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区城市管理水平论文

2022-04-2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提高社区城市管理水平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引言城管执法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所确立的一项重要改革议题。创建新的城管模式、提高现代城市管理水平,有效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城管价值认同困境问题,必须站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强化思想理念引领,凝聚社会共识,持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提高社区城市管理水平论文 篇1:

数字化城市管理调研报告

为全面提升东营市城市管理水平,近期东营市编办会同市城市管理局考察学习了浙江省杭州市、江苏省常州市和省内部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

一、实施数字城管建设已迫在眉睫

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从2005年开始推行“数字城管”建设工作,试点的三批共50个城市已全部通过住建部验收。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会议,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广数字城管,要求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3年实现地级城市数字城管的全省覆盖。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求全省沿海设区城市在2011年前要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山东省已有12个城市开展了数字城管建设工作。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数字化城管系统,构建大城管格局,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目前,东营市实施数字城管已具备成熟的基础条件。一是技术已比较成熟,特别是我市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互联网应用、3G通讯技术、视频监督、数据传输等应用广泛普及,为建设“数字化城管”提供了充分条件。二是2008年市园林处开发建设了数字园林项目,2009、2010年,东营市开发区、东营区相继开始建设“数字化城管”并已投入使用,为中心城区建设“数字化城管”积累了经验。三是机构改革后,我市的城市管理体制为数字化城管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为数字城管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外地经验做法

杭州市作为建设部数字化城管第一批试点城市,从2005年7月正式启动数字城管的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了体制顺畅、制度规范、运行高效的“杭州模式”,成为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分开的“两个轴心”的代表。常州市作为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二批试点城市,2007年7月正式启动数字化城市建设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创造了具有常州特色的地级市新模式,成为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合二为一的“一个轴心”的代表。目前,两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均通过国家住建部验收。深层次分析两市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措施效果,共同之处有四点:

(一)加强领导,保证城管工作组织有力。杭州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分管副书记任组长,下设城市管理办公室,为市政府工作部门,近期拟与同为政府组成部门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整合,组建城市管理委员会。市数字化城管信息处置中心为城管办所属副局级事业单位,编制34人,内设5个处,由行政执法局信息中心和城管办信息中心合并组建而成;常州市专门成立了城管委(虚设机构),市长为主任,26个部门、县区为成员,市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局和监督指挥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其中监督指挥中心设置了监督受理、指挥协调、综合考评等3个职能科室。

(二)以严格考核为手段,提升城管工作权威性。杭州市通过市场化运作,面向社会招聘400名监督员,将市直38个部门单位和15个县市区纳入考核范围,考核结果每月在《杭州日报》排名公示,并形成市委、市政府专报,纳入年度综合考评目标;常州市招聘平台管理员30人,监督考评员50人,将26个部门和区纳入考评范围,天天打分、月月考评、季度考评,在政府年度综合考评中占1分,通过“问责制”来提升城管水平。

(三)以制度建设为支撑,实现城市管理的长效化。杭州市从2004年开始,围绕“四化”(洁化、绿化、亮化、序化)长效管理要求,先后修订、制定了《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环境作业规范》等一系列城市管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30余件,基本做到有章理事、有法管事;常州市从2006年以来,先后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各类长效管理措施、规定20多件,为城市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法制保障和有力的经费保障。

(四)以整合资源为途径,实现城市管理的联动高效。两地均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原则,在数字城管系统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工作效率。12319热线被整体并入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并与12345、110等应急服务热线无缝连接,实现数字化城管与市民零距离沟通、零距离互动。

