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教材自读课

2022-11-22

第一篇:语文统编教材自读课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恒舒

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试图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读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主要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可以说,它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以下试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对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作简要介绍。

一、为什么要设置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一部分课文被标明为“阅读课文”。1987年版则区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并明确了三者在教学中的不同地位:“讲读课文由教师教读,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阅读。”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延续了这一思路,但只区分教读、自读,不再有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的区分。这样的区分,尽管初衷只是“为了不加重教学负担”(当时一册教材的课文总数是35—40篇,教读、自读各占一半左右),但也确实彰显了编者区分课型、提倡自主学习的意图。新课改以来,则改为精读和略读的区分,不独人教版教材如此,苏教版、语文版等也都区分出了略读课文。这就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均将精读、略读作为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再拿来作为课型的名称,难免造成概念指称上的混乱。更重要的是,精读和略读对于课型的定位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所有课文都采取以精读精讲为主的办法,只是精读课文用的课时多,略读课文用的课时少而已;甚至有的学校或地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干脆“砍掉”几篇“不重要”的课文,其余一律巨细靡遗地精讲。为了纠正这种教学偏向,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首先在名称上恢复了“教读”“自读”的提法,明确了两种课型特别是自读课的基本定位——所谓“自读”,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

当然,自读课文的设置并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尽管过去自读课文的设

1 计目的定位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但课前有提示、课后有练习的设计与教读课文差别不大;至于新课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助学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上几乎没有差别,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难以准确地把握两类课文不同的教学特质。为了更好地区分课型,让教师一看教材就能意识到两种课型的差异,教材编者做了大胆的尝试,对两类课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编写体例。

二、自读课文的编写体例

自读课文在体例上与教读课文有着显著的差别: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而代之以旁批和阅读提示。这种编写体例是为自读课的课型服务的:不设指向明确而具体的预习和课后习题,是为了避免教师根据教材设定好的要点和路径去精讲,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间;而设置旁批和阅读提示,则是为了提供一些“抓手”,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抓手”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下就以七年级上册的自读课文为例谈谈旁批和自读提示的设计意图。

1.旁批

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力避结论的直接呈现,强调启发性和引导性。这些旁批从呈现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点评式的,针对课文内容的关键之处、写作技法、文笔精华等精要点评。针对内容关键之处的如:

启示真理,给“我”以爱——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再塑生命的人》)

问题的提出来自细致的观察。 (《动物笑谈》)

针对写作技法的如:

开篇点题,引起下文。(《雨的四季》)

交代自己身体状况不佳,埋下伏笔。(《走一步,再走一步》) 针对文笔精华,侧重语言赏析的如:

春雨“洗淋”万物,夏雨却“浇灌”大地,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点。(《雨的四季》)

注意品味文章语言的清新典雅。(《散文诗二首》)

另一类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有的指向文本内容, 2 如:

爸爸出现了。他会怎样帮助“我”脱险呢?(《走一步,再走一步》) “逗笑”“怪诞不经”“疯子”,这位动物观察者会有怎样奇怪的行为?(《动物笑谈》)

有的指向写法或语言特色,如:

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散文诗二首》) “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女娲造人》)

有的指向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如:

这里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不同?(《走一步,再走一步》)

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女娲造人》)

还有的带有拓展延伸的性质,如:

嘲笑“我”已是不对,更不该弃“我”而去。如果你是五个男孩之一,会怎么做?(《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些问题不一定都需要学生回答,有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往下读;还有的则是提示学生,这里有不寻常之处,读到这样的地方可以停下来想一想。

另外,旁批还具有示例的意义。自读课文除了旁批,还留有不少空白,留白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抄笔记或者回答问题,而是希望他们能够仿照教材上的旁批,自己做一些个性化的批注,自主品评、鉴赏文章。虽然七年级下册教材会专门讲“学做批注”,但在之前也不妨做一些初步的尝试。此外,在后续册次中,还会安排一些不设旁批、仅有阅读提示的自读课文,供学生自主批注,这也显示了教材设计的梯度。

2.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位于课文之后,一般是配合单元重点,抓住文本的独到之处进行精要的指导,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比如《雨的四季》的阅读提示:

优美的写景散文常常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美 3 丽,分外灵动。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这四季之雨,让我们亲近雨,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例如: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带给我们全方位的感受。课文中这样的精彩语句还有很多,再找出一些来,朗读并细细体味。

《雨的四季》所在的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其学习重点一是朗读,二是揣摩和品味语言;而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也正在于诗一般的语言。本课的阅读提示正是扣住上述要点来设计的,既点出作品的精妙之处,又提供范例、方法、路径,以辅助学生的自主阅读。

