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育”教学观论文

2024-05-08

“大体育”教学观论文(精选12篇)

“大体育”教学观论文 第1篇

为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确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不仅要扩大知识面, 更要培养提高各种能力, 知识点和能力点都应作为教学的目标。学生要有较好的心理思维品质, 较高的读写听说能力。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以往“一课一得”的做法, 努力实现“一课多得”。这样做, 课堂容量增大了, 效率也提高了。

一般来说, 每个课时至少要确立一个基本能力点为主目标, 而以一般能力、基础知识为从目标, 并且注重情操陶冶、思想教育的渗透。例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我以学生学会编写内容提要为主目标,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点拨, 学生勾画、标批、小组讨论, 使学生学会了三百字以内的提要的编写。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知识, 找中心句、重点句, 理解说明的条理等教学从目标也相继实现。

二、教学领域的拓展

1.在教学班内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除完成人教社出版的语文教材的教学任务外, 还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 开展一些课内语文活动, 例如: (1) 开设听力课。我在指导学生完成教材听说训练任务的基础上, 按“听前提出要求—听后小组交流、讨论—口头、书面回答相结合”的程序进行听话能力的训练。 (2) 在课前五分钟坚持说话训练。形式力求新颖多样, 如讲故事、读诗文、课文朗读, 介绍日用品, 新闻评论、专题辩论、联句等。

2.应立足课内, 辐射课外,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 拓展语文教学领域。 (1) 个体活动, 例如课外阅读 (主要是人教社编的配套教材《自读课本》及报刊和作文辅导书) 、制作读书卡片、积累名句成语、办手抄报等。这些活动不需要什么场地、条件, 人人都能参与。活动前适当指导, 活动中督促检查, 活动后及时讲评, 保证活动的效果。 (2) 集体活动。这种活动带若有竞争性,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联句比赛、语文智力竞赛等。比赛在各组之间进行, 选手由各组选拔。 (3) 走向社会的活动。如消除错别字、参观访问、采访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这类活动便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 其他活动:要求学生读文学名著, 并写出读后感;鼓励学生通过新闻传媒了解国内外大事,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语文素养, 开展“每日一名言”“每周一歌”等活动, 日积月累, 学生的语文素质明显提高。

三、学法的设计与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 首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按要求圈点标批勾画出重点、难点;其次指导学生学会编写自学提纲和各类知识表格,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 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再次是指导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 并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相结合。通过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并养成学语文的良好习惯。此外, 适时开展学法介绍和交流活动, 使全体学生都学会学习。总之, 从教学目标、教学领域及学法指导等方面人手,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四、以教材为本, 全方位、多层次渗透素质教育

1.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语文教材具有显著的思想性, 如道德修养, 理想追求, 集体主义, 爱国主义思想等。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 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 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几句话粗看朴实无华, 但仔细挖掘, 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伟大的母亲识大体, 有宽阔胸怀, 作为儿子, 有对母亲的由衷敬佩、感激之情。咀嚼这样的文字, 一个崇高、伟大的慈母形象就会巍然站立在每个同学的心中。又如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告别的场景, 是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 然而场景中饱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 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为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提高学生的多种语文能力素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很强, 它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乃至人生都有不可估量的奠基意义, 从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来看, 培养学生具有读、听、说、写能力和现代生活所需社会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因此, 语文教学就应把握好这一点, 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诱导学生爱学,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感情,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会学。在此基础上, 拓宽学生视野,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学科在四化建设中的社会地位及使用价值, 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学好。

