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下幼儿教育

2024-05-06

教育理论下幼儿教育(精选12篇)

教育理论下幼儿教育 第1篇

教育均衡, 单从受教育者个体来看, 是指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均等, 并强调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 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也就是说, 让所有的学生, 不管他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 也不管他有什么家庭背景, 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本文专注于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下看待教师自身教育公正的道德要求, 这是处理教育公正与教学效益的关系、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

教育公正在整个社会公正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然而教师教育的公正是践行教育公正的基本前提。对于教师来说就是, 坚持原则, 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 (法律的、道德的和政策的等标准) 公平、合理地面对全体学生, 尊重全体学生,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并获得均衡发展、全面发展。这既是实现公正教育的前提, 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一、怎样理解公正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一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在自习课上持书酣睡, 教师见后颇有感慨。他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说:“看你那个样儿, 一拿书就犯困。”他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说:“这孩子睡觉都不忘手捧书本!”

通过这个故事, 我们发现:那位教师对学习差的学生评价不公正, 对那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其评价也没有公正可言。

公正是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要求, 没有人情愿接受不公正的待遇。作为道德要求, 公正被广泛接受;但作为一种道德品质, 却并非人人都具有。那么身为教师的人是否真正具备公正这一道德品质呢?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明确什么是教师的公正。

教师的公正, 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人正直, 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符合社会准则的要求, 公平合理地对待所有的人。教师的公正, 既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 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是教师公正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表现。教师的公正不仅落实在教师的行为中, 更体现在思想态度上。

从道德要求的角度说, 教师的公正不讲条件, 对待不同个性、不同性别、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出身和不同表现的学生, 都应当一碗水端平, 不能厚此薄彼。例如,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对此, 教师应持守始终, 不能随意更变。“热爱学生”要求教师热爱所有的学生, 包括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和在道德品质上有“问题”的学生。“热爱学生”涵盖这样的意义:不能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只“热爱”好学生, 把其他学生排除在“热爱”的对象之外。

二、如何判断公正

教师的公正与否, 是比较复杂的道德评价问题, 并非给出一个“公正”的定义便可解决, 至于让教师形成公正的品质则更为复杂。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现象该如何评价。

现象一: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提问部分学生, 而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 致使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获得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否公正?

现象二:一个教师总是惦记着给学习困难的学生补课、吃小灶, 帮助他们尽快提高自己的水平, 并且在这项工作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对其他没有得到此种帮助的学生来说这是否有失公正?

现象三:一个学生, 平时不求上进, 学习不努力, 而且有意干扰和破坏别的同学的学习, 教师时常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 甚至建议学校给他处分。对这个学生来说, 教师是否公正?

现象四:学校组织知识竞赛, 教师从全班学生中挑选出几名学习较扎实、知识面较广、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对此, 学生中有人认为这位教师偏心。这位教师是否有违公正?

从上述现象看, 要对教师的公正下简单的定义, 比较困难, 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现象一中, 如果教师平日里只提问那几个学生, 而弃其他学生于不顾, 毫无疑问是不公平的。即使学习较差的学生, 也同样有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 而保障这一权利是教师的义务。但是, 在一堂课中, 教师无法提问全班学生则不一定说明他不公正。

在现象二中, 如果教师给后进生补课不是以牺牲其他学生的教育时间为代价, 就不存在不公正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只顾帮助“学困生”, 而不顾其他学生, 就是不公正。

在现象三中, 涉及公正与惩罚的关系问题。教师一视同仁、热爱学生, 但不意味着对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可以姑息纵容, 合理合法地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是维护教师公正的武器。

在现象四中, 涉及公正、公平与平等的关系问题。公正所要求的是原则、准则面前的平等, 是对原则的坚决持守, 是对所有人的一视同仁, 但不是摒弃原则绝对的、形式上的平等或均等。因此, 教师选拔基础好、知识面广的学生去参赛, 并没有违反公正的原则。相反, 如果不论情况怎样, 对一切学生都给予同样的待遇, 就是很大的不公正。

衡量公正与否的标准, 只能是客观的准则, 维护了准则、规范的严肃性和普遍有效性, 就是维护和体现公正;反之, 则是对公正的挑战或示威。但是, 公正不是对外在法则的绝对屈从, 公正所要求的是保证社会关系的正常存在, 这些社会关系是实现人们的利益要求所必需的。同样, 教师的公正体现了维持教育关系正当存在的要求, 而教师公正品质的形成, 则是对外在的合理法则的依赖, 没有明确的法律、道德等准则就无法判断教师是否公正。

要求教师公正, 即要求教师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对道德准则、法律条令的自觉遵守, 是教师形成公正品质的一个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 教师要培养自身的公正品质, 应遵循两方面要求:一是形成合理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建立规范化的体系, 有效对教师的思想行为加以合理的外在约束;二是教师按照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 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监督, 拒绝做不公正的事。如果能遵循这两方面的要求, 教师的公正就不再难以判断或不可实现。

三、勿失公正

首先, 如果教师违背公正的原则, 又会如何?教师的不公正会导致其威信的破坏, 其中既包括教师个体威信的破坏, 也包括教师群体威信的破坏。教师的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以及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威望、信誉。其实,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 都把教师的不公正看成是最不能原谅的品质问题。总之, 一个教师, 无论性格或刚或柔, 知识或精或薄, 能力或强或弱, 只要保持公正待人, 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也可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起应有的威信;但如果背弃公正或正义, 那就只有遭人蔑视, 何谈威信?

其次, 如果教师不公正, 就教育不出公正的人。其实, 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公正、善良、无私和正直的化身, 是人之模范。在和教师交往的过程中, 如果学生体验到的是公正, 他们就有可能学会公正地待人, 形成公正的品格, 理解公正的原则;如果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他们要形成对社会、对他人的公正态度就很困难。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结果都证明, 青少年有很强的对公正的向往和对社会公正的信心。但因为青少年的心智并不成熟, 还处于生长发育期, 所以其对公正的向往和信心经不住“不公正”的消磨。

虽说如今社会的种种不公正并非教师单独所为, 但可以肯定的是, 当所有人对教师的不公正都习以为常、淡然处之的时候, 社会的不公正也就不远了。

再次, 教师的不公正会给学生带来痛苦和不幸。那些遭受教师不公正对待的学生必然有苦闷、恼怒和敌视等情绪的反应;即便那些从教师的不公正中获利的学生, 也并非幸事, 因为他们无非是从教师那里学来了违背道义。他们可能有因得利而来的窃喜, 却不会有无所顾忌的开怀大笑。

教育政策下均衡教育的探讨 第2篇

【内容摘要】通过研读党的十八大的精神,更好地迎来新一轮教育发展和改革,新要求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主要从十八大对教育的新要求与学校概况,信息技术应用在师资队伍中的影响,师资队伍的培训需求,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有待改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方面做简要的概述。

【关键字】信息技术 均衡教育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学校从管理人员、教师到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呈现积极态度,人们已不再质疑是否应该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达到更高的目标,标志着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乡镇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教育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和改革,新要求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我们是处于城乡发展的地域,在师资力量的均衡安排和配置教育资源中将有新的变革,结合我校的发展,在此谈几点关于十八大对信息技术发展均衡教育的影响见解。

