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

2022-05-0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经济条件、户籍、教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迫使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他人进行照顾,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 篇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调查报告

【摘要】本研究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心理弹性水平差异入手,对农村留守儿童性别、父母外出时间、与父母的联系频率和照顾人类型等与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寻找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和教育策略,以此来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心理弹性,积极应对不利情景。

【关键词】心理弹性;留守儿童;保护性因素;教育启示

【作者简介】朱激文(1972-),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梅山中心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康莉(1988-),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梅山中心幼儿园科研组长。

一、问题提出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能跟随父母一起生活、接受父母监护,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或独自生活的儿童[1] 。有研究表明,虽然农村留守儿童都不同程度面临着家庭结构不完整,“亲子教育”缺失,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教育和关爱,甚至在低层次的物质生活环境下成长,难以享受较好的教育条件和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是一个完全同质的群体。他们当中有些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长期心理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出现了心理发展问题;另一些儿童并没有因为亲子分离或生活窘困而导致行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反而显现出良好发展趋势,甚至改变不利境遇获得成功[2]。从心理弹性理论的角度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差异性,或许可以寻找其中影响差异的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来增强他们的自身心理弹性,积极应对不利情景。

心理弹性( resilience),也译为抗逆力、复原力、心理韧性等,强调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和内在潜力,是近二三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兴热点领域[3]。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能够很好地应对,甚至在逆境中获得较好发展的能力[4],它意味着心理弹性并非只有个别特殊个体才拥有的天赋能力,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只不过心理弹性水平会因个体不同或者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效果。

研究者考察人的心理弹性发生、发展及机制,涉及两个关键性因素,即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保护性因素即是指那些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减少消极发展结果出现可能性的个人或环境因素[5];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目前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将影响儿童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分为两大类,即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家庭以外的因素[6]。

目前,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三点问题:(1)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间个体积极适应差异研究较少。从已有文献来看,研究者一般都是从亲子教育的缺失、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有效的沟通、代养或寄养环境对留守儿童人格、心理健康、行为、学习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来进行讨论,但这些研究更关注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7]。(2)留守儿童研究的调查对象基本上是小学、中学阶段的孩子(如周宗奎,2005;李宝峰,2005;范方、桑标,2005;王东宇、王丽芬,2005;陈绪忠、王莉萍,2005;林宏,2003;王东宇,2002,等等),而学龄前被留守的孩子,研究界较少涉及,研究难度更大,也更迫切需要心理学研究的关注与涉足。(3)缺乏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测量工具。首先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并没有直接的外来经验可以借鉴;其次西方量表是否涵盖了中国人心理韧性的内容?传统逆境观中的“逆境出人才”“祸福相倚”等观念以及中国人行为的独特方式并未包含或反映在西方量表中[8]。目前针对中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弹性问卷被试多为初中生(如胡月琴、甘怡群,2008;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2007),而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弹性问卷目前还没有。

心理弹性理论认为,保护性因素是能减轻处境不利儿童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儿童弹性发展的因素。寻找并促进儿童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是当前研究者的主要关注点[9]。在保护因子当中家庭因素对个体早期发展的影响巨大[10]。本研究考察的对象是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是他们成长的主要场所,而孩子在幼儿园的发展状况也是在最初于家庭教育中形成的发展雏形的基础上的延伸。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我们更应该深入家庭内部挖掘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探讨家庭环境因素中的保护性因素,以此帮助他们挖掘和提高这些因素的相关方面,来增强他们自身的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积极地适应留守生活。同时,期望能将有关重要的经验运用到更多有着相似生活背景却仍然适应不好的孩子身上,为之提供干预的方法和帮助的途径,以减少不利情境对他们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心理弹性水平差异入手,主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的结构维度特点并对农村留守儿童性别、父母外出情况、父母外出时间、与父母的联系频率和照顾人类型等与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寻找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和教育策略,以此来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心理弹性,积极应对不利情景。

(二)研究方法

1. 正式施测被试情况。在宁波市某农村幼儿园大班中随机抽取30名幼儿为试测对象,男女各半。自编儿童个人情况量表包括性别、父母出外情况、父母在外时间、与父母联系、团聚频率、照养方式等项目。每名幼儿都有带班老师和监护人来丰富幼儿个人情况表。考虑到幼儿的认字水平和理解力有限,问卷由施测者一对一进行测验,固定由一位研究者施测,另一位监测,以保证数据的客观性。收回有效问卷30套,有效率100%。(见表1)

2. 研究工具

正式施测问卷共由44个项目组成,包含8个因素,其中两个家庭外素即包括教师关怀与人际协助两个因素;家庭为一个因素,即亲人关怀;五个个体因素:自我效能、社会能力、情绪控制、问题解决、目标专注(见表2)。

