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维度范文

2024-05-06

经济维度范文(精选11篇)

经济维度 第1篇

古今中外普通人生存的重要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财富,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孔子并不否认这一点并积极肯定是人的本性,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人民喜好富贵厌恶贫贱,只要以正当的方式去追求就可以接受。而有德行的人必须按照一定规范为人处事,即使生活困顿也不等更改。在充分肯定复制追求的基础上,孔子更加看重人更高的精神需要,就是知仁懂礼的道德要求。孔子意识到不对百姓进行教化,物质水平的上升会使人产生行为放纵,没有具体生活目标的混乱行为,在对弟子冉求询问卫国人口众多以后怎么办的回答中,孔子首先回答道“富之”继而在“富之”的基础上加上“教之”,富裕只是基础,提升修养才是更高层面的升华和保障。

二、生产消费上的有选择性

孔子主张各个阶级成员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首先在工作选择中,对待普通体力工作他主张由劳动人民来承担,士人阶层的价值体现在治理国家事务上,两者的择业标准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就是所谓的“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孔子对待弟子樊迟向老师讨教农业劳动的知识,孔子批评他为小人,他认为身为君子要通过向统治者进言规劝来影响国家大政方针来实现人身价值,只要统治者施行德政,有效发展生产是促成国富民强,士的社会贡献就得到了体现。其次,在消费中孔子也主张各阶层要按照社会地位进行选择,对待诸侯越礼的奢侈行为他十分谴责,呼吁统治者“克己复礼”,合乎德政仁义,来缓和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冲突。对身处穷困的颜回安贫乐道的行为高度赞赏,称赞其为贤人。孔子对待自身消费也极其严谨,在徒弟颜回死后的举动堪称表范,颜回死后因家贫无棺材下葬,颜回的父亲向孔子请求卖掉所乘的车子来葬颜回,孔子尽管痛惜爱徒之死但没有答应,他认为这有所违背大夫的礼节。

三、商业活动中的规范有序

春秋末期,战争多发,交通不便,商人旅途不便。鲁国大臣臧文仲对商人态度恶劣,不仅设置多处关市并且大幅增加征税额度,商人苦不堪言,孔子认为这种行为“不仁”,虽然在短期增加国家收入,但商人积极性受挫,从长远来说是不利于商业发展的。弟子子贡不擅长学问,但有很强的经商才能,孔子欣赏子贡的这一才能,并加以赞赏:“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学问高的颜回贫穷终生,学问差的子贡因为不默守陈规,敢于创新、勤劳能干、善于捕捉商机却十分富裕。他注重开发自贡的商业才华,当面对自贡关于怎么处理美玉的提问时连说“沽之哉!”,将美玉卖掉来换取金钱,子贡在以后的经商过程中越来越顺利,终成能与国君相提并论的大商人。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孔子提倡“信”,所谓交往有“信”,交易双方在往来时“信必行,行必果”,注重对行为的负责,提高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统治者也要秉承诚信原则,“谨而信”、“信而后劳其民”,以赢取百姓信任支持。在义利之分中,孔子不反对获取财富,只是侧重于获得财富的手段是否正当,手段正当则予以支持,反对不择手段的谋取私利,这样的富贵就如同“浮云”。

四、财富分配上的相对合理

孔子在主张“富民之道”,发展经济作为社会稳定基础的同时也强调分配的重要性。只发展经济,社会财富总量扩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认同国家统治,但如果分配不公平照样会使社会动荡。孔子的分配思想在《论语·季氏》有集中的体现,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诸侯君主要重视尽量合理分配财富,财富的公平分配重于财富的分配程度,对境内安定重于人民的多少,只要做到分配公平就会不觉得贫穷和人少。当然,孔子不是强调财富的绝对平均分配,根据朱熹的解释重点在于对孔子“均”的正确理解,他认为“均”不是绝对平均而是在于分配的各得其分,也就是在一定的标准下使得各阶级都能获得相对合理的财富,只要分配做到相对公平社会就会相对安定。孔子推崇周礼规定标准的公正合理性,也就意味着分配本身具有层次性。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5]张鸿翼著.儒家经济伦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孙钦梅.中国传统节约思想的现代嬗变[J].社会科学战线,2015(07):207-211.

[8]张凤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刍探[J].山东社会科学,2015(10):144-149.

经济维度 第2篇

从历史与现状两种维度考量经济人假说这一传统命题,可以发现,其“自利”和“理性”具有不可检验性和非现实性.超越这一假说,必须摆脱主流经济学对伦理学的`回避,着眼于学科间的横向综合,重建经济学理论基础.经济伦理研究这一新的视域,对于开拓经济学新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 者:蒋爱华 刘必好 作者单位:蒋爱华(炮兵学院,南京分院,江苏,南京,211132)

刘必好(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从三个维度构建经济学理论新体系 第3篇

近读葛守昆先生的专著《由个人到世界的经济学》一书,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该书的逻辑体系,与已有的经济学理论相比,我认为既有收敛性,抓住了经济学的本质;又有离散性,在本质基础上充分展开,尽可能多地解释了由个人到世界范围的经济现象;也与从微观个体到宏观世界经济活动展开的现实图景相一致。

将人之利己性即人利己的经济本性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坚实基点和起点

一门基础性的经济学建立在什么根基之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制度以什么作为前提?无可回避的,是对人自身经济属性的认识。假如连这个基本的问题都真假难辨,一切都将是枉然。本书系统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对人作为“经济人”特征的研究,明确提出:根据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来看, 这里,利己性是排他性的,并不包含利己利他的两面性,也无利己会利他的必然性。利己是“经济人”的一元规定性,是理解整个经济学的一把钥匙。

该书坚持认为,人之利己性是人类与生俱来、亘古不变的本性。针对有些学者借口有人单纯追求货币利益、经济利益、物质利益、眼前利益,因此否定人的利己属性的认识,指出“‘经济人利己性涵盖十分广泛,并不局限于金钱财富”,“利己性作为个人追求自身最大化利益的表现,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针对一些人在特殊场合出现的“利他行为”,指出“一个人为什么会发善心,对别人产生同情,慷慨帮助别人,不排除就可能出于利己的考虑,并不改变人利己的本性”。“在经济学中,‘自利原则作为人类行为的永恒动机是不可证伪的,它不仅是西方经济学体系的“阿基米德支点”,同时也是用于解释人类行为最有效的工具”。针对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从恶的角度看待“经济人”的自利特性,指出“追求自身利益和享受是人的一种固有的本能倾向或行为动机,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人既没有先天的美德,也没有先天的恶行。对于利己孰善孰恶的判断,必须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考量”。人类要改变的,不是利己之本性,而是规范利己的行为,改变不平等的经济利益关系。

