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2022-08-14

第一篇: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社会学概论作业:社会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婚礼

天津师范大学礼宾系10级2班

我们小组要讲的是中国传统婚礼,中国传统婚礼过程相当丰富,我们不能极其详尽的讲述,只是把婚礼的大概跟大家探讨一下,共同学习。

中国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文化 中国婚礼的习俗有哪些,婚礼中国!中国婚礼习俗仪式,中国婚礼流程,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 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 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

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

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5.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

至夫家。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一样。

6.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

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7.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

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中国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文化

传统中式婚礼流程

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婚嫁习俗。如今已有些被人淡忘或忽略,但其最传统的婚礼流

程依然呈现在美满幸福的吉祥状态,无论在中国举办何种形式的婚礼,中式婚礼流程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

基本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末来和

生活

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传统中式婚礼用品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寓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典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

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上大红绸等等。这些红钯的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即十分繁复

一、祭拜: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举行。

二、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礼当天更是千头万绪--

一、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该先祭拜祖先。

二、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尤以6的倍数最好。

三、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四、食姊妹桌: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表示离别,大家都要说

吉祥话。

五、请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上有瓜子、糖果)恭候新郎、新娘

下车后,应给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六、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候之后,应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姊妹

或女性好友要拦住新郎故意阻挠,不准其见到新娘,在经过新郎苦苦哀求后,女方可提出条

件要新郎答应,通常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都以999元红包礼成交,意喻「长长久久」。

七、盖头纱:新郎给予捧花之后,应将头纱放下,将新娘挽出大厅。

八、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九、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当

天的地位比谁都大,所以头不能顶天见阳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这一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十、礼车:礼车上方悬绑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着萝卜,以示「有头有尾」。礼车

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筛,用以驱逐路上之不祥。

十一、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生肖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

回赠红包答礼。

十二、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门时,绝对不可向女方的家人说再见。十

三、泼水:在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泼向新娘,代表女儿

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十

四、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可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十五、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则燃「炮城」庆贺告喜。

十六、摸橘子:礼车抵达后,由一位带着两个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然后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留到晚上让新娘亲自来剥,意谓可招来长寿。

十七、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褔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十八、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所以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十

九、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过火盆意谓去邪,踩碎瓦片则比喻过去时光如瓦之碎。

十、敬茶:男方家中之长辈将新娘介绍给家中认识,此仪式即是承认她成为家中的一员。

二十一、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二十二、进洞房:以竹筛覆床上,桌上置铜镜以压惊,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揭开新娘头纱,两人合饮交杯酒,并共吃由黑枣、花生、桂圆、莲子等物做成的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二十三、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二十四、观礼、喜宴:目前一般人均采取中西合璧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时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宴服,至各桌敬酒。

二十五、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餐厅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二十

六、吃茶:一般宴客离去后,由男方家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二十七、闹洞房:双方新人可借故戏闹新人增添新婚喜气

第二篇:传统婚礼习俗

在追求自由、彰显个性的今天,我们领略了太多,或庄严肃穆的教堂婚礼、或尽享私密空间的旅行婚礼、或倡导环保健康的自行车婚礼、或追求惊险刺激的轮滑婚礼、抑或是水下婚礼、沙滩婚礼等不一而足的婚礼仪式。随着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国传统的婚礼文化礼仪正在一点点的迷失,文化的碰撞不应该是文化的断裂,所以中国婚礼应该要开始追根溯源 ,倡导一种符合中国人爱情婚姻价值观的中国式婚礼。来看看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婚礼礼仪吧。。。。

1、祭 祖: 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 发: 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 炮: 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 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 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 喜: 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 别: 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 门: 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 车: 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掷 扇: 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0、燃 炮: 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1、摸橘子: 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2、牵新娘: 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3、喜 宴: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 客: 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15、闹洞房: 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第三篇:汉族农村婚礼中保留的传统习俗调查

一、调查时间:

二、调查地点:

三、调查对象:农村老人,负责婚礼事务的人及相关人员

四、调查目的:

1、通过对婚礼习俗的调查了解自己家乡生动的文化细节。

2、对比中国古代汉族农村婚礼中的传统习俗与现在汉族农村婚礼中的习俗,了解习俗的变化。

3、通过对婚礼习俗的描述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

五、地点选择:

(一) 地图如下:

(二)地点选择的考虑因素: 调查点满足的三项条件:

1、城市化程度小的农村;

2、汉族地区;

3、家乡。

六、调查方法:

1、访谈:

访谈对象:村里老人,准备婚礼的有经验的中年人,新婚夫妻。

2、实地观察:参与婚礼前的准备以及全程参加婚礼。

七、调查过程:

在中国,你若问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人们可能多少回答出一些来,或是服饰、或是建筑、或是风俗等等。但是如果你问汉族的文化特征,人们回答起来可就难了。调侃的人可能说,除了少数民族特征以外的都是汉族特征,亦或没有特征就是特征。我们看到,当下的汉族正以自己的大大咧咧、漫不经心,一点一点地丢失自己的文化传统。

此次的调查,我仅尽我所能记录下看到的信息,希望自己的描述不遗漏任何生动的文化细节,并希望通过对传统习俗的描述使我们能够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黄坝村及其周边村落的婚礼持续时间是一天,但是婚宴前后持续的时间是三天。以下我们将分三天描述婚礼具体准备及过程。

第一天:“讨嫁妆”

婚礼前一天早上一大早村里的已婚妇女就会应邀来到新郎家帮忙,根据请来的厨师(一般都是农村人,以给要办大事的人家做酒席谋生,闲时也可能会有别的谋生手段)的要求择菜、洗菜、洗碗等,方言称这种行为为“打杂”。当然,厨师是有报酬的,而打杂的人没有。因为是在家里举办宴席,并且亲朋好友都会前来祝贺,所以,第一天早上会在村里其他人家借来足够的水瓶和炉子、大桌子和长板凳等等。