“六大解放”下的大语文教学观 第2篇

“六大解放”下的大语文教学观

“六大解放”下的大语文教学观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绍兴市北海小学 韩慧芳     “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 “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 “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 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 “六大解放”,它一直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的新概念语文教学理念也是“六大解放”精神的产物。 大语文的学习是一种整体性、渗透性的学习。新概念的大语文教学观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 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们的语文学习要立足课堂,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     《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在我校进行的“立体参与,学会学习语文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期间,为真正落实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我设计了一系列的课外语文活动。如以《知我家乡 爱我家乡――寻求名人足迹,特产名胜》为主题的语文课外活动。我组织本班学生开展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课,让学生把课内学得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应用,以利于把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社会活动有机衔接起来,形成开放的教学势态,使学生学得更广博些。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明确目标,学有方向。 活动前,我把此次活动的的有关内容告诉大家,使学生明确目标,学有方向。本次活动我们围绕《知我家乡 爱我家乡――寻求名人足迹,特产名胜》的主题开展“六个一”活动:读一本有关绍兴名人、特产、名胜的书,开展一次外出考察活动,写一篇相关的读后感,开展一次演讲会,开展一次主题班队活动,编一本成果集(反映活动情况或活动成果)。 二、主动参与,乐于探索。 众所周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础是自主,关键也是自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各具性格、层次不同的人,而好的学习方法就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知、情的开发和发展。 因此,活动前我就告诉大家,此次活动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每个同学便纷纷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活动目标(一部分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2-3个目标)(如表所示),并确立外出实践点。    内容 类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  名   人 鲁  迅 蔡元培 秋   瑾 徐锡麟 马  臻  周恩来  …… 特   产 黄   酒 霉干菜 臭豆腐 霉豆腐 香   榧 香   糕  …… 名   胜 兰   亭 东   湖 大禹陵 柯   岩 吼   山 青藤 书屋  ……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上网查询等方法;用照片、文字记录等形式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学习其主要精神,了解特产名胜的大致情况,汇编成册。     三、组织交流,合作研讨。     学生向往学习、渴望学习的方法很多。在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信息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有选择同一目标的.小组讨论(如了解特产之一――黄酒的;名人之一――秋瑾的);也有选择同一类目标的小组讨论(如了解特产的、名人的、特产的)。这时的讨论,学生不再是埋头点划,而是交头接耳、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就这样,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他们的眼、手、耳、嘴、脑都处于兴奋状态。     四、汇报成果,体验成功。     活动结束时,我们还进行专题汇报,主题为 “学名人、说特产、咏名胜”的“十佳演说家”、 “十佳小作家”、“十佳小推销员”、“十佳小导游”等的评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登台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由衷感到快乐,感到自己的存在对集体、对同学是有价值的,以教育过程作为展示自身价值的舞台。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是教育 的完成。”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在行动中得到萌发,同时使语文教学达到语言能力培养,思想品德陶冶,智力训练和美育熏陶的目的,真正体现了“大教材”、“大方式”、“大时间”、“大空间”、“大环境”、“大结果”的大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重提大语文教学观 第3篇

放假了,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翻阅近期的《中国教师报》,“张孝纯”一个曾经多末熟悉的名字立即跃入眼帘,随即他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浮现于脑海。1985年,张孝纯老师主持的“大语文教育”实验获得成功并在全国推广。

张孝纯老师在理论和实践上构建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他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育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系统的、能动的和有力的训练。大语文教育体现为“一体两翼”的特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环境作为两翼。

这种教育思想和模式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长久以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语文的封闭式局面,把语文教学引入一个高远廓大的境界。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一向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吕叔湘先生曾说:“10多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97年在《齐鲁晚报》一场关于语文的大批判、大讨伐,热闹空前,甚至有人还指出:“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

尽管措辞偏激,细想似乎有点道理,于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便成了全体语文老师共同思考、一直探索的问题。我认为,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带来了语文教学万紫千红的大好形势。

虽然25年来大语文教育思想不断充实和完善,愈来愈多的被人们所认同。但是针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状况还有重提的必要。我认为大语文教育观应包含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等方面。

1 大教材观

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我们发现,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

“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大教材”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大小部头的小说,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不少老师在所教班级建立“班级图书角”。这些书,有学生捐的,有老师个人收藏的;有学生集资从书店和旧书摊上购得的。书不嫌其旧,无破损缺页,利于阅读就来者不拒。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兴趣倍增,知识面开阔了,课余生活充实了。阅读量大了,语文水平也随之提高。

当然,提倡“大教材”观,并非贬低和排斥课本。我们应该处理好其间关系。笔者主张以课本为主导,教材是个例子,通过教材学到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围绕课本有选择地进行。

没有广泛的阅读,语文能力便无从谈起。语文教学应从课本出发,借助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向浩瀚的语言文学之海。

2 大课堂观

《语文学习》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五分钟之外,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主张要“跳出课堂教语文”,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课内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

在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阵地”。目前,有许多学校相当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将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头戏来抓。例如办墙报,成立文学社,出校刊,建立校园广播站(电视台),举行读书比赛,成立演讲、朗诵协会等。语文活动大有天地,大有作为。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社会生活已不再局限于“上学路上、回家路上”了。它更多的是学生自主成为社会角色中的一员了。此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游历探险、社区服务等。这些对于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乃至一辈子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3 大教法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顾之川认为“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一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老师对课文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三是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在教法上存在不少问题。往往上起课来,讲多练少,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有时不讲倒明白,越讲越糊涂。分析课文时,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满堂提问,追求表面热闹,本末倒置,没有学生的领会和感悟。

语文教学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笔者赞同“授之以鱼”的观点。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是解决语文教学的关键,正如叶圣陶所言:“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大体育”教学观论文 第4篇