纵观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经济人”的研究,该书作者的认识应该比较彻底和到位。

在人之利己性这个维度基础上,强调利己行为之规范性

在肯定人的利己性、保护人的利己权利的基础上,该书进一步指出:经济学仅仅揭示人的“经济人”属性是不够的,必须认真揭示“经济人”心理特征及其产生的行为影响和后果,从而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约束。正是人之利己性的客观存在,才提出了利己行为之规范的问题。否则,如果人是利他的,人类的行为规范和制度完善就是一个伪命题,甚至道德劝导也属多余,整个经济学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该书作者明确指出,“当人的利己行为不只跟本人有关,必须与他人发生联系和关系的时候,必须参加与他人的合作和协作以后。如果没有外在的限制和束缚,往往会出现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而影响和损害他人与社会利益的情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事情”。比如,“人们心照不宣地希望:与别人一起劳动的时候,自己劳动的付出比别人少,但得到的比别人多;在与别人交换产品的时候,最好是别人吃亏,自己得益;在与社会协作中,最好别人是诚实守信,而自己如果不被发觉或没有惩罚条款的话,却从欺骗别人中获益;在社会分配问题上,最好是自己占有比别人多得多的资源财富,让别人有求于自己;在权力与义务上,最好是自己拥有的权力很大很大,承担的义务却很小很小……”。

如何在不改变人的利己属性前提下,规范和限制个人的行为,保证人的利己行为不影响、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这就要求在生产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范围内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构建良好的利益关系,规范人的行为,保证人们自身利益的满足以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前提。这也是经济学研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个维度。否则,光有人之利己性,却缺少行为之规范性,人类经济必然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最重要的是设计违规成本大于违规收益的制度,确保每个经济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们既要从自己的经济行为中获取利益,又要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特别是为违规行为担负的责任。

宏观调节之有效性将经济学上升到最高层次

该书提出,承认人的利己属性、保护人的利己权利、加之以必须的行为规范,只是满足了微观的基本规定性。但微观上有效的经济活动,在宏观上并非一定有效。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问题市场没办法自行解决,必须依靠第三方的力量,发挥第三方的作用,即通过宏观来协调微观的利益矛盾关系。在本质上,宏观主体对经济调节与管理的职能(在广义上,调节也可以纳入管理的范畴)不是从外部强加于微观的东西,而是微观自利性行为的内在要求,是微观自身难以自行和自发解决的难题。

关于宏观主体对于微观行为的调节范围,主要包括:(1)建立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有些是可以由个体或微观自行协商解决的,相当部分则要依靠和通过宏观出面制定法律形式的“游戏规则”来仲裁和处理。(2)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但市场并非万能。解决资源的合理和有序利用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3)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人类的长期发展和长远利益的实现,虽然有赖于微观层面的努力,但不是微观自身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仰仗于宏观的导向和协调的行动。(4)收入的理性引导。在宏观上,解决收入分配的非均衡性问题,必须进行有效的收入调节,既反对平均主义,防止夺富填穷,又要通过税收调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低收入人群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该书特别提出了关于世界范围经济的宏观调节,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新。长期以来,微观经济的宏观调节主要在国家范围内进行,宏观经济学也主要是国家宏观经济学。该书指出,目前世界经济中虽然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协调,但由于包括联合国在内国际组织的宏观调控能力相当有限,比之于国家宏观调控所发挥的作用有很大差距。这是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宏观调控的很大遗憾。因此,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和平衡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宏观经济学和宏观调节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与任务。

西方经济学思维方式与思考维度研究 第4篇

1经济学思维方式发展回顾

1.1时代进步推动发展

科技进步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哲学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思维方式。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抽象、演绎、推理等思维方式被系统性的用来研究经济现象。17至18世纪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的提出和影响下, 人类巩固了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经济学开始注重经验、实证和观察, 形成了重实践的思维方式。19世纪细胞学说、进化论和能量守恒等自然科学使人们开始注重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写出了《资本论》这一经济学巨著。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使人们对物质运动和时空有了新的认识, 相对性思维方式发展了经济理论, 如从一般均衡到非均衡、稳定均衡到动态均衡、线性模型到非线性模型等。

1.2学科交叉促进创新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交叉, 丰富了思考问题的多角度, 突破了传统思维的瓶颈。

(1) 数理学科与经济学。

1838年法国学者古诺在《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中把数学逻辑思维带入到了经济学领域中。随后发展中, 数学思维一直占据中主要地位, 厂商理论、消费者理论、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等都离不开数学思维。统计学思维方式融入经济学诞生了计量经济学, 完善了经济学的实证思维。同样, 物理学对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推动也是不可估量的, “均衡”概率就来源于物理学领域。

(2) 伦理学与经济学。

经济的发展不能是总量的提高, 需要考虑到减少社会贫富差距。“公平”这一概念就是经济学与伦理学结合的核心部分。经济学追求效率与价值最大化, 但不能忽视社会伦理中公平原则。从帕累托标准讲如果经济中一个人收入状况变好, 而其他人的状况都未变坏, 这个增加的收入应该分配给某一个人还是用来平均分配, 前者也许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但也许会引起社会其他人的不满。

(3) 法学与经济学。

经济发展需要法律来规定所有权制度和保护契约有效。经济学思维方式不能只把焦点放在资源约束上, 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 复杂的经济活动将难以实现。产权及产权保护就是法学与经济学的融合, 思考经济问题时, 要考虑巩固和规范商品经济中的财产关系、约束人的经济行为, 以及维护商品经济秩序、保证商品经济顺利运行的法权。

(4) 心理学与经济学。

许多经济现象无法通过理性人模型得到充分的解释。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使得“心理-行为分析方法”在经济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行为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革新了传统理性人假设的思维方式, 不以主观的先验假设为依据, 强调对行为的心理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经济学除了利用上述学科优秀成果的同时, 也吸收了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的丰硕果实, 使得经济学思维方式更加科学与多层次。这不是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杂乱无章, 而是人类对经济现象理解的进化。

2经济学思维方式核心概念与思考维度

2.1核心概念简析

(1) “经济人”假设与理性选择。

“经济人”假设就是指人是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假设。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 且都是自利的, 作出的选择都是理性选择, 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以获得最大的利益。“经济人”假设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 并且奠定了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这种思维方式, 把人类的行为限定在“个人主义”范围内, 一定程度上有着价值型, 但是对于分析人类复杂的经济行为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2) 资源稀缺与机会成本。

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益的资源是有限的, 每个人生活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人做出的选择都是面临着消耗资源, 资源虽然可以用于不同用途, 但是一旦用于某种用途就不能用于其他用途, 所以人在做出一项选择后就必然会放弃其他选择可能带来的价值, 这就是机会成本。这种思维方式使得经济学致力于研究效率与资源配置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经济学, 但也体现了西方人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