除此之外,阅读提示还会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延伸,引导学生由教材中的单篇课文走向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这也是“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和“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理念的落实。七年级上册的六篇自读课文,五篇的阅读提示中都有关于课外阅读延伸的提示。

可以看到,阅读提示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内容,而且往往有着明确的阅读指向,如感受风格或内容的异同、感受作者的精神、体会作品的趣味等,绝不是“为读而读”。

三、自读课文教学应该处理好三组关系

关于自读课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第一,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自读课姓“自”,应该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讨为主,而教师则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方面,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思考,能够由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的内容尽量不要去讲;另一方面,自读不等于放任自流,要突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包括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设置合理的阅读重点和阅读方向,加强对于阅读方法的过程性指导,等等。

第二,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本套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能力训练 4 重点,而自读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也分别提示了该篇课文局部和整体的要点,教学的实施应该以上述内容为依据。但也要看到,教师面对的学情千差万别,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层次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在以教材为依据、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情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也要允许学生的自主阅读处于不同的层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通过“底”的抬升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三,处理好自读课与教读课的关系。自读课与教读课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承担着不同的教学功能,但二者也是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教读课是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是把教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教读课是展示台,自读课是练兵场。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师在教读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中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比喻、拟人的相关知识,在自读课文《雨的四季》的教学中就可以提示和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巧、知识来品析课文。

自读课文的设计是这套教材的一个亮点,希望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能够体会编者的用意,用好自读课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气象。

——《语文学习》2017年第11期

第二篇:浅谈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自读课

摘 要 语文自读课的教读是一个及难以把握教学内容,我们要做认真的探究,在此,本人就从教读的方法、过程,时间把握,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后检测等方面作个及粗浅的探究。

关键词 方法;自主学习;点拨;检测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学好它,不能不以课内讲读为主,但语文课里还有选学课文(自读课文),对此我想就怎样上好自读课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一、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关键。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课文特别是教读课文为例子着重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语文阅读分析,获得一把“金钥匙”。

1.课文轮廓的勾勒

即抓住课文的整体框架,去枝取干,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让学生从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一般采用列提纲,列图表等方式。

2.重点突破疑难

每一篇自读课文,它都有着课文要点和自读要求,但我们应着重解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即抓住重点,进而突破全篇。也只有抓住重点,才能抓住要害,把握全篇。这是学生自渎课学习的关键。

3.练习追加 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读课文的要求,精心设计一套较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或测试题,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做题目,把理解和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完成自读任务。然后通过教师出示参考答案等方法来检测练习结果,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留给学生充分时间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并非是老师完全不管,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我认为先要给学生做相应的提示,之后再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认真读课文,领会其间的大概意思,并有所感悟。

在了解课文大意后,再让学生做课文复述,同时让其他学生做纠正、补充。接下来就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同时让他们写读书笔记。

三、自主性学习

自读课文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学生自读以后,请同学们指出已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之后再让同学讨论,讨论一定要分成几个小组,并选出组长。在各组讨论后,在总结归纳出不懂的问题,上交老师,以便在师生共主中讨论完成。

然而,在新课程理念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培养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习惯,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在语文自学中,我们要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呢?

第一,所说所想是展开讨论的前提 学生想说、敢说是实施讨论语文的前提,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融洽和谐的答语文氛围,学生才有想说、敢说的心理取向,学生想说,还要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和胆量,作为教师应热爱和关注每个学生,要用爱学生的真挚感情去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第二,培养学生互动

讨论的核心在于互相想说,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不仅能体现思维活动,展示个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四、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不能一言不发,这时,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辅导。同时要和学生进行大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而让学生完全理解课文。

当然,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并不能去充当答案的灌输者,教师只能是充当一个倾听者、聚焦者和刺激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方法的指引者,即黑暗中的“灯塔”。

五、达标检测

虽说自读课,但我们也要进行相应的达标检测,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懂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的步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第一,根据课文重难点,合理制出一份检测试卷,其中要包含基础知识部分,但题目不宜过多。 第二,进行检测。

第三,阅卷。此步骤可以与同学互动,并不一定完全由教师完成。 第四,评卷。

达标检测可以及时准确的检查教学效果,主要是当堂检测。由于当堂检测是在课堂中完成,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及时检查,由于有老师在场监督学生单独完成,检测具有真实性,能准确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进行查漏补缺。

当堂检测起温故知新的作用。由于当堂检测是对刚刚学习知识立即训练,学生在心里上易于接受,还能及时回顾所学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且易于批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减轻老师的负担。

总之,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说较多,但我认为以上的方法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但也只是本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第三篇: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从今秋起,已在全国铺开了。部编语文教科书发出的最强音就是两个字“读书”!何以见得呢?我们先看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是怎么说的:

温儒敏说:“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几乎每一课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温儒敏坦言: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他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这就是要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温儒敏曾经说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但现实情况是,中小学生就读年级越高读书情况却越糟糕。为什么现有的语文教学不能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温儒敏认为: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很多老师怕不能完成教学计划,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

日常语文教学中,精读和略读课怎么区分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温儒敏讲: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有讲究。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了加大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此外,“部编本”语文教材更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增加了一些分量。希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从温儒敏教授的谈话可以看出:目前,自读课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混淆”,与教读课文没有区分开,用一样的教法教两种课型,用一样的要求学两种课文。这在我们的课堂上,甚至各类竞教课、示范课、名家课上都能找到很多例证。当然,自读课的教学问题远不只这一个。我们也还有部分老师大胆的放手,充分下放学习的权利,对自读课文的处理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记记生字词,说说主要内容,或者干脆撒手放开,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这也是自读课教学的一大问题,我称此问题为“敷衍”。

如何解决上述“混淆”和“敷衍”的两大问题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算是在此抛抛“砖”,希望引出各位老师的“玉”来。

一、厘清概念,区别课型

(一)教读与自读

“教读课”是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的课型。对教师而言,强调的是“教”;对学生而言,目的是学“法”。我们常讲得“法”于课内就是“教读课”的任务。

“自读课”学生带着在“教读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的课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自求自得。这种课型对教师而言,只在于“引”;对学生而言,强调的是用“法”,是阅读方法的课内实践。

这也就是说“教读”是“举一”,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自读”是“反三”即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主动来获取知识。这也正体现了孔子提出的“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

总之,一句话:教读是准备、是基础;自读是应用、是目的。自读课要起到“上承”的作用。

(二)自读与课外阅读

“课内自读”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开展的阅读活动,而“课外阅读”是学生独立运用阅读方法开展的阅读活动。“课内自读”是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它在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方法上说,自读课是过渡;从内容上说,自读课是通道;从数量上说,自读课是台阶;从品质上说,自读课是梯子。也就是说自读课承担着“下转”的作用,所以在自读课上,老师是否“大胆放手”,是否“着力拓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不能由课内走向课外,会不会独立阅读这两个关键问题。

二、自读课教学的设计原则

对于自读课教学设计,老师要强化“三个意识”注重“四个策略”。

(一) 强化“三个意识”

1、单元整体意识

在设计自读课文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有大局观,要把文本放到整个单元中去,看看这篇文章在单元中的作用,它与教读课文应该是连贯的,一脉相承的。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在设计《雨的四季》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明白本单元的训练点:一是感受和赏析写景抒情作品的能力,二是朗读优美诗文的能力,三是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其次还要知道:这三个能力训练点,要分散到各课,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训练,教《春》时我们要多花时间,要深入学习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尤其是重音和停连,要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的能力,要揣摩品味优美语句,积累语言。教《济南的冬天》时,要对在《春》课堂上训练的语文能力进一强化,查漏补缺,以求三个能力训练点落到实处,同时可以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这时可以根据实际学情适当放手。而到教学《雨的四季》时,就需要我们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去实践,去自学文本。

2、主体意识

在教学自读课文时,一定要牢固竖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时间上,要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方式上,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老师一定要放手,不能越俎代庖,老师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引导”,引导学生如何“用法”。

3、取舍意识

“部编本”教科书非常重视“一课一得”,在设计自读课教学时,也要有所取舍,有所舍才能真正有所得。如果想面面俱到地训练能力,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学生什么能力也没形成。于漪早就论述到在课堂教学中“多目标往往等于无目标”。

(二) 注重“四个策略”

1、拓展迁移策略

自读课的设计要做到“前勾后连”、“上承下转”。要将在教读课上学到的内容、技巧、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去。要搭到由课内到课外的桥,要建好课内到课外的通道,要准备好阅读上层次的梯子。比如说我们可以由学习《窃读记》延伸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延伸到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由李森祥的《台阶》到老舍的《骆驼祥子》,由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延伸到想象类的《海底两万里》、《哈利 波特》等等。

2、对比阅读策略

自读课文的教学,可以同其它文章进行对比教学。

(1)自读课同教读课文对比。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在《紫藤萝瀑布》中,学生们知道宗璞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了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这种写作手法就叫“托物言志”。紧接着学习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也是“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就要求学生思考“托物言志”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2)自读课与课外文本对比。以自读课文为主,带一到两篇课外文本。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可以蕭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为主,外加唐宝民的《细节中的鲁迅》、周海婴的《记忆中的父亲》进行教学。

(3)自读课与整本书的对比。教学以《台阶》为主,外加《骆驼祥子》的阅读。

3、读写结合策略

可将自读课文的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如《台阶》的教学可与细节描写相结合。

4、简约策略 此种策略是以批注法为主。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批注方式,可以展开问题式批注、感悟式批注、理解式批注、赏析式批注、点评式批注等等。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永远在路上。在自读课上,我们的任务就是:教法子,搭台子,给空子,拓路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铺好路。