其中个体因素的含义如下:自我效能指的是对自己的能力信任,如“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能做好”“我觉得自己是个能干的小朋友”;社会能力包括合作参与、沟通、共情,即能够适应人际关系,能与别人一起共事,能与别人交流感情和思想,能理解和关心他人经历和感受,如“我喜欢和朋友一起玩、一起学本领”“我的朋友大多都很可爱”“当我发现有人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也会难过”;情绪控制包括对情绪的发泄、期望、控制、忍受,指的是对自己情绪的稳定和把握,如“如果有人说了伤害我的话,我会小声的告诉他,希望他不要这样做”“遇到很生气的事情,我有办法让自己不生气”;问题解决指的是在作决定和采取行动前能够谨慎考虑并权衡,如“当我需要帮助时,我会找朋友或者长辈商量”;目标专注指的是对未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梦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望,如“我想上小学”“我有自己的梦想”。

3. 研究数据处理

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并剔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量表的测量学分析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量表信度检验

内在一致性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反映的是测验内部的一致性,即项目同质性。问卷信度测量采用分半信度指标,得出信度r=0.704;采用同质性信度指标,校正后的克龙巴赫系数为r=0.704。信度指标达到最小可接受值,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项目同质性高。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量表效度测验

结构效度:本研究采用了国内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构想模型[11],用观测到的数据与构想模型进行拟合,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测量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素结构清晰,与研究的理论构想相吻合,各项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其拟合指标如表3所示。

本研究所编制的问卷,χ2/df等于2.862,RMSEA等于0.061,可以认为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比较好,所编制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整体状况

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受各因素影响状况,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的整体状况进行统计性描述,具体的结果见表4。

本研究的问卷采用的两点计分,1分代表的实际意义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处于好的水平,0分代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处于不好的水平。从表4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总体平均分为0.75,在八个维度的平均分都在0.5以上,说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整体处于较好水平,其中教师关怀和目标专注得分比较的高,分别为0.8和0.83,其次是自我效能,得分是0.79,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亲人关怀表现较为一般,平均得分为0.66分,处于中等水平。

2. 性别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进行考察(见表5)。

注:*表示 p < 0. 05,* *表示 p < 0. 01,以下各表与此相同,不再加以注明。

结果表明,从整体看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女童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留守男童。

3. 父母外出情况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为了解父母外出的不同形式在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造成的差异,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父母外出情况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优于父母共同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父母外出优于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

4. 父母在外的时间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为了解父母外出时间的不同在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造成的差异,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比较,见表7。

由表7可知,父母在外时间长短不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父母在外时间成负相关,即父母在外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

5. 亲子沟通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为了解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频率的不同在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造成的差异,我们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8。

由表8可知,与父母沟通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频率越高,心理弹性越高。

6. 与父母团聚的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比较,来考察与父母团聚的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造成的影响,结果见表9。

由表9可知,与父母团聚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多重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随着与父母团聚频率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即与父母团聚的间隔时间越长,与父母团聚的次数越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

7. 照养方式不同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由于本研究的被试中没有单独由父亲照养和其他亲戚照养的留守儿童,所以只比较了祖父母和母亲照养两类。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来考察不同照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造成的影响,结果见表10。

由表10可知,照养方式的不同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由母亲担任照养任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高于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担任照养任务的留守儿童。

四、结果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整体状况较好

本研究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处于较好水平,这与一些研究者得出留守儿童存在较大心理问题不完全符合。留守儿童内部在应付环境中的父母亲情缺和较低的经济生活环境等这些危险因素时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些儿童并没有因为亲子分离而导致行为不端、心理弹性水平下降,有的甚至经过挫折变得更坚强,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处于较好水平就不足为奇了。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父母外出给留守儿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都能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水平。事实上,国外关于亲属抚养的研究也曾经得到相似的结论。如Solomon and Marx (1995)通过对美国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分析后指出,尽管存在比较明显的经济困难,亲属抚养的儿童与父母抚养的儿童在健康和行为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12] 。

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整体状况的八个维度中,教师关怀与目标专注起到保护因素的作用。

目标专注方面,虽然学龄前儿童对成人社会的责任并不是十分了解,但他们对父母打工的事情逐渐有一些认识,他们能体会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辛酸,也产生了对父母的心疼和关心。许多儿童在被问及是否有自己的梦想时,回答的都是“长大了想帮妈妈干活”,在面临着较为贫困的生活条件和父母情感缺失的不利因素下,农村留守儿童选择积极且更为实际的的目标支撑。

教师关怀方面,面对环境中的父母亲情缺失这一危险因素时,留守儿童转向与幼儿园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父母外出给留守儿童所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教师关怀起到了保护作用。

(二)农村留守儿童中女生心理弹性高于男生

性别差异的检验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中,女生的心理弹性发展总体水平高于男生。在面对同样来自外界的不利因素和保护因素时,女生比男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幼儿阶段女生的心理发展较男生快,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留守背景对男孩的适应发展不利影响更大。

