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论文范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与自然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展开了系统深刻论述。本文围绕生态经济学自然资本的可持续规模、公平分配和有效配置三大重要原理,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思想进行了系统解读。

第一篇:人与自然论文范文

《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探析

摘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系统揭示了人从依存于自然界的原生关系到人类主体性的不断增强,改造自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最后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然状态,恩格斯对自然的客观存在、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人与自然的日渐异化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等方面做出了科学论述。恩格斯的思想对于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历史演化的回溯有重大作用,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科学指导,对整个世界如何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共同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避免生态危机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人与自然的实然关系:统一与异化

人与自然应是何种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界之于人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对于当代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科学处理好人的能动性以及人类相对于自然界的受动性,更好把握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构建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有重大价值。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1.自在自然的先在性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先在性,人类是自然界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生成的。早期人们认为世界是定变不动的,人类只能依附自然、服从自然,持有形而上的机械自然观,而康德的“星云说”打破了这一陈旧落后思想,看到自然界是发展的,将人置于主导地位,认为自然是人的感觉经验的思想。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恒定不变的自然观予以批判,在对康德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以及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指明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之前,人类依存于自然。恩格斯提到:“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自然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资源条件,在人类尚未涉足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属于自在自然的部分,是自然界最本真和原始的状态,人则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史经过长期劳动作用于自然界而形成的,人和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不断发展的产物,离开自然界就无法提及人的存在。

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环境保障。恩格斯和马克思都看到了自然的先在性和发展性,表明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首要外在条件,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它为人的生存提供重要的环境条件和原生物质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必要保证,人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任何实践活动都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展开。另一方面,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就开始从事为满足生存需要而向自然索取的活动,随着对自在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程度不断加深,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索取程度也不断加深,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形成了人化自然,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之间相互影响,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使得自在自然逐渐“人化”,人与自然构成一个发展的统一体。

3.人与自然统一于实践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运用整体性和联系的辩证法观点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也在发展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即人的劳动。恩格斯分析比较了人与动物之间作用于自然界的差异之后,表明正是劳动在人的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人得以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成为自然中具有能动性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独有的存在方式,自然界同人的劳动实践的共同作用推动社会生产,促进社会进步,恩格斯指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1]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自然如果脱离人的实践活动便存在自在自然的一部分,失去了它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的价值,同样,人离开了现实的自然界便失去了自己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历史的整体的统一。

(二)人与自然的异化

1.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

人与自然在人类合理的实践活动中是有机统一的,当人类按照自身目的和需求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以使自然更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这是人发挥能动性的重要体现,恩格斯指出了劳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大意义,劳动促进了人的提升,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利用和索取之上,过去由于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識尚不够深入,人类进行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存在盲目性和纯目的性,将自然界作为外在于人的客体与无尽索取的对象,这就使得人与自然之间必然存在矛盾,自然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存在对立。

2.人类活动受自然客观规律限制

另一方面,人类改造自然并非是随心所欲的,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只有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秉持自然与人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才能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引证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意大利等地区在过去不合理改林造田的活动而带来的土地破坏、自然灾害等后果的现实案例,表明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一味索取的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的报复,恩格斯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可见,人在自然界中既可以发挥自身能动性,但同时也具有受动性的一面,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

3.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程度加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发展需要的扩张以及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更加频繁、更加肆意,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资本主义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飞速提升,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使得他们乐于获取免费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却无暇顾忌与此相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问题,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异化的本质:“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3]利益蒙蔽之下,资本家选择最短视的利益而忽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限度,将科学技术用于最大程度地开采资源,进而用于过度生产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将科学技术不合理利用使得人与自然地裂缝愈加扩大,人与自然异化程度不断加深。

二.人与自然的应然状态:共融与和解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且矛盾的辩证关系,也提出了从异化走向新的和谐统一的路径,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对科技的合理应用,最后上升到社会关系和制度的变革的层次,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一)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对于自然造成破坏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未能依循自然规律,单纯以人的目的为中心对自然盲目改造,致使人与自然关系产生裂缝,大气、水资源、土壤污染,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病毒和疾病的传播等都是自然对人类不合理行为作出地回应,人类应当认识到人在发挥能动性的同时,自身始终是依附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人处于自然环境之中,能力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只有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丢弃仅仅将自然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对象这一错误观念,将自然与人平等对待,才能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既满足人类需求和发展要求又兼顾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情境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理性应用科技,减轻自然破坏程度

