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范文

2023-10-25

区域地理范文第1篇

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一架飞机由图中①地经②地飞往③地,其飞行方向是(

) A.一直向正东方向 B.一直向正西方向 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D.先向东北,后向西北 答案:C 2.飞机由图中①地经②地飞往③地,途中依次经过的大洲和大洋是(

) A.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 B.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 C.太平洋—亚洲—印度洋 D.印度洋—非洲—大西洋 答案:B 3.读下图,图中的大圆为赤道,圆心为南极。假设两架飞机以相同的速度和高度(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分别沿①、②两条线路从M地飞往N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机飞行的方向不变即可抵达目的地 B.两机飞行的方向必须改变才能抵达目的地

C.沿①线飞行的飞机要比沿②线飞行的飞机早抵目的地 D.沿①线飞行的飞机要比沿②线飞行的飞机晚抵目的地 答案:C 4.读下图,在四幅等高线示意图中,能够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

A.①

B.② C.③

答案:D 5.读下图,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D.④

A.图中地形按图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顶

B.图中海拔最高的是图③,相对高差最大的是图①

C.图中地形按图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

D.图中海拔最高的是图④,相对高差最大的是图② 答案:C 读图1某地景观示意图及其图2等高线地形图,回答6—7题。

6.该景观示意图绘制者应位于图2中的(

) A.a点

C.c点

答案:A 7.图中凉亭与房屋实际间距为600米,则两山顶之间水平距离约为(

) A.900米

C.1 500米

答案:B 读下图,回答8—10题。

B.1 200米 D.1 800米 B.b点 D.d点

8.四幅图中属于低纬度并联系两大洋的海峡是(

) A.①

C.③

答案:B 9.两侧属同一大洲、并联系同一大洋的两个海域的海峡是(

) A.①

C.③

答案:A 10.两侧分属两个大洲、但联系同一大洋的两个海域的海峡是(

) A.①

C.③

答案:D 下图是南亚和西亚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11—14题。

B.② D.④ B.② D.④ B.② D.④

1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河流名称排序正确的是(

) A.①底格里斯河、②幼发拉底河、③印度河、④恒河 B.①印度河、②恒河、③幼发拉底河、④底格里斯河 C.①幼发拉底河、②底格里斯河、③印度河、④恒河 D.①恒河、②印度河、③底格里斯河、④幼发拉底河 答案:C 12.有关图示地区大多数居民所属人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多数居民属白色人种 B.大多数居民属混血人种 C.大多数居民属黑色人种

D.大多数居民属黄色人种 答案:A 13.有关图中a、b两大半岛上大多数居民宗教信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半岛上大多信奉伊斯兰教,b半岛上大多信奉天主教 B.a半岛上大多信奉天主教,b半岛上大多信奉佛教 C.a半岛上大多信奉印度教,b半岛上大多信奉伊斯兰教 D.a半岛上大多信奉喇嘛教,b半岛上大多信奉东正教 答案:C 14.两半岛上都有沙漠分布,但a半岛上的沙漠面积比b半岛上小得多,其主要原因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

B.a半岛上的两大河流流量大 C.a半岛受湿润西南季风影响

D.a半岛上人类活动历史悠久 答案:C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15—18题。

15.图中所示区域自北向南沿110°经线穿过的省区简称依次是(

) A.陕、鄂、渝、湘、桂、粤、琼 B.桂、湘、鄂、渝、陕、内蒙古 C.内蒙古、陕、渝、鄂、湘、粤 D.内蒙古、陕、鄂、渝、湘、桂 答案:D 16.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连线正确的是(

) A.①——塔里木盆地

C.④——青藏高原

答案:B 17.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B.③——华北平原 D.⑤——四川盆地 答案:D 18.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 A.从①到②

C.从③到⑤

答案:B 下图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口(3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9—21题。

