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理性范文

2024-05-11

生活理性范文(精选11篇)

生活理性 第1篇

体育一词虽然源自于近代, 但实质上却起于甚至早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 身体活动成为维系生存的重要手段, 不仅有生存技能的掌握、 提高身体机能的作用, 还有教化、军事和娱乐的重要功用。在随后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体育活动并没有脱离其原始的归因。因此, 在本质上体育属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生活化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健康追逐的理性需求。肖焕禹等认为, 体育生活化是伴随现代文明进程中人们建立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有机组成部分, 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的具体体现。[1] 赵文杰认为, 体育生活化是让更多的人通过体育活动, 增强体质, 减缓压力, 增进交往, 愉悦身心, 丰富生活, 从而延年益寿, 健康快乐, 提高生命质量。[2] 黄美蓉认为, 广义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在人们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 狭义体育生活化是体育锻炼行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 是人主体性活动的过程与结果。[3] 无论如何定义体育生活化的概念, 其本质上的内涵是:体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体育生活化与健康的关系解读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极大地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此同时, 体力活动的缺乏使人的基本活动能力衰退;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营养过剩而引发各种慢性疾病;社会压力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使人的精神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城市的拥挤和环境的污染,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亚健康”人群不断扩大, 慢性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人们迫切需要寻求摆脱现代生存危机的途径, 理所当然地把视线投向体育活动。

现代社会, 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而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自身的生存问题却从未攻克。 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身体的施展空间更为有限, 精神上的压力和身体状况也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健康的饮食、清新的自然环境似乎成为一种奢求。医疗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人的生命, 而现代社会的诸多弊端却又给健康带来了威胁。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 还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良好状态。时下, 鉴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成为健康的重大隐患。 体育融入生活化, 成为一种常态, 从身体上避免或延迟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从经济上节约社会资源和; 从社会上维系和谐与稳定。

三、体育生活化实现途径与趋势

(一) 体育生活化实现的途径。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需要个体主观意识的提高。体育行为的产生离不开个体对于体育的认知与理解。体育知识在全民中的普及是主观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及网络媒体的发达, 使得一些关乎体育与健康的问题成为一种常识。 纵观国内的全民健身现状, 老年人和儿童成为主体, 而紧随时代发展步伐的年轻一代却呈现滞后之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不能成为解释这一群体在体育活动中缺失的原因。主观意识对体育促进健康忽视, 对自身身体机能状态的不了解, 自身真实状态与体育活动的必要性认知以及防患意识不强成为根源所在。

近期,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国家在体育产业、体育消费、群众体育发展上的重视程度空前。在未达到全民医疗保障的情形下, 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在全民医疗保障健全以后, 体育在促进个体健康、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的作用同样不言而喻。 从根本上而言, 大众的健康状况关系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进一步依据国家指导性意见, 制定学校、企事业单位、广大农村健身管理条例, 并监督执行, 进一步依据依法治国的理念, 完善与大众体育健身相关法规的完善和制定, 是促进体育生活化上的制度保障。

(二) 体育生活化的趋势。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发展的理性回归。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大众体育并没有取得与竞技体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学校体育也同样是在不容乐观的学生体质境况下无声地呐喊。无论将竞技体育放置于何种位置, 其目的最终还是要以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 是为社会成员服务。竞技体育所带来的愉悦和美感并不能带来健康的根本性效益。体育本质上属于生活, 体育回归大众生活、回归校园生活亦必大势所趋。

摘要:体育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伊始, 本应属于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机械化和智能化取代了手工劳动, 体力劳动已不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脑力劳动的比重与日俱增。体育这一本归属于生活中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文明社会却日趋渐远。与现代生活方式相伴生的一些危机人类健康的疾病却有肆虐之态势, 无可否认, 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生存问题。

关键词:体育,生活化,回归

参考文献

[1]肖焕禹, 陈玉忠.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J].体育科研, 2006, 27 (4) :8-10.

[2]黄美蓉.“体育生活化”研究论题的审视[J].体育与科学, 2014 (01) .

生活哲理性句子 第2篇

2. 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 3. 人在职场须记牢:有多勤奋并不重要,为什么勤奋最重要。喜欢谁并不重要,谁对你有用最重要。理想很重要,但比理想更要的是生存。

4. 真话如同咳嗽,多在压抑不住时喷涌而出。假话如同台词,常常要背熟了再说。

5. 不要忘记你离开学校时的梦想,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你有时很疲惫,很迷茫,甚至也很悲观,但不要忘了当年散伙饭上,你喝下最后一杯酒,给自己的承诺。

6. 花之所以美丽,因为它有鲜艳的外表;人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美好的心灵。心灵之美,持久永恒。美得让人无法忘记。所以,各位美女,注重外表美的同时,也要提高一下自身的修养,这样美才会经久不衰。

7. 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倒退就是前进。

8. 成功的人生一开始是观众,接着是演员,最后才是后台老板。失败的人生反其道而行之。--李敖谈“人生成败三部”。

9. 有一些事情或许我们无法左右,但成绩是货真价实的!热爱生活的人一路上常会起伏不断--无论得意与失意,生命的质量才最有意义!