根据对教师访谈信息的归纳整理,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女生较多地表现出合群性,喜欢情感表达和情感倾诉。她们在表达和倾诉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与同伴、老师和亲属之间建立起亲密感,从中获得较多的情感支持,并且同样在外界支持面前,人们对待男孩总是希望他们更加独立,而对女孩这方面的要求则相对较少,所以他们主观感受的社会支持以及对这些支持的利用程度就不同,这样就使女生更加容易感受到外界支持,更愿意利用外界支持提供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问题[13]。

这个结果与李永鑫(2008)的研究结果“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的提高会影响到心理弹性的提高”是一致的。

(三)父亲外出工作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高于其他情况

本研究调查显示,父亲外出工作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高于其他情况,母亲外出工作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最低。Klein在对6岁~12岁家庭贫困的非裔美国儿童的研究中发现,支持性的母子关系和儿童的抑郁、儿童的行为混乱两者都存在负相关[14]。这说明母亲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这就提示我们,在父母选择外出打工的时候,母亲最好不要单独外出打工。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时间越短其心理弹性越高

本研究调查显示,父母在外时间长短不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父母在外时间成负相关,即父母在外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

大量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早期发展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与支持对儿童的人格的形成、社会交往有显著的影响,甚至对其一生的健康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5] 。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心理和行为是在过去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16],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除了重大的节日和事件时间都没有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甚至有的孩子在刚出生时父母就外出了,这对他们的心理弹性肯定有很大的影响。长期亲子分离,亲子沟通缺少,就算这些孩子能够得到更多较好的社会支持,也难以弥补在童年早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只重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孩子的成长时期所需要的关爱,特别是在孩子成长尚处早期的时候,要注意多陪在孩子身边,以免影响他们终身的发展。

(五)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频率越高心理弹性越高

调查发现,父母与孩子沟通频率越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越高;反之亦然。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经常外出打工,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就比较少,父母如果能经常和孩子联系的话,就给他们增加了亲子交流的机会,从而减少由于父母不在而产生的负面的影响,提高留守儿童所能感受到的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程度,减少不利因素对他们的影响。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联系,询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也可以增强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值。如果父母外出打工,不常和孩子联系,必然会对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都造成很大的影响,还会给孩子留下父母不关心他们的感觉。

所以,如果父母在外出又不能经常回家看看,要经常给儿童打电话进行联系,虽然不能完全取代父母在家的情形,但是这种联系的增多也是一种亲情的延续或补偿,让这部分留守儿童同样能够感受到更多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起到维持正常亲子关系的作用。

(六)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频率越高心理弹性越高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如果经常回家探望的话,就给他们增加了亲子交流的机会,减少了由于孩子对父母的思念而引起的孤独感,这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弹性的提高。所以,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儿童,特别是在重大节日或事件的时间,更应该和孩子在一起。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经常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所在地团聚,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

(七)由母亲照养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高于其他情况

由于本研究的被试中没有单独由父亲照养和其他亲戚照养的留守儿童,所以只比较了祖父母和母亲照养两类。研究显示母亲担任照养任务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高于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担任照养任务的儿童。

这可能是因为母亲不仅能在生活上给予儿童悉心照料,在情感上也能给他们比较恰当的关心与支持,这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弹性的提高。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等亲戚对儿童的照养往往只能局限在生活上,对孩子心理与精神上的需要很少关注, 缺乏必要的关心和支持。其次隔代照养更易出现纵容、溺爱现象。再次,在农村的祖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教育观念较为落后,这对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健康发展都是是不利的。基于此,笔者建议在父母外出时,最好由母亲留在家中担任照养子女的任务。

五、教育启示

(一)要克服各种困难,尽量留下一方在家里照顾孩子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身为人父母,应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因为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角色意义,母亲通常是孩子早期最有意义的他人[17]。另外,单亲(特别是母亲)照看的孩子至少在生活上是有保障的,可以让孩子在心理上多少有点依靠,对孩子心理健康有好处。单亲监护型家庭应适当地调整家务时间和家务份量,要经常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一旦有问题应及时与在外的一方商量办法,争取用两人的力量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如有条件可以与孩子一同去参加由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各种亲子活动。

(二)双双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选择好监护人

留守儿童的家长必须与监护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也要让监护人充分了解亲身父母的要求以及孩子的性格特点,使他们能有的放矢地对留守孩子进行教育;二是给予孩子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就可能让留守孩子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确保父母外出后孩子能被有效照管,使留守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影响。

(三)尽量多与孩子沟通互动,增进相互感情

如果条件允许,父母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和自己一起生活,或者寒暑假把孩子带在身边。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要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如不能经常回家,父母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多鼓励孩子写信,多听听孩子的倾诉,特别是逢年过节时一定要记住给孩子心灵上的抚慰,别冷落孩子的心。

(四)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家教方法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史蒂文先生对家庭教育内容说得非常透彻:“家教最基本的内容不是教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孩子怎样与他人建立联系,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18]因此,家庭教育主要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儿童的发展受到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影响。如果教育思想良好,孩子在逆境下也可能发展得很好。孩子通过观察他们的长辈如何处理日常问题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如果监护人能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家教方法,对孩子心理弹性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与教师积极配合引导正确认识压力或逆境,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评价

家长应和教师配合在观念上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压力或逆境的必然性。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动因,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经验系统,“儿童决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孱弱无能”[19]。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压力或逆境是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孩子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对于孩子心理弹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幼儿园、学校、社区、社会的关注。良好的学校教育,有利的社会支持对于他们积极的状态应逆境和压力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弹性都是很有帮助的,而心理弹性的形成又会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曾守锤,吴华清.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7,(4).