三、东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建设构想

东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移动通信、无线传输、高速网络、三维地图、地理信息、卫星定位、遥感等先进技术,整合“建设事业12319”、“市政111”、“城管执法111”等城市管理资源,建立起完整高效闭合的,对城市管理领域内的城市管理部件与事件问题进行科学化处理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推行万米单元网格和城市部件管理法,建立起“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形成高位监督、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市直有关单位、区政府(管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各司其责、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更好服务于“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一)实施内容。以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为依据,初步确定五大部件(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和四大类事件(市容环境、广告牌匾、施工管理、街面秩序)为主要管理内容,随着系统完善,逐步扩大覆盖面,提升数字化城管的广度和深度。一期工程首先对东城区域内城市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管理,对东营区、东营经济开发区的城市管理内容实行监督管理,预留向非城市管理部门、各县区扩展接口。二期工程逐渐扩大到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

(二)总体架构。构建“三个系统、六套程序、两项制度、十个子系统”。

1、三个系统:一是监督指挥系统。在市级设立一个监督中心,在东营区、开发区设立指挥中心。二是信息采集系统。参照杭州、烟台等地做法,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招标采集公司,订立合同,建立考核办法,由采集公司负责城市管理信息采集。三是处置办理系统。依托城域网在市直相关责任部门、单位,移动、电信、联通等有关企业及东营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油田相关单位建立信息传输网络,能够将指令及时下达到相关责任单位。

2、六套程序:依托信息中心平台,运用单元网格管理方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方法,监督员利用信息采集工具将网格内的部件、事件信息通过信息采集—立案程序—派遣程序(协调派遣)—处置程序—核实程序—结案评价程序六套程序,建立起市场运作、高位监督、快速处置的城市管理新机制。

3、两项制度:一是信息采集员考核制度。根据“市长热线”、“12319热线”、“市政111热线”、市领导批示、媒体曝光情况考核信息员工作成绩,并落实奖惩。二是责任单位考核制度。根据信息中心平台自动生成考核成绩,每月公布一次,年底成绩列入综合考核。

4、十个子系统:依托公安局地理信息平台,对市城市管理局管辖范围内的供水、供暖、供气、市政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普查,标注地理坐标,绘制东营市城市管理三维地图,开发建设数字化城市供水设施智能管理系统、城市供暖设施智能管理系统、城市供气设施智能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市政设施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系统、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无线监控信息传递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数字化城管通信等系统。

(1)城市供水设施智能管理系统。在城市水源地、泵房、处理车间、主管网等主要供水设施上加装监控、压力感应、报警等智能化设施,全面显示城市供水运行状态,对管线破裂等险情及时报警并得到有效处置。

(2)城市供暖设施智能管理系统。在城市供热锅炉房、换热站、压力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加装监控、压力感应、报警等智能化设施,全面显示城市供暖运行状态,对管线破裂等险情及时报警并得到有效处置。

(3)城市供气设施智能管理系统。在城市供气门站、减压箱、压力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加装监控、压力感应、报警等智能化设施,全面显示城市供气运行状态,对管线破裂、漏气等险情及时报警并得到有效处置。

(4)数字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对管理区域内的公园、绿地、水系等园林基础数据进行普查,为园林行业管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先进工具,使其在绿线规划及管理,园林绿地现状和历史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园林绿化审批与执法,绿地系统养护,各种事件处理,珍贵树木的管理,绿地改造与设计,植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植保等应用方面发挥作用。

(5)数字化城市市政设施管理系统。在中心城区雨水管线、污水管线、排水泵站、道路、桥梁、路灯等重要位置安装监测监控、报警设备,对市政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时监控,对相关问题及时预警。

(6)数字化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系统。整合现有公安有效监控资源,新建部分监控设施,对城区市容管理重点区域进行全时监控,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并及时得到有效处置。

(7)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为依托,建设指挥调度系统,在重大行动、重要活动、防汛、抢险等活动中,及时掌握相关城市管理资源情况,发现相关问题,合理布置人力物力,使相关资源最合理、最有效利用。

(8)无线监控信息传递系统。在城市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工地等区域安装无线监控装置,24小时监控并实时传递信息到监督中心,有效解决工地带泥上路、噪音扰民、工地管理等相关问题。