第四篇:如何上好自读课

一、学生自读为主

自读课如果没有“自读”就失去其存在的前提。虽然有教师曾经把自读课设计成讲读课进行教学,并且上得酣畅淋漓有声有色;但这并不代表自读课就应该如此上。事实上,教师虽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将一篇课文作为自读课或讲读课来教学,但一旦确定为“自读”,就必须按照“自读”的原则进行教学。

首先,自读课是学生自主的。教师应该把“自读权利”还给学生。在自读课上,面对一篇自读课文,读什么,怎么读,都应该由学生作出决断,那种教师大包大揽、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确定重点、学生听写要点的方法是与自读课教学格格不入的。学生面对自读课文,可以也必须充分发挥其个性特征,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其次,自读课上教师必须把“自读时间”留给学生。我认为,教师至少应确保三分之二的时间供学生自己阅读,否则,自读课不免会有大危机。学生学习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而语文教师对这一资源占用得太多太滥,偏偏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历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将无法得到根本的提高。

第三,自读课应该“以读为主,兼顾别样”。遗憾的是,目前自读课已经被一些教师当作练习课、活动课、才艺展示课等五花八门的课型了。当然我们并不一概反对对自读课的灵活处理,但是如果处理得丝毫没有“自读”的痕迹,这可能不是编制“自读课文”的初衷吧。因此,语文教师在自读课上完全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导学设计,让学生直接与文本素面相对可能是自读教学的本色做法。

二、教师点拨为辅

强调自读课上学生自主,决不等于教师完全放任不管。

学生自读固然重要,但学生毕竟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阅读过程中或所见不广不深,或有偏差遗漏,或有歧见错解,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同时,由于强调以学生自读为主,自读课教学尤其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就应该学会放弃。教师既要了解学生,也要相信学生。在母语学习背景下,对于一篇课文,有许多东西是学生自己可以理解的,当然一定还有些内容是学生暂时难以体会的。但是,语文教师常常犯有这样的错误: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感到困惑的,教师偏偏语焉不详。这其实就是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于是,教师要么是细大不捐,贪多求全,不愿或不敢舍弃;要么囿于一己之见,滔滔不绝,大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而置学生的实际状况于不顾。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广种而薄收。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一篇课文时,至少可以放弃一半以上的内容。教师所放弃的,是学生基本了解或面前根本就无法了解的;教师所致力的,是学生最需要的、对面前学生发展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三、精化教学设计

自读课教学既涉及“教什么”也涉及“怎么教”的问题。自读指导课的设计也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两大问题。自读课既然以培养历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那么,教学设计时就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立足文本,着眼语言

朱自清先生在为《文心》一书所作的序中曾经说过,教师的阅读教学存在这样一个弊端:“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因此,教师在自读课上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语句的内在含义中去,吟味把玩文本语句本身的韵味。可以说,这种享受是许多通过其他媒介(例如图片、影像)了解意义的读者所无法做到的。

研读文本,如果能够在平淡出质朴处发掘出学生未曾注意到的内在韵味,对学生的震撼就会特别巨大,教学效果也会相当不错。

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品味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句话的遣言造句、某一词语的微言大义……因此,才能够真正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言感觉和语文素养。没有深入细致的文本解读作为基础,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将失去存在的依据,都将无所附丽﹗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把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读教学。

2.注重实践,形式多样

自读课一大特点是实用性较强。只有当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时,真正的阅读才开始出现。因此,教师必须将自读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会乐于自读,最终达到善于自读。

教师应该使学生通过自读学会写作、学会思考、学会解决自身面临的现实问题,能够从自读中得到成功的乐趣和精神的滋养。因此,自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技巧方法的学习而是内涵与实质的收益。因为,自读课更多地类似于出于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实际阅读。

真正的自读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创新就应该不拘一格。自读课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检测式自读、读写结合式自读、研究型阅读、纯粹欣赏式阅读……均无不可。但前提是:必须让学生读,而且是“自读”——当然,这是在教师指导下“自读”。

第五篇:统编版语文教材培训心得

统编版语文教材培训心得

2020年5月29日早上,我听了3---6年级统编版教材的网上培训,盛石老师对3---6年级统教材深入讲解,通过培训感觉收获颇丰,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通过学习我知道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自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通过学习我懂得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小学教学管理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让学生自己读书.充分让学生阅读方面图书馆学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让学生自己提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让学生自己说话.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通过学习使我懂得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创意朗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2、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3、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会利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应遵循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放矢。遵循教材编排体例,循序渐进。过程指导详细,落实具体,尊重科学规律,以学定教的原则。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优秀班集体评选细则下一篇:优秀班干部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