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出血的观察护理

2024-05-10

老年脑出血的观察护理(精选11篇)

老年脑出血的观察护理 第1篇

关键词:脑出血,观察,护理

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 血液流入脑实质的急性疾病, 临床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特别是老年脑出血患者, 在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死亡率高, 因此应加强老年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 为医疗提供可靠依据, 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现将观察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70~80岁, 平均年龄73.5岁。其中小脑出血8例, 丘脑出血5例, 桥脑出血3例, 内囊出血5例, 其他出血29例, 死亡12例。

2急性期的观察要点

2.1 严密观察意识变化

意识改变是判断脑水肿和颅内压高低的指征之一, 是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脑出血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如小脑幕裂孔疝可表现为清醒、躁动、嗜睡、朦胧、昏迷, 而枕骨大孔疝很快进入昏迷。因此在脑出血急性期观察意识的变化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 70岁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神经系统代偿能力低下, 应激状态的耐受性降低, 且有一定的缓冲空间相对延长一定的抢救时间, 所以对老年患者更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

2.2 严密观察瞳孔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是否存在, 有助于判断出血部位及有无颅内压迫症状。瞳孔是受交感神经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 当脑出血或脑疝时动眼神经受压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发生改变[1]。例如:①内囊出血时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 呈“凝视病灶症”和“三偏症”, 即偏瘫、偏感觉障碍和偏盲;②小脑出血时眼球震颤或瞳孔往往缩小, 两眼球向病变对侧同向凝视;③桥脑出血时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及眼球固定;④丘脑出血时两眼球向下方或内下方注视, 亦可出现病灶对侧或同侧凝视麻痹, 双侧瞳孔缩小, 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⑤小脑幕裂孔疝早期病灶侧一过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 如病情加重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⑥枕骨大孔疝瞳孔缩小后散大。如果有脑疝发生瞳孔变化最早、最快。因此必须认真观察, 大约5~10 min观察1次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 为抢救争得时间。但须注意老年患者有青光眼、白内障者可影响观察须注意鉴别。

2.3 注意观察血压变化

脑出血急性期多伴有高血压, 血压越高越会加重脑出血及发生脑疝的可能性, 必须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每15~30 min监测血压1次, 并做好记录。如果血压急剧升高、脉搏减慢、呼吸不规则、一侧瞳孔散大、意识障碍加重则考虑脑疝的发生。

2.4 注意呼吸改变

脑出血急性期, 由于脑组织缺氧、脑水肿使呼吸发生改变, 若呼吸由深而慢变为快而不规则、叹息样下颌呼吸, 双吸气[2], 或潮式呼吸、库氏呼吸, 常提示呼吸中枢受到严重损害。尤其应注意脑干出血压迫延髓导致呼吸骤停。

2.5 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丘脑下部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丘脑大量出血时往往出现中枢性高热, 如果老年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预后更差, 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高热的护理。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不明显, 物理降温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老年患者肢体活动不灵活、末梢循环不良, 用冰袋、冰帽时须防止发生冻伤。

3急性期的护理要点

3.1 严格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和量

3.1.1 迅速降低颅内压

脑出血后, 由于脑实质内突然出现血肿的占位效应, 引起脑室受压, 中位结构移位、颅内压急剧增高, 可出现脑疝危及生命。快速输入20%甘露醇和其他脱水药是预防脑疝发生的关键。

3.1.2 静脉补液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都有意识障碍, 均应禁食水, 给予静脉输液, 但是高龄患者多具有多种其他疾病 (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功不全等) , 如果液体输入过多过快, 会因增加循环血量, 增加心脏负荷, 加快心率使患者躁动而加重出血, 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速度、量并做好记录, 24 h补液量不应超过1000 ml。并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出、用药后的尿量与水、电解质的变化。为合理用药, 防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提供依据。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3.2.1 吸痰

老年脑出血患者多有意识障碍, 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不易咳出, 易引起呼吸道堵塞, 呼吸不畅, 故应备好吸痰器, 随时吸痰, 防止因痰液阻塞呼吸道而发生意外, 避免引起吸入性肺炎, 减少肺部感染。吸痰时动作要轻, 吸痰管一定要插到位, 做到有效吸痰, 注意时间不宜过长。当痰液粘稠时可给予生理盐水20 ml+沐舒坦15 ml雾化吸入, 2次/d。

3.2.2 吸氧

吸氧能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 但应注意掌握吸氧的浓度, 防止高浓度氧引起氧中毒。

3.3 镇静和抗惊厥

脑出血急性期可伴有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 如果不加以控制对预后是不利的,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给安定和苯巴比妥, 但静脉给安定时速度一定要慢, 因安定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高龄患者反应迟钝, 用药更应慎重。

3.4 卧位

在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一定要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发生吸入性肺炎。

3.5 做好基础护理

3.5.1 皮肤护理

老年人本身机体的抵抗力弱、耐受力差, 加之卧床后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很易发生褥疮。所以在急性期也要做好皮肤护理。每1~2 h协助患者变换体位, 按摩受压部位, 翻身时避免推、拖、拉, 动作要轻柔。保持床铺平整、清洁, 干燥, 防止压疮发生。

3.5.2 口腔护理

定时进行口腔护理, 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防止口臭和口腔溃疡。

综上所述, 老年脑出血患者严密观察意识, 瞳孔、血压、控制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耐心细致的护理有助于患者脑出血急性期症状的缓解, 有效预防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在急性期如做好早期护理及观察、采取相应对策, 得到及时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对预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宰春和, 王秉道, 陈光德.神经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159-161.