(9)GPS卫星定位系统。对所有工作车辆加装GPS卫星定位系统,利用GPS和电子地图实时显示出工作车辆的实际位置,并可任意放大、缩小、还原、换图;可以随目标移动,使目标始终保持在屏幕上;还可实现多窗口、多车辆、多屏幕同时跟踪,回放车辆工作轨迹,对加强工作用车管理有明显作用。

(10)数字化城管通信系统。通过移动城管通执法系统,城管执法人员、工作人员可以对城市管理相关信息进行迅速查询,随时随地获得城管业务信息的支持。通过照片和相关信息的传输应用,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并传递到监督指挥中心,为监督指挥中心派遣工作提供依据,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发现问题、汇报问题、落实问题、反馈问题的有效工具。

作者:于新生

提高社区城市管理水平论文 篇2:

深化改革背景下城管价值认同及重塑路径

一、引言

城管执法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所确立的一项重要改革议题。创建新的城管模式、提高现代城市管理水平,有效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城管价值认同困境问题,必须站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强化思想理念引领,凝聚社会共识,持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1997年,我国开展了城管执法改革的试点工作,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改革试点工作始终处于探索过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将推进城管执法深化改革确立为具体的改革议题,强调要“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真正做到依法、规范、文明执法”。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再次召开,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予以突出强调。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城管价值认同危机问题,亟需立足城管执法改革的宏观背景,深入剖析问题根源,通过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执法理念,转变执法方式,提升城管执法部门参与城市治理的能力。

二、城管执法面临的价值认同困境

本文将“城管价值认同”界定为城管部门在履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的过程中,社会成员以及城管执法人员自身对其工作价值的认可程度。近年来,城管执法面临的矛盾冲突、法治规范和社会公信力缺失等方面的问题,正在成为难以突破的瓶颈,社会各方甚至包括城管部门自身,对城管执法的价值认同感相对都比较低。

(一)城管执法社会形象的标签化

客观地讲,城管部门在维护城市环境秩序、维护市民群众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很多辛苦。但是与之相反,城管执法却与“野蛮”、“暴力”、“不以人为本”划上了等号,城管部门及城管执法人员社会形象标签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武汉大学的沈阳教授主持研究的《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对国内2010年度180条有关城管执法的新闻进行了梳理,负面新闻占到44%,其中超过6成属于城管暴力题材。2014年,由国家行政学院主持研究的《社会体制改革报告(2014)》显示,近年来,城管舆情全面爆发,仅2013年一年就有68起,遍布国内22个省(区、市),其中78.3%属于城管执法冲突事件。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吐槽城管似乎更容易站到道德的制高点。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吸引公众眼球,博取点击率,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城管的负面新闻,甚至有“选择性”地宣传或故意夸大某一方面,让舆论的天平倒向违法者,导致城管部门陷入“做”与“不做”都是錯的“塔西佗陷阱”。

(二)城管执法人员角色冲突

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角色冲突现象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对自身承担的多重角色价值难以抉择和取舍,在思想和心理上产生迷茫、困惑和压力。一方面,在执法过程中,面对处于社会底层、生活相对贫困的街面谋生群体,如果对方不服从城管部门的管理和执法,甚至产生对抗行为,城管执法人员是妥协、放弃管理?还是坚守职责,维护城市秩序?如果妥协、放弃管理,城管部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果坚守职责,站在对立面的街面谋生群体又不肯退让,如此势必造成某种冲突。另一方面,城管执法人员的职业认同感相对都比较低。

三、城管执法价值认同困境的成因分析

城管执法是在无法彻底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理顺行政体制的背景下,对现有部门执法体制进行的职能有限调整、机构适度整合的渐进性改革。由于缺乏后续顶层设计和必要的制度规范,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