理性天才的感性生活 第3篇

译名:生活大爆炸

主演:约翰尼·加内克 吉姆·帕尔森 凯丽·库克

以前屏幕上的天才都是无与伦比的英雄,可是《生活大爆炸》里的却是十足的宅男,甚至看上去有一点点的蠢。故事的梗概非常简单,谢尔顿和里奥纳德是两位物理学博士,他们对邻居—金发爆乳女潘妮颇有好感,但潘妮却对同是科技天才又是花花公子的霍华德和拉杰什心有所属,于是天才和美女之间发生了无数爆笑的事情。

这剧集绝对是为全世界宅男量身定做的,故事就从谢尔顿和里奥纳德为了扩展家中的宽带,双双走上卖精赚钱的路开始,为大家展现了这群天才超高的IQ和超低的EQ之间的矛盾。谢尔顿是IQ高达187的天才,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的科学家,15岁去德国做客座教授,研究方向是弦论。作为剧集里IQ最高的天才,相应的具有最低的EQ。极其自负,拒绝相信世界上有比他聪明的人,认为自己是万能的。极其率真,总是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面对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系主任时,也“坦率”地指出对方很愚蠢。完美主义者,有极强的强迫症,不能忍受一切他认为不合理的东西。如果他看你穿的衣服不顺眼,他会通过各个学科的理论劝你把衣服换掉,在他的理论轰炸之下,你只有两个选择:换衣服或者精神崩溃。里奥纳德IQ“仅”有173,是加州理工的实验物理学家,目前正在研究海平面宇宙射线中的软成分。相对于谢尔顿,里奥纳德具有较为正常的EQ,因此他担负起了正统的爱情故事的主线。看来低EQ的爱情,连编剧也无法想像出是什么样子的吧。也正是因为他的EQ正常,他的笑点更多来自于对科技知识的炫耀与对日常事务进行微观解构所引发的火花。

总的说来,理工科出身的观众应该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剧集中的天才们会不时抖出让你掉下巴的理论,可能会让你听不懂,你可以不去深究,一笑而过,也可以自己放狗去搜索。你既能从剧集中得到欢笑,也能在欢笑中获得知识。如果你有志成为Geek,不妨看看这部剧集,来感受下它所宣传的理念:Smart is the new sexy。

好戏正上演

剧名:Privileged

译名:调教浪荡富家女

频道:CW

演员:乔安·娜加西亚 安妮·阿彻凯特·哈尔 阿兰·路易斯

看见“调教”这两个字,是不是眼前一亮呢?不过这剧集可没你想像中那么龌龊,相反还很立志。女主人公是一个家庭教师,她肩负起了给两位富家千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任务。

剧名:Fringe

译名:迷离档案

频道:FOX

演员:乔舒亚·杰克逊 约翰·诺贝尔马克·瓦利德 兰斯·莱迪克

本剧和《X档案》类似,许多神秘元素不断加入其中。一个FBI的女特工加入一个秘密部门,和一个科学家合作调查一系列超自然现象。调查越深入,疑点却越多,似乎每个人都有嫌疑……

剧名:Torchwood

译名:火炬木小组

频道:BBC

演员:约翰·巴罗曼 伊夫·迈尔斯波恩·乔曼 戴维·洛尔德

生活理性 第4篇

一、完善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制度的主要措施

完善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制度, 需要明确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享受范围、科学定位军队地区附加津贴水平、合理设计军队地区附加津贴标准, 继而建立其调整完善机制, 共同构成建立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制度的核心要素。

1、准确划定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享受范围

我军驻地分布广阔,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之间、内地同一省 (区、市) 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着明显差别, 比如同属济南军区的山东省和河南省, 前者2012年的GDP总量为50013.2亿元, 而后者只有29810.14亿元。显然, 简单按照省级行政区划来确定军队地区津贴享受范围并不合适。在同一省份的不同城市之间, 如湖北省的武汉市与随州、恩施、咸宁、宜昌、孝感、十堰等地级城市相比, 武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 以城市为单位, 确定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地区生活津贴享受范围比较符合实际。

建立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制度的基本目标是补偿驻经济发达地区军人因生活成本较高而导致军人和军人家庭与其他地区军人生活水平的差距。论文研究中选取影响和决定城市生活成本的因素, 选取地区生产总值 (GDP)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GDP)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反应地方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六项指标, 作为经济发达城市的选择依据。

中国城市共287个 (不含香港、澳门) , 城市数量众多, 初步考虑, 享受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城市不宜过多过泛, 同时, 为了便于分析、计算, 研究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 首先, 从287个城市中, 按照地区GDP和人均GDP两个指标综合考虑进行排序, 选取前20%的城市, 再将没有入选前20%的部分省会城市纳入其中, 初步考虑共选取50个城市作为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候选城市。

2、科学确定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总体水平

军队地区生活津贴水平的确定, 关系到对经济发达地区军人的生活保障程度, 关系到官兵的切身利益, 需要全面考虑, 严密论证。可通过实地调研、统计分析、官兵调查等方式, 摸清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以及驻地军人工资收入与消费水平、生活成本与生活质量等状况, 在此基础上, 按照相关政策要求, 结合军人实际需求情况, 合理确定津贴水平。

军队地区生活津贴标准水平的确定要体现“属地化”的基本原则, 以军队现有的工资支付能力为基础, 以军人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实际购买力和生活需求的差距为准线, 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指数、生活消费水平、居民收入等因素而确定。在确定总体水平时, 坚持按劳分配、体现与地方同类人员公平的原则, 综合考虑军人劳动的特殊性和国家对军人工资分配优待政策, 军队地区生活津贴标准应高于当地公务员, 作为军人工资收入的一部分, 其高出的比例应与军地工资总收入相差的比例一致, 即20%。在平衡军队内部关系上, 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标准应低于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水平, 与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的政策相一致, 不能超过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水平, 防止出现不恰当的导向和军队内部新的不平衡。同时, 军队地区生活津贴标准的确定还要兼顾不同职务之间的标准差距。

