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思考范文

2024-05-10

个性思考范文(精选12篇)

个性思考 第1篇

1.家庭状况的差异

我校学生众多, 一部分学生来自城市, 一部分来自市郊的乡镇甚至农村。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家里几乎没有计算机, 即使在上小学时有接触过计算机, 但由于一般学校的硬件设备都不足, 常常是几个学生共用一台机器, 因此他们很多只是懂得一些最简单的操作。而来自城市的一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 从小家里就配有电脑, 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要高些。

2.学习兴趣的差异

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有相当数量学生的兴趣主要在游戏、网上聊天以及一些极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网页等等而非学习中, 也有的学生既不喜欢也不讨厌信息技术课, 另有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喜欢。

3.操作技能的差异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明显的区别, 它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我们的学生本身动手能力就处于弱势, 差异性就更大。平时动手实践活动多一些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就占有一定的优势。

面对诸多的差异性和原因, 对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 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电子游戏上;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 加剧厌学的情绪。因此, 教师更应注重对待学生个性差异的态度和引导方式。

二、对待学生个性差异的态度

1.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无时无刻都存在, 教学不是为了消灭差异, 也不可能消灭差异。教师应更新观念, 谦逊、平等地与学生交往, 能思考性地倾听与交流, 从深层感受和理解学生, 承认学生中存在差异, 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注重个别指导, 因材施教。

2.鉴别学生差异

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实际, 通过对学生活动及各学科教学的深入细致的观察, 有效地对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进行鉴别。教师应深知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 采取多途径、多手段和多工具相结合的方法, 而不应只限于某单一途径或工具。

3.利用学生差异

把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开发, 使它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使他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我们最终的结果是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人, 而不是培养一种模式的人。虽然,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 但是, 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 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 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三、学生个性差异的正确引导

1.课堂教学的分层合作学习

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 在分配小组成员的时候, 最好能做到“优带差”的分布, 这样在平时的授课和实践练习的时候, 通过这种学生之间的“帮带”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差生的进步, 同时也让优生能施展他的才能, 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 也要兼顾到一些优生的发展, 在基础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一些拓展知识,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拓展他们的知识和提高技能, 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整节课都在“忙”, 但是“忙”而不乱, “忙”而有趣, 学生学习掌握起来比较轻松, 充分体现了课堂的互动性。通过启发引导、提出问题、巩固练习等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中掌握新知识、消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课后补差

这一策略主要是针对“零起点”的学生, 利用一些课后的时间将机房开放, 并让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 同时教师要给他们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 并对他们进行辅导。经过这样一定时间的强化学习训练, 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明显比之前熟练很多, 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跟上其他同学的进度。

3.优异生的指导

对在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多媒体的制作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 可在第二课堂时间为他们开班辅导, 并举行一些相应的竞赛项目, 如“电子版报设计大赛”或“网页设计大赛”, 为他们的特长提供发挥和展示的平台。而对于逻辑思维较好、程序设计方面也一定的发展潜能的学生, 可以开设“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班, 让他们学习算法和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 并培养他们参加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4.进行差异评价

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 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 自信心比较强, 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 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 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 自卑感较强, 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用激励的语言评价,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提高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使人思考的个性签名 第2篇

1、 欲望得不到满足痛苦;欲望一旦满足就无聊,生命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2、 寂寞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什么话都听的明白,一种则是什么都听不明白。

3、 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4、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5、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6、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在现场直播。

7、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

8、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的距离,而是我刚联机的那一秒,你却脱机了。

9、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着回忆;想要得到的,必须努力;但最重要的,是好好爱惜自己

10、 每天把牢骚拿出来晒晒太阳,心情就不会缺钙。

11、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12、 世界是大舞台,公司是小舞台,家庭是后台,生活是连续剧,我们就是主角。

13、 爱像圆周率,无限不循环。

14、 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15、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6、 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17、 如果你能每天呐喊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18、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9、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0、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1、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2、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3、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24、 旁观者清楚的,只是旁观者自己的猜测。

25、 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26、 爱情没有为什么,能够让爱情长久才需要为什么。

27、 所谓骨气,“气”由“骨”定。骨头硬者,是浩然之气;骨头软者,是颓靡之气;无骨者,无气。

28、 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

29、 真正的放手,不是放下别人,而是放下自己。

30、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1、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2、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33、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34、 相遇,心绪如白云飘飘;拥有,心花如雨露纷纷;错过,心灵如流沙肆虐。回首,幽情如蓝静夜清。

35、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36、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37、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38、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39、 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40、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41、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2、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43、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44、 每个人都有五个不停旋转的球:工作健康家庭朋友和灵魂。工作是橡胶球,掉下去会弹起来;而另外四个都是玻璃球,掉了—————就碎了。

45、 漂亮的女人悦目,成熟的女人悦心。

46、 有智慧的人总是把嘴巴放在心里,而愚昧之人反而把心放在嘴里。

47、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48、 命运一半掌握在上帝手中,另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成功就是用自己手中的一半去赢得上帝手中的另一半。

49、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50、 婚姻就像拾贝壳,不要捡最大最漂亮的,要捡自己喜欢最适合的,并且,捡到了就不要再去海滩了。

51、 感谢遗憾,就是感谢生命的馈赠;感谢遗憾,前方的路才会走的更坚实;感谢遗憾,未来的日子才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52、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53、 追逐着鹿的猎人看不到脚下的高山。

