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经济政策范文

2024-04-23

经济与经济政策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下产生表现及危害进行了分析,随后提出了一些应对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分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经济 实体经济 分离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间本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然而基于金融经济自由化属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金融经济过度膨胀现象,致使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问题,严重限制了二者经济功能的发挥,并带来各种经济发展危害。基于此,有必要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进行研究分析,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下产生表现及危害

1.1 兼并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来临让国际贸易往来更为频繁,市场竞争因此变得越来越激烈。一些强大的金融机构为占取更多的资源与市场份额,开始去收购、兼并一些实力较小的机构,随着这种兼并现象愈演愈烈,导致本就有限的资源被过度集中在一个或少数个大规模的金融机构中,一旦这些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将会引发大规模的经济动荡,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此时政府便会伸出援手,确保金融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很多大型金融机构抓住这一点,心存侥幸,忽视破产带来的后果与影响,在经营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铤而走险”的风险经营行为,对于金融秩序的安全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1.2 实体经济遭受挤压

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基础,金融经济是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手段,二者互相促进,不可分离。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典型出现分离的现象便是金融经济过度繁荣,从而导致有限的市场资本被大量的套牢在金融经济中,致使实体经济资本不足,限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部分金融经济产品汇报周期过长,存在资金周转困难问题,还有的金融经济虽然投资回报可观,但相应的投资风险也非常高,如股市崩盘、跳水等,从而导致资本严重“蒸发”“缩水”。基于上述种种,使得市场资本发展严重受挫,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出现经济发展失衡问题。

1.3 经济度量失准

经济度量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所依据的重要标准之一,一旦出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出现分离问题,便是导致这种经济度量标准准确度大大降低,对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造成严重的影响。

例如,在金融经济发展中经常出现一些投机行为,并且一些金融经济产品的市值一直处在变动状态。当大量有限的社会资本从实体经济中转入到金融经济,基于经济资本的不确定性会使得一些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被掩盖,并且对于经济度量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大量的社会资本存在于金融经济中还会营造出一种“虚假的繁荣”,势必会造成经济度量失准,严重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2 应对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分离策略

2.1 加强政策调控

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二者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一旦两者发展速度失衡,如一方发展速度过快,另一方过慢,都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的发展的根基,一旦金融经济发展过快,脱离了来自实体经济的支撑,那么金融经济便成了泡沫经济,看起来很漂亮,但一戳就破,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同样,实体经济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经济发展的支持,金融经济使得资源分配更加高效合理,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此,需要相关人员在后续工作中,充分认识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合理做好二者的定位,并对其加强政策调控,促进实体经济得到平稳有效的发展同时,又能够使得金融经济在其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例如荣光降低对发展实体经济贷款的门槛,降低相应利率,并促进贷款期限延长等,即能够使得金融经济得到有效的培育,同时也为实体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2.2 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利用

相对于实体经济来说,金融经济更加自由,但同时也更加不可控,合理利用自由的金融经济,并结合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间有利的的影响关系,可以有效避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问题。首先,金融经济的自由化会提升资金存储利率,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使得金融融资途径变得更加丰富,避免出现政府过度干预问题,在市场自由调节机制下,金融经济使得资源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并有针对性,从而使得实体经济获得良好的收益,实体经济在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后,将会大量投入生產,实现更多的财富创造,反过来推动金融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为确保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始终以这种良性的态势互相影响共同发展,避免出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出现分离问题,就需要政府部门对于金融市场相关制度加以完善,使得金融经济自由化属性得到有效发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的同时,完善的金融市场制度又能够使其尽量规避掉自由化金融经济中存在的固有风险,使得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得到更好更加积极的利用,实现对二者分离的有效控制,推动两者实现共赢,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平稳顺利的发展。

2.3 注重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出金融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作用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应提升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应充分认识到实体经济乃立国之本,注重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出金融经济服务与实体经济的作用。尤其是国家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对巩固实体经济地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指导作用。2017年两会期间,国家总理李克强同志明确指出:“要做强实体经济,抓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止脱实向虚”。由此展现出国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这将会有效提升实体经济从业者的信心,从而在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下有效推动实体经济平稳顺利的发展。

其次,在地方政府方面,也要相应国家号召,针对于实体经济在各方面的发展,加大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在金融政策方面要结合实际向实体经济方向倾斜,综合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实体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与此同时,应要去金融行业向实体经济行业相倾斜,充分发挥金融经济服务与实体经济的作用,在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的金融制度保障下,允许并鼓励民间经济进行实体经济投资,促进实体经济平稳顺利发展。还应进一步规范化市场经营环境,加大外资引进与合作力度,从而切实有效的推动实体经济实现良好的发展,拉近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间的差距。

最后,在实体经济从业者方面,要想实现实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要改变经营思路,创新经营理念,促进服务水平与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从以往实体经济发展受挫原因来看,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实体产品同质化严重,仅仅靠产品过硬的质量显然不能满足当前消费者更加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因此需要实体从业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大力支持下,不断创新经营方法,不仅在产品质量上下足功夫,更要通过良好的市场营销,立足于为顾客提供更加全面多样化的个性服务,满足顾客个性化服务需求,做到“质量服务一手抓”,提升服务理念,加强品牌建设,为顾客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使得实体商品充分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凸显实体产品竞争优势,提升实体产品竞争力,推动实体经济实现平稳顺利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共同努力,需要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关系,提高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引导金融经济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同时,尽量规避其中的风险问题,加强对两者发展速度的控制,避免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问题,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平稳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都春峪.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2).

[2] 杨婧研.探究关于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J].经济, 2016(12).

[3] 尹婧.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探析[J].科研,2016(9).

