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理课堂范文

2024-05-12

中职生理课堂范文(精选8篇)

中职生理课堂 第1篇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 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 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 通过激发内在潜能, 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 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中职医学生因为生源等问题, 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差、消极被动、自卑迷茫等问题。许多学生专业思想不牢, 不思进取, 可以说是在“混”日子, 抽象复杂的生理学概念更让学生难以理解, 丧失学习信心。因此, 改变学生的这种“负能量”状态, 让生理学课堂教学充满正能量是目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如何让中职生理学课堂教学充满正能量?在此, 我们谈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1 深入浅出, 化繁为简

简单就是美, 纵观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 不难发现, 简单性原则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人类传统”, 尤其是在对基础较差的中职生进行非常深奥的生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深入备课, 提炼重点, 教学设计应力避繁杂抽象, 争取简单易懂。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 这样才能树立学好生理学的信心, 培育学习正能量。

2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 “科学没有国界, 科学家却有祖国”, 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需要渗透在每一个生理学教学环节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讲述一些著名的爱国科学家和伟人的故事, 比如在课堂结尾部分通过多媒体展示周总理的巨幅画像及其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让学生们精神提振, 认识到努力学习就是爱国的道理。

3 赏识教育, 传递正能量

业可进不可退, 气可鼓不可泄。每一位中职教师都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生理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一定是适当、及时地鼓励和激励而不是不作为甚至批评,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尤其是学习较困难的中职学生对赞赏需求更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批出来的, 鼓励性的语言就是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方式, “很好、太好了、真棒”应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口头禅。

4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要想给孩子们传递“正能量”, 言教不如身教, 生理学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积聚强大的“正能量”, 用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去感化熏陶学生。通过不断学习, 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这样才能把“正能量”传承给孩子们, 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理学教师不应该将消极的情绪带到课堂上, 再不顺心也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对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保持正面引导为主, 积极教育, 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引导孩子们全面看待问题, 做到看待社会问题不偏激。

5 榜样传递正能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生理学绪论课给学生们讲一些成功校友的故事, 比如97级影像专业的李因涛同学从中专通过升高学历一步步考上博士的事迹, 给同学们树立一些可学习的榜样, 让他们认识到中职起点虽低, 但是只要有梦想, 凡事可成真, 只要努力, 就有前途。

6 大医精诚, 名人名言传递正能量

在生理课的最后环节通过医学名人名言或者感人的医学历史故事, 比如在第四章血液循环讲讲这个生命换来的科学理论的发现史, 又如展示著名外科医生裘法祖的名言:“一个好的医生应该做到急患者之所急, 想患者之所想, 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等等。大医精诚, 通过医学故事及名人名言激励, 让学生们对医学有更深更高的感悟, 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7 动物实验重视人文关怀

生理学是实验科学, 其理论多来自动物实验 (不能用人做有创实验) , 在此基础上培养的医生, 在临床上往往忽视人的特点, 和处理实验动物一样去诊治患者, 只见“病”不见“人”, 缺乏人文关爱, 导致各种医疗纠纷。医乃仁术, 一个没有爱伤精神的人不适合从医, 在生理学动物实验中强调要“爱动物, 尊重生命”, 要求医学生们在动物身上做手术要像给人做手术一样严肃认真, 告诉同学们:严格按实验要求认真做实验就是尊重动物, 尊重生命;反之不配当医生。通过渗透人文关怀思想, 让医学生们认识到:一名医务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博爱的人, 一个真正的好医生是两条腿走路的, 一条腿是医学专业技术, 另一条腿是医学人文, 二者缺一不可。

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及生理因素浅析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生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R844.2;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101-01

1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教育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职学生厌学,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现状很不容乐观

过去我们所抓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是改善了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外环境——客观环境。

1.1 我们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创造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笔者作为一个从事中职教育工作十几年的教师,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我们的认识还不到位,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1.2 我们的教育手段,从启发式教学法;五环教学法;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法;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等方法,目前各种教学法的名称花样翻新。要针对过去填鸭式教学来说,的确是一种进步。比如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新时代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无与伦比。可是,从实际应用中的教学效果来看,效果还是很有限,学生满足了感官的刺激,而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1.3 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这些都是从老师怎样教来着手抓教育的。可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是客观环境而已。客观环境的改善对学生的学习,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内因才是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2我们还要帮助改善学生学习的内环境—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讨论研究最多的是怎么样去教的问题,很少谈到怎么样教学生去学的问题,就是谈到,也仅仅止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没有涉及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的问题。

