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农机企业范文

2024-05-08

中小农机企业范文(精选9篇)

中小农机企业 第1篇

一、中小农机企业融资的现状及问题

1.产值较低,注册资本少,资金先天不足。我国农机企业中,中小农机企业占比80%,是我国农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机生产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生产企业仅有1735家。大部分中小农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

2.融资通道过窄。中小农机企业习惯传统融资,股票融资、风险投资、商业信贷和债券融资等多层次支持中小农机企业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因此,中小农机企业只能通过向银行借款这一条渠道来满足资金需求,由此造成融资渠道单一。

多数中小农机企业也习惯于从银行获取普通形式的长期贷款,对供应链融资这些金融工具缺乏认识,不知道如何把上下游企业与融资业务结合起来,不知道如何针对自身情况及供应链等的特点安排融资以更有效地利用金融资源,因而失去了许多融资机会。

3.与银行信息不对称。部分中小农机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举债意识强烈,偿债意识不足。我国许多中小农机企业信用历史较短,整体信用环境差。不少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往往有意拖欠贷款,逃避银行债务现象日趋严重。近年来,随着宏观调控力度日益加大,贷款利率连续上调,物价不断上涨,中小农机企业财务成本和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其生存困境必然加剧其信用风险,恶化融资资质,从而降低商业银行向其放贷的积极性。同时财务管理不规范,严重影响自身信用水平,导致金融部门缺乏贷款的信心和积极性。

4.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使中小农机企业融资困难。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要求银行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经营,中小企业会加大银行获取企业信息的成本,导致银行对中小农机企业贷款的单位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银行更愿意进行综合性行业贷款,把资金投放给大公司或与大公司相关联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以提高安全系数。

5.融资环境欠佳。今年一系列从紧货币政策带来的资金紧缩效应,恶化了中小农机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加剧了其融资难题。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普遍吃紧,资金有效供给不足。在紧缩的信贷规模下,金融机构必然择优选择,大型国有企业、垄断型企业成为各行竞争的优质客户。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连续上调增加了中小农机企业的财务成本,挤占了其利润空间,使之财务状况恶化,融资资质受到影响。

6.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不规范,影响融资。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征信管理系统不完备,金融部门难以获得企业的综合信用情况,难以对企业做出全面的资信评估,影响了企业融资。

二、解决中小农机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国家政策的扶持

1. 提供财政资金,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同时鼓励成立民间担保公司。

建议加快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风险担保基金,主要用于担保风险的补偿和担保机构的激励,提高商业担保机构为中小农机企业融资担保的积极性。

2. 放松金融管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间融资。

小额贷款公司因为立足某个特定的区域或行业,比银行更具本地特色,更了解当地中小企业的需求和企业主的信誉,因此更适合融资量不大的中小企业需求。民间融资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简便、快捷的民间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3. 支持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壮大风险投资事业,拓宽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让保险资金、银行资金、社会资本都可以参与风险投资基金的设立。

4. 放开利率。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关键不在银行大小,而在利率是否放开。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虽比大企业大,但如果利率足够高,大银行也会考虑放贷。放开利率,就会使愿意提供资金的资源增加,当资源增加到一定程度,利率自然下降。

(二)加强中小农机企业自身管理

1. 节省开支。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一定要保证现金储备,科学计划支出,发挥每一分钱的价值。放眼长远、未雨绸缪非常必要。

2. 提倡抵押贷款。

在认定安全稳健的前提下,准确预测资金的需要量。只要通过借钱能赚更多的钱,不管付多少利息都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银行抵押贷款的成本是相对较低的,所以要尽可能把企业的资产通过抵押到银行贷款。

3. 进行股份制改造,出售股份筹集资金。

股份制改造会大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你的企业增加更多利润。员工从公司分享的利润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提高了工作积极性而新增的利润。转让股份可以为企业筹集更加可观的资金。

(三)加强中小农机企业之间的合作

中小农机企业要打破融资瓶颈还可以选择走合作之路。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紧等特点,银行对中小农机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大打折扣。如果能将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在规模扩大和力量强大的同时,信誉等级也随之增高,银行与其合作的积极性就会增强,这样中小农机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就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农机企业年终工作总结 第2篇

时间转逝,不知不觉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2016年是农机销售市场在经历了2015年销售顶峰之后迅速走向谷底的一年,各种困难迎面而来。国家农业政策调整;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缩减;价格下跌;气候影响;农产品产量大幅下降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民收入下降,购买力随之剧减,农机销售市场从顶峰迅速跌入谷底。因此2016年农机销售工作困难重重。尽管如此,农机公司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引导下,全体员工克服困难,也取得了销售近五千万,利润二百万的较好成绩。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分析困难,正确决策。

年初,分析市场困难,领导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合理安排进货计划,努力消化库存,年底基本实现销售目标和库存目标。

二、合理运用资金,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利润目标。

年初,通过制定合理的进货计划和销售目标,公司领导正确决策,合理运用公司自有资金,减少了财务费用,同时提高了公司的利润,达到了公司的销售目标。

三、成绩取得离不开公司领导的正确引导和支持,更离不开全体员工的辛勤付出。销售、融资、服务、财务各部门团结合作,面对困难,积极寻找办法,解决困难,2016年成绩的取得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成果。

四、工作中的不足。

2016年,面对众多困难,作为部门领导,克服困难的积极性不够,思路较窄,办法较少,在2017年销售工作中需要本人拓展思路,积极想办法,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每位同事的理解和配合,我的成绩源于大家,需要大家去认可肯定,我的工作动力源于大家,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所以,2016年我们面对困难一路同行,继续努力!