经济与经济政策范文第2篇

摘要:民国经济思想史作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重要部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以当代期刊论文考察: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以人物经济思想研究为主,专题研究为辅而展开。但近年来有深入探讨民国经济学理论的趋势,研究视角和内容不断扩展。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不足,理论框架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特征不够明显。

关键词:民国;经济思想史;人物经济思想研究;期刊论文;专题研究;理论框架;学科体系

一、引言

民国经济思想史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经济发展大波动、思想文化大转型的时期,因而经济问题和矛盾相当突出与尖锐,由此引发的经济思想也相当活跃与丰富。但在改革开放前以至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大致说来,改革开放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成果问世;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也只发表了少量涉及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相关成果;真正开始系统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成果出现于20世纪之初;此后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领域呈现出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热潮。

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首先是从通史型研究开始的,然后在专题型研究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在通史型学术成果中,胡寄窗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对民国经济思想的论述打开了当代学者研究民国经济思想的大门;此后,马伯煌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下册)》也阐述了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的部分内容。专题型学术成果相对略多一些,如郑学益的《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钟祥财的《法币政策前后中国的货币理论》、曹均伟的《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思想》、叶世昌和施正康的《中国近代市场经济思想》、程霖的《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1859—1949》等。此外,一些研究人物或群体经济思想的学术成果也涉及到了许多民国时期的内容,比如胡显中的《孙中山经济思想》、钟祥财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经济思想史》、孙大权的《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和李翠莲的《留美生与中国经济学》。

专门对民国经济思想史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严清华和邹进文的论文《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构想》提出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领域中专题型研究民国经济思想的基本思路[1],此后相关成果不断涌现。这方面已出版的著作如孙智君的《民国产业经济思想研究》、邹进文的《民国财政思想史研究》、李蓉丽的《民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宋丽智的《民国会计思想研究》和张霞的《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等。

随着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回顾其研究状况的综述型论文也相继出现,其中有一些成果包含了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状况的内容。比如郑剑顺的《1949年以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2]、刘甲朋和魏悦的《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综述》[3]、程霖的《20世纪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以学术著作为主的考察》[4]、付志宇和缪德刚的《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总结与展望》[5]、张亚光的《近30年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回顾和展望——对象、方法与学科建设》[6]、朱鸿翔和孙溦的《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基于学术论文的考察》[7]、苏全有的《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8]。

近些年来,学术界形成了一股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热潮,因此有必要专门对当代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丰硕成果进行全面总结。而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成果重要的展示平台,其刊载的论文能够充分展现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状况。鉴于此,本文以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期刊论文为考察对象,探讨当代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特征,展望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工作可以更好地以目前已有的成果为基础,也有利于推进和深化民国经济思想史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为促进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服务。

二、当代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特征

本文选取的考察对象全部来源于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论文。由于中国知网并没有对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论文进行单独的分类,因此本文选取期刊论文的方法是首先在中国知网页面精确搜索全文中既包含“民国”也包含“经济思想”这两个重要词汇的期刊论文,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为1979年至2011年①,满足上述条件的论文总共有2 530篇;然后根据这2 530篇论文的内容,筛选出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论文,总共589篇。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有学者发表过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论文,比如赵靖先生在1962年发表了《康有为的经济思想》,但是论文数量极少,民国经济思想史的大规模研究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之初发表的期刊论文绝大多数是对之前研究成果的补充和延续,集中探讨“五四”之前的经济思想,研究对象和内容还没有出现广泛的扩展。因此,本文未将1979年以前发表的期刊论文纳入考察范围不会对整体性统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另外,通过文章所含词汇搜索论文的方法难以搜集到本领域所有的论文,在考察对象的全面性上肯定存在一定不足。但是,对“民国”和“经济思想”两个词汇的搜索应该能够囊括大部分兼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期刊论文。为了尽可能消除589篇论文的样本误差,本文只将经过考察得到的显著统计结果作为期刊论文研究的整体特征进行阐述。

(一)人物经济思想是期刊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在本文考察的589篇论文中,427篇论文对人物经济思想进行了研究。1979—2011年,每年发表的以人物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的期刊论文占当年所有发表期刊论文的比例,除了2004年和2008年为40%~50%,其余每年均超过50%,详见图1。因此,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期刊论文以人物经济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427篇以人物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的期刊论文中,179篇对孙中山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探讨,占据41.9%的比例。赵靖的《孙中山关于在经济发展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中国近代振兴实业思想的总结——论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和《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伟大先驱——论孙中山的开放主义》,陈可清的《试论孙中山的经济建设思想》,王功安的《论孙中山经济思想》,赵靖、陈为民和郑学益的《中国近代经济管理思想遗产中的珍品——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叶世昌的《孙中山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曹旭华的《孙中山货币理论述评》,吴景平的《孙中山建立近代银行的思想主张与实践》,严清华和李蓉丽的《论孙中山“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钱津的《论孙中山建国大纲的经济思想》,《论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中国特色》和《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辨析》,周建波的《孙中山的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思想评议》,孙智君和严清华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钟祥财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的价值层面》,赵泉民的《孙中山的合作经济思想论》,孙智君和朱凯的《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研究》,张亚光的《现代化视野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孙中山〈实业计划〉释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经济学说是中国百年来经济理论创新的三大里程碑之一[9],以此为基石的孙中山经济思想涉及广泛的经济领域,并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对于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者而言,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深远的研究价值。

(二)专题研究期刊论文的增多

经济思想史通史型著作基本以人物或者学派的思想为线索进行编撰,因此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初期,为了配合中国近代经济思想通史的编撰,几乎所有的期刊论文以人物经济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虽然专题研究“将一定历史阶段及其整个发展过程的思想全貌割裂开来,不符合史学著作的基本要求”,但是专题研究也“能给读者对每一专题有一个系统的理解”[10]。随着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工作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进行专题研究,以此更加系统地把握同一个专题内百花齐放的经济思想及其演变轨迹。

在本文考察的589篇期刊论文中,专题研究的论文总计143篇。由于当年发表的专题研究论文在当年所有发表论文中的数量占比可能在某些年份出现大幅波动,这会对趋势判断产生干扰,因此本文通过计算累计占比使统计结果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平滑,以此清晰地显示趋势的变动。累计占比的具体计算方法是将每年截至当年发表的专题研究论文累计篇数除以截至当年发表的所有论文累计篇数。1979—2011年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累计占比结果详见图2。图2清晰地显示,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累计占比呈现出上升趋势,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增多。