一、要摒弃应试教学观念, 要注重学生素质培养

苏应试教育一大特点就是只看学生分数。根据我

多年的观察感受, 现在仍然有不少教育教学工作者和灌

云学生家长心理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 “分

分分学生的命根,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而忽略了学生●高语文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要放眼未来, 要培养学生士语言素养, 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军

二、不要只限课堂45分钟, 更要兼顾课堂外知识和能力的拓展

现在不少语文老师发出向45分钟要质量, 然而在这知识浩如烟海, 知识爆炸的时代, 仅限45分钟, 恐怕是远远不够。我们要向课堂外, 学校外, 家庭内, 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 汲取能量。我们可以参观烈士陵园, 感受烈士的精神;我们可以参观农田工厂, 感受农民和工人火热的工作热情。学校是小课堂, 社会是个大课堂。

三、要拓展阅读量, 拓宽阅读范围

不要只限教材的几篇课文, 凡适宜学生读的书籍资料都是“教材”, 课外书籍、电视、影视、网络都是我们的书籍, 要有大教材观, 在语文的学习上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通过阅读大量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培养了自己的课外阅读能力。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和课文进行教学, 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应变能力。

四、语文教师是主导者, 不是灌输者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是主导者, 主要引导、启发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学习语文, 还要对语文学习成效进行及时反馈。要把学生当主体,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上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安排学生活动。经常开展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

五、教师不要只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 不要只做学生思想的说教者, 更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当前不少老师只顾教书却忽略了育人, 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种思想不仅影响语文教学水平, 同时也不适应我们时代的发展要求, 我们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当前发展, 还要关心学生的未来发展, 不仅要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还要关心心理健康。教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善于发现和把握他们心灵中闪光的东西, 点燃他们自信心, 自尊心的火焰。把学生培养成我们国家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

中如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中一真正成、明确目标为学习的主, 人自主。学习语

每个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师发给的导学案文总结进行、归纳自学, 整理针对, 勾出疑难问题导学案中的内, 从而明确本节课的容进行基础知识的教重、难点。北河学 (1) 时间15分钟~20要求分钟内:学, 如果时间太短生自主学习时, 学生不能全部间一般控制在迁安中体把握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时间太, 长不, 个别学生觉得无事可做能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 ●邵如交头接耳, 课堂秩序混乱, 达不到自学的效果。艳何 (2) 内容要求求学生自学的知识:达到三个要求根据学习目标和:教材的内容 (1) 每个学生, 都要敏构应该掌握的基本要求。 (2) 中上游学生掌握的提高建 (要求。3) 检测反馈自学效果 (3) 提高优等生的发展。要检测性要求。学生的自学情自况,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形式进行检测: (1) 每组派出主口述题目代表展示相, 学生抢答关的内容。, 然后组间进行评价 (3) 进行组内互查, 然。后教师 (2) 教师合再抽查个别同学。作

二根、课堂探究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教师合理安排学生小学之间组内和、班内的讨论交流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质疑通过学、生之间分析等互、动形小组习式, 形成班内全员参与, 积极探究, 氛围热烈的场型疑面, 的体验过程中把课堂教学推, 感悟知向高潮, 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讨论, 、点评享受获、得质课

知识的快乐。同时, 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规律技巧进行整理归纳。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的时效性。

三、课堂检测

通过几道典型、针对性题目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要注意:当堂检测的题量要适度, 难度要适中, 要有时间限制, 一般为10分钟左右, 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既面向全体, 又关注差异。

四、课堂反思

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感悟, 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利用下课前3分钟~5分钟整理、完善导学案中的相关内容, 整理好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规律方法, 要求字迹要清楚工整, 把本节课的疑惑点、成功感及时记录下来。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第5篇

摘要:《唐山大地震》是由冯小刚执导的,描述1976年唐山地震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的故事„..在大灾大难面前,体现了最让人感动的亲情;真实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抗震救灾中的巨大贡献和牺牲精神。关键词:唐山 大地震

执着 珍惜 希望 梦想

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后,我似乎懂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当一场灭顶之灾刹那降临;当身边的一切在一瞬间化为虚无;当一线生的希望就在眼前,却眼睁睁地看到自己被抛弃;这时候除了无奈外,还有的就是心痛。

悦耳的车铃、古董式的电扇,街边的白色冰棍箱子,印着长城、天安门图案的军绿书包„„引起了我不少童年的回忆,即使那是模棱两可,蕴含着辛酸的味道,但是却让人回味无穷„„