在确定各城市的军队地区生活津贴水平时, 首先需要确定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基准值, 然后根据享受地区生活津贴的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主成分分析的得分和排序, 确定各城市的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值。假定以天津的地区生活津贴作为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基准值, 则各城市应享受的军队地区生活津贴为:

假定天津的军队地区生活津贴为200元, 则各城市应享受的地区生活津贴通过上式计算求得。

3、合理设置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标准

军队地区生活津贴标准的确定影响到军地、军内各方面关系, 在其总体水平确定的基础上, 同一地区不同人员的津贴标准也要综合考虑, 既要考虑同一地区军队和地方的差距, 还要协调好不同地区驻军的关系。依照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 其标准要能够弥补军队人员驻军当地工资收入实际购买力与其生活需求的差距, 确保经济发达地区的军人能够享有与当地居民相当的生活待遇。

把上述测算的结果作为各城市军队生活津贴的平均水平, 考虑不同职级军官、军官和士官的差别, 同时考虑发放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简便性, 可按照师以上、团级、团以下三个档次确定不同职级人员的地区生活津贴标准。团级干部享受各城市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平均水平, 档差以平均水平的20%为准, 以天津为例, 团级干部享受的地区生活津贴为300元, 师级以上享受的地区生活津贴为360元, 团以下干部享受240元的地区生活津贴, 士官享受军队地区生活津贴标准参照执行。随着城市交通日益便利、同一区域消费品价格基本一致, 驻同一城市的不同部队, 享受相同的军队地区生活津贴标准。

4、明确规范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调整机制

调整机制是军人工资制度的活力之源, 再好的制度设计, 如果没有良性的增长机制很快就会失去其优势。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制度持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 在科学确定项目结构和标准水平的基础上,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增长调整机制, 其标准水平与驻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直接挂钩, 使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制度更加适应各种因素变动, 更加符合经济增长规律, 更加满足公平与效率需求。

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调整, 既要确保地区生活津贴水平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 又要能够发挥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对驻经济发达地区军人生活水平的补偿和保障作用。在国民经济运行较为平稳的年份, 建议调整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周期为两年。同时, 随着各城市经济发展, 享受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城市范围应适时进行调整, 建议每5年调整一次。

为便于调整军队地区生活津贴, 应确定一个较为便利的调整方法, 直接影响军人货币购买力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是市场物价水平的变化。因此, 在经济运行较平稳时期的军队生活津贴水平的调整, 可直接依据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的变化进行调整。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享受范围是在全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的发达城市, 所以可依据享受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某个城市的物价水平与全国平均值之间的差距进行调整。具体调整方法为:

二、完善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制度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完善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做好一系列的配套工作, 防止“单兵突进”, 在平衡关系、法规制度、调查机制等方面提供基础和保证。

1、要处理好改革与历史继承的关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 现行的军队地区生活津贴里存在大量的工资改革时归并过来的其它津贴补贴, 如地区性临时补贴、海岛生活补助等等。这些津贴补贴的存在混淆了地区生活津贴的补偿依据和补偿目的。但若严格按照地区生活津贴的定义停止对这部分补贴的发放, 也不符合我军的收入分配理论, 因此, 笔者意图在地区附加津贴下加设一项其它津贴, 对照现行的全军地区生活津贴标准表, 依据新的地区生活津贴计算方法, 把不该享有地区生活津贴但之前确实享受到的地区归并入其它津贴内, 从而真正理顺地区生活津贴的补贴依据和补偿目的。

2、要平衡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内部关系

军队地区津贴作为军人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解决驻不同地区军人的实际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地区生活津贴作为地区津贴的一项重要内容, 除了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完善现有的制度之外, 还应该处理好与其它地区性津贴补贴项目之间的关系, 以确保其它津贴补贴项目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我军很多部队地处边境、高原、海岛、深山等地区, 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 条件非常艰苦, 对军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身体健康等都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在艰苦的环境下, 为了完成同样的任务, 官兵不仅要付出高于一般地区几倍的艰辛, 还会对身体造成超常的伤害。不仅如此, 这些地区由于环境与外界脱节, 官兵的知识更新, 社会交往等受到严重的制约, 很多军人在婚姻、家庭、子女等问题上都面临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军队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高山海岛津贴虽也属地区性津贴, 但其除了是对驻环境恶劣地区军人以“生命快速折旧”为代价从事这种特殊劳动的职业补偿之外, 这些津贴在很大程度上兼顾了激励功能, 以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自愿奉献基层、现身边疆。因此, 在对地区生活津贴的享受水平进行确定时, 要考虑到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高山海岛津贴的水平, 避免出现地区生活津贴水平高于边远艰苦地区的情况出现。