54、 人生最难吃的三碗面:人面情面场面。

55、 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语文教师个性培养的思考 第3篇

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学个性的确立是一个不断锤炼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达到一定的职业修养,拥有较高的教学技巧的层面上方能实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首先立足于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多看,多听、多想,多仿。先看看前辈先贤是如何上课的,仔仔细细地体会他们的教学思想,认认真真琢磨他们上课的一招一式,甚至在自己的课堂上一丝不苟地模仿。待个三年五载,甚至十年八年,自己对先贤前辈的思想经验已基本领会,对语文教学也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再追求自己的个性,为时不晚。

二、需要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师的个性品质即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健全的现代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人格、道德和精神生活。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因而,作为育人为主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也是作为当今一名合格教师的灵魂所在。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教师的人格缺陷有一定的关系。而教师的人格又直接影响着其教学个性。例如,由于教师的偏执,他会把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由于自卑,他会缺乏对文本质疑的勇气,习惯于让学生“跪着阅读”。由于过分功利,他会热衷于解题的“操练”,而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由此反躬自省,能使我们意识到,健全的人格品质也是影响教师教学个性的重要因素。

三、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理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有丰富的积累,有宽阔的视野,有良好的悟性。而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其它相关的知识也很重要。蔡元培先生早在20年代就曾提出:“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的某种。”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联系到我们身边的课堂,不同的教师授课,其设计思路、方法技术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有些教师的课沉闷、乏味,而有些教师的课却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我想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师的知识底蕴,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学生会如沐春风,他们会被深深的吸引着,思维将变得异常生动、活跃,他们会感到语文世界是如此迷人,甚至会因此而燃起了持久阅读和思考的激情。这不正是个性化的语文课所期待的吗?因此,语文教师培养教学个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做到勤于学习,要广泛而持久的阅读、积累甚至大量背诵诗文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四、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更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进行教学反思,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要成为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因此,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当然,工作中更应不断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提高自己,在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中培养自己的个性。

五、需要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敢于创新。

在应试教育下,程序化的教学使一部分教师失去了个性。他们盲目地围着考试指挥棒转,长期蜷缩在约定俗成的的讲台上,周而复始地以文教文,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教案或让教学参考书牵着鼻子走。备课时想的只是怎样把教学内容一古脑儿塞给学生,很少考虑教学的时代性、灵活性、艺术性、创造性,更不去追求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结果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平庸。有人说:中学语文教师是带着镣铐跳舞,无疑是对语文教师个性缺失的形象描述。因此,目前语文教师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必须要敢于突破已有的模式,大胆创新,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树立自己的教学个性,开拓出一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得益彰的语文教改之路,这无疑是我们全社会所期待的。

总之,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往往是一个最有个性的教师,唯有如此,才会形成他独特的教学思想与教学风格,他的语文课才具有持久的魅力。为了成就语文,让我们都来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做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

创建个性企业文化的思考 第4篇

一、企业文化的重要价值

1.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与支柱, 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精神信念,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正如古人所云:“只有魂之附体, 才有人之气。”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使企业拥有优秀的文化, 谁就拥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例如地处中国边疆的红云红河烟草集团乌兰浩特卷烟厂, 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甚至面临淘汰的企业。然而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 该公司在产量销售收入, 利税, 职工收入均实现大幅度增长。许多人都说这样的发展靠的是优秀的领导班子, 勤劳的职工队伍等等。这些都是对的, 但是最根本的一条, 无论遇到了什么挫折, 该厂都始终坚持发展的理念不动摇, 以发展务实的眼光重造企业文化软实力, 因而经受住了国家产业调整的考验, 经受住了市场激烈而残酷的竞争。

2. 企业文化是把企业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的武器。

企业文化在形成过程中, 不仅有利于员工之间的共同语言和互相信任, 使大家能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与沟通, 减少各种摩擦和矛盾, 并且使其企业上下左右的关系更加和谐, 使员工们更有归属感, 为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和提高营运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够使员工自觉自愿, 尽心竭力, 增强企业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有了先进的文化就更优秀, 而困境中的企业有了先进的企业文化, 便能迅速解困并迅速发展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摆脱困境、走向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惠普公司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和尊严的企业文化, 从日本松下公司的产业报国, 亲和一致, 感恩报恩的企业精神都不难发现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企业文化的力量。

3. 企业文化是激励和约束员工的指挥棒。

著名的美国管理学家霍桑曾经通过实验, 发现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还会受到工人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注重每一个员工的发展, 尊重每一个人, 相信每一个人, 从而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把员工的智慧激发出来, 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然而曾经名震全国的乳产品饮料太子奶则走的是与乌兰浩特卷烟厂截然不同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初期李途纯在湖南株洲, 创建了株洲太子牛奶厂, 生产乳酸菌饮料。不久, 李途纯隆重推出新概念产品, 加之太子奶在发展中坚持奉行“三高模式”, 即高进价、给经销商高额返利、高营销费用的模式让太子奶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 单品高利润在一段时间内激发了经销商经营太子奶的热情, 太子奶也被摆上了很多豪华宴席的桌前。然而最遗憾的是, 太子奶是一个非常家族化的企业, 任人唯亲的情况很严重, 一直没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体系化的经营模式, 决策体系、执行体系、监督体系都很粗糙。太子奶的企业文化和家族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难以引进优秀的人才。太子奶企业是文化难留人!

对比两个案例, 我们可以知道, 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制度与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 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要素,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培育出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能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变压力为动力, 化危机为生机!