要改善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首先要分析清楚每个学生厌学的种种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我总结,学生厌学的原因有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心理卫生方面;一个是生理卫生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1心理卫生方面有以下的一些因素

2.1.1有极少数学生也的确存在着智商不高的情况,学习困难,导致厌学。但这种情况比较少,不占主流。

2.1.2不同学生思想方面有不同的错误的认识,把精力和注意力到放到了不该放的地方,导致缺乏学习的热情,从而厌学。常见的有:贪慕虚荣,比吃比穿;过早恋爱,不能自拔;不切实际,明星崇拜;不良嗜好抽烟、喝酒乱花钱;美学观念错误,染发、奇装异服等等;思想不成熟,迷恋不健康低俗的言情卡通小说,迷恋泡沫言情电视剧等。这些行为严重影响着孩子学习的精力和注意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不仅影响了学习,还影响到了学生的体能的发展。

2.2 生理卫生方面主要是体能的不足。体能的不足反过来,又影响了学生的智力。体能不足,是中职学生存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所有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探讨方面,很少有人提到这个方面。体能不足,是他们在初中学习失败的一个因素,到中专,这种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众所周知,学习是靠智力和体力结合而进行的,体力不行,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应该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卫生和生理卫生状况

3.1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注重老师怎么教,还要注重学生怎么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意识状态。要教会学生生活,保证学生的体能;用学生的智力指导锻炼学生的体力,以学生的体力支持和保证学生的智力。达到使学生想学习,会学习,能学好,以至于爱学习的效果。真正使学生能够愉快的生活,愉快的学习,这样我们对厌学学生的教育才算是一个完美的教育模式。

3.1 针对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3.1.1 “祛邪”。青少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人生观,老师一定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事件当中,深刻分析错误的原因,一定要分析透彻,彻底摧毁学生心中形成的错误认识。这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比较高的思辨能力,和比较高的哲学水平,一定要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的大道理和生活的实际事件紧密联系起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才能容易被学生接受,达到预期效果。这是整个针对厌学学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决定着针对厌学学生教育的成败。就像一块田地,长满了杂草,草拔不干净,就不好播种一样。

3.1.2 “扶正”。拔除了杂草,庄稼就可以比较好的发芽和生长了,想撒什么种子,每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该怎么去做了。剩下的工作,就可以很顺利灌输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理念。教会学生愉快的生活,愉快而又有效率的学习。可以灌输很多好的思想品质,比如:懂得去爱护别人;勇于“吃亏”;学会感恩;会说话,会待人接物;会享受宁静生活的美,会欣赏大自然的美;知道学习的重要,相信自己能学好,尝试着去努力学习;帮助学生找好的学习方法,样记忆,怎样理解,怎样阅读,怎样…等等。

3.2 针对学生的生理卫生方面。教会学生怎样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保证学习能有效率的进行

3.2.1 “吃”对于一个人很重要,一日三餐合理的话,可以吃出健康来。中专生很多不太会吃,三餐安排不太合理,会导致疾病和亚健康状态。

3.2.2教会学生锻炼身体。良好的锻炼可以保证良好的体能和健康状态,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好处,尝到正确的体育锻炼的甜头,会锻炼,爱锻炼,为学习提供一个健康的体魄和愉悦的精神状态。

3.2.3 强调学生要保证合理的睡眠。中职学生上课睡觉是家常便饭,原因很多。在我们解决了上述问题后,再教会学生怎样合理安排睡眠,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快速、有效、可持续发展。

4结论

中职生理课堂 第3篇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 研究一般状态下的正常人体功能, 并阐述机体机能的基础学科, 即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及其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 是每一位中职院校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启蒙课程。教学课堂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质量的高低。提高生理学课堂教学效果, 对加强医学生掌握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至关重要。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大部分生理学理论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 实验原理、理论知识较多, 造成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 多数学生对生理学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 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提高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生理学的课堂效果,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供广大医务工作者进行学习和交流: (1)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2) 创新和积极改进好的教学方法; (3) 积极优化教学模式; (4) 生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为一体。此外, 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导入临床实例, 通过精心设计、恰当应用临床典型案例, 可增强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学习自主能力差, 知识基础薄弱。如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在有效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笔者认为, 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本节课的重要的、难懂的知识点清楚地告诉学生, 使学生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如在讲授“肾脏的排泄功能”一章时, 首先告诉学生, 人体的排泄有多种途径, 其中以肾最为重要,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不断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必须及时由肾脏排出体外, 当肾脏功能障碍时, 其他器官不能代替, 就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导致死亡。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名词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的。通过教师引导, 让学生进行讨论。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肾脏是如何实现泌尿的功能呢?”