[2]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4):314~317.

[3]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

[ 5 ]周福林,段成容.留守儿童综述[ J ] .人口学刊,2006,(3):33~3520.

[6] 庄国土.近20年福建长乐人移民美国的动机和条件—以长乐实地调查为主的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1).

[7]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

[8] Beardslee W R,Gladstone T R,Wright E J,Cooper A B.A family-based approach to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at risk: evidence of parental and child change[J]. Pediatrics [NLM-MEDLINE],2003,112(2):119.

[9][13] 苏瑜.福建长乐3-5岁海外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0] Block J,Kremen.IQ and Ego-Resiliency:Conceptual and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2).

[11] 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2):98~102.

[12] 马欣川.运用挫折教育培养儿童的心理耐受力[J].学前教育研究,2000,(3):79.

[14] Klein K,Forehand R.Family processes as resources for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exposed to a constellation of so-ciodemographic risk factors[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2000,(29).

[15] Zeng,S.C.,Li,Q.W.T he summaries of children sresilience development[J].Psycholog -ical Science,2003,26(6):1091~1094.

[16]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7] 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J].健康心理学志,2002,10(5).

[18] [美]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M].潘允康,张文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9]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3.

作者:朱激文 康莉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 篇2:

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应用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经济条件、户籍、教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迫使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他人进行照顾,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学者们比较公认的是指父母双方或是一方一年中在外务工时间累积达六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辈、上代、同辈监护或是自我监护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根据全国妇联 2010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18岁以下留守儿童的数量已高达 6100 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也受到了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许多的研究对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如许多的研究都是基于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心理社会问题(如同辈群体)和内部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展开调查和研究的。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者关注到那些在不良环境下依旧生活、学习很好的留守儿童,他们尽管也经历了亲子分离,但是并没有出现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非留守儿童做得更好。本文将继续探讨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应用,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要追溯到神话、童话故事、艺术和文学里的英雄故事;20世纪初,研究人员关注的个体在适应环境方面从自然选择到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转变,其中在对自我的研究上一般是集中在动机、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积极方面,但对有问题或是在危险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和青少年主要关注的还是他们的问题方面;在随后的研究中,令大家感到震惊的现象是,有些在高风险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比在低风险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发展得更好,所以研究者们将视角转向那些在高危环境中却发展得很好的孩子,并且使用心理弹性来描述这些存在生活问题和精神病学危险但在生活中依旧发展得很好的孩子。

二、心理弹性理论的定义、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一)定义

Masten认为心理弹性是指在逆境中一类有特点的积极适应的模式,其包含两种判断:第一,对行为的期望而言,那个人都是做得好或更好的判断。第二,减少对好的结果威胁的判断。

(二)影响因素

与心理弹性相关的因素包括良好的发展成果、威胁等危险性因素、资源等保护性因素。良好的发展任务是指社会或历史文化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环境的儿童所给定的期望,包括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威胁等危险性因素可以由单一的指标来定义,包括离婚、虐待、早孕,父母生病、患精神病、贫穷、无家可归、战争的巨大创伤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可以由累积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采取两个主要形式:风险指数和生活压力经验分数。累积风险分数是指在孩子的生活中的危险因素的总分,而生活压力通常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遇到的总的消极事件和经历。资源是相反的危险因素,有证据表明,它们的存在能更好地预测适应性的结果,也是人类适应社会进程中的物质资本,保护性因素是在高危条件下人能够预测更好的结果的一种素质。

(三)理论模型

Masten认为,现在有两种主要的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心理弹性,分别是变量集中的弹力模型和人集中的弹力模型。

以变量为中心的弹力模型考虑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分为可加模型、交互式模型和间接模型。可加模型认为,风险和资源都可以直接单独地影响个体,但是最终的结果取决于谁的影响力更大。交互式模型认为,一个变量有调节作用,能够改变风险或是资产变量的影响,如减少个体易感性或是激活威胁保护系统,能促进儿童个体的发展,这种变量可以称为调节剂或保护因素。间接模型关注某个变量的中介效应,如家庭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方面,保护性因素通过中介因素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危险性因素通过中介因素受到阻碍,从而使个体获得良好的发展。