(一)城管执法“合理性”与街面谋生“合情性”的冲突

治理影响城市秩序和形象的街面摆摊设点问题,提升执法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无疑具有“合理性”。但是应该看到,城市摆摊设点也为城市就业能力较低的弱势群体开辟了自食其力的就业渠道,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需求,因此又具有“合情性”。城管执法“合理性”与街面谋生“合情性”的冲突,无疑处在利益直接对立的立场上。

(二)单一的管制型执法导致不可治理性问题的增多

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以后,城市管理依然沿袭了传统管制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城管部门过于重视行政执法权力的运用,对于硬性执法手段重视有余,而对于柔性执法手段重视不足,采取权力行政、行政命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具有单方性和不平等性的执法手段。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包括社区、志愿者组织、市场组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作为城管执法对象的街面谋生群体,规模庞大,从业人员众多,分布范围广,经营时间和地点机动性强,城管部门在人力、经费、物力以及保障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多元治理已经成为公共管理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惩戒性质的行政处罚权,已经无力应对日趋复杂、综合的城市管理事务,也无法有效回应社会需求。

(三)城管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滞后

城管执法是由国务院法制部门和中央编制部门设计推动,由地方政府具体组织实施的一种渐进的制度变革。在制度设计上,行政执法权只是在地方城市相对集中,在中央和省级层面则没有专门承担统筹规划、指导协调职能的业务主管部门,实践中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省与市的脱节。各地城管部门组建模式不统一、履行职能不统一、队伍性质不统一、归口部门不统一,队伍正规化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城管执法效能的发挥。

(四)城管部门立法缺失的现状与依法行政要求不相适应

职权法定是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行政部门的设置、行政职能的确定、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得到法律明确授权,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接受法律监督。1997年,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以来,我国现有的国家立法体系(法律、行政法规),尚无一部法律、行政法规直接对城管部门作出明确的法律授权,或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予以规范,立法工作明显滞后于执法实践。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支持,各地城管执法活动缺乏统一规范,加之城管部门法治化建设水平还相对较低,与依法行政要求存在不小差距,部分城管执法人员以“执法者”自居,粗暴野蛮对待执法相对人,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影响执法权威。

四、深化改革背景下城管部门思想理念重塑的主要路径

解决城管执法面临的价值认同困境,必须站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制度的顶层设计,有效回应社会稳定、城市秩序、保障民生和社会公正等多方面的价值诉求。

第一,在价值路径上,坚持以人为本,有序疏导城市街面摆摊设点,保障街面谋生群体自主就业的权利,在维持城市秩序、改善城市形象与保障民生之间保持合理平衡,消除城管部门与街面谋生群体之间利益冲突的根源。

第二,在社会路径上,从管理到治理,摒弃管制型城市管理的路径依赖,让社区成为城市环境秩序自主治理的基础,让各类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载体,在多元治理的框架下,重塑城市政府角色。

第三,在组织路径上,加强城管执法队伍的队伍管理,健全体制和机制,严格落实中央提出的“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廉洁务实”的建队要求。

第四,在规则路径上,从立法缺位到依法行政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立法步伐,尽快将其纳入法治规范的轨道。与此相适应,城管部门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城管执法人员的教育,创新执法理念,为推进城管执法体制改革提供思想指引和支撑。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是城管部门的职责。执法对象多为城市弱势群体,多为农业流动人口,在开展执法的过程中,城管执法人员必须正确处理好依法履职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彻底摒弃“执法就是处罚、处罚就是罚款”的错误认识,真正将“服务、管理、执法”相统一的要求内化于执法实践。城管执法要注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正确处理维护城市秩序与保障城市民生的关系、严格管理执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不仅要做好“禁堵”,更要做好“疏导”。城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直接参与一线执法,情况明、底数清、数字准的优势,主动向辖区政府建言献策,协同有关职能部门,在规范疏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树立社会治理的理念