二积极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

“探究——主体参与型”教学方法, 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在于: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 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如在介绍“正常测量血压”时, 可以先设置提问, 如血压的概念、正常值范围、测量血压的部位等, 经过学生讨论后, 引出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问题是思考的起点, 但作为教学开始环节, 不要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式, 应围绕教材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激发探索创新的问题。其目标指向常常是:可做什么?该做什么?其次, 观察情境, 形成问题猜想。要让学生针对教师或本人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 包括模型制作、游戏、实践操作等。再次, 调动发散思维, 研究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把握问题特点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发散思维能力, 深入研究问题, 多提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 发散性地解决问题。最后, 触类旁通, 灵活应用。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不是最终的目的, 而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开始, 学生从问题中得出的不仅是结果, 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触类旁通, 灵活应用平时积累的方法,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以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同一问题, 以单一思维方式解决多个不同问题。

三积极优化教学模式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按照生理学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把习题、解答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以超文本的方式提供给学生, 这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自学都是非常有利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 应善于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难点, 利用图片、动画、再配以简明的解说, 能极大提高课堂效率。例如, 运用课件演示骨骼肌收缩机制时, 人体粗肌丝、细肌丝滑进滑出动感的画面, 实现在运动变化中研究骨骼肌收缩机制规律。其次, 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解决生理学问题, 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有选择地获取有价值的知识, 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四生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为一体

人体生理学作为中职院校护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 与很多临床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导入临床实例, 通过精心设计、恰当应用临床典型案例, 可增强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医务工作者常常借助生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来认识处理临床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以促进医学向前发展。如在讲“心音听诊”时, 学习心音的听取方法, 了解正常心音的特点。在临床上让学生能够区别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在讲“动脉血压测量”时, 通过介绍测量部位及正常值, 了解临床上诊断高血压的标准。通过学习使生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 既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 又拓展了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总之, 一堂生动有趣的生理学课的学习, 不仅需要生理学教师不懈的探索、积极研究和不断的实践, 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地配合教师,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本人十余年的生理学教学实践中, 始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 并积极研究和尝试上述不同做法, 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摘要: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 研究一般状态下的正常人体功能, 并阐述机体机能的基础学科, 是每一位中职院校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启蒙课程, 教学课堂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质量的高低。本文就如何提高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生理学的课堂效果,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供广大医务工作者进行学习和交流。

中职解剖生理学教材建设感悟 第4篇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解剖生理学教材的变迁, 笔者参与教材编写工作, 对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解剖生理学教材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现就我校护理专业解剖生理学近5年所使用教材作一分析、说明并提出个人建议。

1 教材说明

我校2004级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正常人体学基础》[1], 当时我校的解剖、生理还是2个教研组, 所以针对这本教材的授课采取的是双人制 (第一学期解剖教师讲授、第二学期生理教师讲授) 。2005、2006级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仍然是《正常人体学基础》, 但是此时2个教研组被学校合二为一, 因此, 一位教师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全年授课, 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内容完整的教学体系。2007级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改为《人体结构学》[2], 又一次将解剖生理学教材分开, 并分别授课, 但此时教师已经具备了讲授2门基础课的能力, 这就为今后卫生职业教育培养全方位的专业教师打下了基础。2008级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是《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3], 此教材大体沿用了《人体结构学》教材的思路, 并且做了许多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2 教材分析

2.1《正常人体学基础》

2001年9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材, 我校使用此教材已经多年, 具体地说这本教材在当时是优点大于缺点。它包括了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胚胎学等几门学科。这几门学科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研究方法及不同水平上来研究正常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这样所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相互渗透, 其联系就越来越密切了。而且它从绪论、总论及九大系统分别阐述, 每个系统详尽讲述其结构、功能及与临床联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本教材的弱势就显现出来:其一, 解剖学与生理学知识相互混杂, 对新生来说难度太大 (我校开设正常人体学基础是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学期) 。新生大多是初中毕业, 将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混杂在一起讲授, 无形中增加了学习难度。而且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实验科学, 理论性很强。其二, 教材个别之处交待不清且做不到通俗易懂。如, 血液这一节没有明确交待血浆的概念, 教学大纲却要求掌握血浆及相关知识。