(3) 边际与均衡。

边际思维是考虑增加的投入与增加的产出的关系, 从数学上讲就是自变量变化与自变量变化导致因变量变化的关系。均衡思维就是指经济活动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变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的状态。均衡思维使得边际主义和古典经济学关于商品价值的矛盾, 化为了相互依存互补的部分, 生出了新古典经济学, 博弈论的产生又使得均衡的唯一性变成多重性, 边际分析方式基本构成了一般均衡的数学分析基础。

(4) 外部性与比较优势。

外部性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 这种成本有着有利影响或者不利影响, 比如花园养花也美化了邻居的环境、工厂排污水给居民造成伤害。解决外部性负面影响, 美德的力量很重要, 准则这种硬指标也很重要。比较优势就是指一个经济单位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经济单位从事该活动的机会成本, 意思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权取其轻。

经济学的发展, 使得经济学概念日益增多, 像“激励、效率、公共利益、信息”等。有的概念越来越体现出重要性, 词汇的增多丰富了经济学思维方式, 增加了对经济现象思考的切入点, 但是依然需要不断调整完善思维方法,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

2.2经济学思考维度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 哲学中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也适用于经济分析, 像原因结果、必然偶然、现象本质、可能现实和主要次要等。西方经济学思维方式具有独特性, 下面就从三种思考维度来分析。

2.2.1 支点维度

经济主体在做出选择行为时, 需要一定的参照物来比较, 这个参照物便是思维支点。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运行规律时, 经常提及经济现象总是围绕着内在价值运动, 这个被抽象出的具有稳定性质的价值也是思维支点。思维支点可以是唯一的, 也可以是多重的, 可以是静态的, 可以是动态的。经济主体用以确认行动方向的, 可以称为方向性支点;经济主体用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 可以称为回归性支点。

(1) 方向性支点。

行为经济学指出人们的选择强烈地受到了选择对象的呈现方式或框架效应的影响。戒指店经营在穷地方与在富地方是不一样的, 前者人们思维支点是没钱不需要奢侈品, 后者人们思维支点是时尚。通常情况下人们拥有钻戒比拥有水快乐, 但在沙漠里人们更情愿拥有水, 前者的思维支点是钱, 后者的思维支点是生命。通常人们在经济行为中容易受到习惯的影响, 而习惯也就是人们的思维支点。经济学中边际思维就是把思维支点放在前一时期;沉没成本也就是把思维支点放在现状上, 不受过去成本的影响。

(2) 回归性支点。

均衡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抽象出稳定点, 经济结果总是围绕着这个稳定点运动, 经济结果无论怎么偏离稳定点总会朝着稳定点的方向转移;最优化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抽象出理想点, 比较实际点与理想点的差距来研究如何最优化。均衡与最优化都是抽象的建立一个理想的可比较的支点, 从而比较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 以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回归性支点可以随着时间的移动形成线的形状, 在证券分析领域, 股票、债券等证券资产的实际价值, 以及价格变化总是围绕趋势线运动, 这其实就是建立了回归性支点来思考证券价格现象。

2.2.2 有穷维度

任何人的寿命、财产、工作时间以及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可利用资源等都不是无穷尽的, 即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某一物质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会出现“物极必止、物极必反”或者发生“量变到质变”, 即“盈不可久”。前者是资源禀赋是有穷尽的, 后者是物质的某些特征和属性也是有穷尽的。经济现象也是如此, 如经济学中资源稀缺性假设, 消费者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 即当边际效用为0时效用最大化, 此时如果再消费, 消费者的效用就会递减, 多多益善是在达到极点之前的限度内成立。同样, 生产理论中边际递减规律以及微观经济理论中的“保留价格”, 这都是有穷思维。证券分析师常说“市场总会达到一个极点以确认一个方向”, 这实质上就是有穷思维。有穷思维提醒着我们, 要抓紧时间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提醒我们要注重效率的提高, 但是也不能过于极端化。经济发展不能只是意味着追求者速度和效率, 也要注重着效能和稳定。

2.2.3 大利维度

大利是相对于小利而言, 指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长期利益, 在追求局部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整体利益。追求大的利益有时需要合作, 有时需要妥协, 有时需要短暂的放弃“理性选择”而做长期的“理性经济人”。经济学中外部性与比较优势思维方式都体现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20世纪40年代以来, 博弈论被引入经济学之后, 经济学思维方式中个体主义原则受到了愈来愈强的冲击,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经济学思维方式不可或缺的部分。工厂排出污水伤害了居民, 如果没有一种平衡机制来协调工厂与居民的关系, 从长期我们可以想象两者的矛盾将势如水火。两个国家因为比较优势不同而合作, 如果没有一种合理的分配机制, 这种比较优势也将变得没有意义。达到集体理性需要一定的条件, 长期利益的实现需要付出成本。我们把目光放长远的同时, 也要建立一种能够达到大利的机制, 比如解决信息不对称、增加合作机制、个人的暂时妥协等等。

3辩证的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

经济现象可以从上述支点维度、有穷维度、大利维度这三方面来思考。需要提及的是, 经济学思维方式基本都从物质利益层面来看待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剧, 人的价值理念也开始出现缺陷,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影响着部分人群的价值观念, 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也日益加深。物竞天择解释了人类自私的本质, 当今社会如果缺少了精神制衡,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对立关系将日益紧张, 社会道德被无视在眼前。无节制的自私贪欲和消费主义使得人类对地球资源加速掠夺, 面对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 人类之间必然爆发剧烈争夺和战争。

我们拥有了经济学的“理性思维”, 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倡导自我克制、与人为善等优秀观念,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思维方式的重要部分。这样不光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优化”, 更是人类社会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海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2]张作兴.经济思维方式的特质与创新[J].东南学术, 2005 (2) :137-143.

[3]叶初升, 孙永平.现代经济学思维方式及其逻辑演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 1 (5) :5-11.

[4]张谊浩.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J].经济学家, 2004, (1) :71-76.

品牌个性维度--总结 第5篇

一、文章介绍

前人认为品牌人格可使消费者通过品牌的适用来表达他们的现实自我或理想自我,或者自我中的某一维度。通过品牌人格的区分,可以区别不同产品类别的品牌,从而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这样对一个品牌的营销是有正面促进作用的。但是,理论界对于品牌人格与品牌的适用却未达成共识。并且,没有一个可靠、有效、普遍应用的可以度量品牌人格的量表。该文一方面展示了基于“五大”个人特征来开发品牌人格量表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开发了一个可靠、有效、普遍应用的量表。

品牌个性通常被定义为“与品牌相关的一系列人格特质”。这是因为消费者对品牌的使用被认为是基于其个人特征对品牌的渗透,品牌能够代表消费者,例如可口可乐代表的个人特征是酷、美国化、真实,而它的竞争对手百事可乐代表的是年轻、激情、流行,七喜代表的是无定式、独特、有趣。但是,基于这种逻辑,得到的结果是认为个人特征描述了消费者自我,从而描述了品牌。这样得到的品牌人格的定义是有局限性的。

