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2023-03-21

第一篇: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不断完善区域汇率协调监督机制与危机救助机制论文

东亚货币合作的动因,简单地说,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1997年东亚货币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迫切需要东亚各国加强合作,以便在危机再次来临时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区域金融危机防范救助机制;第二,在日元/美元汇率频繁波动的背景下,东亚汇率制度的缺陷使其更容易陷入内外失衡的矛盾与冲突,对汇率制度改革与区域协调提出了客观的要求;第三,关于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的新发展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货币合作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在这方面,欧洲的经验对亚洲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得到了区域内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在区域汇率合作方面提出了许多倡议。本文在对诸多方案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东亚汇率合作方向与路径选择提出建议。

一、东亚汇率合作方案及评述

1.东亚美元本位

麦金农分析了东亚汇率制度的困境,提出了“东亚美元本位”的构想。在这一构想下,东亚区域内各国(地区)将本币与美元建立一个长期的固定的比价关系,区域内货币间的汇价也相对稳定,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汇率合作区。

麦金农对东亚货币钉住美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在整个东亚地区的贸易活动中,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为该地区的国内价格稳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名义锚。在一个更微观的层面上,单一钉住美元有助于单个贸易商和银行家更好地对冲他们的外汇风险。其次,东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称之为“原罪”),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国内投资要么存在着币种上的不匹配,要么存在着期限上的不匹配(称之为货币“错配”),从而造成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为了降低风险,最优策略当然是建立、健全国内债券市场;较为现实的次优策略是政府逐日或逐周地稳定本币对美元的汇率,以防范汇率风险。他通过超风险溢价模型的分析得出了存在名义锚的钉住汇率制优于浮动汇率制的结论,并指出危机之后东亚各国货币高频钉住美元的现象反映出钉住美元的合理性。

对于为什么集体钉住美元的原因,麦金农认为,东亚地区是一个“自然的货币区”,其中任何国家(地区)能否成功地将美元作为名义锚、钉住美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经济伙伴或竞争对手能否牢固地钉住美元。因此,东亚地区应实行一种“集体名义锚”,即东亚美元本位制。在实际操作上,东亚美元本位制的最大优势在于简单易行、转换成本低。目前相当多的东亚货币相对于美元的浮动被控制在很窄的幅度之内,实行统一的美元本位制不用对既有汇率制度进行根本变革。

评述:东亚美元制的优势在于,通过维持本币对主要货币(美元)的汇率稳定来提供一个明确的名义锚和一个非正式的风险屏障,确立了本币的长期预期,从而避免了浮动汇率的频繁波动性,减少了投机带来的汇率超调和以外币债务共同导致的金融不稳定。对于小经济体来说,如果区域内所有国家都钉住美元,那么区域货币合作自动达成,东亚区域金融将实现稳定。但是,这种汇率安排的构想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1)最大缺陷在于忽视了日元的作用。东亚经济关系具有多元性,无论在贸易、投资金融领域,东亚其他经济体与日本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东亚其他经济体钉住美元而日本保持浮动汇率时,日元兑美元汇率波动必然通过日本与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金融交易渠道导致经济的波动,进而成为金融不稳定的源泉,1997年的危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如果如麦金农教授所说,让日元也加入东亚美元体系,对美元汇率保持固定,目前来看还不具有现实性。

(2)集体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无法避免钉住汇率制的缺陷。首先是钉住国要承担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所带来的成本;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东亚经济体不能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非对称性的冲击。这是因为虽然汇率固定了,但是经济周期等诸多影响汇率变动的经济因素的变化难以同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发生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背离,成为又一次金融危机的隐患。

(3)仍然难以摆脱以一国货币为钉住目标的“特里芬困境”。东亚事实上钉住美元长期以来积累的对美顺差和美元贬值的压力表明,东亚事实上存在着“特里芬困境”,不可避免的,在未来集体单边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将更多受制于美国经济走势及美国行为的影响。

2.日元区

关志雄、大野健一等日本学者提出了东亚构建“日元区”(YenBloc)的建议。其核心内容是把日元作为东亚地区的基轴货币,使日元在东亚承担马克在欧洲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以日元作为驻锚货币建立起区域性汇率联动机制。

