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陪护范文

2023-09-15

老年患者陪护范文第1篇

【摘 要】目的:讨论老年患者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预防。方法:对我院老年病科收住的1057例老年患者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调查。结果:造成患者护理管理中存在风险的原因有心理因素、年龄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及护士人力资源不足等。结论:提高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防范意识,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改进工作方法是预防患者在护理管理中存在风险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风险;护理干预

安全是个体生理需要满足后最急迫的第二层次需要。住院患者意外受伤是危及患者健康的严重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通力合作,杜绝患者护理风险是护理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酒钢医院老年病科的住院患者为1057人,其中存在护理风险的老年患者有12例,年龄75~91岁,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4例,慢阻肺加重3例,认知功能障碍者2例,脑梗赛后遗症2例,糖尿病低血糖反应1例。发生地点:病房坠床3例,走廊跌倒3例,如厕跌倒4例,坐在床旁凳子上不慎摔倒1例,长期卧床尾骨擦伤1例。发生时间:夜间跌倒8例,日间跌倒4例。跌倒结果:6例无任何损伤,4例软组织损伤,1例头皮擦伤、眼角缝针,1例股骨颈骨折。

2 存在护理风险的原因

2.1 年龄因素 年龄是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发生意外的显著因素,患者各相应器官因年龄增长而退化,如心肺功能不良、体力衰退、骨质疏松、认知功能减退以及感觉反应能力不佳等,均易导致老年人意外事件的发生。

2.2 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功能和骨骼肌肉力量的不协调。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的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可导致各种功能损害:肢体肌力下降、肌肉萎缩、关节运动受限、平衡功能受损、肌痉挛肌张力障碍、姿势步态异常等,使患者移动速度及控制能力下降而引起跌倒,跌倒是卒中康复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跌倒发生率为14%~39%[1];心血管疾病往往通过引起心脑缺血,诱发心绞痛头晕、黑朦、晕厥而导致跌倒的发生。从本组病例中,心血管疾病4例,占33%,脑部疾病占33%,可见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入院后需严加强看护,提高警惕。低血糖反应: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及患者进食过少均容易导致患者头晕、疲乏无力等症状而引起跌倒;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改变体位如起床、下床、行走、由蹲位起立等,动作过快或降压可导致患者头晕,体力不支而跌倒。

2.3 环境因素 老年人入住病房后,由于新的环境不熟悉,加上偶有地面潮湿、积水、光线不足、穿太宽太长的衣裤、鞋底较滑的鞋、鞋未系鞋带等,行走时稍有不慎极易导致跌倒。同时家具的防范设施不足,如马桶、浴池边无护手,蹲便无拉手,病床未加用床栏,或使用床栏时未将床栏完全插入,使用起垫床至床垫过高,坐凳无靠背等均增加了老年人跌倒坠床的发生率。

2.4 心理因素 许多老年患者因久病不愈,怕麻烦别人遭人嫌弃,有时又过高估计自己能力,常不愿让人帮助的情况下发生意外跌倒,尤其是康复后期,患者神志清楚,无肢体活动障碍,甚至恢复了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无论护士、患者、家属还是护工均容易麻痹,瞬间的意外就有可能由此发生。

2.5 护士人力资源相对不足 12例患者跌倒、坠床中,发生在夜间的有8例,占发生总数的66.7%。夜间时段,病房内相对于日间而言,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只有1~2名当班护士,但需承担整个病区40~50名患者的治疗护理和病情观察任务,不能满足患者的客观需求。

3 预防措施

3.1 全面评估

3.1.1对每一位患者入院时均须由分管护士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全面评估包括:年龄、神志、跌倒史及次数、既往病史、药物使用情况、体格检查、平衡及自理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估。

3.1.2对住院患者应适时进行再评估,根据其病情的进展及药物的使用情况,再做护理体格检查,重新评估。及时发现高危对象,采取适合个体的干预措施,以防止患者自身内在因素而引起跌倒、坠床。

3.1.3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合理指定“告知”制度。在进一步完善各项护理制度同时,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宣教。