*********公司

******

探讨农机企业的班组建设工作 第3篇

关键词:领头羊;精细化;承上启下

清洗组合班(以下简称组合班)是第三装配厂分装车间的一个班组,承担着60-130马力拖拉机底盘内九大类、几十个品种的部件总成装配及拖拉机底盘内所有零件的清洗工作。组合班场地人员分部密集,组合机型结构复杂,零件品种繁多,职工操作劳动强度大,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班组管理难度,但在班长刘向阳的带领下,班组职工团结一致、队伍稳定,骨干分布均匀,安全、质量、5S等管理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班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1 车间的“好帮手”,班组的“领头羊”

组合班的班长是刘向阳,是班组长里为数不多的女班长。从1999年到2012年4月担任提升器班的班长,去年4月开始担任组合班的班长,是位名副其实的“老班长”,也是见证三装厂不同发展时期的“元老级”人物。十几年的班组管理经验及长期建立起的良好的群众基础,使其能尽快融入新环境,给组合班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想法,也为构建极具凝聚力和管理创新的班组文化奠定了基础。

班组长是传达车间工作安排、部署班组具体工作的枢纽,是承接上级和下级沟通的桥梁,是厂部各项政策和决策落地的关键。作为一名班组长,刘向阳以身作则,除了认真贯彻落实厂部、车间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外,还经常利用班前会、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带领班组员工学习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做到管理以制度为先。

作为一名班组长,她在十余年的班组管理经验中深刻领会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工作中对自身的要求严格苛刻,对待班组员工热情、贴心,能及时解决班组员工反映的问题,真正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正是由于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及用心为班组员工服务的理念,得到了部门、车间及其他班组长的一致认可。

2 实施班组精细化管理,推动班组标准化建设

精细化管理是现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它同样适用于班组建设,那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名员工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

班组管理的重点在于安全、质量、经济分配等要素,而这些要素的约束力正是班组管理制度。制度既是一种约束,也是员工权利享受的保障,更是班组管理公平、公正、公开的立足点。组合班以厂部及车间管理制度为总纲,结合班组管理实际修订完善班组管理制度,并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讨论,确保制度得到每一名班组员工的认可。

实施班组精细化管理,其实就是将管理文件标准化,组合班将管理文件进行分类,并用统一的拉杆夹进行装订,清晰一致、整齐统一。

一是班组安全管理文件。这是班组管理的大纲,包含班组概况、班组员工档案、班组长职责、班组管理制度文件等内容。由于组合班员工年龄结构偏大,因此班长在制定班组员工档案时增加了身体状况一栏,清楚的反映出每一名员工的健康状态,从而有目的、有规划的安排各项工作任务,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另外对于各项学习记录和检查记录都记录详细,以便日后查看和学习。

二是SOP职工标准化作业流程及行为规范。组合班的员工标准化作业流程细化到每个工位,并明确岗位技能标准,配有流程图,对于关键部位的装配采用照片加文字的形式予以警示。每一名刚进入班组的员工都要认真学习SOP标准化作业流程,班长会对这些员工的学习情况进行抽考,抽考过关才能进入岗位。同时年轻员工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随时查看,不懂的再请教老师傅,这样不仅能提升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三不伤害、一不失误”明白卡。班组安全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三不伤害、一不失误”,根据不同工种制订“三不伤害、一不失误”自我防护卡,从班长到员工都要认真学习,并在自我防护卡上进行签字,确保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他人伤害、操作不失误。兼任班组安全员的刘向阳,深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为不断强化班组员工的安全意识,她会定期对不同工种员工的明白卡掌握情況进行抽查,确保明白卡能发挥警示效果。

四是安全事故学习。每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有可借鉴性,通过对安全事故的学习,不断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并督促其举一反三,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安环科下发的事故通报,刘班长会先认真进行学习,对一些专业的术语或生疏的字词进行探究,然后在班前会上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发挥工管员和工会组长作用,协助班组长开展班组管理工作

工管员和工会组长是班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班组长组织全体组员民主选举产生,并在班组长的领导和有关业务部门指导下,协助班组长开展本班组的各项管理工作。班组长刘向阳极其重视工管员及工会组长的设置和管理,她认为单靠班组长去管理班组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去开展工作,然后汇集整理,形成合力,共同为班组的管理提升做贡献。

3.1 制定质量管理检查记录表,强化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班组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质量员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组合班根据班组实际,制定了质量检查记录卡,由质量员检查并记录质量问题发生的时间、原因、影响程度、整改措施等内容。针对发生过质量问题的工位进行重点监控,避免再次发生,质量员也在检查过程中积累了质量管理经验。

3.2 做好设备日常检查,为质量和安全管理提供支撑 班组设备员负责对班组内的设备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在每天生产过程进行检查,明确设备检查内容,记录故障形态和发生频次。通过记录检查,可以降低设备的损坏率,提升设备的安全系数和使用效率,同时对安全生产也是一种促进,可谓是一举两得。设备员通过日常检查可以加深对设备的认知程度,对于以后的保养及维修工作提供支撑。

3.3 做好考勤和核算工作,积极发挥工会组长的作用 班组员工最关注和最敏感的就是劳动回报,因此考勤员、核算员和工会组长的作用就得到了彰显。在发工资前会让员工核对各自的工时工资及绩效考核情况,确认无误后统一制表、签字确认,工会组长监督执行,在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确保员工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只有权利得到了保障,才能建立一支稳定团结、极具凝聚力的队伍。