一、十八大的新要求与学校概况

党的十八大要求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主要包括: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我校处于珠海的西部地区,属于城乡交汇地带,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的配备有待于进一步更新。

(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我校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各级政府部门一直来对教育关心与支持,不管在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在教学设备投入都加大了力度,大部分学校配备了多媒体平台,电脑室。

二、信息技术应用在师资队伍中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们掌握新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有通过不断培训学习,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源泉。培训内容要贴近教师的应用范围,近几年网络远程学习和各种培训给老师提供了学习与提升的机会,根据我校老师在信息技术类培训,在信息技术全员培训中达到100%,其中通过初级培训占100%,中级培训占70%,高级培训占20%。英特尔未来教育100%进行了第一次的集中培训,现在开始分批进行第二次的远程培训。不管在技术指导或在软件操作中,要求全校的老师都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技能中通过青年与老教师结对的方式提升操作技能,我校在市、区政府、教育部门的关怀下,每位老师都配备了一台电脑,每个班级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在广东省教育示范学校评估中已确认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

三、师资队伍的培训需求,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有待改进

随着设备更新,学校网络通畅,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和多元化教学模式,为此我在教师队伍中做了个简单的调查,调查发现,虽然教师都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对培训的需求很强烈,但有些培训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调查中许多教师谈到了培训问题,例如:上级部门的培训,有些项目很有用,但有些项目培训回来后基本不用,时间长了也忘记;培训的内容不适合我们的年龄段(太简单或太难)。在此,我个人觉得问题也确实存在,当然,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每位教师都应该去接受新鲜事物,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步伐。但同时也应考虑培训的项目应与被培训的人员授受程度划分等级。如果有可能,个人建议论:1按培训对象年龄划分,老、中、青分层次进行培训。

2、按技能层次划分。

3、上级部门可做一个调查表,或给一个指引,让老师们有机会按自已的需求填报拟培训的内容,这样的效果,让老师也象学生一样主动性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有兴趣学习的内容,老师们也一样会充满激情地去学习,增加自己的的信息技术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

同样,上级部门加强培训力度,许多学校认为,在完成了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后,需要进行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产生了更先进的技术需要掌握;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促进教育公平是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薄弱环节,扶持困难群体,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等方面,信息技术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党的十八大指明一个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个尽量平等的学习环境,近几年来,区教育部门在师资高调配中起到关键作用,实行教师的交流制度,调配教师的年龄结构,为农村以及边远的学校注入了新的教师,增添活力。在教学现代化的设备建设中要有了重大的倾斜,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据了解现在每校都有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室,接通教育网,基本实现学校数字化,网络的开通是学生对学生均衡教育重依据。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师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促进更多优秀教师快速成长,教师培训形式多样,网络平台的网络教研、远程教师研修等不断开展,打造名教师、青年骨干教师辐射作用,正如我们领导说的:实现新教师入格,形成名教师风格,十八大的教育思想,让老师们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己。

五、促进现代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策略

现代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上级部门可通过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教育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教育信息的高度共享。增加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地提高,就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理念,建立远程教师培训平台和教师自主学习的平台,进而实现教师素质的提升。我校已建立教学资源信息库,为全校实行了资源共享,所有的教学光盘都做成了虚拟光驱,每个学期可以重复使用,其它的教学资源也共享在教学资源库,老师们可以随时获取相关的信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珠海市正在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市,西部地区的师生也能通过此机会多学习,多交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荣.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资源建设与应用探究.《中国电化教育》

2、参考“十八大的工作报告”

3、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十八大报告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出四点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反思反思教育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89-01

一想品德教育反思教育之一

——什们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德国一名督导去一所学校,然而汽车在途中发生故障,这往督导修理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修好。这是一名学生从此进过,几分钟便帮助督导排除了障碍。督导离开前无意中问道:现在是上学时间,你为何不去学校?学生答曰:今天学校有人来督学,我成绩最差,老师让我早点回家去。

据说这位督导回去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样的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什们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二、品德教育反思之二

——请再给学生一次失败的机会

一位母亲为她十八岁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青年问题的专家。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一个死结,您是不是不在给她买带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进洗碗池?母亲点头瞋视。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您嫌他笨手笨脚,对么?这位母亲惊愕的看了看专家一眼。专家又说到,孩子大学毕业日去找工作,您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利。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您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您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您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您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如今,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这一个个温柔的陷阱,那是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亲手挖掘的,那是全天使,全方位照顾,指导下学生的老师挖掘的......

三、品德教育反思之三

——杨振宇博士说:美国成功是因为中学生考试不行

如何改变教育体制才能适应新世纪里新的事物,这个问题我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题目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回答,因为每一个社会因为它的历史背景不一样,传统不一样,所以对这个问题会由于不同的回答。

在这总上,我想大家尤其是近几年来,都有一个了解,就是美国对于这些新的事物好像。特别成功。在80年代中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好像美国要被日本打倒,可是到90年代,完全改过来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困境今天还没有走出来,而美国尤其是信息工程上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

与上述发展同时存在的书有另一个现象,那就是美国的中学教育属来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常常都是倒数第一,第二,这不是一两天的事,一持续好多年了。可是近一两年,有一种新的看法,认为美国之所以今天的经济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教育未来的中学生的考试不行。

这话有没有道理?我想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当然也不是完全有道理,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美国的真个社会结构、整个教育政策比较灵活,所以它的较容易向新的事物和新的方向发展。

关于这点,我曾经讲过一些。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和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有很大不一样。美国的教育哲学鼓励学生要有广泛的兴趣,亚洲的教育哲学是注重狭窄的专业,美国的教育比较灵活多变,亚洲的教育是要人接部就班,美国教育注重培养人的信心,亚洲人常常缺乏自信,傲慢与谦逊,进步与退让有很大不一样

我个人认为美国的教育哲学由他好的一面,也有他不好的一面,亚洲也是这样。我觉得尤其是二,三十年后,整个世界就新事物的继续发展,国际形势继续变化,亚洲哲学中缺少的一些真理应该从美国哲学中吸取,使得中国的下一代能够跟多一些进取,能够跟活跃一些,以迎接21世纪所引来的挑战。

四、思想品德教育反思之四

——“天赋猪权”

中国科学院院长杨淑子在《天赋猪权与思维》一文中说:思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人之异乎与禽兽,在于人能思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思维方式与思维水平的差异。可以说,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生活能否过的幸福莫不与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他列例子‘文革’中的农向时的一个小故事。他说,一天晚上,有位领导突然要他第二天去打猪草,可是他从未养过猪,跟没有干过这方面的活,根本不认识张哉地上的那些是猪草,而且这位领导规定他不能去请教农名,虽然是在故意刁难他,想不到,第二天上午,他竟然把猪草打了回来。这位领导感到非常奇怪,反复的问,真的是你打的吗?是我打的。真的吗?真的。我把猪赶出去,猪吃什么,我就打什们。

事实上很多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偏才”或“怪才”。我们的教育是否可以不要过分苛求,不拿放大镜和显微镜去观察他们的现在,多用望远镜去观察他们的现在,多用望远镜望一望他们的未来。