对人格特质的认知基于个人行为、生理特征、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品牌人格特质的认知与此不同,它可能由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构成和影响。人格特质通过直接方式开始与品牌产生关系,是因为与品牌有关的人——比如品牌消费者的意象。这种意象此处被界定为“与典型的品牌消费者,或公司雇员、CEO,或品牌的产品代言人相关的一系列个人特征”。通过这种方式,与品牌相关的人格特质可以直接移植到品牌上。通过产品相关的属性,产品类别组合,品牌名称,标记或标志,广告方式,价格和分销渠道等,人格特质可以间接地与品牌产生联系。除了人格特质外,学者们还提出品牌个性包括人口特征,如性别、年龄、阶级。与人格特征相似,这些人口统计特征也直接由品牌消费者、雇员或产品代言人的意象,或间接从其他品牌联想推论而来。例如,根据独特的消费者联想,Virginia Slim(一种女士香烟)一般认为是女性专用的,而万宝路则被认为是男性的,部分原因是两个品牌进入市场的时间相当接近。苹果电脑被视作年轻的,IBM则显得年纪较大。在其各自的价格战略基础上,Saks第五大道精品百货店被视作上流社会的,而Kmart却被认为是蓝领阶层的。

有两种量表可以用来测量个人特征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其可靠性和有效性会被人质疑。在这篇文章中,会建立一个品牌人格维度的框架,通过品牌人格各个维度上的区别,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偏好。另外,该文开发了一个可以普遍使用的量表,该量表是跨产品类别的,能够更好的解释消费者如何通过品牌消费来表现自我。

该研究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研究发现品牌个性维度也许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或者以不同的原因影响着消费者选择。例如,真诚、刺激和能力形成于人格的固有部分,教养和健壮则形成个体都希望拥的维度,但是这个维度不是必须的。这个假设与为原型的有教养的品牌设计的广告相一致。这些品牌可能产生的积极联想,如上等阶层、有魅力、性感,是研究焦点。同样,拥有健壮属性的品牌(如万宝路、哈雷-戴维森,李维斯)则通常强调西部、强壮、男子气概的美国理想形象。

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这是第一次尝试编制以代表性样本、完整的特质清单和从主要产品类别中系统选择的系列品牌为基础的测度量表。所以,相关人士

可用其替代现有量表。而且,该量表可用以比较不同产品类别的品牌个性,其拥有普遍适用性,因而可让研究者确定具有基准意义的个性的品牌。

但是,该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品牌人格信息是如何进行加工的,又例如品牌个人维度如何在跨文化的环境中进行运用。在下面的营销意义中,我们会简要介绍一下品牌人格维度在中国的运用情况。

二、分析过程

该分析过程的目的是提出品牌人格维度框架及其用以测量维度的可信、有效、可推广使用的量表。

首先,通过分析心理学的人格量表、营销学者使用的个性量表、和实验性研究,形成一系列共计309个备选特质;接着,邀请了16被试对每个特质进行联想,尽可能多的考虑其在不同产品类别、不同品牌中的出现情况,通过筛选,最后确定了114个个人特质。

然后,使用了39种产品类别的131个品牌作为品牌库,这些品牌都是大众普遍了解的,通过基本的品牌人格(基于30个个人特征)将其分为9类,每类取4个,放到4个组中,最后将李维斯放到每个组中。这四组共37个人品牌成为分析的基础。

本次研究的被试共有631位,其组成与全美的人口组成结构大致是一样的,保证了研究具有代表性。被试们被要求将每个品牌当作一个真正的人,然后考虑它所用的个人特质。研究者使用的是5级的Likert量表,1代表某个个人特征不描述某品牌,而5代表该个人特征很好地描述该品牌。这些个人特征都是积极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的,因为这次研究是为了发现那些特质会使消费者愿意接近该品牌。

当整理数据之后,利用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法和正交旋转)对114个个人特质进行整合。而每个品牌对应每个个人特质的得分,将使用631位被试的评分的平均数进行替代。研究结果发现,使用前5个因子是合适的。除了都市、骄傲、健康、温顺这个四个特质,其他特质的因子负载都在0.6以上,并且只在某一因子上,在其他因子上却很低,没有出现double loading的现象。在去掉这四个特质后重新运算,发现旋转成分矩阵的结果符合要求。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以确定,消费者意识到的品牌个性包括5个清晰的维度:真诚(Sincerity)、刺激(Excitement)、能力(Competence)、教养(Sophistication)和健壮(Ruggedness)。

为了检验这5个维度形成的框架是否的稳定性,以发现该维度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是否一致。分别使用四组被试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因子分析过程,这四组被试为男、女、年轻、年老。最后的结果表明,品牌人格5维度框架是成立的。

为了检验每个特质是否能够可靠、准确、全面的代表其所在维度,分别对每个维度进行单独的因子分析。每个维度可能存在多个方面,例如在个人特质“五大”维度中的“外向”,其包括个性热情,群居,自信,活动,兴奋行为,和正面的情绪这些方面。我们必须要证明这些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说明维度的特征,而不是导致整个维度框架的重新制定。通过主成份分析、正交旋转,五次因子分析的结果是真诚(Sincerity)、刺激(Excitement)分别有4个“面”,能力(Competence)有3个“面”、教养(Sophistication)和健壮(Ruggedness)分别有2个“面”。每个“面”选出3个特质,共45个特质列入到最终的品牌人格量表中。选取被试重新填写原量表的,选出这45个特质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3个特质被删去。通过克隆巴赫系数和相关分析的反复检验,5个维度具有较高水平的可信度。

最后,以180位被试,10个产品类别项下的20个品牌,以及42个人格特质

为基础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5个维度的稳定性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综上所述,由42项内容构成的品牌个性量表所获得的这些分析结果显示了品牌人格维度框架是可信、有效、可推广的。

三、营销意义

该研究很重要的营销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可以认为品牌个性维度中的3个可以与“大五”人格特质维度中的3个相对应(即随和性和真诚二个要素指向热情和认可;外向和刺激意味着交际、能量、活动;尽责性和能力则概括了责任、可靠性和安全。),但是另外2个维度(教养和健壮)则与“大五”人格描述模式不同。这个观点认为品牌个性维度也许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或者以不同的原因影响着消费者选择。因此,当时品牌厂商在塑造品牌人格时,首先要注意塑造与人格固有部分相关的真诚、刺激和能力三个维度的特征,因为这是基础,是普遍需要的;但是,为了使品牌实现更大的差异化,需要厂商积极的去塑造与教养和健壮相关的品牌人格,让消费者产生更多并且独特的积极联想,这能够更好地影响消费者的偏好程度。

从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出发,这个量表的制作过程是可以复制的,模拟美国被试的、品牌的选择过程,采用同样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量表的制作,并且符合当地情况,更加有效。