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企业文化缺乏独特的特征与个性。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独有的管理理念, 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产生的企业文化也应该具有个性化的特征。然而, 在现实情况中, 由于难以把握自身企业的特点与需要,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 企业容易盲目的照搬照抄, 把其他成功企业的文化强行付诸到本企业, 反而会弄巧成拙, 难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1]。

大部分企业都不能抓住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企业价值观。它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 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调节、控制与实施日常操作的文化内核, 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没有明确企业价值观就难以使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基本的信念以及追求的目标, 难以科学地评价企业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难以形成对企业的经营目的、对企业员工和顾客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以及评判企业员工行为的标准。

2. 企业文化难以形成一个整体。

企业的规模越大, 企业文化就越容易四分五裂。这种分裂主要变现为领导文化、员工文化以及其他的小团体文化。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者没有将企业的文化很好地传播给每一位员工, 忽视企业文化与管理政策相结合的重要性, 没有及时地与下级进行沟通, 没有把所有员工都联系在一起使得企业文化缺乏生命活力。企业应在分析、总结企业现有文化状况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领域、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和风范、员工素质及其需求特点、企业的优良传统及其成功经验、企业现有的文化理念及其适应性、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企业文化。

3. 企业文化缺乏与时俱进。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很多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墨守成规, 不思改变, 死守着以前的文化, 从而导致企业文化与现实不相符, 导致企业整体的落后。一般而言,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定的稳定性和运作惯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 稳定性与惯性在长期的实践中又会趋于僵化和形式化, 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从而导致企业很可能被市场抛弃。一方面, 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为一时一地的人而树立的, 企业文化也并非企业组建之初就已形成且保持不变的;另一方面, 企业发展目标决定了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企业发展阶段和内外环境影响企业文化发展的程度。因此, 企业文化并非一蹴而就, 也非各个时期一成不变。企业文化本身也存在吐故纳新的问题, 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是企业长期积淀的结果。

三、优秀企业文化构建策略

1. 构造特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塑造要反映行业特征, 企业主要属于哪个行业, 那么该行业的特征就应反映在企业文化中。俗话说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企业首先要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确定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 是要做行业的领头羊还是追随者。不同的定位需要不同的企业战略来支持, 也需要与之相配的不同的企业文化来辅助[2]。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发展积淀的结晶, 也是企业全体员工都认同的一种意识。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企业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 企业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 在分析企业特征和周围环境的基础上, 建设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分析企业的经营特色, 提炼企业的价值观等精神文化, 避免与其他的企业文化雷同。同时要探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建设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文化, 从而对企业的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3]。

2.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管理者的性格和人生经历往往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有的管理者不尊重部属的人格, 遇到问题时往往把矛盾转嫁到部属头上, 造成企业内部干群关系紧张, 管理者离心离德, 员工缺乏互相信任、通力协作精神。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打造长者风度, 对自己的部属既严格管理、严格要求, 又处处关心时时爱护, 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 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 做一个既聪明又文明的企业管理者。因此企业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总结塑造宣传和倡导, 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现企业的价值观, 去号召员工, 带领员工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4]。

3. 发挥员工主体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必须得到员工的认可。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使企业的目标、信念深深地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中。这样就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从而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结在一起, 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如此坚持下去,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将脱颖而出。员工还要通过企业对自身的培训、考核、评估等整套系统化的操作规程, 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 使企业运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和每个岗位都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激励。从而为企业提高长期绩效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4.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 是创新主体, 是建设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国家的重要载体, 是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持续的情况下, 企业要从思想意思上高度重视创新, 积极培育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 培育出适合自己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同时还要注意动态发展, 不断地吐故纳新。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构建自由、开放的创新事业的发展平台,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要通过大力倡导开拓进取、勇于探索、敢于冒险和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让员工的创新活动得以充分发挥[5]。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会越来越多, 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然而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因此中国企业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借鉴世界先进企业文化的成果, 在继承中创新, 在融合中升华, 为企业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把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变成企业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魏杰.企业文化塑造, 企业生命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2]吴平.中国企业应如何建设企业文化[J].企业研究, 2007, (8) .

[3]汪尉文.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文化, 2009, (5) .

[4]郝学隆.企业文化建设简论[J].经营与管理, 2002, (8) :45-47.

高中议论文:关于个性的思考 第5篇

摘要:汩罗江畔,风萧萧,一位老人迎风伫立江头,他宽大的衣襟在风中飘荡,凌乱的头发随风飘舞,他准备把社稷、苍生化作泪罗江边的绝唱。历史说,这也是个性。这种个性让“精忠报国”的信念深深地刻进历史的胸膛,让屈辱的泪水融入了祖国的山川。

曾几何时,开学典礼上,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响彻了整个中国。历史说,这就是个性。

汩罗江畔,风萧萧,一位老人迎风伫立江头,他宽大的衣襟在风中飘荡,凌乱的头发随风飘舞,他准备把社稷、苍生化作泪罗江边的绝唱。历史说,这也是个性。这种个性让“精忠报国”的信念深深地刻进历史的胸膛,让屈辱的泪水融入了祖国的山川。

“你们村里还有几个共党员?”“不知道!”“难道你就不怕死吗?”“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就不是共党员!”在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她走向了冰冷的铡刀,走向了人生的辉煌。于是,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得光荣!”在这里,个性被刘胡兰演绎得气壮山河。在这里,历史告诉我们,个性原来是刘胡兰选择的革命事业,是她谱写的壮丽的人生乐章。

悦纳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第6篇

教学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测气温》一课,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学会使用温度表:首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学习温度的读写,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一切顺顺当当,接下来是分小组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学生读读写写很投入。我在行间巡视着,突然有人在使劲拽我的衣角,我转头一看,是调皮而又聪明的杨阳,他指着温度表模型上的“零下6摄氏度”大声说:“老师,这个温度可不可以读作‘少6度’?”我一愣,请他说说理由,他说:“我把零看作起点,零上面的刻度是多少,就表示气温是多少,零下面是几度,就表示少掉了几度,少得越多天越冷。”