老年脑出血的观察护理 第2篇

唐萍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006)

摘要:目的:探讨课前关爱理念应用于《老年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级4个高职护理班,分别采用课前关爱和传统教学法授课,并对4个班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课前关爱对培养学生敬爱老人的道德素养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结论:课前关爱应用于《老年护理》教学中是可行的,比传统教学法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急诊室老年脑出血的急救护理 第3篇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急诊室老年脑出血的有效急救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室收治的老年脑出血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程序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及急救结果。结果 72例患者经急救护理,68例成功救治,4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5.6%。经急救平稳过渡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进行手术或者转入普通病房。68例急救成功的患者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术后痊愈7例,有效18例,好转12例,无效1例;转入普通病房的30例,有效1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结论 急诊室老年脑出血的患者通常病情较严重,且进展快,救治不当极易发生死亡,所以针对急诊室的老年脑出血患者要做到急救目标明确,急救护理程序规范,护理措施得当,护理人员业务熟练,这样有助于对患者的及时救治,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急诊室;老年脑出血;急救护理

脑出血指的是由长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或者高血压等疾病引起的非外伤脑实质内出血的情况,脑出血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很高,并且由于老年人的一些脏器或者脑部功能退化,往往出现临床症状不明显,导致治疗被耽误的情况。脑出血的病人一旦发病,都具有发病快,进展迅速,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如果抢救不及时,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强化老年人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一方面可以为医生提供可靠的信息,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急诊室里的老年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通常已经紊乱,处于深度昏迷的状态,能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急救护理对患者的抢救至关重要。本文就72例我院急诊室收治的老年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合理有效的急救护理方法及其对患者的意义。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室收治的老年脑出血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在61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2±3.2)岁;其中男49例,女23例;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57例,占患者总数的79.2%;患者自发病到就诊的时间范围在半小时到6小时之间,平均(2.1±0.3)小时。患者在入院时均呈昏迷状态。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血压升高(61例)、体温升高(41例)、呼吸困难(58例)、心电图异常(53例)、瞳孔散大或缩小(散大5例,缩小6例)、呕吐(28例)、大小便失禁(20例)等。

对患者进行脑CT检查可见,基底节区出血36例,占50.0%;丘脑出血4例,占5.6%;小脑出血7例,占9.7%;脑叶出血14例,占19.4%;脑干出血7例,占9.7%;桥脑出血1例,占1.4%;脑室出血3例,占4.2%。

1.2 急救护理方法

1.2.1 急救护理人员组成

急诊室要有专门的急救护理小组,组内护理人员要求业务娴熟,了解急救护理的流程,并能互相协作。急救护理小组可由三人组成,三人分别负责病情评估、操作配合和监控记录。三人各司其职并紧密配合,患者无论出现任何异常都能及时发现并作出评估,通知主治医师。

1.2.2 急救护理流程

急救護理最重要的就是及时有效,患者一旦进入急诊室,要迅速评估病情并给予合理的护理方法。要求患者呈去枕平卧状态,并将头部偏向一侧,减少移动。与此同时,给予面罩吸氧,让患者保持呼吸顺畅,通常情况下,氧流量保持在4 L/min-6L/min之间。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佩戴义齿的老年人,要将其取出。患者如有呕吐状况,要放置口咽通气道,尽快排出呕吐分泌物。患者如存在呼吸困难现象的,要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辅助呼吸,保持呼吸道顺畅。然后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使用留置针穿刺。

通过基本的护理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生命指征,如体温、血压的变化、瞳孔、早期意识的变化,呼吸状况等。

老年脑出血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血压升高,所以要对有血压升高症状的患者给予酚妥拉明微泵注射,使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50-160mm Hg/90-100 mm Hg,每两小时监控一次。对患者使用125ml-250ml浓度为20%的甘露醇静脉滴注,以达到脱水并降低颅内压强的目的;给予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止血药物。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抗酸剂以及保护脑部功能的药物。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或者丧失自主意识的患者,给予导尿管、胃管等设备。

对患者经过急救护理后,随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直到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这时,可对患者进行脑部CT检查,确定病情进展。对病情进展明确的患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患者是否需要手术,需手术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及时通知神经外科做好术前准备,无需手术的患者可以由护理人员协助家属转入普通病房。

2 结果

72例患者经急救护理,68例成功救治,4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5.6%。经急救平稳过渡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进行手术或者转入普通病房。68例急救成功的患者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术后痊愈7例,有效18例,好转12例,无效1例;转入普通病房的30例,有效1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统计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3 讨论

脑出血作为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多发病与常见病,在我国,其急诊抢救护理目标尚无统一的规定,所以要根据以往的护理实践经验,以及时、迅速、有效的诊断、护理与救治作为工作目标。通常,在接到急救护理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要让患者保持呼吸道顺畅;第二,要控制患者的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内;第三,要做好止血、脱水降低颅内压的工作;第四,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注意保护患者的心脑功能;第五,加强护理,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文中,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的急救流程基本做到了这些要点的要求,但对脑保护药物的使用并未普及,而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性使用。当然,只急救过程中,既要要个遵循急救的程序,也要视情况灵活处理。

急诊室老年脑出血的患者通常病情较严重,且进展快,救治不当极易发生死亡,所以针对急诊室的老年脑出血患者要做到急救目标明确,急救护理程序规范,护理措施得当,护理人员业务熟练,这样有助于对患者的及时救治,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庞飞,田晓磬.96例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4):231-232.

[2] 郎艳萍.老年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285-286.

[3] 叶瑞香,宋明浩,范少华.老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3):3732-3733.

老年脑出血的观察护理 第4篇

关键词:脑出血,老年性,预见性护理,并发症,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日趋上升[1]。脑出血作为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有较高的并发症和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身心健康。我们对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病区住院治疗的112例老年性脑出血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其中56例脑出血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病区收治的老年性脑出血患者112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并伴有偏瘫,排除合并痴呆、精神障碍、感觉性失语症及恶性肿瘤等患者。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8例,年龄51岁~83岁,平均年龄(59.3±7.6)岁;对照组男26例,女30例,年龄50岁~84岁,平均年龄(58.9±8.1)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对患者脉搏、血压、呼吸和心率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异常患者,及时报告主管医生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并准备好相应抢救药品和设备。