早上忙完一些杂事之后就差不多到了中午,吃完午饭之后,男方家就要去女方家讨嫁妆,这时之前定好的“13个”去讨嫁妆的年轻人就分别挑着从村里借来的足够多且是双数的并且已经贴好红“囍”的箩筐(箩筐里有40斤连着尾巴的用红纸包着的猪后腿和两条用红纸包住身体露出头和尾的鱼,本来还应该带上一只公鸡、一只母鸡的,并把公鸡带回来,这里双方考虑到婚礼结束后家里没人了,鸡不好处理,所以就省去了)出发去女方家。现在因为男女双方家距离比较远,所以都是坐车去的。(随车去的还有乐队,农村称为其为“洋鼓洋号”,因为以前是不请乐队的,而是从别人家借来喇叭、锣鼓并安排会操作的亲戚朋友敲打。乐队在出男方村口之前和进女方村口之后都必须演奏。通常被请来的乐队,除了会被付给相应的钱以外,还会给多少不等的烟和喜糖。)但是车不能停到女方家门口,必须隔一段距离。到了女方家之后,会有人安排讨嫁妆的人坐下来喝茶、吃点心。而女方家这时会有人负责先在箩筐里垫上红纸,再将嫁妆一一装进箩筐里。等到嫁妆装好了,讨嫁妆的人就会等在女方家门口接嫁妆。这时女方家门口会摆两条长板凳,板凳下方是红色的桶,桶里放了一根红蜡烛和一面镜子,装好的嫁妆都要从这上面经过才能出女方家的门。除了嫁妆之外,女方这边还得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跟着去男方家。方言中,称这个小女孩为“移家伙”,我也不清楚这在普通话里该叫什么。(这个小女孩会在男方家呆一天,等第二天婚礼结束后随女方家的亲戚回去。)

在别人去讨嫁妆的时候,新郎会在家里洗澡,洗澡盆里会放13个一元硬币和7颗红枣。而在新郎洗澡的时候,新郎的妹妹就在门口等着,等新郎一出来就进去倒洗澡水。其实这里并不是一定要将洗澡水倒完,只是用水瓢舀起一瓢洗澡水,目的是为了向新郎要倒洗澡水的喜钱。当然新郎不是只给钱不收钱的,在他洗澡的时候主持婚礼杂事的人会向他的姑妈、舅舅等亲戚收新郎洗澡的喜钱。新郎洗完澡之后会换上礼服,捧上他叔叔买来的东西(农村称为“号洞子”,包括一副对联、一条红色丝绸和一块匾)去叔叔家,方言称该仪式为“火号”,之后红色的丝绸会挂在新郎的脖子上,其余东西由新郎的叔叔捧着回新郎家。回到新郎家之后,会将“号洞子”挂在新郎家客厅。之后就是准备晚饭,正式的酒席就是从第一天晚上开始。

晚饭过后,男方会准备第二天接亲所要的东西,包括13个要给女方的“梅子”,13个里面装有1元、5元、10元钱不等的红纸包,用红纸包好的13个桂圆、13个红枣、13颗糖果几个糕等。

第二天:“接亲”及“婚礼”

农村接亲上午下午都可以,这里是下午去的。所以上午就是一些准备工作,中午宴席过后就出发去接亲了。接亲的人也有13个,并且也有乐队,但是接亲从男方家出去很容易,但到了女方家除了新郎会被放进去,接亲的其他人就会被拦在大门外。这时专门负责调解的人就会与拦门的人谈条件,拦门的人一般都是要香烟、喜糖,经过协商大家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一致意见后,调解人将烟和糖塞进门缝,此时接亲的人就会一哄而上冲进大门。

此时,新娘的房间里,在新郎一进入新娘的房间,会有专门的人在新娘的床头点上两根红烛。而新娘坐在床上不肯起床,待男方给了相应数目的起床钱并许下结婚誓言之后才会起身,此时新郎负责给新娘穿上红袜子、红鞋子,然后双方互相戴上结婚戒指。之后由新娘的兄弟将她背出家门,在出大门口前,新娘要踢倒横在门口的长板凳并向后撒一把筷子。出了家门后,所有人(包括接亲的、新郎新娘、送亲的)要从与来时不同的路出村,农村讲究的是东进西出,即从东面进村,从西面出村。 新娘一进男方家门,就会有人负责在客厅点上两根花烛。而与进新娘家门不容易一样,一对新人想进新房也需要给守在新房里的人烟和糖。(协商过程与进新娘家门差不多。)进入新房之后,由“搀亲奶奶”主持,在两个碗里各放7颗红枣并倒入开水,新郎新娘一人一碗,但是吃法是搀亲奶奶从新娘碗里取一颗给新郎吃,并从新郎碗里取一颗喂给新娘。剩余的散给围观的小孩吃,农村习俗说小孩吃了之后不尿床。至此,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在传统习俗中晚宴之后是有闹洞房的,但是现在却很少了。大家在宴席之后几乎都各自回家去了,剩下打杂的人负责整理。

第三天:宴请打杂的人

经过两天的忙碌,在第三天,打杂的人都很辛苦了。所以在婚礼过后这一天,会专门为他们准备一场酒席。

补充:农村婚宴从几年前多为素菜,最荤的菜是鸡汤,变为了每桌必有螃蟹、甲鱼、鸡汤等荤菜而少见素菜。邻居之间都会在婚宴排场上相互比较。

八、调查中的问题:

1、因为只有一场婚礼,所以搜集的习俗不够全面。

2、由于个人表达能力有限,有的习俗可能表达不清或者被忽略了。

3、很多仪式,道具都是用方言表示,无法转化为普通话表达。

4、很多仪式都不知道其原始意义。

九、总结:

婚礼是一种风俗仪式,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建构方式,婚礼文化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多方面的一个缩影,是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选择与文化变迁的世俗生活反映。它与生育文化、丧葬文化一起构成了人生由起始到终结的完整的生命仪式过程。或许,面对过去的历史,面对物质条件相对简陋,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仪式的农耕文明,面对行将消失的文化传统,面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现在活着的人应该有所警醒、有所反思、有所作为。

第四篇:中国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习俗中国婚礼文化中国婚礼的习俗有哪些,婚礼中国!中国婚礼习俗仪式,中国婚礼流程,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 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 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5.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一样。

6.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7.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中国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文化

传统中式婚礼流程 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婚嫁习俗。如今已有些被人淡忘或忽略,但其最传统的婚礼流程依然呈现在美满幸福的吉祥状态,无论在中国举办何种形式的婚礼,中式婚礼流程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

基本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活

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传统中式婚礼用品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寓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典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上大红绸等等。这些红钯的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即十分繁复

一、祭拜: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举行。

二、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礼当天更是千头万绪--

一、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该先祭拜祖先。

二、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尤以6的倍数最好。

三、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四、食姊妹桌: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表示离别,大家都要说吉祥话。

五、请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上有瓜子、糖果)恭候新郎、新娘下车后,应给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六、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候之后,应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拦住新郎故意阻挠,不准其见到新娘,在经过新郎苦苦哀求后,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都以999元红包礼成交,意喻「长长久久」。

七、盖头纱:新郎给予捧花之后,应将头纱放下,将新娘挽出大厅。

八、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九、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所以头不能顶天见阳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这一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十、礼车:礼车上方悬绑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着萝卜,以示「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筛,用以驱逐路上之不祥。

十一、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生肖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礼。

十二、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门时,绝对不可向女方的家人说再见。

三、泼水:在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泼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十四、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可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十五、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则燃「炮城」庆贺告喜。

六、摸橘子:礼车抵达后,由一位带着两个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然后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留到晚上让新娘亲自来剥,意谓可招来长寿。

七、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褔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十八、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所以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九、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过火盆意谓去邪,踩碎瓦片则比喻过去时光如瓦之碎。

十、敬茶:男方家中之长辈将新娘介绍给家中认识,此仪式即是承认她成为家中的一员。

二十一、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二十

二、进洞房:以竹筛覆床上,桌上置铜镜以压惊,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揭开新娘头纱,两人合饮交杯酒,并共吃由黑枣、花生、桂圆、莲子等物做成的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二十三、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二十

四、观礼、喜宴:目前一般人均采取中西合璧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时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宴服,至各桌敬酒。

二十

五、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餐厅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二十

六、吃茶:一般宴客离去后,由男方家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二十七、闹洞房:双方新人可借故戏闹新人增添新婚喜气

第五篇:中国民间婚礼习俗

中国民间婚礼习俗

中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且各民族均有各自的婚礼风俗和特色,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主要地域的民间婚俗。

一、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民间婚俗

老北京的婚礼习俗甚为繁杂,繁文缛节很多。欲介绍老北京的民间婚礼习俗,首先就不得不介绍过去几个与婚礼关系密切的行当。

1、喜轿铺:

在过去,北京有专门的喜轿铺,其类似今天的婚庆公司,专门为办喜事的人家儿提供喜轿、执事、吹鼓手乃至帮助本家儿送彩礼、过嫁妆等服务。过去富足人家儿到喜轿铺定花轿轿围、绣片讲究用全新的,而且要在娶亲的头天“晾轿”,多少有些显摆的意思。一般人家儿则看得过去就行。此外,有条件的人家儿送彩礼、过嫁妆是讲究多少“抬”的,从六抬到三十二抬之多不等。所谓“抬”就是雇用喜轿铺,用红漆的八仙桌将彩礼或嫁妆放到里面,四周用红围子围好,由喜轿铺的伙计抬着送到女家或男家(嫁妆),一路上吹吹打打,尉为壮观。过去北京的喜轿铺是分片儿的,四九城均有。

2、窝脖儿:

所谓“窝脖儿”就是老北京的一种重体力劳动者。过去,寒穷人家办喜事是送不起“抬”的,所过的财礼、嫁妆一类只须请一两个“窝脖儿”便都送过去了。“窝脖儿”除要有好的体力外,也是需要一定技术的:先将物品摆在一条长二尺五寸、宽约一尺八寸,用软绳捆扎好的长方木板上,然后由二人抬起,放在“窝脖儿”的肩上,“窝脖儿”蹲身低头将物件“窝”起,送到地方。其在运送过程中要保证东西不磕、不碰、不散。“窝脖儿”除了提供寻常百姓家的服务,大户人家的精细摆件和家具往往也请他们。而且也还应过“皇差”——慈禧太后前往颐和园小住的时候,其有一些摆件和用品也是由“窝脖儿”一步一步从紫禁城送到颐和园的。

由于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地方吃力,所以“窝脖儿”大都留有残疾——脖子上有一个的肉包,也便成了“窝脖儿”的显著标志。