对民国经济思想史进行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涉及到了广泛的经济专题。刘方健的《民国时期的经济研究》在对民国时期的经济期刊和经济研究机构进行阐述之后,通过专题的形式对民国时期经济研究最多的七个领域进行了简要论述。在研究民国时期金融思想的论文中,程霖的《西方银行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和《近代中国中央银行制度思想演进》、朱华雄和李俊的《民国时期金融思想发展中的三大流派和三大主题》,都是研究用力深厚的作品。张秋雷的《中国农村土地经济思想研究概要(1924~1949)》、邹进文和王芸的《国民政府时期乡村经济建设思潮研究》、程霖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造模式与发展路径——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的探索》、彭立峰的《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思想述评》、程霖和毕艳峰的《近代中国传统农业转型问题的探索——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都对民国时期复兴农村、振兴农业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索。“统制经济”思潮曾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引起过广泛争论,因此当代学者对此的研究也相当丰富。黄岭峻的《20~4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计划经济”思潮》及其与杨宁一起撰写的《“统制经济”思潮述论》、郑会欣的《战前“统制经济”学说的讨论及其实践》、钟祥财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是其中的代表作。民国时期的“立国之争”也是学术界研究较多的专题之一,钟祥财的《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立国之争及其理论影响》和《对20世纪上半期“以农立国”思想的再审视》、张霞的《现代化浪潮的经济思想回响——近代中国的三种立国思潮》,都是受到学术界肯定的成果。另外,一些学者在其他的专题领域也出产了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比如赵晓雷的《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工业化思想发展评析》、王同勋的《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赵泉民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合作主义思潮论析》、聂志红的《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保护思想》和《民国时期的工业区位思想》、黄岭峻的《中国现代“自由经济“思想钩沉》、宋丽智的《国民政府时期超然主计思想变迁研究》、孙智君的《民国时期产业结构思想的变迁》、阎书钦的《抗战时期经济思潮的演进——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兴盛到对自由经济的回归》、徐敦楷的《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邹进文和李彩云的《中国近代地方政府间财政分权思想研究》。

(三)政界人士经济思想的研究较多

由于人物经济思想研究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期刊论文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对哪些人物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哪些人物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样的结构分析相当必要。民国经济思想的主体绝大部分来自于政界人士、知识界人士和商界人士,于是本文将期刊论文研究的具体人物按照上述三个群体进行分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是其思想形成的来源之一,但是当前从事的主要工作将会对其当前的思想立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于群体分类模糊的人物,本文以其在民国时期主要从事的工作作为群体划分的依据。比如张謇,他既有知识分子的背景,也有过显耀的仕途经历,但是在民国时期,其主要工作是经营大生纱厂,因此本文将其划归到商界人士之中。

在本文考察的427篇研究人物经济思想的期刊论文中,288篇论文研究政界人士经济思想,77篇论文研究知识界人士经济思想,68篇论文研究商界人士经济思想。②每年发表的所有以人物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分别以政界人士、知识界人士及商界人士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占比情况详见图3。③从中可以看出,每年发表的研究政界人士经济思想的论文占比始终不少于另外二者的占比。

由此可见,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人物主要集中在政界。除了孙中山,一些研究学者对其他政界人士的经济思想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尤学民和汤可可的《朱执信的财政金融思想》、姚家华的《略论朱执信的经济思想》、《廖仲恺经济思想述评》和《廖仲恺的中国贫富论》、吴传清的《论宋教仁的经济发展思想》、严清华和杜长征的《孔祥熙经济思想初探》、叶世昌和丁孝智的《孔祥熙的经济思想》、张霞的《阎锡山的“三农”思想研究》,都是对人物经济思想进行探析的优秀成果。

(四)对知识界和商界人士经济思想研究的增多

在分析知识界和商界人士论文占比的过程中,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趋势变化,本文采取与分析专题研究论文占比同样的统计方法,分别计算每年截至当年发表的研究知识界或者商界人物经济思想论文的累计篇数除以截至当年发表的所有研究人物经济思想论文的累计篇数的结果。图4显示了1979—2011年发表的研究知识界和商界人物经济思想期刊论文累计占比情况,图中的曲线说明知识界和商界人物经济思想研究的期刊论文累计占比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对于知识界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1997年以来,其期刊论文累计占比始终处于上升之中。虽然图3说明民国时期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以政界人士为主,但是图4展示的趋势表明,随着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当代学者增加了对民国时期知识界和商界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

在研究民国时期知识界人士经济思想的期刊论文中,李文珊的《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叶世昌和苗欣宇的《陈翰笙民主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孙智君的《刘大钧的产业经济思想述评》和《民国经济学家方显廷的农业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吴传清的《论任美锷的中国工业区划方案》和《陈振汉的工业区位经济思想研究》、蔡志新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经济思想论析》和《著名会计学家徐永祚经济思想评析》、张霞的《“三农”视野下的〈农业与工业化〉——张培刚“三农”经济思想研究》和《民国农业问题研究的“技术派”:卜凯视野下的中国农村与农业》,都是非常优秀的成果。学术界对民国时期商界人士经济思想也进行了深入探讨,钟祥财的《穆藕初农业思想略探》和《穆藕初后期的经济思想》、姚家华的《略评张謇的实业救国论》、吴传清的《穆藕初的经济发展思想述评》、赵泉民的《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时期的经济乌托邦主义——薛仙舟的合作经济思想刍议》、赵波的《穆藕初科学管理思想及其实践论略》,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上述论文中所探讨的商界人士,普遍在知识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只是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商业经营。张謇是清末状元,国学功底非常深厚;穆藕初与董东苏翻译了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的原理》,对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传入中国贡献很大;薛仙舟曾经任教于复旦大学,对国外的合作运动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他们各自知识的积累为他们的商业经营提供了理论上的帮助,同时知识和实践的互动也丰富了他们的经济思想。另外,近些年来,除了单个人物之外,群体研究也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涌现出不少佳作。孙大权的《中国经济学社的兴衰及其影响》、颜敏的《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农村派”研究综述》、吴敏超的《“中国经济派”考》、周建波和颜敏的《“中国农村派”的土地所有权思想探微》及阎书钦的《外资外贸与中国工业化——抗战后期国统区知识界关于战后建设问题的讨论》分别对某个知识界群体的经济思想或者整个知识界对于某个问题的思考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三、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展望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近代化转型时期,各种经济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留下了许多值得当代学者仔细探究、深入挖掘的经济思想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学术风气的逐渐开明为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本文所考察的589篇期刊论文发表时间的分布来看,2000年以来,每年发表的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不少于20篇,而且2004—2011年发表的期刊论文篇数之和接近总篇数的一半。随着近些年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其研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鉴于此,本文通过考察所选取的期刊论文,总结和归纳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趋势,对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进一步深入对民国经济学理论的研究