以人为中心的弹力模型的研究重点在于对被试类型的选择上,考察弹性人群,并比较他们与适应不良人群或未经历危险处境的人群之间的差異, 从而说明哪些因素导致了适应结果的不同。通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研究:一是对概念模型具有启发式的个案进行研究,虽然并不是真正的弹性研究的个案,但是能激发对于弹性个案的研究。二是寻找具有弹性的子组。迄今为止,最经典的方案就是对考艾岛的纵向研究。1995年,研究人员在考艾岛上, 根据多个风险指标,对于那些2 岁之前就被认定存在高危风险的人群,在他们10 到 18岁时,考察他们的综合发展和智力健康分数,从而确定一个弹性子群,后可以将弹性组与同等高风险下的却做得不好的孩子进行比较得出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三是补充性研究,此研究中包括有一般人群的儿童,实验分为目标弹性组、低风险—适应组、低风险—不适应组以及高风险—不适应组。通过将四组被试进行比较确定哪些因素会引起适应环境的不同。

近些年来,对于心理弹性的解释更多的是趋向于路径模型。因为经典的弹性全面诊断模型有相当数量的时间跨度,风险和资源衡量弹性不是瞬时现象而是随着时间在变化。心理弹性路径模型,它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更明确的方式追踪行为的动态系统模型。该理论认为,生命历程是个体对好的结果进行探索,对不适应结果进行反抗的过程,主要分为三种路径模式:路径A反映了一个成长在高危环境中的孩子能一直生活得很好。路径B反映了本身适应很好的孩子,突然受到重大的打击和恢复的过程。路径C反映了弹性发展的晚期模式,在高风险环境中适应不好的孩子,提供给他生活改变的机会,从而适应生活。如高危青年寻求第二次机会,参加军事服务、培养积极浪漫的关系、确定新的方向。

以往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易出现一些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但是对那些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发展很好的留守儿童而言,心理弹性理论认为的可能原因有:一是个人特质,如智商高、积极乐观、外向等。二是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如有效的父母教养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等。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情感方面适应良好的现象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内外因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三、心理弹性理论作用机制和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措施

心理弹性理论的作用机制旨在阐明保护因素是通过什么途径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Rutte在对以往文献归纳总结后提出了弹性发展的四种作用机制:一是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 包括改变个体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和避免或减少与危险因素的接触。二是减少由于危险因素而产生的消极连锁反应。例如, 由于得到良好照顾,儿童得以幸免于由于父母的去世带来的消极连锁影响。三是保护性因素对儿童弹性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自尊和自我效能的提高来实现。研究发现,与他人建立安全与爱的和谐关系以及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有利于儿童解决不利的处境。四是为个体获取资源或完成生命中的重要转折提供条件。

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方面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出现的一些恶性事件引起社会的重视。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感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的因素,以帮助留守儿童顺利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经历了早期的亲子分离,与父母缺乏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有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会做更多有关于亲情的梦,情感上表现出更多的孤独、郁闷,在小学阶段会比初中阶段表现出更多的亲情冷漠和憎恨。所以,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我们看到此类留守儿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看到了一些可以操作的环境变量能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健康发展。儿童的弹性研究及其成果对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启示至少有三:

第一,学校是适学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而言,在家庭中,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易出现心灵孤寂和情感缺失,学校老师在心灵上的支持和关爱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不仅能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自信地处理不利情景,还能帮他们脱离因与父母长期分离而处的危险情境,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如,学校组织定期家訪,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培训专业心理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及时解决;开展心理健康课,培养留守儿童自尊、自信、乐观、开朗等良好的人格品质,尤其要教给留守儿童应对挫折和调控情绪的技巧;组织在校留守儿童团体,进行团体内自助。

第二,留守儿童是社会上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社会和社区的关注和重视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弹性理论认为,有效的学校管理、创办社会组织、高水平的公共安全设施、良好的社会紧急服务及公共健康服务都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弹性,使其顺利面对不利情景。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社会和社区要及时预防或减少危险性因素的影响,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以减少留守儿童抽烟、酗酒及物质滥用等不良行为;通过志愿者行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帮助。同时提供各种健康娱乐设施资源,如社区可以专门为留守儿童开放儿童俱乐部、休闲娱乐室、绿色网吧等,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创建良好的社会紧急服务和公共健康服务系统,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紧急卫生服务,为他们进行定期身体检查,保障他们的健康。

第三,家庭是孩子坚实的港湾,能给孩子坚强的依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充满安全感,勇敢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坦然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研究表明,父母关系和谐、家庭功能良好、亲子关系良好对儿童心理弹性有很大的影响。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能激发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能够勇敢地处理生活中的不利情景。对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日常必要的感情沟通和心灵交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父母的支持、肯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工作多忙,父母也要定时给孩子打电话,询问孩子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跟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支持和肯定孩子的一些成功经验,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品质;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跟孩子一起成长;不要把自己摆在家长的位置上对孩子进行说教,而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育系学生;指导老师系郑州大学教育系研究生导师葛操教授)

作者:朱秋锦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 篇3: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探究

