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野外生存教育论文

2022-04-22

小编精心整理了《青少年野外生存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高校应急生存教育课主要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生存知识、生存意识、生存技能为主,促进学生在生存教育方面有知识性、精神性、身体性和社会性的提高,课程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高校《应急生存教育》课程开发实施包括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灵活的教学评价几个环节。

青少年野外生存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学生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指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雪崩,事故事件如传染病疫情、动物疫情等,社会安全时间如恐怖主义、兢兢业业安全事件等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的认识,指导人们在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面对事故,冷静判断,规避风险,自救救人,提高人的生存能力。

一、 学校生存教育的现状

1.独生子女的生存教育

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无数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和万事包办剥夺了未成年人经受生存锻炼的机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生存教育首先缺失在家庭。现在孩子不会做家务,遭遇勒索不知报警,遇到紧急情况不知所措,做了违法的事浑然不知,因为不识水性、不懂用火用电技术、不懂交通规则而致亡致残,真让人痛心不已。一个孩子遭受不幸,无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损失。现在学校教材中没有一套完整的关于水、火、电、交通、各种自然灾难事故的系统教材,教师的教育也只能是想啥说啥,缺乏专业性。

2.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快,大批农民离开自己多年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到外地去务工就业。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忙于工作,导致他们忽略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教育。没有亲情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属于单亲监护、隔代监护或同辈监护,这些监护者要么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意识形态落后;要么忙于生产而无暇顾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么对待孩子过分溺爱或放纵,无形中弱化了孩子生存教育的功能。

3.假期学生的生存教育成了盲区

现在孩子在假期的学业负担比过去减轻多了。然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去,教育部门对社会力量办学没有统一的规范模式,这就造成了学生生存教育的真空。假如家长不接送,学生的安全隐患可想而知。

二、 生存教育凸现的问题

1.缺乏专门教材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付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学生的生存教育没有纳入教育体系中,人们缺乏防灾意识和自救、救护能力。

2.缺乏专门课堂

我国的教育改革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然而生存教育并没有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由于没有专门的生存教育课堂,比起文化知识教育来说生存教育的比重显得轻得多。事实上,学生通过专门课堂上的生存教育学习,才能系统地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

3.缺乏专职生存教育人员

现行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生存教育只在各类活动中零星体现,而且局限于管理人员和班主任的教育之中。即使平时提及到的各类生存教育活动,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和实践反馈。

三、 生存教育的反思

1.把生存教育作为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

学生生存教育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将生存教育渗透到各个领域,可以通过课堂、两课两操、集体活动等各个渠道渗透学生生存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众所周知,日本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国家,日本发生的地震较为常见,但日本人对真正地震发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惊慌,因为每一个日本公民接受了地震这种自然灾难的生存教育,他们学会了自我生存的知识,接受了自我生存的培训。

共青团珠海市委书记曾颖如在“学会生存”演讲中说,“人生之路如大海行船,只有认准生命的航标,练就水手的本领,才能战胜狂风暴雨和恶浪暗礁的侵袭……”遗憾的是,由于多年来我们的学校、社会和家庭对生存教育的漠视和缺失,全国每年非正常死亡的青少年约有1.6万多名,平均每天有40多个未成年人被各种不应该发生的意外夺去了宝贵的生命,而其中80%以上的溺水、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造成的灾难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到避免的!

2.让孩子经受各种与其年龄阶段相适应的生存训练

学会生存,才可能更好地生存,才可能获得发展。我们要培养人的自然界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在挫折教育、动手教育的辅助下锻炼人的生理、心理、实践技巧。要让学生正确面对危机和灾难,了解生存的基本需要,懂得一些急救常识,对自卫、野外生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测试。2005年3月29日晚6:50京沪高速淮安段槽罐车液氯大面积泄露,28人中毒死亡,住院350人。幸存者唐先生说,“向南跑的都死了,向北跑的都活了。”遗憾的是灾民只知道逃跑,而不知道此刻最重要的是判断风向,用湿毛巾护住口鼻,向上风转移。过去SARS,手足口病,去年汶川大地震,现在的甲型H1N1流感,这些灾难警示人们,平时注意学习和实践生存知识和技能,那么灾害发生时就不会慌乱,能够镇静有序地进行自救、互救,这样就可以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3.生存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孩子的生存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也就是说生存教育需要“立体化”。学校老师固然是孩子生存教育的指导者,家长、媒体乃至全社会应当齐抓共管,把生存教育作为头等大事,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改善他们的生存发展环境。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为21世纪教育提的口号是“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在我国传统学校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中,对技术性、自理性生存能力的专项教育,长期出于缺失状态,即使教学中有所涉及,也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学会生存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学校不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生存,那将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失误。因此,全社会对学生的生存教育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学会生存,更好生存。

作者:刘 九

青少年野外生存教育论文 篇2:

