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综述论文

2022-04-28

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国传统服饰综述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地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民族都衍生出自己的民族文化,服饰作为民族文化中最独特的体现,大多与本民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科学发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学界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了解贵州民族服饰在色彩、图案、装饰配件等方面的特色,服饰的形成发展及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方法,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传统服饰综述论文 篇1:

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3D服饰文化展示系统

摘要:为弘扬传统服饰文化,本文融合体感交互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Kinect体感设备的3D服饰文化展示系统。不同于以往商业行为中的虚拟试衣镜,系统更注重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普及,包括国粹箐华历代服饰、少数民族服饰、奥运主题服饰在内的多个主题将给使用者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

关键词:体感交互;Kinect;服饰文化;虚拟试衣镜

Kinect-based 3D Costume Culture Display System

Key words: somatosensory interaction; Kinect; costume culture; virtual mirror

近年来,弘扬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服装所展示的不仅是品牌、款式和色彩,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国人曾经引以为豪的中式服装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是清一色的西式服装。对于华夏衣裳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人们更是知之甚少。虽然介绍传统服饰文化的书籍不少,例如:吴欣著《中国消失的服饰》、楼慧珍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等,但这类学术著作专业性较强,更适合业内研究者及高等院校教学使用,并不适合向广大公众做科普宣传。

与此同时,博物馆中珍贵的服饰藏品受到展品保护的限制,也只能是让参观者透过橱窗对展品做简单了解,学习过程缺少娱乐性和互动性,因此对服饰文化的传播效果不够理想。

为了更好地普及传统服饰文化,本课题借助增强现实技术,体感交互技术,将中华历代服饰、民族服饰、奥运服饰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公众面前。人们可以一边体验虚拟试穿的乐趣,一边学习与之相对应的服饰文化知识,真正做到科学普及传统服饰文化。本系统由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广州新节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三方联合完成。

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1 体感交互技术

体感交互起源于游戏行业,特指用户通过身体运动和身体感受等方式完成人机交互。早期的体感交互必须借助昂贵的数据手套、3D头盔等硬件才能实现。直到最近,随着实时深度摄像机技术与体感交互算法的日渐成熟,特别是Microsoft Kinect与ASUS Xtion PRO的相继发布,体感交互技术已显露出它在电子娱乐、互动教育、医疗辅助、机械视觉等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本系统所选用的体感设备是微软开发的Kinect,它有 3个不对称的镜头,中间的镜头是RGB彩色摄像头,用于实时捕获彩色图像;左右两边镜头则分别为红外投影机和红外摄像头,它们通过发射与接收红外线来提供深度信息。系统借助Kinect体感交互设备不仅可以轻松获得场景中的所有视频信息,还可以通过检测用户的动作判断其操作意图,例如,用户挥动手臂代表需要更换观看的内容,手在某个位置2 s以上的停留则代表选定某件服装,准备试穿等等。换句话说,Kinect实现了“你就是遥控器”的全新用户体验,消除了以往使用者与操作对象之间的隔阂,提高了整个展示系统的沉浸感与体验度。

1.2 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延伸。它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实时融合到真实世界中,从而增强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程度。近期,由于AR技术在会展、设计、出版、娱乐等领域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它已被《时代周刊》列为当前最具活力和前景的十大技术之一。

系统中对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如图 1 所示,其中图1(a)为博物馆中实际展出的珍贵服饰;图1(b)为系统硬件设备,位于屏幕上方的Kinect彩色摄像头可以获得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影像;图1(c)为用户通过显示设备观察到的虚拟试穿效果。此时,不论用户如何动作,服装都像真正穿在人身上一样,不会出现偏移或者穿透的现象,即使试穿者转身或者跳跃,虚拟服装也会表现出很好的随动特征,从而带给用户较好的交互体验感。

1.3 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实现过程分准备阶段、制作阶段、实现及测试阶段 3 部分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图 2 所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是确定好系统展示方案,既要确定展示内容、明确作品风格、设计具体栏目,也要对每个子栏目的具体内容予以规划。在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则要借助网络及专业的资料库全方位获得与展示主题相关的各类资料。在具体制作阶段,可分为二维和三维两个小组同时开展,二维部分主要应用平面设计软件完成用户界面设计,服装模型的贴图制作等;三维部分则使用专业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服装模型,并进行骨骼绑定、灯光设计、材质编辑等一系列工作。最终所有信息汇总到“体感3D服饰文化展示系统”,完成系统测试工作。