现实总是残酷的,丈夫为了救自己,却被砸废墟中失去了性命,之后,又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的选择,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过程,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抉择,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择啊!此时此刻,我眼泪不停地留下了,脑海里不停的浮现出母亲会救儿子还是会去救女儿的疑惑。母亲还是救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儿子,那时候,身为女孩子的我,是多么心酸啊,也许那时候没有人能够感受到我那时候的心情,母亲为了儿子就不要这个女儿了。重男轻女,在封建社会就遗留下来的观念,刹那间,我就觉得,这对女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也替故事里被抛弃的小女孩方登可怜。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着儿子,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震后很多年后,当儿子问起妈妈元妮为什么一直单身时,妈妈说:“我也不是没人要。我的命是你爸救的,这个世界上哪还会有用生命爱我的男人?”——为这样的男人守一辈子,值得!我很喜欢故事里女主人翁对爱情的那种情操,对爱情的那种执着,愿意为用生命爱她的男人守一辈子,真的让我挺感动的。我很喜欢这个情节,也许会令我毕生难忘。想起当今社会的拜金人群:宁愿坐在保时捷上哭泣,也不愿坐在单车上大笑。相比之下,那故事里的爱情,实在太伟大了。面对那些白金人群,我只能感叹:这实在是太可悲了,难道爱情,真的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吗?我不否认,金钱真的很重要。记得上“毛泽东“课的时候,我们辩论了电影以后的发展是从商还是从文,我是赞成了前者。毕竟我觉得影片算得上是商品,它是可以拿来买卖的,从中产生商业价值。难道情感都可以当作商品来买卖吗?如果说可以的话,我只能说社会就不成社会了„„

许多年后,元妮一直不愿搬家,每次烧纸时她都念叨着家里的地址,她害怕那孤单的灵魂不认得回家的路,她怕她最爱的人迷了路,回不了家。——亲人永远都是亲人,就算是阴阳两隔,也是至亲的人!喜欢她那份执着,看着她,就感觉到有点像自己,即使我没有她那么的伟大,但是看着她,就仿佛看到童年的自己,虽然有点傻,但是挺让人骄傲的。有些东西虽然不在了,但是他还是会埋在心里的最深处,让人无法忘怀,让人很动容。拥有了他,就好像拥有了全世界一样,让人有幸福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被人收养的方登长大成人后,离开养父母家杳无音信的很多年,当她再次出现在养父眼前时,那个暮年的老人责问女儿为什么不回家,女儿怕父亲担心时,年迈的父亲愤怒而激动的大喊“我每天都在担心„„”。——这就是父亲,你以为他在远方,你却从没离开过他包容的心!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血缘关系,那又如何,这可能比有些有血缘关系的人,感情更好呢,人世间,最难能可贵的莫过于此罢了。其实,有多少人羡慕这样的情感?又有多少人能够得到这样的情感呢?只能说: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罢了。

方登给养父买了一件棉袄,穿上后才发现袖子长了“我一直以为你很高呢,怎么袖子就长了呢?”——我们只顾着自己长大,却忘了父母也会衰老!这是否说明儿女对父母的关心太少呢?父母总是时时刻刻地想念着,掂挂着我们,我们是否又有这样想念着,掂挂着他们呢?想起这点,自己真的挺惭愧的,自己真的没有做足身为女儿应该做的本份。也许父母也不会那么的介怀这一些啦,但是想起这点,自己也过意不去。总想买衣服给父母,但是一想到买衣服后的场景,就胆怯了。毕竟上一次,给妈妈买了一双鞋,我就给妈妈责骂了一顿,也许她也不是出自真心地想责骂我的,只是不想我破费罢了;也许她是喜欢女儿给她买的这双鞋的,只是她不适合这类型罢了;也许„„只是„„

“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永远盖不起来,三十二年守着废墟过日子“——”心灵的废墟上,我们看到一座叫做希望的城,尽管曾经的创伤无法让生命变得完整,我们却看他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努力前行„„现代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影片中的女主人翁那样坚强呢?她就是我们女人中的楷模,典范,是我们生活中的女强人。想起影片中的女主人翁的点点滴滴,真的影响了我很多很多,至少我还留着那份可贵的执着,一直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新课标下的“大体育”教学观探析 第6篇