2.2《人体结构学》

2007年9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是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卫生职业教育医学基础课程应用性系列成果教材之一, 我们教研组的几位教师有幸参编此书。本教材包括绪论、主要教学内容和一个附表———人体结构学教学大纲。现以第九章脉管系统为例说明: (1) 开始部分为内容提要, 导出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 使学生能够对本章内容一目了然; (2) 本章共分2节, 每节都能做到内容简洁、清晰明了; (3) 在本章节适当位置设置了一些护理应用连接———心内注射、动脉穿刺 (颈总动脉穿刺、股动脉穿刺) 、静脉穿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视野; (4) 章后配有思考题。

2.3《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2008年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一五”教改规划教材, 笔者有幸参编此书。本教材包括绪论、主要教学内容、实验指导和2个附表 (学时分配、网络学习指引) 。它适应当前学生素质水平, 构建一个更加简明的知识结构。不苛求知识体系的完整, 但求知识够用。创建一种利于学生学习的新模式———“七大模块”: (1) 突出核心知识、核心技能; (2) 实现4个贴近, 即贴近当前社会需要、贴近职业岗位需求、贴近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现状、贴近执业资格考试要求; (3) 策划知识扩展; (4) 增加小结, 与引言中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形成呼应; (5) 精选练习题; (6) 提示“指引”; (7) 注明参考文献, 并且在每个页面都留有页白供学生做笔记。

具体地说, 本教材在编写形式上作了大胆尝试, 现以第八章脉管系统为例说明: (1) 开始部分为导言, 导出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 使学生能够对本章内容一目了然; (2) 本章共分3节, 每节前面以设问的方式将重点内容作为核心知识引出, 以引起师生的高度关注, 并且每节的问题尽量控制在3个; (3) 图片力求精美, 尽量以图表代替文字。笔者和其他教师一起编制了表8-2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示意图、表8-3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表、表8-4体循环静脉回流表、表8-5全身静脉流注表; (4) 在本章节适当位置设置了一些知识拓展内容———心包积液、外伤常用止血部位、静脉穿刺和淋巴结肿大,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视野; (5) 本章后配有小结和练习题及习题答案, 以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消化和复习; (6) 本章包括实验十脉管系统大体结构、实验十一脉管系统微细结构, 实验部分以设问的方式将重点内容作为核心技能提出, 对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做了具体安排, 对实验内容与步骤进行了详细描述, 用实验小结作总结。因此, 每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 建议

3.1 沿袭现有思路

要紧扣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编写, 体现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 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 适应当前学生学习需要。

3.2 加强优势, 突出特点

我校在教材编写上创建出一种利于学生学习的新模式———“七大模块”, 且在教材页面留有页白供学生做笔记。这是我们教材的优势与特色,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进一步加强。

3.3 修改不足

比如个别习题与教材不是很贴切, 有的名词教材中没有出现, 但在习题中却出现了;个别章节尚显冗长, 不能做到贴近学生学习实际。

参考文献

[1]刘英林.正常人体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孙威, 姜哲, 邵忠富.人体结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中职生理课堂 第5篇

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课程由理论和实验2部分组成, 其教学内容紧密关联, 统称为机能学。近年来, 机能学实验课合三为一的教育教学改革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1]。大多数高等医药院校已将机能学实验设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实践证明, 这些医药院校的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果。而目前国内中等卫生学校尚未开展综合性的机能学实验教学。

随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转变,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 从2006年3月起, 我校努力探索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理论课方法, 将3门理论课有机融合并编写了《医学机能学基础》教改教材和配套的实验教材, 体现了正常机体、疾病、药物治疗之间的有机联系,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医学机能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

1 教材编写思路与特点

1.1 打破学科界限, 突出实用性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力求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充分考虑工作岗位需求和该课程对后续课程的铺垫作用。教材共分12章, 章节按每个系统以生理—病理生理—药理为顺序进行编排 (除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和第十二章抗微生物药) , 减少各学科间的重叠和交叉, 将具有关联性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内容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课程结构体系更趋合理。