2 服饰文化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功能设计

不同于以往商业行为中的“3D虚拟试衣镜”,系统不仅包含虚拟试衣功能,还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全面介绍了不同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是集教育性、娱乐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服饰文化展示平台。展示系统在国内实属首例,具体功能见表 1。

系统设计了历代服饰、民族服饰、奥运服饰 3 个栏目,每个栏目又包含 8 个子栏目,子栏目的选择需要考虑时间顺序及服饰文化的丰富程度。目前,系统已经整合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源,但视频及虚拟试穿部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服装自身的特性,留传于世的多为百年之内的作品,年代久远的难免品相不佳,需要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做大量的后期处理工作,这也充分体现了课题在艺术与技术上的融合。

2.2 用户界面设计

为突出传统服饰文化这一主题,展示系统在用户界面设计上保持了中国风的特色,在主界面及二级界面中均采用了对称的布局方式(图 3)。主界面中的四个栏目由上而下依次排列,清晰明了,不同栏目之间通过硬朗的线条及模糊的云朵予以连通,体现看似不同的主题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级界面均采用了插画的表现方式,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不同服饰的造型特征,清新淡雅的颜色刚好与各自的主题相一致。

体感交互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图形界面系统,毕竟手势控制不如鼠标的操作更加精确到位,因此系统在用户界面的设计上,既要确保较好的视觉表现力,同时还要易于Kinect体感设备的识别与控制。考虑以上特点,系统采用面积较大的矩形按钮完成交互任务,用户只需要站在设备前1.5 ~ 3.0 m范围之内,系统就可以自动识别出双手的位置,若用户将手停留在某个按钮上 2 s以上即表示确定进入该栏目。

2.3 服装模型建立

三维服装模型的建立是系统实现的关键,通常一个服装模型的制作需要经历如下步骤:

(1)确定展品(有实物最佳 ,否则需要较为详尽的图片资料作为辅助);

(2)搜集资料(对实物进行多角度拍摄,整理相应文字、图像等资料作为背景知识介绍);

(3)三维服装模型制作(使用3ds Max及CLO专业服装建模软件完成,保存为fbx格式);

(4)制作贴图(利用步骤(2)拍摄的照片,借助Photoshop软件完成,保存为jpg格式);

(5)模型格式转换(使用Unity3D游戏引擎,将步骤(3)、(4)中的文件合成为u3d格式)。

(6)上传模型至3D体感形象搭配系统后台数据库。展示系统开机后会检测到数据的更新,通过无线网络可以下载数据库中的服装模型。

系统在建立三维服装模型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系统对于虚拟服装的渲染为实时操作,计算量极大,因此必须控制每个服饰作品的服装面数小于3 000,否则将会影响到用户体验时的感受。为了尽量减少服装模型中的面数,系统采用以贴图效果代替复杂几何造型的原则,同时,多层的服装也仅仅通过贴图中的阴影效果来实现,从而确保所有服装在用户试穿时均有流畅的表现。

2.4 系统实现效果

2014年9月,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中,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3D服饰文化展示系统在中国科技馆与广大民众见面,上千名参观者亲身体验了系统中的48套服饰作品,《科技日报》、光明网等媒体对系统进行了报道。图 4 为系统在现场展出时的效果。

3 结语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带给服饰全新的展现形式,更赋予传统文化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本课题旨在使用科技最前沿的增强现实技术、体感交互技术,全方位地向广大公众展示灿烂的华夏服饰及其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背景,提高国人的服饰文化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Saffer D.Designing for interaction creating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devices[M].2nd Edition.Berkeley:New Riders Press,2009.

[2] 韩云,钟圣伦,叶正圣.基于视角无关转换的深度摄像机定位技术[J],物理学报,2014,63(7):1-9.

[3] Shotton J,Fitzgibbon A,Cook M.Real-time human pose recognition in parts from single depth images[A].Proc.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IEEE Press[C],2011:1297-1304.

[4] 余涛.Kinect 应用开发实战:用最自然的方式与机器对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 罗斌,王涌天,沈浩.增强现实混合跟踪技术综述[J],自动化学报,2013,39(8):1185-1201.

[6] Virtual Fitting Room. http://fits.me [OL](2015-1-20).