也许刚才我在指导零下温度的读法时,杨阳就是这样想的。看得出来,杨阳确实动了脑筋,这种“不拘一格”的读法显示了他的创造力和不惟书、不惟师的精神。我立即调整原先安排的教学计划,请杨阳向全班介绍他的想法,并赞扬他说出了书上都没有的自己的创造。

学生李敏,一个性格内向、很少发言的女孩,见杨阳与众不同的想法受到表扬,也站起来怯生生地说道:“我认为-6℃可以读作负6摄氏度,这样读法与写法是一致的。”“咦!你还懂得负数?给大家讲讲。”内向的李敏从来没有这样神采飞扬过:“我妈说,比零大的数是正数,比零小的数是负数。我认为温度表上零下面的6就表示负6摄氏度。”

当李敏向全班同学介绍完她的想法后,我感觉全班的掌声从来没有今天这么热烈,李敏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神气”。

我又鼓励杨阳、李敏把他们的想法整理成文,展示在《科学园地》里,看着他俩激动的样子,看着全班同学兴奋的眼神,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些学生中,将有更多的闪耀个性、充满创造的“想法”产生,将有更多的“思维成果”与更多的人交流、共享。

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知识为目的,把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知识是预定的,结论是固定的。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都很鲜明地以知识为中心和目的,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科书转;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教完教材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完教材就算完成学习任务,知识成了目的,成长与发展被置之脑后。如上述教例中,学生掌握了-6℃的读法、写法便大功告成。杨阳、李敏的想法实乃不和谐音符,按传统教法,对这两种教法如此大做文章似乎是画蛇添足。李敏想法的出现,即便教师不用“这样做不规范”的棍子打死,往往也是以“这样做也可以,我们还是用书上的读法。”来委婉地拒绝。至于杨阳的读法,那基本上是会被“什么乱七八糟的”这样的定位而扼杀在摇篮里。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活动。从建构主义的立场出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种观念,都是他们依据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的产物。即使是“错误观念”,也很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认识方式所造成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构成了与科学家的观念(即所谓的“标准观念”)相平行的另一类“替代观念”。摄氏温标是瑞典的天文学家摄尔西斯在1742年发明的。这个温标用百分度温标来表示,即在水的凝固点和沸点之间准确的分成100度,低于水的凝固点的温度用负数来表示。在摄尔西斯最初发明他的温标时,他把沸点定在0度,凝固点定在100度。后来,温标被换过来——0度变成凝固点,100度变成了沸点。摄尔西斯的温标在发明后一直被称为百分度大约有200年。在1948年,第九届重量和测量委员会将它正式称为摄氏温标。由此可见,科学家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探索——失败——探索,直至成功。我们又怎能苛求我们的学生呢?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来悦纳孩子们的“另类观点”甚至错误吧,用“慧眼”与“机智”辨识、发掘隐藏在错误之中的“真金”,趁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个性化”习作的跟进思考 第7篇

一、生活经历的个性化

生活是丰富多彩, 富有个性和特色的, 他是个性化作文的与源泉。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勤于观察, 善于发现, 观察大自然的美景, 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对学生的每一次观察所得给予积极的鼓励, 并指导学生用心去发现其中一些变化, 把感知到的一切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长期的观察中, 学生会发现许多新的东西, 获得许多新的感受, 如生物角的小蝌蚪长出了后腿, 今年的桃花比去年开得早等。勤于观察使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越来越强, 感觉越来越敏锐, 感受和体验越来越多。这就是对生活的积累, 也是习作的材料来源。

教师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和学生共同开发真实的生活中的作文资源, 开展综合性语文活动。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去经历, 体验生活, 获得富有个性化的体验。比如清明节到了, 到安峰山烈士陵园去扫墓, 其中有一项内容是“今天我们去扫墓”主要是让孩子对扫墓时对烈士的敬佩之情。在这样的活动中, 每个学生会获得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生活体验, 为现实个性化的习作提供了“能量”。

二、情感体验的个性化

指导学生习作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的表现出来, 成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主人, 即可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 也可批判生活中的假恶丑。如,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有意识的让学生谈个人的感受, 开展“说真话, 到真情”的班队活动, 举行电影、电视评论, 利用感人的事例和故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为学生能在习作中写出个性化的体验做铺垫。习作训练《春游》, 在组织学生春游的同时让学生说说见闻、感受。有的学生写愉快的活动, 有的学生写美好的传说, 有的则写游人的言行, 倾注了对公园的一草一木的关怀之情。

三、阅读积累的个性化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爱读书、善读书。要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 激发学生的兴趣, 是他们渐渐学会通过广泛浏览, 增长见闻, 增加文化储备, 学会通过有目的地阅读, 收集资料, 解决实际问题, 增加语言储备。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补充阅读》和丰富的图书资源, 让学生阅读交流;每日布置学生回家阅读课外书半小时;班级中开展“读书明星”“书香之家”评比。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的活动, 在学校的长廊里存了许多的课外读物, 利用中午时间自由阅读。用写读书体会, 班级征文等形式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保证学生阅读的“量”和“质”。在阅读中还应引导学生鉴赏、品味, 培养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巩固和强化语感, 丰富词汇量, 积累课外知识和各种有用的信息, 学习表达方法等, 为自己的习作也能具有个性打下基础。

四、习作的个性化

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发挥引导作用, 点燃学生的表达欲望。在现实作文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对“写”的方式、过程尽可能不加干预。

1. 把选材的自由还给学生

要唤起学生的共鸣, 启发学生的习作愿望, 在选材是教师要让孩子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 给孩子选材的自由, 避免用成人先立意后选材的思维模式去影响孩子的自由发挥。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问题, 去分析判断, 始终以真的心灵和真实的自我面对世界。在平常的习作中, 要有针对性的在这方面加以引导。例如, 发挥日记的作用, 让学生想些什么就写什么;给学生一个话题, 可以说有关自然的, 也可以有关人的,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话题;让学生发挥想象, 开展选题、选材竞赛;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写同一人、同一事物等。