3.1.4 对神志不清、烦躁、偏瘫、年老体弱、70岁以上、端坐位及半坐位等患者安置床档,必要时加安全带,在床边有防摔跌的醒目标志。患者因疾病而致肌体无力,身体移动取物品时容易失去平衡,应将患者常用物品放在方便拿取处,防止患者取物时摔倒。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随时对威胁患者不安全因素保持警觉,并及时给予妥善处理。

3.2 重点时间做好主动护理 护理人员应定时巡视病房,主动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及时解决患者的各种问题,及时回应患者的呼叫。清晨及傍晚、夜间是患者坠床最危险时段,护理人员因及时、重点巡视,杜绝坠床发生,同时告知家属加强陪护及看护,协助护士共同完成患者的生活自理需要。

3.3 保证安全的就医环境

3.3.1保持人行通道畅通,医疗仪器如床旁监护仪、氧气筒、吸引器摆放在指定位置,医疗仪器的电线卷放有序。

3.3.2保持足够的照明,病区要光线充足,厕所、走廊灯光不能太暗,转角位置安装照明灯等,并要定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3.3.3 其他安全检查 为患者选用高度合适的床和椅子,床有床栏,使用起垫床时充气不能太足,改善硬件设施,凳子要有靠背,床腳轮要有良好的制动功能,厕所内安装呼叫铃,浴室内安置防滑垫,扶手。

3.4 保证及时巡视 对于存在压疮风险的患者,要每日勤翻身、擦浴、按摩,并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总之,老年护理风险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时巡视、告知是预防护理风险的首要条件,安全的就医环境是医院生存的根本。护理工作者应加强法律意识及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应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杜绝护理风险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李萍萍,承良友.浅谈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及预防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4):354-355.

老年患者陪护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 年龄62~81岁, 共进行穿刺300例, 随机分为2组, 即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75例, 各进行静脉穿刺150例次。

1.2 方法

1.2.1 实验组采用新静脉穿刺方法

嘱患者坐位或平卧位, 选择血管, 操作者轻轻搓揉或简单按摩患者预穿刺部位, 是局部血液循环改善, 皮肤红润温暖后扎止血带, 距穿刺点约4cm, 并适当延长止血带结扎时间, 约65~70s, 同时嘱患者放松, 并将手放置于床沿以下轻轻甩动手腕, 并做握拳与松拳动作, 反复5次左右。按要求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 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已聚拢的五指并向下压, 使手腕向下向内勾, 同时手背皮肤绷紧, 见暴露血管后, 操作者右手持针, 在血管上方的皮肤使之呈60~70°角度准确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及血管肌层后立即放平进针角度, 调整到15~20°角沿血管走向缓慢进针, 同时操作者左手大拇指向上伸出在穿刺点处后与进针方向相反绷紧皮肤, 防止进针时皮肤松动影响穿刺, 见回血后轻挑血管再行进少许或可不继续进针, 常规固定。

1.2.2 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方法

嘱患者坐位或平卧位, 选择血管后, 扎止血带, 嘱患者紧握拳, 常规消毒, 操作者左手绷皮, 右手持针以15~30°角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在沿着静脉方向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少许, 常规固定。

2 实验结果

2.1 穿刺成功判断

穿刺成功:液体输注顺利, 穿刺局部无渗液, 无肿胀, 无痛感。穿刺失败:液体不能顺利输注或不能良好调节滴速, 穿刺局部有肿胀, 痛感, 渗液现象, 或穿刺时需要进行反复调整针尖位置方可正常输注液体。

患者自觉疼痛程度评估。有疼痛:患者自觉明显疼痛, 有言语表示, 有表情表示如皱眉。无疼痛:患者无自觉疼痛, 无言语表示, 无表情表示如皱眉。

2.2 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120例, 成功率80%, 对照组穿刺成功98例, 成功率65.3%;实验组有疼痛者为5例, 占3%, 对照组有疼痛者为19例, 占12.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表1。