由于古代中国未能出现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研究,西方经济学在清朝末年才传入中国,因此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薄弱。并且面对社会大变革和国家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民国经济思想以政策化的经济主张为主。于是,在当代学者对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以政策化经济主张为表现的政治人物经济思想占据较大比重。而且民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大多有过仕途的经历,比如马寅初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委员长,刘大钧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处长,何廉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常务次长、资源委员会代理主任等行政职务。因此他们的经济思想中依然有着不少政策化经济主张的内容,这些内容受到了当代学者更多的关注。然而,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思想重要的组成部份之一,在经济思想史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得以创立,当时的经济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和发展经济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因此,民国经济学理论具有相当的研究内涵和理论价值,值得当代学者深入挖掘。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当代学者开始重视对民国经济学理论的研究。

唐任伍的《“五四”前后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叶世昌的《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建国前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赵晓阳的《西方经济学的传入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李源涛的《20世纪30年代的食货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郑娟和梁捷的《中国经济调查与中国经济学的兴起:1927—1937》、钟祥财的《试析20世纪30年代有关中国古代经济方法论的歧见》、王昉的《经济学方法论与经济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20世纪20~40年代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引进和讨论》、邹进文的《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孙大权的《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学与经济思想》,都对民国时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或者经济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此外,杨永华的《20世纪中国经济学回顾》、林毅夫和胡书东的《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也有相当篇幅对民国经济学发展进行了追溯。

(二)考察视野的不断扩展

随着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考察视野也不断扩展,主要体现在视角和内容两个方面。在考察视角的扩展方面,民国经济思想史考察的视角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人物著作和人物讲话为主,近些年来,一些研究成果从新的视角去解读民国经济思想,挖掘出了更多的思想内涵。王欣瑞的《从〈东方杂志〉解读民国乡村建设思想》从民国时期期刊的视角来分析民国的乡村建设思想;吴传清的《民国时期工业区位、区划思想史料钩沉》对民国时期工业区位、区划思想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挖掘,从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视角丰富了经济思想史料的搜集;张亚光的《民国金融思想的发展轨迹——对1910—1949年金融出版物的统计分析》和《中国近代金融学教育考探》分别以民国时期的金融出版物、中国近代金融学教育的创立和发展为视角研究民国金融思想的演进。另外在考察的内容方面,虽然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以民国时期讨论最多的农业、土地、工业化道路、国际贸易、金融、财政和战时经济为主,但是考察的内容还是呈现出一定的扩展。杨兵杰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工资制度思想评析(1927—1937)》、毕艳峰的《20世纪20~4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评析》、周建波和马亦欣的《投资人力资本,重建乡村经济——晏阳初乡建理论的经济学分析》,分别对工资制度思想、农村剩余劳动力思想和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剖析,这些内容在2000年以前很少被学者进行系统的研究。

(三)重视经济思想史研究与经济史研究的融合

虽然,在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可以抛开经济史的背景,对经济思想的演变轨迹进行梳理,利用现代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上的经济思想,总结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但是也不能否认,任何一种经济思想的产生都会受到当时特定经济环境的影响。学者不应该仅仅以理性重构的方法探寻经济理论中的绝对真理,还应该充分考虑特定的经济环境和人物的立场,以历史重构的方法探究经济思想在当时产生的相对合理性[11],这就需要在经济思想史研究中融入经济史的背景。

经典的经济思想都产生于某种特定的经济环境。《国富论》问世于工业革命的初期;新古典主义在经济学界发展和辉煌的年代正好是欧洲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期;如果没有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理论界主流学派的时间或许会推后。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会影响经济问题的产生和经济思考的广度、深度,而且经济思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制定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状况。因此,经济史不但是研究经济思想史的重要背景,而且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之间存在着互动。鉴于此,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也需要将经济史研究融入其中。徐建生的《民国北京、南京政府经济政策的思想基础》、程霖和韩丽娟的《论国民政府时期关于农业金融制度建设的四种模式》、王昉的《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地权关系及制度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张忠民的《孙中山国家资本思想及其对南京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影响》、王昉和熊金武的《从“涨价归公”思想到土地增值税制度——兼论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的关系》、宋丽智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东方回应》都是将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与经济史研究相融合的优秀论文。

(四)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需要为今天的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经世致用的价值

从实践意义上讲,研究过去的经济思想能够借鉴人类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当时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以此有助于为今天所面对的经济现状找到正确的解读,为今天面对的经济问题找到合理的对策。世界在发展,但是没有人否认历史存在重演的可能性。当现在和未来呈现出与过去某种相似的客观条件时,过去的经济思想也许可以给当前的经济研究者提供思维上的启发。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就给凯恩斯带来过这样的作用[12]。