1.2 采用生动、直观的形式

根据中职生特点, 教材中应用了大量插图和表格,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插图以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教材所叙述事物的形态及变化规律, 以弥补文字叙述的不足, 使内容更合理、更完善。表格的应用使繁琐的内容变得简明扼要, 如教材在介绍药物时, 采用列表形式突出同类药物之间的差异, 既节约了篇幅, 又便于学生掌握。

1.3 配套实验教材的编写

依据中职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教研组参考高等医药院校《机能学实验》、《生理科学实验》等教材, 结合我校实际和培养目标要求, 精选实验内容, 在保留各学科经典实验的基础上, 增加了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编排顺序以理论教材为依据, 循序渐进, 既保证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 避免脱节, 又能使学生在形成知识结构的情况下及时运用知识, 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 课程整合措施

2.1 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搞好教改的先导。从2005年底开始, 教研组就课程整合后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 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同时, 学校邀请新疆医科大学专家举办讲座, 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2 强化师资培训

课程整合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过去的一位教师讲1门课变为一位教师讲3门课, 为此,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培训, 组织教师到高等院校专修人体机能学; (2) 学科间相互听课, 要求交叉学科教师全程系统听课; (3) 以说课、讲课、评课等形式规范集体备课, 统一教学标准, 增强授课效果; (4) 强化任课教师的实验技能, 对要开展的综合实验反复进行预实验, 做到人人动手操作, 人人熟悉综合实验内容和方法。

2.3 改革教学方法

机能学课程理论性较强, 部分内容较抽象、难理解。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等, 引导学生采用适合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如介绍完休克及抗休克药物后, 采取“理论实践一体”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 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 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 从而使他们记住生命体征的正常值、休克分期及表现、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目的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 开展休克的综合性实验, 要求学生观察动物“正常—休克—异常”各项生命指标的变化。这样既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 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 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课程整合成效

3.1 开展机能学综合性实验,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中职机能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各学科实验内容衔接不够紧密且重复内容较多, 如同样是家兔的血压实验, 生理学侧重于验证血压的调节机制, 药理学则主要验证药物对血压的影响。这样一来需要2批动物, 而且2学期才能完成, 使实验教学缺乏连续性。而通过综合性实验如“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就可将血压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合, 即建立“正常—异常—用药—恢复到正常”的实验模式, 有利于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 培养综合运用能力。而实验内容如麻醉、手术、输液、生命指标的检测及观察正常、分析异常表现与药物疗效的评价可模拟临床, 有效避免了专业基础教学与临床脱节现象, 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3.2 增强了教师教学能力

课程整合后, 一位教师讲授多门课程的知识, 尽管有紧迫感、危机感, 但为了上好课, 教师的学习意识增强了, 教师间相互听课、讨论明显增多, 密切了学科间的联系, 使教研组学术气氛越来越浓厚。通过培训、听课、自学等方式的再学习, 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大幅提高, 保证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 综合性实验教学对教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

3.3 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课程整合将相关知识有机衔接, 使学生及时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 对其临床思维培养起到显著作用。另外, 尽管综合性实验难度较大, 但学生参与积极性极高, 例如, 颈部手术、颈总动脉插管等操作技术均较熟练且成功率较高, 开设综合性实验班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班学生。

4 存在问题

4.1 教材

4.1.1 内容结构、体裁方面

每章开头应写明学习目标, 明确重点、难点, 结尾应附复习题及解答, 突出教材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此, 准备编写和教材配套的复习指导, 以满足教学需要。

4.1.2 内容整合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3门课程在内容融合程度及章节编排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进一步完善。

4.2 教师

由于受传统学科意识的束缚, 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 忽视职业能力培养;加之由熟悉的单学科转变为多学科教学, 部分教师持消极态度。为此,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打破学科界限, 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课程整合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更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医学机能学基础作为一门新兴的整合课程,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综合化的功能, 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竹林, 陈克敏, 林明栋, 等.高等医学院校机能学实验“三合一”教改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2) :54.