作者:姜延 马文轩 陈剑华 刘正东

中国传统服饰综述论文 篇2: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征与传承变迁

摘 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地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民族都衍生出自己的民族文化,服饰作为民族文化中最独特的体现,大多与本民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科学发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学界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了解贵州民族服饰在色彩、图案、装饰配件等方面的特色,服饰的形成发展及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方法,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贵州 少数民族 服饰 研究综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地区,这里世代居住着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等在内的18个少数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民族都衍生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各自民族的服饰又是其文化中最独特的体现。少数民族的服饰风格多样、特点明显,各个民族的服饰在色彩、图案、装饰配件等方面独具特色,将大自然的艺术与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相结合,形成艺术美与形态美的完美统一。对于少数民族服饰特色的探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门,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更是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其中以服饰的基本特征、服饰的形成发展及其保护传承等方面研究为重。本文以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为主,梳理学界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征与传承变迁的研究现状。

一、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民族,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大多隐居于山林中。这些世代隐居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创造出了本民族的语言,但由于文字的特殊属性,并没有顺利地发明出文字。文字的缺失也使得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遭遇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各民族人民创新性地利用服饰艺术来代替缺失的文字功能,将本民族的文化、宗教、习俗等在服饰上体现出来,形成独具一格的服饰特色。

1.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纹特征

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案纹样众多,从动物纹到植物纹,再到抽象的几何纹,反映着各个民族生存发展、迁徙定居、自强不息的过程①,记录着民族的迁徙历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族图腾和宗教信仰,折射出少数民族古朴的思想、淳厚的民俗和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②。这些图案对于少數民族而言,就是记载民族历史篇章的特殊字符。

苗族的“兰娟衣”就记载了苗族的迁徙历史。“兰娟衣”上黄色彩线代表黄河,蓝线代表长江,湖泊图案代表涉过的洞庭湖...每一条线、每一个图案都代表民族迁徙途中的景物③。梁练方认为苗族的图腾符号,如龙、枫树、蝴蝶等大多与他们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也是很多民族图腾共同的特点④。除此之外,作为农耕民族的侗族特别崇拜与稻耕有关的自然物,山川河流、古树巨石、龙凤花鸟乃至桥梁水井都是他们的崇拜对象⑤。火镰纹、火焰图案和太阳图案在彝族服饰中大量出现⑥,也说明彝族人对火有着强烈的崇拜意识。

2.少数民族服饰的工艺特点

如果说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案纹样是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集中反映,那么服饰的制作工艺则体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心血和智慧。蜡染、刺绣等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在民族服饰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凝聚了无数少数民族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蜡染一般以蜡画和蜡染两种形式体现。蜡画是用铜刀蘸蜂蜡在白布上画出各种图案,根据自己的喜好填充颜色。蜡染是在绘制图案的基础上用蓝靛浸染,然后经过脱蜡、冲洗、煮沸等工序呈现出图案⑧。各个民族的蜡染工序大致相同,但表现图案、承载情感却不同。在贵州的少数民族服饰蜡染中,亻革家人的螺旋纹图案和布依族的螺旋纹图案外形相似,但图形构成和布局均有差异,各自的美感和寓意也颇为不同⑨。苗族和瑶族依山傍水而居,而布依族大多聚集在山地高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民族间蜡染图案也各具特色,形成苗族和瑶族以花草纹、动物纹等自然纹样为主的图案,布依族以几何符号为主的图案纹样⑩。

刺绣也是贵州少数民族服饰中最常见的工艺之一,其种类十分丰富,仅苗绣就包括结绣、羊绣、散绣等在内的十几种类型{12}。苗族人通过不同图案和材料的结合创造出多重工艺相结合的刺绣服饰{13}。除了苗族刺绣,水族马尾绣也因其材料独特、制作工序复杂等受人瞩目,但与之不同的是马尾绣的制作工序更为复杂,共需52到工序,从最初制作马尾线,到镶嵌纹样骨架,再到确定花纹图案,直至最后以金属片做点缀,构成精致绚丽的马尾绣{14}。

二、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民族服饰形成的过程大多起源于生理需要,对生命的保护和延续是人的本能,这也是服饰文化发展的动力{16}。少数民族服饰具有的普遍性和功能基本相同,主要表现在掩私蔽体、保暖御寒、防蚊挡虫,以及防止其他外界环境条件对身体的不良影响等实用功能,或者说物理功能方面{17}。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服饰的基本属性已不能满足布依人日常生活的需要,服饰的作用更加倾向于文化功能方面。