五、思想品德教育反思之五

——“游戏”中的科学

在游戏态度中即蕴藏着严肃,又包含着自由。因此它与幽默类似,而且带有内心的自由感和意识,用智慧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就以海尔曼说:“创造是一种含义特别的享受”。

从学习的过程看,最重要的是乐学。乐学必须会学,必须会欢乐而轻松的飞。每个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是打开他兴趣的闸门。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素质教育下的幼儿体育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幼儿体育,素质教育

在当前的幼教界, 素质教育依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人们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幼儿素质教育的实施工程中, 幼儿体育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并具有多种特殊功能, 因此幼儿体育被提升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本文就通过我国幼儿体育教育的现状和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发挥的作用三方面来分析和评述, 以期对其做一个总结。

1 幼儿体育教育现状

目前, 我国对幼儿体育教育的一些法规性文件比较齐全, 对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也有相应的要求, 但专门抓幼儿体育教育的行政机构还不够健全, 对幼儿体育教育研究的文献资料, 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较少, 造成目前许多幼儿园中的幼儿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不够理想。如:目标不甚明确统一, 要求不甚具体, 同时缺乏一定的连续性、系统性和灵活性, 且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对幼儿体育工作的评估无量化标准可言。并且在当前社会, 对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存在不少误区。比如, 当前家长重知识技能培养轻视素质教育培养。在对家长的走访调查和与家长日常交谈中我们不难得知, 家长的态度主要体现在, 认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标准依然是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 而非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了多少。家长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认为幼儿体育教育无非就是跑跑跳跳, 通俗的户外活动而已, 殊不知当前我们学前儿童的体育教育已经有自己一整套系统的理论, 体育教育已经和素质教育挂钩, 通过体育活动来使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总体来说目前部分幼儿园的部分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有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习惯于把体育活动单纯的看做是满足幼儿活泼好动的生理需要, 是对身体的保育, 而忽视蕴含其中的教育因素;而忽视体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能动性作用, 这样不利于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

2 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是社会的希望、人类的明天。幼儿长大成熟要经历学龄前期的准备, 这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而幼儿体育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体育应该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环节。幼儿体育是幼儿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幼儿体育教育具有幼儿教育的整体功能, 是寓智、德、美于一体的有效形式, 它并不是简单的走跑跳爬的动作的叠加过程, 而是体育活动和思维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幼儿体育是以遵循幼儿生长的发育规律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它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基本能力的发展。同时, 幼儿体育对幼儿智力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幼儿体育对幼儿品的个性的培养, 对幼儿在体育中美感的形成等都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因此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在此体现了出来。

3 如何更好的发挥幼儿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对如何更好的发挥幼儿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 重视对幼儿体育的宣传普及工作, 幼儿园结合家庭、社会环境形成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系统, 提升家长、公众对幼儿体育的认识和了解, 体育研究工作者要针对家庭体育指导进行研究, 电视广播传媒也要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

(2) 将体育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儿童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体育教育,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体育教育也要把握时机。因此幼儿体育教育, 可以渗透在幼儿的一日学习生活当中, 比如饭前的律动游戏, 既可以让他们自觉的排列整齐, 又锻炼了他们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

(3) 幼儿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 多角度认识幼儿体育的价值, 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尽可能使幼儿体育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4) 建立科学的幼儿体育的评价体系, 确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测试方式, 教师应自觉地应用评价体系, 了解体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以利于调整和改进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总体来说, 幼儿体育教育的管理水平决定和反映了幼儿体育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等, 即决定和反应着整个幼儿体育教育的质量。加强幼儿体育教育的管理和完善幼儿体育教育的体系, 这样能够使幼儿体育教育的台阶更上一层楼。

4 结语

总之, 21世纪我们需要的不再是那些只会抱着书本计算着公式的木头人, 新的机遇, 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人才, 而学前教育正是学校教育的根基, 所以, 重视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想结合, 要从幼儿园就受到足够的重视, 让我们每一个祖国的花朵, 都能成为日后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玉珠, 方秋丽.从素质教育的视角谈幼儿体育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 (01) .

[2]李晔.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谈幼儿体育[J].体育科学研究, 2006 (2) .

法制教育之安全教育 国旗下讲话 第5篇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安全陪伴在你我身旁》。

结束不久的上海东方卫视选秀节目《中国达人》刚刚落下帷幕,获得这次比赛冠军的是来自北京的“断臂钢琴师”——年仅23岁的小伙子刘伟。当人们震撼于他“对我来说,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的活”的人生感叹时,当人们感动并惊叹于他坚强的双脚在琴键上娴熟地弹奏乐曲时,当人们叹息命运对他的折磨时,是否有人会深究造成他不幸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是安全的缺失。是裸露的高压电线折断了一个10岁儿童的成长翅膀。

同学们,生命是一曲优美的交响曲,是一篇华丽经典的诗章,是一次历尽挫折与艰险的远航。生命诚可贵!它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热爱生命,因为生命是美好的,它令我们的人生焕发出灼灼光彩。然而,面对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处处潜在的意外,你是否做好准备加以防范?你是否重视过这些看似不起眼有一天却会带给你致命伤害的问题?

世界万物皆有生命,安全是一个人生命存在的有力保障,拥有安全才能拥有生命。面对那些血的事实,面对那些本来可以避免或是减少损失的事故给我们的惨痛教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安全?

安全知识的贫乏,安全意识的淡薄总是让我们看到一幕幕血的教训。有关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都有44人死于事物中毒,溺水,交通和其他安全事故。排除那些不可预示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的。

同学们前车辙后车鉴,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难到不应该使我们警惕吗?难到不让我们痛心吗?杜绝不安全隐患铭刻在心吗?人们用鲜血换来教训,智者用教训避免流血。同学们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以他们为戒,重视安全,珍视生命,那我们就能拒绝事故与千里之外。

“孩子绕过石子。”“小心前面的坑。”“当心路上的汽车。”“过路口的时候左右看看。”“放学就回家。”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母亲在我们蹒跚学步时就开始的指导,父亲在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每一句亲切的话语带来的都是亲人们无限的牵挂和祝福。生命之花开放的是否绚丽,是否多彩,安全问题则是首要的决定因素。它是实施一切的前提。

【范文网】

同学们,“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如果有人问我:安全是什么?我会告诉他,安全是幸福,是快乐,是健康和生命。不管春夏秋冬,我们要把安全装在心中。只要安全在你我心中,就能让希望和安全一起飞翔。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数学教育探讨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职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23-01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已经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的社会是软实力竞争的社会,人才已经成了各个国家争夺的首要对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也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目前,中职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成分,拥有和其他教育类型不同的特殊属性,推进了社会的发展。目前,中职教育已经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数学是教学的基础,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中职数学教育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在中职数学教育上的实施

素质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作为根本宗旨的一项重要决定,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顺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标志之一。在我国,职业教育就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组成成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旧的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现代化的工业发展就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正是为国家输送这种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其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会有较好的影响。因此素质教育对于中职教育非常重要。