科学技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恩格斯认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革命改造。”这种变革由于科学技术的差异化使用也产生了二重化的现象。[4]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作为人的有限能力延伸的技术再资本主义社会之下对于自然的开采和破坏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这与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的技术理性批判具有一致性。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必然需要技术的理性应用,不能仅仅考虑人的利益,更多的是将自然的承受力作为重要考量,在自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层面做出努力,使得科学技术以一种绿色友好的方式带动生产力的提高,在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的阶段,技术创新与变革就要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念,推动技术的合理应用。

(三)变革陈旧制度,突破人与人的异化

恩格斯将人与自然相异化的根源着眼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人的异化延展到自然界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异化,正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劳动力的压榨和剥削才使得资本家向自然索取無尽的资源获取利润,依靠不合理的技术应用破坏自然环境,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深化,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必然要求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人与人的和解,打破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对立,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自然辩证法》中提到:“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5]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彻底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竞争关系,进一步消解人与人的异化。

三.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当代意义

(一)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指导

从国际来看,《自然辩证法》对于世界各国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应对当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首先,要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升到人与自然的维度,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倡导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既是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号召,也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切,只有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位置思考,从根本上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生产活动的根本前提,是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突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次,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理念基础上,国际社会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意识,理应看到过去对于自然地盲目利用和开采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发展带来的巨大伤害,各国要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维护生态环境。做到尊重自然,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决不能将自然界看作无尽的索取对象,同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自然,才能使自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物质保障,推进人与自然的互利共赢。

(二)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引领

从国内来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关系论述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思想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对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承扬,对于我国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意义重大,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间的友好相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绿色创新是我国生态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的取胜,就需要发展更高质量的生产,因此,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也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加快推进绿色科技研发,助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普及,助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四.结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始终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一对重要关系,随着工业化革命的开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更需要考量自然的限度,处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之下,人的生存才是得以保障的。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指引下,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建设道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索取与被索取,而是和谐共融,由此实现二者间的良性互动,永续发展。

注释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03.

[2]邹广文.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再思考——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J].理论视野,2020(12):82-87.

[3]邹志勇,陈万求.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探讨[J]南进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57-61.

[4]万长松,林豪庭.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5):1-7.

[5]刘冠军:《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两种制度更替的必然性——再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于靓.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刘松涛.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困境及其出路——重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5-10.

[3]帅惟.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法乐章——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J].社会科学家,2003(03):110-114.

作者:邓柳

第二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摘 要: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展开了系统深刻论述。本文围绕生态经济学自然资本的可持续规模、公平分配和有效配置三大重要原理,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思想进行了系统解读。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解读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篇章,核心就是学习贯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这是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党的十六大提出走生态文明道路的初步设想;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段落写入了党的报告中;十八大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领域的体制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201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这两份重要文件。这个总体方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顶层设计,搭起了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四梁八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标志着我们党的认识和实践有了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体现了五个“新”。第一,新时代,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第二,新矛盾,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三,新思想,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四,新目标,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阶段与系列目标。第五,新任务,提出了我国下一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一国两制、外交、党建等各方面任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提出了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展开了系统深刻论述。

生态文明为最早提出“新时代”概念的领域。早在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經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是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新矛盾的描述,其中很多方面都是因为生态环境领域新矛盾所导致的新需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一新思想的重要内涵,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体现。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下一阶段发展设置了一系列新阶段、新目标,新目标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报告把2017年到2050年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2017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2020年-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从2017年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强调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在七大治国战略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重大战略。在要“坚决打好”的三场重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目标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其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就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

从2035年到2050年,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目标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大家都熟悉,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条,是在国家层面上对核心价值目标的设定。十九大报告在其上增加了“美丽”,对应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富强”对应的是物质文明、经济建设;“民主”对应的是政治文明、政治建设;“文明”对应的是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和谐”对应的是社会文明、社会建设;“美丽”对应的是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五大文明都要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实现下一阶段工作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其中一个重要篇章的标题就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部分重要起草人之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思想上的雾霾不除,体制机制上的雾霾就很难消除,最后空气当中的雾霾就很难根除。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清除我们思想上的雾霾,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对理念进行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来自于由经济学和生态学交叉形成的生态经济学。不像西方经济学等从国外直接输入的学科,生态经济学是在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产生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反思,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批判,产生了生态经济学这门学科。我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的重要思想,产生了中国的生态经济学。二者虽然从中西方分别产生,但是它们的基本观点、基本范畴是比较相同的。生态经济学有一个核心范畴叫“自然资本”。我们知道,资本就是能够让钱生出更多钱来的东西,也就是能够让财富增值的东西。把“自然”和“资本”放到一起是什么意思呢?以前人们觉得生态环境是没有价值的,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但是在发生生态环境危机和生态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变成了资本,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经济回报,因此就把它们称为自然资本。