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大多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文字的缺失使民族文化的传播遭受困境,在特殊的环境中,少数民族群众以自身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为基础,创造出借用物质实体来描述和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方式{18}。苗族人用刺绣和蜡染记录历史,通过服饰实现沟通、传递和表达{19}。布依人也将本民族的历史风俗、宗教信仰等表现在服饰上,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情怀{20}。

少数民族服饰随历史发展而变化,并随居住区域、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变化而演进。明代时期布依族女子服饰主要以青布包头,着细褶青裙,清初开始,女子服饰越来越精致,织锦、蜡染工艺也被更多运用到服饰上,配饰也以多为荣,到了清代以后,布依族女子服饰由繁变简,改穿裤装{21}。苗族妇女服装形式分为窄小型和宽大型,宽大型里又分为长裙型、短裙型和低腰型,这也是因其生存环境而发生变化的。穿长裙的苗人住在山脚,短裙的则因住在山上,使用绑腿也因以防攀山时来自植物的擦伤{22}。松桃苗族服饰从“尚红”到“尚青”的转变,不仅仅是苗族先民对色彩魅力的主动选择,同时也体现出他们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相关。苗族先民钟情红色,因为红色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颜色之一,同时居住地附近的朱砂矿也为苗族服饰提供了染料。但清代“改土归流”以后,朱砂矿被朝廷垄断,导致了红色染料缺乏,苗民开始采用蓝靛染布,青蓝色逐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23}。

三、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传承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冲击,这种冲击现象也会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存在差异{24}。虽然少数民族生活地区相对比较封闭,但还是由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与新兴文化产生交融,在交融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导致自身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少数民族服饰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场文化交汇的过程中面临严峻的危机与挑战{25}。

现布依族聚集的城镇和村落里,除特定的节庆日需要穿着传统服饰外,日常生活中穿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在西江苗寨里,苗族服饰纹样线条变粗大,画面膨胀。银角头饰为突出特点也越做越大,最高超过一米以外。传统的苗族服饰简洁朴素,现在却全身缀满银花片,十分华丽。除此之外,现代化学染色工艺的应用也使得传统苗族女装配色更为鲜艳,面料颜色的夸张使用虽然增强了色彩对比的感染力,但用色、配色生硬,缺乏和谐美感的现代苗装也与传统苗装色感相差甚远{26}。

黄筑开从交通、经济、审美等方面分析传统服饰“消亡”的原因,他認为(传统服饰)灭绝的原因在于外界对它的影响,一些外来的巨大因素迫使它不得不改变、放弃自己固有的传统{27}。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少数民族服饰在社会发展的环境中逐渐丧失记载民族历史的作用,民族服饰被边缘化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衣物以其物美价廉的优势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主要选择。代代相承的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也受到现代科学文化传承体系的影响逐渐沉没。现在,掌握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人数减少,工艺的精细程度也随之减弱{28}。

面对少数民族服饰即将消失这一现象,张传俊归纳出现有的保护措施:一是国家层面进行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进行相关扶持,使布依族政治、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二是贵州当地成立了布依学会,开始积极推广布依族服饰,为后续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9}。周梦从传承内容、传承趋向、传承方向等方面提出传承方法:民族服饰的传承应区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实物方面保持“静态传承”,即保护和存留精美的民族服饰;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将服饰的制作技艺和服饰文化进行传承,培养更多更好的民族服饰手工艺人、宣传服饰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民族服饰的传承应将传统意义上的传承和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相结合,将留存下来的服饰技艺进行记录整理,以便后人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同时要将传统服饰进行适度开发,以满足现代人的穿着和使用。在民族服饰传承方向上注重“静态传承”和“动态传承”,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方法类似{30}。发展传统服饰文化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同时也需要设计、教育、生产、销售、宣传等多部门的联合互动,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长期且深入的保护传承工作,才能推动和促进传统服饰文化产业的新局面的形成{31}。

结语

通过对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征与传承变迁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后可以看出,当前对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不论是对其基本特征还是未来发展方面都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这之中也存在些许欠缺,一是目前对于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特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苗族、布依族、侗族等人数较多的民族,相对于人数较少的白族、水族等民族服饰的研究较少。二是贵州少数民族中不少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影响,民族服饰也大致相同,但学界对于相似民族服饰之间异同的探究较少。

注释:

①③田永国.贵州苗族服饰类型及其文化特征[J].铜仁学院学报,2012(5).

②秦建星.贵州松桃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6(7).