2、数学教育的必要性

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和专业课程相比,学生们或许会认为数学对以后的工作没有影响,但是数学学习,学习到的是一种思维的方式,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解决其他问题的思维,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数学所拥有的对于逻辑性和思维的运用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中职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教育形式的影响下,在中职进行数学教学本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普遍存在听不懂的现在,这就更加要求教育工作者将中职的数学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以达到让学生收获更好未来的目标。

许多教育学家认为,应该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数学教育中,而不是一味的将素质教育制定成一条条的规定,应该发挥二者之间的优势,相辅相成,相互包含和促进,将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合二为一,成为数学素质教育。

三、在中职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如何在中职的学习中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生们的素质,这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1、更新观念

有些教育工作者的思维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因此应该先转变思想,了解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增强对于素质教育在学生中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

自从职业学校出现,人们就认为职业学校的重点课程是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此适应社会的要求,而文化课程所占的比重不需要过高,特别是大家都不擅长的数学课。可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承载着许多别的课程无法取代的功能和作用,而这些在社会上无不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2、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教育工作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人员。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信息的发展尤为迅速,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在这个时候,也更加需要有钻研精神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

3、创造新的教育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传播者,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教师日常的工作中,应该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教学的活动中去,获得数学的知识,开拓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中职的数学学习存在许多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改变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发现数学的乐趣。随着现代多媒体的引入,已经大大的改变了从前的教育模式,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教师教学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4、重视自主学习

在中职数学的教育上,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学生会投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精力去学习,这就容易取得成功。中职数学教育中素质的培养,应该把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教师应该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有具象的认识。教师也要学习一些专业的知识,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的引入专业知识,让学生理解学习数学对其专业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普罗塞职业教育定理证明,学生学习的效率,要看现在的受教育环境与今后的工作环境的相似度,相似度越大,效率越高。

结束语

纵观中国教育概况和世界教育悠久的发展史,应试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就在这时诞生了,这既替代了传统的应试教育,也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在现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职数学教育应该顺应时代,提倡创新,运用现如今的多媒体技术,将中职的数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数学提起兴趣。不单单是传授知识,也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提高中职的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理想有追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覃志勇.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数学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0,7:277-296.

[2] 赵爱祥.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72:18-20.

小议素质教育下的惩罚教育 第7篇

可能在我们感觉中, 美国的教育是十分宽松和自由的, 也是绝对人性化的, 是不存在任何惩罚或体罚的, 但事实上美国的中小学都有着十分严格的校规校纪, 对学生的惩罚在我们看来有可能是简单、粗暴甚至是不惜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人格的。我们的理念是:“在学生犯错误的内在念头刚刚萌芽, 但还未变成外在的行为之前, 就要及时加以制止。”而学生真正犯错误了, 我们是以说服教育为主, 做学生大量的思想工作, 望其能幡然悔悟、迷途知返。美国的教育理念是:“允许孩子在走上社会以前有犯错误的经历, 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 才有可能在将来不犯或少犯错误。”所以美国中小学对犯错误学生的处罚几乎是不近人情的, 白纸黑字, 明明白白, 该怎么就怎么, 理解也好, 不理解也好, 犯错误的学生都必须接受学校无情的惩罚, 严重的甚至会被学校告上法庭。美国的中小学会在学年开始时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文字的形式发给所有的学生和家长, 这些信息包括学生在校的何种行为将遭到被暂时禁止上学甚至开除的处罚及其他的纪律条例。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 严重束缚了老师的手脚, 老师本着一颗教育学生的真心, 却会一不小心就被扣上种种“罪名”, 于是乎, 一些老师为了自保, 往往对学生的违纪行为睁只眼闭只眼, 能管则管, 不能管就两眼一抹黑, 当做什么都没看见。这不能归咎于老师缺乏责任心, 我倒认为这是对教育过程中偏失行为的矫枉过正。学校和老师缺乏了对学生必要的惩罚措施, 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学校教育也越来越流于形式和表面。老师不是不想管, 而是不敢管, 因为“变相”体罚的概念太宽泛, 教育的威严已几乎荡然无存。中国青年教育研究中心的孙晓云就曾说:“从表面上看无批评的教育颇具有人文色彩, 而实质上是教育的无知, 批评教育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营养, 对于生活在娇宠中的独生子女来说, 无惩戒的教育是让他们在危险前信马由缰。”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 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 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教育需要惩罚, 这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教育真正得以实现其根本目的的必要措施。

也许我们已经意识到缺乏惩罚教育的不合理性, 因而国家教育部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第十六条上特别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问题是什么是“适当的方式”?“批评教育的权利”包含哪些具体的权利?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对中小学教育有了法律的规定, 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上缺乏详细而完备的法律法规;我们对学生的权利予以了法律的保护, 但对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却加以了种种限制, 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使老师对学生碰不得也说不得。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老师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惩罚学生?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教育学生?难道对学生只能是说服教育吗?但是, 对于受教育者采用说教的方式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受教育者已经懂得并且能够做到用理性来指导他的行为, 用灵魂对于错误的忏悔来修正他的行为, 在这个条件之下, 理性的说服才会使受教育者产生期望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 我们今天不应该再讨论教育要不要惩罚的问题, 而是应该讨论怎样才能制定详细完备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惩罚细则的问题。这样的条规和章程由国家统一制定, 显然会忽略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差异, 因此我认为校规校纪的制定必须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 以及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形势。各地区中小学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及民俗, 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并集合社会相关人士 (可以包括政府部门、司法部门、教育部门及学生家长代表) , 共同制定详细的地方校纪校规, 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样既可以保证制定的校纪校规更科学更合理, 又可以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监督形成有效的合力, 可以让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能受到较好的监督。同时因校纪校规的公开化、制度化, 从而可以减少学校和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的压力和阻碍, 也可以避免某些学生因为特殊的“背景”而逃避惩罚, 最大限度地保证惩罚的公平、公正。详细而完备的“地区中小学学生问题处理细则”是我们有力推行惩罚教育的前提条件, 没有这样的细则,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我认为,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能只是爱的教育, 还必须有纪律观念的教育和责任意识的教育, 必要的惩罚教育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真正实现。

素质教育与教育过程中实施惩罚并不矛盾, 相反我认为两者的目标趋于一致, 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把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的有效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要求的真正有素质的公民。对教育者而言,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素质的提升, 能跟随社会发展的潮流, 抛弃古老的、落后的、粗暴的、野蛮的教育方式, 采取人性的、科学的、理性的教育方式, 才能真正做到将惩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黄全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 2010.8.