3、跑大棚的

所谓“跑大棚的”实际上是“口子攒儿”中的“厨行”。过去一般人家办喜事能有条件上大饭庄子的不多,北京当时能承办喜事的大饭庄也不过十几家,且价钱极贵。故此一般人家儿办喜寿事均是在家中搭喜棚办事。普通人家儿多请“跑大棚”的厨子来料理席面(现在农村有些地方办事还是如此)。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介绍或找“承头人”介绍“跑大棚”的厨师傅。由于此行是要靠口碑揽生意的,因此一般都会替主家儿着想,做出的菜以既“得吃”又“好看”且“省钱”为原则,一般极少偷工减料或使主家难堪。至于有的相声段子说跑大棚的在大肠里灌香油,围在腰上,头上帽子里顶着泡好的粉丝,身上挂上里脊肉等等偷本家儿的东西食材,则是一种相声艺人的戏谑之词了。尽管俗云“厨子不偷,五谷不收”,也确实有极个别偷拿主家儿的现象,但大多是小偷小摸一类,还没有相声里说的那么夸张。 满清入关以后,满汉的风俗便逐渐融合。特别是满清王朝统治者对待汉文化的政策调整和推崇,满汉之间的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差别性日益趋小。因此,北京民间的婚俗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满人风俗的影子。至清末特别是民国以后,由于八旗的没落,有的满人在婚俗等方面便也直接汉化了。不过婚俗差异总还是有的,如满人婚礼新娘梳“两把儿头”、“大拉翅”,而汉女则是戴凤冠;满族女子因是天足,故出嫁穿“花盆底”鞋,汉女穿红绣鞋。满人下“定”要给女方如意,汉人则无。满人接亲不用花轿,而是用红呢官轿,汉人娶亲则是花轿。。。。。。

把以上内容作一个简单的交代后,下面就可以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婚俗了。由于有一些相关的内容在前面介绍“六礼”的时候已经讲述过了,因其大同小异,在此就不再重复了。过去老北京的婚礼也是从由媒人说亲、保人保亲(纳采、问名)、合亲(纳吉)、放定(纳征)开始的,其大体如古礼,其形式上略有不同罢了。只是北京婚俗“下大定”的时候除其他物品外,还要有“鹅笼酒海”。“鹅笼”即活鹅一对,放在特制的筒子里,上加笼盖,以代替古礼中的“奠雁”。“酒海”即一个加笼盖的盒子里放上一坛老酒。还有一种说法是“鹅龙酒海”,指的是四样东西了:“鹅”,即活鹅一只;“龙”即鲤鱼一尾;“酒”是老酒一坛;“海”即猪肉一块。更可笑者,有人管这块肉称为“离娘肉”,难怪有的相声作品说“娘身上怎么掉下猪肉来了?”另外,还要同时送给媒妁猪肘子和羊腿,大概是为了给为说合两家亲事“跑断腿”的媒人补补腿力吧。 按北京的老礼,女子出嫁的前一天送嫁妆,也称“陪奁”。这一天,女家由男宾四至八人,雇上喜轿铺的抬夫,将嫁妆送往新郎家。过去老北京有一首童谣“月亮月亮照东窗,张家姑娘好嫁妆,金皮柜,银皮箱,虎皮椅子象牙床。锭儿粉,棒儿香,棉花胭脂二百张。。。。。。”,虽略显夸张,但也道出了嫁妆物品之多。一般来讲“陪奁”的多少是根据女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的,普通人家六抬至十六抬不等,富庶人家有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多者有八十抬甚至百十多抬。而极贫者是论不起抬的,只好请一个“窝脖儿”搬走了事。所谓抬,是从喜轿铺赁来的,用红漆油桌四面挡上红围子,两边各有两根竿子,供二人抬起,即为“一抬”。过去的嫁妆内容极为丰富,一般有放四季衣物及鞋帽的樟木箱子,放有新娘平日的喜爱之物及平时所积蓄的银钱的“子孙箱”,座钟、盆景、帽镜、插有毛掸的掸瓶,插有红烛的铜烛台,“长命灯”,茶叶罐、帽筒、花瓶、脸盆、脚盆、尿盆、“子孙盆”,条案连三,八仙桌,梳妆台、太师椅乃至顶箱立柜,古玩字画,金银首饰等等。大户人家甚至有送买卖铺户,房产,地产的。嫁妆送到男家,照例男家要有相应的人数迎妆。嫁妆送到后,女家要有熟悉情况的“全和人”到男家按女方的习惯布置、安放嫁妆。

此时男家除个别大户人家在饭庄子意外(当时北京只有会贤堂、庆和汤、福寿堂、聚寿堂、万寿堂、富庆堂、惠中堂、同兴堂、颐寿堂等十几家饭庄可接喜筵业务,且价格昂贵,非一般人家可办得来),一般均已在自家请棚铺搭好喜棚,准备办事了。喜棚用布和芦席搭成,顶上安有栏杆。栏杆下面是类似房檐的挂檐,上绘图案。棚的四面均安有玻璃窗户,以利透光。玻璃窗为红色窗框,四角绘有蝙蝠,取意“蝠”“福”同音,中间绘红双喜字,意为“五福捧喜”。晚上,棚内则安置汽灯。棚口两侧均贴红双喜字,门口外搭花牌楼。

娶亲的前一日,讲究的人家还要“亮轿”,即让喜轿铺提前一天便将花轿、执事等排列在自家门外,一方面是告知四邻,另一方面也有显摆的意思,更讲究些的人家,在喜轿铺定花轿的时候,绣片,轿围,轿帘等均要求是“头水儿”,即全新的。其价格与买一顶花轿其实相差无几了,就是要一个体面的排场。