在现实中,根据这篇论文得到5个维度,一些有志于品牌发展的公司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素质其品牌人格。例如可达以“真诚”的个性,给人们以纯朴、诚实、有益、愉悦的感受;保时捷以“刺激”的个性,给人以大胆、有朝气、最新潮、富想象的感受;IBM 以“能力”的个性,给人们以可信赖的、成功的、聪明的感受;奔驰和凌志以“教养”的个性给人以上层阶层的、迷人的感受;万宝路和耐克则以“强壮”的个性给人以户外的、强韧的感受;“哇哈哈”则象征着幸福、安康、希望;等等。当不同的公司拥有不同的特质后,就可以吸引倾向于该特质的目标人群,通过品牌人格的塑造,让消费者对公司产生认同感,从而使得其满意度、忠诚度提供,增加公司的客户资产。

同时,该文在最后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该量表子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用性。随着全球化逐步推进,更多的公司从本国出发,走向世界,那么在营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公司想要塑造的品牌形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的理解会有不同,有可能会被某些国家的人群拒绝。例如,在风行个性主义的文化中,独立、自主和独特得以强调,消费者更可能使用品牌来表达他们与其他群内成员的与众不同。相反,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相互依赖、顺从和相似性更受重视,消费者使用品牌更可能是为了表现他们与其他群内成员的相似程度。就整个5维度框架而言,其较适合于西方,据说可以解释西方93%的品牌个性的差异。Jenniffer Aaker的品牌个性维度量表在西方营销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但是,在东方会有不同。例如,美国品牌个性维度的独特性维度在于强壮(Ruggedness),而日本是 “平和的”。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国的品牌人格模型。

基于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产品背景,可以并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阐释了中国的品牌个性维度为“仁、智、勇、乐、雅”;其中“仁”是同Aaker等人研究的美国文化背景下的品牌个性维度中的“Sincerity”相对应的品牌个性维度, 形容人们具有的优良品行和高洁品质,比如务实、诚实、正直等;“智”是同西方的“Competence”相对应的维度,形容人们聪慧、沉稳、可靠和成功等品质;“勇”

与“Ruggedness”较为相关,形容强壮、坚韧、勇敢等形象特征;“乐”比较具有中国特色,除包含了“Excitement”的涵义以外,还具有表达积极、自信、乐观、时尚的涵义;“雅”同西方研究中的“Sophistication”相应,涵盖了有品位、有教养、有品位等词汇,用来形容儒雅的言行风范和个性。

经济维度 第6篇

一、主体维度

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资源管理的主体具有层次性,宏观方面,国家是历史文化资源的拥有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资源的“大管理者”;中观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文化管理主体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管理者;微观方面,具体的文化领域内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生产经营者是“一线”的管理者

第一,国家维度。我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已经形成了部分区域化发展模式,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区域和文化旅游区域,这些区域属于经济发展中的“大区域”,是跨越省级行政区和市级行政区的,因此,国家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首先,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供给。区域文化发展需要国家的法规制度约束和政策支持,在法规制度方面,国家要不断完善文物管理法规,并制定适合我国文化发展的市场法规,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国家的主体作用还体现在文化区域发展的协调方面。一是管理机构设置中的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资源管理机构是“大区域文化管理机构”,其具体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都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上的统筹和协调;二是利益分配中的协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的管理中,要以国家为主导,文化区域管理主体共同参与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区域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予以协调解决。

第二,区域维度。中观层面上的文化区域及其相关部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管理者,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域内的管理部门要组织研究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状况,并及时公布和提供相应的研究结果和发展信息。第二,制定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方案,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区域内提供历史文化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并依据不同的历史文化资源类型,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第三,完善历史文化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的基础设施,区域性文化管理机构担当着为区域文化发展服务的角色,基础服务设施的提供和完善都应由这些机构来承担。

第三,领域维度。历史文化领域内的具体企事业单位是文化管理的“一线”主体,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直接面对的是历史文化的开发运营实践活动,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产业化过程中,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任务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项目的经营管理、相关产品的研发、具体历史文化项目的市场营销。对于原始状态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涉及开发问题,对已经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旨在实现资源的经济效益,通过文化旅游和文化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历史文化销售活动,一方面传播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实现其经济价值。文化企事业单位也是历史文化衍生品及其服务的研发主体,是创意人才聚集的地方,相关产品的研发既要把握产品的文化内涵,又要融入现代元素,符合文化消费者的审美观。

二、客体维度

客体维度是从微观方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资源管理的对象进行分析,以西安地区为例,历史文化资源管理的具体对象依据现在的运营状态可以分为原始的保护资源、文化旅游业和文物博览业。

第一,原始的历史文化保护资源。原始的历史文化保护资源主要是指未经开发,或者是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而不能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部分资源主要由文物局进行保护,防止资源的流逝和破坏,对于原始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实质上是符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在开发技术不具备和开发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对原始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保护为主,可以确保资源的完整性,为将来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奠定基础。

第二,历史文化旅游业。历史文化旅游业是指已经得到开发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部分历史文化资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业的主体,其管理环节较多,如开发、经营和营销等。以西安地区为例,近几年已经形成了多条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包括多个著名的历史文化景区,如法门寺的宗教文化景区,秦始皇兵马俑的秦文化景区等。历史文化旅游业的管理除了对旅游资源本身的管理之外,还包括了支持旅游资源发展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餐饮和住宿等,也包括历史文化的衍生品,如复仿制品,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化演出等,如《仿唐乐舞》《长安乐舞》。

第三,文物博览业。实际上,文物博览业与历史文化旅游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大部分文物收藏和展示单位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如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等。但除了在固定场馆进行的文物展示以外,文物博览业还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如文物的交流、外展,以及相关的文物交易、鉴定、修缮、运输等行业。

【参考文献】

[1]谢朝武, 郑向敏.关于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若干思考[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报,2003(2).

[2]王明林, 刘旺. 遗产资源保护及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为研究[J].旅游学刊,2005(4).

[3]陈立旭. 欧美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审视[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2).

