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研究论文

2022-05-07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心理压力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易导致其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与失衡。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包括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压力感、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等内容,对其的回顾能为日后研究指明方向。

心理压力研究论文 篇1:

中国军人心理压力研究及展望

摘要:军人心理压力对军事作业绩效和军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各国军事心理学研究最活跃的焦点方向之一。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很多特定的压力源。心理压力过大将严重影响到军人的身心健康,降低部队战斗力。国内外对不同军兵种、不同军事环境和不同军事行动中的压力源如何影响军人身心健康和军事作业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对我国不同军人群体进行心理压力源、心理压力、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认为心理压力的产生与个体认知评价有关,其始基是压力源。军人的压力通常来自军事环境和军事行动两个方面。且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军人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对于军人心理压力的调适,应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而对于军人个体来说,提升个人能力、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准确地自我定位、自我调节等方法能够提高抗压力的能力。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统一的调查标准、创新研究方法和完善其内容。

关键词:军人;心理压力

紧张的军营生活、严格的纪律、艰苦的训练及社会的影响等因素,都会使军人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部分军人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异常,从而影响任务的完成、降低部队战斗力。有文献[1]报道,约60%军人感受到了明显的职业压力,约52%军人感受到职业压力可导致精神痛苦,约42%军人可由职业压力导致精神疾病。美军一项研究表明即使在和平时期,与普通人群相比军人也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军人中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人占26%,认为是过多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了情绪障碍的占15%,而其中患了严重心理疾患高达8%。[2]对于我军军人来说,他们面临着未来高技术战争形势下部队要“打得赢”,以及要实施严格的管理、严格训练,还要随时应对急难险重任务、演习和特殊的人际关系等。特别是在战争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今,随时要做好打赢一场现代化战争的形势下,军队人员的压力之大则显而易见。

沃尔特·坎农[3]最早将压力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1956年,塞利等[4]通过科学方法验证压力,近年来,研究者认为压力是由各种刺激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动态过程,个体的认知归因、情感特性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引起生理、心理或行为的变化。军人在平时和战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5-7],容易引起生理、心理、行为的消极反应,表现出抑郁、敌对、强迫、偏执、焦虑等[8],或者对多功能脑区和神经递质产生影响[9]以及免疫功能抑制[10],是造成部队非战斗减员和潜在战斗力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我国军事心理学工作者,采用质性和量性研究方法,针对我国不同军人群体进行心理压力源、心理压力和心理干预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就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我国军人心理压力源

心理压力的产生虽然与个体认知评价有关,但其始基是压力源。军人的压力源是指引起军人身心失衡的所有刺激因素,通常包括军事环境和军事行动两个方面[11]。军事环境中的压力源包括:特殊环境的压力源(如高海拔、严寒和酷暑等自然环境,噪声、有毒物质等人工环境[12])、军事训练环境的压力源、军事日常工作生活环境的压力源。军事行动中的压力源,指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压力源。我国军队的性质决定了军人成为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的主力,产生的压力反应直接影响作业效能,其主要的压力源是:生命安全受威胁、高强度的封闭训练、疲劳、睡眠剥夺等[12]。

2我国军人的心理压力水平

心理压力是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外部环境对自身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是一个由主观压力感受、客观压力源、压力反应组成的综合性概念[10-11]。通常采用心理健康状况来评价军人心理压力水平。中国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这是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13-14]。我国地域广,不同地域的军人心理健康也有很大不同。冯正直、戴琴[15]为深入探讨我国军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样本量为56164人的77篇研究进行元分析,得出地域、人员类别以及应激水平等因素对军人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中国军人整体情况差[16-17]。研究说明我军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不同,由关注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逐渐转向社会环境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不同军兵种而言,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就我军的总体情况来说,陆军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低于海军和空军,这是多个研究者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18-19]。甘丽英[20]对我军抑郁情况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军种抑郁的发生率从高至低分别为,陆军、海军、空军、武警。这一结论与多个研究者的结论一致。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兵种差异上研究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调查的样本所处的环境不同、采取的测量方式不同。女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比男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这是很多研究者对我军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21]。這是我军心理健康的性别特点。甘丽英[20]对我军抑郁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男性军人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军人。不管是单一心理问题还是整体抽样情况都应证了王焕林等[19]研究者通过对军人个性特征的调查得出女性情绪稳定度较男性好的观点。随着对压力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针对军人群体编制了具有军人特色的职业压力量表,张梁,张理义等[22]人采用中国军人职业压力量表随机整群抽取军人2163例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在职业压力总分和各因子分上,武警军人都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陆军军人。邢亚楠,杨冠华等[23]人采用中国军人职业压力量表对驻京某部233人进行测评,结果显示该部士兵职业压力测评结果与中国军人职业压力量表士兵常模[22]比较,该部士兵军人职业压力量表各因子分均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中国军人职业压力量表士兵常模。以上研究表明中国军人职业压力有明显的地域和军兵种的差异。