3 讨论

3.1 血管的选择

3.1.1 选择血管

老年患者静脉管壁厚, 官腔狭窄, 血管弹性降低且脆性增加, 皮肤肌肉组织松弛, 血管不易固定, 以及回血缓慢, 凝血较快, 因此在选择血管时应该选择血管位置良好, 易于固定, 充盈良好, 避免选择硬、瘪及走向不清的血管。另外, 短时间输液可选择足背小静脉。输注一般液体或时间较长输液时可选择较粗直和弹性好的手背静脉。有利于体位活动解除卧床疲劳等。

3.1.2 尽量使血管暴露

对不容易充盈的浅小静脉, 可适当延长止血带扎止时间, 并加上病人甩动和握拳松拳运动, 使血管充盈, 提高穿刺成功率, 对于皮下脂肪少, 弹性差, 皮肤皱褶多的患者, 或因多次注射刺激性药物或反复需要穿刺者, 血管容易滑动, 变硬, 官腔狭窄变脆, 穿刺时止血带的结扎距离不可离穿刺点太远, 可用大拇指指腹绷紧血管端, 减少血管活动。老年患者多数都伴有肢体水肿, 穿刺时可选择4号半或5号半针头, 穿刺时先将穿刺部位的水肿推向周边, 使局部皮肤发白暴露血管再进行穿刺以提高穿刺率

3.2 减轻疼痛

采用静脉上方60~70°角进皮后直接穿刺入血管肌层的方法, 使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变小了, 受力面积减小, 加上快速进皮, 且不经过更多的皮下组织, 痛觉大大减轻。

3.3 放慢穿刺速度

穿刺进皮后应放慢进针速度老年血管壁硬化, 末梢血管因纤维化失去弹性且质地脆, 若仍选择在血管上方快速进针, 易导致血管破坏, 使针尖不能顺利进入血管或穿透血管导致穿刺失败, 且老年人回血慢, 避免因回血慢进针快而穿透血管, 故针尖进入后应挑起静脉缓慢进针, 且应适当减少进针长度, 这样可使血管上下两层分离, 避免穿透血管。

4 结语

通过对比, 实验组穿刺成功120例, 成功率80%, 对照组穿刺成功98例, 成功率65.3%;实验组有疼痛者为5例, 占3%, 对照组有疼痛者为19例, 占12.7%。实验组新的静脉穿刺方法优于对照组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

摘要:静脉穿刺是实现静脉输液的首要步骤, 也是目前抢救和治疗各种疾病迅速而有效给药途径。所以迅速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对及时的补液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 静脉给药方法已成为治疗、抢救老年患者的重要途径。

老年患者陪护范文第3篇

本组32例老年患者, 男23例, 女9例, 年龄68~91岁, 平均72岁。卧床时间最长达12年, 最短1年。所患疾病中脑血管病16例, 心脏病10例, 股骨头坏死3例, 恶性肿瘤3例, 32例患者均因老年体弱, 病情较重长期卧床。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减少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多数患者常有犹豫、沮丧、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再加上疾病的痛苦更加剧了这些不稳定情绪。为此, 应当针对每位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 因人施护。首先, 护士应尊重患者,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仪表端庄, 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称呼时要使用尊称和敬语, 做事要用建议商量的口吻,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满意答复。其次, 要及时给予情感的疏导, 护士要用热情的态度, 亲切的言语, 多与他们交谈, 同情、理解、安慰他们。对易激动的老年患者, 要因势利导, 做适时的安慰与同情, 或转移话题交谈。对一些较固执和情绪暴躁的老年患者不要过分计较, 也不要强行制止, 护士要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 多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以增强他们战胜疾病和愉快生活的信心。

2.2 褥疮的预防及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容易产生褥疮, 应当予以特别注意。 (1) 要经常变换体位, 翻身1次/1~2h, 因老年人皮肤弹性差, 特别是长期疾病消耗, 病人消瘦, 皮下脂肪少, 肌肉萎缩, 翻身时应特别小心, 宜2个人合作, 动作轻柔、准确, 避免拖、拉、推, 减少皮肤摩擦, 同时应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无碎屑, 避免皮肤与碎屑及床单褶皱产生摩擦。 (2) 经济条件允许者, 长期卧床病人应睡按摩式气垫床, 使受压部位气血运行通畅, 但是仍需要定时翻身。 (3) 每周更换衣服, 贴身衣服应穿柔软吸汗性强、接口处平展的棉织品, 如有大小便、呕吐、汗液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新衣服, 每次更换衣服要用热毛巾擦洗全身, 擦洗时注意水温、室温, 关闭好门窗, 避免着凉。 (4) 使用便盆时应协助患者抬高臀部, 不可硬塞, 硬拉, 并可在便盆上垫软纸或布垫, 不可使用掉瓷或裂损的便器, 以防擦伤皮肤。