3、要统筹兼顾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外部关系

军人待遇事关官兵切身利益, 事关军队的稳定和战斗力生成, 也事关新型军民关系的建立。完善军队地区生活津贴, 要注重顶层设计, 既要坚持以党的分配理论为指导, 又要遵循军队内部特有规律;既要与国家收入分配制度相协调, 又要建立起符合实情的军队工资收入制度体系;既要准确定位军人劳动职业的特点, 又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和公务员收入水平保持一致, 构建和谐的军地收入关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部分地区公务员津贴补贴水平不高, 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不富裕。因此, 地区生活津贴的调整, 必须充分考虑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把享受津贴的地区控制在少数, 使军人工资收入与国家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大体相当, 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相协调。

4、建立军队地区生活津贴法规保障机制

建立军队地区生活津贴法规保障机制是贯彻依法从严治军方针, 加强军队战斗力建设以适应新军事变革的有效途径,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实践, 是深化军队工资制度改革和完善军队津贴补贴体系的重要举措, 是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制度完善的重要依据, 对加强津贴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制度, 政策性强, 涉及面广, 需要协调的关系很多, 涉及的地区条件各不相同, 解决的问题难度参差不齐, 面临的情况也复杂多变, 为确保建立军队地区生活津贴制度的规范性、合法性、有序性, 应加强相关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 尽快健全军队地区生活津贴的法规体系和实施方案等, 做到法制先行、依法定制、依法保障。具体来讲就是要在相关的法规中明确其补偿的目的、依据、作用, 使地区生活津贴制度的运行做到有法可依;而在规章层面, 要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运行办法, 对其适用范围、补偿方式、计算方法、操作规程和经费保障等内容进行细化和规范, 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增强地区生活津贴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生活理性 第5篇

"理性爱国,快乐生活”团日活动策划书

参加人员: 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第8团支部 活动目的: 为了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个人素养,引导在校大学生用正确的爱国方法与方式爱国,经征求同学们意见后决定组织开展这一次理性爱国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激励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服务于社会,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单位:经管学院2008级第8团支部 活动形式:观片及讨论(遵照相关流程)工作计划:1 提前通知同zhubarjie@126.com邮箱获取帮助信息学们到指定地点,准时参加; 2 安排部分同学提前到教室进行场地布置,维持秩序,物品搬运等事项; 3 主持人+发言人+相关活动人员前期招聘(待定)4 提前讨论并宣布活动主题,鼓励同学们结合主题关注时事,利用空余时间积极讨论。活动流程:1 邀请部分同学提前40分钟到活动地点,对现场进行简单的布置(黑板设计,规划同学的座位分布,将活动中所需的物品道具放到指定位置,调试好多媒体,领取移动话筒); 2 其他同学提前5分钟到场,活动秩序维护员安排同学们有序的进场入座(要求:尽量紧凑,凸显凝聚力); 3 团日活动开始前,团支书点到,预计3分钟(团支书 要求:简单迅速,声音洪亮); 4 活动开场前记者会,会后接着宣布团日活动开始,齐唱团歌,并邀请主持人上台(发言人 要求:语言流利,立场坚定); 5 主持人致开场词(放映员此时ppt定格于图片幻灯片上)之后观看时政新闻片段;(主持人 要求:理性与幽默并存 放映员 要求: 听从主持人安排); 6 讨论环节,分享各小组讨论结果,发表看法。(注意:该环节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内心真实想法,不允许打击报复,平等对待每一位发言者。主持人适时点评,并加以正确引导。ppt定格于时政新闻幻灯片); 7 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致言(伴随背景音乐《歌唱祖国》 放映员 要求:背景音乐音量适中,并调整为重复播放模式)并号召大家齐唱校歌。(与此同时,放映员播放校歌视频)8 活动结束,组织同学有序离场,由提前指定的同学打扫场地。预祝本次团日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帮你解决个人问题http://hi.baidu.com/new/zhubajiewa

回归人文与生活 凸显理性与思辨 第6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生活理性考点分析

2008年高考已尘埃落定,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的思考与体会。作为2009年高考作文备考者,我们不能不从2008年作文的分析和研究人手,去寻找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蛛丝马迹。

一、2008年高考作文的分析与思考

1分析全国各地作文命题方式,洞悉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走势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今年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使用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上海以“他们”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由此可以看出,命题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话题作文开始淡出舞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中分天下。2009年必将保持此格局或略有变化。

2分析作文命题的思想内容,管窥命题决策者的基本思路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2009年高考作文将聚焦现实生活、关注重大时事也不无道理。

二、2009年作文走势预测与备考对策

为了保持高考作文的选拔性,纠正盲目猜题的不良风气,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会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稳”是前提,“变”是趋势。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关注三大新趋势并做相应准备:

1题型可能稳中求变,有必要强化各种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

从2008年高考作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将会淡化,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相对稳定。虽然各地命题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但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是今后的命题趋势,如长期以话题作文出现的省市,应该关注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写作;长期以命题作文出现的省市,则应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而连续几年都用材料作文进行考查的省市,则多关注命题作文。因此,教师要掌握本地区作文题型的变化规律,在平常练笔中要有针对性进行文体和题型强化训练。

2内容将更关注人文生活,引导学生明确做人就是作文

分析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常考的角度如下:人生哲理,如冷热、远近、曲伸等;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理智、自我等;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道德法律,如公德、反腐倡廉、平等等;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心理健康,如自卑、承受力、孤独等;人文关怀,如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为人处世,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读书做人,如成熟、情操、品位等。这些角度,常考常新,2009年将会更加关注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