现在自然资本不仅仅是学术概念,它早已经进入党中央顶层设计,进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当中。2003年,在浙江省委党校讲台上,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产”。这就是自然资本的概念雏形。在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中,习近平总书记自然资本理念是这样表述的:“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当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班开班式上强调,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所以自然资本不仅是生态经济学理论上的重要概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

下面,我围绕生态经济学中自然资本的可持续规模、公平分配和有效配置三大重要原理,为大家解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

一、绿色发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绿色发展模式,需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先看人口增长。据世界经济史研究,公元元年世界人口总量是2.3亿,中国为6000万。1000年之后,世界人口总量为2.7亿,中国还是6000多万,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1820年,西方工业革命得到一定的发展,世界人口突破10亿大关;中国经历康乾盛世,人口达到3.8亿。1927年,世界人口突破20亿,中国为4.6亿。1960年,世界人口突破30亿,中国为6.7亿。1975年,世界人口突破40亿,中国为9.2亿。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50亿,中国突破10亿。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亿,中国为12.5亿,2011年,世界人口突破70亿,中国是13.7亿。这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个规律: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和中国人口都出现了指数化翻番式增长。

再看经济规模。以1990年提出的“国际元”指标衡量,公元元年,世界经济规模为1025亿,中国为268亿。1000年之后,世界经济规模达1168亿,中国为266亿,跟人口增长相似,变化都不大。1820年中国和世界经济规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经济规模达6944亿,中国为2290亿,大概占当时世界经济规模的三分之一,即康乾盛世后的中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1950年,世界经济规模增长到53261亿,中国在经历自鸦片战争起的百年屈辱史之后,经济规模几乎没有变化,只有2399亿。1973年,世界经济规模增长到160592亿,中国增长到7400亿,虽然也在努力赶,但是差距依然被拉大。2001年,世界经济规模为37.15万亿,中国为4.57万亿,开始迎头赶上。2015年,世界经济规模大概为57.95万亿,中国达到11.46万亿,约占当年世界经济的五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所以,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世界和中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我们不禁会问,这样的高速增长能不能维系下去?

再看另外一个研究,也就是现任北京市长、前任环保部长陈吉宁爱讲的生態足迹研究。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可以在时间上用绿线和红线来表明一对关系,绿线表示世界上每年能够提供给人类消耗的资源量,即资源供给,红线代表世界上人类每年所消耗掉的资源量,即资源消费。在图1中,这两根线在20世纪70年代相交并开始进入红色区域,这个红色区域叫做生态赤字。到了2008年,需要1.5个地球的资源才够人类消耗,中国自然资源消耗率更高。这个研究指出,2008年如果地球上都是中国人的话,大概需要2.5个地球的资源才能养活中国人。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地球已经不能再承受这么迅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增长。

生态经济学认为,人类经济系统只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人只是生态环境的一个部分。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看到的世界是自然资源无穷无尽,我们把它叫作“空的世界”,也就是生态系统空间很大,经济系统可以不断扩张和膨胀。但是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人们发现“空的世界”消失了,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满的世界”,也就是人类经济系统已经撑满了生态系统。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我们看看2015年中国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具体数据。在能源上,2015年中国消耗43亿吨标准煤(人均3.1吨),占世界能源消耗的22.9%,其中煤炭27.5亿吨(人均2吨),占了世界的50%。粗钢方面,2015年中国消耗7亿吨(人均0.5吨),占世界的43.3%。水泥上,2015年中国消耗了23.4亿吨(人均1.7吨),占世界的53.2%。氧化铝方面,消耗了0.63亿吨(人均46公斤),占世界56.8%。在废弃物、污染物排放上,二氧化碳,2015年中国排放了91.54亿吨(人均6.7吨),占当年世界的2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两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分别为1859万吨、1851万吨,占世界的35.5%和20.4%,人均排放14公斤。在表征水污染的两个重要指标上,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为2224万吨,氨氮为230万吨,总量都是世界第一。

我们知道,生态系统给经济系统提供了大量自然资源,经济系统将大量废弃物排放到生态系统。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靠的是自然资源消耗数量增长与废弃物排放数量增长来维系的,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时的经济增长”。怎么改变这个状况?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会更精彩。”中央反复强调经济发展要提质增效。十三五规划强调,注重提高经济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增长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是什么?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中坚持质量第一和效益优先。在绿色发展的模式下,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所消耗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总量可以不增长,排放到生态系统的废弃物总量也可以不增长。