重视工会组长在班组的监管作用,在工会组长职权范围内的工作由工会组长负责开展,同时协助班组长开好民主生活会,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等,真正做到了协助班组长、维护班组员工合法权益。

五大员及工会组长各司其职,有助于班组管理的综合提升。组合班在五大员及工会组长的管理上没有流于形式和表面,而是切实发挥了各管理员的作用,协助班组长开展具体的管理工作,锻炼自身业务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从而也为班组长后备人员的选拔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3.4 认真总结管理经验,不断丰富管理手段 在以上班组管理工作开展的同时,班长刘向阳会定期对近期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在民主生活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和学习。通过总结查找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不足,做的好的方面继续优化,做的差的地方不断完善,班组员工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既体现了民主管理,又进一步拓宽了管理思路,不再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丰富了管理手段,班组管理也形成了闭环。

组合班是为数不多的将标准化管理、制度化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班组,班长刘向阳管理思路清晰,班组员工团结一致、凝聚力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班组文化,这是组合班班组建设最突出地方,也是值得其它班组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4 结束语

浅析中小农机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4篇

目前,信息技术在农机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单靠过去的拼价格、比功能等传统方式已经无法取得优势。而我国农机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特别是中小农机企业一直以来仍沿袭着传统的管理方式。因此,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紧跟市场需求,实现信息化转型,是每个中小农机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

1中小农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农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借助一些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有效利用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优化业务流程,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高。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内、外部环境相适应,要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传递更为便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使农机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实现企业的扁平化、网络化的管理。在信息网络上,企业负责人和相关管理人员可实时查询设计、采购、生产、财务等各个环节的数据资料,既实现了信息共享,又便于实时管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2中小农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营销信息化形式单一

随着农机信息量的增多,广大农户和农机经销商对农机信息的传播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宣传某种品牌的新机具的作业效果,最直观的展示形式是通过实际图片及操作视频进行演示,而目前大多数中小农机企业的宣传方式仍旧以样机静态图片加文字描述为主,营销模式单一,缺乏专业性。

2.2管理信息化质量不高

虽然大多数农机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都收集信息,但真正能够对企业管理产生参考作用的并不多。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收集的生产管理信息不规范、不标准。很多企业片面追求信息化,只是把记录资料从纸质版变成电子版,信息利用率低,给企业带来的管理效率上的提升不显著,生产成本上的降低不明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中小农企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3员工信息化水平低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员工信息化利用水平低,导致了农企信息化实施难。现有中小型农机企业普遍存在员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等问题,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的难度大。

3中小农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提高企业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农企管理者应深化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农企信息化管理知识,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考核机制,切实做到人员定岗、宣传到位、奖罚落实。要定期总结分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不断加以改进。

3.2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

农企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信息化设备更新,不是将现有的ERP系统直接套用在原来的管理模式上,而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带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所以,应制定详细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将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资流进行高度集成与有效配置,把信息化建设逐渐融入企业管理之中,进而促进农企的发展壮大。

3.3提升员工的信息化水平

由于农企员工对IT行业的背景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在面对新信息系统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上手操作。所以,新员工入职后应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要注重培养既懂信息化系统,又懂农企业务的综合性人才,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培养技术人才。

4中小农机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

4.1农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网络结构

该系统以农企中心交换机为核心,由农企内部、外部网络组成。整个网络采用混合总线型结构,中心为一台千兆三层交换机,使得主干网分流到下属各部门桌面达到共享百兆,保证了农企的文件传输、多媒体监控应用及实时财务管理。

整个系统网络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和外部Internet网络隔离开。内、外网不直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侵袭的风险。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农企各部门的职能不完全相同,所以,本结构子网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通讯或隔离。在中心网络中,放置着各种公共应用服务器,如数据库服务器、办公服务器、Web服务器等。此结构有很好的扩展性。整个系统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4.2 J2EE技术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应考虑到信息化平台的先进性,即规模可伸缩性,满足平台可移植性和事务可管理性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使农企现有的信息系统能较平滑地融入到新平台中。J2EE是SUN公司推出的一套面向企业的分布式体系模型,包含许多组件,可以简化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提高了可移植性、安全性与再用价值。

客户层:客户层是用来与用户交互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Web的J2EE应用;另一种是独立客户程序Applet。

Web层:即表示逻辑层。J2EE的Web组件由JSP页面、基于Web的Applet以及HTML页面中的Servlet组成。

业务层:负责系统的业务逻辑及各类应用服务。由运行在业务逻辑层的EJB组成。

EIS(企业信息系统)层:包括企业基础设施系统,例如企业数据库、ERP等其他传统的底层系统。图2为J2EE在一个典型的WEB应用中的四层体系结构图。

4.3 MVC与Struts框架

MVC是Model、View、Controller的简写。“M o d e l”代表的是应用的业务逻辑。“View”是应用的表示面(由JSP页面产生)。“Controller”是提供应用的处理过程控制。通过MVC可以把应用逻辑、处理过程和显示逻辑分成不同的组件,并可以进行交互和重用。

MVC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用MVC实现Web应用前,需用一个便捷MVC框架,利于系统实现。由于Struts相对来讲比较简单,所以用它实现MVC系统。Struts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5结束语

农机生产企业参与农机化推广的思考 第5篇

一、农机生产企业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农机生产企业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的地位。