④梁练方.贵州苗族服饰中的图腾符号简析——以黔东南地区为例[J].大众文艺,2012(14).

⑤石佳能.侗族服饰及其文化内涵[J].贵州文史丛刊,1997(5).

⑥黄俊敏,杨兆麟.火纹样在彝族服饰中的表现[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⑦彭阳. 符号与象征:剑河县苗族红绣、锡绣之图案研究[D].贵州大学,2016.

⑧涂天丽,罗楠.我国非遗文化的探究与传承——以贵州安顺蜡染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2).

⑨周莹.解读贵州 (亻革) 家服饰蜡染艺术中的族群性--黔东南州黄平县重兴乡望坝村的田野考察案例[J].装饰,2012(6).

⑩刘文良,韦江娜.贵州布依族蜡染图案艺术探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11}张荣.历史载体  情感表象——布依族服饰审美文化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6).

{12}许桂香.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历史景观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3}吴平,杨竑.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4}张超,朱晓君.绣在马尾丝中的艺术——贵州三都水族背扇服饰文化浅说[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1).

{15}张欢.黔南三都水族马尾绣工艺调查及纹样分析[J].丝绸,2019(8).

{16}{19}谭华.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的诠释[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3).

{17}刘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4).

{18}翁泽仁.贵州苗族女性服饰信息传播功能的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1(2).

{20}张荣.布依族服饰图腾崇拜与美学意蕴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

{21}周国茂.布依族服饰[J].艺文论丛,1996(4).

{22}陈川.广西、贵州几处侗族苗族服饰浅探[J].美术之友,2008(2).

{23}秦建星.贵州松桃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6(7).

{24}王彦彦.浅论布依族服饰之服型及其生存现状[J].大众文艺,2015(5).

{25}周静.贵州苗族服饰文化生存空间异化及对策之初探[J].装饰,2009(7).

{26}(艹勾)菊兰,陈立生.贵州西江苗族服饰的发展和时尚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2).

{27}黄筑开.从贵州民族服饰看民族同化中的民族工艺[J].贵州民族研究,1985(1).

{28}黎焰,杨源.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文化的变迁[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9}张传俊.论布依族服饰的发展与创新[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0}周梦.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传承的现状与出路浅析——以贵州少数民族服饰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31}贵阳金筑大学艺术设计教研室课题组.贵州黎平侗族服饰文化开发研究[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1).

作者:孙津

中国传统服饰综述论文 篇3:

广西少数民族服装结构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以广西地区少数民族苗族为例,探究广西地区苗族部分分支的服饰结构特征,探究民族服饰的内部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广西地区民族服装结构打下良好基础,发现传统服饰结构保护的缺陷,更好地发扬保护传承发扬丰富的民族服饰结构。

【关键词】结构;平面;立体

引言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服饰文化是祖先留下的古老文化的集成,其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由于各少数民族分布地域不同,经济生活、文化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天然土壤,但由于受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传承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服饰与制作技艺正在失传或消失。民族文化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向前发展的基石与力量,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求。服装结构可以是我们的着眼点,解读传统的结构解读,运用到现代设计中,让传统文化深入我们的血液。传统的生活与技艺曾经在古老文明时期熠熠生辉,我们必将它们发扬光大,同样滋养当代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富内涵,更有层次,更加从容。

一、少数民族服装结构分析

(一)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理念的综述

翻阅中国历代传统服装不难发现,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在服装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比如古代的深衣、袍服都强调对人体的遮盖,不注重三维空间的立体塑造,而注重服装象征性和寓意性的表达。中国传统的服装造型上往往体现出儒家风范,优雅、大方、中庸、天人合一的特点,常用下垂的线条,多为宽衣大袖的造型,使人体显得修长、别致、自然。从结构特征看,中国传统服装采用平面直线裁剪方法,无论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缝和侧摆相连的一条结构线,衣片平直,没有省道,领型多交领或者立领,上下装、肩与袖、前片与后片没有接缝的连接在一起,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还由于祖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地理环境差异大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各少数民族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就像中国传统服饰从上古时期经过更朝换代发展至今一样,都经历了创造、改造、交流、融合等发展阶段。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十一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壮、苗、瑶、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各民族的服装服饰有其相通性,本文以苗族族为例进行分析。