2. 把想象的自由还给学生

习作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借助想象, 孩子可以抵达他们向往的世界。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进入想象世界, 使学生在想象里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 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形象。比如, 我给学生一个池塘, 一个一无所有的池塘, 让学生想象, 里面有什么?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有的说“池塘里有水, 水里有鱼”;有的说“池塘里有荷叶”等。

3. 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

要指导学生说真话, 说实话, 说想说的话。儿童要表达的东西有的俏皮, 有的羞涩, 有的神秘。他们有自己的听众, 自己的读者, 要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如写人, 书信体、日记体、议论式、抒情式皆可用。写景, 可用散文, 也可用诗歌来表达。每一个小时都有自己的个性, 自己的思想, 指导作文, 无须千篇一律, 应因人而异, 因文而异。要让孩子学会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 去锤炼自己的语言, 更好、更完整、更深入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和眼中的世界。

摘要:只有解放学生的心灵, 关注生活, 充盈学生的感性认识, 才能写出充满灵气的富有个性的文章。倡导“个性化的习作”, 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和人文的个性,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对个性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 第8篇

本次上课的两位老师, 文体感不够强。如《回声》是科普童话, 文体特点是善于思考、富于想象, 教学时对于“回声”的科普知识应点到为止, 而着重思考、想象的驰骋。再如《飞船上的特殊来客》是科普说明文、略读课文, 文体特点是语言准确, 教学时应着重把握这一语言特点, 让学生了解表格是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 是语言表达准确性的一种概括性呈现。总之, 教学时要注意体现文体特点的鲜明。

2. 结合文本个性, “咬文嚼字”上出语文个性。

咬文嚼字是最富语文特点的教与学的行为, 它直抵文字内部, 直抵学生体验的核心, 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孔庆东说:“带着你的孩子玩文字游戏。”培养语感素养, 要先从字感开始。石景章老师上的《开国大典》就是这样, 从题目开始, 由右往左, 一个字一个字地“咬”, 既咬出了每个字的意思, 又联想出了课题背后的社会及时代背景。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 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素养, 即从字感入手, 以字义教学, 与文本对话;揣摩文字, 与文字切磋, 与文章琢磨, 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石景章老师就运用了苏格拉底所说的“助产婆术”, 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中去吟咏, 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力、创造力、穿透力显露无疑, 有个性, 有共性。石老师借助一篇课文“咬文嚼字”, 紧扣了文本的个性, 教出了语文的个性。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 第9篇

一、营造个性化阅读的大环境

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宽松、自由、和谐的阅读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产生“心理安全感”,才能真正放松自己,开动思维,深入思考,进而得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教师要少讲一点。一些教师似乎还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一上讲台就谈兴大发,滔滔不绝地讲解作者资料、课文的相关内容等,总想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或是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地回答问题中得出教师设定的标准答案,在这其中,学生有自主阅读行为吗? 没有! 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吗? 没有! 完全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被老师牵着走,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也许会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是自主学习能力肯定没有习得,学生还是需要教师的“搀扶”才能行走,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少讲一点,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思考、去得出答案,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得到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这样才能逐渐提升学习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是给学生留足阅读时间。独特的阅读体验的形成,并不是在三五分钟的阅读时间内就能感悟到的,它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状况,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阅读。这样做,一方面,消除了学生心理上的压迫感和焦虑感,学生感觉时间很充裕,心理上很安全、很自由,就能毫无负担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反复阅读,充分阅读,在各种感官都参与的条件下赏析文章,领悟其中的内涵,很容易就能读出文章的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使阅读真正成为自己的个人行为,从中获益匪浅。

二、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差异和阅读体验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作为阅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这就导致他们不可能有相同的阅读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要尊重学生,促使其进行个性化阅读。具体来说,一是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比如,学习一篇文章时,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有些学生是默读,有些学生是朗读,有些学生是一边读一边做批注,有些是小组合作阅读,等等,各种学习方式都有。虽然阅读方法各有不同,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就能完成阅读任务,达到理解和感悟课文的目的。二是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比如,有些文章是“并列式”结构,先学哪个和后学哪个区别不大,这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哪里开始学习,学生先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心理上产生“我要学”的主动性,积极自觉地进行阅读,然后全班同学再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教学效果反而大大提升。三是要尊重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目标的设置也不能搞“一刀切”。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基础上,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目标,对于学习差的学生要让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要让他们进一步发展;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让他们有提升的空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阅读后产生的心理感受肯定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不要压制,不要敷衍,要和学生平等交流,倾听学生的观点,允许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允许他们形成自己的个性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为,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比如,学习《寒号鸟》一文时,对于寒号鸟最终冻死的结局,一部分同学认为: 寒号鸟真可怜,在寒冷的冬天活活冻死了。但是也有学生发表了不同意见: 寒号鸟一点也不可怜,因为它懒惰、不听别人的劝告,怀着侥幸心理,得过且过,最终有这样的结果也是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两种观点截然不同,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其中的道理和课文的内涵。这样得出的结论,不仅深化了课文知识,也使学生明白了事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三、引导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阅读教学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在课外进行广泛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知识爆炸的今天,传统媒体、新媒体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去阅读、去获取,要想汲取这些知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甄别好坏,进行有效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精神食粮,开阔视野,启迪思想,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第二,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起来。阅读是开放的,教师要将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使学生增加信息量,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化,并在课文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丰富了知识储备,开拓了知识视野,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开列书单,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书籍,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各个重要人物的传说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更深刻地了解历史背景,对人物特点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使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使得课文是“越学越厚”。通过这样的阅读,学生主动去搜集信息,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不仅掌握了知识,也获得了学习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尽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心理放松,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使个性化阅读成为语文教学新理念的旗帜!