新课标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总体目标体系:(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投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从这一目标可以看出,体育不再是原来简单的“锻炼身体”的概念,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涉及到身体健康,还涉及良好心理品质,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念等。《体育与健康》對学生的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从开放,发展和可持续的视野建立起“大体育”的教学观。只有在“大体育”教学理念下,才能真正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唤起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体育人文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1、确立“健康第一”的“大体育”教学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在这里“健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仅指免于疾病和衰弱,还包括健康的体格,良好的精神、积极的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等,即我们要树立一个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维度的健康观。只有从“健康第一”的“大体育”教学观出发,才能把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主要手段,最终实现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意识等各个方面的成熟,为其终身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树立“以人为本”的“大体育”教学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观,就是要突出人在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人的发展。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人既是教育的中心、出发点,又是目的和归宿。“以人为本”贯穿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具体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健康和发展为根本。既要尊重大多数学生的最大利益和最佳终极标准,又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发展。“以人为本”意味着要把学生的利益当成一切制度设计和方式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因此,中学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最基本需求为中心,研究中学生体育需求与健康发展的关系和规律,并据此进行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

3.拓展“全时空”的“大体育”教学观,促进学生全程发展

既然健康是一个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内容在内的多维概念,那么体育教育的时空就要进行拓展,不应该只拘泥于传统的体育课堂。要强化体育教学的“内外”结合,拓展体育教学的“时空”。这是“大体育”教学观的又一内在要求。课堂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必要场所,是保证学生体育锻炼刚性指标的重要条件。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体育精神,掌握必要的技术要领,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团队合作,感受集体活动带来的愉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良好体育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真正享受体育所带来的益处和乐趣。因此课堂内外结合,拓展体育教学的时空,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延伸的必要途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体育活动的特点以及生活、家庭和社会结合的具体方法,创造性地选择和创新适合家庭和社会生活的体育人文项目,这是使"体育"跟随学生走向课外,走向社会和家庭的动力之源。

大语文教学观对语文读写的启示 第7篇

因此, 我们的语文阅读要立足课堂, 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 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广阔的社会中去, 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这个“大”的根本就是“开放”。

一.以读引读, 把课文上“大’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 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 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 也就是说, 70%得之课外阅读。”可见课外同步阅读既是教学的一种补充, 也是向纵深阅读练习的一个过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及喜好的图书, 通过阅读来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配套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学的园地, 是学生阅读能力得到锻炼的园地。

1、开设阅读课

改变过去单一的“精读细讲”的阅读教学模式, 增设开放式的“不讲、多读、多悟”的阅读课, 每周集中一节语文课进行专门阅读。从课程改革入手, 实现朱熹所说的“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所谓“小立课程”, 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的精简;而“大作功夫”就是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通过阅读课的开设, 我们深刻地体验了教育专家全国特级教师黄玉峰关于阅读课的“放羊理论”———让羊在水草丰美的草地上吃草, 有什么不好呢?

2、建立一个阅读积累体系, 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

早在20世纪30年代, 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 不论目的何在, 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 与其漫然的瞎读, 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 (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版, 第181页。) 制定合宜的目标, 设计必要的“先行组织者”是十分必要的。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他认为, 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 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清晰稳定的引导性材料。

3、编辑系列美文集

老师与学生共同寻找美文编辑成册, 每个月出版一期, 分门别类, 有专门用于积累优美语言的, 有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悟的, 有集写作借鉴和阅读训练功能于一身的。这些美文, 弥补了泛读的缺陷, 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体悟。这样, 以课堂的读引申到课外的大量阅读, 不断地给学生的知识仓库补充资源,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个性的发展和提高。

二.以读引写, 把课文上“活”

常言道: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这句话道出的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追求大语文阅读的境界,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了作者文字中的情感内涵的冲击, 最能引起共鸣。因此,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 因势利导, 在学生体验最深的地方进行习作活动, 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反过来又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文章。

在学习《石缝间的生命》后, 我适时布置学生作文:提醒他们留心观察校园里、路途边或郊区野外有哪些小草、树木与“石缝间的生命”相类似的?鼓励他们将对倔强生命的所有敬畏和礼赞倾注于笔端。学完了《周庄水韵》和《巴东三峡》后, 要求学生模仿文章的写法, 结合本地风景特点, 放胆写一篇游记的文章。这种以读引写的方式, 大多适宜小篇幅的训练, 贵精而不贵长。

“大体育”教学观论文 第8篇

1. 树立正确的“大体育”观念

现行的体育教材《体育与健康》比较重视初中生的情感教育, 使情感与体能锻炼紧密结合, 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育。“大体育”强调学生获得成功时的满足感, 打破以往遇到挫折时感到沮丧的心理, 从而树立自信与勇气。师生树立这种正确的观念, 既可以在体育课堂上顺利进行体能训练, 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生互动齐发展。比如在“投掷与障碍跑”单元教学中, 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投掷的技巧, 像投篮、标枪、铅球等运动的要领, 使学生在“大体育”的观念下, 学好各种技能。另一方面, 要教会学生克服训练上的障碍。笔者曾在操场的跑道上, 每隔10m设置一个“陷阱” (主要是沙袋、碎石子、小水泊等) , 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注意这些“陷阱”的存在, 从而培养他们在运动时拥有保护自我安全的意识, 做到安全训练、健康成长。这样一来, 初中生就会在良好的环境下得到充分的体能锻炼, 符合“大体育”教学观中安全为首的要求。