因而在备考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并对以下内容有正确认识:爱国、理想、奉献,自信、进取、乐观,宽容、团结、友谊,改革、创新、磨难。还要关注最新时事,如北京奥运、“神七”等。坚持做人与作文紧密结合:既要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断积累、深化生活体验和感悟,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化,并以这种体验和感悟为凭借,去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各种矛盾,使自己的文章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充满个性,使作文与做人同步发展。

3要求的限制必将增加,让“生命写作”与“生存写作”衔接

我们常将平常练笔称作“为生命而写作”,这种作文就像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信马由缰,可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学生往往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同时。我们将考试作文称作“为生存而写作”,这种作文有许多限制条件。学生作文犹如“带着镣铐跳舞”,学生容易受作文要求的限制而影响正常发挥。

针对近年来高考“四不像”作文和胡编乱造、缺少生动记叙、缺乏深刻推理等系列问题的出现。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增加了“感情真实”、“内容丰富”等要求。为了从根本上整治文体不明的现象,大多省市都由以前话题作文时开放式的“体裁不限”改为“文体自选”,这个变化说明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准对文体有了严格的要求。而湖南卷更是走在全国前列。在文体上要求特别严格,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更应该注重议论文的训练与写作。所以,教师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既要导之以方法。又要授之以规矩,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悟其巧;既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真理、思考人生,又要在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融、理与理的辩证中,让学生懂得爱心与责任,学会感恩和付出。让学生在“为生命而歌”中实现与“为生存而歌”的巧妙衔接。

生活理性 第7篇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含义

所谓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指的是在高中政 治实践教学过程中,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经验, 从实践生活着手进行政治的讲解, 将学生生活经验政治化, 体现“从生活中来, 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 生活是具体 的、个体的、现实 的, 生活和具体的人的体验、情感、愿望、需求紧密相连。与此同时, 在生活中还包含着多元化的教育因素。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源泉 在于生活, 而教育最 终也将服 务于生活, 只有切实达到生活需要的教育才具有真实的意义与作用。实践课堂教学全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实际生活的一部分, 其是师生 生命历程 必不可少 的构成部分, 因此课堂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践生活。只有真真正正走入学生实际生活之中的课堂教学, 并从学生实际出发的课堂教学, 才会存在意义与价值, 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因此,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 并将其相关知识应用于学生生活, 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之中。

二、高中政治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在高中政治教学目标设定方面, 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应用给予充分的关注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要让教育对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慢慢掌握学习的技能, 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因此, 即便在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阶段, 也必须关注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的 联系。教师一来要注意加强实践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 二来也要关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应用相关知识的技能水平, 要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

2.将生活实例融入教学过程中, 切切实实把握实例教学的精华

新课程改革提出, 教材是课 堂教学的 主要教学 资源, 却不是仅有的资源。与小学、初中政治课相比较, 高中政治课有着更强的“可联系性”, 其教学内容往往可以涉及现实生活、历史题材、人文文化、自然素材等多个方面。如果仅仅将教学资源局限在有限的教材内容之中, 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与单调, 导致课堂理论与实际脱节。所以, 高中政治课教师应当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与时俱进的精神, 采取开放性态度处理、设计教学内容, 关注社会热点,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切切实实加强高中政治教学的时代感与针对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紧紧围绕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前进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与国际社会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思索、讨论、交流, 进而逐渐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这不但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本教学原则的要求, 还是引发教师与学生思维共振的关键途径, 更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这一节的内容时, 笔者引用了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世界造成种种影响的事例;在讲解“我国国家职能”这个知识点时, 笔者联系了2011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时, 我们国家政府相关部门抗震救灾的实例……通过分析实例, 开展课堂小讨 论, 增强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时代感与说服力。

社会这个大舞台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大靠山”, 政治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新世纪新景象, 教室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 学校的一堵围墙并不能阻断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当前学生利用电脑、手机等媒体就可以接触到大量信息, 与过去任何一个年代的学生相比, 现今的学生有着更为开阔的眼界。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 除了可以从互联网、电视、杂志等媒介找可供讨论的热点问题外, 更应当关注学生自己的眼前事、身边事, 注重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寻找热点问题, 让课堂讨论的话题来自于学生可触、可感的实际生活与社会生活。同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周边生活找寻实例来进行观点论证,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

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重视生活事例 的提炼工 作, 切切实实把握好实例教学的精华。面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实例, 要学会将主次分清楚。要注意依据每个知识点的需要, 去粗取精, 挑选出与知识点联系最紧密、最典型的实例。

3.开展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同时, 继承传统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要因学生 的不同, 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教无定法、教学 有法”。教学改 革千万不 能东施效颦、生搬硬套, 应当继承、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中 好的、优秀的东西, 让课程改革可以一步一个脚印, 由浅入深地向前推进。

综上说述,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 努力做到“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度, 从而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卢春燕.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2 (10) .