摘要:在新课标贯彻落实的基础上,个性化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张扬个性,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对个性化作文创新教学的思考 第10篇

然而, 现行教学中, 学生习作的“假、大、空”现象及其成人腔仍充塞其间, 究其根源, 正是当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对生活深入体会并思考的能力, 使学生把严肃的作文当成随意涂抹的玩物。因此, 创新个性化写作还要从教学入手正本清源, 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 身为一线教师, 在个性化作文创新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教会学生品味生活, 多角度、多方位并辩证地看待问题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论到根本, 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 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然而, 写作是一个重新创造融合的过程, 还需要教育学生将观察所得进行本质的抽取, 并给予合理的定位, 即是在感性 (写作冲动) 驱使下进行的理性思考。基于这点, 思维的训练尤其重要, 能教会学生掌握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认识事物、思考生活的方法与规律势在必行。

1. 由此及彼:

我们用心感受到的东西, 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 所谓由此及彼, 就是以这些已感知的事物为基础, 通过对其外部事物作广泛的联想, 在比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 这讲的是思考的联想性。其实语文教材中这类的例子很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从人间的灯火联想到“天上的街市”, 进而想到牛郎织女在街市上游玩;《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邹忌从认识到妻、妾、客的“私、畏、求”而推想到齐王也会有受蒙蔽且受蒙蔽程度会比他自己更厉害的情况。只有允许各种合理的联想存在, 作文的个性才能显现出来。

2. 由表及里:

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 本质与非本质常常纠缠在一起, 非本质的东西有时还会掩盖本质的东西。正如和氏璧没有雕琢以前, 外面包着一层石头, 这层石头掩盖了璧玉的光辉。所谓由表及里, 就是要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它最初的主题定为“反迷信”, 后来改为“反迷信和反封建”相结合, 最后才确定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三次改动说明思考在不断地深入, 最后确定的主题应该说是深刻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追求个性地思考

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不难体会到, 写作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处于感情支配而是处于理性支配下, 不是驰骋想象而是冥思苦索。所以, 写作指导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多思”的过程中学会“深思”, 并且在“深思”中掌握一些思想方法, 做到“善思”。

1. 多思:

有些作文认识之所以一般化、不新颖, 原因就是大家都那么看, 都那么想, 都那么写。然而事物往往是多侧面存在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所以引导学生“多思”, 就是要多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考, 就可以避免认识雷同的通病。写作本来就是创新, 如何去具有个性化地创这个“新”呢?无非就是对人们习惯的看法作适度的偏移。宋代杨万里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般人只看到“平凡的景物中充满了生机”, 但有一位作者却从别的角度看出了无穷的韵味:“从荷叶角度看, 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余韵;从蜻蜓角度看, 又有求新求美、反应敏锐、如饥似渴的内涵。”令人感到十分新奇。

2. 深思:

如果想写出认识深刻的文章来, 就要能“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重要的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 琢磨得透, 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如对《荷塘月色》主题的思考, 最常见的是在政治层面上的理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 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初学写作的学生, 往往浅“思”辄止, 把“第一番来者”逮住就写, 不愿下功夫深思, 所以就不可能写出独到的见解来。

3. 善思:

善思是需要掌握一些思考方法的。如何思考呢?当代学者李天命指出, 思考方法约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涉及批判思考, 即判断是非对错的思考;另一类涉及创意思考, 即提出新意念的时候所进行的思考。善思首要掌握的是基本思考方法, 即“批判思考”的方法。其方法的关键要点, 最重要的莫过于懂得恰当提出“是什么意思”和“有什么根据”这两个问题。要判别一个言论, 一个生活现象的是非对错, 首先必须知道那言论、那现象是什么意思, 然后再弄清有什么根据。养成问这两个问题的思维习惯, 也就是培养起一种“批判思考的警觉性”, 这可以说是学习基本思考方法的最重要的关键。

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思考 第11篇

1.认知性阅读

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当他对文字的认读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经完全具备了阅读的能力,他可以顺利地把一篇文章、一本书看完,也能够讲述,并能够与同伴交流,这当中还应该有一定的个人体悟。事实证明,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当他开始阅读时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他们不是白纸一张,什么都要靠教师来启发引导,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只要他愿意读,他都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我们不妨把这种感受称为是认知性的阅读感受,哪怕彼此的阅读结果相同,也无法否认这是个人化阅读的结果。但是,这种阅读往往是相当随意的,没有任何阅读目标,不受任何限制的,阅读过程与结果往往处于一种散漫无序的零碎状态,这种阅读是低层次的。教师有责任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比较高的阅读层面。

2.经典性阅读

从作品本身来说,“作品之所以成为作品,并作为一部作品存在下去,其原因就在于作品需要解释,需要在多义中‘工作。”可见,作品的意义也包含在阅读中。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调动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积累”,达到“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也就是说,不但能读出“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还能读出作品“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那么,不妨把这种阅读称为经典性阅读。比如,学习《边城》,不但要读出祖孙间的淳朴深沉的爱,还要能够读出“人性的形式”,读出“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

在现有的教材中,有许多的经典作品,它们大都有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厚重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悠远的情思、精巧的构思、精妙的用字,对这些内容要有准确的把握确实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学生在课堂内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通过对文本及相关内容的精心仔细地阅读,超越自己原有的零碎的阅读体验,尽量贴近文本,理解文本,获得对文本系统深入的认识,这是个性化阅读的第二个层次。