1.2.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预见性护理:(1)接护后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做预见性评估,包括:生命体征变化、意识障碍变化、呼吸状态、颅内压情况等。(2)迅速稳妥地将患者移至床单元,评估患者的意识、语言能力及四肢肌力情况,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根据医嘱建立静脉通路。(3)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如有异常变化要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采取相应处理,同时做好交接班。(4)心理护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时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信心,争取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的支持。(5)消化道的护理。评估患者消化道情况,a)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患者如出现黑便,呕吐咖啡样物,提示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应禁食,并预防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出血稳定后遵医嘱给予患者进温凉无渣流食。b)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评估患者的意识及进食情况,遵医嘱给予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并防止引起误吸。昏迷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鼻饲饮食,同时做好相应的管道护理。c)便秘的护理:嘱患者进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必要时给予通便灌肠。(6)呼吸道的护理。评估患者呼吸道情况,保持病房通风,限制并减少人员探视,每天室内空气紫外线消毒1次,口腔护理2次,定时翻身、叩背,必要时给予吸痰或雾化吸入;意识障碍者备吸痰器、口咽通气管以及呼吸道急救设备;出现呼吸困难者应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给予机械辅助呼吸。(7)皮肤的护理。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定时翻身叩背,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关节突出部位垫软枕,并密切观察皮肤情况,必要时给予卧气垫床或海绵垫。(8)泌尿系统的护理。评估患者的排尿情况,鼓励意识清楚、有能力自行排尿的患者自行排尿,保持会阴部清洁;昏迷的患者要保持床单位的干燥,定时接尿,排尿后及时清洗会阴,防止感染;留置尿管的患者,妥善固定尿管,每天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及会阴部2次,定时更换尿管和尿袋,防止逆行感染。(9)肢体功能的锻炼。评估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神经系统症状稳定48 h之后即可早期康复,根据患者肌力情况给予不同的锻炼方式,坚持循序渐进,促进患者的康复。

1.3 观察项目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并发症主要包括再出血、尿路感染、压疮、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并发症10例,发生率为17.86%;对照组发生并发症35例,发生率为62.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2组患者或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和非常满意54例,护理总满意率为96.4%;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和非常满意37例,护理总满意率为6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脑出血为神经科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有研究表明[2],脑出血急性期的病死率高达30%~40%,其中40%的患者在48 h内死亡。脑出血的急性期,患者可出现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3]、颅内血肿碎吸技术和新型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4,5,6],提高了脑出血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病死率、致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即便如此,脑出血急性期病死率仍然高达30%~50%,致残率高达75%[7]。因此,在及时有效抢救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系统而积极的护理,以预防疾病并发症和改善预后。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根据疾病的规律和特点,提前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护理模式,可以减少护理工作中的盲从性。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对5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接护后即对患者的病史、病情及全身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做到有预见性的护理干预,统计再出血、压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共10例,发生率为17.86%,满意度达到96.4%;实施一般性护理的对照组发生相关并发症35例,发生率为62.5%,满意度达66.0%,2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孙秀林[8]、周兴美[9]分别将临床护理路径和优质护理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其与本研究的观察指标不尽相同,没有可比性。

有人统计[10],存活的脑出血患者中86.5%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研究显示[11],预见性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还能促进患者肌力、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

总之,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丹,彭雪敏.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6):3340-3341.

[2]王永芹,张春云.预见性护理对急性脑出血并发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9-71.

[3]杜波,彭玉平.神经内镜在颅内血肿清除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2):208-210.

[4]帕提曼·艾山.不同药物治疗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10):80-81.

[5]徐磊.尼莫地平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2):114-115.

[6]杜家福.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9):97-98.

[7]VAN ASCH C,LUITSE M,RINKEL G.Incidence,case fatality,andfunctional outcome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over time,according toage,sex,and ethnic origin: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J].Lancet Neurol,2010,9(2):167-176.

[8]孙秀林.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4):106-107.

[9]周兴美.优质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7):104-105.

[10]甘玉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急性期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5):777-779.

老年脑出血的观察护理 第5篇

关键词: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 高血压 脑出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7-02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由于高热量、高糖、高盐等过度摄入,使得高血压脑出血患病率在不断升高。高血压脑出血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且发病急,死亡率高,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可以及时排除患者颅内淤血,对于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病有显著疗效。作为医护人员,能够找到一种最优的护理方法应用于术后护理对于手术的疗效十分重要。本研究中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有效的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率、挽救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的就诊于我院内科并住院进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6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5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5岁,住院时平均血压为最高血压235/120mmHg,最低血压140/100mmHg,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1];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入院时病情表现为12例昏迷、18例浅昏迷状态、15例昏睡状态、11例嗜睡状态;入院前均出现头疼、肢体瘫痪、呕吐等不良症状;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即分为2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两组患者在就诊时的症状、血气分析、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比较,均P>0.05,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56例高血压脑出血例患者均采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进行手术治疗:为患者剃头并使用CT对需要穿刺的部位进行确定,手术实施者在无菌操作下对穿刺部位钻孔,使用YL-1型穿刺针,进行冲洗和引流,同时配合颅内降压、止血以及药物脱水,并严密监测和控制患者血压。

1.2.2 术后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即使患者保持正确体位,尽量避免患者移动和刺激、保证引流管时刻畅通、观察引流管内液体颜色是否正常以及监控患者的意识和瞳孔、生命体征的恢复;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配以生活护理和有效的功能训练,并对两组患者术后一年后的并发症率、生活自理率、存活率、手术满意度进行调查回访。

1.2.2.1 生活护理。每日对口腔进行清洁,预防口腔炎症;按时为患者翻身和清洁身体,防止褥疮;饮食以高纤维、低脂地热、低盐的健康饮食为主,防止便秘出现诱发颅内血压升高再次脑出血;定期对患者的体重、血糖、血浆蛋白等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对患者的营养供给作出调整。

1.2.2.2 有效地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如肌肉按摩等被动训练;待患者可自行活动时,鼓励患者进行散步、慢跑等训练;对于出现失语的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多听广播,与社会接触,增加患者自信心,使患者的社会心理得以康复。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1.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比较分析,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病是常见的老年常见急症之一,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通过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进行手术治疗,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疗效显著。但是由于术后不易护理,容易导致颅内压反复升高而再次脑出血,使脑的损害度更加严重,引发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本文中给予研究组患者常规护理加以生活护理和循序渐进的功能训练,降低了由于饮食等生活方面所造成的颅内压升高再次脑出血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对于肢体及语言方面的训练,使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肢体功能尽快恢复[2],保证了患者家庭的完整。本文中通过对研究组患者的护理,使患者的術后并发症率、生活自理率、存活率均有很大提升,在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十分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第6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46例, 男32例, 女14例;年龄61岁~80岁, 平均71.5岁;其中胃溃疡9例, 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4例, 复合溃疡5例, 急性胃黏膜病变12例,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例, 食管癌6例, 胃癌7例。