内容摘要:为探究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合社会凝聚理论与心理弹性理论模型,分析社会因素中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是否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产生影响,找出两个层面的具体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方式。结果发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家务劳动投入、学习投入与亲子情感关系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些保护性因素并不具有持久、稳定的保护作用,一旦其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相对应的转化成危险性因素,因此,不仅要规避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危险性因素,还要避免保护性因素的不利转变。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社会凝聚;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该流动人口数增加了11699万人,增长81.03%。随着我国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未来中国的流动人口还将以更大规模的速度增长,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儿童青少年(因为就学等原因)迅速向城乡结合部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的地域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诸多社会结构变化,因此城乡结合部这一独特地域的留守儿童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自己解决,其自理能力较强且更为坚强。 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其长篇代表作小说《永别了,武器》中所言,“世界要征服每个人,然而有些人却在被征服的地方变得坚强”。 那么,哪些因素会使留守儿童成功应对留守逆境从而“变得坚强”呢?另一方面,从越轨角度来看,当人处于逆境时,都有犯罪的动机或倾向,但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投入犯罪?赫希的回答是社会控制或社会凝聚。也就是说,假定留守儿童在留守逆境中都有着越轨的动机和倾向,那为什么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没有越轨行为?赫希的社会凝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视角。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文献综述

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心理学多关注留守儿童的人格保护、 情感特点、 心理健康、 心理弹性 等,社会学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交网络、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化进程 等。本研究将结合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弹性理论和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凝聚理论,来探究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赵景欣、申继亮从有关个体发展的理论历史发展入手构建了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认为理解“留守”这一环境与儿童发展以及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作用方式是认识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或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该文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模型,对远环境与近环境以及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与儿童发展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基于生态模型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建议。留守儿童生态模型的构建给予了我们介入留守儿童服务理论上的支持,并且给予了我们新的介入思路,比如增强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唐有财、符平认为之前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是静态的,在留守儿童的动态研究上是缺失的,并且认为动态视角更能够反映出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 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实际上是在留守与流动的状态之间不停地转化,而这样频繁的身份转化让他们难以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化场域,留守儿童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在留守与流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么,基于动态视角,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可以是双面性的,比如与父母或同伴群体的联结感会因联结对象而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积极或者消极作用。

目前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基于一个趋同的假设,即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会造成家庭教育断裂,情感支持不足,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家庭教育、行为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不利影响,“虽然也有研究认为‘留守’造成的影响目前还并无定论,但就绝大多数研究而言,对留守儿童得出的负面结论更为普遍”。 基于以往研究较少关注留守儿童的正向行为表现,及促成其正向行为的保护性因素,本研究将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分析增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以及作用机制,以为留守儿童的积极表现和健康成长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支持。

(二)概念界定

1. 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关于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就达成共识的来说,“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包含的内容有:(1)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在外;(2)涉及的对象为因各种原因不能离开家乡的未成年人;(3)他们因种种原因不能随父母外出共同生活;(4)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者自我照顾。存在分歧的内容有:一是儿童居住地;二是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三是留守儿童的年龄;四是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是否是一个概念。

就此,我们结合调查对象特征,采用如下定义:“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儿童”是指居住在城市的远城区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务工或者从事其它工作时把其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在附近的城镇就读、年龄在18岁以下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一般与父母双方或一方连续分离长达半年以上并且留守在农村或者远城区的城镇中。

2. 心理弹性

对心理弹性的关注和研究促使人们从多重结果的角度审视压力/逆境之于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以积极的角度看待压力/逆境中人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变化,从多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弹性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促进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以至一生的发展和潜能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在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中,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贯穿于心理弹性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弹性。 关于儿童心理的弹性变量,当前研究大多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即儿童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家庭以外的因素。 这种划分方式偏向于形式上的分类,虽然全面但是未必有内容上的综合性,我们不易从中看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而社会凝聚理论中的核心变量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赫希社会凝聚理论可以为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提供重要的社会因素视角和更具综合性的分析变量。

在心理弹性方面,我们拟定的定义是——个体在面对重大压力或不良情境时,身心仍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的一种能力,或者个体在面对逆境、挫折、创伤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事件时能积极适应的一种能力。对于心理弹性,学界存在两点基本共识:一是心理弹性是个体身处不利处境的一种表现;二是心理弹性指向一种积极结果,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3. 赫希的社会凝聚理论

赫希假设,人都有犯罪的动机或倾向。但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犯罪?或者说,当人们都有犯罪动机时,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投入犯罪?赫希的回答是社会控制或社会凝聚。绝大多数人未从事犯罪活动是因为他们担心犯罪会使他们失去家庭、亲朋、学校等重要社会因素的联带和信念。而这些联结或信念是个体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撑,因此我们假设社会凝聚对心理发展具有保护性作用。

赫希的社会凝聚理论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联结感,大众性投入,常规活动参加,信念。在预调查中,我们发现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都很少有集体的课外活动,对信念的意识也很朦胧甚至几乎没有。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联结感和大众性投入这两个与留守儿童成长联系最为紧密的指标,来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进行测量。联结感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关爱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关爱和体谅他人的感受,担心对他人的伤害。这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联带,包括对父母等家庭成员、朋友、伙伴等,也泛指群体如家庭、邻里和学校等。大众性投入指一个人对社会主流性行为如教育和职业等方面投入的时间、金钱和能量。另外,赫希社会凝聚理论也有不完善之处,有学者认为赫希关于“所有形式的联结感都有助于预防或减少青少年犯罪”这一论断与许多研究结果相违背,学者们发现联结感的影响还取决于联结对象。 而心理弹性理论兼顾影响因素的保护性与危险性,因此我们结合两种理论视角进行探究。

(三)研究问题

基于实际调研与理论梳理,本研究试图探讨的问题有:

第一,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在留守逆境下的心理弹性现状如何?