这一建议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怀疑,YungChulPark和Won-AmPark认为,日元区不具备建立的可能性。原因在于,第一,日本仍然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缺乏吸收亚洲更多进口的能力。第二,日本的先进技术和较高的储蓄率使得亚洲国家的货币常常要对日元贬值,以防止它们经常收支的恶化。第三,亚洲国家不愿放弃货币的自主权,也不能容忍通货膨胀——失业平衡的恶化。第四,以日元为中心的货币同盟不可能缩小成员之间的通货膨胀的差距。最后,亚洲国家担心货币同盟会为政治同盟铺平道路。

评述:日元作为地区共同货币存在诸多障碍。除了日本狭小的国内市场不足以吸收亚洲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外,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相对封闭、日元国际交易市场不发达,以及日元作为国际贸易计价手段日趋呈下降趋势等,都使日元不具备担当起区域本位货币的可行性。而且,日本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没有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短视行为,这反过来又强化了本地区其他经济体对日本的不信任情绪。总的来说,由于东亚对外经济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钉住单一货币的做法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弊端。无论是建立美元区还是日元区,都不可能避免来自外部的金融冲击。不过,对于与日本存在着较为密切贸易联系的东亚小国来说,在其钉住的货币篮子中增加日元的权重,将会对减少贸易流的波动比较有利。

3.共同钉住一篮子货币

对于钉住共同货币篮子的方案,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一是应采用严格的钉住制度还是采用可调整钉住制度?二是钉住的货币篮子是由区域内货币构成还是钉住区域外货币?三是在货币篮子中,各币种应占多大比例,即最优货币篮子的权重选择的依据应当是怎样的?根据目标货币篮的构成和钉住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四类方案。 方案一:一篮子目标区爬行钉住方案(BBC规则)。

关于钉住汇率是否可调整以及调整幅度问题,Williamson提出了一篮子目标区爬行钉住方案,Dorabush和Park将其称作BBC规则(Basket-Band-Crawling)。BBC规则的主要内容包括:(1)东亚各国实行钉住美元、欧元和日元一篮子货币的货币制度;(2)各国根据整个区域对外贸易的比重来确定区域内各国钉住主要货币的权重;(3)区域内每个国家宣布一个钉住一篮子货币的中心平价水平,并单边确定平价浮动的范围;(4)合作阶段每个国家依然可以保持原有的汇率制度;(5)采用了麦金农的“复位法则”,当受到大规模货币投机性冲击时,各个国家可以暂时中断钉住汇率,但此后必须把汇率重新调整到旧的或者是新的均衡水平;(6)鉴于各国的经济基本面变化和相应的汇率失调是难以避免的,可以允许区域内成员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动调整中心平价水平或者是平价波动范围;(7)建立类似于欧洲短期金融便利的融资机制,帮助成员国抵御货币投机的冲击。这一方案的优点是比较灵活,便于操作,增强了区域内各国汇率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缺点是容易强化对区域外货币的过度依赖,而且各个经济体选择相同的货币篮子权重,忽视了各国贸易方向的差异,可能导致各国在权重选择问题上的分歧。

方案二:钉住由东亚区域内和区域外货币共同构成的混合货币篮方案。

即建立一种由东亚区域内的基轴货币和区域外的基轴货币共同构成的货币篮,并将本币同这种“混合驻锚”型的货币篮建立固定比价关系,从而实现同时稳定区域内货币与区域外基轴货币间汇价,以及稳定区域内货币间汇价的目的。对最优货币篮构成的研究结果有:(1)日本学者Ito和Ogawa就美元和日元在货币篮中的构成比例进行了计算,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出口产品竞争力低于日本的泰国和印尼希望货币篮中美元和日元保持相同比例,而对日本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韩国、新加坡等希望提高日元的比例。(2)日本富士综合研究所的研究显示,亚洲各国(地区)共同钉住货币篮的最佳选择是美元、欧元和日元各占1/3。(3)Ogawa和Kawasaki认为,由于东亚贸易结构在近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包括区内的贸易联系,又包括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联系,而且与各区域的贸易联系有加强的趋势,所以,东亚应该建立由美元、欧元、日元和其他区内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各种货币权数的选择应该与对外贸易联系相一致。