2 护理

2.1 一般情况的观察

老年病人的特点是痛苦主诉少, 病情说不清, 又因反应较迟钝, 很少主动诉说病情及要求, 所以护士要主动与病人接触, 反复巡视病房, 观察病情变化, 并认真分析, 尽早发现出血征兆, 尽早处理。如出血前老年病人多有精神萎靡, 主诉胃区不适、恶心、腹胀, 而腹痛往往不是老年人的主要症状。

2.2 判断病情

病人口渴、眼眶下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是体液不足的表现 。如病人由平卧位改为坐位时血压下降 (下降幅度大于15 mmHg~20 mmHg) , 心率加快 (上升幅度大于10/min) , 提示血容量明显不足, 是紧急输血的指证。如收缩压低于90 mmHg, 心率大于120/min, 伴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意识不清, 则已进入休克状态, 属严重大量出血[1], 需立即通知医生, 积极抢救, 值得注意的是, 老年人由于常合并窦房结功能低下, 血管弹性差, 故不能单用脉搏、血压判断出血的多少, 而应结合监测血红蛋白等动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出血活动期每15 min~30 min测量血压、脉搏1次, 并做好记录。

2.3 饮食、用药指导

老年人由于机体代谢功能低, 细胞再生能力差, 虽出血暂时停止, 但引起出血的病变短期内不易彻底恢复。因此老年人开始进餐时间应晚些[2], 出血后禁饮食、戒烟酒, 2 d~3 d后随着病情好转, 出血停止, 先予少量无渣流食, 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 少量多餐。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 临床上广泛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激素等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 导致老年人上消化道的危险性增加, 也是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 所以应禁用或慎用此类药物。

2.4 心理护理

让病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当精神紧张时, 胃肠蠕动减慢, 胃黏膜充血、渗血, 导致消化性溃疡, 甚至消化道出血。因此要疏导病人保持平衡心态, 关心、同情、体贴病人, 以熟练的护理技术, 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 同时耐心听取病人主诉, 尽快解除病人生理、心理上的痛苦, 以利于早日康复。

3 体会

上消化道出血是引起老年病人死亡的重要病因, 且病情容易反复, 故病人易产生悲观情绪, 护士在严密观察病情, 迅速准确地配合抢救治疗的同时, 应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积极主动地与其进行情感交流, 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39-541.

老年脑出血的观察护理 第7篇

1临床资料

本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对其中收治30例中老年颅内出血患者, 其中, 男11例, 女19例, 年龄39~88岁, 治愈14例, 好转14例, 无效1例, 死亡1例, 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腰穿证实诊断。

2观察

2.1 临床观察

严密观察意识状态, 瞳孔和生命体征变化。意识状态与预后密切相关, 动脉瘤引起的出血患者入院时一般有剧烈头痛, 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病情严重者有意识障碍昏迷、心脏损害心电图改变。部分患者有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而老年人常表现不典型头痛、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多见。且常见有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所有SAH患者入监护室进行多参数心电监护, 尤其是第一周内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病室光线要暗。卧床休息4~6周, 严格控制探视时间。头痛剧烈者要用止痛剂必要时给镇静剂, 以减轻其躁动不安。意识不清者, 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 光反射是否存在, 如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瞳孔不等大, 提示再出血。

2.2 并发症的观察

动脉瘤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是中老年颅内出血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 致残致死率高。SAH后一个月内再出血危险性最大, 2周内发生率54%~80%, 近期再生病的死亡率41%~46%。明显高于SAH的病死率25%。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多发生在病后1~14 d, 7~10 d是高峰期, 是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3 复发的观察

病情稳定后突发剧烈头痛、呕吐、痫性发作, 昏迷甚至去脑强直发作, 项强, 脑膜刺激征加重, 提示再出血“一旦发生致残致死率高, 预防很重要床头抬高15°~20°, 以利于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2.4 临床用药的观察

脱水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用20%甘露醇时, 选粗直血管易固定的部位穿刺, 注意保护血管。注意观察头痛症状是否减轻, 局部皮肤有无渗漏、红肿。同时, 正确记录24 h出入量, 维持正常的血容量, 减少低血容量、低钠血症的发生。观察尿量, 警惕甘露醇的肾损害, 预防脑血管痉挛应用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同时, 注意避光和点滴速度, 观察皮肤是否发红、多汗, 心动过速和过缓, 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

3护理

3.1 一般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 卧床时间应在4周以上, 头抬高30°, 保持脑部血液回流, 减轻脑水肿, 尽量减少搬动, 避免精神刺激, 头偏向一侧, 以免意识障碍患者呕吐物误吸窒息, 避免下床活动, 部分患者神志清楚, 因头痛而烦躁不安, 应适当给予止痛性镇静剂, 减轻患者痛苦, 消除紧张, 焦虑情绪可用颅痛定口服或肌注。同时向患者说明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清楚认识, 能主动配合治疗, 对烦躁不安的患者应加床栏及约束带保护, 以防意外。

3.2 避免用力排便及咳嗽

SAH患者由于颅内压增高, 需行脱水治疗及限制液体摄入量, 多有大便秘结, 加上长期卧床休息, 肠蠕动下降导致排便困难。用力排便引起腹压、胸腔内压增高, 压力可通过无瓣的静脉直接传导至颅内, 使颅内静脉压增高, 静脉回流受阻, 脑压增高, 引起SAH复发。因此, 要告诫患者切勿用力大便,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食水果!蔬菜及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食物。便秘时及时给予缓泻剂, 如液体石蜡、开塞露、番泻叶等药物。发生呼吸道感染时, 要及时应用抗菌药物及口服祛痰剂等治疗, 以免反复咳嗽引起SAH复发。