男家还需请一个懂得娶亲的规矩礼节,能张罗应酬,且与新人命不相克的“全和人”做娶亲太太。娶亲之前,还须有“响房”,即找一个小男童,坐在洞房里新人的新床上敲击铜锣。(也有一种“倒响房”之说,即花轿接新娘回来到门口时响房)。“响房”过后,娶亲太太先到喜堂“天地码”前上香,新郎此时已然袍褂穿戴整齐,在“天地码”前行礼。而后娶亲太太来到花轿前,用一面小镜子对着花轿照一照,谓之“照轿”,乃驱逐邪崇之意。然后还要在花轿内撒一些红枣、花生、栗子、桂圆之类的喜果,各有其喜庆吉祥的寓意。最后,娶亲太太盘腿坐于轿内,惟不下轿帘,谓之“压脚”。此时,金瓜、钺斧、朝天镫、掌扇、肃静牌、回避牌、飞龙旗、飞封旗、飞虎旗、飞豹旗、大红伞盖等执事及锣、鼓、笙、笛、唢呐等“响器”俱已排列整齐,八名轿夫身着镶红边的短蓝大褂。夏扎“纬令”冬戴“秋帽”。随着一声“起轿”,先是铜锣开道(有条件的人家有八面之多),接着是执事,吹鼓手动起响器,一路吹打。花轿到女家,先要鸣锣,通知女家接亲的来了。女家闻讯后,将街门关闭“避避煞气”,实际上也是给新娘上妆争取时间。照例迎亲人员由新郎和陪同的娶亲官客叫门,大呼“开门啰、开门啰,。别误了吉时。”女家是不会马上把门打开的,要点上级收入“跨得胜”、“油葫芦倒爬城”、“屎壳郎爬主干一节一节爬”、“麻豆腐大咕嘟”等通俗曲牌。此时新娘绞脸(又称“开脸”,即用丝线将脸上的汗毛绞净,从此即为少妇),穿红色薄棉的上轿袄(无论是冬夏均是棉的),着凤冠霞帔、遮盖头,由送亲太太(也须是“全和人”)搀扶上轿。新娘上轿一般是要哭一哭的,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吉利的表现。娶亲的轿子往回返的时候是不能走回头路的,要绕开来的时候的道路,走另一条路。此时花轿抬的要平稳,轿夫要压着步子,途中若经过庙宇、祠堂、坛、井、河流等,均需用红毡子将新娘所乘的“宝轿”遮住,以避邪气。倘遇到出殡的,要高喊一声“今天吉祥,遇上了宝财啰!”(取意“棺材”的谐音,“升官发财”的意思)。

娶亲的队伍到男家门外,须鸣锣告知。宝轿打杵后,送亲太太先进入洞房外间。男家也须闭门(称“避避煞气”或压压新娘的性情。)由送亲人员上前叩门。合意开门后,宝轿撤去轿杆,摘去轿顶,由轿夫提入门内从院内事先设置好的炭火盆上抬过,谓之“熏煞”,也寓意着过门后新人的生活红红火火。宝轿抬至中堂门口,紧堵门停轿。此时堂上已然设置好天地桌,请全福不忌的男客代为上香。而后新郎在轿帘象征性地放三支箭,名为“射煞”(也称之曰“桃花女破周公”)。新娘随即手抱“宝瓶”(木质金漆或景泰蓝的瓶子,内装“金银米”,即大米和小米,满人价金银如意,上盖红绸,系以五色丝线)下轿,跨过事先预置好的木质金漆马鞍,寓意平平安安。新娘此时要足踏红毡(南礼或有的经商人家须倒面袋于新娘脚下,一直倒到天地桌前,谓之“代代相传”)。到天地桌前,男左女右立好,旁有人赞礼,新人要同参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均要三拜三叩首,即所谓的“三跪九叩”)。此时吹鼓手动乐,宣告大礼成就。而后新人入洞房“坐帐”,新人双双坐在洞房的炕上,将新郎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也是男尊女卑的意思。新郎需用裹着红纸的秤杆(“秤”“称”同音,意为“称心如意”)挑新娘的盖头。按北京的“老妈妈论儿”此时新郎要赶紧将挑下的盖头压在自己的屁股底下,以“压压新娘的性情”。而后新人同吃“子孙饽饽长寿面”(饽饽,就是煮饽饽,即饺子)。面和饺子是由女家做好带过来的。煮“子孙饽饽长寿面”是有一定讲究的,即将饺子和面煮至五六成熟即捞出来给新人吃,吃的时候照例有一个男童在窗外大声问“生不生?”由新郎回答“生!”表示生育后代的意思。吃毕“子孙饽饽长寿面”以后,新人行“合卺之礼”(即共饮交杯酒)。而后新人要拜佛祭祖(新媳妇不拜男家祖先是不可能被男家认可的),均行三跪九叩之礼,谓之“庙见”。至此,婚礼方才告一段落。 回门”“瞧九”

新婚的次日,男家要派人到女家“报喜”,表示新娘是贞洁之身入门的。倘无人报喜,对娘家人来说是一件极为难堪的事情。新婚夫妇三天回门,也称“回酒”。男家套车将新郎新妇送至女家,见面后,在女家分辈分大小,行叩拜礼。新娘家照例摆酒饭款待新姑爷。饭后,新郎便回家了。新娘则留在娘家,有一番诉说。倘男家及新姑爷尚好,则皆大欢喜。倘公婆脾气大,小姑子刁钻,夫婿不成材,婆家外强中干,几难以为继等等,则娘家父母甚至至近亲友难免唏嘘伤怀的。新娘一般在晚上由娘家套车派人送回婆家。