浅析创业教育视角下中职生生涯教育 第8篇

1 关于生涯教育的概述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中职生生涯教育的开展应该采用广义的生涯教育含义, 实施学生生涯规划, 引导学生成就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生。通过调查, 依据中职学校学生年龄状况, 他们正处于生涯发展的生长期和探索期。生长期和探索期是生涯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 正处于学校教学管理的义务时期, 生涯教育进入职业学校成为客观必然。我们在实践中应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 素质拓展计划;第二, 学习生涯策划;第三, 职业生涯规划。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共同构筑中职生生涯教育的完整体系。

2 中职生生涯教育与创业教育不适应的问题

2.1 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现状

素质拓展计划的外延十分宽泛, 我们只谈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教育。大部分中职生存在人生目标不明确, 人生理想缺失;个性心理脆弱, 逆反心理普遍存在, 心理障碍客观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差, 社会适应能力弱。

2.2 学习生涯策划开展的情况

中职生普遍存在厌学、不会学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 学习动力低, 学习信心差。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清晰, 学习动力不明的问题, 是导致他们缺乏学习热情, 是他们不学的深层根源。另一方面, 时间管理不强, 学习方法不当。他们普遍存在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问题, 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人有明确的学习计划, 也很难意识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基础课程学习方法的差异性, 存在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弱点。

2.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

其一, 职业理想不明确, 成就事业信心不强。很多学生甚至从未思考过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 就更谈不上工作成就的追求。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人生需求缺乏深度的了解和长远的打算, 没有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其二, 职业指导形式单一, 个性职业辅导缺位。中职生目前所了解的职业指导信息渠道单一, 全程化、立体化的职业指导体系没有建立, 多手段、多形式的职业指导网络体系没形成。特别是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个性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有效的开展, 导致部分学生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追求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的辅导。

3 创业教育视角下中职生生涯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一, 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 运用“引导模式”, 积极营造德育教学氛围, 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生理想教育, 帮助其树立人生目标。第二, 建立心理教育机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上, 我们应该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常识;同时, 我们还应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一支稳定的心理咨询队伍。第三, 重视交往技巧指导,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德育教师应该加强对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教会他们正确处理矛盾的方式,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2 激发学习动机, 研究学习策略, 加强学习管理, 实现学生学习生涯的目标任务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 也是学生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了让中职生真正学会学习, 提高学习, 解决学生在学习中表现的动机低、自信弱、方法错等问题, 应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科学利用时间, 改变学习策略, 更好地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加强学习管理, 策划好学习生涯。具体开展方式如下:

其一, 全面认识自我, 制定学习目标。德育工作者应该教会学生认识自我的方法, 引导学生全面剖析自己, 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依据自身的特点和生涯追求, 制定详细的学习目标。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期目标, 总目标是在校几年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结果, 是整个学习阶段的奋斗目标, 学期目标是每学期的努力的方向, 各学科成绩和技能提升计划。新生入校后, 就应该召开学习生涯教育动员会议, 帮助每位学生建立学习生涯策划书, 依据专业特点制定总体目标, 并做好第一学期学习生涯策划。其二, 进行自我激励, 加强学习管理。中职生应该充分意识到已制订的学习生涯规划在自己求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学习生涯规划, 建立自我激励机制, 科学利用时间。其三, 建立反馈机制, 反思实施情况。每学期结束, 学生应总结任务的实施情况, 根据目标完成计划, 调整学习生涯策划的内容和措施, 促进学习生涯教育的良性循环。

3.3 树立职业理想, 加强职业指导, 重视个体辅导, 创立学生职业生涯的科学模式

首先, 树立职业理想, 转变就业观念。我们可以利用班会等途径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让学生意识到技术工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理解“打工”的内涵, 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其次, 加强职业指导, 重视个体辅导。我们可以以生涯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为主线, 辅以讲座、专题报告、心理咨询等手段.建立职业指导立体网络体系。我们要把这一工作渗透到日常教育管理中去, 从平时做起, 从点滴做起, 实现职业指导立体化, 对学生进行全程、全面的职业指导。同时, 我们还应该加强职业指导老师队伍建设, 实现职业指导内容个性化, 分析学生个体特点,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岗位。其次, 树立职业生涯理念,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应该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以创业带动职业教育扩大就业面, 符合当前的国情, 符合教育部中职德育改革最新精神, 符合创业富民强省的要求, 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以创业教育的理论为指导, 积极开展生涯教育与规划, 必将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创新、创优”的实践, 为学生投身创业奠定坚持的思想基础、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必将推动中职生创业教育和生涯教育朝着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摘要:以创业教育理论为指导, 探讨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涯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简述了生涯教育的内涵、阶段和内容, 并重点指明中职生生涯教育的内容, 从人生观、心理健康、人际交往, 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等方面系统的剖析了生涯教育面临的问题, 全面的、系统的提出生涯教育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创业教育,生涯教育,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班华.职业学校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黄震先.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M].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 1987.

[3]叶素贞.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文学教育 第9篇

最早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是在上世纪80年代, 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柳斌曾说过, 面向21世纪, 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移到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来。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并不是十分清晰, 对于素质教育下, 应该怎样实施各方面的教育, 即方方面面的因素不是很明了。经过了将近二十年的探讨, 反思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 结合国内外教育的优势长处, 大致有了一个认识较为一致的概念。

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和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 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智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对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内在素质, 即对世界、外在环境、人生的看法意义, 包括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注重对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 也即学生对于美的欣赏, 心态的培养。

而传统的应试教育, 则是忽略学生个性成长及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切以升学为目的, 完全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 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纯粹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目前中小学文学教育现状分析

语文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不仅应该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交流能力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文化构成和人格的培养, 以减少和避免当今社会越来越严重的人性扭曲、物欲泛滥、精神迷失、人文关怀淡薄和行为方式失范等日趋严重的问题。

在目前应试教育还广泛存在的情况下, 文学教育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表现:中小学语文教育过于重视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而忽视对学生人文性和审美性基本特征文学教育。在平常的课堂上, 主要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为目的, 偏重于对知识和认知技能的训练和学习, 忽略学生对文学情感能力的把握, 忽略了对教师和学生个体情感素养的培养, 形成了重技术、轻情感, 重理性、轻人文关怀, 重分析、轻领悟的不良方向。这种教育方式把本来充满自然美、人性美的幽默趣味的文学作品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段落分析、段落大意总结、文章主题分析、中心思想的总结以及课后习题的练习背诵, 这一切都是为了一张试卷, 为了一个分数。

三.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文学教育的要求

最近几年,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不同的地方也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国家也适时出台了新课标。与往常不同, 新课标注重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组织课程教学。具体到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教师的备课、课堂的组织教学以及课后的反思反馈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变革。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 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分析的培养, 并且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从这种方式可以看出来, 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语文教学观念, 更新培养教学方式方法才能适应新的需要。

(一) 新课改视野下语文教学的要求

1. 文学教学观念的更新。

首先语文学科应该淡化工具性注重人文性。传统的教学已经过于重视对语文学科工具性、技能性的强调, 无论是在学科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制定上都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所以, 新课改应该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为主要目的提升到以“培养学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增强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经过了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训练, 学生进入高中,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 语文教学应该帮助他们解决“人之所以为人”之类关于人文思考的问题。文学的教育是情感和审美的教育, 应该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并且在生活学习中去向“美”看齐, 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情感得以净化、精神境界得以提升、智慧得以启迪、修养得以质变。

其次要强调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包括学生语文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字词句、段篇章的分析能力的掌握, 而应该转变为对语言积累语感能力的培养, 还要强调对学生文化素养、人生价值观态度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也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的需要。

同时, 还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文学教育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进行联想想象, 与作家进行对话, 进一步思考关于人生、生活、美,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价值观。