3.3 惊厥护理

发作时应努力使患者平卧, 专人护理, 解开衣领, 腰带等以减轻呼吸困难, 用开口器、压舌板撑开患者口腔, 防止抽搐时咬伤舌头;昏迷抽搐者, 用舌钳将舌拉出, 以免舌后坠,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则侧向一边, 以利分泌物流出, 防止窒息并做好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的准备工作, 必要时气管切开吸痰, 癫痫发作时伴有脑水肿。因此在控制抽搐同时, 给予脱水剂和激素, 以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护士要注意交待患者家属, 禁止患者自行外出, 确实有外出者用专人陪护。

3.4 心理护理

SAH发病突然, 头痛者易产生焦虑!烦躁!依赖等心理“有的患者常伴有暂时的精神障碍, 甚至伴有单瘫或偏瘫, 精神负担较重, 很容易发生悲观!失望!怀疑!易怒等对抗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 言语要和蔼可亲, 不能任意责备患者, 向患者详细解释疾病的转归及预后, 减少或清除负性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 以减少复发出血, 降低病死率, 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康复。

4出院指导

院后指导对预防SAH出血患者出院后发生再出血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少数SAH患者可远期复发, 首次出血治愈后, 患者逐渐失去对复发的警惕性而参加重体力劳动, 最后引起再出血而危及生命。因此, 告诉患者出院后要合理安排生活, 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 做到遇事不急躁、不恼怒、不使情绪大起大落, 家属也应注意一言一行不要给患者带来心理刺激和不良情绪, 对于有吸烟、饮酒嗜好的患者, 要劝其戒掉, 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服药, 定期就诊复查, 监控血压。

关键词:中老年颅内出血,临床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刘丽娟, 苏兰若.中老年颅内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5, 34 (3) :285.

老年脑出血的护理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24例, 女12例, 年龄60~86岁, 平均73岁, 有高血压病史20例, 冠心病史10例, 肺心病史6例。入院病例均发病72h内经头颅CT或MBI确认为脑出血住院治疗, 其中基底节出血为30例, 小脑出血6例。

1.2 治疗

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防止再出血, 控制脑水肿, 维护生命功能和防止并发症。主要措施: (1) 绝对卧床休息; (2) 血压明显升高, 可选用温和降压药物如硫酸镁等; (3) 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常选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 (4) 根据具体病情选用止血药物如6-氨基乙酸等。

1.3 结果

36例患者痊愈26例;病情好转, 症状改善出院6例;4例于病情稳定后转上级医院治疗。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变发病急骤, 患者及家属常因无心理准备而出现焦虑, 恐惧不安等情绪, 护士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 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并了解其家庭及个人爱好、性格特点, 尤其要尊重、关心、体贴他们。多交谈, 多沟通, 随时帮助解决问题, 随时向患者及家属通报疾病好转的消息, 请康复效果理想的患者介绍康复成功的经验, 鼓励恢复期患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减少患者的依赖性。指导家属充分理解患者, 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从而纠正患者的心理障碍, 保持愉快的心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一般护理

(1) 休息与体位: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取侧卧位, 抬高床头15°~30°以减轻脑水肿, 若患者有面瘫, 可取面瘫侧朝上侧卧位, 有利于口腔内分泌物的引流。发病后24~48h内避免搬动, 病室保持安静、整洁、严格限制探视。对谵妄躁动患者加保护性床栏, 由专人陪护, 必要时给予约束带, 各项护理应集中进行, 动作轻柔。 (2) 饮食护理: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h内应暂禁食。老年人由于口腔、咽喉及食管等部位的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化, 即使与脑部病变无关, 也容易引起吞咽障碍, 发生呛咳或误咽。因此, 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严重消化道出血时可进食高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低盐、低脂及富含纤维素的半流质。进食时应注意力集中, 细嚼慢咽, 避免进食呛咳、切忌边吃边谈, 思想分散, 匆忙进食[1]。进食障碍者可鼻饲流质饮食并做好鼻饲管的护理。 (3)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可进行腹部按摩, 或遵医嘱应用导泻药物。为患者提供安全而隐蔽的排便环境, 但禁止灌肠。

2.3 病情观察

患者年龄大, 伴随疾病多, 脏器功能衰退, 生命体征变化快, 患者多存在失语, 不能准确表达自身的不适。护士必须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疾病发展过程, 全方位对患者病情实施评估。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及时发现患者细微的病情变化, 详细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意识状态, 瞳孔变化, 判断患者的病情有无加重及并发症发生。若患者出现剧烈头痛, 喷射性呕吐, 血压升高, 脉博洪大, 呼吸不规则, 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及两侧瞳孔不等大情况, 常为脑疝先兆表现;若患者出现呕血, 黑便或从胃管抽出咖啡色液体伴面色苍白, 呼吸急促, 皮肤湿冷, 血压下降和少尿等, 应考虑消化道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抢救。

2.4 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 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1) 脱水剂:甘露醇为作用较强, 性能稳定, 疗效可靠, 毒副作用小的脱水剂, 但此药易结晶, 对血管刺激性强, 易引起静脉炎, 使用前充分溶解, 静滴结束后再静推生理盐水20mL, 以减少注射部位药液残留对血管壁的刺激。另外, 此药快速静滴使组织脱水过快, 血容量猛增导致—过性高血压, 视力模糊, 畏寒等。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对已有心肺疾病患者还可诱发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还有长期大量应用易出现肾损害, 水电解质紊乱等, 护士应密切观察, 注意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2) 降压药:脑出血患者多有血压增高, 经脱水治疗后, 随着颅内压下降血压一般会随之下降, 如收缩压仍>24.0kPa, 可考虑用温和降压药如硫酸镁。在用药时观察呼吸、循环情况及昏迷程度, 药液不可漏出血管外, 以免发生组织坏死, 随时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 血压不宜降得过快过低。 (3) 止血剂:根据具体病情选用止血药物, 如6-氨基乙酸等应持续给药, 保持有效血药浓度,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消化道反应, 体位性低血压等。