经济维度 第7篇

关键词:经济法,权利,社会成员

权利是法律的核心, 也是法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有学者曾提出“法学乃权利之学”, 可见权利在法学中的重要地位。权利问题是部门法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经济法面世到现在, 已有一百余年的时间, 然而, 对公权干预私人关系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这一核心问题仍未深入论证, 更没达到共识。在经济法权利方面, 不仅理论解释单薄, 存在认定方面的争议, 还存在将其纳入传统私法权利体系还是公法权利体系等问题, 总体来看分歧大于共识。因此, 经济法权利的研究, 任重道远, 需要持续深入的进行探究。

1 经济法权利界定

什么是经济法权利, 学术界提出了许多观点。有学者认为经济权利即经济法权利, 有学者认为经济自治权即经济法权利, 有学者用国家经济调节中的权利指经济法权利, 还有学者认为受控主体的权利是经济法权利等。目前经济法学术界在经济法权利的概念界定上, 仍然说法各异,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研究视角各有不同, 对应的经济法内涵也呈现出多样化。不论用什么表示经济法权利, 最重要的是对其基本属性达成共识, 用以判定和识别经济法权利。

本文认为, 经济法权利是经济法规定或确认的, 特定经济身份的主体所享有的法定权利总称, 其主要包括四点内容。第一, 经济法权利是法定权利并非道德权利;第二, 经济法权利由经济法规定或确认并非其他法规定或确认;第三, 权利主体具有身份性;第四, 经济法权利是总称概念, 具体包括经营者、消费者、劳动者、社会团体的权利等。

关于经济法权利的本质, 本文认为经济法权利是经济法保护的主体的正当要求, 其不等同于经济法利益, 因为利益是客观现象而权利不仅客观还有主观性, 而且利益往往是动态、不确定的。

2 经济法的权利本位和立法形式

权利与自由是经济法的逻辑起点, 由于国家的义务是满足公民权利的需要, 国家权力服务于公民权利, 因此经济法的逻辑起点是经济权利。经济法是权利本位的法, 然而经济立法往往表现为义务责任结构, 具体如反垄断法中社会权利成为“潜台词”, 虽然权利是潜台词, 但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法律关系, 所以权利是的确存在的。

3 经济法的权利主体

研究经济法的主体需要遵循实证主义法学派的方法, 先找出经济法规定了哪些主体的权利义务, 再归纳研究, 找出一个主体后遵循矛盾的方法找出其对应的主体。法律关系是人际相互关系, 是人与人的关系, 表现为相互性, 因此是相关、对称、可逆、双向的关系, 具体如《政府采购法》的主体包括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和财政部门。按照这种方法, 本文认为经济法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个体、非政府组织, 其中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义务, 个体主要是承担义务, 非政府组织也主要是承担义务, 经济法权利主要是社会的权利。

4 经济法权利的特征

经济法权利与私法权利相比, 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表现形式、行使方式、性质和主体上。首先, 在表现形式上, 民事权利多是对物、行为、智力成果的权利, 而经济权利多是对行为的权利;其次, 在行使方式上, 民事权利一般是消极权利, 是对另一方作为或不作为的要求, 而经济权利是积极权利, 是对国家积极行为的要求;再次, 在性质上, 民事权利多是个体性权利, 不同于经济权利的群体性社会权利;最后, 在主体上, 民事权利多是自然人、法人, 不同于经济权利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经济法权利的特征是由其社会基础和社会化程度所决定的。

5 经济法权利的内容

经济法权利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干预法中的社会经济秩序权, 另一种是政府参与法中的社会财产所有权。其中社会经济秩序权包括社会成员生存权、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全社会的社会经济安全权, 是政府干预经济法所保护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的第7条和第12条规定表明, 国家所有的财产与全民所有的财产、公共财产相同, 都属于全体社会成员所有, 社会成员是不特定的人, 故国有财产是不特定的人的共有, 需要一个社会中心来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实现其所有权, 即国务院对公共财产的所有权, 国务院类似于受托人身份, 社会成员是委托人身份, 社会成员拥有公共财产事实上的所有权。国有财产是一种信托财产, 所以国有财产的权利主体分为国库代表、国家机关和社会成员三层, 其中国库代表拥有受托人权利, 可以行使支配权, 国家机关拥有决策权、监督权等;社会成员拥有委托人权利, 具体包括两种权利, 一种是人民代表行使的权利, 另一种是社会成员自身拥有的知情权、质询权、建议权、监督权等, 可以监督和参与国有财产的管理情况。

6 经济法权利的性质

经济法权利的性质也存在多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其是社会性经济私权, 有学者认为是社会权。本文认为经济法权利并非纯粹的私法或公法权利, 而是兼具公法与私法权利, 具有公私融合性, 这表现在经济法权利不仅有公益性、群体性和再分配性, 还有私益性、个体性和分配性。

7 结语

经济维度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市场经济伦理,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十年的发展, 无不以其史无先例的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向我们昭示根据社会经济生活新变化探索新方法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纵深发展和大学教育普及的今天, 随着大批大学生成为市场的主体和后备军, 对大学生进行市场经济伦理教育, 是其充分理解市场、发展自身以及进入市场后遵循市场经济规范的必要准备。

对大学生进行市场经济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 已经设置了相关的思想品德类教育的科目, 但是对于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教育仍然具有紧迫的必要性:

第一、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如何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而不是如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当前高校的思想品德类教育, 大多是以宏观的角度并根据相关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而设置, 几乎没有涉及微观的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科目。这必然导致如何从宏观理论向微观实践转换中的脱节。

第二,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表现出难以理解和适应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表现在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对大学教育体制怀疑、对目前自身努力的付出与将来获得的回报的怀疑, 从而表现出在校纪律性不强以及厌学等一系列心理反应。

第三, 市场经济的新现象新变化迫切需要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素质的主体。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经济生活中大量的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 这些新问题新现象需要具备坚实的市场经济伦理素质的主体去理解把握和执行。

以上紧迫性的需求, 是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教育的依据。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教育, 应该从两个维度展开, 一个是理论维度;二是实践维度, 并且做到二者紧密结合。

理论维度教育应体现的市场经济伦理原则

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理论维度的教学中, 主要任务是让大学生如何认识市场经济伦理, 应该重点突出市场经济伦理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历史定位和应该遵循重要原则。笔者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历史性原则。历史性原则是贯穿于其它原则中的一条核心理念, 它既要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历史定位, 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 又要说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及时调整的必然性。从历史性原则出发, 说明伦理是以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 社会生活的变动会引起伦理的变化, 从而打破伦理具有永恒性的教条和桎梏。

第二、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和历史性原则结合最紧密的, 它既要说明实践伴随着对象、工具和主体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在此基础上的伦理体系也必然相应地发展变化, 又要说明一种伦理不是脱离具体实践的空洞的口头禅, 而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指导和规范着我们的行为方式, 消解旧有的思想禁锢, 促使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第三、实然与应然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实然与应然相结合的原则, 就是立足目前现状, 但不固步自封, 而是根据目前的现状去探索应该的理想的发展之路。实然与应然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根据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应然的目标, 随时调整人们的市场经济伦理体系, 在永恒的变革中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发展之路。

第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要放在历史性原则下去理解, 就是拒绝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极端化, 从而为旧的传统和当代西方一些不正确行为方式的衍生寻求屏障。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既要兼顾集体利益又要兼顾个人利益, 坚决杜绝大集体小个人或者大个人小集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在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之中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向度。

第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效率决定公平, 公平反作用于效率。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初, 也把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列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重要的原则之一。效率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公平, 公平为进一步效率的提高打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必然要以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实践教育维度

