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投资风险论文

2022-05-06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债券投资风险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本文对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之中的风险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过程中进行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对策。经济新常态给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机遇:在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促进了高新技术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政府简政放权的步伐和力度,提升了市场的自主性,同时经济实际增量并没有因此为放缓和缩减。

债券投资风险论文 篇1:

应对债券投资风险新挑战

我国正在步入利率市场化深化时代,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前沿,我国债券市场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实践,在理念认识、人才培养和管理经验与模式等方面均为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做了一定准备。随着改革深化和发展转型,风险管理的要求和难度将同步提高,能否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与能力,以保证金融的长期稳定发展,是应对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作为债券市场的后台服务中介机构,承担着维护债券市场结算秩序稳定的重要职责,首要关注点就是安全。长期以来中央结算公司整合资源、保持中立性优势,为市场提供了一整套中债价格指标体系,作为工具帮助机构投资者识别、计量和监测相关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风险在逐渐加大。从中债新综合指数看,6月30日成份债券的平均基点价值为0.0385元,按全市场债券存量40万亿元计算,收益率每变动1个基点,全市场市值约变动150亿元;从风险价值(VaR)指标看,在95%的概率下,全市场每天的最大市值损失约为700亿元。债券利率波幅也有放大趋势,中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2—2013年的熊市中上行近130个基点,较2009年以来另外两个熊市的振幅扩大约30个基点;此外,收益率波动方差也有上升;从中央结算公司为400多个债券账户计算的组合VaR值看,平均相对VaR值从2013年底1.4‰上升到2014年底1.9‰。这说明市场风险是现实存在的,需要加强管理。

伴随着ST湘鄂债和天威中票等公募债及众多私募债出现系列违约事件,债市刚性兑付已被打破,信用风险开始真正暴露。虽然这可以促进信用定价的有效性,但从持有者角度看无疑是放大了财务损失风险。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从前些年开始对信用债券做内部评级,表现为在交易价格中隐含了对公开评级的调整。从今年初情况看,做了调整的信用债券占全部只数的38%,其中95%是下调评级,占比高于往年。2013年6月间,7天回购利率曾达28%,给了市场一次流动性风险的切实体验。可见,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也不再是虚拟的了。

2013年4月后暴露的债市利益输送事件,可以看作是合规性风险。我认为,发挥好机构中台的作用,对于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十分重要。现在多数金融机构都是中债价格指标的用户,只要中台用相关债券估值,与前台特别是与丙类户相关的交易价格做比对,即可发现问题或要求前台作出说明。如果有这样的制度安排,前台人员就会谨慎而避免明显的利益输送。风险防范在机制完善方面下功夫,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风险是现实存在的,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在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中,非常希望各方共同合作,在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有效风险管理方面不断做出实质贡献。

责任编辑:宗军 刘颖

作者:王平

债券投资风险论文 篇2:

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本文对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之中的风险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过程中进行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对策。

经济新常态给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机遇:在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促进了高新技术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政府简政放权的步伐和力度,提升了市场的自主性,同时经济实际增量并没有因此为放缓和缩减。可以说经济新常态给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过,金融市场之中也渐渐暴露出一些潜在的风险,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就是典型的一种。

一、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分析

市场风险。首先是利率风险。在我国债券市场之中,利率风险是影响最为直接的一种风险。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过程中,利率风险在债券市场之中的影响愈发明显。利率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债券的定价,导致债券价格随之发生波动,因此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过程中必须将利率风险的管理作为重中之重,经济运行情况、资金供需预测、社会平均利润率和通货膨胀情况是决定利率的四个关键因素,当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资金量充裕、社会平均利润率较高、资金供给压力增加的时候,利率会上升;相反,利率则会下降。因而银行在不同时点购买债券的利率会有不同.债券投资自然面临利率风险。