先进的农业机械是农机化科技的载体, 没有性能先进、作业可靠的农业机械, 农机化科技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不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因此, 农机生产企业之于农机推广机构, 相当于军工企业之于国防部队, 是农机推广机构的兵工厂和弹药库, 是农机推广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

农机生产企业以市场营销为推广手段、以自身效益为推广目的, 与国家公益性推广机构以行政协调为推广手段、以公共效益为推广目的不同。但两者推广目标相同, 就是让更多的农户和机手, 购置和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 普及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 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共同的推广目标是农机生产企业与国家公益性推广机构合作, 参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基础。

2. 农机生产企业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多年的推广实践证明, 农机生产企业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发挥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装备支撑作用。农机化技术推广就是将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引进、示范、集成、普及应用的过程。农机生产企业是新型农业机械装备批量生产的制造基地, 为农机化新技术的全面推广提供装备支撑。二是宣传支持作用。普及推广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和装备, 宣传示范、展示演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企业的参与、机械的演示、媒体的宣传、技术的培训, 农民群众能摸着机械、学会操作、看到效果、掌握技术, 技术推广效果显著。目前, 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各种现场会、演示会、展示会, 都有农机生产企业参与。三是技术创新作用。技术创新支撑行业发展。小微农机生产企业扎根基层农村, 熟悉农业生产工艺, 创办人多是具有经营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农民群众, 他们熟知农艺、林果园艺和畜禽养殖要领, 感知农民迫切需求, 具有不断创新的原动力。因此, 企业的技术创新针对性强, 切合生产实际, 具有总结提升价值。四是技术完善作用。由于各地农业生产资源禀赋不同, 农机化技术操作要点不同, 对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要求也不同。在农机化技术基本原理和核心技术不变的情况下, 要针对农业生产特点, 不断改进农业机械性能, 完善和创新技术内涵, 使之适应农业生产需要。五是推广加速器作用。国家公益性推广机构受工作经费的影响, 示范点建设数量和推广规模受限, 技术辐射带动范围不广, 推广速度不快。但农机生产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 对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产品, 会投入大量资金批量生产, 宣传营销, 讲解产品技术优势, 不遗余力的扩张市场, 起到技术推广加速器的作用。如山东保护性耕作自从2006年生产企业参与后, 他们投入资金批量生产小麦免耕播种机, 在全省各市、县布点销售, 加速了技术的推广普及, 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从2005年的16.3万亩, 迅速发展到2010年的1198万亩, 5年间翻了5番还多。

二、农机生产企业参与农机化技术推广的现状

多年来, 我省农机生产企业参与了多项农机化科技成果的推广, 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小麦玉米免耕精播、小麦玉米机收、土壤机械深松等机械化技术推广, 农机生产企业在推广过程中起到了支撑作用, 推动了我省农机化发展进程。但是, 企业参与农机化技术推广的程度, 与各地农业生产需求相比, 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缺乏产学研推协作机制。

目前, 生产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虽然是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但由于各单位分属不同的主管系统, 相互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 机械研发和企业生产存在盲目性, 造成生产与推广需求脱节。我省规模生产企业在提升收获机械技术性能方面,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 但缺乏在工作原理、整体构造等方面的创新, 研发的一些农业机械装备, 对完善农业生产环节意义不大。如目前企业研发的大喂入量小麦联合收获机, 基本采用“切流+轴流”脱粒分离结构, 虽然提升了清选、脱粒和喂入量等性能指标, 但对秸秆处理方式仍然没有新突破, 造成小麦收获与玉米播种环节衔接困难。

2. 缺乏企业参与农机推广的调节机制。

农机企业对粮食作物机械化技术推广参与度高, 对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参与度低。粮食作物生产规模大, 劳动强度大, 占用人工多, 企业参与农机化科技推广投资回报率高, 因此企业参与程度高。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生产规模小, 产品技术创新难度大, 企业参与技术推广的数量少, 参与度低。

3. 缺乏企业参与农机推广的保障机制。

目前, 农机企业基本上是自愿参与农机化技术推广, 产品研发、宣传示范等方面的投资主要靠自筹, 一旦技术推广受挫、步伐放慢, 产品积压, 损失只能由企业来承担, 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新机械研发的积极性。要保持农机化技术推广健康持续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解决农机科技与农机产业发展问题, 建立企业参与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保障机制, 势在必行。

4. 缺乏企业研发的农机农艺融合机制。

农机小微企业针对当地小宗农作物, 不断研发新机具, 创新作业模式, 为拓展农机化技术推广领域做出了贡献, 但是, 受企业科技人员对机械设计和农艺知识水平所限, 往往研发的农机产品与农艺需求不够融合, 结构设计欠合理, 作业性能指标欠佳, 易造成大量研发资金不能收回,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存。

三、农机企业参与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建议

1. 在政策方面, 要扶持企业参与农机化技术推广。

农机生产企业是农机推广体系中重要成员, 与国家公益性推广机构相互补充, 在农机技术推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 扶持和激励企业参与农机化科技推广。

2. 在机制方面, 要建立产学研推协作联动机制。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和农机推广部门, 在农机科技推广中, 各有特长。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公益性科研成果多、创新能力强;企业设备齐全, 应用性研发快, 生产能力强;农机推广机构行政资源多, 媒介传播广, 推广能力强。围绕农业生产关键生产环节和重点作物, 建立“产、学、研、推”联合推动机制,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特点和职能, 形成高效的成果衔接转化渠道, 将促进农机化科技成果的研发、集成和转化应用。

3. 在技术方面, 要实现农机装备与农艺需求融合发展。

生产企业要围绕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需求, 加强与种植、畜牧、水产等技术单位合作, 邀请农艺或畜牧水产养殖专家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指导, 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 突破制约农机化发展的技术瓶颈, 拓展农机化技术推广领域。

4. 在能力方面, 要开展对小微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

中小农机企业 第6篇

挂了电话之后, 仔细一想, 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将最近行业的几则消息串联起来, 突然发现, 全球农机行业正在进行着一件吊诡的事情, 这就是:全世界的农机企业都想进军农机具。

如果你不相信的话, 我们就由近及远的理一理吧!