2. 对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新课改做出了进一步的尝试, 但是, 既然是改革就有很多不确定性, 反映到教学中, 就是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教学目标不确定, 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 呈现多元性不确定性。教学内容不确定, 就是在新课改中, 教学内容教材上, 已经不局限于教材所选的课文, 而是更加注重于学生课外的阅读, 这也是重要的内容。教学方式的不确定, 就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方式必须改变, 而要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设置就应该围绕学生学习这个主题, 自然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评价上, 评价标准的取向, 对于文学教育成败起到关键作用, 改变传统的唯分数重的取向, 而改为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

教师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下, 就更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课前教学方案的设计备课,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 以及课后组织教学效果的上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教师应该从“导师”和领导者的角色定位转化成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合作者。

同时, 教师应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实现角色的转变。现代社会, 学生的个体自主性越来越强, 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开展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 信息技术等先进的媒介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现代网络越来越发达, 教师应该抓紧时间, 利用一切可能来抓紧充电, 补充知识。

(二) 素质教育背景下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审美教育与人文教育

文学作品具有以情感人、饱含美学的特点, 对于处于人生观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学教育对学生人生、审美、人文性培养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文学教育应该适应现实时代的发展需要, 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形式, 来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熏陶,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 人格得以提升。举例来说, 诗歌作为一种饱含作者感情, 体现自然美或者人性美或者对于人生境界、历史沧桑的艺术形式, 如果能充分利用, 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加深对古代诗人情感、美育的认识接受, 那么对于学生的人文情感、审美情操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养成都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文学教育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因此, 教师在布置审美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的过程, 发挥着一种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所以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摒弃照本宣科式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放弃那种一成不变无动于衷的教学语言, 在教学法、教学语言、板书设计、以及师生之间双边互动方面应该刻意多加研究, 争取能积极利用各种加强学生人文感培养学生审美感审美能力的机会。

文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扩大视野, 鼓励学生多多阅读, 充分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标语等各种文学信息走近学生,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校园、社区、社会, 去学习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这对于学生体会社会, 培养审美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与展望

新世纪已经十年有余, 素质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虽然依然还有诸多的问题, 但是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文学教育在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深受认同的。文学教育不仅应该承担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交流技巧, 使学生能娴熟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有艺术的表现个体生命的各种见解, 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这种载体, 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内在的全面的素质,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这也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也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志生《新课程背景下文学教育研究提要》, 文学教育, 2008.11

教育新政下的中学数学教育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新政,中学数学教育

2009年6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强势推出“五严”规定: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严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学校违法办学行为。2009年8月3日,江苏省人大法工委、教科文卫委、省教育厅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地方性法规,第一次以法规形式规定各年级学生的书面家庭作业量,吹响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表达了教育行政部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心。但问题也来了,我们的高考是要分数的,上大学是要分数的,怎么办?尤其是中学数学教育。我们不能置莘莘学子的大学梦于不顾,置老百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于不理,怎么办?笔者就目前几个突出的方面谈谈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新政下如何进行数学教育。

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教育新政的实施,给中学数学教学带来更多挑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致使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尤为重要。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归根到底,中学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角色,其本质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从而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二、夯实数学功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学数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功底,好的数学功底是讲好数学、教好数学的基石和前提。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功底应包含两方面:一是对数学专业知识了解;二是实施中学数学教学的能力。

首先是对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主要包括:明了中学数学的背景、地位与作用;精通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熟悉中学数学内部的系统结构、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日常生活间的内在联系等。其次对整个数学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了解与把握。主要包括:了解数学的发展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掌握数学的一般方法和有关数学思维理论;把握数学与相关学科在知识上、方法上、思维上的相互渗透、相通相融,等等。最后提升数学素养。主要包括:崇尚数学;对数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人文观点、辩证规律、美学内蕴等有自己深刻的体会;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善于学习,有不断学习数学新知的能力,等等。

三、重视课本例题的剖析

教材中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教师首先要分析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例题中哪里是重点、难点和疑点;例题所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什么,等等;其次,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剖析,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教师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目不旁骛”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增加数学作业内涵的宽度和厚度

课后作业也称家庭作业,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以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数学活动。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习惯通常是:教完一节课就选课后的习题和相应同步练习册的配套习题,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作业内容重复、作业量大、机械操作多等不利于学生形成新型学习方式的现象,而且忽略了作业进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互动性和差异性。所以教师应该将课外数学作业作为学生个体知识内化、数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增加数学作业内涵的宽度和厚度,让数学作业给学生一个较课堂更为宽松灵活的机会去对数学进行深入的富有个性化的思考。教师应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去学习去体验,建构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以此发展学生个体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发展数学思维、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和批判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理解与合作、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等良好的个性。

国家的竞争,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师更是责无旁贷。教育新政的实施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中学数学教师要及时总结,善于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思路,切实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用智慧的心灵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而且要对学生进行辩证法的渗透,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解题能力,不断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素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信地面对二十一世纪对数学教育的挑战,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

在素质教育下促进家长参与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家长参与教育;学生;家长;学校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民的重视,上至国家政府,下到家庭家长,几乎都把教育作为重点中心,尤其把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万丈高楼从底起,基础的重要是很明显的,但是对于更有利的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和效用,如何把教育办好,却是没有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起点,从比较中美“家长参与教育”方式说起,论述家长参与教育怎样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从而提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家长参与教育”的建议。“家长参与教育”分为两种: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前者多是指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直接投资,后者是指“家长与教师和其他教职人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1]是家庭和学校合作的一种方式。本文的研究是以后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为研究对象。

1.比较中美“家长参与教育”方式

“家长参与教育”是随着美国“学校重建运动”而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我国,二十世纪末对其的研究也相继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作用和功能也越发的引起人们的思考,“家长参与教育”就是基于深入研究后提出的问题之一。

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四种:(1)直接参与,如为孩子择校,选择专业和课程;(2)帮助孩子掌握学校已经学的知识和技能;(3)开设家长培训课程,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4)监督学校教育,包括财政和运作方式,以及教育教学方式。[2]随着对教育的重视,美国家长越来越渴望参与教育以及为此努力,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的历程特别是参与学校管理更是经历了从“被动参与学校管理到积极主动参与,从一元管理主体到多元管理主体,封闭走向开放,‘局外人向‘局内人角色嬗变的过程。”[3]参与教育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入,而且对教育的干预度越来越强,体现着家长作为教育消费者,是教育乃至对整个社会的重要主体。

中国“家长参与教育”则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式:(1)家长会,学校单方面的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和学校的决定;(2)家长指导孩子做教师布置的作业以及预习;(3)家长委员会,选择家长代表组建,作为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渠道。以上的参与方式表明,在中国,“家长参与教育”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家长会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一厢情愿”没能真正唤起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家长指导孩子完成作业和预习也仅是继续孩子的学校教育,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家长委员会也没能起到成立其的作用,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空壳,因为组成家长委员会的多是有权或者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家长,更令人尴尬的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更多的是来自于优秀学生的家庭,没能真正反映来自不同家庭的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以及在教育孩子上的疑惑。