2.3 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1) 保持病房环境清洁, 每天早、晚开窗通风30min, 室内温度应保持22~24℃, 湿度应50%~60%为宜, 每周紫外线灯消毒1次, 每次1h。 (2) 长期卧床老年人, 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 因此, 应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及有效咳痰, 每次翻身时叩背促进痰液排出, 叩背时手呈背隆掌空状, 从肺底向气管方向逐渐叩, 自下而上, 从外向内, 每次10余下。叩背的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心率, 如有异常, 立即通知医生, 判断引起异常的原因, 配合医生进行救治。 (3) 病情严重需要吸引器吸痰时, 应选择多测孔透明硅胶吸痰管,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吸痰时动作轻柔敏捷, 自下而上, 左右转动, 每次吸痰不超过15s。 (4) 对于张口呼吸的病人, 因呼吸道干燥, 在吸氧的同时, 可使用超声雾化吸入, 每日2次, 以湿化气道预防呼吸道感染。

3 体会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与普通病人的护理存在很大的差异, 要注意心理护理, 也要重视各方面的观察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总之, 应特别重视对长期卧床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痛苦、使他们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安度晚年。6年来, 由于我们坚持做好了卧床患者的各项护理, 使32例老年卧床患者都保持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无一例发生褥疮和肺部感染, 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称赞。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及经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患某种疾病被迫长期卧床, 这些老人无论是心理上或是生活上更需要社会关注和家人的照顾, 做好他们的心理护理及并发症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将我科2007年至2010年收治的32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老年护理

参考文献

老年患者陪护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在空腹血糖异常老年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空腹血糖异常但非糖尿病的老年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给予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血糖水平,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组患者经过笔者所在医院护士的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更好,血糖控制更加平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在空腹血糖异常老年患者护理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空腹血糖异常;糖尿病;老年患者

空腹血糖异常是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血糖值之间的状态,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1]。调查显示,空腹血糖异常的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转化率每年可达14%[2]。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健康教育等,控制空腹血糖异常的发生,避免空腹血糖发展,有助于延缓患者发生糖尿病的时间[3],甚至起到防止糖尿病的效果。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工作中,采用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血糖控制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空腹血糖异常但非糖尿病的老年患者98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检查出现空腹血糖异常,且不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均住院进行治疗。排除认知障碍、听力障碍等患者。将患者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9例,其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65~92岁,平均(75.28±8.19)岁。干预组患者49例,其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63~91岁,平均(75.76±8.0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给予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调查量表对患者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调查,共10题,满分10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血糖控制情况。

1.3 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

笔者所在医院护士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强化。由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包括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空腹血糖异常与糖尿病的关系、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及运动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通俗的语言,语速适中,态度温和,避免程序化。对较为固执的老年人,可采用诱导方法[4]。对记忆力较差的老年人,可多次讲解。讲解后由患者复述,对遗漏和错误认识,要给予纠正。一般讲解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患者疲劳。

为患者发放糖尿病知识、运动方法和饮食的宣传册,并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宣传册中字体采用大字体,并以图片居多,使老年人能够清楚地了解宣传册的内容[5]。

采用视频教程教会患者各种运动方法,健康体操等;讲解如何烹饪低糖、低脂饮食,如何进行血糖监控。

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将疾病的有关知识提供给患者家属,使其能够配合患者进行血糖控制。将护士和医生的联系方式留给患者,并定期电话随访[6-7]。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经过笔者所在医院护士的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更好,血糖控制更加平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知识了解程度比较()

组别 n 知识了解 干预前空腹血糖(mmol/L) 干预后空腹血糖

(mmol/L)