方案三:钉住区域内货币构成的货币篮子,同时对区域外货币保持浮动。

Oh和Harvie提出建立亚洲汇率机制的方案,即钉住东亚货币篮子方案。在这一方案中,(1)由东亚地区所有国家的货币经过加权组成货币篮子,但不包括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在内,在这个货币篮子的基础上创立一种类似于欧洲货币单位的亚洲货币单位;(2)与欧洲货币联盟中的权重不同,亚洲货币汇率机制给每个国家分配的权重是该国在整个地区贸易中的份额;(3)同1993年后的欧洲货币体系中规定的一样.成员国在汇率中心平价15%的波动范围中上下浮动,一篮子货币中心平价不能单边决定;(4)各国家有义务将各自的汇率水平保持在汇率目标区内。这一方案相当于东亚货币对外实行联合浮动,对内保持汇率稳定,与欧洲货币体系初期以欧洲货币单位为基准的宽松的汇率目标区制度比较类似。

方案四:钉住区域内货币构成的货币篮,同时对区外主要货币保持汇率稳定。

Williamson认为,一组将区域外货币构成的货币篮作为汇率本位的国家,同样也可以创设某种由区域内货币组成的货币篮以作为共同货币的雏形。小川英治等日本学者也倾向于区域内货币构成的货币篮同时保持对区外主要货币的汇率稳定,并给出了ASEAN+3共13国货币构成的亚洲货币单位(ACU)的测算方法,ACU的测算同时考虑到了区域外货币的加权和区域内货币的加权,实质是双重货币篮。

综合评价:共同钉住货币篮的汇率制度本质上是介于固定和浮动汇率制之间的一类汇率制度。这种汇率体制与固定汇率制相比,增加了一定的灵活性,使其在面临各种冲击时能够做出一定的调整;同时,放弃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转而钉住一篮子货币,也有利于减少主要货币波动带来的投机冲击;区域内货币汇率之间的超稳定状态对促进区域内部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也是非常有利的,可以降低汇率以邻为壑竞相贬值的风险。

但是,实施共同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仍然会面临一些问题,第一,正如没有任何一种汇率体制是可以完全不受危机冲击的,货币篮子并不能防范危机。Flood and Rose,Eichengreen,Edwards等人的研究表明,钉住汇率制度与地区金融稳定并无必然关系。第二,共同钉住汇率制度可能缺乏透明度。Frankel等人指出,相比复杂的中间汇率体制而言,人们更容易对简单的钉住或浮动汇率制进行检测和监控。建议实施货币篮子的Williamson也承认缺乏透明度是实施篮子汇率区间制的一个缺陷。第三,后两种货币篮子的权重计算比较复杂,由于缺乏明确公开的、指导汇率管理的各种经济参数,可能给相邻国家开展政策协调带来困难。

4.平行通货方案

Eichengreen提出平行通货的汇率合作方案。基本设想是首先创建一个亚洲货币单位(ACU),由亚洲内部各经济体货币构成货币篮定值,并允许其与各经济体国家货币在区域内同时流通。Eichengreen认为,这一方案有三个优势,第一,不必强求构成货币篮子的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稳定,从而减少了脆弱性;第二,从东亚地区总产出和总出口来看,平行货币比任何一国的货币更稳定,因此将成为促进地区贸易和投资的有效工具;第三,最终是否转向单一货币由经济力量而不是政治力量决定,只有当绝大多数生产商、出口商和投资者全部采用平行货币时,才能够确定亚洲经济体具备了统一货币的可能性。 评述:平行通货方案的设想来自于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经验,上个世纪70年代设立的欧洲货币单位成为欧洲统一货币的基石。但是,结合欧洲的历史,平行货币能否在特定用途以外广泛流通起来,以及在区域合作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等问题尚需探讨。在强大的国家货币存在的情况下,先需要克服历史货币的惯性问题,因为平行货币的使用会受到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的影响,最终在经济、金融活动中的使用会缺乏吸引力。另一个障碍是美元的国际地位,欧洲货币单位推行过程中也遇到同样的问题,ACU能否与美元有效竞争,恐怕除了靠平行货币的自然选择过程,更多要依赖于政府间的协调和积极推进。