生活理性 第8篇

(1) 强化认知为目标。目前大部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即是理论内容较多, 学生无法理解理论的本质含义, 对于政治的认知也十分缺乏, 所以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实现政治认知的强化。

生活化的代入体现层次教学的理念, 即以层层递进的方式, 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对一些政治事件的思考, 进而对事件的本质理念进行深刻认知。所以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首要原则目标是强化学生的政治认知。

(2) 代入兴趣为引导。在传统高中政治教学方面, 虽然改革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是其并不是一个短期激进的过程, 相反, 其需要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但是枯燥性与单一性也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短板, 很多教师也期待有一种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引导, 同时不会消磨学生的积极性, 避免其产生厌学情绪。

兴趣教学的价值由此体现, 即教师利用学生对现实事物的好奇心, 对其探索行为进行引导的教学策略, 并且配合多元化的活动创新, 让学生能够自主了解政治思想, 主动关心政治事件, 而且还能有效营造课堂氛围, 让政治课程体现更多魅力。

(3) 人文特征为基础。人文性是一种社会特性, 而政治来源于社会现实, 所以教学过程也不能脱离现实, 因而高中政治生活教学需要将人文性作为基础内容, 即以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思想的领悟为核心, 教师不断加以鼓励和引导, 最终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自身问题, 自主发挥个人优势, 从而实现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 生活案例代入, 强化认知教学。高中政治教学并不仅仅是一般的政治理念灌输以及思想教育, 而应当提升学生个人素质, 教会学生如何去体悟生活中的政治问题和事件。

而教师方面, 其在教学工作中就更应该强化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代入, 将这些案例作为教学材料, 让学生进行深刻思考;还能集合目前课程的内容提出一些创新思想, 强化学生对政治的认知。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充分阐述消费心理及正确消费观的概念, 使学生自然而然结合案例教学来理解教材内容, 进而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

(2) 与趣味活动相结合, 提升人文特性。目前高中政治教学往往存在人文性不足的问题, 而且对学生学习也存在较多的约束, 这样就难以发挥教学真正的作用,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此, 教师应当注意将趣味活动加入到生活化教学环节中, 进而提升教学中的人文性以及对学生个体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如将目前热门的一些生活事件作为基础材料, 包括拓展辩论赛、演讲等趣味活动。比如将“彭宇事件”作为典型案例, 提炼出论点“社会碰到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念, 从教材、网络以及书籍读物中提取契合自身观点的论据, 然后开展相应的辩论赛:正方学生从道德层面及社会价值观方面认为应该扶;而反方学生则提出如果是“碰瓷事件”, 那么个人的权益与财产将会受到损害, 同时从法律不健全以及个人权益受损方面提出不同意见。通过以上辩论, 可以加深双方学生对生活中一些政治事件的多面思考和客观认识, 进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虽然,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看似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不仅需要注意一些生活案例的代入, 保证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还需要通过兴趣导入持续激发学生思考, 促使学生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而对于很多科目的教学工作, 除了注重教学的科学性, 同时也应更加注重其应用性, 即与生活相联系, 从而获得启发和思考。而政治教育就是这类科目, 即将知识点与生活内容相结合, 从而体现出教育的人文性和实践性, 学生能从生活中获取更多的领悟, 并且启发自我思想与素质的不断提升, 以达到素质教育与理念教育同步进行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生活化,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包景胜.生活中学习, 学习中生活——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 (中旬刊) , 2015, (3) :59.

[2]屈西梅.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通讯) , 2015, (18) .

生活理性 第9篇

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活动, 来谈谈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和思考。

【教前思考】

通过查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对小学各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关于“角”的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定位, 笔者发现, 虽然所列教学目标线条比较粗, 但是层次已经很清晰。第一学段对角的认识是立足于体验感知型的知识了解, 没有技能型的必达目标。

同时, 通过对比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中“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内容后发现:这一节课不约而同地被编排在第一学段的二年级 (人教版安排在了二年级上册) 。证明“认识角”不是一块孤立的知识, 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 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教材编写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情境, 通过从实例 (张开的剪刀、钟面指针等) 抽象出角, 并通过找角、折角、画角、做角等一系列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体现了数学新教材“生活联系数学”的编写意图。

【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让学生站在数学的理性角度去认识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能查到很多公开课的课例, 对于“角”这个概念的引入就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教学片段一:从生活到数学的教学设计思路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角”, 你能从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吗?

1. 学生开始找, 教师组织大家动手摸一摸实物角。

2. 出示实物图:剪刀、钟面、三角板。

提问:这里有角吗? (借助课件抽象出学生找到的角)

3. 观察角,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个点叫什么? (顶点) 那这两条直直的线呢? (边)

4. 小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组成了角, 请大家一起大声地读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谁能指出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 (请学生上台)

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生活中的角, 通过技术处理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再组织学生观察发现这些角共同的结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从而建立起角的概念。这样的设计遵循了教材编写的意图, 体现了数学源自生活的思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被动地参与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虽看到了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但积累的效果差强人意。对此, 笔者在课堂上做了新的尝试。

教学片段二:从数学到生活的教学设计思路

1.猜猜它是谁? (课件出示四个被遮挡得只剩4个角的平面图形)

师:你能认出这些分别是什么图形吗?你怎么想的?学生一一辨认, 指名说判断理由

生:我是从露在外边的角来辨认的。 (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明确找到的角)

师: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

2.认识角。

师:把刚才图形上的角都取下来了。 (课件出示从图形中提取的角)

(1) 观察:这些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角,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课件演示, 强调角的共性特点, 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称。

(2) 考考你:找一找, 下列图形中有几个角?