实现绿色发展有很多方式,比如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而核心是要提升自然资本的质量和效益。我们以往注重提升物质资本的质量和效益,现在更要提升自然资本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大幅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这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经常问: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到底为了什么?为了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这是中西方都认同的观点。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年因为空气污染导致过早死亡的人口已经达到800万,空气污染已经超过心血管疾病成为人类第一大死因,大家还发现跟健康和寿命最相关的已经不是自己个人的努力,而是周边的生态环境。因此,自然资本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平分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公平分配自然资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这也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理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在一篇重要论文中说,经济增长可以自动解决分配问题。换成我们现在经常讲的话就是,蛋糕做大了,每个人都会有蛋糕吃。罗伯特·卢卡斯的话是针对美国讲的,那么美国是不是通过经济增长自动解决了分配问题?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警告,“美国正在进入财富和权力世袭的贵族制度中”,贫富差距惊人。虽然二战后美国经济增长非常快,但是美国整体财富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到2010年,美国万分之一的富人占了美国财富的4.48%,而美国90%的人只占了美国财富的50%。二战后的经济增长没有自动解决美国的收入分配,相反使分配情况恶化。再看世界的情况。2016年1月,总部位于英国的国际慈善组织乐施会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最富有的62人所拥有的总资产高达1.7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36亿最贫困人口的财富总和。再来看中国的情况。中国各个区域之间的收入分配也非常不平衡,2015年,广东的GDP相当于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国家俄罗斯(GDP世界排名第13位),但西藏的GDP只相当于尼泊尔。有人开玩笑说,西藏再怎么干,也干不过东部的一个镇,比如2015年广东顺德桂荣镇工业深加工产值超过1000亿元,超过了西藏。人均GDP最低的省份甘肃,其水平仅相当于非洲的安哥拉(人均GDP世界排名第103位)。基尼系数是评判一个国家财富收入分配公平情况的指标,国际上认为,基尼系数高于0.4,就进入了财富分配不公的警戒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2003年到2015年,我国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6以上高位,超过国际警戒线,且在2009年一度达到0.49。根据北京大学对中国家庭财富分配情况的研究,中国最富的1%的人占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财富,最穷的、25%的人只占有中国财富的1%。可见中国财富分配差距也是很大的。

我们有大量的自然资本还没有进入到我国财富分配中,下一个阶段如何公平地分配好自然资本,是关系到如何缩小老百姓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下一阶段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合理公平分配自然资本。

自然资本不仅在穷人和富人之间要合理公平分配,在穷国和富国之间也要合理公平分配。著名学者劳伦斯·萨默斯在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副行长时说:“通过国际贸易把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合理的。”让我们看看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我们经常讲有“官二代”“富二代”,萨默斯是典型的“经济学家二代”。他的叔叔保罗·萨缪尔森和舅舅肯尼斯·阿罗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的父母也都是大学经济学教授。1983年,28岁的萨默斯成为了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在美国当个教授已经很不容易,更何况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薩默斯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1993年在克林顿政府担任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主管美国的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至2001年又在克林顿政府担任美国财政部部长。2001年小布什当政,他离开财政部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校长,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校长。2008年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他是奥巴马竞选团队的首席经济顾问,为奥巴马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立下了汗马功劳。奥巴马竞选成功后,聘请他担任了美国白宫经济委员会主任,操刀制定了美国应对金融危机和之后走出金融危机的一系列重要经济政策。本来奥巴马在第二任期想让他当美联储主席,因为得罪过很多人,他没当上,但他依然是美国智库的重要人物。中央党校经常跟美国合作召开中美智库论坛,其中必请的一个人就是萨默斯。依照萨默斯的这种观点,这几十年来有多少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到了中国?数据表明,2010年从美国通过贸易转移到中国的二氧化碳有6.7亿吨,从欧盟转移到中国的有5.7亿吨,占中国当年排放量的15%。再举一个例证,从日本运送到中国的大量集装箱装的是什么?是日本的废电子元器件、废纸、废钢、废玻璃。日本在2000年之后实行环境立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他们的根本原则就是把垃圾放到处理成本最低的国家去处理,也就是中国。不仅仅是日本,全世界有大量垃圾都运到了中国,据国外统计,中国每年要处理掉世界56%的垃圾。所以,今年国家环保部专门向WTO严正声明,中国将不再进口国外高污染高危害垃圾。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绿色贸易体系,实现国与国之间自然资本的公平分配。