第二,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中的哪些因素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

第三,保护性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预测效果如何?作用机制如何?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湖北省三个市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的是经验分层和随机抽样的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PSS.20的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了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选取武汉市、潜江市与天门市三座城市,在武汉市选择了江夏区和新洲区,潜江市选择了后湖镇,天门市选取了张港镇作为调查点,总共选取了四个镇或区 ,共五所小学、四所中学。根据分层与随机抽样方法,首先确定每所学校的四、五、初一、初二年级总共及分别有多少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其次确定每年级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最后进行问卷调查,具体步骤为,我们在每一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在该班级中调查所有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若是该班中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多,则随机抽取部分留守儿童,若少于样本数,则继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行以上操作,以此类推,最终确定完成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份,有效回收率为98.1%。

本次调查对象共有608人,其中男性310人,女性298人;独生子女人数214人,非独生子女人数为394人;小学五年级有157人,小学六年级150人,初中一年级121人,初中二年级180人,分别占25.8%、24.7%、19.9%、29.6%;共有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608人,其中56.1%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27.3%由妈妈照顾,10.2%交给爸爸照顾,选择交由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最少,仅有3.8%。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

(二)变量设定

1.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重大压力或不良情境时,身心仍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的一种能力。本研究采用的是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由胡月琴、甘怡群等在2008年编制,符合测量学的信度和效度要求。该量表有5个因子,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以及人际协助,问题的答项设置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说不清”、“比较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得分越高,说明儿童在该项目上的心理弹性越强。

2.自变量。本研究的自变量为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在联结感层面,根据赫希社会凝聚理论的探讨及我们对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将联结感划分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家庭维度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子女与父母的情感关系、父母的督管程度、子女与父母的联系频率、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与家庭经济水平六个方面;学校维度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同学正向行为特征程度;社会维度表示为社区文化,即社区教育重视程度。对于大众性投入的测量,我们根据赫希对社会凝聚理论中大众性投入与常规性活动的描述,并基于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的现状,我们将大众性投入表示为“家务劳动的投入”、“学习投入”与“组织活动的投入”三方面因素。自变量的答项设置为1-5分,分数越高,说明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在该项的投入程度、关系程度或联系频率等水平越高。

三、研究结果

(一)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概况

由表2可知,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在性别、现监护人、父母期望不同时心理弹性有所差异,而在年级方面并无差异。性别方面,男性的心理弹性为14.637,女性为15.269,由t检验,P值小于0.01,故男性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低于女性;在监护人方面,由爸爸妈妈监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比较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次之,而亲戚等监护人监护的心理弹性水平最低,仅为13.128,均低于男、女性别的心理弹性平均水平,由F检验可知,四种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水平有显著差异;在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方面,排除“不知道”选项,在以下四种选项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依然有较大差异,其中,父母期望为“健康就好,钱和学历可以不高”与“没有要求”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较高,分别为15.456、15.167,父母的期望为“挣很多钱,学历可以不高”或“学历很高,钱可以不多”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分别为13.733、14.405,P值小于0.01,父母期望对于留守儿童有显著影响;将年级分为小学五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或三年级,经F检验,年级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并无显著影响。

(二)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联结感、大众性投入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对联结感、大众性投入与心理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亲子情感关系、亲子联系频率、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父母督促程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学行为特征、社区教育认同度、家务投入、学习投入及组织活动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家庭经济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在联结感维度中,师生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亲子情感关系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程度最高,这说明,在学校中留守儿童与老师关系融洽,在家庭中留守儿童与其家人的关系和睦温馨,以及与父母情感关系友好,都有助于提高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大众性投入方面,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大众性投入的各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组织活动参与、家务劳动投入度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度较高,说明若是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等举办的活动,或者提高对家务的承担程度,都有助于其心理弹性的提高。

(三)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对心理弹性的影响探究

为比较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的各相关性因素对心理弹性的预测程度,我们将心理弹性作为因变量,将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作为自变量,分别将联结感维度中的各相关性因素与大众性投入维度中的各相关性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后将二者中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共同加入回归方程中进行分析,结果详见表4。

数据显示,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家务劳动投入度、亲子关系、学习投入度及亲子联系频率七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上述自变量可以解释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共23.1%的变异量,此变异主要由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与家务劳动投入四个变量造成,这四个变量可以解释20%的变异量。