从中美“家长参与教育”的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还没有很深刻的意识到,而且主要关注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对于孩子的其他方面没有足够重视,这除了中国现在学生还要走高考一条独木桥的现实外,也有受中国自古以来儒家文化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深入影响。中国家长还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教育不应仅为了成就以后的功名利禄,还更多的是影响孩子性格发展、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而美国的家长则已经意识到“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对如何更有效的参与教育形成相关的运作体系。

2.“家长参与教育”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根据班杜拉的动机期望理论,人们行为的依据是效能信念和结果信念,个人的成功经历会导致自我效能感应的增强。“在家长参与教育上,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来自于能否鼓励家长参与教育,能否都成功的把家长吸入成为教育的资源范围,并使家长认识到自身对子女教育的价值和重要。”[4]而教师作为向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行为者,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果成正比,自我效能感强,则促进教师增加对教育的热情,并积极提高自我素质以便更好的指导学生和教学;自我效能感越弱,则会消极影响甚至打击教师的教育热情,对学生的关注就越少,对教育的负责心也随着减弱。由此可见,家长作为教师和学生的中间者,家长应该积极参与教育,提高参与的层次,这样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家长对“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不高,可从我国学校的诞生和发展演变找得到答案。从学校的诞生和发展演变来看:私塾——书院——正规学校;从教育的一般目的也就是最高目的而言: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全面发展、知识技能的把握。教育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学校,学校要完全负责学生的发展,而且这种思想认识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学校强调统一性、纪律性、完整性,而“家长参与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实行有一定的干预性,可能会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不利于学校教育的继续,也会造成学生的教育带来分歧性,难以保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一致完整的教育,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实际上这是一种传统教育的偏见,“家长参与教育”在很大范围内而言,不仅没有削弱学校教育发挥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学校教育进一步的延续它的功效以及影响,督促教师做好学校和家庭的传达者和交流者的角色。因为“家长参与教育”的层次和力度提高,有助于教师就掌握更多关于学生的个人情况,让教师可以从一些不必要的活动中解脱出来,同时提高家访的针对性,有更多时间去提高自我业务水平,可以找到更好引导和开发学生各方面才能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可以得到真正的发展,使教育的效率大大的获得了提高。家长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是教育的消费者,而作为教育的消费者,那么也就是教育的购买者,学校在做出某项决定时,必须充分考虑家长的知情权。家长有理由去质疑学校教育的每一个决策和方案,有权利去要求学校对自己的孩子实行应当的教育,有资格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教育。

3.素质教育下促进“家长参与教育”的建议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强调教育者发挥创新精神为本质,以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主题精神、关注终身教育为基本特征,以促进个体自然成长、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发展为基本职能,以德育作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一项关乎全民的重大而长久的工程。素质教育的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强化活动课程,重视环境陶冶;以及与生产生活相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相沟通。”[5]为了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人才,教育应该更新观念,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各自优势和效用,整和社会、家长、学校的作用,达到社会目标、家庭目标、学校目标的一致性,真正的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家长参与教育”做为家长和学校结合的一种方式,在如今的时代应该得到更好的推行。

3.1 为“家长参与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以及组织保证

“家长参与教育”是当下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应当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鼓励。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获得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所有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得到家长的支持。

宏观上,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家长参与教育”,为其营设良好的社会氛围,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家长参与教育”委员会就是必须的,各地相应的成立分支或者相应的机构。同时委员会由来自各行各业以及各个层次的家长代表、教育研究者、管理者、教师等人组成,同时考虑区域性的不同要求。委员会的任务包括提出“家长参与教育”的方案,并组织代表来一起论证方案的可操作性,并且在其管理下设立网站和交流中心,以便为家长提供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开设讲座以及演讲,以便于家长、教师、教育研究者、管理者互相沟通和交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机构还要负责给家长提供培训的机会,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素质,这样为“家长参与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组织保证。

微观上,在具体的学校中设立家长委员会是必要的,改变过去委员会只由有权势家长、学习优秀学生家长组成的做法,尽量在委员会中可以反映学生组成情况。同时赋予家长委员会相应的权力和实际的内涵,有固定的时间办公。家长来自不同的行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者,有些甚至是社会的主流推动者,对社会的变化以及要求更敏感和及时,成立这个委员会,可以给学校提出相对应的建议,这样可以有利于教育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变,更能符合素质教育下学校因势利导的要求。而且在如今素质教育下的家长委员会更应该发挥作用,和学校一起组织家长会,分工明确,家长委员会要事先和学校一起根据双方掌握的情况,确定每次家长会的主题,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在家长会中改变以往教师和学校单方面唱主角的现象,免于家长会时出现冷场的尴尬。与此同时,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参加相关的培训来提高对“家长参与教育”的认识并配合其相关的活动的展开。

3.2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家长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家长参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家长作为重要主体,要认清这样的一个现实: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中,以为只要学会某知识或技能就想高枕无忧的观念是不可取的,学会如何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而教育要做的就是发展学生这样的能力,因为在知识更新快、新事物诞生超速度的世界,学会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并能判断何时应该去学习新技巧才是更重要的,而且“我们能够期望为他们提高危机感学习何时需要学习的动机。”[6]

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利用尽可能的机会和途径来提高自己对教育的素质和认识,如先前提到的参加“家长参与教育”委员会的培训,上相关的网站了解信息。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可以对学校提出符合孩子发展的建议,既实现了对教育的参与,又提高了自己的水平,而且也有助于理解孩子的心理,更容易和孩子沟通与交流,这样不仅和孩子的心更近了,也避免了在家庭教育目标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分向。

作为家长,还要须谨慎的是:陪读式“家长参与教育”是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的。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儿童阶段是一个人主动性、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注意通过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建立起一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而陪读式的形成,会使孩子养成对家长的依赖性,不利于孩子相关能力和习惯的发展,如独立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等,而发展这些对孩子以后的一生都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个性的形成和适应社会发展上。更深一层的说:陪读阻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完整和成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发生了严重的偏差。

在家长和学校的合作问题上,还有着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要分清楚“教育责任”和“教学责任”区别。每一个家长都有义务和权利去教育孩子,从这一角度而言,“家长参与教育”是“教育责任”分担的问题,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课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习惯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事实上,家长更多的时候在做的是学校教育的继续:督促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复习学校学习内容、预习将要学习的课文,从这一角度而言,家长在尽的是学校教育的“教学责任”分担。这样会纵容了教师责任心的下降,而且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孩子会有迷惑,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断,从而对教育产生晕眩感。对于家长和教师,应像日本著名学者中谷彰宏在他的《家长再教育的62种方法》所建议的:“‘对的事情让老师去做,‘坏的事情由家长来做”[7]。因为教师教时候要考虑面对的是一个学生群体,教的只是最为基本的道理,而这些道理的应用和实践由家长来教育,比如说教师教育学生撒谎是不对的,可是学生在日常中会发现有时撒谎还可以竟然还会得到夸奖,难免学生就会有疑惑:怎么和老师教的不一样呢,难道老师错了吗?这时家长就可以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善意的谎言。

参考文献

[1]马云荣,王建平.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研究动态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4,(1).