3 我国军人心理压力的调适方法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Social Support System),是个人在自己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直接的促进作用,能够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消除心理疾患。因而了解军人的社会支持情况并建立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有效降低军人心理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的有效措施。

对于军人个体来说:(1)提升个人能力。这是舒缓压力、维持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2)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应激反应水平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良好的应对方式能改变个体的主观认识有利于提高个体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改善情绪。(3)准确地自我定位。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从而壮大内心的力量。(4)自我调节。例如:转移注意力,培养业余爱好,保证充足的睡眠等方式,积极地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保持乐观的心态。

4 小结与展望

军人心理压力的研究需统一标准。需进一步明确军人心理压力的判定标准。目前,压力的定义并不统一。压力模型的不同,导致其倾向性明显。心理压力的判定标准尚不统一,对军人心理压力各个发展阶段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难以进行正确的干预。今后的研究应明确各个阶段的判定标准,以便提供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应在借鉴以往各量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探讨心理压力相关因素在我国军人中的影响,并进一步挖掘影响我国军人心理压力的深层因素。

对于军人心理压力的研究方法及内容需完善创新。目前军人心理压力研究基本上更多倾向于刺激-反应理论模型。研究者们在环境因素,以及刺激反应表现方面都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中介变量(如认知、人格、社会支持等)以及个体对压力的评价作用及其过程的研究结果较少。这也是进一步对军人心理压力研究的方向之一。探索军人心理压力的纵向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军人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过去的研究大多是横断面研究,而军人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量、学历及外部环境等等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改变,这样研究结果难免存在不足。采用纵向研究方法,可以对影响军人心理压力的各因素进行长期跟踪。心理压力目前的研究倾向负性状态的研究,然而更多心理学者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这种观点出发,更多的去研究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使压力的程度能够与其心智相协调,寻求适当压力来提高工作效率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春霞,过伟,郭健等.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官兵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4(9):1090-1092.

[2]姚高峰,张理义.军人职业压力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D].江苏:中江苏大学,2008:4.

[3]Cannon W B.Thebusinesss man and hishealth[J].Th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32:98

[4] Selye H,Ogilvie H S.The stress of life[M].New York: McGraw-Hill,1956:25.

[5]佟洋,王家同,杨业兵等.士兵认知评价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29(14):1340.

[6]杨国愉,冯正直,任辉等.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特点及相关因素[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22(2):25.

[7]肖蓉,张小远.外军军人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 17(11) :788.

[8]杨叶芃,王晓慧.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7, 25(6) :445.

[9] Mora F. Stress,neurotransmitters,corticosterone and body-brain integration[J].Brain Research,2012, 1476:71.

[10]謝川,周奇志,谢昊麟等.心理应激与免疫[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0,32(1) :33.

[11]刘耘,冯正直,甘丽英.军人心理压力源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31(2):92-95.

[12]王登高,冯正直.军事心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15.

[13] Anda RF. The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developmen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7, (58): 145-173.

[14] Phillip L. Rice. Stress and Health[M]. Wadsworth: Wadsworth Publishing,1998:4-11.

[15]庄江能.新时期青年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调适[J].西南军医,2007,17(2):91-92.