2.5 并发症护理

(1) 脑疝的护理:脑疝是脑出血患者严重而危急的并发症, 临床护士必须随时处于高度警觉状态,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脑疝先兆表现, 一旦出现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舌根后坠和窒息, 及时清除呕吐物和口鼻分泌物, 迅速给予高流量吸氧,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遵医嘱快速给予脱水、降压药物。备好气管切开包, 脑室穿刺引流包, 监护仪、呼吸机和抢救药物。 (2) 老年人由于其身体素质差, 皮肤弹性差, 卧床久易出现压疮、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护士应做到:a.定时拍背, 肺部叩打, 清醒患者嘱深呼吸运动;b.对意识不清, 留置导尿管者, 应定时开放,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会阴擦洗2次/d;对意识清醒者, 鼓励多饮水, 习惯床上小便, 尽可能自行排便, 减少插尿管次数, 避免刺激尿道造成人为因素的感染;c.对不能翻身者, 应勤翻身、勤按摩、勤更换, 每天评估皮肤情况, 并做好皮肤交接登记制度杜绝压疮发生;d.由于长时间卧床, 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士必须定时按摩及被动活动双下肢, 清醒者可进行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 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6 对症护理

对偏瘫、感觉障碍者, 注意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 避免损伤。对病情稳定的患者注意早期康复训练, 包括肢体被动及主动活动, 重视对患者肩关节的保护, 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卧位时肩下垫软枕保护肩关节, 坐立位时可用三角巾托住患者上肢, 同时也要维持肩关节活动度, 避免关节挛缩[2]。病情稳定后, 可在他人搀扶下下床活动;对语言障碍者, 护士应评估患者失语的性质, 理解能力, 确定语言障碍的程度。鼓励患者克服羞怯心理, 大声说话, 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沟通, 如借助图片, 手势、书写或表情进行简单的沟通, 与患者说话时语速要慢, 应给患者足够时间做出反应, 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和轻松的语言交流环境,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语言训练的方法, 制定个体化的语言康复计划, 发音肌群运动训练, (包括缩唇, 伸舌、卷舌、鼓腮、吹气运动) [3]。及发音训练。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使患者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2.7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及家属的不同文化层次, 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向其介绍脑出血的基本知识, 因脑出血患者有再出血的危险, 告诉患者再出血的诱因, 尽量避免情绪激动及血压骤升, 指导患者定时测血压, 定期随诊, 规律服用药物, 发现血压异常波动或有头晕、头痛及其他不适及时就诊, 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康复训练知识的培训与指导, 使患者尽可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 保持大便通畅, 保证睡眠充足, 适当运动, 避免过度劳累。

3 讨论

老年人脑出血大多数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壁纤维环坏死或脂质透明变性, 小动脉瘤破裂而成[4]。急性期主要死于脑疝, 病程迁延者多死于并发症, 如全身脏器衰竭、肺炎、电解质紊乱等, 加之老年人体质虚弱, 抗病能力差, 提示我们正确、完善的护理之重要性。通过我科对老年脑出血患者急性期防治并发症, 注意并存病的危险性, 加强基础护理, 加强营养, 重视早期康复训练。证明是可以争取患者的好转恢复, 减少病死率。

关键词:老年,脑出血,护理

参考文献

[1]初连香.老年脑卒中患者护理难点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238) :55.

[2]莫海花, 钟美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4 (11) :9-10.

[3]金中杰.内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34.

老年脑出血的观察护理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2年来的60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为观察组, 另选择脑出血非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脑出血诊断标准[1], 观察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医院感染治疗指南》[2]中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观察组男33例, 女27例, 年龄70~83岁, 平均年龄 (76.4±10.4) 岁;对照组男35例, 女25例, 年龄68~86岁, 平均年龄 (78.1±11.2) 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以及气管插管时间的差异。护理效果的评估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评分, 根据评分得出两组的护理效果, 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

1.3 护理方法

1.3.1 密切监测病情:

对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 防止出现多系统并发症致使病情加重和恶化。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需对患者的意识状况、生命体征、摄入量和尿量、咳痰情况及其颜色性状、大便的性状、肝肾功能指标、电解质、血常规及血气监测等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细致的记录, 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师, 尽早采取相应处理。

1.3.2 心理护理:

对于入院治疗的患者及其家属做到礼貌热情接待, 积极主动介绍医院和病房环境、科室主任、主管医师和护士等, 使其尽快适应环境, 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亲切信任感。仔细阅读患者病历资料, 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全面的了解, 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其心理活动情况, 对其进行必要的言语鼓励, 消除其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急躁、消积等心态, 帮助其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念。

1.3.3 环境护理:

医院病房容易滋生细菌, 对于本病患者, 环境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保持病室温度在20~26℃, 湿度在50%左右为宜。采取定时通风、地板和空气消毒等方法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减少细菌滋生。减少不必要的亲属探视, 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医护工作者避免接触患者, 进行检查和治疗操作时注意无菌原则, 强化对各种医疗器械、导管等的消毒, 严格执行科室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

1.3.4 呼吸道与口腔护理:

老年脑出血患者多存在慢性缺氧, 需密切监测呼吸的频率及节律变化, 采取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必要时采用呼吸机。及时清理患者的黏痰和鼻腔分泌物。采取适当措施及时正确的排痰。若患者双肺感染, 需经常变更体位, 单侧肺部感染时可采取健侧卧位;握空心拳适度拍打患者背部, 顺序为从下到上, 从外侧至中间, 反复拍打5 min后让患者深吸气并用力咳出痰液。必要时采取负压吸引器及时吸痰。雾化吸入能使气管黏膜保持湿润, 促进气道上皮纤毛活动, 并能够使痰液稀释, 有利于痰液排出。老年患者咽部肌肉松弛、反射降低, 口腔分泌物在熟睡或意识障碍时被吸入肺内, 口腔细菌可随之误吸到肺内, 引起或加重肺部感染, 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 减少口腔细菌的滋生。

1.3.5 饮食护理:

制定合理的饮食营养计划, 注意补充营养物质。患者采取清淡易消化、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且富含纤维素及维生素的食物, 避免进食油腻、刺激性饮食。鼻饲者速度不宜过快, 防止引起患者呛咳。若患者身体条件允许, 需尽早撤胃管恢复经口进食。意识清楚者若一般情况良好, 可试行坐位进食少量糊状饮食, 但若引起呛咳则需马上终止。进食完毕, 以温开水漱净食物残渣, 注意加强口腔护理。