婚后第九日为单九,十八日为双九,娘家有人会来婆家看访,名曰“瞧九”,夫家照例要摆酒盛情款待。

二、少数民族婚俗 土家族哭婚

土家族的姑娘在出嫁的时候,有哭婚的习俗,如果在出嫁时新娘库得不悲伤,不够感人,哭得不哀婉动人,是要被人家耻笑的。严格来讲,土家族新娘出嫁时的哭应当是“哭唱”出来的。成亲那一天,迎亲队伍到女家时,新娘便要开始哭。若是眼上无泪,或哭得不动人,则家人(特别是新娘的母亲,都会感觉脸面无光。有时候为了挽回面子新娘的母亲会乘人不注意偷偷地将新娘掐哭)。因此土家族姑娘一般从十一二岁便要开始学习哭嫁。土家族的哭嫁是要“唱”出来的,因此土家人的哭嫁时专门有《哭嫁歌》的。哭嫁的唱法有独唱、对唱、合唱之别,可谓唱中有哭,哭中有唱。其讲究“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妹哭嫂”、“嫂哭妹”、“哭祖宗”、“哭撒筷”、“哭出门”、“哭上较”等等。 佤族的“串姑娘”

佤族姑娘长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其父母按照传统习惯,就要在自己的屋边,为姑娘建上一间小屋子,安置一些简单的家具,让女儿住在里面,以便小伙子来“串姑娘”。佤族小伙子“串姑娘”之前是要经过一番认真地“侦察”的。因为姑娘的居所是不固定的,故此小伙子一定要搞清姑娘的确切居处,方能准确地去“串”,以免扑空。摸准了情况,小伙子们便去姑娘家门口吹笛弹琴,而后上前叫门。如果姑娘家不开门,小伙子们是可以破门而入的。姑娘的家人则要予以一定的招待。姑娘的父兄可以陪着小伙子们谈天论地,聊一聊天。等到睡觉的时候,姑娘的父兄便会自觉离去。留下小伙子和姑娘在圹火边攀谈,此时姑娘会将火拨旺,一方面是示意光明正大,另一方面也为了便于看清对方的容貌体态。攀谈一会以后,小伙子会唱起“口头调”,请姑娘为自己装烟锅、点烟。姑娘如果对小伙子未看中,就会比较委婉地拒绝小伙的要求。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中意了,则会为小伙子亲手装烟点火。第一步的目的达到了,小伙子跟着就会唱起“梳头调”。此时姑娘会拿起事先准备好的梳子,坐到门外屋檐下。小伙子们则按先后次序请姑娘梳头。一般姑娘会对自己中意的小伙子尽量为其多梳一会儿,边梳两个人边对歌,内容多是比喻爱情的事物。这时小伙子便会拿出礼物赠送给姑娘。姑娘倘乐意,便可收下,倘不乐意也不能当场拒绝,日后再找适当的时机送还。倘姑娘在选择到一个最为中意的小伙子为对象后,就会将其他小伙子的礼物统统送还,被选中的小伙子就可以单独同姑娘约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倘彼此欢爱,别无意见,则小伙子便可正式向姑娘求婚了。

柯尔克孜族的“捆绑成夫妻”

柯尔克孜民族主要生活在新疆的柯尔克孜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在汉族地区有一句俗语,叫做“捆绑不成夫妻”。然而柯尔克孜族的新婚夫妇却是捆绑而成的。柯尔克孜族的结婚仪式一般是在女家举行的。在婚礼仪式上双方父母要主持叼羊、赛马、摔跤i、角力的比赛项目,主家对于优胜者均赠与礼物。当新郎在迎亲人员的陪同下骑马来到女家时,新娘家的女眷们会很有礼貌的迎接新郎和客人,男人们则会乘新郎不备,手拿事先准备好的绳索,一哄而上将新郎五花大绑起来。虽事情突然,但新郎此时是不能也不会有任何怨言和情绪的,因此很快女家的亲友们就会将同样是五花大绑,然而已然装扮一新的新娘推到新郎面前,把她和新郎拴在了一起。此时新郎的父母则拿出礼物,向女方亲友求情再三,恳请“释放”一对新人。女方亲友则也会适时放人。迎亲一方在整个过程中都会笑容满面,耐心恳请,因为每一位客人克孜人都信奉着“捆绑方能成夫妻”的习俗。 哈萨克族的“姑娘追”

哈萨克是古老的游牧民族,大多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人能歌善骑,被誉为有着歌与马“两只翅膀”的民族。哈萨克人性情开朗、豪放,无论男女,均善于骑马,且往往马术高超。“姑娘追”便是马上的游戏,是以“男逃女追”的方式骑马进行的。参加的人员一男一女为一组,骑马同往事先指定好的地点。去的时候,小伙子可以在路上同姑娘嬉笑,表达爱慕之情。此时姑娘是不能气恼的,回来的时候,小伙子要纵马疾驰,姑娘则放马追赶小伙子。此时小伙子便要表现出自己高超的骑术,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姑娘追上,因倘或一旦被姑娘追上,姑娘是可以任意用马鞭抽打,而小伙子是不许反抗的,不过通常姑娘们即便追上了,也不会真抽狠打,特别是对自己中意的人,只是虚晃几下鞭子罢了。“姑娘追”是哈萨克民族传统的活动,得益于这种活动促成许多男女青年走向了婚姻。 畲族“唱出来的婚宴”