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是城市发展演进的根本变化之一。在城市治理的视野下,需要彻底转变观念,准确界定政府角色,合理划分政府与社区、志愿者组织、行业自律组织、市场组织的功能分工及职能边界,推进权力下放,使城市事务的管理权更多回归社会领域,努力实现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有效对接、依法行政与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良性互动,塑造多元治理的城市管理格局。城市政府、城管部门与城市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并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横向合作关系,应在共同治理目标的指引下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城市发展目标。

(三)树立政治建队的理念

城管部门作为履行政府行政执法职能的队伍,肩负着维护城市运行秩序的重要使命,必须切实发挥服务城市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建设、服务城市环境、服务市民群众的作用,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建队,严抓队伍、严管队伍、严带队伍,坚持依法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要坚持从严执纪,严格责任追究;要真情关爱基层执法人员,激发队伍生机活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作风建设,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关键,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要紧紧围绕“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目标要求,持之以恒地加强能力素质建设,注重人才培养,着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本领;要在执法工作中维护政治稳定,在确保党的执政地位、执政权力的前提下治理环境秩序,避免执法不当诱发社会冲突。

(四)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

城管执法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工作,直接影响到执法相对人的权益,直接体现政府形象。因此,强化城管执法队伍法治化建设、提升城管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和法制化水平,是推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城管部门作为专司行政处罚权的政府机构,要自觉树立、维护法律权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执法,公正严格执法。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将文明执法落到实处,尊重执法相对人的人格尊严,尊重执法相对人合理正当的谋生权益,大力推行教育、告诫、指导等前置的执法手段,使法律得到恰如其分的適用。

五、结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已经步入“治理时代”。城管执法改革作为国家深化改革的一项具体议题,推进职能调整、体制规范、部门整合和队伍规范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必须建立在思想理念彻底变革和重塑的基础之上。只有思想理念转变到位了,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才会落实,进而推进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现代化,实现城市和谐有序治理。

(责任编辑:李静敏)

作者:唐兴盛

提高社区城市管理水平论文 篇3:

银川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摘 要:银川市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智慧度、惠民度”为核心目标,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居民生活便利度。但不容忽视的是,银川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与利用率不高、关键信息设备备案率较低等严峻挑战。加强企业创新、推动政府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无疑是加快银川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着力点。

关键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银川市积极抢抓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重大历史机遇,以“智慧度、惠民度”为核心目标,整合银川市各类城市信息资源,着力推进互联互通、数据融合、信息共享。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10大重点领域13个模块建设独具特色,“智慧银川”建设为银川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成就了银川智慧治理、智慧生活、智慧产业的智慧生态系统。

一、银川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居民生活便利度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充分体现了“为民、利民、便民、惠民”的理念,极大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覆盖全市的 WIFI 网络,市民可免费上网。通过 GPS 和人员计数,将公交车的到站距离和乘客人数发布到电子公交站牌和手机 APP 上,方便乘客选择自己的线路和车次。部署了智能快递柜、智能垃圾桶、人脸识别门禁、大气与噪音监测系统、直饮水改造、智慧医疗系统等11项智能化设备,汇聚商业服务资源,采取“微商圈 + 冷链生鲜配送柜”模式,汇聚社区、大型商超、批发市场等周边商业资源,给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便捷。新建直饮水系统,运用空气动力分离和双膜法(超滤膜、反渗透膜)等技术,给市民提供优质优价直饮水,让市民喝上放心水。智慧医疗打造的五级诊疗体系,居民在家中利用健康体检仪即可实时监测21项生命体征指数。

(二)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通过智慧政务“一站式”审批,从“先照后码、四证一章”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153大类505项审批业务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80个工作日减少到880个工作日,减幅达79%,银川市成为全国第一家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的省会城市。通过发行车辆电子车牌,感知汇集全城交通状态,实现动态行车、停车诱导,有效缓解了银川市交通拥堵问题;利用人脸识别系统,方便社区居民“刷脸”开门,通过采集市民人脸信息并逐步形成人脸数据库,完善社会治安信息系统。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全市55个便民