虽然绝大多数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当代期刊论文都在为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或者经济政策提供借鉴,但这些论文的主要着力点是论述思想。因此,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体现了更大的理论价值,而对实际经济的指导作用并不突出。如果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能够对今天中国经济出现的具体问题给予更多有益的启发或者合适的建议,那么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必然会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这将有利于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民国时期不但是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在民国中期,中国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已基本确立。由于经济发展主线决定经济思想的发展主线,因此民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主线应该是市场经济理论的演进,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中国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具有历史借鉴意义[13]。当然,与民国时期相比,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和社会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时代背景与民国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之间的区别。研究者们只有扎实掌握民国经济思想史的内容,深刻思考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准确把握当前与民国客观历史条件的区别,才能够从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给予当代中国经济有价值的借鉴。比如马涛的《孙中山的货币革命论及现代启示》阐述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一个货币锚问题,即纸币发行需要以商品货物作为保证,以此对我国当前货币无锚滥发的现状提出借鉴;熊金武和王昉的《“涨价归公”正义——对今日中国土地征收制度和房产税制度的反思》通过对孙中山先生“涨价归公”思想的探讨,给予了当今中国扭转土地财政困局一定的借鉴。

四、结语

民国经济思想史作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一部分,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受到学术界太多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学术成果。从本文以当代期刊论文为考察对象的统计结果来看,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以人物经济思想研究为主、专题研究为辅进行展开,不过学者们进行专题研究越来越常见;研究的人物对象虽然以政界人士为最多,但是对知识界人士和商界人士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从近些年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学术界会进一步地深入探讨民国经济学理论,这将丰富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内涵;另外,研究视野会在视角和内容两个方面不断扩展,这将有利于学者们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提出新思路和新观点;同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会重视与经济史研究的融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看待经济思想,有助于提升民国经济思想生命力的持久性;最后,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会为今天的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经世致用的价值,这将增强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从本文考察的当代期刊论文来看,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不足,理论框架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特征也不够明显。不仅是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在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学科体系方面”同样“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14]。由于经济思想史的学科特点,经济思想史研究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兼容。但是作为学者,应该在保持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特色和继承老一辈学者肯坐“冷板凳”、刻苦钻研经济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去借鉴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丰富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手段,“实现理论要素的提炼、理论演进的累积和理论线索的勾勒,揭示出随时间运动而演化的经济思想‘过程’的节奏和脉络”[15],以此更加符合现代经济学的科学品质。并且,民国时期作为距离当代最近的历史时期,其经济思想中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因素并不少见。因此,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学者们可以尝试合理、合适地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这不但有利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且也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注释:

①本文对于期刊论文的搜集工作截止于2012年2月23日。由于中国知网的论文收录时间较发表时间存在滞后,因此本文未能包括所有2011年发表的论文。

②有些论文对属于两个不同群体的人物进行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因而在此存在重复统计的情况。

③为了在占比计算中不影响作为分母的论文总篇数,因此对属于两个不同群体的人物进行经济思想比较研究的期刊论文,在此统计为这两个群体各计0.5篇。

参考文献:

[1][13]严清华,邹进文.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构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郑剑顺.1949年以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J].史学月刊,2002,(5).

[3]刘甲朋,魏悦.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综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5).

[4]程霖.20世纪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以学术著作为主的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4).

[5]付志宇,缪德刚.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总结与展望[J].上海经济研究,2008,(10).

[6]张亚光.近30年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回顾和展望——对象、方法与学科建设[A].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会议论文[C],2008.

[7]朱鸿翔,孙溦.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基于学术论文的考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4).

[8]苏全有.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学术探索,2010,(3).

[9]严清华.中国百年经济理论创新的三大里程碑[J].经济评论,1998,(3).

[10]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歧见[J].学术月刊,1986,(3).

[11][12]赖建诚.经济思想史的趣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32.

[14]程霖.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九届年会综述[J].财经研究,2001,(1).

[15]赵晓雷.经济思想史学科界定及研究方法的技术性要求[J].经济学家,2005,(3).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经济与经济政策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发展虚拟经济。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重要课题。事实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作用。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所谓虚拟经济是指虚拟资本的持有和运动,既包括股票、债券、外汇等传统金融资产又包括由金融创新所派生和组合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

2.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的产生是以货币的出现和信用的发展为前提的,而货币与信用则是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的结果,因此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没有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我们可以看到,在实体经济中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使经济主体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正是为了规避实体经济活动风险的需要,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所以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运行状况,实体经济状况良好,则虚拟经济的运行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实体经济出了问题,虚拟经济的运行就会受到影响。一定的实体经济活动规模决定了虚拟经济规模不可能无限膨胀。

另一方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非同步发展,而是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的,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虚拟经济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资本价值量的可变性以及资本追加和撤回的便利性与随意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它具有降低风险、增加流动性等功能。

3.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3.1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即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基本工具。虚拟经济通过有效的信息揭示及相应的金融创新,可以处理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激励问题;可以通过资产价格的信息功能来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投资业绩的优劣,使虚拟资本可以迅速从效益低的领域流向效益高的领域,促进优良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重组,提高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

3.2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储蓄的不断上升会限制生产投资的增长,使许多生产过程因缺乏投资被困在没有经济效益的规模上。虚拟经济则可以其流动性和高获利性吸引大量暂时闲置和零散的资本投入到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上,全社会的沉淀资本就由此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的资金需要。

3.3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

各项投资经营活动常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风险,特别是当经济发展中间接融资比例过高时,这不仅使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也加大了企业的利息支出使成本开支上升。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则为风险转换为现实收益提供了转换机制,成为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如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套期保值和转移风险。如果没有多种多样的保值方式和避险手段,从事实体经济活动的主体就只能自己承担风险,从而使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抑制。

3.4有利于产权重组深化企业改革

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实物资产商品化、证券化,不仅在技术上解决了实物资产转让的困难,更可以打破所有制、地区和行政隶属关系的界限,通过产权的分割、转让、组合和控制等手段加速资本流动,促进企业完善组织制度。