其次是价格波动风险。简而言之,价格波动风险是因为债券价格波动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风险。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创新品种不断涌现,投资规模和参与投资机构都呈现出几何式增长状态,活跃的债券市场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的债券二级市场呈现出较大的价格波动,这虽然给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债券投资风险。债券投资资金规模具有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债券价格往往与合理价值之间呈现出较大偏差,进一步加大了债券价格的波动和变动性。价格变动风险在债券二级市场的交易之中影响较为突出。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产生在市场交易量低下或者缺乏意愿交易对象的情况下,会导致交易不能以理想价格完成,最终造成资金短缺和资金损失。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致命的一种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没有可以变现的资产或者减少的负债,会导致其盈利水平大打折扣。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商业银行资不抵债,如果大量的债权人同时要求兑现,就会出现存款挤兑行为,导致银行的破产和清算。流动性风险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商业银行资产变现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融资效率的优劣。债券资产为商业银行资产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银行债券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20%左右,如果债券资产变现效率不佳,那么将会影响资产调整的效率,产生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信用风险。在债券市场之中,信用风险是指主要是指债券发行主体到期不能兑现和支付利息而带来的风险,债券发行主体财务状况并不必然导致违约,但是因为其到期偿付能力减弱或增大违约的概率和风险,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债券投资蒙受损失。

在我国商业银行债券交易之中,债券种类愈加丰富。国债因为有国家信誉作为担保成为信用风险最小的债券品种,信用风险基本为零。在债券市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债券渐渐成为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债券市场带来了更大的信用风险。企业生产经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出现经营不善或者资金链断裂引发债券到期无法偿付本息,那么投资者就可能蒙受损失。在进行债券投资之前,银行需要对发行主体的运营能力、行业生命周期、资金状况、担保情况、资信程度进行全方位调研,进而降低债券投资信用风险。

二、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防范策略

(一)采取适当的债券投资策略

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债券资产安排,并对债券投资周期、债券期限、债券品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债券投资风险管理目标。

按照商业银行在债券投资风险管理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可以将债券投资策略划分为积极型债券投资策略和消极型、防御型债券投资策略。积极型债券投资策略中,商业银行需要对市场利率趋势进行预测,积极主动谋取债券投资利润;消极型和防御型债券投资策略中,商业银行则相信市场是有效的,只是通过购买债券组合并将债券持有到期,以求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商业银行在选择具体的债券投资策略时,还要将宏观经济周期考虑其中,根据不同的宏观形势选择针对性的债券投资策略。

(二)合理应对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需要调整资产结构。商业银行在进行债券投资的过程中,要动态、实时地关注相关监管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考虑其给债券投资指标带来的风险,及时地进行资产结构调整来适应监管要求。首先,要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当年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评估债券投资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以便在债券投资策略之中对投资额进行严格地界定和规范,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全力应对监管指标变动给银行资本充足情况带来的影响。其次,要满足存贷比的要求。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但是信贷依然是商业银行主要职能,也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商业银行依然需要将资金优先投入到信贷之中。如果存贷比调高的话,商业银行可用于投资到债券市场之中的资金规模将会下降,这个时候缩短债券周期、坚持债券品种可以有效地降低流动性风险。

(三)建立信用评价数据库

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全面科学的信用评价数据库,便于对相应债券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和梳理,在了解债券信用评价情况的基础上使得债券投资策略更加科学。信用评价数据库之中需要囊括债券评级信息、债券所属企业、企业所在地区、企业负债类别、企业融资目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情况、债券发行地点、债券期限和票面利率等多种信息。信用评价数据库之中的数据越全面,越能体现债券投资之中蕴含的风险。此外,数据库具有容易保存、不易丢失的特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债券投资人和信用评价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债券投资过程中的信用风险。

(四)构建完善的清算体系

构建完善的清算体系是有效预防清算风险的重要前提、商业银行清算体系和信息技术部门、债券投资部门、财务部门是相互独立的,并且不以盈利为目的,能够有效地排除在资金清算之中的腐败因素、干扰因素和利益因素,使得商业银行资金周转速度在无形之中得到提升.避免出现资金阻塞的情况,进而降低破产清算风险。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清算框架,明確清算组织体系,对债券的业务种类、手续和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还需要对清算系统进行定期更新,通过合理的奖惩措施和激励机制来鼓励清算工作开展,对清算失败现象进行惩戒。

作者:潘璐

债券投资风险论文 篇3:

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摘要:欧盟内部各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间的矛盾是欧债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各国开始意识到这种矛盾,然而,彻底解决这种矛盾,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欧盟体制、统一成员国的财政政策、加快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才有可能实现。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具有一定警示意义,我国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转变为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传递链条乃至债务危机的触发条件进行深入探讨,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