服务电话合并为12345一个电话,便捷群众同时,减少110警务电话干扰。创新银川应急指挥,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应用,实现了“应急预案电子化、可视化”;“统一接报、自动觸发”;“数据采集、模拟推演”;“科学决策、转化方案”;“立体指挥、全城联动”;“复盘分析、优化方案”六个步骤,形成预案和方案相转换的科学应急管理体制,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大数据应用逐步拓展

“互联网 + 医疗”好大夫在线互联网医院开始运营,在册12万名资深医疗专家开展远程诊疗;无车承运平台“运满满”落户银川,“互联网 + 物流”返空汇30万注册车辆开展无车承运业务,拥有150万辆货车;滨河新区建成的如意服装项目,全部采用智能化生产,并与前端激光扫描、3D 试衣系统相连,实现了在服装产业上私人定制、柔性制造的工业4.0。

(四)有效化解“城市病”

银川市把解决“城市病”作为建设智慧城市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公交免费WIFI、人流量计数器以及电子公交站牌等信息化手段,公交车到达时间、乘车人数、空座情况一目了然,市民可通过智能 APP 合理确定出行时间。停车诱导系统可以让驾驶员快速准确的了解附近的空闲停车位,交通环保卡结合市民卡还可以实现不停车收费,有效缓解因寻找车位和缴纳停车费造成的交通拥堵。“智慧环保”平台部署63套采集、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银川市大气、水、声生态环境参数,并预警预报,15个子系统有针对性地给出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实现“实时监测、源头管控、定向治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二、银川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惠民服务有待进一步改善

银川市要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推进电子证照库建设与电子证照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应用,整合建立覆盖全市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整合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构建便民服务“一张网”。提高移动互联网城市服务公众使用情况,提升市民体验感觉。构建互联网残疾人无障碍访问平台,在城市政府主门户、各部门网站及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增设互联网无障碍访问支持功能。

(二)城市智能化存在管理盲点

目前,银川市供水、排水管网监测数据处于零散状态,尽快制定市政排水管网智能化监测方案,做好与“智慧银川”的数据链接共享,确保市政管网管线达到智能化监测管理。

(三)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与利用率不高

虽然银川市已将20类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全部纳入大数据云平台,但目前数据的共享使用仍处于摸索阶段,基于共享的业务存在应用不多,共享面不广等问题。政企合作对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情况较发达城市处于落后状态,如宏观调控决策支持、信用体系建设等。

(四)网络安全风险带来新挑战

目前,银川市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保密领导小组,制定了《安全应急预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制度》,对关键信息设备都已建立了目录,但备案率较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有待推进。

三、银川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新型智慧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驱动、智慧引领。要加大创新政策扶持,引导大型企业建设数据中心,促进企业生产智能化、低碳化;加快制定大数据、云计算相关技术标准及产品标准,规范服务市场,推进银川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二)着力推动政府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打通银川市不同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构建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 集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舆情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全面整合、开放政府和事业单位公共基础数据,推进电子证照库建设与电子证照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应用,整合建立覆盖全市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构建“一个体系架构、一张天地一体的栅格网、一个通用功能平台、一个数据集合、一个城市运行中心、一套标准”等便民服务“一张网”,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集约布局、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压缩政府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参考文献:

[1]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议[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23).

[2] 高超: 西部的银川为何成为智慧城市标杆?[J]通信产业报2016-09-12.

[3] 独具特色地智慧城市的银川模式 网络(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 [4]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精彩 中国银川再造全球智慧城市 网络(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

[5] 中国领导决策案例研究中心:智慧银川 城市标杆[J]领导决策信息2016(40).

[6] 徐广国:银川“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7(02).

作者简介:

李霞(1964)女,汉,陕西岐山县人,宁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生态经济。

作者:李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水土保持方案水利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