3.创造性阅读

我们先来看一段王冶秋的“读书随笔”——《阿Q正传》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要和你“困觉”;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阅读空间是无限的,多义与模糊是文学作品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个阅读者,因为年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文化修养等不一样,或者关注的文本重点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对文本作多样化的解读,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项链》一文时,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命运的偶然与残酷:很少发给小职员的请柬很偶然地被路瓦栽得到了,一串借来的项链又莫名其妙地不见踪影,花了十年的心血赔偿项链最后被告知是假的——在强大的命运前,人的任何一切努力抗争都是徒劳无益甚至可笑的。有的学生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路瓦栽夫妇在十年辛苦劳累中筹钱还了项链;夫妇两人在偿还巨额债务的过程中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佛来思节夫人如实告诉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只值四百法郎。有的学生看到是人要知足常乐,不要沉溺于海市蜃楼般的浮华,否则,就要遭到命运的惩罚。有的学生则欣赏玛蒂尔德的勇气:在晚会上不自卑,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貌与风采;在项链丢了之后,不抱怨,不后悔,义无反顾地承担自己的疏忽所带来的巨额债务……

面对同一文本,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与感悟,不断创造出作品的新的意义。在这种阅读状态下,阅读者不是在重复自己或者重复别人的思想,而是超越文本,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思想,这是最可宝贵的创造性阅读,而这也正是经典作品的价值所在,它可以随读者一起长大,随时代一起进步,永远常读常新,永远不会成为故纸堆,成为少数学者案头的研究对象。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作品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因此,在贴近文本,回归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第三个层次。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第12篇

关键词:个性化,自由表达,情感体验,改革评价,发展

儿童是独特的生命个体, 他们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习作是儿童最具个性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传统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了教师教作文, 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轨迹是教科书上每学期七至八个基础训练上作文题。教师精心呈现材料, 竭力创设情境, 严密调控训练过程……学生选择作文的题材、方法等的自由度相对狭小, 虽然学生写出的作文比较规范, 但缺少灵性与个性, 学生的写作生活与各具个性的真实生活血脉不通或严重受阻, 忽视了不同学生言语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语言表达方式的独特个性倾向的差异。

什么是“个性化”作文?简而言之, 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 写真实的文章, 写出的文章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个性化作文的基本内涵。个性化作文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个性化作文的材料是学生生活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作文的动机是以表达感情为满足, 即不吐不快, 而不单单是选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的、技巧性的操练;作文范围是开放的、事实的、大语文的;作文过程是轻松和快乐的, 而不是紧张、有压力的。个性化作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一、自由表达, 使作文成为学生自主的精神需要

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 并不是一定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 只是提供一种基础和可能。这时教师就要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 点爆的学生表达欲望, 或一句鼓动人心的话语, 或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而不是传统式的喋喋不休的程序性的指导, 纸上谈兵式地传授作文知识, 展示意在启发学生思路而实质是锁定学生思维的下水文, 如此等等。我们要腾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自由表达, 不受教材要求的限制, 不为教师的指导而左右, 题目可以自拟, 体裁可以自定, 内容可以自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形式多样, 取材生活化, 语言儿童化、个性化, 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 让作文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需要, 成为形成和发展语言个性的自由体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 是为了降低其始的难度, 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从儿童学完拼音后, 就鼓励他们放开胆子, 运用已学的汉语拼音和在上学前已经学会的汉字不拘形式的写话, 还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帮助说明。开始时写一句话, 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学生在一天中发生的事或是觉得有趣的想法都可以作为他们的写作内容。写一句话不难了, 再鼓励引导学生写两三句话。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尝试着写作的乐趣, 很有成就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请他们把自己的故事编成写话集, 并配上漂亮的图画, 贴上自己喜爱的贴画, 自己设计封面和封底。这样, 一篇篇写话变成了精美的作品集。教师把这些写话集放在学习展示台上, 让他们互相阅读、观看, 还利用学校开放日让家长来欣赏。学生经过表达、交流、分享, 受到老师、家长的鼓励、欣赏, 习作的热情就会持续高涨。

案例一:一年级第一学期生a的写话:10月19日今天下午下了学, 我的肚子好饿呀, 正好路过买鸡蛋饼的小摊, 那一股股香味把我的脚都勾住了, 口水直往下流, 我真想让妈妈给我买一个尝一尝。

案例二: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a的写话:今天妈妈叫我帮忙端饭。我发现用两只手端碗还烫手, 妈妈只用一只手, 怎么不嫌烫呢?我仔细一看, 原来, 妈妈是用大拇指把碗边抠住, 二指、三指、四指并起来抠住碗底。碗底厚, 离碗里的热饭远, 当然不烫手了。我真傻, 偏偏用两只手死死捧住热碗的中间, 当然要烫手了。我把我的看法说出来, 妈妈笑笑说:“你这个小机灵鬼, 还真会动脑筋呢!”