关键词:欧债危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地方债务

2009年10月,希腊宣布财政赤字预计将达到GDP的12.7%,而公共债务将占GDP的113%,均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受此影响,2009年12月美国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国际、标准普尔和穆迪先后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评级下降意味着主权债券投资风险上升。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券风险也大幅上升,从而引爆了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此后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到2011年6月,又扩散到意大利。整体看,欧元区2011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1%,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3%。截至2012年6月,欧元区国家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已经从2007年12月的123%上升到13l%。2012年1月13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欧元区9个国家的信用评级,其中包括法国,这意味着债务危机正式从“欧洲五国”扩散至欧元区核心国家,并已蔓延到北欧国家,连表现最好的德国经济也开始减速,荷兰经济于2012年3季度萎缩了1.1%,是预期的5倍。市场普遍预测,欧元区经济颓势2013年难以改观。欧债危机尽管被称为债务危机,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债务危机存在较大不同,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形成主要有“阴谋说”、“高福利说”、“经济失衡说”和“不匹配说”。其中,“不匹配说”指出,欧债危机表面上是债务危机,本质上却是欧元危机。欧盟各国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但财政政策却是以各国经济为基础,缺乏平衡欧盟整体经济的中央财政部门,这就无法保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同时符合各国的经济状况,并对各国经济进行有效的调节,进而导致欧盟一些国家发生债务危机。各国使用单一货币而缺乏统一的财政制度,就必然存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冰岛没有加入欧盟,之所以能够从危机中快速复苏,就是因为冰岛央行及时采取货币贬值政策来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英国、丹麦、瑞典是欧盟的成员国,但是没有加入欧元区,所以有着独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根据本国具体的经济情况进行政策调节,所以受本次欧债危机的影响很小。

虽然“不匹配说”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但还需要深入研究。既然所有欧元区成员国都面对这样的矛盾,为什么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五国(主要是南欧国家)相继出现债务危机,而德国等北欧国家却复苏较快,没有发生债务危机?这就需要深入探讨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一)经济增长速度滞后于债务成本提高的速度

“欧洲五国”加入欧元区后,由于欧元强势、市场利率低、债务约束较弱等因素,使他们基本上都依赖于借新债还旧债,导致融资成本不断增加,最终无力偿还。债务成本提高的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使“欧洲五国”债台不断高筑,最后不得不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违背了“只有当GDP增长率高于公共债务的实际利率时,才能在基本赤字条件下实现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欧洲银行持有的“欧洲五国”的公共和私人债务占银行系统持有债务的比例高达90%以上,总额达2.8万亿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欧洲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导致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减少,使经济增长下滑,进而影响到政府的财政赤字消减计划。而政府为银行业重组提供资金必将进一步推高政府财政负担,进而形成主权债务和银行系统宏观上的螺旋循环,并由此导致“债务危机——资产负债表恶化——去风险资产——流动性枯竭——信贷全面紧缩——经济萧条——债务危机加剧”这样的恶性循环。欧元区国家在压缩公共支出、削减债务的同时,应更多地考虑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也许只有这样才可能尽早走出债务危机。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匹配

欧洲央行与一般国家的央行不同,其政策目标是稳定欧元币值,而且欧元区各国货币政策决策权集中在欧洲央行,但财政决策权却分散在各成员国政府,形成“统一的央行和分散的财政部”。这种矛盾一开始就曾遭到质疑,但直到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其危害性才彻底显现。

首先,统一的货币政策存在不足。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应服务于外部目标,财政政策应服务于内部目标,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当欧元区国家受到外部冲击时,统一的货币政策效果不如统一的财政政策效果明显。统一的货币政策使欧元区国家在面临财政困难时,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增强竞争力和缓解财政负担,只能单一地依靠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其次,分散的财政政策容易引起道德风险。由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外生决定,欧盟成员国无法运用货币政策来配合财政政策,导致内外均衡的政策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当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均会上升,但单个成员国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大并不会引起该国利率的上升和汇率的贬值。因此,各成员国总是倾向于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种成员国享受的权利与其承担的责任间的失衡使道德风险不断蔓延。