[2]权慧,赵庆华.现阶段小学教育中家长参与教育现象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5).

[3]杨天平,孙孝花.美国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教育管理角色的嬗变[J].教育研究,2007,(6).

[4]马云荣,王建平.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研究动态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4,(1).

[5]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美)凯瑟琳·埃尔金著.钱雨译.急剧变革世界中的教育哲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7,(9).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远程教育 第12篇

远程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笔者采用谢新观教授的广义定义:远程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师生双方由于物理上的距离而导致的、表现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教与学行为间的分离而采取的、重新整合教学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将具有实践上的和理论上的不同表现形式。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也从“服务于教师的社会学”到“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 再到“教育问题的社会学”不断发生变化, 但其基本取向还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研究的过程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因此, 运用教育社会学理论分析远程教育也可采取功能论、冲突论、解释学的分析范式。

二、远程教育的教育社会学分析范式

(一) 功能论的分析范式

功能论的支持者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 在一整套规则、秩序下运行, 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一套共享意识整合在一起, 最终趋向于和谐与均衡。远程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灵活、专门化的补偿性训练使人具有适当的社会角色, 具有“社会化”和“选择”功能。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及各种历史原因, 我国现行教育在城乡、区域、阶层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很多人错过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弱势群体。在人力、物力、财力短缺的情况下, 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有着现实的促进意义。对个体来说, 远程教育在使人社会化的过程中, 使个体通过自主、开放、灵活、互动的网络学习, 具有适应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所需要的人格;对社会来说, 远程教育一方面行使社会整合的功能, 通过教育共享集体知识和意识, 达成团结, 另一方面, 促进社会分化和分工, 将不同能力的个体送到各个方面, 使我国社会阶层分布从金字塔形向中间大、两头小, 中产阶层占多数的橄榄形转变,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远程教育作为一种补偿分配是满足促进社会和谐功能的一种理想工具, 因为它通过寻求获得补偿性的社会再教育资本为弱势群体进行人事分配, 而这种补偿性的社会再教育资本通常表现在远程教育提供的课程、学历、分数等符号性的奖赏。这些奖赏为个人合法化、顺利地进入社会某一阶层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 冲突论的分析范式

作为功能论的对立面, 冲突论认为社会秩序不是建立在对共同价值的一致认可上, 而是建立在统治阶级的控制权利上, 统治阶级利用学校来再生产与其特殊利益相符合的统治地位。因此, 学校不再是进步和个人流动的一种工具, 而是社会控制和再生产的机构。[1]在冲突论支持者看来,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比以前更完备地复制统治阶级的合法性, 因此, 统治阶级常常通过控制学校教育来实现他们的意图。再者, 代表主流教育形式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限的社会资源, 因为对其拥有的排他性而隐藏着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弊病。与学校教育相比, 远程教育开放、灵活、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本质特征突破了现有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 使那些被排除在学校课堂教育之外的学习者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为被学校教育和社会竞争筛选出局的“被压迫者”提供了与社会抗争的能力, 在实现教育的平等化和大众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三) 解释学的分析范式

解释学在教育社会学中被称为“人本主义”和微观取向。[2]解释学将人们的视野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审视引导了具体的教育场景中, 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教育中所有的互动行为都是由具有理解力和创造性的主体发起, 为个人动机所推动, 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固定模式。远程教育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本质, 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与学校课堂教育教学过程的不同, 也决定了利用解释学分析远程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远程教育的互动体现为师生、生生的同步与异步交流。教的行为是为学的行为顺利发生和有效达到目标而进行准备和创造条件;学的行为是学生基于教师、教学机构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的自主学习, 包括自定学习步调, 选择学习内容, 选择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远程教育作为一个更为开放、灵活的系统, 其中的各个要素的行为活动都有相应的主体和相对固定的模式, 而它的意义则在于使教育惠及更多的人群, 为社会和经济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

三、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远程教育公平原则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远程教育研究的三种分析范式虽然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各不一样, 但都是以教育公平为基本命题进行探讨的。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一种抽象的价值观, 也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 在法律上, 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 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 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 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美国学者科尔曼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 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 教育结果均等, 教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上述观点又涉及了“教育平等”这个概念, 要理解教育公平, 首先要理解“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公平”与“平等”的差异。公平与平等的根本区别在于, 公平是一种质的特性 (qualitative property) , 而平等是一种量的特性 (quantitative property) 。[3]教育平等 (Educational equality) 是一个实证性的概念, 它是对一种客观的教育资源分配结果或分配状态的描述, 它只是回答不同人之间分配的结果是否有差别或者是否有差距, 但并不回答这种分配结果是“好”还是“坏”, 也不对这种分配结果是“合理”还是“不合理”进行判断……而教育公平是用正义原则对教育资源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的价值判断。[3]显然, 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都是指向一个核心问题, 即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 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3]由此可知, 远程教育公平也包括这三种原则:

(一) 平等原则

远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包括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权利平等指的是法律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远程教育资源配置的机会平等指的是人人平等地享有远程教育机会, 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 包括入学机会均等、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以及教育结果对未来生活前景的影响均等。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根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教育的投入很难满足庞大的受教育群体的需求, 数字鸿沟现象越来越严重, 而远程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 为处于鸿沟的底层人群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把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等欠发达地区, 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式教育系统。

(二) 差异原则

远程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原则, 是指要根据当地教育的多样性和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由于地域、经济条件差异, 远程教育的院校和专业在基础硬件设施、学生数量、课程层次及各种财政支持方面各不相同。远程教育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很庞大的工程, 国家利用庞大的卫星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使欠发达地区的师生能够逐步与发达地区的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效益。与此同时, 应该注意到各个地区的学习者素质水平的差异是影响远程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原因。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学习者相比,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相对较低, 有的还不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以及操作技能, 更不用说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教育资源, 而且, 对于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才算得上优质也是值得商榷的。现阶段, 那些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来自于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富裕地区, 是这些地区的文化形态, 其内容和形式反映的也只是这些区域的特点。远程教育同样不能回避这些差异, 必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以满足当地学习者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远程教育资源意味着差异和不同, 使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习者的提高, 也意味着教育的公平。

(三) 补偿原则

远程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区别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补偿功能, 关注的焦点在于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 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给予补偿。补偿的功能体现在远程教育资源向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补偿原则应以教育公平为核心主旨, 以平等原则和差异原则为参照, 建立适当的补偿标准, 使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实际的利益。

教育公平是教育社会学的重要命题, 远程教育是专业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

函授教师大都是普通高教岗位兼任函授教学的, 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砝码。笔者试图通过功能论、冲突论和解释学三种教育社会学分析范式对远程教育公平进行探讨。通过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远程教育, 认识到远程教育是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的巨大力量。在肯定远程教育主导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要认识其中的不足, 以促进其健康快速地发展, 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摘要:教育公平是教育社会学的重要命题, 远程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砝码。笔者试图通过功能论、冲突论和解释学三种教育社会学分析范式对远程教育公平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远程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三项原则, 以促进其健康快速地发展, 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①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54.

②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67.

上一篇:国家级保护物种下一篇:招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