[16]陈元旺,李秀珍.新兵11387例心理健康水平测评与分析[J].人民军医,2013,56(6):624-625.

[17]冯正直,戴琴.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2008,40(3):358-367.

[18]王雅西,彭顺舟.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人民军医,2008,51(8):492-493.

[19]王焕林,孙剑.我国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1):38-40.

[20]甘丽英.中国军人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横断面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21]冯正直,苗丹民.中国军人心理健康标准指标研讨会[C].中国威海,2014-7-29.

[22]张梁,张理义,许鹏等.军人职业压力与躯体化相关性研究[J].人民军医,2013,56( 8) :864-866

[23]邢亚楠,杨冠华,吴蓓等.驻京某部士兵职业压力状况调查与分析[J].人民军医,2018,61( 5) :388-389

作者:马瑞 张志群

心理压力研究论文 篇2:

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回顾与展望

摘 要: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易导致其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与失衡。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包括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压力感、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等内容,对其的回顾能为日后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压力类型 应对方式 差异性研究

大学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的象牙塔,莘莘学子经过多年努力,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院校。很多人以为从此一帆风顺,殊不知,进入大学校门才是一切困难的开始。大学生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学习压力,又有生活压力,更有就业压力等。刚进入大学时,很多学生离开父母的关心呵护,生活不能自理,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有的学生之前没有住校的经验,不知道与同学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时该如何相处,产生心理困惑。到了大二、大三,由于课业很紧张,为了毕业赶紧攒学分,又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到了大四,好不容易紧张的课程学习结束了,紧接着面临的就是就业,很多学生听闻如今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于是产生极大的压力,整日惶惶不安,甚至夜不能寐。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类型的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多数学者认为排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类型首位的是就业及前途的压力。这与之前调查结果大相径庭。90年代前,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于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以前高中生的生活非常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注重与同学的相处。很多高中学校不安排学生住校,又没有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同学之间的交往很少。到了大学,住进了宿舍,要与同学朝夕相处,才发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习惯的不同让来自天南地北的大学生很不适应。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如Rawson,Heins等人认为,学生的压力与成绩及学业期望等有关。而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对我国大学生造成巨大压力的首要因素是就业及个人前途。如王成义、樊富珉、王富荣、茅默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就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最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很多用人单位倾向招聘有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往往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再加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逐年增多,远远超过市场需求。而有的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不甘于平凡的岗位,于是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压力与日俱增。而李虹、伍妞、车博文、梁宝勇和张淑熙、杨文杰等诸多学者认为,对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压力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因为学业与毕业和就业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不仅要通过课程学习学到基础的知识,还要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因为初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使他们中很多人只知做题考试,动手能力相当缺乏。到了大学阶段,实践课程的增多使他们无所适从,压力油然而生。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如朱逢九、张林等学者认为,生活压力和人际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今校园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很多都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压力主要表现在喜欢独处、遇事爱钻牛角尖等方面。总的来说,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生活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

二、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

樊富珉、李伟、刘春燕、李文权、杨俊茹和张磊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面对压力的态度是积极的,多是自行解决,通过参加活动,找朋友聊天、运动、看书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少数学者认为,对于心理压力,大学生多采用消极方式。如刘杰关于大学生面临压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大学生面临压力时,应对方式是消极的、不成熟的,等待别人的帮助。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研究

1.性别差异比较。李虹、徐长江、车文博、张林等学者的研究指出:男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总体高于女大学生。李志德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男大学生的异性交往压力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2.年级差异比较。学者李虹认为:二年级学生压力最大,然后是三年级,一年级学生压力最小;车文博等学者指出:二、三年级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一、四年级;程葵学者指出,一年级大学生压力最大,是学习环境和方法改变、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王富荣和龚惠香指出:大学生心理压力随年级递增,三年级最大。吴庆对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做了深入研究,这时期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考研、恋爱、离别等,心理压力较大。

3.生源地差异比较。郭楠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村生源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城市生源地的大学生,这是由于前者在经济条件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普遍不及后者,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其他压力产生。车文博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个人压力感和社会环境压力感方面,乡村学生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在家庭条件和求职择业方面,乡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显著大于城市大学生。