对照组 49 6.87±1.22 4.99±1.01 5.21±0.72

干预组 49 8.95±1.00 4.93±1.03 4.22±0.75

t 10.88 2.11 13.24

P <0.05 <0.05 <0.05

3 讨论

空腹血糖异常在临床并不少见,如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则可能会转变为糖尿病。而对此类患者给予药物治疗,仅是血糖控制的一部分[8]。如需要对血糖进行更好的血糖控制,需要结合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早期血糖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高血糖的重视程度,促进患者积极参与到运动中,能够主动控制饮食,效果显著。而经过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的血糖也多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高源.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人自我效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 (32);2978-2979.

[2] 刘士敏.护理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康复中的意义与作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12(7):90-91.

[3] 黄平,黄桂琼.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及辨证施护[J].护理学报,2009,16(12):74-76.

[4] 周虹,唐晟.重型肝炎合并血糖异常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4):53-54.

[5] 叶露芳.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1,9(4):89.

[6] 匡锡友.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与基础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疗效与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17):57-58.

[7] 樊英伟.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86-87.

[8] 李万菊,胡海霞,凌国瑞,等.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4):43-44.

(收稿日期:2011-09-26)

老年患者陪护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在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减少老年患者心理痛苦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老年患者疾病的治疗及身体的康复。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对76例老年患者给予心理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6例患者均为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干部病房接受治疗的患者,其中男54例,女22例;年龄54~99岁。有19例为心血管系统疾病,5例为癌症,12例为神经系统疾病,11例为内分泌系统疾病,18例为呼吸系统疾病,11例为其他系统疾病。

1.2?方法

将7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研究组4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式,研究组41例在传统护理方式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并对两种护理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疗效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确立一般要求以护理目标为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评价标准[1]。基本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满意、不满意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3?讨论

受疾病和年龄的影响,老年患者不仅在身体上承受一定的痛苦,而且在心理上也承受相应的痛苦。本研究76例老年患者中,大部分存在悲观、绝望的消极心理,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抗药的心理。老年患者消极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患者的伤痛,影响和制约着整个治疗的效果。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最有效的的护理方式之一,可以减少老年患者的心理负担,避免患者出现负面的情绪,利于老年患者疾病的治疗[1]。

不同的老年患者,其心理状况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施心理护理时,应根据老年患者实际的心理状况或者实际的心理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去掉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构建健康的心理状态,减轻疾病对患者心理造成的伤害[2]。对此,相关护理人员应在老年患者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有针对性地鼓励、安慰患者,并且应该协助医生及时地对患者的各种症状进行治疗处理,协助患者进行正常的生活。在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患者感官的刺激,分散患者对身体疼痛的注意力,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心理的恐惧[3]。

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多与老年患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在进行交流之前,护理人员应做好准备,明确谈话的目的[4]。老年患者遭受疾病,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要承受相应的痛苦,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与安慰,这时候,医护人员一句温馨的话语可以让患者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减少患者负面的情绪[5-6]。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必要的一项工作,当患者的心理趋于缓和时,医护人员可以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讲解,使患者更深一层的理解疾病以及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同时应提醒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之,在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实施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的疗效,增加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玉英,李秋霞,李秀娟,等.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9):102-103.

[2] 金英子.浅谈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6(7):121-123.

[3] 刘怡宁.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213-214.

[4] 陈银芬.心理护理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运用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6):138.

[5] 牛新霞,张泽.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132.

[6] 周萍.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70-71.