浅议中职学校生理学教学板书准备 第6篇

1 板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的内在逻辑仅靠语言表达, 难以使学生全面、准确把握, 而板书则能弥补这一不足。板书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 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都可以通过板书清晰地反映出来, 学生掌握了板书内容, 也就掌握了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 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很有帮助。

1.2 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课堂教学板书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巧妙地设计板书, 是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的结果, 这种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板书端正清楚、整齐美观, 学生的作业也会像教师的板书一样整齐美观。如果教师的板书结构零乱、字迹潦草, 那么学生的作业也会出现“龙飞凤舞”的现象。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 他们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上课睡觉、不认真听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让学生记录板书内容, 下课前抽查笔记, 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但这种做法的前提是教师的板书一定要清晰、有条理, 以便学生记录。

精心设计的板书是知识凝练的结晶, 浓缩着教师备课的精华。为了达到板书应有的效果, 课前准备至关重要。

2 生理学教学中板书准备应注意的问题

(1) 深入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的整体和主干, 明确重点和难点, 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并设计教学过程。比如, 血管生理这部分知识, 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正常值范围, 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护理工作, 掌握生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即可。

(2) 提炼教材的重点, 用不同颜色的笔和符号标记。记录备课过程中查找到的相关资料, 设计精炼、完整的板书内容。

(3) 把一张B5大小的纸折成4折, 当做黑板, 以下统称为“纸板书”, 根据黑板大小, 写8横行、3竖行比较合理。这样左侧2 竖行为主板, 右侧的1竖行为副版。纸板书的书写版式和黑板相同。

(4) 依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书写纸板书内容, 原则是少而精, 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授课内容的精髓。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板书内容需多次修改才能定型。

(5) 纸板书的标题号和教材相同, 这样有利于学生找到相对应的知识点, 避免学生不知道教师讲的是课本中哪部分内容的现象。

(6) 依照纸板书先试讲, 不看教材和教案。讲解过程中会发现诸多不足, 比如, 有些知识掌握地不够扎实, 有些知识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解, 学生未必能听懂, 需要补充一些实例等。

(7) 上课时只带纸板书讲课。及时记录课后产生的新想法。

3 生理学教学中板书准备的体会

(1) 课前准备难度加大, 与普通的备课相比, 前者所需时间是后者的3倍左右。

(2) 由于对教材理解透彻, 讲解时条理性、知识连贯性强, 教学效果好。

(3)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 只带纸板书讲课, 使学生更加崇拜和敬仰教师,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论中职体育教学的生理学依据 第7篇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生理学

1、引言

中学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在于增强中职学生的体质, 促进他们身体的发育这就要求, 体育教学必须以生理学为依据, 即必须根据中职学生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本质和过程, 根据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 来合理地安排。下面将在分析中职阶段学生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 讨论中职体育教学的生理学依据。

2、中职阶段的学生生长发育的基本特点

人体的生长发育, 是一个长达二十年左右的连续、统一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币, 由于社会环境、营养、遗传和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性别、种族、地区和个体差异, 但同时又都遵循着共同的基本规律。

生长、发育和成熟是不同的概念。所谓生长是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及其细胞间质的增加, 表现为各组织、器官的大小和长短以及重量的增加;所谓发育, 则指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的改善和提高, 所谓成熟, 则表示生长与发育过程均达到一个比较完备的阶段, 标志着个体发育在形态、机能、心理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已达到成人的水下。总之, 人的生长发育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发展的复杂过程。它不仅表现为身高、体重的增加, 而且表现为备器官功能的逐渐分化和机能能力的不断改善和提高。

谈到生长发育, 人们往往只想到身体形态的改变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而忽略伴随这种形态、机能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及身体素质的提高, 这是片面的。中职阶段的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由于条件、环境不断变化, 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也不断变化, 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而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促进了他们心理的发育。这主要表现为感觉、知觉、感情、意志、判断等心理过程和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不断变化。同时, 由于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变化, 又促进了他们对体力活动 (劳动和运动) 适应能力的提高。上述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心理和身体素质, 正是构成生长发育过程的四个重要方面, 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3、体育教学必须适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

(1) 中职学生正处在迅速地生长发育阶段 , 身体形态、各器官系统机能尚未发育成熟。 因此,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运动量不宜过大, 以不超过他们身体的负担能力为宜。针对其神经系统发育特点,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多采用一些形式多样、游戏性较强、经常变换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练习时间不要太久, 更不要长时间做运动强度较大的练习, 练习次数可适当加大。但应注意劳逸结合, 练习一段时间后休息一会儿。