二、东亚汇率合作的路径选择与机制建议

1.以ACU为契机围绕共同钉住一篮子货币开展汇率合作

上面介绍的几种区域汇率合作方案中,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其中,一篮子目标区爬行钉住方案(BBC规则)特点是在机制上比较灵活;而钉住区域内货币构成的货币篮,同时对区外主要货币保持汇率稳定的方案(双重篮子钉住)更加符合东亚经济体对内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多元化、全球化的特征。借鉴欧洲的经验,我们认为首先构建由区域内货币组成区域货币篮,进而围绕一篮子货币展开汇率合作比较符合东亚的现实情况。

近期亚洲开发银行即将推出亚洲货币单位(ACU)。ACU是作为亚太地区共同的外汇指标推出的,按照亚行的说法,推出亚洲货币单位的目的在于“监测亚洲区域货币对美元和欧元等主要货币的整体动向,帮助各国及地区的货币当局采取灵活的外汇政策,并促进区域合作的发展。”除了衡量作为整体的东亚货币相对于区域外货币的变化,ACU也能够反映区域内货币对ACU相对价值的变化,并为区域内货币之间的价值调整提供依据,这无疑给东亚汇率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未来3-5年内东亚汇率合作可以考虑分两个步骤进行。(1)东亚国家可以首先考虑以ACU作为汇率计算的参考标准,并据此制定汇率政策,积极推进区域内的汇率协调。(2)当经过一段时间成功实验后,如果各国自愿接受共同参考汇率,同意接受ACU,可以考虑采取集体行动,引入适合大多数国家的有管理的汇率体系。可考虑通过共同钉住一篮子货币ACU来稳定区域各国的有效实际汇率。共同钉住区域货币篮子方案的实施,将使东亚国家能够免除主要货币波动(主要是美日汇率波动)的影响,对于东亚经济体的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东亚各国、各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模式仍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下,应适度放宽波幅的限制,在保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灵活性,随着市场参与者信息的增加,逐渐收缩浮动区间。

2.东亚汇率合作可能遇到的主要制度阻碍

区域汇率合作是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推进过程。对东亚各国来说,在这个向共同钉住一篮子货币过渡的过程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除了需要克服政治层面的阻碍,东亚地区还必须面对制度层面的严峻挑战。

(1)从钉住单一货币向钉住一篮子货币的转换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类似囚徒困境的难题。从国家的角度看,区域汇率合作与汇率制度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决策博弈的过程,对于共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合作来说,区域协调机制尤为重要。Eiji Ogawa and Takatoshi Ito用两国博弈理论模型分析了在选择汇率制度方面协调失败的情况。文章通过比较两国货币当局在两种情况下的损失,阐明了协调失败,就好比一个囚徒困境:假定一国从钉住美元制度转向货币篮子制度,而其他国家仍然采用钉住美元制度,那么采用货币篮子制度的国家贸易余额波动会扩大。因此,这会使每一个理性决策的货币当局都会保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即使他们一同选择钉住货币篮子制度,他们的贸易余额波动都会达到最小。按照这一理论,如果多数货币当局都是风险规避型的,那么他们可能采取观望等待的策略,或者不得不选择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虽然他们应该知道这是一个纳什均衡,还存在一个优于纳什均衡的最优解。

(2)共同钉住一篮子货币可能遇到经济趋同的阻碍。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在统一的货币区当中,各国必须具备趋同的经济标准。对此,蒙代尔从生产要素流动性与要素市场一体化、麦金农从经济开放度与经济规模、凯南从经济多元化和产品多样化、英格拉姆从金融市场一体化、托维尔和威力特从政策相似性、哈伯勒和弗莱明从通胀率一体化、明兹和科恩从政治一体化等多角度都进行过论述,并确立了一系列最优货币区的指标。

最优货币区的经济趋同标准告诉我们,如果各成员国的主要经济指标不能达到趋同的标准,相去较远的国家极易遭到不对称性冲击,最终不得不退出共同货币区。对东亚经济体来讲,虽然具有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但是距离最终的经济趋同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3.共同钉住一篮子货币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

正如前面分析的共同钉住汇率制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果没有一个可靠的区域融资机制为国际收支失衡的国家提供及时的短期融资便利,或者没有一个有效的协调监督机制使区域内所有国家对汇率政策达成共识,东亚汇率合作实行起来将是困难重重。因此,东亚国家能否从目前多样化的汇率安排过渡到共同钉住一篮子汇率制度,共同钉住汇率制能否向着类似欧洲的货币体系及货币区的方向发展,以及能够走多远,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亚区域汇率协调机制和危机防范解救机制的完善,这两者构成了有效的东亚汇率合作机制的基础。