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比较。总体上说,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大于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这可能是由父母期望、教育资源、经济条件等因素造成的。陈川、陈勃等学者指出: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总体压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大于后者。张林、车文博等学者指出:非独生子女的压力显著大于独生子女;在社会环境压力上非独生子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个人自身压力上二者无显著差异;在家庭压力、择业压力、学校压力和学业压力方面,非独生子女的总体心理压力显著大于独生子女。

四、问题与展望

今后我们研究时要注意对象选择的丰富性;在研究内容上将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在研究视角上要采用更广阔的视角,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注重对个体发展变化特点的研究,注重结合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目前很多学者忽视对个体发展变化的特点研究,很少考虑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也很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压力应对方式。所以我们今后应注重对个体发展变化特点的研究,多考虑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减轻压力的方式,真正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

[2]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11.

[3]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399.

[4]伍妞,张小山.当代大学生现实压力的因素分析[J].重庆工业学院院报,2005(11):124.

[5]车文博,张林,黎兵,等.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5):388.

[6]李虹.大学校园压力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116.

[7]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43.

[8]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0(6):43.

[9]张建卫,李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9.

[10]吴海月.高职新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考试周刊.

[11]王道阳.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4(6):46.

[12]车文博,张林,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基本特点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3):6.

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2012-2013年度一般项目。

作者:谭邦柱 扶长青

心理压力研究论文 篇3:

高校荣誉学院学生心理压力研究

摘  要:荣誉学院是贯彻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而产生的新型模式。荣誉学院的学生,也被认为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领袖型人才。在全社会都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背景下,研究荣誉学院学生的心理压力,找出压力来源,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荣誉学院学生健康生活,使其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为例,通过访谈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问卷对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2014级、2015级、2016级共311位学生心理压力现状进行调查,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98份。采用SPSS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强化培养学院学生心理压力受到专业、年级、性别等影响,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寻出影响强化培养学院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分析提出缓解学生压力的相应对策,这将对国内荣誉学院及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荣誉学院;心理压力;研究

一、概述

(一)榮誉学院

一般意义上的荣誉教育是指一种为最好的学生带来诸如小班化和更高水平智力挑战等等好处的教育方式。[1]荣誉教育的组织模式形式多样,有荣誉项目(Honor Program)、荣誉学院(Honor College)、一年级新生研讨班项目(Fresh-man Seminar Program)、荣誉与实验学院(Honor and Experimental College)等。[2]

我国荣誉学院的缘起主要追溯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先后成立荣誉学院,荣誉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3]

目前,从我国诸多荣誉学院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主要包括以下共同点:一是实施分阶段贯通式培养机制;二是实行全程导师制、国际化、个性化和小班化教学;三是强调学科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四是普遍制定有多样化的选拔标准和选拔、淘汰机制。五是重视课程建设,尊重学生选择。[4]

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以下简称强化院)以“志存高远 追求卓越”为院训,参考国内一流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理念为引领,按照“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培养,研究型教学,国际化发展”的模式,强化精英教育,突出学科交叉,致力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学科基础宽厚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竞争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创业兴业、公共服务三大领域的领袖型人才。

(二)心理压力

压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著名内分泌专家汉斯·薛利(Hans Selye)提出的,他被称为压力之父。薛利认为,压力就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应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国内将压力(Stress) 译为应激,通常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指环境中存在的导致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刺激;第二种是指个体对刺激的紧张性反应;第三种是指由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目前,心理学上对压力的解释多数指第三种,即压力是指由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通常压力也被称为心理压力(Psychological Stress)。[5]

(三)国内荣誉学院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 国内荣誉学院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荣誉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对比国内外荣誉学院的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思路与理念、培养的模式与路径等方面,探讨当前国内各高校荣誉学院在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优势与缺点,为今后荣誉学院的进一步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对荣誉学院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综合素质测评分析与改进等方面,旨在为荣誉学院如何进一步改进教育环境,优化评价方法,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培养提出指导性意见与建议。这也是荣誉学院进一步科学发展的具体手段之一,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的专家学者还未对荣誉学院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2. 国内荣誉學院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意义