3.5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虚拟性更强,自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出现使其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据统计在金融市场上的外汇交易有90%以上是和投机活动相关的;风险性更大,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可以使较小资本控制几百倍的资金,有着明显的放大效应从而加剧风险;稳定性更差,同实体经济比较而言,影响虚拟经济变动的因素更多,其稳定性更差。如果虚拟资本在现代经济中过度膨胀则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3.6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加大实体经济动荡的可能性

虚拟经济若以膨胀的信用形态进入生产或服务系统,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那些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使得虚拟资本交易的利润和风险成倍增加,在预期风险与预期收益的心理影响下易造成投机猖獗,谋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会使微观经济主体陷入流动性困境,带来经济动荡甚至是陷入经济危机。

3.7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

由于虚拟经济的价格形成更多会受到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如果出现对虚拟资本过高的预期,使其价格脱离自身的价值基础,从而会导致实体经济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脱离其价值上涨,形成虚假的经济繁荣。人们的预期收益率较高,将使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金融市场和房地产等领域,严重影响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和投资资金供给不足,企业破产频繁,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呆坏帐。

3.8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还会掩盖经济过热

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着双重价格机制,在经济过热时期的通货膨胀会从商品市场转向资本市场,其间股价一路攀升,通货膨胀通过股票转移到资本市场,形成了一种掩蔽式的通货膨胀,由此掩盖了经济过热。

4.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4.1积极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资产投资和交易的回报就没有坚实的基础,而目前国有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等不合理、资本严重固化、缺乏流动性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行业布局、地区结构以及国家所有制进行调整,努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要使国有资本活起来,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应通过政策性扶持、鼓励民间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以技术商品化为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4.2适度发展虚拟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适度发展虚拟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改造和提升实体经济。目前我国直接融资比重比较小,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规模小、品种少、运作不够规范;金融创新也是刚刚开始。因此应当借鉴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经验,积极探索虚拟资本的新形式以及虚拟资本交易的新技术,促进实体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在增强防范和消除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把开发具有避险和保值功能的各种衍生工具作为虚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点。

4.3完善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

由于虚拟经济自产生之日起就蕴涵着内在的不稳定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网络化电子化手段加强,使得金融交易市场呈现出较强的多变性,特别当金融扩张超过了经济贸易的增长速度时,以资金融通和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资本运动使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增加,若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必然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应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督,建立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同时要规范证券市场的操作,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管理,监控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和投机。我们要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虚拟经济各层次的发展,审慎有序地开放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要重視研究虚拟经济[J].中国经贸导刊,2003(2).

[2]刘骏明.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经济与经济政策范文第4篇

1 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特征

1.1 煤炭消费特征

在我国的工业消费当中, 其中发电和炼焦行业对煤炭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这两个行业的煤炭消费每年要占据全国开采煤炭量的一半以上。另外, 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也对煤炭消费有着极大的需求, 但是随着其他新兴的能源的发展, 我国在生活上面对煤炭的消费逐年在降低, 转由天然气等资源代替煤炭资源。

1.2 经济增长特征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957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068亿元, 到2016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72万亿元, 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率超过9.9%。我国的人均生产总值也由1957年的168元增长到现在的49351元, 并且在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

2 煤炭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煤炭经济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煤炭消费的增长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我国的经济增长对煤炭经济有一定的依赖性。第二, 国家经济的增长是煤炭消费发展的前提, 只有经济增长才能够促进煤炭消费的进一步增长和煤炭资源科学合理的开采与利用。虽然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但是经济的增长不能过于依赖煤炭资源的开采, 煤炭资源虽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种动力, 但是过于依赖于煤炭资源会严重阻碍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因为煤炭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过度的开采会带来煤炭资源的耗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

2.1 煤炭消费影响经济增长

社会经济的增长需要煤炭资源的投入使用到产出, 煤炭资源为我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保证, 利用煤炭资源能够推动工厂的机器生产。因此, 煤炭资源的供应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在工业生产中, 没有煤炭资源的支持, 就不会顺利的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生产产品的产出。在一定的程度上, 煤炭资源的消费能够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煤炭资源是国家经济增长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之一。

2.2 经济增长影响煤炭消费

国家的经济增长离不开的煤炭资源的支持, 但是煤炭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国家不能够对其随意开采, 应该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发利用。经济的增长能够为煤炭的消费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推动了煤炭资源的需求量, 只有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才会对煤炭资源产生更大的需求。经济的增长也为煤炭的开采带来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在开采的过程中更加的科学化, 更加的注重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束语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工业生产中的必需品, 煤炭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作用, 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促进着煤炭资源更加科学合理的开采。但是我国的经济不能过于依赖煤炭资源的消费, 应该向现代化、科学化的行业转型。只有协调好煤炭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才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提高煤矿开采的质量和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摘要: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有限的自然能源对我们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煤炭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所必须要的物质基础之一, 煤炭经济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联系。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省, 山西省的经济增长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依赖于煤炭资源, 在短期时间内山西省的经济离不开煤炭资源的开采。因此, 山西省应该要提高煤炭的勘探、开采以及清洁净煤的技术, 节约煤炭资源。我国对于煤炭资源的合理发开和利用, 能够极大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的煤炭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分析煤炭经济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煤炭经济,经济增长,关系

参考文献

[1] 车亮亮, 韩雪, 赵良仕, 等.中国煤炭利用效率评价及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 (3) :104-110.

[2] 吕连宏, 薛婕, 杨占红, 等.中国省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 2016, 32 (11) :47-52.