1.3.6 发热护理:

脑出血患者的丘脑下部散热中枢受损, 加上合并肺部感染时容易出现高热, 可能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严重后果, 应密切测量患者体温, 对于发热患者及早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处理, 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温水, 静脉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4 统计学方法:

对患者GCS评分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GCS明显低于对照组, 气管插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详见表1。观察组护理显效率41.7% (25/60) , 有效率33.3% (20/60) , 无效率25% (15/60) ;对照组护理显效率46.7% (28/60) , 有效率31.7% (19/60) , 无效率21.7% (13/60) ;两组护理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老年脑出血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脑出血引起颅压增高、导致呼吸衰竭, 咳嗽反射抑制甚至消失, 免疫功能下降, 长期卧床, 食物或口腔、气管分泌物的坠积等, 这些都容易引起肺部淤血及并发感染, 引起肺炎。此外, 一些呼吸道操作, 如插管、气管切开等, 常常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 细菌侵袭肺部, 也可导致或加重肺部感染[3,4,5,6,7]。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GCS明显低于对照组, 气管插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表明脑出血老年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与其病情及医护操作均有一定的关系。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 合并肺部感染者的护理尤需小心谨慎, 需对患者生命体征、咳痰情况及其颜色性状、大便的性状、肝肾功能指标、电解质、血常规及血气监测等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细致的记录, 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采取各类检查治疗操作时要严格注意无菌操作。需时刻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采取各类可行的方法促进黏稠痰液的咳出, 遵医嘱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积极采取雾化吸入方式, 有利于改善病情。患者承受疾病的痛苦, 多有焦虑不安、消极等负性心理活动, 护士应采取及时的心理护理干预, 助其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老年患者身体较虚弱, 有必要加强营养护理, 补充高蛋白、维生素和纤维素, 给予易于消化的饮食, 循序渐进, 改善患者体能和免疫力, 有利于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临床特点、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择近2年来的60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为观察组, 另选择脑出血非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60例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以及气管插管时间的差异。对两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GCS明显低于对照组, 气管插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观察组护理显效率41.7% (25/60) , 有效率33.3% (20/60) , 无效率25% (15/60) ;对照组护理显效率46.7% (28/60) , 有效率31.7% (19/60) , 无效率21.7% (13/60) ;两组护理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脑出血老年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与其病情及医护操作均有一定的关系, 全面综合护理有利于改善症状和预后,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出血,老年患者,肺部感染,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 (三) [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 (1) :4-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9, 22 (4) :201.

[3]孙广莲.脑出血合并院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13, 34 (33) :7018-7019.

[4]钱菊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11) :1887.

[5]李娟, 秦德广, 黄文勇, 等.集束化护理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54 (5) :76-77.

[6]朱建琳.1例脑出血合并糖尿病、继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14, 24 (1) :234-235.

老年脑出血的观察护理 第10篇

关键词:脑出血 微创手术 观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66-01

脑出血作为神经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死亡或残疾率高等特点。为了明确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观察与护理的重要作用,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51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1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大为71岁,年龄最小为34岁,平均54.7岁。病程1—20年。按时服药的有22例,不规律服药13例,未治疗15例。其中4例有脑出血病史,3例有脑梗死史。常见症状是呕吐、头痛、失语、偏瘫、意识障碍、昏迷。发病到入院的时间最早0.5h,最迟96h,平均12.3h。GCS评分≥13分有10例,10—12分有11例,6—9分有30例。影像学诊断:出血位于小脑 6例,皮层下16例,基底节区29例。出血量12—100 m l ,平均36.4ml 。手术方式:均采取经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根据MRI或者C T片,拟血肿距离皮层最近处或者非重要功能区进行头皮直切口4—5cm,开骨窗大约 3 cm×3 cm。穿刺血肿后,利用于显微镜把穿刺点扩大,清除血肿并严密止血。

1.2方法

对术后的51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注重各种管道的护理工作,以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提供康复护理以及出院指导。

2结果

术后情况:4例手术后出现瞳孔不等大或意识障碍加深现象,对CT复查,发现有新鲜出血, 再次进行血肿清除术。术后3天内对C T复查,显示有32例血肿完全清除,13例少量残留,6例大部清除。术后1 周GCS评分,3 例≤5分,l 1例为6—9分 ,12例为1 0—1 2分,20例≥13分,2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 半年后以门诊复查或者电话方式进行随访,19例良好,12例生活能自理但中残,5例意识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重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

3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3.1进行严密病情观察

3.1.1意识状态。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麻醉作用消除后,准确判断意识分级,并与术前相比较。

3.1.2血压。术后较多患者出现血压不稳定、波动大的情况,因此需要定血压计、定时、固定测量肢体,确保准确测量。 如果平均动脉压大于1 3 0 mm H g ,或者高于自身的基础血压,应采取降压措施。

3.1.3瞳孔变化。如果患者昏迷由浅及深或者清醒后再次昏迷、血肿侧的瞳孔变化较大、对光反应迟钝乃至消失、偏瘫加重等,则表示病情恶化,可能出现严重脑水肿或者再出血现象,因此要立刻通知医生进行CT扫描。

3.2各种管道的护理

3.2.1头部引流管。 引流管高度不能高于床沿,并妥善固定。 移动患者时,必须先夹管,防止逆行感染,防止患者翻身时压迫引流管。对接管处进行消毒,并以无菌纱布进行包扎。观察引流是否畅通,并记录引流液的质和量的变化情况。

3.2.2胃管。术后大部分患者不能自行进食,因此需要借助胃管补充营养,同时可以帮肠胃减压,护理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3.2.3气管套管。注重局部护理与消毒,保持通畅,特别是痰液,容易形成痰栓从而导致内套管堵塞。此外,还应定时雾化,保持气道的湿润,及时吸痰,按时翻身叩背。

3.2.4尿管。注重泌尿系护理,避免感染。

3.2.5吸氧管。一般氧流量为3 L/3min。当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时,应适当提高吸氧量,并查找原因。