(2) 中职学生不宜进行憋气和长时间的耐力练习。因为这种练习易使他们很快疲劳, 心脏负担过重, 以至影响生长发育或造成损伤。发展力量的练习应以动力性练习为主, 可多采用负荷较轻的快速练习、弹跳性练习或克服自身体重的力量练习, 来增强神经系统对肌肉组织的控制能力, 增加肌肉运动的灵活性。

(3) 必须贯彻全面锻炼的原则 , 使速度、力量、 耐力、灵巧和协调等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使上下肢、大小肌肉群都得到全面锻炼。尽量不要做对身体局部运动量过大的练习, 使身体的各个部分均衡发展健康的发育。

(4) 因为中职学生骨骼容易发生变形 , 在进行锻炼时 , 尤其应该注意培养他们养成正确的站立、走、跑姿势。身体姿势的长期不正确, 会导致骨骼发育不正常, 并且还对内脏器官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如因长时间负重和站立姿势不正确而引起扁平足等。

(5) 练习时 , 使用的运动器械必须符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 , 不要使用成人的器械。

4、体育教学必须适合中职学生的性别特点

男女中职学生在整个发育过程中, 都存在着差别, 青春发育期尤其显著。和男子相比, 女子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远不如男子。此外, 由于性征的出现, 女子心理上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运动能力方面, 男女之间的差别更为显著。针对女子青春发育期的特点,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卫生要求:

(1) 经常进行有关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 , 使她们认识到月经来潮和性征发育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消除思想顾虑, 克服因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而给她们带来心理上的障碍。同时,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选择多种形式的练习内容, 广泛培养她们的兴趣。要讲明体育锻炼对塑造健壮的体格、健美的体型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意义, 从体育美学的教育入手, 启发她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中 , 男女应分班或分组进行。锻炼的内容、方法、运动量、强度和密度都应与男生有所区别。

(3) 除重视全面发展外 , 应特别注意发展她们的腰腹肌力量 , 因为进入青春发育的中后期时, 女子皮下脂肪迅速增加, 如不加强锻炼, 则腰腹肌力量将会明显下降, 这不仅会影响运动能力的提高, 影响肌肉收缩力量、收缩速度和动作灵活性, 还会给心血管系统增加负担。

(4) 进行跳跃练习时 , 应特别注意动作的正确。不宜做过多的从高处往下跳和会加大腹压的大强度跳跃练习, 以免影响骨盆的正常发育, 或造成畸形。

(5) 进行教学和训练时 , 使用的器械规格 ( 如体操器械的高矮等) 和重量 (如投掷器械的重量等) , 应与男于有所区别。 (6) 月经期间, 可根据她们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以及月经来潮的反应, 适当安排一些轻微活动, 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宜游泳和进行冷水浴, 以免因月经时子宫口开放、内膜出血、使病菌侵入而引起内生殖器感染, 或因寒冷刺激而引起月经失调。有一定训练基础的少年运动员在月经期间, 可根据训练水平和月经规律的变化, 适当地安排练习内容和运动量。在学校中, 应普遍建立月经卡片, 以便掌握情况, 随时调整练习内容和运动量。

5、体育教学必须考虑健康差异

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时, 除应考虑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外, 还应注意他们不同的健康状况。对于体弱有病或处于病后恢复时期的学生, 应根据其健康状况、病情和体力等, 适当加以区别对待。这就需要由校医、体育教师更好地配合, 通过体检, 观察了解病史, 在掌握和了解其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分组。

除此之外, 还应经常对体育设备和器材进行定期检查维修, 重视安全教育, 加强现场保护和医务监督;建立健全体检、体格测量和健康卡片的制度。

6、结 语

对群体而言, 中职学生发育在生长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年龄、性别特点和地区、城乡差异。但由于遗传、营养、环境、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 即使在同性别、同年龄的中职学生中, 生长发育的水平, 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如发育早晚不同, 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同等。因此, 在体育教学和锻炼中。必须贯彻个别对待、因人制宜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强禄.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新课程 (上) , 2013, (04) .

[2]许燕, 王伟.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3, (03) .