除了穷人和富人、穷国和富国之间的自然资本要公平分配,对子孙后代的自然资本公平分配也很重要。每年的“双十一”,中国网购都能突破世界纪录,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三个字是买买买,大家都购买了大量东西。现在,全世界消费主义盛行,用法国皇帝路易十五的话讲就是,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也要恣意消耗自然资源。其实,我们要和子孙后代之间建立合理的自然资源分配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平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个最基本的属性。

因此,公平分配自然资本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穷人和富人的关系。人太穷了,没办法,就要破坏一点生态环境;但是,人过于富裕也会浪费自然资源。所以十九大报告高度强调共同富裕。第二,要处理好欠发达区域和发达区域的关系。穷国和富国之间存在自然资本分配不公平的情况,对于我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来说,其实也存在这个情况。怎么处理好这个关系也很重要。之前我在县委书记班讲课的时候,有个县委书记给我讲了一个案例。10年前,他当环保局长的时候关停了一个污染企业,过了几年,这个污染企业老板又来找他。老板说:“你把我的厂关了,我现在跑到上游安徽省去了。我现在产能更大,污染更严重,我在上游,对下游危害更大。”这个县委书记只能苦笑,因为环保是属地管理,他对那个老板一点也没办法。这样又过了几年,这个污染企业老板又来找这个县委书记:“哎呀,不行啊。现在安徽也搞环保,把我的企业也关了,我怎么办?我跑新疆去了,我通了一根几千米长的管子,把污染物排到沙漠中去,查都查不到。”从这里可以看到,我国欠发达区域和发达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本分配也存在着不公平。当然,我们最近在搞中央环保督察,环保力度越来越大,正在查处一大批这种污染转移案件。第三,要处理好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关系。美国阿拉斯加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该州盛产石油,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和特朗普总统会见的时候,中美签订了大量的能源合同,其中包括中国从阿拉斯加州进口石油。阿拉斯加州开采石油,每年都要把一部分石油收益留下来存为信托基金,作为留给子孙后代的自然资本。他们的考虑是:石油开采完就没了,子孙后代怎么办?我们也一直强调,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净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改善区域之间的污染转移问题;还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对穷困人口、贫困地区,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使他们的自然资本在市场上得到变现和大量增值,这也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有效配置: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我们要实现自然资本的有效配置,就要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我们知道,资源都具有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包括竞争性和排他性两方面。什么叫竞争性?就是这个资源你用了,别人不能用。什么叫排他性?就是指这个资源如果归你所有,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别人就不能使用。比如自行车,你骑了这辆自行车,别人就没法骑它了,你占有了这个资源,这就是资源的竞争性。如果自行车是你买下来的,归你所有,你买一把锁把车锁起来,只要社会治安良好,别人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不能骑走它,这就是资源的排他性;而你买的这把自行车锁,代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产权。但是大量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产权不明晰,这些资源的排他性还不明确。

我国宪法第九条规定:“矿产、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这说明我国大量的自然资源都是属于全民共有或集体所有。我国改革开放40年、建国近70年来,只有矿产资源的产权大致是明确的,其他大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产权是不明确的。从十八届三中全会起,党中央一直强调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确定产权主体,创新产权实现形式,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公平分享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这一点,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我国将怎样具体来管理和有效配置自然资本呢?自然资本根据稀缺性的不同,可以分为资源性产品、可再生能源、生态产品、可再生生物资源、废弃物吸收能力这几大类。下面我结合十九大报告,对每一类自然资源的管理方式进行简要论述。

第一,资源性产品。

资源性产品是指这类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这一代人用完了,下一代人就没有了。资源性产品包括水、土地、矿产、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等。大家可能会纳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怎么属于资源性产品?因为现在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大量的水是深层地下水,这些水是不可再生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用的大量的深层地下水,其实和石油、天然气、煤炭类似,是在较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对于我们短期的人类来说,就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水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跟安全相关的重要产品,它的稀缺性越来越大。美国情报委员会曾经有报告,水安全问题有可能成为今后几十年很多国家政权颠覆的一个重要方面,控制水资源,就可以控制某些国家国计民生命脉。有纪录片报道,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原来有很多毒贩,随着近几年该国水危机越来越严重,毒贩纷纷转行贩水,因为贩水的利润比贩毒还要高,足见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稀缺资源。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人均使用量和世界水平差不多。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占有量更少,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而人均使用量也和世界水平差不多。因此,对于我国来说,我们迫切需要知道如何有效配置这些资源性产品。