2.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初中体育课堂不同于文化课课堂, 它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广泛的运动兴趣, 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放松和缓解。因此, 初中体育教师要在“大体育”教学的思想下, 积极探索趣味教学方法, 使室外课的气氛更加活跃。比如, 可以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利用“游戏法”,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中长跑的教学中, 学生可能会对这一体能消耗较大的运动感到畏惧, 此时就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将中长跑任务完成下来。我利用“除7”这一游戏, 在学生跑步前进行, 就是把学生围成一圈, 依次报数, 不能说出带7的数以及7的倍数, 这样学生就会很好的配合我, 在接下来的中长跑训练中有好的表现。

3. 进行分层教学模式

“大体育”教学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并考虑其个体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因此, 初中体育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这种方式讲求适度原则,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 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 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一般而言, 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比较好动, 天生就喜欢体育, 教师要利用这一优势, 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的拔高, 让他们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后, 学习一些比较专业的运动, 像足球的“脚内侧”、篮球的“三步跑”, 甚至是网球的打法等。对于身体条件差, 或者是天生缺乏体育细胞的学生, 要在鼓励他们的同时, 教授一些基本的运动方法, 至少保证身体得到锻炼, 有助于身体发育即可。分层教学注重运动的适度, 运动时间不能过长, 运动程度也不能过于剧烈, 从而让学生适应教师布置的任务, 保质保量地完成。“大体育”就是要注重运动的多样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提高锻炼的效果。

4. 形成体育教学的时空感

适当地进行体育拓展训练, 也是“大体育”教学观的重要内容。何为拓展训练呢?它指的是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运动任务后, 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适当的团队合作,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我在慢跑教学中, 会让学生调整好呼吸的节奏, 进行一段时间的慢跑。在学生训练完毕以后, 会让他们说出心中的感受, 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自己还有余力, 此时就可以进行团队式的合作训练, 进行与慢跑有关的任务。在这期间, 学生会由于体能的消耗而感到疲倦, 通过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 从而把任务完成下来。

总而言之, 初中体育教师要把握“大体育”教学的以上四个方向, 才会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让学生热爱体育课。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一定可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福音。

参考文献

薛建江.浅析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J].吉林教育, 2011 (19) .

“大体育”教学观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大工程观,燃气输配,教学改革

一、引言

《燃气输配》课程是我校油气储运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按照现有的教学大纲要求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特别是在课程设计的集中实践环节中, 同学们的实践能力较薄弱。历届毕业并在燃气设计和管理部门工作的同学也普遍反映我们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 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在设计部门工作的同学, 因为在校时没有接触工程项目, 刚上班时感觉无从下手。原因是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学”, 工程训练较少或者较简单, 学生缺乏对现实工程环境的接触和了解, 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很难马上为企业工程实际服务, 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工程人才”, 这和“大工程观”[1]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从2008年版的培养方案开始, 该课程设置了两周的课程设计环节。以此为契机, 课题组对《燃气输配》课程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在教学中, 从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和课程设计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使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过程相适应。此次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着力于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真正体现“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

二、合理分配课程各个环节的学时

在专业课程设置完成以后, 针对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学院对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重新进行了分配, 增大了实践学时数, 使学时分配更合理, 更加重视实践环节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避免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三、优化教学内容, 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是一门课程的核心, 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本课程以工程为主线优化教学内容, 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2], 结合典型工程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项目实施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和项目相结合;并同时配合进行课程设计,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能根据实际工程教学案例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 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工程的规划、设计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强调学生与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充分合作,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 既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增长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经验;同时还能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后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此外, 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满足常规燃气输配管网设计需要的同时, 还考虑了学生知识的丰富性、学科发展的前沿性, 将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纳入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专业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加入到老师的科研中, 或者进行一些和课程内容有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 让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充分地应用到实际的研究中,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3]。

四、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

为了让课程设计充分发挥其作用, 理论教学内容的安排, 以课程设计内容为导向, 将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融合在一起同步进行, 将课程设计作为课外作业的有益补充,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应用相关设计规范的能力以及运用各种技术和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自己实践、自主学习和借鉴当前最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开发相关的设计软件, 提高课程设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学校有Bb教学平台, 课题组教师负责本课程的建设。在此过程中, 教师充分利用并完善学校的Bb教学平台,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另一方面课程的一些要求和作业等也在Bb教学平台上发布。教学平台设有交流区, 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能及时发现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 课程设计指导老师还要求学生定期提供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成果, 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课程设计, 避免“突击”现象, 切实发挥课程设计环节的作用, 提高学习效果。