中职生理课堂 第8篇

国家医疗体制改革正在推进和实施, 基层医疗机构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 (护生) 的需求正逐年增加、对护生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必须从学生入校起就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动手能力。由于中职生源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 多数学生对学习有抵触情绪, 缺乏求学意识;进入卫校学习如果还与初中的教学模式相同, 很快就会失去信心, 抵触情绪随之产生。但是对于新鲜事物和信息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对学习知识产生兴趣, 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 投其所好, 在努力寻求适应现代学生适应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的同时, 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 对原有教材的版面、内容的表述等方面进行改革, 编写校本教材。

《生理学》校本教材是结合中职护理等专业的临床工作特点, 在编写过程中, 以“必须, 够用”为原则, 以“精练, 实用”为特点进行编写, 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努力汲取各版《生理学》之所长。书中涉及的正常值均以人卫出版社的最新版《诊断》为参考, 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正常值不统一的问题。本教材于2006年12月编写完毕, 分别用于06年级和07年级的护理专业, 并设立相同专业对照组;其中06年级10个班使用, 总计408名学生, 对照组06年级10个班总计408名学生;07年级10个班级共389人使用, 对照组10个班共392人。现将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1 教师在教学中的体会

由于是亲自参与编写, 促进了老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并能及时发现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正。参编教师们在学期开始, 认真研究教材, 针对学生实际, 拟定出授课计划;每位教师必须按计划认真执行, 并付之于课堂教学, 定期总结。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挖掘学生个人潜力, 根据新教材内容与设计要求, 在课堂上运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自学式、换位式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利用教材按照自学——实践——分组讨论——猜想判断——归纳总结的程序, 然后教师综合讲课。生理功能的学习, 是建立在整体和微观结构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运用辨证思想, 考虑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 在实验设计和模拟演示上多下工夫, 增加启发性、自主性及目标引导性实验作为教师主导思想。学生自学后, 猜想推测出的结论, 教师应灵活对待, 灵活运用学生结论中出现的错误观点, 逐步推理, 让学生自己否定, 从而达到全面理解和在理解中不断矫正自己的思维方式。集体备课、公开教学、课后反思等活动的进一步实施, 使得教师们在使用本书过程中能以更大的主动性, 更多的灵活性使用好校本教材。

2 教材使用中发现的问题

,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教学中很难在学生的头脑里产生感性认识, 单纯用语言解释, 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 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 例如:生物电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的形成机制一节, 虽然在大纲中降低了要求, 但还是个难点问题, 如果学生不能理解, 会给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学习带来困难。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最后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这样会形象化, 效果较好, 同时调整了教学顺序, 将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内容 (第四章) 调至第二章与神经细胞生物电一起讲解。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问题, 由于时间和水平的有限, 我们将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补充本教材。教育—学习型的教育方式, 加上以听觉为主的学习方式, 只能是教师死讲、学生死记。以记忆为主的试题考分偏高, 进行综合分析、思维的考题得分偏低的考试结果正说明了这一点。校本教材既注意到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也加强了师生总结互动的环节内容。另一个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教材的版面设计,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版面进行润色、修饰, 从而在感官上吸引学生, 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3 学生对本教材的反馈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教材及学生对此反应情况, 我们对使用本书的学生和未使用本书的学生做了对比调查, 结果统计见表1、2。

调查结果显示: (1)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大多数能主动的预习、认真的听讲和自觉的复习并独自完成练习题, 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使用校本教材的初衷。 (2) 学生的成绩 (平时测试、实验操作、期末测试) 明显提高了, 极大的提升了大多数学生的求知欲, 能更进一步的促进学习, 改变他们原来不愿学习、认为自己学不会的厌学情绪。 (3) 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 很多学生对于实验课非常感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不爱理论爱实践, 抓住这一特点, 在操作时讲授理论, 一举两得。 (4) 两个年级的使用对比, 07年级的学生各项结果的百分比低于06年级, 进一步反应了学习者整体素质下滑的不利因素, 为了应对这一现象, 一方面, 我们应该再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做进一步的修改, 优化组合, 提高教材质量, 尽可能的做到教材适应学生, 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还要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采用同样的题库测试题 (测试难度、广度及深度不变的前提下) 对学生进行成绩测试, 从成绩看, 使用者学习成绩高于对照组。

学生的学习成绩、解决问题能力, 后续学习能力均有所提高, 通过教师座谈, 大家普遍感觉使用校本教材教学后, 学生对其他医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变得相对容易和灵活。由此看来, 校本教材版面的新颖、内容的简易实用、形象的插图以及课后有趣的习题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兴趣, 通过本学科的成功尝试, 学校在其他学科也开展了校本教材的编写。

上一篇:细长轴加工工艺下一篇:直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