心理压力是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也格外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现在各大高校也都设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以及心理协会等组织。荣誉学院有别于其他普通学院。作为荣誉学院的学生,接受着先进的教学理念,享受着优质的教学资源,体验着丰富的实践活动,拥有着完善的生活服务。[6]他们在接受有强烈优越感的荣誉教育之初,便被父母、老师寄予厚望,被周围人称之为“精英”,和一群同样优秀的人一起生活学习。但是,荣誉伴随着压力,对崇高理想的坚定夹杂着被低俗目标的干扰,曾经被称为优秀的人,也许贪图安逸,停留在舒适区;也许不再优秀,在群星当中变得黯然失色;也许转为自卑,放弃自己……他们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们又能如何来应对这些压力、干扰?

笔者认为,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引起学校、社会关注,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积极干预,从而有效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形成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科学的心理压力控制体系,减少学生因不良心理等因素的困扰,专心投入到各项课程、活动中去,身心健康的成人成才,全面发展。从而为确保完成荣誉学院培养目标提供具体操作方法的参考。

二、方法

(一)被试

本次调研由强化院2014级至2016级三个年级的学生组织参加,共311人。其中有效问卷人数为298人,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二)过程

首先对强化院的10名学生进行访谈,根据其反馈的基本情况制定问卷的基本信息,随后在学生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在强化院2014级至2016级的学生中发放心理调查问卷并回收。

(三)问卷

SCL-90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适用于16周岁以上人群,共有90个题项,分为9个分量表,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SCL-90量表对心理症状具有一定的区分能力,并能在数值上反映其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研究信度。

(四)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0.0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三、结果

(一)强化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本文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并运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了强化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

与前人通过元分析得到的常模数据比较,强化院的学生在所有因子上的平均得分均接近常模标准。但是,相较于其他因子,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这五个因子上,学生间个体差异较大,显示了不同专业个体所面临的压力。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态系统理论“四系统观”中对微观系统的阐释,即主要是指个体亲身接触和参加其中并产生体验的, 与之有着直接而紧密联系的环境。[7]学校是个体发展环境系统中的微观系统之一,是大学生直接面对或接触的环境,它在个体的发展中起到过滤器的作用。

由于在与全校学院的比较中,一致认为强化院的学生学习能力强、素质高,对他们抱有较高的学习和科研期待,学校领导及老师也以一定的高标准来制定要求,因此相对面临更多外界的压力来源,与个体对自我的要求相互作用,提升了压力的强度。同时,个体调节压力的能力差异大,因此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需要运用不同的干预方式。

毫无疑问,大学生同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无论是不同专业就业的竞争压力,还是升学考研的压力,都会使得大学生出现不同症状的外显表现。

具体而言,强化院学生的压力首先来自学业,在所有研究的样本中,强化院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最大。笔者通过了解,强化院课程安排紧凑,且难度较大。同时因课程设置的原因,时常会出现跨越年级选课、自学部分课程等特殊情况。这给在高考模式下一板一眼训练出来的学生,提出了很多挑战。

其次,人际关系也是同学们认为对他们影响比较大的压力来源。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大多都是95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被家长视如珍宝,进入大学这个集体,有些同学则不知道该怎么与同学相处,如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班级人际关系问题。而面临压力相对较小的则是家庭。由此可见,当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全力支持的,尽一切可能去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家也永远是孩子的港湾,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理念。而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比较少,毕竟大学生还处在学校这样的象牙塔里面,接触的社会事物也并不是很多。

(二)强化院学生心理压力与专业的关系

通过对强化院所选文理科专业不同的部分同学进行访谈,笔者发现,文科学生面临的压力来源主要是学业方面的论文,背诵,阅读等。如学习法学的同学,需要不断背诵法律条文,他们在整个学期面临的压力都是很大的,因为记忆是有一个遗忘的过程,他们需要不断强化。而由于强化院的课业紧凑等缘故,文科同学还需要不断进行论文的写作、讲座的参与,也给他们增加了心理压力。