(二)苗族服装形制及各地区特色服装结构简述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最早见于甲骨文之中,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的炎黄传说时代。苗族是最早的的稻作民族,苗族散布在世界各地,曾有“三苗”“南蛮”“荆蛮”“武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中国苗族共有26个自治县、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苗族主要分布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隆林、三江、资源、西林、龙胜、南丹等县。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说:苗族有100多个支系,苗族以其分支繁多复杂、文化丰富多彩而著称于世,不同的支系有不同的称谓,其文化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广西苗族自称“木”“蒙”“达吉”,它称含偏苗、白苗、红苗、清水苗、素苗、草苗,新中国建立后统称为苗族。

明《五溪蛮图志》载苗族“昔以楮木皮为之布,今皆用丝、麻染成,五色,织花绸、花布裁制服之。”“男女皆带银耳环,尺围大,皆跣足。”广西苗族服饰因各居住地不同,有的服装质地、款式、纹样相似,有的相差甚远。龙胜、三江、融水地区的苗族服饰比较接近,穿青布或亮布上衣,着青布短裤或褶裙,喜带银饰。南丹中堡地区的苗族女子蓄发挽髻,以髻大为美,上穿贯头衣,下着百褶长裙,衣多蜡染,刺绣。隆林地区的苗族支系繁多,服饰差异较大,色彩绚丽,女子尤其擅长蜡染、刺绣,工艺精湛。

图1隆林偏苗女服,上衣下裙样式。交领右衽,领口有窄花带装饰。两侧开叉短衣,无扣,用带子系扎,下摆一般有三层,层次分明,最内层最长,由内往外依次递减。为长袖,窄袖口,有拼接。

图2隆林素苗女服,上衣下裙样式翻领,两块镶有白边的黑布对折缝合在衣领处。贯头衣样式,前后各一块布,在肩部缝合。袖子为两块长方形的布中间对折,缝合成筒形,在肩部与衣身缝合,宽袖口。

图3隆林白苗女服,无领对襟,襟边镶花布,形似翻领,衣领后有挑花刺绣背牌。对襟结构,后背无破缝。长袖,窄袖口,各种有色布,刺绣装饰。

图4南丹中堡苗女服,无领,前短后长贯头衣。长袖,宽袖口,刺绣几何纹装饰。

二、少数民族服装结构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通过以上对苗族特色服饰结构的描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少数民族的服装局限于布料颜色、花纹形状以及配色。各地具有丰富的服装外形,也因地理环境与劳动作息的影响,只在某些衣饰部位有变化,基本型都是小立领、无领对襟或右衽大襟窄袖短上衣、宽筒长裤或百褶裙。这些服饰结构与汉族传统服装有相似之处,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也被称为“新中式”。

对于传统少数民族服装的设计主要是从文化意蕴、款式结构、色彩、纹样等方面进行解构重组。本文从民族服饰结构出发,以此激发灵感,发散思维,或直接把某一结构拿来变型,让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结构给予现代设计结构上的刺激,在几乎饱和的服装款式设计中,出现新的火花,让民族服饰不仅仅服务于民族本身,也可以给予现代设计新的出发点,在尊崇设计要素的基础上,开发脑洞,即便不在造型上出现创新,也可以从功能上出发,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让少数民族的文化、技艺保留传统,优良传承,也让少数民族的文化、技艺、习性给予灵感,让设计更有内涵与深度。

三、总述

人类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可分为三大类型: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民族服饰不仅可以作为物质遮身蔽体,同时还可以体现我们的精神风貌,体现某一地区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和工艺技术状况,体现穿着者的年龄、身份、地位;还可以规范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因此,应该被纳入“文物”的范围。既然属于文物范畴,那么对其进行保护以及时尚化设计的开发,就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服饰历史灿烂丰富,变幻无穷,信手拈来就可以发现美,激发灵感,直达内心。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解读,经过消化吸收后解构重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繁杂堆砌,要将其外化为富有生命力的新的设计点,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芒环.中国的服饰文化[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红晓.广西少数民族服饰[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

[3]周梦.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时尚服装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4]何鑫.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结构考察与整理[D].北京服装学院,2012.

[5]王佳丽.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6]赵明.直线裁剪与双重性结构—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J].装饰,2012.

[7]苏日娜.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8]殷广胜.少数民族服饰(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曲彩红(1991-),女,山东省青岛市,汉族,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服饰与服装研究;尹红(1973-),女,广西桂林人,汉族,博士,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服饰与服装研究。

作者:曲彩红 尹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时代职业成败论文下一篇:经济增长直接贡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