其中,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具有预测力的因素为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其解释变异量分别为8.8%、6.1%;其次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解释变异量为3.4%;接下来是家务劳动投入度、亲子关系、学习投入度与亲子联系频率,解释变异量分别为1.7%、1.3%、1.0%、0.8%,对于心理弹性而言,这七个因素能预测其23.1%的变异量。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回归模型中七个预测变量的Beta值分别为0.168、0.181、0.125、0.115、0.106、0.114、0.102,对心理弹性都为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0.168与0.181,而亲子联系频率的贡献率最小,为0.102,其中常量为3.138,P值小于0.01,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人口学变量、联结感及大众性投入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探究

在以上留守儿童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对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基础之上,将人口学变量中的性别、现监护人及父母期望纳入回归方程,性别、现监护人、父母期望为定类自变量,现将其转化为虚拟变量,自变量变换情况如下:

1.性别:男性=1,女性=0

2.现监护人:Z1:爸爸=1,其他=0.

Z2:妈妈=1,其他=0.

Z3: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1,其他=0.

3.父母期望:“健康就好,钱和学历可以不高”“没有要求”=1,其它两项=0.

同时对回归模型的假定进行诊断:Durbin-Watson 值均在2左右,说明个体之间无时间序列相关;模型残差的直方图及残差的正态 P-P 图拟合得比较好,说明残差满足正态性假定;反映多重共线性问题的指标,VIF 指标小于10,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如表5所示,现监护人,性别,联结感维度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大众性投入维度中的家务投入度与学习投入度进入回归方程,上述自变量共可以解释留守儿童心理弹性26.5%的变异量。

在监护人方面,相对于亲戚等对留守儿童的照顾,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都显著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其中妈妈监护的效果最明显也最好;在性别方面,男性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显著低于女性,这可能是由于男生不善于向外界求助或不善于使用自己周围的资源有关;在联结感方面,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留守儿童家庭氛围对其心理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这说明留守儿童经常生活的场域,与留守儿童互动最为频繁的对象对儿童的影响最为明显,关系融洽、联结感程度较强则能显著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相反,则可能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潜在危险因素;在大众性投入方面,留守儿童的家务劳动投入与学习投入程度对其心理弹性的作用效果显著,可能由于儿童更多的承担家务劳动,会增加与家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了解的机会,通过提高情感关系从而有效地提升心理弹性,留守儿童更多的投入学习可以间接地强化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也可能直接提升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

四、讨论与启示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不同性别、现监护人的条件下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显著影响,其中男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明显低于女生,这与已有研究者任彩霞、 李志凯 所获得的数据一致,他们认为在性别方面,女生在遭遇挫折时更擅长寻求家庭、社会等的支持,因此较男生来说,女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偏高;在不同的监护人条件下,结果显示妈妈监护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其他监护人相比明显增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监护次之,这与学者李永鑫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都认为妈妈照顾留守儿童对其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最好,爷爷奶奶的监护效果次之,但也有相异之处,学者李永鑫认为三者之间爸爸监护效果最差,但本研究加入“亲戚”监护,认为前三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亲戚监护效果最差。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儿童家务劳动投入度、学习投入度与亲子关系对心理弹性有显著影响,其作用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氛围>家务劳动投入>学习投入度>亲子关系,这与陈惠惠、 董泽松、 李永鑫 等的研究相一致,均认为家庭支持度、家庭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也有与已有研究存在不同之处,如有研究强调亲子情感关系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虽然赞同亲子情感关系的显著预测作用,但是认为,相比于留守儿童与老师、同学以及现生活家庭的家人来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相对较弱,这可能是由于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结感较弱,使得父母对其子女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其子女身边的老师、同学及家人对他们的影响作用更大,这说明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除了来自于父母的关爱之外,更要重视来自老师、同学以及其身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而往往这些身边的保护与支持可能是留守儿童所最需要和渴望的,因此,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焦点或许不在于“问题儿童”,而在于“心理”,是在与父母不在身边时,能够维系留守儿童积极乐观心理的情感联结或情感来源。

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保护性因素主要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儿童家务劳动投入度、学习投入度以及亲子情感关系,并且,根据戈麦兹(Garmezy) 提出的心理弹性保护模型,个体的心理弹性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绝对化的因素,而是一个可调节的、具有发展性的变量,保护性因素能够使儿童在面临逆境压力时积极利用个人力量以及环境资源,打破负向影响的连锁效应,从而提高心理弹性,但是保护性因素并不具有持久、稳定的保护作用,一旦其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相对应的转化成危险性因素,在儿童面临压力困境时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力量不仅要尽量规避留守儿童身边的各类显性的危险性因素,而且要努力提高保护性因素的保护水平,注意发挥其正向积极的作用效果,而避免转变为危险性影响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造成潜在的威胁。

作者:宋霞 毛丽丹 金小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中学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铁路物流人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