(收稿日期:2012-06-04)

老年患者陪护范文第6篇

1 临床资料

100例中男62例,女38例;其中66~70岁51例,71~75岁32例,76岁以上17例。患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29例;患脑出血、脑梗塞等脑血管患者21例;患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7例;糖尿病患者8例;其他5例。

2 内科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2.1 生理特点

听力下降是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下降造成听觉系统退化往往与人沟通困难,不能清楚的理解说话人的语言,这给临床上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有的患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意识不清、健忘、反应迟钝,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语言、阅读、书写能力,严重的还会影响患者的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不能正确的表达出自身的意愿。

2.2 心理特点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以及自身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容易产生不安、焦虑、恐惧、急躁等负面情绪,这样造成老年患者长时间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状态,长此以往会对老年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失眠、多梦、厌食、易怒等,严重的会造成自理能力降低甚至丧生。有的患者固执己见,不听医护人员或者家属的劝说,遇到刺激反应强烈。有的患者则情绪低落对病情的治愈缺乏信心,甚至认为自己年龄大了,觉得根本没有康复的可能。

3 护理措施

老年患者的生理机能也不同程度的下降,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在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非常重要。

3.1 心理护理

(1)做好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避免不良刺激。老年病人在住院期间会考虑很多问题,自己的疾病能否治愈是老年病人最担心的问题,医务人员与家属对其疾病的态度也比较关注,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或者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等,针对这类病人一定要注意有问必答,态度和蔼,耐心地解释和安慰,使患者消除顾虑配合治疗。有一些老年病人由于病情较重而情绪低落甚至拒绝治疗产生轻生的念头,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做好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避免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影响,帮助患者克服困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化疑心为舒心、安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消极因素,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2)有效沟通。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是有效沟通。在护理过程中要通过交心谈心接近患者,聊天、拉家常、闲谈,这样能够对患者患病的根本原因、患者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详细了解,特别是疾病发生后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并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知识基础及对疾病的认识,也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患者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

3.2 饮食护理

一部分老年人由于消化系统退化,会出现咀嚼困难和消化不良的情况,因此对于老年患者的饮食应该尽量的选择软烂易消化的食物,进食量应减少同时增加进食次数,做到少吃多餐。另外水的摄取量应该予以重视,正常情况下老年人每天的饮水量在2 000 m L左右,不建议喝饮料、咖啡等饮品,最好是白开水或者茶饮品,每次摄取量不超过300 m L。建议清晨起床后和一杯温开水,这样有益于身体健康。夜间也应该适量饮水,为防止老年人因饮水过多造成的夜间排尿频繁而造成影响睡眠,故夜间的饮水量不宜过多,可以在睡觉前准备一杯温水,在晚上排尿后饮用,摄取量控制在150 m L以内,这样既能保证休息,又能保证充足的饮水量,能有效避免患者清晨血液过于黏稠。同时注意饮食的营养,对于身体瘦弱的老年人应该食用营养丰富的食物,促进身体的恢复。

3.3 药物护理

对于药物的使用,严格按照“三查七对”的制度执行,做到用药准确,时间、剂量严格按医嘱执行。同时给药期间对患者要细心观察,对药物效果做出正确判断。对于静脉输液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以及身体情况合理控制滴素,对有不良反应的患者立即停药,并第一时间通知当班医生做出相应的处理。

4 结果

对该组100例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笔者认真分析患者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并根据这些制定出适合于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药物护理和心理护理的方案,实施后对老年患者的康复以及临床表现有明显的效果,根据问卷调查的方式,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方法感到满意,总满意率为95%。

5 讨论

对于内科老年患者这的护理不是同一的模式,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该组采取认真观察和询问患者以及家属的方法,收集患者信息和需求,有计划着作出调整,以满足每一个患者的需求。老年人的饮食应强调定时定量,保证足够的营养,正确的饮食方式可以调节脂肪代谢、减少血液中的脂类物质、促进胆固醇转化并使其通过胆汁排出体外、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要高于年轻人,因此用药时要特别注意,护理人员也应该对所用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类型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能够及时的作出判断和相应的措施。通过合理的临床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护理等,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有好的印象,能够充分的信任和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内科老年患者在护理中的注意事项。方法 选取在该院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100例,结合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计出相应的药物护理、临床护理以及心理护理方案并实施,期间对护理效果做出评价。结果 对患者及家属问卷调查,护理满意率为95%。结论 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法,可使护理效果更佳,对于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恢复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护理,探讨

参考文献

[1] 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S1):177.

[2] 邵永春.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1999,16(3):47-48.

[3] 张梅钦.浅谈内科疾病社区护理实践[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1):111.

上一篇:粮食全产业链范文下一篇:老人与海解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