这些资源性产品是稀缺的,有竞争性也有排他性。它们有稀缺性,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定价,这也是我们现在已经在做的事情。但是在大量资源性产品的开采、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是会产生环境污染的,比如开煤矿会对周边产生环境污染。这些污染,经济学叫做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就需要政府给一个合理定价,把它们加到总的产品价格中。我们还要考虑到这些资源用完了,子孙后代就没了,就要界定后代的产权,政府要给后代定一个价钱,就像美国阿拉斯加州把一部分石油开采的收益留给下一代人一样。只有把资源稀缺市场定价、外部性政府定价和后代产权政府定价三部分价格加起来,才是资源性产品配置的真正合理价格。相关改革工作我们现在一直在做,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合理反映资源性产品总体价格,用价格方式推动全社会全面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

第二,可再生的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像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等等。它的特点是没有竞争性,没有排他性,比如太阳能,并不是我占了别人就不能用了,所以在市场上是没有办法配置的,因为它们的资源价格是零。但是,使用大量可再生能源也需要花成本,比如建风力电站,买风电机组需要花钱,占用土地需要花钱,运行维护也都是有成本的。再生资源的价格就是它的利用成本。现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价格还比较高,跟使用煤炭、天然气和石油有价格差距,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合理补贴,让可再生能源的价格降下来一点,达到合理的社会接收程度,让可再生能源能够得到更好推广。

发达国家对于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新能源高度重视。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 新能源 + 互联网”。在德国农村,很多人家屋顶都铺设了光伏板,通过光伏发电,很多地方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甚至还可以输送到电网上去。奥巴马任美国总统时说:“不能坐等中国在新能源领域追赶上美国。”对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发起打击。于是,前几年中国光伏产业在欧洲和美国遭遇“双反”——反倾销、反补贴的双重打压,大量光伏企业倒闭。当然,我国光伏企业自身也有问题,但是也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战略。原来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原材料从国外进口,生产出来的大量光伏产品出口国外。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光伏发电设备市场已经进入了饱和阶段。它们发现,如果不打击中国光伏产业,中国自身就会大量使用这些光伏设备。通过国际贸易手段打击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这就是它们的一个大战略。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十九大报告专门强调要壮大我国的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原来我们经常讲的是能源的转型、升级,而这里讲的是革命。革命就要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变化、转变。

第三,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优美的风景,等等。生态产品也是没有竞争性、排他性的,所以没有价格,需要政府合理的货币化估值来确定它们的价格。

举几个例子。浙江湖州有个莫干山,山高两三百米,相比于新疆、云南、内蒙古等地的风景名胜来说,真是小巫见大巫。2010年前后,有个南非小伙子在当地山脚下承包了一块地,建了一些小宾馆,像我们很多地方搞的农家乐。但是,这是外国小伙子弄的,所以当地人叫“洋家乐”,他叫作“裸心谷”。那里盖了几个小木屋,里面陈设简单,就一张木床、几个木头桌子,最有特色的是在屋顶上做了一个大浴缸,你可以在里面一边泡澡一边看外面风景,但是外面人看不到你。就这么一间房间,即使你提前三到五个月,花三到五千块钱,也还不一定能够租得到。据当地政府介绍,就这么一张床,一年给当地政府提供的税收是十万,即一天一张床的税收是三百块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生态产品的合理定价和大量增值。这几年浙江省大量治理养猪产业。浙江桐庐有人发现猪圈还是挺有特色的,就产生了一个很好的创意:在很原始的猪圈里,直接放上几张桌子,把猪圈改成咖啡厅。现在这种猪圈咖啡厅生意非常火爆,是当地的重要旅游景点。可见很多生态环境经过改造之后都可以增值,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地对它们进行估值。我们去湖北调研,一个工艺大师把毛竹做成工艺品,刻上他们工作室的章,一个工艺品可以卖两千多块钱。现在大家都很关心雾霾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于是很多地方开始售卖当地的新鲜空气,比如浙江临安。

在合理定价的基础上,生态产品都可以有效增值,成为商品。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第四,可再生生物资源。

可再生资源是指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森林和野生動物。约一万年前,地球森林面积是62亿公顷,覆盖了一半的陆地面积。现在地球森林面积缩减到28亿公顷,而且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积达1450万公顷。如果持续下去,190年后,整个地球就会成为不毛之地。工业革命之后,有大量的物种灭绝了,这种速度比正常速率高1000倍。由于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主要受自然增长规律的制约,所以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主要是通过合理调控资源使用率,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在市场和政府的框架下,要运用可再生资源的竞争性和潜在排他性,由政府确定产权,由市场形成价格。