五、更新教育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

深化教学改革, 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我们的理念是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加强课程的教学研究, 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快速、精练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地应用理论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进行理论讲授的过程中, 教师选用一些实际的工程设计案例, 先让学生们运用前面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工程设计进行分析和讨论, 然后再讲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如何在实际工程中体现的。有的教师也采用对比的方式, 让学生自行分析设计, 然后和实际工程进行比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增加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进行水力计算公式的讲解时, 教师将所有的公式放在一起, 让学生比较和发现公式中的一些差别。此外, 这些公式在推导过程中做了一系列的假设, 因此每个公式有它的适用条件。那么, 在选用的时候具体运用哪个, 可以先让同学们讨论, 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再讲自己的理解和建议。这样的问题在实际设计工程中确实存在,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输气管网的设计,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输油管网的设计, 找出两者的异同点, 同时还可以延伸到供水管网。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又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 使其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对于设备的介绍, 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演示的方法。总之,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探讨,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其中, 激发学生的潜能。

六、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教学内容,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内容设有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 大都是综合型实验。必修的实验内容在课内实验时间就可完成。选修部分实验内容由于实验室设备有限, 所有学生都在课程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所以实验室采取开放实验的形式, 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规定的开放时间内, 自己安排合适的时间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阅读实验指导书, 并且在实验之前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上课时, 教师只介绍实验内容、注意事项及要求,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掌握实验方法,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独立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们都是分组进行实验的, 在实验中或多或少地也都出现过一些问题, 期间指导老师并不急于替学生们解决, 而是让学生们认真思考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让学生有个思考的过程。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样能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充分发挥学生在解决具体技术问题过程中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润, 关志强, 邹刚明.“大工程观”研究综述[M].南方论刊, 2011, (5) .

[2]郑莉, 柳雕貂, 袁屹.大工程观下本科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引入[M].现代物业, 2011, (10) .

“大体育”教学观论文 第10篇

1.师:同学们,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二十九届奥运会。 (出示:奥运会徽标) 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知道。

师:仔细观察, 会标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京”字代表首都北京, 整个会标体现了一种奥林匹克精神, 五环象征着五大洲。

师:五环是由五个什么图形组成的?

生:圆形。

师:生活中你们还在哪见到过圆?

2.感知圆是曲线图形。

3.动手操作, 探究圆的特征。

反思:探究圆的特征时, 我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给学生探究的时空, 让学生在动手折、画、量中发现圆的一系列特征, 再通过看书, 学生对于自己的发现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科学的认识, 这样大胆地放手,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

最近我拜读学习了黄爱华老师执教的《圆》, 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大问题教学。”下面是黄老师上这节课的片段:

师:其实圆形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 好多物体的面都是圆形。 (下水道的盖子)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下水道盖子做成圆形的吗?

生:因为圆形不容易掉下去。

师:我查过资料:人们之所以喜欢把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的, 有这么几个原因:

(1) 不会掉下去;

(2) 方便运输;

(3) 受力均匀;

(4) 节省材料。

师:后面的几个特点我们今后再讨论, 今天这节课, 我想和同学们重点讨论第一个问题:圆形的井盖为什么不会掉下去?

……

黄老师的课真正体现了一种大问题的教学观。大问题, 首先是一种大局观。人们之所以喜欢把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 原因有很多, 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课堂会失之偏颇。黄老师直接解释缘由, 并告诉学生重点讨论第一个问题, 进而使课堂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展示了黄老师对课堂的宏观调控能力。

关注大问题, 崇尚大开放带给学生的必然是一种境界的熏陶和智慧的濡染。潜移默化中, 学生自然会生成一种大格局, 萌生一种大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大问题教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摘要:关注大问题, 崇尚大开放带给学生的必然是一种境界的熏陶和智慧的濡染。潜移默化中, 学生自然会生成一种大格局, 萌生一种大智慧。

“大体育”教学观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资源 开发利用 大语文

新课程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打破教材的束缚,建立大语文教学观,全面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传统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圣经式的教材观,囿于教材的束缚,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走出单纯教教材的误区,认真落实大语文教育观,立足于教材,把目光从教材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让丰富的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语文强大的教育功能。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开发生活教育资源,厚重语文教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如在学校,每天早晨开展语文诵读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积极诵读。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家庭内,可以让学生向家长讲述一天来的学习情况,或者帮助家长做一些如写信、读报、讲解新闻等活动,强化学生语文的应用意识。这些课程资源对我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长期坚持开发、利用就会形成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有效地促进学生大量的语文知识、经验的积累,为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开掘课外阅读资源,丰富语文教学