再次,调控工具与实现目标存在矛盾。欧元区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会根据各自的国情有所不同,对于要实现的福利、产业、就业、教育等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同时实现多个独立的经济目标,要求为实现这些目标所使用的独立的政策工具的数目不能少于经济目标的数目,但各成员国所能掌握和使用的金融工具却基本一致,因而形成了实现目标的多样化与使用工具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当这一工具由不同的国家掌握,而它们又相互独立时,就会出现各成员国管理各自工具的问题,出现工具与目标不匹配的矛盾。因此,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挽救经济、抵御衰退,欧盟各成员国不得不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结果使财政赤字和债务状况更加严峻。此时,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使本应“相互补充”的一对宏观调控工具变成了“相互矛盾”的工具。

(三)要素流动的风险转移作用受限

建立单一货币的前提是商品、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完全流动。经济的不平衡可通过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来调节,从而替代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最终达到稳定货币区内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目的。设计欧元区的初衷是期望统一的货币和稳定的汇率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使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趋同。十余年欧元区实践的结果是部分实现了该目标。从GDP指标看,欧盟大于美国,欧元区国家略小于美国。同时,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四分之一,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的重要国际储备货币。

虽然欧元区实现了商品、资金的自由流动,但劳动力却离自由流动相距很远,现在成员国之间每年的劳动力流动比例不到3%。一些国家对劳动力市场有诸多限制,包括最低工资、最长工时、福利标准、遣散条件等,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出现失业率高但企业用人成本却不断攀升的现象。截至2012年11月,欧元区17国新增失业人口达200万人,比2008年增加50%。欧元区没有真正实现金融体系、经济体系风险在要素流动中进行转移的目标。因此,欧元区国家应加快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促进劳动力在各国间的流动,通过政策调整,降低劳动力在各国间流动的障碍,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调节各成员国间的贸易流向,弥补汇率制度缺失的缺陷,为欧元的稳定创造基础性的制度保障。

(四)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

在欧盟国家中,希腊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希腊是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的支柱产业,这些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以出口加工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意大利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西班牙于上世纪90年代将大量投资从制造业中抽离,转向第三产业如建筑和房地产业,导致其制造业逐渐萎缩。相比之下,当欧洲许多国家纷纷从制造业转向利润更高的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上。正是德国始终把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做为立国之本,才使其具备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在欧债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小。从欧元区部分国家2012年4月份采购经理指数(PMI)(德国50.9%,法国46.8%,西班牙43.5%,希腊40.7%)可看出,德国实体经济实力最强,希腊最弱。

总体看,“欧洲五国”的经济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和旅游业。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使其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警示

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可从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两方面看。从贸易渠道看,欧盟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债危机造成欧元持续疲软,人民币相对升值,造成一定出口压力。不仅如此,我国还面临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问题。2010年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起,立案数量是之前4年的最多,涉案金额亦较大。从金融渠道看,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欧元资产占比在10%~20%之间,持有的巨额欧元资产会面临贬值风险。欧洲债务危机的表现是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不断扩大,这对我国政府债券的发行与流通具有一定警示作用。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虽然总体可控,但须加强风险防范

虽然“欧洲五国”的债务大部分是外债,主要用于社会福利消费等开支,而我国的地方债务与之有很大区别,几乎都是内债,大部分是用于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都较大,我国要对欧债危机引以为戒,加强地方债务风险的防范。所以,应加强地方债务风险防范,首先,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及时识别与评估债务风险,对超过限额的债务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其次,地方政府应统筹安排本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制定合理的债务还本付息计划,并加强对该计划的日常监督运作。最后,加快市政债的试点,改变地方政府债务以银行信贷为主的局面。

(二)严控地方债券发行,防范道德风险

虽然我国货币政策是统一的,但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地方政府会根据各自发展的需要,安排不同的财政支出,并倾向于通过发行地方债来筹集资金。因为发行地方债属于透支消费,消费的是全国的资金,即使地方债达到一定程度无法偿还时,地方政府也会认为国家会将债务承担下来。因此,应吸取欧债危机中各成员国扩张的财政政策的教训,防止各地在发行地方债方面的道德风险行为。

(三)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经济由财政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的步伐

加强实体经济中制造业实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率,但投资和出口拉动作用较大,而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相对较小。因此,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提高最终消费和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作者:孙少岩 穆玉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绿色会计计量论文下一篇:体育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