如何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实习实践中, 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 并实施必要的合理的量化考核标准, 是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教育中的主要培养方法和保障措施。笔者认为, 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实践教育, 高校必须做好以下制度建设。

首先, 高校教育要以市场为先导, 着力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并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认为, 高校是市场的人才资源的培养场所, 因此它的培养模式必须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调适, 从而为学生从学校走向市场做最后社会化的准备。

其次, 高校的管理模式要科学透明, 着力体现公平竞争的管理原则。要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高校的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催化作用。高校管理模式的科学透明以及体现公平竞争, 是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认识市场竞争的先导。

再次, 突出市场经济伦理中需要的相关品质的培养, 并制定合理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一个具备市场经济伦理修养的主体, 除了具备公平竞争意识外, 还应该具备勤奋敬业、诚实守信、科学创新、科学管理等意识, 高校应该进行该方面的制度建设和考核标准。

最后, 要做好实习和实践制度建设, 和实习实践单位一起进行培养、考核, 并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 设置相应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杨国荣.伦理与存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经济维度 第9篇

“运输经济学”既带有突出的专业特征需要较强的实际操作性, 又有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难度颇大。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往往收效甚微。因此, 探索多维度的教学效果提升途径就显的尤为重要。

1“运输经济学”课程概述

1.1“运输经济学”课程简介

“运输经济学”是物流管理 (航空物流) 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引导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运输活动, 了解运输活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运输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有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具备库存、配送、多式联运等传统的物流管理运作能力以及根据顾客需要, 开展以航空货运为核心的一体化物流服务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能用计量、统计等方法从经济学视角对现代运输业的演变、发展趋势做出较科学的分析与预判。培养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方法了解运输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实现运用所学知识, 借助“各类专业分析软件”, 较深入了理解运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能够对运输业的“市场竞争、企业管理、经营决策、运输组织”做出经济学视角的分析与解释。

1.2“运输经济学”课程特点

1.2.1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本课程在物流管理、国际货运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 本课程的学习需要熟练掌握该专业几乎所有基本专业知识, 是本专业的专业知识高度融合、交叉的体现。其次, 课程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关系极其紧密。因次, 本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日后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特点

本课程涉及范围较广, 如果一味的课堂讲授, 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难以联系实际。传统的考核手段, 也难以体现出对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因此,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要不解放思想,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

2“运输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多维度提升方法

鉴于“运输经济学”课程上述特殊性, 单一的手段改进往往难以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因此, 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同时努力,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效果的提高可以从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完善三个方面同时进行, 具体如下图所示:

3 教学条件的改善

3.1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方案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课程拟建成较为全面专业资料库, 并通过组织案例讨论、布置具体作业等方式, 促使学生主动的利用已有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例如, 本课程在讲授《运输管制》、《运输外部性》等内容时, 搜集了国内外交通运输行业近年来数十起实际案件, 进行案例分析教学, 要求学生根据案例, 通过课下自学, 自主完成整个案件的审判过程。

3.2 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方案

根据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方案,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因此, 积极与航空运输和远洋运输企业建立联系, 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对学生实践工作进行指导。

3.3 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方案

在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环境的基础上, 建成资料齐全的专业资料库;并搭建网络交流平台;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零距离掌握运输经济发展动态。建成开放式具有自动评分功能的试题库, 使学生能够随时通过习题, 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同学互学、案例分析、个别辅导、网络学习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1“教师讲授”

本课程对具有“难度较大”、“重要性突出”、“理解困难”、“综合性强”等特点的内容教学中, 坚持以“教师讲授”为主。

4.2“学生自学”

对于“内容浅显”、“理解容易”的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自学, 并及时通过相应的测试, 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若效果不佳, 再辅以教师讲授。

4.3“同学互学”

对于“有一定综合性, 但较为简单”的内容, 通过布置大作业的形式,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而实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学习。

4.4“案例分析”

在讲授“运输与工业区位的关系”、“旅行时间价值”等内容时, 使用实际案件, 进行案例分析教学, 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进行分析, 自主完成整个案件的审判过程。

4.5“个别辅导”

充分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 每次课后, 安排专门的辅导教师对学生听课后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个别辅导。

4.6“网络学习”

建成资料齐全的专业资料库;并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并扩大使用范围, 积极吸引行业从业人员利用该平台进行交流、咨询, 从而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

5 教学手段的完善

“运输经济学”课程中涉及内容众多、理论复杂, 仅仅依靠口头讲述显然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视频, 图片、文字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料库, 在结合与课程相关的专业软件的使用, 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6结束语

“运输经济学”课程特点以及物流、货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进行改革, 而教学改革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作,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以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运输经济学”是物流管理、货运专业的骨干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又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科学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提高本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习内在动力;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三个方面等多个维度共同努力, 提高本门课程乃至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运输经济学

参考文献

[1]翟葆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566.

[2]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 :199-205.

[3]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

[4]桑青松, 江芳, 王贤进.学习策略的原理与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经济维度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群,时间维度,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城市群是以多个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周围的城镇地域共同构成的在地理位置上连接并且物流经济联系密切的经济区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含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及玉林、崇左两市的交通与物流)国家战略的推进为其城市群的进一步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撑,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产生和发展将进一步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快速流动,形成更为紧密的更高层次的物流经济联系,促使城市群无论是地域空间结构还是经济空间结构都发生深刻变化。因此,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物流经济联系的演变及强度将对其城市群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主要物流经济指标的时空演变分析

区域物流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备等物流基础设施,进行产品和劳务等的交流而发生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人员流动和货流量的大小,不仅能反映城市经济的活跃程度,还能反映经济要素的流动频率和发展趋势。通过综合选取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指标—客货运量、邮电业务总量和移动电话总量来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物流经济联系演变情况。

2.1 空间运输联系的演化

无论从数量还是频率上讲,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市(崇左市2003年设立)的物流经济联系1998年以前一直较为薄弱,且忽高忽低,不便于研究。因此,本文重点采集了2002~2009年的数据,同时为便于考察演化情况,还选取了1998年、2000年的数据进行综合描述,如表1所示(其中每个单元格第一个数字表示客运量,单位是万人,第二个数字是货运量,单位是万吨)。

从图1、图2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客运量还是货运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的总量均为上升过程,尤其是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使货运量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增长幅度较大。1998年客货运量分别为14 849万人和11 214万吨,2009年增长到29 086万人和32 315万吨,分别为1998年的1.96倍和2.88倍,也说明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空间运输联系日益紧密和繁荣。对于具体城市而言,南宁的客货运量分别增长了2.23倍和3.17倍、北海客货运量分别增长了1.92倍和2.49倍、钦州客货运量分别增长了1.66倍和2.78倍、防城港客货运分别增长了1.36倍和2.12倍、玉林的客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62倍和2.89倍、崇左的客货运量分别增长了1.27倍和1.65倍(崇左以2003年数据为基准);其中,南宁增长速度最快、客流量最大、货流量最大。