经济与经济政策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将重点阐述国际贸易往来产生的各项优、劣势,多方位介绍各国与企业集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国际贸易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与机遇,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应对措施。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背景;国际贸易;优势;劣势;应对措施

国际贸易作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市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途径,在当前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与过往明显差异下,各时期的国际贸易特征表现不尽相同。自从我国开始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截止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活动的開放性已实现跨越式提升。但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时期、新形势,如今贸易市场的构成情况与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所持有的综合影响力存在部分不契合。对此,应积极透彻了解、深度理解当前国际新态势下的国际贸易结构,以此多角度筑牢我国对外开放方略的实施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往来呈现出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表现

由于时代的变迁以及市场经济的长足进步,经济全球化迎来了发展新契机。基于此,国际贸易往来将会对全球各个国家形成较为现实的重大影响,促使其跟随国际贸易的新进展做出相应应对举措。而立足于广义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需求全球化趋势的进展,有效维护了世界发展秩序的有序性与稳定性,这也对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1]。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市场中跨国企业占据了核心地位,这样一来,将会直接或无形的助推国际贸易连续达成发展新突破。换句话说,良好、和谐的国际贸易在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方面具有较为优质的天赋潜能,完全彰显出了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势头日渐猛烈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企业怎样才能平稳、自然的与经济全球化队伍相融合、匹配,国际贸易往来究其根本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哪些方面的的积极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并进行简要分析。

一是需求全球化。跟随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步伐,社会大众对各个国家较为优质、龙头的各类别企业、产品、项目等领域接收到了更多正确性认知,大众对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逐渐严苛的同时也在向国外延伸、拓展。另外,我国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走向带动了大众生活质量水平的增高,部分大众对日常必备商品与服务享受不再满足、受限于本国范围内,通过互联网技术、被引进的实际国外商品、旅游等多样化渠道对国外文化、行业加强了认识、了解,致使大众的消费层次与日常需求发生了深刻转变。因此,经济全球化也同样可以作为大众感受、体会世界的有效性途径,且大幅度提高了消费品味。而大众对消费需求与购买欲望的逐步强烈、旺盛,较大程度推动了国际贸易市场的蓬勃发展。二是世界运转稳定。无论在哪一时代中,发展与和平均为世界进步的总基调。总览当下各国局势,再次发生大范围的战争事件可能性较小,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对普通大众带来战争恐慌、战后灾害等无法磨灭的惨痛恶果。而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世界各国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相互制约、制衡与帮扶支撑,对国际贸易活动来说这不仅是进步的巨大优势,也是发展的有利时机。能够促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交互、协同合作,在协作搭建的经济桥梁上,会共同为世界经济提供健康、稳定的外部交易空间,维护世界昌盛,促进本国繁荣。三是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迎来经济改革新契机。处于经济全球化国际环境中,即使部分发达国家的形象长期保持着主导角色,但也不能阻挠、阻止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接收发展新机遇。回顾21世纪初期到今日,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崛起趋势势如破竹,大规模的扩宽了国际贸易的覆盖领域,国际贸易层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加深,使得各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状态日趋纵深发展。

2劣势表现

2.1某些国家发展遭受严重威胁

总结“量变引起质变”的客观科学规律,国家只有将所推行的对外进出口贸易内容陆续丰富后,才可以在国际贸易平台中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但各个国家的现实情况大有不同,部分经济体系较为单一化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通常以弱势、落后的地位身份出现。尤其是针对性限制政策出台后,诸多国家生产的商品无法出口售卖到国外市场,商品流通受限使国际贸易的往来频率随之降低。虽然一些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可以得到国际贸易市场的另眼青睐,为其单独增添市场份额,然而恶性竞争注定不能长时间延续。因为时代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结合世界的变局,这种特殊性优势甚至会演变为困扰、阻碍国家发展的严重弊端。此外,就部分国家而言,对进口商品的高度依赖,忽略、无视本国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提升与自身经济的发展,将会致使国家经济增长方面陷入受制于人的尴尬境界。过度依附于他国,长此以往,在国际贸易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会缺乏话语权、丧失参与资格,深刻危害到本国发展进程。

2.2贸易保护主义牵制国贸发展

当前时代中,众多国家接连制定、颁发了大量对外贸易保护政策,旨在维护、突出本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往来利益,甚至以政治频繁压制形式强推贸易战。在短时间内这类出台的政策规章在本国经济保护层面可以充分发挥出显著的作用价值,但并不具备前瞻性与全局性,间接闭塞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之路。一方面,这种保护主义对向外出口的本国企业产品在国外贸易市场中的循环流通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地位摇摇欲坠;另一方面,互相组建的贸易防护壁垒会促使贸易往来活动处境艰难,在威胁本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地位的同时,也会侵害到本国大众正常购买外国企业商品。以美国部分行为举例,最近几年,美方频频向我国主动实行贸易制裁,贸易战的打响除了为不利于两国维持的经贸和平合作战略外,也为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增设了屏障,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失衡。

2.3严重冲击部分国家国贸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深层次实施阶段虽然为市场经济走势带来了良好导向,但也大或小的冲击到了部分国家的国际贸易往来市场。参加国际层面贸易竞争的各个参与方中,某些老牌企业在其中将会面临缺乏时代竞争优势的严酷挑战,一旦无法有效克服企业发展会衍生出生存问题。另外,还有一些传统、平民化的商品被国际贸易市场中逐渐涌现出的新型、先进商品彻底取代。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现象在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且有不断深化的趋势。国家若执迷这种传统行业领域固化发展,不懂自行变通、创新,在国际贸易往来市场中所收获到的实质性经济利益可能会大大减少,对国家、本国企业的发展也会形成较大冲击与严峻考验[2]。

二、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中国际贸易往来的实践举措

1政府部门应增加帮扶力度

政府部门作为本国企业进步、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后盾,尤其站在新时期发展道路中,国家實施的有关对外开放政策的放开程度明显提高。面对日新月异、起伏不定的国际贸易情势,政府部门应强调自身带头引领责任与宏观调控职责,助推本国企业在对外开放的大变局下获得健康成长、发展。推出保障机制,完善法律规定,将融洽、良性竞争的国内、国际贸易平台悉数提供于本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政策条例方面,政府部门也应给予最大便利,重视维护本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往来市场中的合法权益与利益,避免个别国家有意损害、干扰本国企业发展。加强指导,鼓励数量更多的本国企业大胆达成“走出去”战略任务、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升华企业竞争实力。