这个工作我们政府也正在做,比如大量确定林业产权。习近平总书记原来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上山,林权也要确权。现在这些都做到了。在林权确权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进建立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我们现在对林业的生态补偿还比较少,一亩地才几十块钱,对于老百姓来说这点收益太少了,因为砍一棵树所挣的钱多多了。所以,我们下一步最关键的工作是建立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创新产权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植树造林。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要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

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要注意运用市场化手段,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虽然各个国家出台了很多方法,但野生动物有市场需求,很难从根本上制止这种买卖。但是很多地方野生动物保护得很好,出现了野生动物增多的情况。在一个合理的生态系统里,每一种动物都有一个合理的量。比如新疆和西藏保护野生动物不错,某些野生动物多了之后,开始超过生态系统容量,野生动物找不到吃的了,就去侵扰当地村庄。政府也要控制它们的量,但是政府要派人去打死这些野生动物成本很高,这就可以引入市场化的机制。2016年奥斯卡金像奖电影《荒野猎人》就讲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美国北部密歇根州贴近加拿大,当地有很多猎人,他们世世代代以打猎为生,打死一头黑熊就能证明自己具有作为猎人的最大能力。所以当地黑熊越来越少,政府开始保护黑熊,但还是有很多的黑熊偷猎者,而政府抓偷猎者需要花很大成本,面临很大矛盾。于是政府把这些猎人叫来,把政府每年要打死的黑熊数量公布出来,作为狩猎权拍卖给这些猎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三赢”的局面:第一,政府不再需要花钱雇人去打黑熊了,可以由获得狩猎权的人去打;第二,政府也不用去抓偷猎的猎人了,这些猎人可以合法地去捕猎黑熊;第三,通过拍卖,猎人掏钱购买狩猎权,政府财政就有更多的钱用以保护黑熊。从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第五,废弃物吸收能力。

大自然有自我净化能力,生态环境有废弃物吸收能力,但容量是有限的。我们很多人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河流很干净,倒点垃圾、脏水,它可以自我净化。但是后来污染物排放多了,超过大自然自我净化能力,小河就脏了、臭了。因此大自然环境容量是有竞争性和潜在排他性的,你排多了,别人就多排不了甚至排不了。因此应该由政府确定排污的产权。现在各地已经开展了很多这方面工作。有的地方做的是排污权,还有的地方试点了碳排放权,如从2011年起,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以及广东、湖北七地进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这些地方试点中,建立了相应的交易市场,以确定相应废弃物吸收能力的配置价格。

下面我们看看废弃物吸收能力配置价格的具体流程,即摸家底、定产权、找大户、分配额、做交易。摸家底,就是要搞明白当地到底能够排放多少污染物,当地还有多少可排放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家底摸清楚了,确定了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规模,就可以把它划分成一块一块的产权。这里一般有一个方法,叫做“找大户”,就是找排放的大户,将排放权分配给他们。当然大家肯定要问:为什么他们排污多还要分配给他们?第一,他们首先要做到达标排放;第二,我们现在分配给每个老百姓也可以,但是这样做成本很高,所以一般分配给大的排污企业。当然,最合理的做法是把排污权拍卖给这些大企业,哪个企业出价高,就把这个排放权分配给它。由于我们现在刚刚推进这项工作,为了简单易行,有些排放权还是可以免费分配下去,或者以较低价格分配下去。排放权分配下去之后就可以做交易。做交易是什么呢?就是由于每个企业的减排成本不一样,减排成本比较高的企业就会把它的排放权卖给减排成本比较低的企业,从而双方都能通过这个交易受益。这样就形成了市场交易机制,而且政府也满意。因此,市场可以使各方都获益,政府要完善制度规则,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和市场机制。