注:表中数据来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1998~2009年的统计年鉴。

2.2 邮电通讯联系的演化

邮电通讯联系一直是物流经济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区域联系作用十分重大,其总量的变化也能反映出区域物流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同样,本文仍重点采集了2002~2009年的数据以及选取了1998年、2000年的数据进行综合描述,如表2所示(每个表格的第一个数字是邮电业务总量,单位是亿元,第二个数字是移动电话总量,单位是万户)。

图3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邮电业务总量、移动电话总量一直稳步上升,中间没有下降的转折点。1998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6.43亿元、移动电话总量为36.76万户,2009年则分别达到300.35亿元、826.09万户,分别为1998年的18倍和22倍以上,增势均非常明显。邮电业务总量和移动电话总量均传递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物流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明确信息。在六个城市中,南宁的邮电业务总量以146.1亿元、移动电话总量以400.42万户均居第一位;相比1998年的邮电业务总量而言,钦州以20.57倍的增长速度居于首位,其次是南宁的16.97倍和玉林的16.7倍,在移动电话方面,南宁以34.1倍的增长速度领先于其他城市,其次是北海的17.78倍和钦州的17.61倍的增长速度。

注:表中数据来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1998~2009年的统计年鉴。

2.3 物流经济联系强度的演算

从以上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之间的物流经济联系在不断加强,城市和城市的联系空间结构和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区域经济学中,对地域上相近、联系上紧密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的计算起源于牛顿的重力假设。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吸引力与各自质量成正比、与两者间距离成反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如刘承良[1]、何奕[2]等在研究区域经济联系时,都将万有引力定律引进到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计算中,得到了很多计算联系强度的模型。笔者认为区域内物流经济联系应分为两个部分,即区域内自身经济发展需要与进行区域物流经济联系的外向功能两部分,因此在计算经济联系强度时有必要对此进行严格的区分。笔者认为城市的农业部分主要是为区域内经济联系服务的,非农部分可近似代替城市间的物流经济联系;至于距离,大多数公式取点到点的线段长度,比较理想化,笔者认为应综合考虑铁路(含高速铁路)、公路(含高速公路)、水路等距离的情况,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量的比重来计算实际通达距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Fij表示城市i和j的经济联系强度,(PiVi)和(PjVj)分别描述两个城市的经济规模,Pi和Pj分别代表i城市和j城市的市区非农业总人口(万人),Vi和Vj分别代表城市的非农产业产值(万元),D表示两城市的便捷程度[2]。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2003年、2006年和2009年的数据(2003年崇左市设立、2006年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及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设立,三组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入公式中进行运算,观察城市间经济联系变化,如表3(其中每格第一个数据表示2003年情况,第二个表示2006年情况,第三个表示2009年情况)。

通过计算三个具有代表性年份的物流经济联系强度,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从纵向来看(如表4所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物流经济联系变得更加密切,相比2003年的数据,一般都增长了2倍以上。

3 结束语

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市在2003年崇左市设立、2006年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及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设立、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等现实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无论是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还是联系强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从时间维度看,客货运量、邮电业务总量、移动电话总量均处于递升态势,物流经济联系强度明显加强。

参考文献

[1]刘承良.中国大陆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3(6):826-829.

经济维度 第11篇

在新的经济态势下,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减缓, 同时国家的转移支付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单凭国家在经济方面去帮助河北与北京、天津的差距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因此, 必须找到解决此问题的突破口。

(一) 分地区依次缩小河北与北京的差距。先把环北京的河北区域划分出来, 例如廊坊、保定等。在不影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中央应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扶持河北环首都地区的发展。尤其是保定和廊坊两地区, 这两个地区将会在承接首都功能疏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首都功能和产业转移创造一定的条件。等这两地区发展稳定后, 可向外辐射发展、扶持。最终达到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良好的态势。

(二) 开发在京、津两地周边的地区, 设立“特区”等政策倾向地, 将部分合适的工厂、企业进项转移, 一来缓解外地人在北京和天津的就业压力, 形成北京人和天津人到城外就业同时也享受与城内就业同等的待遇, 同时还要让城外的北京人与天津人在户籍福利制度享受上, 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二来, 形成区域功能产业布局。

二、把握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空间维度

都市圈的形成, 必然需要城市周边村庄的配合。在当前新的经济态势下, 城镇一体化建设仍然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快速形成都市圈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城镇一体化相比过去发展适当放缓、动力减慢。如今, 城市发展出现了两级分化, 一线发达的城市保持着飞速发展的劲头, 但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瓶颈期, 发展放缓甚至停止。基于以上考虑,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空间维度上必须把握两点:

(一) 大力发展都市圈。对于环首都的河北地区的市、县、城、区进行以北京为中心的合理化空间布局, 建立完善的交通体系, 改变城市与城郊脱离的现状, 从而改变都市圈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来往状况, 带动经济的互相往来。

(二) 充分壮大城市群。根据城市群发展的具体需要,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与县城之间的交通网络, 促进相邻市、县的经济发展。在城市群中, 建立城市及城镇梯度结构, 设立上、中、下不同的区域功能区。在经过发展的若干年之后, 逐步完成由城市离散状态向连绵状态的过度, 使得城市群的形成促进一定区域的良性发展。

三、把握创新园区发展的空间维度

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 我们国家经济动力要从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为创新驱动, 创新可以带来新一轮的创业浪潮, 这对于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受影响的因素很多, 例如人才、技术、资金等, 而创新园区是各种创新要素的“聚集地”或者说是重要载体。

(一) 在秦皇岛建设一个科技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 可以在首都附近、周边建设一个科技城。首先, 秦皇岛环境宜人, 气候适宜, 非常适合科研人员在此地进行工作, 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 有了京秦高铁, 科研人员从北京到秦皇岛只需一小时就能往来, 保证了他们的交通便利。最后, 北京一些转移至秦皇岛科技城的研究单位及企业的科研工作人员, 必须要按北京户口管理。这样才能消除在科技城工作的北京籍科研人员的一些后顾之忧, 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当中, 提高科研能力和效率。

(二) 规划建立一些创新创业平台。根据当前网络时代的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是一种趋势, 构建面向广大人群 (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 的创业平台。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创业平台, 将创新与创业、孵化与投资结合起来, 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平台的创业环境。同时, 还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与帮助, 简化相关的行政手续, 完善投融资制度, 最大限度的激发创业人员的活力, 打造区域发展最有力的“引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经济维度】相关文章:

认识维度05-12

维度师德论文05-05

维度要求范文05-20

重要维度范文05-20

维度师德论文提纲09-16

五个维度范文05-19

适合性维度范文05-24

课堂观察维度范文06-03

员工绩效考核维度08-10

法官伦理维度研讨论文04-25

上一篇:现代建筑照明节能设计下一篇:企业会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