B.从②到④ D.从⑤到⑥

19.甲图中能反映气温受地势影响较大的曲线是(

) A.①

C.③

答案:C 20.乙图中代表重庆、拉萨日照年变化的曲线是(

) A.Ⅱ、Ⅰ

C.Ⅳ、Ⅰ

B.Ⅱ、Ⅲ D.Ⅳ、Ⅲ B.② D.④ 答案:C 21.四城市中气温曲线与日照曲线组合正确的是(

) A.①—Ⅲ

C.③—Ⅳ

答案:D 读下图,回答22—25题。

B.②—Ⅱ D.④—Ⅲ

22.图中A所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C.谷子

答案:D 23.图中B所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C.谷子

答案:A 24.影响两地区粮食作物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条件不同

C.水热条件不同

答案:C

B.海拔高度不同 D.耕作制度不同 B.小麦 D.玉米 B.玉米

D.小麦 25.我国粮食作物中,小麦和水稻分布地区的主要分界线是(

) A.长城一线 B.秦岭—淮河一线 C.太行山—巫山一线 D.阴山—燕山一线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读图题(共50分) 26.读图1四种气候类型直方图和图2风向分布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根据图2中的风向判断,图示是________半球________季。(2分) (2)根据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在图2中与其相对应的位置分别是(填写代表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4分) (3)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四图中的________图,其名称是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分) (4)乙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____,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2分) (5)C、D同为30°N~40°N之间的大陆,但气候类型却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答案:(1)北 冬 (2)C A B D (3)甲 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4)终年温和湿润 受西风影响

(5)C位于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交替控制而形成地中海气候;D位于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27.读下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8分)

(1)分别写出图中①②④各省区的邻国

①的邻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的邻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的邻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写出与省区③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简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在图示四省区中,黄土地貌分布较广的是________(填写代码,下同);风积地貌分布较广的是________;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的是________。(3分) (4)请由北向南依次写出省区③的五个地形单元名称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请将下列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与图示主要分布省区对应编组。

A.打米糕 B.信天游 C.长鼓舞 D.壮锦 E.那达慕 F.荡秋千 G.安塞腰鼓 H.摔跤 I.长调 J.赛龙舟 K.窑洞 L.对山歌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4分) 答案:(1)①俄罗斯、蒙古 ②越南 ④朝鲜、俄罗斯 (2)晋、豫、鄂、渝、川、甘、宁、内蒙古 (3)③ ① ②

(4)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汉江谷地、大巴山地 (5)①E、H、I ②D、J、L ③B、G、K ④A、C、F 28.(2012·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海拔4 093米)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AST3-1,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

区域地理范文第2篇

两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差异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个小组5~6个同学为宜;部分同学准备事先搜集好的相关图片及信息材料。

2.教学课件: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咱们生活在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已经很了解了,那么南方地区在这些方面跟咱们雷同吗?有谁去过南方地区,跟大家谈一谈你的所见所闻。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播放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录像资料。

教师:从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那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以及中国地形图,找出北方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板书:

1、从地形上

教师:从地形图上看,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势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上。具体来说,两个区域在地形上有何差异呢?各有一些什么地形区?

学生: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平原等,主要地形区:西部是黄土高原,东部是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比较复杂,主要地形区:西部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

板书:

2、从气候上

教师:从气候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什么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四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强调:哈尔滨和北京代表北方地区,武汉和广州代表南方地区。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教师: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

7、8月,降水季节变化比较明显;而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较多,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学生完成教材活动“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

板书:

3、从河流流量上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中的长江和黄河流量过程线图

教师:长江和黄河的河流流量有何差异?为什么?

学生讨论

学生:可以看出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因为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

教师补充: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因此,可以看出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看来河流流量的大小与气候有关系。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经常会出现洪涝灾害,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既然知道了灾害形成的原因,那么在我们心中一定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学生完成教材活动“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要因素”

板书:

4、从植被类型上

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两幅景观图

教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植被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不一样。北方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南方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为气候条件不一样造成的。

教师:形成北方和南方在河流流量、植被类型方面的差异主要都是因为什么?

学生讨论形成答案:气候。

教师总结: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应当归结为气候的影响,看来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承转:区域和区域之间存在着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另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在同一个区域内也存在着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

引导学生作以下对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

北方地区:

北京与哈尔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教材图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东北林海雪原;

南方地区:

武汉与广州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教材图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海南岛热带风光

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尔滨和北京的气候条件也有所不同。同属北方地区的东北地区与华北平原在自然景观上有显著的差异,即使是在同一区域——北方地区,自然条件仍存在巨大差异。同理,我们可以看出同属南方地区的武汉和广州的气候条件也有差异,从图中反映出的海南岛与长江流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景观也有明显的不同。