2017年我国已经全面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我们看看有关碳排放权交易数据。第一组数据:36亿欧元和216亿人民币。2013年欧盟碳排放权拍卖体系拍卖总收入为36亿欧元,我国政府所收企业排污费总收入为216亿人民币。2013年36亿欧元相当于300多亿人民币。欧盟利用市场机制,仅在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上的收入就超过了我们所有污染物排放控制的收入,这证明市场手段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好很多。第二组数据:13亿人民币和500亿美元。2015年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以及湖北、广东七地碳排放权交易总额为13亿人民币,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额则达到500亿美元。第三组数据:600亿-4000亿人民币和1000亿人民币。据国家发改委评估,如果全国铺开建立碳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达到600亿到4000亿人民币的规模,虽然与世界碳市场规模有差距,但是发展是非常迅速的。2016年前任环保部长陈吉宁在两会答记者问,有记者问我国环保每年需要新增多少投资。陈部长回答说需要1000亿人民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在全国推广之后,一年所实现收入就完全可以弥补全国每年新增环保投入。

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绿色金融。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我们现在逐步建立的绿色金融机制。2017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国务院六部委选了几个地方做绿色金融试点,每个试点都把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做成金融产品,将发展绿色金融产品作为重要的努力方向。什么时候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真正深入到老百姓心中?就要看老百姓腰包里放入的是不是很多的绿色金融产品,是不是通过自然资本的增值,使每个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使每个老百姓获得切切实实的收益。这个时候,国家不用做任何宣传,每个老百姓就会树立起非常完善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德国农村区域现在成为了全世界最富裕的第二大区域,仅次于英国伦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了农村自然资本的大量增值。我们也有这个重要想法。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引导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业生产设备設施、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等都可以进行市场交易。这样就可以使农村更加富裕起来,更好地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当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像德国那样做到乡村比城市更美好。

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无论是个人做事,还是政府执政、企业管理,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

根据中国干部学习网录音报告整理

责任编辑:詹灿辉 富裕

作者:郭兆晖

第三篇: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摘要: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国家相关法律的保护之下对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生物物种以及自然遗迹进行保护的区域。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约,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平稳发展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对于生态平衡和稀缺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观念认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加强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规划,寻求环境保护的各种相关的措施和方法,对于四川省地区的环境发展以及生态的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和规划;生态环境

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处在四川省的凉山州东南部地区的金阳县,地理位置属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百草坡自然保护区主要是对野生动植物类型进行保护的区域,在不断发展中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百草坡地区的环境和动植物的保护也为更多的人所关注。本文分析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就解决的方法提出建议。

“四川省省级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235平方公里,北部主峰狮子山海拔最高达4076.5米,最低处金阳河与尼依达河交汇处海拔1350米。百草坡这一个区域内,有着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繁衍的气候、海拔和温度等。整个区域之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因地处长江中上游地区,水资源十分充足。据统计,在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域之内树木有300多种,草本植物有800多种,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等都有200~300多种,因此更需要引起重视,不断提高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划。

1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在当下受到高度重视,对于百草坡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近年来通过四川省地方政府和相关工部门的努力,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完善。例如对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持以及该区域内生态的平衡发展等都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1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低下

四川省金阳县属于我国发展较慢的地区,在发展中资金和技术都比较缺乏,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当中资金等投入明显不足。使得保护区内无法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也无法去吸引和利用更多专业性的人才,一些在职的工作人员对于树木、物种和动物保护的常识严重缺乏,导致在管理当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1.2自然保护区内人与自然矛盾突出

金阳县属于一个不发达的县,当地的人们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等都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金阳县地区人们经济的收入来源很大一部分是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所获得的,因此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必然会使得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难以进行,该地区环境和动植物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3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缺乏

自然资源保护中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够强,尽管近年来自然资源保护的责任和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还缺乏更大的积极性。人们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观念意识认识不足,也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在这当中存在的巨大作用和意义,同时地方政府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对于保护区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够有效的解决,缺乏主人翁意识以及要保护自然环境的决心。

2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管理方式

2.1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宣传和教育

对于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和条件,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相关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地利用政府职能发挥最大的宣传效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使人们认识到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性。

2.2投入充足的资金,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管理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中也应该积极地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强对区域内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护区管理工作,加强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对于病虫害通过相关的科学技术进行遏制和防范。

2.3重视法律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对于各种破坏植被、杀害野生动物等的行为要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处罚,完善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1998年设立了森林派出所)加强对于恶意或者非法破坏森林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遏制在保护区内乱砍滥伐、采矿、打猎或者挖药等行为。

3结语

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存在着的诸多问题,需要四川省政府的强制力和感染力,需要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热心,需要当地群众足够的重视,共同为百草坡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彭贵平.上海辰山植物园植物系统园分类系统的选择与植物配置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27).

[2]李春娇,董丽.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广东园林,2007,(02).

作者简介:杨拉里,大专学历,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护管理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自然保护区管理。

作者:杨拉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艺术绘画论文范文下一篇:护士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