2016年5月, 日本久保田就斥资4.3亿美元收购美国大平原公司和该公司达成协议, 本次收购内容是大平原公司美国本部5个事业部和早前收购的英国公司;如果您记忆力不错的话应该会想起来早在2013年, 久保田公司击败中国农机行业新锐奇瑞重工之后将挪威格兰公司收归麾下。

2016年初, 约翰迪尔完成对高地隙喷药机制造企业海吉公司的股份合资事宜, 双方达成的协议是约翰迪尔将对海吉公司进行控股;约翰迪尔公司另一起广受关注的收购是2015年约翰迪尔收购孟山都旗下的精密种植公司。

2015年4月, 吉峰农机全资收购国内最大的生产免耕播种机的农机具制造企业吉林康达公司。

2015年8月, 中国最具与跨国公司抗衡的福田雷沃收购意大利农机具制造商马特马克。

约翰迪尔、久保田和福田雷沃等明星企业的一举一动总是吸引着无数的目光, 这些企业不断的收购也引起了行业内外对农机具行业的重视, 但除了这些大佬们之外, 其他企业也没有闲着, 事实上整个农机行业都暗流涌动, 放眼全球, 似乎所有农机企业都在生产农机具。

比如一拖10年前成立了农机具分厂开始生产旋耕机和液压翻转犁;福田从2013年开始加快进入农机具领域, 先是生产秸秆打捆机和自走式喷药机等产品, 后来直接收购欧美农机具制造商;东风农机也很早就进入了旋耕机和插秧机业务领域;中农博远则走得更远, 推出了深松机、打架捆机、自走式喷药机、播种机和果园类机具等数十种机具产品。

其他的企业如江苏沃得、星光农机和巨明等无一没有涉足农机具产品领域, 想知道全貌, 到德国汉诺威展会或中国国际农机展上就可以一览无余。

在这里对于这些企业进军农机具领域的利弊笔者不做赘述, 笔者在曾经发表的文章《不看好大企业进军农机具》中有详细的阐述。

那么问题来了, 这么多企业不约而同的进入农机具制造领域, 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 哪些进入农机具制造领域, 不管企业是大是小, 是强是弱, 都是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市场定位。说到战略和定位, 就不得不提及战略定位之父迈克尔·波特, 我们也用波特的“三大战略”观点来分析一下这些企业进入农机具的目的。

波特认为, 好的企业战略选择无非就是3种, 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波特认为古今中外, 只要是企业都是在3大战略里做选择 (所谓战略就是取舍) , 而且波特认为最好的战略只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两种。

笔者窍以为, 全球所有的进入农机具的企业, 从战略选择上也逃不出波特的战略选择的窠臼, 只是不同体量和竞争实力的企业选择的出发点不一样.

大企业用“成本领先战略”开劈第二战场。象约翰迪尔和福田雷沃这种企业, 一个全球罕见敌手, 一个在国内孤独求败, 在拖拉机和收获机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之后, 企业下一个发展方向是什么, 应该是这些企业最头疼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竞争背景下, 走相关多元化之路应该是最保险的选择。相关多元化发展可以在现有的动力产品基础上, 开发出企业的第二战场。在这种基于成熟业务的熟悉领域,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渠道、用户和产品线, 相对于新进入者和中小企业, 这些巨无霸的大佬可以利用其遍布全球的全产业链将企业运营成本降到最低。所以说, 归根结底这些大企业进入农机具制造领域还是“成本领先战略”, 在这里, 让我们对仍健在的波特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

小企业用“差异化战略”找避风塘。日本管理学家大田研一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而美国营销集大成者科特勒说:中小企业要避免与大企业正面对抗, 要找细分市场, 要成为市场的补缺者;而莫博涅和金伟灿合著的《蓝海战略》则给中小企业提出了“没有竞争的战略”的战略。

不管这些天才的管理学家提出了什么样的新鲜的概念, 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找到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需求, 找到一个没有竞争的市场或竞争不激烈的市场, 用自己独特的产品去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总会有更高的成功率。

对于国内抑或国外的中小型农机企业, 进入农机具市场正是这种不得已的没有选择的选择, 因为行业内的大企业实力实在太强, 拖拉机和收获机等传统农机竞争激励, 行业集中度已经很高了, 对于约翰迪尔、克拉斯和久保田等企业来说, 没有几个企业敢于捋其虎须, 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进入一个细分的领域, 找一个大企业不关注的地方度过自己的原始积累期, 所以他们的战略选择就只能是“差异化战略”。

那么问题又来了, 并且问题还不小:大企业和小企业都同时进入了农机具行业, 竞争就是不可避免的, 最终会是谁胜出呢?答案在《不看好大企业进军农机具》里有明确的答案:大企业做大行业, 小企业做小行业!大企业做大做强, 小企业做精做专!