畲族小伙子结婚,倘或不会唱歌,恐怕是连酒席也摆不成的。因为畲族习俗婚宴是女家置办的,而然当客人应邀来到喜筵现场的时候,会发现婚宴现场空无一物,所需物品及菜肴都是要由新郎一一“点唱”出来的,如要筷子、炒锅、炒勺、木柴、酒乃至火柴一一都要用唱歌的形式“要”出来。一般都是由新郎和厨师傅一唱一和,唱一样拿出一样,如新郎唱“四四方方一朵墙”是要灶,唱“中央开出大龙潭”是要大锅,唱“铜镜双双对月光”是要锅盖,唱“金鸡沐浴海中央”是要木勺,唱“三脚落地火焰山”是要火炉,唱“两耳朝天喜洋洋”是要双耳锅,唱“仙女点香珠洗坛”是要竹刷,唱“青龙引泉名茶香”是要茶壶,唱“鲤鱼扳白凑成双”是要菜刀,唱“凤凰伸腰五味香”是要锅铲等等等等。此外,婚宴过程中还要唱“对盏歌”“劝酒歌”等,宴席结束后还需对歌。可见,唱歌是畲族婚礼的主题。 哈尼族的“藏姑娘”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区和西双版纳等地。“藏姑娘”主要是红河地区哈尼族的传统婚俗。男家接亲人员到达女方村寨后,要在事先用竹席和绿色树叶搭好的“青棚”内休息,进入“青棚”后是不能随意离开的。女方盛情款待男方接亲人员,将嫁妆准备就绪后,临近出发时,新娘子却不知何往了。按照红河地区哈尼族的传统,此时新娘子已然跑出去躲藏了起来。接亲的人则要在故装焦虑的新娘亲友的陪同下四处寻找。找自然是能够最终找到,然而姑娘并不会很快“就范”,要披头散发、衣冠不整地拒绝上妆。此时,新郎跪在岳父母面前先敬烟酒,表达自己婚后一定会对新娘好,新娘才会同意跟新郎一道起程。 裕固族的“帐房戴头”

裕固族主要居住于甘肃省肃南裕固自治县。“帐房戴头”是裕固族出嫁时的一项隆重仪式。“帐房戴头”一般于佛晓举行,天刚刚亮,新娘便由两位伴娘搀扶着进入客厅,走到挂头面的地方为新娘改妆、戴头面。所谓“头面”就是用珊瑚、玛瑙、海贝克等装饰而成,宽约五寸、长约三尺的装饰物,是系在新娘头发上的,裕固语称之为“萨达尔格”。在戴头面时,由伴娘唱“戴头面歌”。此时,新娘躲在帐房的一角,用布将自己遮蔽起来,不让别人看见。戴完头面以后,新娘由伴娘将其送到为其准备的白色帐篷内休息。从此时起,新娘便不能再进入到自己的家门,有什么事情均是由伴娘代为料理的。直到天大亮时,吃完丰盛早餐的送亲人员,在“多依瓦什志”的带领下,护送新娘向新郎家进发。 羌族的“戏新郎”

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岷江上游一带。羌族的婚礼一般是要举办三天的。最有意思的是婚后第三天,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新娘家自然要设宴款待新姑爷。不过此时娘家人是要给新姑爷出出难题,戏谑一下新郎的。在宴席上他们特意准备好一双一米多长的大竹筷子,在一端吊上几个洋芋让新郎用。菜大多是成颗粒状不好夹的,同时桌上还要摆上八盏盛满油的油灯。新郎用如此长的大筷子去夹菜,其难度可想而知,况且又是颗粒状的菜肴,故新郎稍不小心,便会将菜掉在油盏内,溅得满脸是油,甚为狼狈。此时新郎还要接受惩罚,或被女家的姑娘们抛起来摔在地上,或被灌得酩酊大醉,方尽欢而散。

壮族的“卷伴婚”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如同大家所熟知的一样,壮族的青年男女主要是歌圩的对歌中寻找自己的爱侣的。且壮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其恋爱的主要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赶歌圩、对歌等。其中所谓“打木槽”就是许多青年男女拿着木棍到木槽边共同敲击,敲一下,大家一起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欢乐情趣和爱慕之情。对歌也是壮族青年男女的一种恋爱择偶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歌来披露彼此的心声而相互了解。然而这种“依歌择偶”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歌圩”初次交往的基础上经过以后的多次交往感情发展了方才定下终身的。倘或男女青年相互爱慕,而家长又同意这门亲事,则可顺利走向婚姻。若是女家父母不同意亲事,而姑娘又确实爱慕上了小伙子,则很可能出现“卷伴婚”了。这多少有一点汉家女“私奔”的味道。此事事先姑娘和小伙子是议定好了的,选好成亲的日子,姑娘偷偷打扮整齐,一俟出门,便被新郎和同来的伙伴们一拥而走,接去男家成亲。新娘出门前会偷偷地将男家的婚书、聘礼置于父母的床上,父母发现此事后,声言要状告男家,其实并不真正行动。过了一年多以后,女儿生了小孩,会与丈夫携带着礼物回娘家。生米已然煮成熟饭,新娘的父母会假意生气发怒,然而大多早已默认了这门亲事。 回族婚礼

同汉族等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回族的婚礼一般是不用喜庆音乐的。回族婚礼大多在“主麻日”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家要带上羊、大米、馒头、油香等物到女家去,称之曰“催妆礼”。女家接到礼物后便要加紧准备了。结婚当天的上午,新娘要“绞脸”,“洗大净(也称离娘水)”。然后,无论冬夏新娘均要换上红色棉袄,头遮红绸或红色纱巾。接亲的车将到男家门口时,按照习俗,新郎要由姐夫带领跑上前去迎接,围接亲车转一圈,要故意撞一下接亲车,称之曰“撞亲”。车到大门口时,排列好的男家亲友要高声与送亲人员互道“色兰”问好,然后请宾客待茶、入席。新娘子的鞋是不能粘土地的,因此有条件的人家要铺好红毡子或红地毯。 新娘子到男家后,要请阿訇给新人念经(“尼长哈”):即在堂屋正中设方桌,正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及新人父母。新人跪在地毯上(现在也有新人与阿訇均站立的),听阿訇念诵《古兰经》的有关片断。而后阿訇为新人撒“金豆”祝福新人。据说原来在中东地区的穆斯林婚礼上,富庶人家确是要由阿訇撒金豆子的,意为有施舍。现在中国的回族婚礼大多撒喜果、糖、花生、核桃等,以祈求真主安拉赐福新人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次日清早,新郎新娘均要“洗大净”。 藏族婚礼