语文知识涉及到各个学科知识,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积极开发课外阅读资源,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提倡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在每个学段都提出了具体的阅读量。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有益知识,在充分利用课外读物资源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在阅读《变色龙》时,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开发实践活动教育资源,升华语文教学

大语文教学观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第12篇

一、大语文观对作业设计的指导意义

张孝纯先生主张, 语文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包含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并且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基本思想。

一方面, 在大语文观下, 学生的阅读材料是广泛、多样和大量的, 教材内容远远满足不了学习语文的需求。因此, 在学生的作业设计上要专门为学生选择、推荐一些难度适中, 篇幅不长, 内容隽永的文章。

另一方面, 大语文观下, 教学不仅仅在于课堂, 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比如家庭和社会。所以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就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延续性, 将学生的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内容引入作业中。

第三, 大语文观下,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不仅仅关注语文的工具性, 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 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怪圈, 从提供学生文化素养的角度设计作业内容和方式。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处于进程中, 总体来说有很大的改观, 但在作业设计方面还是有些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 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等均不利。

第一, 没有趣味。小学生具有天性活泼好动爱玩的特性, 但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没有虑及孩子的特性, 语文课外作业单调枯燥。完成作业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很艰巨、又无奈的任务, 从中没有快乐, 长此以往, 学生都是带着家长和老师给的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作业, 不免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 作业量大。过多的作业使孩子们疲于应付, 作业要在赶时间的情况下完成, 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作业背后的意义, 更没有发现问题的机会。结果学生的作业会越来越潦草, 作业习惯、书写态度与作业质量均不可能保证, 并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 作业模式机械。很多作业是机械的重复的内容, 比如抄写课文一页纸或者两遍。使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 特长得不到培养, 学生的职能也就无法合理开发。势必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智慧影响极大。

三、创新作业设计类型

作业的设计要符合几个原则:一是增加趣味性和探究性, 通过创新作业形式, 让小学生爱上作业, 乐于作业, 在作业中体验乐趣。因为作业, 学生们爱上了探究, 在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且要培养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二是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语言, 这些语文只有用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魅力。要通过作业, 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 向实践学习, 学会使用语言, 懂得欣赏语言和文学, 善于发现美, 享受美。三是提高作业的实效性。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作业的完成情况应该指向这个目的, 具有合目的性。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主要有两个目的, 巩固基础知识与培育好的语文素养, 而且要兼顾二者, 不能一手软一手硬。

(一) 基础知识的巩固

对于新学习的课堂内容, 如, 生字、生词、语法、表达手法、美文背诵等内容的掌握, 把决定权还给学生。不硬性规定, 要背几遍、写几页、抄几次, 以学生能掌握为尺度。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学生在没有掌握的情况下, 没有完成作业。这个问题要靠作业的批改和检查来解决, 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参与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 保障基本知识能很好的巩固。

(二) 阅读与写作

新课标强调, 要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慢慢培养的, 阅读内容本身是否具有趣味性以及是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当, 都会影响着兴趣的问题。在阅读作业设计方面, 要充分区别多读书和读好书的关系。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获取好的读书内容, 一是教师推荐。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经验, 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目或者文章, 让学会找来读。二是同学和家长推荐。可以通过学生之间交流、家校之间交流的方式, 收集好的课外读物, 推荐给学生读。

(三) 语文实践

大语文观主张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语文教学实践是实现大语文观的重要途径。三种类型的作业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是探究作业。给学生设定探究性的问题, 比如观察水烧开后的情境、下雨前蚂蚁们在干什么等。让学生通过短文写作的方式完成作业。二是情境再现作业。从教材或者课外读物中选择一篇好的文章, 阅读后, 让同学们再现文中的情景, 通过表演情景剧、图画等方式完成作业。三是表演作业。结合教师创设的情境,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表演再现课文内容, 这种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等的培养。

(四) 作业的评比

大语文观下, 作业类型是丰富多样的, 很多作业不是软的, 不是硬性规定的。如何保证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作业, 如何能保持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如何能更好地激励作业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的进步, 这些问题都要靠作业的评比来完成。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作业评比环节, 完成作业与未完成作业, 完成的好与不好要能体现出差别, 既要保护好的积极性, 又要巧妙激励落后者。

(责任编辑:李敏)

上一篇:非市场风险下一篇:退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