2有效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各个企业应依托自身宏观发展战略,细致化统筹制定企业发展决策,注重创造、创新能力的锻炼、强化。以此增长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影响力,实现企业稳定、健康长远发展目标。

一是高新技术研发。企业应按照自身产品结构,在确保产品加工设备、工艺技术、品控把关等生产流程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探究、剖析相关技术操作,通过深度的技术研发、创新,突破部分技术被国外企业的全面垄断瓶颈,做出弯道超车表现。二是建立自主品牌。纵观我国各类别企业品牌建设情况,存在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品牌定位相对模糊问题,为了解决“贴牌生产”这类不良问题,中、小型企业还需与时俱进的跟随国际贸易大形势。挖掘企业优势、发挥企业特色,建立起代表性品牌认知。巧妙运用推介与宣传,增强品牌效应,使品牌成为国际贸易竞争中的软实力。只有企业紧跟时代发展走向,灵活应对国际贸易新局面,关注企业创造、创新意识的塑造,增强抗风险能力,才能够在国际贸易往来市场中保持主动身份[3]。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下时代中,国际贸易往来日渐重要且逐渐密切。就我国国际贸易现状来讲,大量企业勇敢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往来活动组建中,已经成为其中愈发重要的贸易角色。

参考文献:

[1]孜热·白力克.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应对策略[J].国际公关,2020(07):297-298.

[2]马晓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往来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2):125-126.

[3]钟佳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应对策略[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9):8.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63)

经济与经济政策范文第6篇

摘 要: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代表着世界各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我国应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应对国际社会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更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低碳经济对于我国以非可再生资源消耗为主的传统经济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首先从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对于自身和世界的重要意义,并揭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可以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低碳经济;现状;对策

低碳经济是针对世界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概念。世界人口已经达到70亿,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能源消耗都在增加,而能源的过度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越发严重,将不利于世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低碳经济,降低排放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世界上每个国家应该义不容辞的履行环保的义务,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更不例外。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首先,高碳行业的发展,使能源的消耗形成了恶性循环,加速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竭。世界人口的增加导致对产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这就迫使生产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对能源的消耗。很多政治问题和局部战争都是由于能源问题而产生的,能源的日益枯竭将不利于人类的未来生存。

其次,对煤炭和石油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法挽回的环境污染和人居环境的恶化,而由于对生态环境的不重视,导致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情况越发越重。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国际社会要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总人口占全球人的20%,但陆地面积仅占全球的7%,淡水资源更是少,面对资源供给的不足,我们必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其由粗放经营转型至集约经营,由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更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较快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里能否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在很大上程度由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因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与措施,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发展好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更平稳的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是很严重的,这就导致低碳发展模式的转变阻力很大,我国的能源结构的碳含量很高。高碳的能源结构对于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没有摆脱传统粗放型经济的阴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的代价是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过度耗费。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比例增加,使高污染的能耗的企业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新常态的战略,但是在此之前,对环境治理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今后的经济转型和环境的治理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其次,我国正处于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转型过渡的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碳气体的排放在所难免,这是工业化的标志。我国的人口达到了将近14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进入新世纪,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这些建设都会增加能源的需求量。能源市场的供不应求,造成了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研发的主动性不强,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对高碳能源的依赖程度。

最后,我国的创新技术总体水平落后,这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技术攻坚的最大难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向低碳的转型是需要技术研发为基础而得以实现的,而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不高,技术开发能力和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较差,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因此,经济转型的阻碍重重。

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加快构建低碳型社会

我国正在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把战略分为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在高污染高能耗的地区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工作,并逐渐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些低碳产业示范园和低碳城市实践区。争取到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在我国进行全面低碳试点工作。各级政府也可以在其行政区域内进行低碳社区和低碳商圈的运营工作,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辐射到整个行政区域内,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努力成为全国建设低碳社会的标杆。可以在高能耗和污染严重的行业里进行低碳产业的试点,如冶金、电力、建筑、化工等传统行业,这些都是低碳经济能否实现转型的关键领域。同时,要做好低碳经济的宣传工作,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倡导在生活中选择节能减排的交通工具和其他用具,增强群众自觉选择低碳生活的理念。企业要自上而下的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并且构建与之相关的企业文化,建立清洁的生产方式。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低碳经济是世界气候变化的情况下的时代的产物,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西方发达国家继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又发起了以低排放和低碳为中心的所谓“低碳革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作出了产业的调整,希望能够抓住机遇,战略低碳市场。我国也应抓住时机,调整产业机构,促成能源使用的转变,加快低碳产业体系的构建,注重能源结构的调整,改变对煤炭能源的过分依赖的尴尬局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包括时下流行的生物能,如生物乙醇和沼气等。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引导低碳能源的使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否则低碳经济的发展变不能顺利实现。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专家估计,单就二氧化碳捕存技术,将使人类的减排行动降低30%的成本。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低碳创新中,为了避免技术的路径信赖所产生的碳锁定效应,低碳经济发展必须注重选择前瞩性、战略性的共性技术。企业内部也要主动研制与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除此之外,西方发达国家的低碳研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我国要和这些国家展开通力合作,通过有偿技术转让等方式,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去尝试创新。建立完善合理的国际低碳技术转让体系,以及制定鼓励二次创新的政策是很重要的。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能否在长时间内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其发展速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关键在于我国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型,即走上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为此,我国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面对挑战,抓住发展的机遇。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是做好低碳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形成低碳的技术体系,开发低碳型能源,从而逐渐代替以煤为主要供给能源的主导作用,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体系和消费模式,有关部门要制定并完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J].特别关注,2010(9).

[2]佟占军,陈冰凌.论出镜记者的言语功力[J].媒体时代,2011.

[3]张婷,蔡海生,张学.新兴低碳经济时间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综述[J].金融教育研究,2013.

[4]田晓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思考[J].交通世界,2010.

上一篇:九九重阳节文化范文下一篇:纪检委书记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