堂生成,生成的课堂,新课程,有效生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石油化工企业“三违”行为及预防措施下一篇: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