学生自主完成 (补充完善:角的两边特征应该是“直直的边”) 。

(3) 归纳:我们数学中的角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4) 小练习:主题图中找角。

要求:找一找, 并指出你找到的那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思考】引导学生经历生活和数学的“对接”, 丰富“感性认知过程”, 积累“理性认知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有时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作背景, 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相得益彰”;有时过多依赖日常生活经验却会干扰“数学化”概念的建构。因此,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与生活的对接, 让经验互补, 从而生成新的数学经验。

在生活情境中通过特殊处理“虚化”出来的角, 与学生原有经验往往有一定距离, 学生容易受到“生活角”的认知干扰, 影响对“数学角”本质特征的认知, 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因此, 笔者立足学生已经认识常见平面图形的学习基础, 创设了“猜猜它是谁”的环节, 让学生根据常见平面图形角的特征辨认图形, 引出学习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活动, 发现“角”的共性特征就顺理成章了。结合练习中的“数角”, 组织辨析完善了角的定义, 规范数学概念的建构过程;通过主题图“找角”,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达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效对接”。

通过数学学习,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不一定都是从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活动, 充分调动原有认知, 实现感性经验到理性经验的提升,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比较角的大小”注重让学生“体会”而非“学会”

对比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和四年级上册教材中“角的大小比较”的内容后发现:二年级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 “角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定位在进一步认识角的一个支点, 作用等同于用活动角操作、用纸折角等其他学习活动, 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角的认识。同时借助操作活动渗透比较方法, 体会到角的大小可以变化, 感受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张开程度有关。而四年级是在学习了射线和角的定义, 学会了角的度量之后, 学生对角的概念认知已经提升, 明确知道角的两条边是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 可以无限延伸。所以, 对于角的大小, 让二年级的学生看着“边长有限的角”去理解“角的两边可以无限延伸”, 真的有点为难学生了。对此, 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教学片段:

1. 用尺画一个角。

学生自己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 介绍你是怎么画的?

借助角的各部分特征判断是否标准。

教师分解演示画角的步骤, 强调注意点。

2. 感受角的大小。

师:增加点难度了!你能再画两个角吗?

要求:一个角比刚才画的大一些, 一个比刚才画的小一些。

学生再次动手操作, 和同桌说说判断角的大小的办法。 (采访式交流, 展示学生作图)

对于图1:以边的长短来区分角的大小 (大部分学生支持) 。

教师顺势拿出一大一小两把三角尺, 让学生指出两个直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组织学生判断:你觉得这两个角哪个大? (大部分认为:大三角尺的角要大) 。

教师通过演示:重叠一大一小两把三角尺的两个直角, 组织学生观察, 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认可:两个角一样大) 。

小结:角的大小和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图2:借助三角尺上的角, 比较区分角的大小 (个性想法)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从哪儿看出2号角大, 3号角小?

借助活动角的操作, 动态演示1号角到2号角, 1号角到3号角的动态变化。

小结:角两边岔开的大小会改变角的大小。

拓展巩固:课件出示剪刀图。

猜想:当剪刀剪东西时, 剪刀口的这个角大小会怎么变?

演示:你看到了怎样的现象?

【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和思辨的“体验”, 突出“知识建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数学学习中, 操作类的数学活动是帮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活动+思考”的主线展开教学, 既注重创设情境, 增强教学过程的活动性、知识性、逻辑性, 又注重在情境中展示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从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 在思考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同一个“画角”的操作活动, 用不同的分层目标实施了两次。第一次画角是立足于学生的既有思维, 用外显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第二次画角是带着要求的一次提升, 淡化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目标, 借学生的反馈材料充分展现学生对“角的大小”这一问题的“前经验”, 用实例说话, 用反例辨析, 拉长学生的体验感知过程, 让学生在探究、交流、思辨、验证的知识建构过程中, 体会到“角是有大小的, 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体验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岔开大小有关”。

生活理性 第10篇

一、教学与生活关系的历史审视

随着学校的产生、制度化教育的建立, 教育便逐渐从人类生活中分化出来, 且越走越远, 最后演变成了唯理性的“科学世界”的教育。从此教育就失去了对生活的意义, 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忽视了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关注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 众多教育家们开始着手研究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并倡导教学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 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教学准备生活说”、“教学即生活说”和“生活即教学说”。

1. 教学准备生活说

该学说是由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来的, 他认为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教导学生掌握未来生活应具备的各种知识, 引导学生适应未来的成人生活, 他认为人类的社会活动主要分为五类, 即“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生活中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情感的各种活动”。[1]相应的, 人就应该具备这五类活动所需的科学知识。总之, 教学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好一切准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斯宾塞的教学准备说虽然把教学从宗教的层面拉回到世俗的层面, 从对神的膜拜转向对人的关注, 从古典学科转向现代科学, 但是, 他所强调的是学习未来生活应该具备的各种科学知识, 强调的是学生的未来生活, 而不是学生当下实实在在的生活。这种学说与我们当下的应试教育有着相似之处, 都强调把各种各样的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 以备将来所需;都以牺牲学生当下正过着的现实生活为代价来为将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难道我们真的要以牺牲学生当下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为代价来换取将来并不确定的、模糊的“完满生活”吗?