教师:总结活动1和2 ,北方和南方除了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上等方面有差异以外,你还能举出在自然地理要素方面的差异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区域地理范文第3篇

〖知识内容〗:在前面讲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后,进入等值线判读教学,这是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并在掌握这些分布规律后能灵活运用,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来进行判读。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影响等温线的因素有哪些

2、理解这些因素怎样对等温线的分布产生影响

能力目标:

1、在掌握等温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2、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知识运用获得成就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等温线的判读

教学方法:

〖目标导学法〗本课教学运用布卢姆的目标掌握学习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等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创设问题情境——目标导学探索——检测点评反馈”三环节的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模式〗

.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

2.通过师生分析、发现的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

3.运用综合归纳和知识迁移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等高线的知识回顾,先设计提问,影响温度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总体上粗略的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框架。教学中按照影响等温线的因素: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势地形、洋流等因素逐步展开,通过板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存在的规律。

2.提问创设问题情景,板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提问: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我们仅考虑太阳辐射这一个因素,等温线会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针对学生的回答,通过板图引导学生发现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判读南北半球的方法。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创设问题情景,目标导学探索,建构知识体系:

思考:以北半球为例,在7月时,由于海陆热容量不同,海洋和陆地升温情况不一样,海陆等温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下的等温线,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在讲地势地形、洋流对等温线分布的影响时,也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辅以板图根据学生分析板演,既直观形象的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他们今后来讲,遇到同类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与分析,主动地探索学习;力图强化图文信息转化能力,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或学生的分析讨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根据学习知识应用到思考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反馈:

⑴、直接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判读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

⑵、通过问题情景,检测反馈学生对等温线的弯曲与海陆的分布及季节;等温线分布与洋流流向及性质、名称;等温线分布与地势高低与地形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需要学生自己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完成知识建构。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⑶、创设问题情景,对相邻两条等温线间的闭合等温线区域的进行判读、结合该图中的问题情景,根据等温线判读两地间相对高度。

区域地理范文第4篇

2、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结构协调与要素协同

3、绿色之城:品质合肥 装置合肥

4、区域间旅游需求溢出测度的缺口模型及其验证

5、都市近郊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嬗变过程中人地关系的演化

6、淄博市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7、城市发展理论与辽宁城镇化创新发展模式选择

8、民族与民族国家发展的“中国路径”

9、城乡治理的逻辑起点:分治与融合

10、系统工程思想视角下三产融合振兴民族村落的路径

11、论贫穷的本质与智慧城市的扶贫

12、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13、一体化规模经济积聚效应

14、基于空间替代的环境规制产业结构效应研究

15、对三峡库区城镇发展模式及特色打造的思考

16、区域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7、人工智能应用下的大都市区治理:技术逻辑与治理路径

18、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

19、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分析与预测

20、天水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研究

21、试论区域跨越式发展路径的原始创新

22、创新集群:中国产业集聚区的未来之路

23、新发展阶段缩小我国区域差距空间模式的构建

24、时尚艺术:介质合谋与本体变异

25、基于空间经济学的交通基础设施集聚效应分析

26、南京临时政府北迁之因新探

27、大数据时代基于城市意象方法的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新媒体传播研究

28、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29、从“中国实践”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区域转向”

30、对边缘地带论的发展:“断裂带”分析

31、乡村旅游农户对土地流转意愿的调查分析

32、天津港口与城市转型发展的仿真模拟和策略研究

33、大运河城市文化模式初探

34、文化差异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35、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36、城市流通系统:研究现状与一个综合性框架

37、建设多元共存的“一带一路”大文明圈

38、充分利用大国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39、铁路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分析

40、流域法治何以可能:长江流域空间法治化的逻辑与展开

41、平乐县沙子镇茶江漂流旅游项目开发研究

42、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再认识(下)

43、中国人口流动迁移对城市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

44、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分析研究

45、旅游摄影:研究述评与展望

46、制度厚度中国化涵义及构成要素探究

47、美国能源独立:动因、举措及影响研究

48、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

49、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特征、趋势与路径分析

区域地理范文第5篇

1 研究区概况

靖边县调查区位于陕西省, 东经108°17′~109°20′、北纬37°29′~38°01′, 是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总体气候特点是四季变化明显且阳光充足, 但降水少、干旱和风力危害严重。地形是以丘陵和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主, 分散分布的盐渍草甸土、红黏土, 土层深厚, 但相对贫瘠, p H值约为8.4。