这样的文字和内容多么真实、多么生动, 因为这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事, 用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展现, 学生不仅不觉得难, 觉得就是在对老师、对同学说话。再加上老师及时的评语鼓励, 学生把这种“纸上说话”当成放飞心灵的精神需要, 自然而然地会自主习作。

在教学实践中, 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命题开放, 不规定题目, 只确定一个感兴趣的主题, 每一个学生可以在某一主题活动的范围内, 根据捕捉自己的体验和灵感自由命题;2.表达方式自由, 一句话, 一段话, 童话作文、留言条、制作名片等都可以, 只求文通字顺、真情实感。3.自由交流, 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并非是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我们鼓励学生将作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每人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 , 供同学欣赏评点。也可以拿给家长欣赏、评议, 给孩子写几句鼓励的话。4.合作编写作文报或作文集, 人人参与, 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自编自赏, 共建精神家园。5.勤练多写, 丰富语言。课余时间让学生采取了小组间、组与组间“轮流作文”。学生可以轮流着每人每日写自拟题目、自选题材的作文 (或日记) , 读中互悟, 悟中积累, 相互促进。学生在多形式的习作训练中, 习作水平提高了, “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个性化习作也增多了不少。

二、丰富积累, 加强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儿童的世界一个是天真的, 丰富的, 充满童趣且富有个性的世界。绝不能用成人的内心世界代替儿童独特的内心世界。事实上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还是一味强调“体现中心、内容具体, 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而被这种传统观念束缚下, 关注的是指导写作的规律性知识, 常常脱离学生的真情实感, 找公式, 套模式。因此, 学生的作文都是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学生没有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文章。

1. 重阅读, 获得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

首先必须多读书, 大量积累词汇和有关语言规律的感性知识。“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说多读书可以实现由外而内的深刻感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就是说多读书可以实现由内而外的灵活运用。然而不仅仅如此, 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大量地、反复地、入神地读书的同时, 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 在读中获得自己独特感受,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获得不同的极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与真实感受, 鼓励学生将这种感受, 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博大精深。入选的教材从语言形式看, 诸凡字词句篇、语法逻辑文学知识是无所不包;其思想内容, 更是天文地理、风物人情、古往今来、鸟兽虫鱼是无所不容。课堂探索语言时我们不能生硬机械的讲解, 应把语言放如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感悟。案例:在学习《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 学生在理解了小爱迪生在妈妈的生命危在旦夕之时, 沉着冷静, 急中生智, 用镜子反光的原理, 使手术成功救了妈妈的命。观察插图中爸爸的表情, 教师引导:爸爸此时的表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个词形容? (生答:恍然大悟) 他是怎样的神态和动作?他恍然大悟, 会说什么?你在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感觉? (生纷纷描述)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学生理解了“恍然大悟”的意思后, 接着引导:你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有的学生说:仙鹤恍然大悟, 这才明白站在她面前的是一只凶狠的狼, 一只货真价实的恶狼, 她拍拍翅膀, 急急忙忙飞走了;有的学生说:今天早上, 我班的xx同学在搬弄花坛边的木栅栏, 李老师上来阻止。经过同学们的解释, 李老师才恍然大悟, 原来xx同学是在把倒地的木栅栏扶正、插好, 于是李老师还表扬了这位同学。

这样的说话写话, 既领悟了道, 也掌握了文, 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可使学生心情激动和心灵震撼, 那么, 个性化的语言给他们留下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 语言的积累就会落实到实处。

2. 重观察, 获得生活中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现实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学生习作的思想、观点、情感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而儿童就应该写能反映儿童生活的文章。事实上我们在习作教学中, 常常忽略了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所以学生习作时一味追求成人化, 文学化;忽略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而造成学生写作时, 脑海中首先想到的都是作文书中看到或背到的内容, 写出来的文章都是搬抄而来, 不是自己生活中的材料, 而更别说具有个性化了。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同的, 每个人的观察角度, 观察程度更是不同的。学生如能在生活中注意观察, 各种各样不同的情感体验也会更多。案例:在指导学生观察《春天的校园》时, 即使是学生极为熟悉的地方, 学生并不一定细心观察, 不妨带领他们去校园走走, 看一看迎春花、丁香花、碧桃花……闻一闻花香有什么不一样, 摸一摸花瓣的感觉, 比一比花的色彩, 说一说花朵的不同。校园里的树木、小草有什么变化, 再通过看、听、闻、摸、说几方面相结合, 在加上适时的恰当的想象和联想, 在观察时, 由眼前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联想到与它相似、相关的事物, 能够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实, 印象更深刻。

总之, 习作教学应该从观察入手, 走向生活, 充分打开生活空间。更重要,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通过自己的真实体验, 表达真实、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情感。

三、改革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习作教学评价往往以习作目标作为依据, 因此采用的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但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等的培养, 忽视了学习成绩背后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

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设计多元评价体系。“个性化习作”教学是以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为主, 以终结性评价为辅。“个性化习作”的评价形式, 是多几把评价尺子, 鼓励冒尖, 张扬个性。增加评价的尺子, 就是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让学生全面发展, 尽显蓬勃的个性之美。“个性化习作”的评价应尊重学生人格, 扬长补短, 凡是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都可以被评为好。如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评选本次习作的最佳开头人、最佳结尾人、最佳细节人, 最佳字体人, 最佳构思人, 最佳态度人、最佳情感体验人等等, 最佳越多越好。做到人人参与, 既是评价的裁判, 又是被评价的队员。一次演讲要评出最佳选手, 一次观察赛要评出最佳细心者, 一次辩论会要评出最佳辩手。由于评价尺子的增加, 评价过程的开放, 人人的习作都有被评为好作品的可能。

总而言之, 个性化作文教学就要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无论是作文素材的准备和信息资料的搜集, 还是作文内容的选择;无论是作文中心的确定, 还是表达方式的选择;无论是作文的修改, 还是作文的评价……都让学生主体精神得以焕发, 作文信心得以增强, 写作兴趣得以激发, 给学生张显个性的空间, 个性化的表达得以涌动。这样的写作是一种自我表现的需要, 是一种相互交流的需要, 是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同时, 在这样个性化的写作训练中, 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

[2]李敬彪.《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个性化习作的若干策略》.

[3]武宏钧.《浅谈绿色作文》.

[4]《学生习作的“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培养》.

上一篇:无线广州下一篇:人格魅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