(1)建立强有力的区域协调与共同监督机制。对于东亚国家来说,在向共同钉住一篮子货币迈进的过程中,显然仅仅依靠东亚各国自己的决策是不行的,是“囚徒困境”,还是最终的合作博弈,这将决定东亚汇率合作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历史来看,东亚各经济体都有强烈的货币主权观念,即使独自钉住美元的同时,相互间也保持着汇率的浮动关系,力求推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货币金融当局之间缺乏政策协调的历史,相互之间没有制度化的汇率协调机制。这些都给共同货币篮子的推行带来了不利影响。总结欧洲货币合作的经验,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重视制度的重要性,对东亚经济体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当务之急是尽早着手制度建设来推动合作,奠定各国政策、制度等方面互信与协调的基础。有必要在lO+3范围内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区域协调监督机构,不断健全区域政策协调机制和共同监督机制,使各国对保持汇率协调的政策做出承诺,这不仅是防止区域货币竞争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东亚区域汇率合作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2)完善区域危机防范救助机制。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一个重要契机,是接受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力图通过合作,建立起预防和化解金融动荡的机制,以维持本地区的金融稳定。正如前面提到的,在东亚各国距离经济趋同标准还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共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不能避免投机的冲击。Eichengreen指出,根据货币危机的第一代与第二代模型,在缺乏政治合作的行动与意愿、缺乏政策协调与大规模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东亚大范围的共同钉住汇率体制不仅是脆弱的,而且容易诱发危机。这就需要各经济体在共同利用外汇储备资源、发展地区性融资市场方面加强合作,以避免其像以往的中间汇率制度那样,受到投机资本的冲击。

目前东亚已经建立起以清迈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CMI)为框架的区域危机救助机制,并取得初步的成果。清迈协议是2000年5月由东盟10+3财长在清迈共同签署的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清迈协议扩大了东盟互换协议(ASA)的数量与金额;同时建立了中日韩与东盟国家的双边互换协议。截止2005年11月9日,清迈协议框架下的货币互换安排已经包括17项协议,提供的融资总额达到585亿美元。2005年伊斯坦布尔会议针对东亚原有货币互换机制规模过小、独立性不足、缺乏有效多边合作与共同行动机制等不足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但是应当看到,当前货币互换安排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CMI下可动用的资源总额相对较少,不足以救助已经发生的危机;CMI仍然附属IMF资源框架,独立性受到限制;而且成员国最后能否从协议中获益仍将取决于双边谈判的结果。

第二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编辑:admin 时间:2007-12-27 11:06: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区域发展长期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无论是从机会还是结果看,各地区人民在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论断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构建和谐的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我国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到协调发展与共享发展的新阶段。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区域协调共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落实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包括了分布于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国土上的全体人民。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广大的内地,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活跃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区域经济发展为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之间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产业结构类同,无序竞争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据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分别比上年扩大了462元和545元。同时,各地区内部的“城乡收入差”比上年扩大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差异扩大这种不协调的区域发展状况不仅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而且,还成为诱发或强化区域之间利益矛盾、妨碍社会和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解决,与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在这方面,拉美国家的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在上个世纪,部分拉美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忽视了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各阶层之间、各区域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发展成果被少数人、少数地区所占有,结果成为引发经济增长下滑甚至低迷,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既要求各个区域处理好内部的各种发展关系,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统筹好内部的城乡发展,同时也要求协调好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做好统筹区域发展,为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做出积极贡献,实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以推进区域协调共享发展为导向,更新区域发展理念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所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和践行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作为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在区域发展中,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所提出的一条经济发展方针,目的是要控制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共享发展成果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新思想。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要“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增大全国经济总体实力,共同做大发展成果这块“大蛋糕”的有效途径,因此,也是解决区域之间发展成果共享失衡,实现区域之间利益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反过来,实现区域之间发展成果的合理共享,可以有效调动全国各区域所有人民的发展积极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发展中区域、欠发达区域人民的发展热情,这又为各个区域在利益合理分配的前提下自觉地抑制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摒弃狭隘的区域利益观,积极、理性地相互开放,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够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在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差异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充分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辩证关系,积极践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个新理念,对于正确指导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创新区域发展制度和政策为手段,实现区域协调共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求区域发展在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各区域之间没有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各区域发展条件、发展基础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政策、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要求,进行区域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创新。那么,如何进行这方面的创新?如何形成区域之间统筹兼顾的共建共享利益协调机制?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一是要靠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二是要靠科学的区域规划,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三是要靠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各区域的发展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同时,要“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四是要靠科学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除此之外,必须改革和创新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特别是人口跨区域流动的管理制度及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合理的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合理的人口跨区域流动实现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四、立足长远,构建区域协调共享发展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规律,区域之间发展效率和效果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客观存在。这意味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必定是我们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完成的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第三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 试卷