所以笔者大胆推测, 象久保田、约翰迪尔和福田重工等企业, 做农机具是“大炮打蚊子”, 他们饱满而旺盛的能量找错了发泄的地方, 最终是得不偿失, 也许不会失败, 但绝不会达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状态;而中小企业进入农机具制造领域, 只要不是贪多求全和大干快上, 在某个自己擅长的细分行业沉下心来做精做专, 相信农机具行业最终仍是属于中小企业, 因为小企业才能做好小行业。

当然大企业进入小行业对农机行业本身有好处, 比如这些企业会将大拖拉机和收获机等领域的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植入农机具业务中, 而这将促进行业的发展, 小企业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和大企业的溢出效应后来者居上, 这样就能加快农机具行业的发展, 所以也是个“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的道理。

那么大企业真的是不可以做农机具了吗?大型企业就要放弃农机具业务了吗?笔者在《不看好大企业进军农机具》里也有说法:大企业要打开自己的思维, “为我所有”, 不如“为我所用”, 比如与农机具厂家强强结合, 进行“整机+机具”机组销售或捆绑式营销, 或是OEM委托加工等, 而并购整合也不失是一种好的办法, 但是整机和农机具业务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并不相同, 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基因, 所以也会有冲突, 整机企业并购农机具企业也请谨慎为之。

最近国内大企业一窝峰似的进入农机具制造, 笔者认为是有许多是不理智, 所以遂有此小文。

本土农机企业如何突围 第7篇

自主研发:艰辛而漫长之路

中国一拖在经过多年潜心研发后, 终于可以亮出大中拖的利剑。

2010年9月28日, 在“中国一拖大轮拖上能力上水平技改项目落成暨重型拖拉机下线仪式”上, 中国首台动力换挡重型拖拉——东方红-2704型拖拉机驶下总装线。

这台拥有23项专利, 40个前进挡和40个后退挡, 6个速度区段的拖拉机, 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当前的技术水平, 被称为国内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拖拉机。

成功固然值得欣慰, 但过程多少有点漫长, 从计划开发, 转战“十一五”课题, 再到实施PST (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 项目, 几乎可以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

和以往的整机技术引进不同, 中国一拖PST项目“两头在外”, 即“以我为主、合作开发”。在实现技术合作的过程中, 最先和最后实施的对产品的概念设计, 以及对样机的功能试验定型, 都由海外研发机构在国外实施, 中间生产环节包括图纸绘制、零部件制造都由一拖自己完成, 确保掌握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一拖的大中型拖拉机研发平台, 是一个国际合作平台, 具有国际技术合作开发, 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这一技术开发模式, 是国内首创, 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国际合作平台。由此,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大中型拖拉机, 才真正在中国诞生。

但147 kW (200 hp) 以上拖拉机的开发, 依然面临许多难题。中国一拖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个新产品的研发 (指200 hp以上拖拉机) , 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从设计、试制, 到试验, 再到反复修正设计, 而需要的资金, 可能更是庞大。“如果一台售价30万元的拖拉机, 设计过程只花了300万元, 相信很少有人敢去买这个产品。”该负责人向记者开玩笑地讲到。

技术研发的艰辛和漫长, 已经有点落后于市场的发展。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曾多次强调, 市场等不了那么久。目前黑龙江和吉林的建设项目, 需要大量的147 k W (200 hp) 以上的拖拉机, 以后还会需要更多, 这就要求我们的研发速度加快, 或者寻找更快的发展模式。

复制模式:短浅之路

复制或者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从20世纪韩国农机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 其利用日本技术, 迅速追赶, 并达到了国际水平。韩国的成功, 可以看作是“复制”成功的典型。

我国也有许多以复制占领市场的典型, 但距成功似乎仍有距离。笔者估算, 在我国近2 000家规模企业中, 至少有50%是靠复制起家的。复制模式, 在我国几乎成为知识产权的对立面, 并严重影响技术创新的步伐。但由于可以占领一部分市场, 大多数企业仍然对复制模式深信不疑, 乐此不疲。

当然, 这种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抢占市场的方式。新企业以更少的成本, 更短的时间, 向市场投入更多的产品, 在市场上形成品牌印象, 是开拓市场最快的途径之一。

前不久, 某新投产的农机企业相关负责人, 就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其发展的蓝图。第一步, 确保公司产品高质量销售全国市场。第二步, 立足国内, 坚持自主创新, 创建完善公司研发体系, 努力成为一个技术型企业, 力争3年内成为国内行业领导者。第三步, 走出国门, 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努力打造成为全球化战略的装备企业。

该负责人此前曾在某大型农机企业供职, 属高管层次, 对企业发展相当熟谙, 还曾豪言要将企业打造成中国农机行业的前三甲。

当然, 放出如此豪言, 肯定是有依据的。据悉, 该公司注册资本为1.5亿元, 投资5亿元, 产品覆盖工程机械、农机具、水田机械等领域。其新厂房计划2010年11月开工建设, 建成投产后将具备年产水田机械3万台、工程机械1万台、农机具7 000台的生产能力, 年销售收入将达40亿元。

对于农机行业, 5亿元的投资, 可谓规模庞大。但从该负责人3步走的策略可以看出, 即使如此大的投入, 要想确保产品高质量销售全国市场, 恐怕复制模式要起到相当的作用。据该公司技术人员介绍, 目前公司人员主要来自国内几家大型农机企业, 带来了不少的技术和销售渠道。

对此,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给出忠告:“发展高端才是出路。”当然, 这也是该公司第二步面临的难题。以中国一拖和福田雷沃重工的发展历程来看, 该公司3年内创建完善研发体系, 成长为一个技术性企业, 难度相当大。尽管从投资金额上看, 该公司不差钱。