而理工科学生则不同,老师上课的教学进度快,教授知识量大。而且多数学科课后会布置作业,作业任务重、要求高。如不提前预习,课后复习,没多久学生已然处于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且,理科学习,如数学的学习,更多的是靠理解而非背诵,因此,理工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不注重平时积累,到了期末考试,面对错综复杂的公式,千变万化的题型,不易取得好成绩。因此,理工科生在期末考试期间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冲击更大。

另外,强化院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文史哲、数理化基础学科的学习,这对于高中未专精历史、哲学、物理、化学等专业或进入大学后主观上认为未来所选专业与之联系不大的学生来说,出现挂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这种情况带来的心理压力也需要得到重视。

(三)强化院学生心理压力与年级的关系

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心理压力来源也是大相径庭。2014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未来的发展,对国内读研、出国读研还是直接就业的选择。2015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学业,是否会挂科、考试成绩等等。2016级学生首先是因没有集中住宿,仍与选拔前原专业学院学生住在一起带来的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的问题,兼有学业压力。学业压力主要来自于2016级省外学生,这部分学生担心自己与江苏省的学生在学习基础上存在差距,信心不足。总体而言,各年级最关注的多数为眼前亟需解决的困境和难题。

(四)强化院学生心理压力与性别的关系

调查发现,男女生的心理压力来源也有不同。男生主要集中在学业、生活等方面。主要体现在认为自己与女生相比,学习积极性不强,专注力不够,综合测评名次落后;生活中通过手机游戏缓解焦虑,但又会控制不住自己沉迷其中等较为严重。女生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主要体现在因专业不同,作息习惯差异引起的宿舍矛盾;恋爱问题以及父母高期望带来的压力等较为多数。

四、建议

(一)“组织”保障与“政策”支持相结合

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支撑荣誉学院的运行与发展,确保荣誉教育各环节工作顺利开展,减少因体制机制问题导致的学生优越感缺失,及心理落差带来的负面情绪。例如,由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各专业学院成立荣誉教育委员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阻力。众所周知,荣誉学院除行政人员外,授课教师关系均隶属于各专业学院。所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能完善专项政策,细化专门经费,在吸引优质师资,优化荣誉课程,加大国际交流等方面做精做强,仍然是今后荣誉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英才”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不可否认,荣誉学院的学生也存在好差之分,不能都用最高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学院也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方案并落实到实处。同时,学院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外紧内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打造专属空间,减少学生之间的恶意竞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全方位、全场域的指导学生,既要设立卓越目标,也要考虑客观现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保驾护航。

(三)“综合”评价与“特长”考核相结合

学院应参照学校的综合测评标准,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倡导“德育为先、学业为重”原则,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另外,应当遵循“适才适所、特长考核”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展示才干。例如,学生综合评价不占优的情况下,若在科研竞赛、学术活动、双创项目、志愿服务、组织锻炼等某些领域,取得优异、突出的成果,学院也应认可并大力支持,让学生更有“获得感”、“荣誉感”。

(四)“思想”教育与“心理”指导相结合

学院辅导员应定期通过班会、谈话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会适应,找准定位,不断悦纳自己。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应以心理指导为主渠道,利用开展针对荣誉学院学生的心理讲座、团体辅导、一对一咨询等专业方式,让他们能够掌握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提高调试能力。完善荣誉学生心理电子档案,特别关注学业压力大、生活习惯差、人际交往弱等几类人群,提升对心理问题学生的预见性,避免、减少重大的心理问题发生。

参考文献:

[1]钱再见.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困境与路径——以荣誉教育为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2]沈蓓绯.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0(04).

[3]朱静,李东林.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克拉克荣誉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01).

[4]张清,姚婷.荣誉教育的模式构建与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8(04).

[5]张艳芬.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调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

[6]王冰,李希.高校荣誉学院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36).

[7]车广吉,丁艳辉,徐明.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作者:包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宪法根植心灵论文下一篇:城镇园林绿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