只选错的

1、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正确

错误

2、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是边际效益率。生产要素流向边际效益低的地方。

正确

错误

3、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是否为公共财政,主要看其收入来源,而不是财政支出结构。

正确

错误

4、农业现代化的一般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才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正确

错误

5、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发展,非公经济越来越少,独资企业越来越多,各种企业的财产组织性日渐增多。

正确

错误

6、我国的三大产业:工业、农业、服务业。

正确

错误

7、我国东部地区想继续保持经济不断增长,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还要向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

正确

错误

8、建国初期我国重点发展农业,优于服务业,如今世界粮食危机严重,农业仍然是优于服务业发展。

正确

错误

9、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进口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10、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土资源划分为若干板块实行切合实际的区域政策。

正确

错误

11、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分为三大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正确

错误

12、限制开发区如自然保护区等,有不允许开发的地区。

正确

错误

13、国土开发格局的区域划分,以行政区为依托,没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正确

错误

14、各主体功能区之间,需要西部向东部产业转移。

正确

错误

15、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

错误

16、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一体化

多元化

丰富化

同步化

17、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 ),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立。

政企合并 政企分开 政企对立

政企同步发展

18、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需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要实现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公共体系,实现( )。

基本公共服务特殊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重点公共服务优先化

重点公共服务均等化

19、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对( )进行就业援助制度。

单亲家庭

军属家庭

零就业家庭

无子女家庭

20、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

核心

关键因素

前提条件

手段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 )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私有制

混合所有制

公有制

公有制和私有制

22、《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出台和执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 ),有利于提高我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国有资产

企业财产

公共财产

公有制财产

2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单独编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预算,报( )批准。

上级人民代表大会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当地财政部门

国家财政部门

24、建立起城乡公共服务的统一制度,要靠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 ;要靠全国形成统

一、规范、透明的( )。

财政直接支付制度

资产异地管理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25、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五个统筹”提到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农民接受服务的能力和( )相适应。

消费水平

消费喜好

消费环境

家庭收入

26、十七大报告指出:把过去主要依靠( )产业拉动,转变为一二三产协调拉动。

27、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为( )。①资金投入②取得技术效果③转化为经济效益④资金再投入

①→③→②→④

①→②→④→③ ③→②→①→④

①→②→③→④

28、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 )阶段。

大力兴农

先工业后农业

一元结构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29、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是在( )提出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七届五中全会

十六届三中全会

30、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政企自觉分开,( )适当分立。

所有权和经营权

所有权和管理权

财产权和管理权

以上答案都不对

31、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主要用于( )的一种财政。

提供公共产品

提供公共服务

履行政府职能

履行宏观经济政策

3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针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投资的利润如何( )的一项经营制度。

收缴

分配

监管

使用

33、国家取得的下列国有资本收入及支出中,应当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包括( )。

从国家出资企业分得的利润

国有资产转让收入

从地方出资企业取得的直接收入

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清算收入

3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整体与局部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政治文化发展

35、以( )作为划分企业类型的标准。

企业的财产制度

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

企业的资产规模

企业的盈利能力

36、自主创新包括( )几大创新。

新能源创新

技术的创新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管理的创新

37、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中,公共服务包括( )。

“三就一保障”

交通

科技

通讯

能源

38、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共财政的是( )。

税收

财政拨款给交通建设

国家支付的义务教育经费

外汇

39、国有资本中企业的改革包含( )制度。

政企分开

政资分开

利税分开

人岗分开

40、国有投资可以有( )形式,是相对非国有投资而言的。

国有独资

国有控股

国有参股

外资

第四篇:关注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市政协调研组对我区居民主要消费品价格

情况开展调研

9月2日,市政协副主席、经科委主任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对我区居民主要消费品价格情况开展了调研。区委、区政府、区政协部分领导及区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陪同参加了调研。