在知名农机媒体人刘振营看来, 复制模式确实可以用作开拓市场的敲门砖, 但要真正站立在中国农机行业的前列, 则需要建立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以, 技术和管理水平都需要认真对待发展。

“何况, 我们即将到了无法复制的时代!”刘振营一语道出了复制模式的短期性:“人才才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随着国际技术水平的提高, 国内低端的设备, 将会对复制越来越乏力, 而这个“之一”, 到那时再看, 则完全可以去掉。

海外并购:速成的机会之路

大企业总是有着敏锐的视觉, 他们最先看到弊端, 也最先采取措施。福田雷沃重工已经不屑于, 或者说不愿意采取模仿这种简单的竞争模式。在资金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 福田雷沃重工在向众多跟随者发出警告, 技术上的升级, 才是解决产品受众的王道。而中国一拖技术研发过程的艰辛, 相信福田雷沃重工早已烂熟于心, 是否有捷径可走, 这是目前采取福田模式最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据消息人士称, 福田雷沃重工可能会参与海外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并购。如果这一消息属实的话, 福田雷沃重工应该会得到国家相关方面支持, 并会获得技术上较大规模的提升, 这也是刚刚颁布不久的《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走出去”战略所希望看到的成果。

其实, 国际上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 是比较乐意合作或者合资的。主要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营效益的缩水和研发成本的居高不下, 致使海外企业寻求更多更好的市场和解决方案。

素有意大利传动巨子之称的卡拉罗, 是国际知名的传动系统生产企业, 其在青岛建有工厂, 为中国绝大部分高水平大中型拖拉机提供车桥配套。此前, 卡拉罗相关人员在公开场合, 就曾多次向我国企业表明其开放的合作意向。据知情人士透露, 如果可能, 卡拉罗会考虑和中国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如果情况属实, 这对缺乏关键技术的中国农机企业来说, 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评论:本土品牌需自救

面对国外品牌垄断高端, 并不断向中低端市场扩张的情况, 本土品牌即便想抵抗, 但“感觉”力不从心。

目前, 中国农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科研水平低, 产品科技含量低, 研制和开发仍处于仿效阶段。平均产值不足2 000万元, 超过100亿元规模的民族品牌仅有山东时风、福田雷沃重工和中国一拖等几家, 难以形成有实力的集团竞争力。

对于农机行业所需要的资本投入, 本土品牌也难以满足。有业内人士指出, 目前农机行业越来越表现出“资金实力型”特色。渠道建设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渠道结构日益复杂, 品牌竞争越发激烈。

然而, 目前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的就是资金困扰, 对于前期大资金的投入犹豫不决。“他们更怕大投入换不来好效果, 中途夭折。”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指出, 目前的市场竞争涉及到整个销售环节的竞争, 而中小企业往往因投入不到位, 市场建设不及时, 而对市场反应迟缓, 缺乏竞争力。

高端人才储备不足, 难以在经营管理和营销方面奠定持续发展的良好框架, 这也是业内人士所担心的。备受业内推崇的本土品牌福田雷沃重工, 能够在终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在专业从事品牌管理咨询与研究的专家李孝高看来, 就是重视品牌的塑造。“农业机械不仅仅是一种作业机具。”他认为, 福田雷沃重工在打造品牌的时候, 不仅重视提高产品质量, 还专门进行设计公司和营销团队的专业化建设。

中小农机企业 第8篇

1“企社共建”的必要性

1.1“企社共建”可以缓解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

(1) 合作社人才匮乏, 成员综合素质偏低。农机合作社人才特别是理事长的素质高低, 决定着合作社的发展前途。据调查统计, 无锡市农机合作社成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0%, 初中文化程度占比达71.4%,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比为8.6%;年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 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比达到40%, 40~50岁之间的占比为37.2%, 40岁以下的只占总数的22.8%。合作社成员整体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偏大, 导致经营管理能力差, 与现代农业条件下的高新农机装备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生产、现代化管理、智能化操作要求不相适应。

(2) 合作社管理机制不健全, 规范化运行水平偏低。经过近年来的扶持和发展, 农机合作社在健全机制、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改进, 但与《江苏省农机合作社建设指南》规定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 大部分合作社在制度建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盈余分配等方面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的要求差距较大, 有的合作社运作停留在低层次、低效率上, 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随意性现象严重。

(3) 机手技术水平较低, 合作社农机维修困难。农机合作社机具品种数量较多, 科技含量较高, 农忙作业任务繁重, 迫切需要高素质农机维修人才与之配套。

农机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的短板问题, 恰恰是现代农机生产销售企业拥有的长处;而农机生产销售企业要想占领市场, 客观上也存在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的必要性。

1.2 农机企业的发展需要农机合作社这个平台

(1) 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必须将农业机械销往农业生产第一线, 而农机合作社约占农机企业客户资源的40%左右, 是农业机械销售的最大承接平台。企业要赢得市场, 需要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 锁定大客户群体,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2) “企社共建”是企业宣传和售后服务的需要。农机企业发挥自身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信息等方面优势, 为农机合作社开展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在提高农机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同时, 也减轻了企业“三包”服务负担, 降低了售后服务成本, 宣传了企业形象, 巩固了产品销售市场。

2“企社共建”条件分析

(1) 农机合作社初具规模。到2011年底, 无锡市农机合作社数量达到了164家 (其中星级合作社36家) , 入社成员近4 000人, 机库面积达到4.95万m2, 资产总额达2.58亿元, 年度作业面积10万hm2, 作业收入9 154万元, 利润2 449万元, 平均利润率达到了26.8%, 为“企社共建”奠定了基础。