2. 教学即生活说

该学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当时美国的教育日益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提出来的。杜威在深刻批判传统教学只为儿童未来完满的成人生活做准备的基础上, 提出“教学即生活”, 认为教学要回归儿童现实的生活, 儿童当下的生活与将来的生活同等重要, 教学就是现实的生活过程, 而不仅仅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儿童应该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他提出“学校即社会”, 学校教学就是人类必需的一种社会生活, 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意义;教学过程就是儿童的生长过程、生活过程和已有经验的改造与重组的过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杜威所倡导的这种生活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儿童当下的生活, 而是把当下的生活进行改造后的生活。杜威在斯宾塞的准备说的基础上把教学从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拉回到儿童的现实生活;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向儿童中心, 从而更加拉近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加强了教学对儿童自身的关注。

3. 生活即教学说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当时中国传统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在批判与继承杜威的教学即生活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学”的观点。他认为杜威的“教学即生活”是经过改造后的社会生活, 而不是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为了克服“教学即生活说”的局限性,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学”, 认为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 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说:“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过好的生活, 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 便是受坏的教育。”[2]他的这一观点凸显了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命题———存在决定意识, 本身并无新意, 但是要想改造人, 就得先改造人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讲, 此观点便具有了深刻的实践意义。陶行知认为, 生活教学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生活即是一种教学过程、用生活来进行教学、为生活而教学;若教学没有以生活为中心, 那么这样的教学将是死的教学, 学校是死的学校, 书本是死的书本。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活是天天向上的高尚的生活, 是精神上的生活是永久持续的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学说”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性拷问

“生活世界”的概念最先由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其晚年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提出。他在近代欧洲极度崇拜科学理性主义和忽视科学对人的生活、生命的关注, 失去了对人生命意义的追寻的这样一种欧洲科学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科学应该返回生活世界的口号。他说:“生活世界是所有人的世界, 科学家们本身是生活世界中的人、处于生活世界的文明之中的人;而且正因为他们本身是生活世界中的人, 他们自己并不总是对科学感兴趣并从事科学研究, 而是还有其他的生活世界。”[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胡塞尔所倡导的这种生活世界是相对科学世界而言的, 但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生活世界是在一切科学存在之前就已经能够达到的世界, 科学世界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之上的, 是生活世界的理性沉积物。“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是现代人的两个生长家园, 其中, 科学世界只是我们的一个‘营地’, 而生活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4]“生活世界的教育包括两个亚领域: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与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关注的是人自身的再生产, 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再生产”。[5]而胡塞尔所讲的生活世界并不是那种日常的、感性的生活世界, 而是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的融合。

那么我们的教学究竟应该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呢?如果教学回归到人们日常的、感性的生活世界, 那将是历史的倒退, 将违背先人们把教学从生活中分化出来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初衷。我认为教学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既不是人们的日常生活, 又不是那种唯理性的“科学世界”, 更不是斯宾塞所倡导的未来的“完满生活”, 而是教学视野下的“生活世界”。它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融合, 但又高于日常生活;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但又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是向学生未来的可能的生活的靠拢。

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探索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加强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价值取向, 也是美好教育的应然诉求。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实现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呢?对此问题的解答, 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入手。

1. 教学目标的生活性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预期达到效果的描述和规定, 它直接影响着教学其他各环节的进行。教学目标的生活性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凸显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融合, 摈弃传统教学目标预设性的统一要求,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教学过程中的偶然事件作适当的调整, 由教学目标的预设转为生成。总之,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关注学生学会生活和对未来可能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2. 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突破狭隘的唯理性的科学世界的束缚, 充分认识到科学世界的教育只是生活世界教育的小部分, 而不是生活世界的全部。因此, 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认识能力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挖掘和利用各种可用的教学资源, 用生活中的活教材进行教学。同时, 也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学习, 应该二者兼顾。

3. 教学方式的生活性

在教学方式上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教材和学生安安静静听教材和背教材的局面, 防止教师权威和唱独角戏。教学方式应该由传统“教”的方式转变为“教和学”的方式, 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过程, 教师“教”的过程即是学生“学”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生活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对话与交流分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学习的难点,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或给学生提供帮助、因材施教;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与对话, 可以促进彼此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注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 把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

5. 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6]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强调的是“量性”评价, 如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大多以升学率为标准,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评价则以学习成绩 (分数) 为主;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关键环节, 应采取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来进行评价, 如注重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融合等。

参考文献

[1]袁锐锷.外国教育史新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10.

[2]陶行知全集 (第2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社, 1985:288.

[3][德]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564-565.

[4]项贤明.“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 (4) .

[5]项贤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与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

关于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理性思考 第11篇

高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思想政治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育人先育德。”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学生在思想上存在问题,缺乏正确的道德观、社会观、政治观,就会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学校和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概述

近几年,我国的高中教育虽然有了显著的发展,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教育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高中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追求升学率、注重理论教学、看重学生成绩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过程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透彻,无法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对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

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自己为中心,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当今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往往对教材中的内容不感兴趣。

思想政治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学科。为了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近些年,许多学者提出了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能够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贴近生活。对此,教师要以生活为背景开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摆脱对教材的依赖,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的认同度更高。因此,教师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育理念,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

二、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思路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情境生活化。

情境能够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因此,要想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思路,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生活实例开展思想政治教学。

另外,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解答问题、学习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政治知识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师要开展生活化教学,降低教学活动对教材的依赖性,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感悟道理、学习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作业形式生活化。

作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几乎不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对思想政治作业也缺乏应有的重视。传统的作业形式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活化作业形式则大不相同,不仅不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反而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乐趣,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活理性】相关文章:

理性因素05-15

理性调控05-16

理性辨析05-17

理性特征05-30

理性模式06-01

理性创新06-01

市场理性06-02

理性激情06-06

理性根基06-04

工具理性批判05-27

上一篇:沥青混合材料施工下一篇:养老保险个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