3.2.6输液管。每天输入体内的液体总量应在2 4 h内均匀输入,保证血压和颅内压的相对稳定。降压药物应通过专门输液通道输入,方便调整。

3.3防治各种并发症

3.3.1高热。脑出血患者在术后多会出现,如果超过38°C,就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降温措施。昏迷者可以持续在颈部等大动脉、腋窝、腹股沟等地方冰敷,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变化和降温效果。神志清醒者可采取药物降温方式,并结合物理降温,如全身酒精或温水擦浴等,使体温回复到3 7 ℃左右。

3.3.2应激性溃疡。早期鼻饲,可以有效缓解高胃酸,改善胃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3.3.3褥疮。(1)严格交接班管理,包括有无皮肤受损、皮肤受损程度以及皮肤清洁度;(2)制定床边翻身卡;( 3 ) 保证床铺干燥、清洁;(4)为患者每隔2 h翻身 1 次;( 5 ) 每次翻身后都要进行肩胛部、骶尾部、髋部、外踝以及足根等骨隆突处的按摩,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

3.4康复护理

(1)重视心理指导。向患者耐心解释治愈的实例,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治愈的信心,并拟订具有可行性的语言、肢体锻炼计划。(2)患者早期大部分属于弛张性瘫痪,因此对患者肢体多按摩肢体并使患者被动活动,有利于保持瘫痪侧肢体处于功能位。下肢护理应用托板或者软枕支持足掌,使踝关节90°屈曲,避免足下垂。并坚持每日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3.5出院指导

(1)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规律服药的必要性,同时要定期测量血压,避免出现脑梗死或再出血。(2)叮嘱家属配合患者积极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并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提高其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和信心。

参考文献

老年脑出血的观察护理 第11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老年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6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并经检查设备确诊。将选取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3例。66例患者中, 男36例, 女30例, 年龄61~79岁, 平均 (69.2±0.2) 岁。有高血压病史66例, 糖尿病病史15例, 脑出血8例。所有患者的出血部位:基底核丘脑出血45例, 脑叶部位出血2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相应的病情具体状况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其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亚低温仪器设备治疗。①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是指采用脱水降颅压、对患者血管出现的痉挛状况进行有效的缓解以及卧床休养等。在常规治疗过程中务必保证患者的呼吸通顺, 运用呼吸机等仪器设备对患者的呼吸血压状况进行科学的调整, 并对其血糖、肝肾功能等具体情况进行严密监测。②联合应用亚低温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 在患者身体下半部分进行冰毯的冰敷治疗, 治疗时长1个星期至半个月。对亚低温治疗仪器的冰毯温度进行科学调控, 确保其温度保持在33~35℃。

观察指标:对患者入院时及经过治疗后15 d、30 d的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评分, 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科学判定[1]。与此同时还需对两组的病死率进行统计。

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各项参数以 (±s) 表示, 采用t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神经部分的功能状况具体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 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病死率比较:观察组出现病死2例, 病死率6.1%;对照组出现病死10例, 病死率30.3%。两组病死率对比, 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病死率24.2%。

讨论

在神经内科疾病中, 老年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疾病较为常见, 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引发高血压脑出血病症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身体内部的脑血管动脉出现硬化。采用亚低温治疗方法能够为患者的脑部组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其主要的保护机制则为对患者脑部组织自身的耗氧量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 并避免出现脑血肿现象。另外, 还有对患者脑部组织内部所出现的炎性类别反应进行科学有效的抑制。

亚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机制:通过大量的分析及实践结果表明, 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病死率极高。而通过常规治疗与亚低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则能够对其病死率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运用亚低温的治疗方法能够对脑出血疾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效果, 具体效果分为以下几点:①对患者脑部组织的耗氧量进行科学的控制并尽可能地降低化处理, 以此对其进行正常的脑血流活动提供帮助, 并将身体内部的乳酸堆积状况进行减轻。通过大量的医学实验结果表明, 亚低温治疗方式能够对患者身体内部的能量代谢状况进行改善, 并对其脑组织中的ATP含量进行有效控制, 确保其处于正常范围之内。②对白三烯因子的形成进行抑制, 从而对患者的血脑屏障实行保护, 避免其出现脑水肿的状况[2]。③对患者脑损伤后脑部组织出现的乙酰胆碱、儿茶酚等危害因子的形成及相应的释放活动进行科学的抑制化处理。④对患者身体内部出现的钙离子内流尽可能地减少, 由此对其产生的毒性作用进行抑制。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疾病采取亚低温的治疗方法, 能够对患者脑部组织的耗氧量尽可能地控制, 减少其出现脑部水肿现象的可能, 并对各类危害因子对于脑部细胞所产生的不良刺激进行科学的控制, 使之减少。对于患者身体的恢复痊愈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亚低温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具体效果:在患者出现高血压脑出血病症后, 其身体内部出现了诸多有害因子[3]。这些危害因子会对人体的脑部组织细胞产生一定的危害刺激, 使得患者脑部组织的凋亡速度急剧加快。运用亚低温的治疗方法能够将部分危害因子的刺激进行科学的控制, 并将脑部组织所需的氧量进一步降低, 减少出现脑血肿的可能。与此同时, 亚低温治疗方法还能够将患者脑颅内的压力及基本代谢的概率情况进行有效调控, 减少其出现各类预后并发症的可能, 如新陈代谢紊乱、应激性的溃疡等。

本组病例的治疗结果表明, 在对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不包括严重心血管疾病) 采取通畅气道, 运用呼吸仪器进行呼吸辅助活动, 并采取脱水降颅内压等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再采用亚低温治疗技术进行联合治疗, 能够对患者的整体预后效果起到较高的改善促进作用, 从而对其疾病的病死率进行有效控制, 提升其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 采用亚低温方法进行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症的治疗, 其整体效果显著, 且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能, 值得推广应用[4]。

参考文献

[1]曾龙英.全身亚低温治疗老年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 (3) :383-384.

[2]刘俊兰.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11, 9 (7) :2192.

[3]邱崇帅.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11 (10) :6537.

上一篇:献血事业论文下一篇:企业应对用工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