(2) 农机企业快速发展。在农机购置补贴和市场内在需求的双重拉动下, 我国农机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 为企业支持农机合作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农机企业开始意识到农机合作社将成为企业的主要销售对象, 是企业占领市场、推广品牌的良好平台。

(3) 政府部门大力支持。2010年2月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在山东召开农机企业支持农机合作社发展座谈会, 对开展“企社共建”活动提出了希望和要求。2010年9月江苏省农机局在苏州召开的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 举行了部分农机企业和农机合作社“合作共建”签约仪式, 揭开了“企社共建”活动的序幕。2011年9月, 省农机局为了促进“企社共建”的发展, 联合常发集团、清拖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多家农机企业成功举办了全省星级农机示范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2011年, “企社共建”被列为农业部农机化司十大重点工作之一, 江苏省专门召开了“企社共建”工作推进会, 明确了“企社共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3“企社共建”的主要内容

(1) 实行人才培训服务。农机企业可以组织共建单位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 开展农机操作、维修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 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素质。

(2) 实施团购价格优惠。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农机的数量相对较大, 企业对参加共建合作的合作社购买农机可以给予价格优惠。

(3) 实行售后服务优先。合作社机具相对集中, 农机企业应对所售农机具实行跟踪服务, 认真落实“三包”规定, 帮助合作社做好农机具使用维护、调试保养和检修维修等工作。

(4) 实施维修能力帮扶。合作社维修保养任务重, 农机企业应通过提供优惠可靠的配件、维修设备及工具, 免费培训维修技术人员等形式, 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保障能力, 逐步扩大其维修服务范围, 减少企业三包服务负担。

(5) 实行现场及信息指导。合作社信息需求量大, 农机企业可以通过现场指导、“平安农机通”等载体, 加强与合作社的联系, 为其提供新机具、新技术、作业市场、维修保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6) 实行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合作社试验、示范能力较强, 农机企业可以有选择地开展试验、示范, 根据信息反馈, 不断改良农机产品, 提高机具使用性能和适用能力。

农机专业合作社应利用机具需求量大、机具集中存放、机具使用和保障能力强、组织化程度高等优势, 协助农机企业做好人员培训、售后服务、维修保养、试验示范等工作, 为农机企业合理布局售后服务网点和配件供应维修点提供便利。要及时向农机企业反馈产品使用信息及改进需求, 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推进“企社共建”工作的良性发展。

4 开展“企社共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领导重视是“企社共建”的前提。各级农机部门及农机生产企业的领导应切实提高对“企社共建”的思想认识, 立足现状, 着眼长远, 积极谋划, 大力支持“企社共建”工作, 为“企社共建”活动注入活力, 营造环境。

(2) 合作共赢是“企社共建”的关键。真诚互信、互利共赢是“企社共建”的宗旨。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合作企业机具, 努力集中农机品牌, 为企业上门服务创造条件。同时, 要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客户活动, 主动为企业产品推广、示范提供平台, 并及时反馈产品质量、使用、维修和需求等信息, 提出产品改进意见和建议, 带动先进、高效农业机械的制造和市场投放, 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农机企业要优先为合作社提供价廉物美的农机产品, 让合作单位真正得到实惠;要不断优化服务, 在相关农机部门的统筹安排下, 资助合作社组建农机特约维修网点, 并为合作社提供维修服务和零配件供应。同时, 要通过适当途径, 免费为合作社提供操作、维修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 不断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 增强合作社发展后劲。共建双方只有真诚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才能保持共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3) 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是“企社共建”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企社共建”既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也是农机企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问题, 企社合作双方要以共赢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 不断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 定期召开协调会议, 切实加强沟通与协作, 通过沟通化解矛盾, 达成共识, 保障“企社共建”的顺利进行。力争在解决问题中增进合作, 在化解矛盾中实现共赢, 保证“企社共建”活动的健康开展。

谈农机企业的创新管理 第9篇

一、企业管理制度要创新

在企业发展形式上要大胆探索, 根据各地的实际, 将原有的国有体制经营逐渐向私有与股份制企业改制, 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使农机企业真正实现按市场化要求来运营, 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让农机企业摆脱以往计划经济时期的种种束缚, 逐步做到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同时要建立一定的激励制度来配合现代管理制度的实施。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 只有让广大企业职工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生产, 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 才能让企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

二、市场营销观念要创新

企业的营销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往农机企业的发展都是在顺其自然当中发展的, 企业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 企业的发展相当滞缓。要使这种情况有所改观, 就要在企业的营销观念上有所创新。

1. 突破传统的营销思维。

传统的营销思想以企业为中心企业生产什么市场就卖什么消费者没有选择余地。而随着现在企业竞争的加剧, 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现代的营销观念一切以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产品的定位要紧密地与市场结合, 适应市场需要, 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2. 建立全面营销的思维模式。

企业的管理者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要将正确的、全面的营销观念贯穿于整个生产的全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要与时俱进。全面营销要求我们企业管理者要拓宽视野, 既要在产品定位上寻找市场上喜闻乐见的新产品, 又要加强产品的品牌管理, 树立品牌观念, 更要在产品的售后服务上做文章。全面营销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内部营销和社会责任营销。这些都有待于广大企业管理者进一步学习, 以便更好地提高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

三、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

上一篇:移动互联中国策下一篇:有效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