2 研究方法

基于综合调查和比较分析, 试验通过典型抽样法选择代表性样本, 设置总样本15块 (各种区域10 m×10 m) , 东、西、南、北坡和峁顶各三个样地, 母体植物和行间距线边缘整理出2 m×2 m网格样25个。按照“对角线”方法收集土壤样本, 取样深度30~50 cm, 重复3次。扩展能力 (长度、粗度) 和分支克隆器官的强度是由“每木检尺”“跟踪挖掘”测定。使用“炉法”确定水分含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地理区域样地概况

从表1可见:将试验区进行格样划分, 随着北、西坡、峁顶、东、南坡的地理方位变化, 土壤水分依次变化, 顺序减少。

3.2 不同地理区域分株生长状况

中国沙棘克隆生长情况可具体划分为分株生长情况以及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试验各区域布设的初始造林密度均为6 670株/hm2。随着北、西坡、峁顶、东、南坡的地理方位变化, 分株生长状况相应发生规律性变化, 克隆种群、母本种群、母本存活率依次降低。

3.3 不同地理区域克隆繁殖状况

中国沙棘克隆繁殖情况的主要参照因素是子株的数量。表3显示:随着北坡、西坡、峁顶、东坡、南坡的地理方位变化, 存活母本的克隆繁殖能力下降, 最终导致子株分株种群数量下降。由子株种群数量占克隆种群数量的比例进一步推断, 子株种群动态变化 (如子株的出生与存活) 对克隆种群数量动态起着决定性作用。

3.4 不同地理区域克隆扩散状况

克隆器官延伸和分枝是克隆植物克隆繁殖的基础。通过相关系数的计算可得:沙棘植物子株数量和坡向的变化显著正相关 (0.982**) , 克隆器官的延伸能力 (包括克隆器官总长度与粗度) 和坡向的变化显著 (0.933*) 或极显著 (0.967**) 正相关, 克隆器官分枝强度 (包含克隆器官的分枝级数与条数) 和坡向的变化显著 (0.942*) 或极显著 (0.995**) 正相关。结果表明, 在生长发育不同地理试验区植物克隆繁殖能力、克隆器官延伸能力、克隆器官分枝强度发生不同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结果表明, 克隆试验区沙棘在不同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生长性能。在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3], 一般种植无性系植物主要依靠繁殖克隆来维持种群结构的稳定性, 并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因此, 土壤含水量下降必然导致克隆繁殖能力下降。一方面,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 母系的存活率降低。另一方面,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 克隆器官的延伸能力和分枝强度响应性减弱, 导致母源存活能力的降低, 这样又会明显对子株数量的保存带来不利影响[4]。

由此可知, 通过克隆生长过程沙棘植物完成与土壤水分相对应的种群行为, 在本次研究中, 按北坡、西坡、峁顶、东坡、南坡的顺序土壤水分含量递减, 母株保存率、克隆繁殖能力、克隆扩散能力随之下降, 反映出不同的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中国沙棘克隆生殖机理的影响。但在灌溉条件下, 当形成灌溉强度低, 适宜, 高序列, 克隆繁殖能力和沙棘种群稳定性的特点是连续的向下抛物线变化。也就是说, 在一定范围内高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无性繁殖能力和种群的持续性提高, 但是当土壤含水量大于一定的阈值, 无性繁殖能力和种群持续性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

摘要:为进一步确认影响中国沙棘人工林种群演替方向的限制性因子, 通过在不同地理区域布设梯度试验组, 以试验样地数据为依据, 分析克隆繁殖能力与地理方位的关系, 确认中国沙棘克隆生长情况对不同地理区域的响应规律。

关键词:沙棘,地理区域,克隆生长

参考文献

[1] 吕荣森.沙棘在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沙棘, 2003, 16 (1) :3-7.

[2] 吴钦孝.国外沙棘良种引种之管见[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04, 2 (2) :20-23.

[3] STEWARTGH, ROSEA B.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History Strategies in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mixed Beech (Nothofagus) Forest[J].New Zealand Vegetation, 1990 (87) :101-114.

上一篇:八年级地理下一篇:初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