藏族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其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四川、甘肃等部分地区。藏族婚礼在结婚的头一天男方须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及巴珠、嘎乌、手镯等物,用绸缎包好送到女家,以供新娘过门前打扮之用。迎亲的时候,男家要请一位在当地有地位和声望的人物,带上接亲的人马,同时牵上接新娘子用的装饰考究的马匹(须是有孕的母马),以及带上彩箭、璁玉、珠饰等到女家迎娶。在接亲马队到达女方家之前,女方照例要举行敬“切玛”、喝青稞酒等告别仪式。男方的迎亲队伍进门后,须有人先将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名花有主”,是男家的人了。而后把璁玉放在新娘头顶上,寓意新郎的灵魂已有所属,托付给新娘了。当娶亲队伍离开女家时,新娘家会有一个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不断高喊“不要把我们家的福气带走啊!”直至队伍走远。

男家在新娘到达之前,须将大门装饰起来,为新娘下马准备专门的垫子。垫子实际上就是装有青稞、麦子等的口袋,上铺五彩锦缎,面上画吉祥符号。男家人此事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藏族婚礼传统的进门仪式相当繁琐,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要唱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入厅后,坐在新郎下首,迎亲与送亲人员也依次坐好,便开始献“切玛”、敬酒。新人要给佛像、父母献哈达,在柱头上挂哈达。参加婚礼的人歌唱,以为庆贺。新人入洞房后,婚宴正式开始,有的要持续三天之久。 蒙古族婚礼

蒙古族号称“马背上的民族”。牧区的蒙古族娶亲大多也是用马的。接亲时,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俗新郎须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此时双方亲友均着盛装分别聚集在男女双方家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身着艳丽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桶皮靴,配蒙古刀带弓箭的新郎显得英姿飒爽。新郎及迎亲人员飞身上马后,男方亲友在门口以歌声欢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及迎亲人员来到女家后,照例要绕蒙古包一圈,方能下马。伴娘此时会用毛毡挡住新郎一行,开始对歌。伴娘要拷问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则需对答如流。直到女方对接亲人员的回答满意了,新郎方可把礼物送上,伴娘则撤去白毡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此时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了,新郎要在歌声中向岳父献上哈达。宴席结束后,新娘就要跟随迎亲队伍去男家了,娘家人唱“送女歌”为之送行。接亲队伍达到新郎家,男家门口早已点燃两座火堆,新娘则要拉着新郎递过来的鞭梢,从火堆中间走过,喻意他们的爱情坚贞不渝,未来的生活兴旺发达。进入男家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红盖头的新娘一一拜见过公婆及亲友长辈,而后新郎手持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托盘向宾客敬酒,被敬者须将酒一饮而尽,并祝福新人。婚宴到达高潮时,宾客则欢歌起舞,一同祝福新人。 瑶族的“入赘”婚俗

同汉族地区的观念不同,瑶族男子上门入赘的现象较为普遍,且上门女婿也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女儿有财产继承权。瑶族婚礼一般办得较为简朴,送亲迎娶时,新娘一般走路或骑马到男家,全寨男女届时均来唱歌表示祝贺。第二天回门住一天,第三日则开始劳动,建立家庭。姑父上门,除有媒人及两个伴郎陪送外,不用带什么东西,只新郎一人去女方家即可,第二天回门之后即住于女家了。 彝族婚俗

按照彝族的婚礼习俗,成婚当日无论路程远近,新娘必须于结婚当晚黄昏时分到达男家。隆林的彝族新人在拜堂之后,当晚需陪客人饮酒至通宵达旦,不得入洞房。次日一早,新娘需与送亲的姐妹回到娘家,半月后新郎才带着妹妹将新娘接回自己的家中。那坡一带的彝族的婚礼习俗则是新娘不能够自己走路去夫家的,路近的须有人背到夫家,路途遥远的话则要乘马了。那坡彝族婚礼完毕新娘即可入洞房,并成为此家的主妇,从此不再返回娘家。 仡佬族的“三么台”婚宴

仡佬族的婚俗,男家在求婚时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礼物到女家,如礼物被女家欣然接受,则可视为婚姻已然缔结。仡佬族在婚礼上要举办“三么台”酒席款待宾客,即将酒席按顺序分做三台,第一台称“茶席”,上设香茶以及核桃、板栗、花生、白果、瓜子和糖果、点心等;第二台称“酒席”,设白酒、各色凉菜、腌菜、香肠、咸蛋等;第三台称“正席”,设饭菜。一般情况下客人不放筷子主人是必须陪到底的。 满族婚礼的“摘他哈”仪式

在前文介绍老北京婚俗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满人入关后,满汉风俗在关内多有融合之处。然而关外的满族婚俗还是更多的保留了满族自身的传统特色。其中“摘他哈”便是满族婚俗中特有的仪式。即新娘家在婚前一个月内,须择吉日举行“摘他哈”仪式。举行仪式时要将室内外打扫干净,将祖宗板上的妈妈口袋中的索线取出,一头拴在祖宗板的斜架上,一头拴在屋外祭祀用的柳树枝上。仪式由萨满主持,准备出嫁的姑娘和全家人向祖先叩头,主祭人要摘下姑娘出生时拴在索绳上的他哈补丁,扔在河里或街头,以祈长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工代表巡查报告下一篇:中国财政收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