调研采取现场走访查看、座谈汇报的方式进行。上午,调研组一行实地查看了哈利德食品有限公司、春光农产品交易市场、肃州市场、鑫利商城超市、荣利液化气站等。听取了企业负责人生产经营情况汇报,现场了解了我区蔬菜、肉食品、液化气供需及价格情况。下午,组织召开了座谈汇报会。汇报座谈会上,市发改委负责人围绕全市2009以来市场价格变动情况、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以及稳定价格方面的措施建议等方面做了汇报。市、区政研室、政府研究室、商务局、粮食局、统计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农牧局、交通局等负责人及部分企业代表、物价监督员及市政协部分委员在座谈汇报会上针对抑制居民主要消费品价格上涨提出了加强城乡市场规划建设;抓好猪肉等重要农副产品储备库建设;减少中间环节,探索“农超对接”直销模式;建立价格调控机制;降低或取消收费项目,减轻经营者成本;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关注低收入群体,为特困居民发放补贴等建设性意见建议。

第五篇:论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论文

班级:xx

学号:xx

姓名:xx

论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际上21世纪初我国就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以转变发展模式为主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目标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然是一个战略重点。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和经济结构不同,各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更加明显,区域之间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并且这种特征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区域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大局。

一、各经济区发展现状概述

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全区由9个省辖市组成,土地面积为5.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2004年末总人口为391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2%。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各城市之间距离较近,距离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在100公里以内;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铁矿石、铝土矿、钼矿等储量居全省前列,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较好;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聚集此地,区位优势显著。

豫北地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3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3%,2004年末总人口为103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6%。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北部,与山西省、河北省和山东省相邻,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豫西豫西南地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2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3.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3%,2004年末总人口为129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3%。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西部西南部,与山西省、陕西省和湖北省相邻,工业有一定基础,煤炭、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

黄淮地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4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5.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1%,2004年末总人口为349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5.9%。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与湖北省、安徽省和山东省相邻, 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但矿产资源比较匮乏。

二、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

经过对比发现,中原城市群以40.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一半以上的GDP, 各项经济指标均优于其他经济区,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居中游水平,黄淮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持续提高,主要人均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产业结构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豫西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明显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

三、实现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河南四个经济区经济总量及结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态势,中原城市群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有率先崛起并走在中西部发展前列的势头,黄淮地区发展滞后,则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未来15年里甚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订促强扶弱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1.坚持协调发展战略

一是注重协调发展。针对各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将会加剧的状况,必须实行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二是努力推进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2.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

一是合理规划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理论及产业区位商、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各经济区按自身情况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是经济发展在区位上的选择。在理论方法上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选择经济增长极或经济增长核心区。

3.推动区域合作,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

从放眼全国、放眼世界的角度看,河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与国外、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合作,用引进来的资源提升河南的经济实力,增强河南

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河南要四面出击,提高产品在省外市场的占有率。从河南省内部的四个经济区域发展角度看,这四个经济区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分工是建立在各自的优势基础上的,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合作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合作形式的选择上,一是产业政策协调。区域不同,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有所不同,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对各区域及区域之间应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引导区域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引导优势企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实现规模效应。二是消除市场壁垒。不仅区域内实现交通便捷,交易顺畅,而且区域之间也要打破壁垒,促进自由贸易、公平交易,保证机会均等。三是改进区域联席协商交流机制,促进区域间加强沟通,平等协商。四是调整区划,整合要素资源。

4.尽快出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河南应尽快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形成区域间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一是各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包括发展目标、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区域合作、工业产业带和农业产业带规划等。二是区域内外交通、通信协调政策。如促进建立中原城市群快捷交通网、城际铁路、交通枢纽的政策。三是促进增长极、经济核心区加快发展、快速崛起的政策。四是促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的政策。五是促进技术进步、体制创新的政策。六是努力向中央争取支持河南及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争取国家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的一部分政策给予中部,争取中央进一步加大对河南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银行开户所需资料下一篇:巧用字卡辅助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