高校《应急生存教育》课程开发与思考

摘 要:高校应急生存教育课主要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生存知识、生存意识、生存技能为主,促进学生在生存教育方面有知识性、精神性、身体性和社会性的提高,课程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高校《应急生存教育》课程开发实施包括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灵活的教学评价几个环节。

关键词:应急生存教育;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有效教学;教学效果

引言

就高校的应急生存教育而言,由于没有定性规定学校开展的模式与形式,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不定期讲座、班团活动,或者校内广播、宣传手册等方式开展。很多高校将“生存”教育课程渗透在“两课”教育、“体育”教育里面,“两课”和“体育”这两种课程本身的任务和内容就很多,并且学时有限,将应急生存教育渗透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相比起中小学的应急生存教育,高校在这方面是稍微单薄的,其中“三无”是主要原因:(1)无系统的课程体系;(2)无固定的时间安排,可能一个学期组织一两次学习、模拟,也有可能根据情况不组织,较为随意;(3)就是无固定的教员进行讲授,因此应急生存教育在高校课程内容体系的探究上,还是相对空白的。能否将这类型的课当成公共选修课供学生学习,笔者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认为以下方式的尝试是可以推广的。

一、《应急生存教育》课程的定位

由于应急生存教育课属于高校“三生教育”的一个内容,可以说是“三生教育”的具体实施体现,归属于“通识教育”内,定位还是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课程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根据当前形势调整、补充、增加相关的应急生存知识,以体现该门课的时效性。同时可以联系学生所学专业做延长性的探讨,以扩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专业兴趣。

二、高校《应急生存教育》课程教学大纲重点说明

高校《应急生存教育》课在课程的地位、作用以及目标上是衔接中小学的应急生存教育,同时更注重应急意识的提高以及对生存态度、生存技能的培养。从根本上说,这是素质教育应该包含的重要内容。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课程教学目的要求贴近生活、解决问题。其目标包括:(1)了解应急生存教育的内容和分类。(2)掌握安全逃生知识,应急生存本领。(3)针对不同的灾害或是不安全的因素能够模仿相关的求生技巧。

三、高校《应急生存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思考

根据受教群体的身体与心理特征:大学生是在生理、知识、能力逐渐走向成熟的群体,相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接受应急生存教育”[1],与此同时,来自不断加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和严峻的生态环境变化又为大学生们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提供了必要性。参考了国内外的应急生存教育内容,笔者大致对该课程的内容分类做出以下设置与思考。此课程可以分成五大体系进行展开,包括:社会安全教育、公共卫生教育、网络安全教育、自然灾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应急生存教育》五大体系内容的具体设置

1.社会安全教育主要针对比较常见的校园暴力、偷窃盗窃、抢劫、突发事故、集体活动、消防安全、个人隐私、民族团结进行展开。重点在于知道预防和应付盗窃、抢劫、突发事故、火灾自救方法、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有关国家机密的知识。演练活动有:自由组合火灾逃生。小组讨论:遭遇突发事故如何“寻安善处”。难点在于掌握社会安全教育的一些理论,包括:“寻安善处”、“学会示弱(低调)”、“见义巧为”、“破窗”[2]、“穷寇勿追”[2]、“斯德哥尔摩症”[2]理论,加深学生的社会安全意识。

2.公共卫生教育主要是针对如何防止和应对性侵害、PM2.5、传染病、流行病(H7N9禽流感、诺如病毒)、艾滋病、食物中毒等展开。重点是了解性骚扰和性侵害形式、预防和有效应对的措施,以及性侵害后的求助。演练活动有:职场性骚扰如何“say no”。

3.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针对目前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网游成瘾、网络购物诈骗、网络道德、信息安全展开。重点让学生通过实例充分认识沉迷网络游戏的害处,学会安全网上购物,防止网络诈骗,了解目前网络道德的几种表现。演练活动:网络失德的行为;小组讨论:如何摆脱网瘾。

4.自然灾害教育主要针对地震自救、泥石流、雷电、台风、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应急。重点在于学会地震自救、泥石流自救的求生技巧,结合学生自身所处环境(尤其是学校自身的地理环境),掌握一些应对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他救方式。演练活动:地震应急;小组活动:自制应急生存包。

5.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展开,包括和谐异性交往,自杀的征兆与防御,人际关系微妙探索等。重点在于指导大学生妥善处理两性关系、舍友关系,如何发现和调解有自杀倾向的人等。辅助教学:微电影——大学生的心理。

(二)《应急生存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思考

作為公共选修课,一般的课时为32学时,因此在32学时中通过讲授、实践等方式去实现该门课的意义是比较仓促的。就国外的生存教育来说,比如日本,他们是一个地震常发国家,独特的地理环境要求他们要将生存能力作为青少年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进行训练;美国和澳大利亚,他们一直受到自由、挑战、创新文化的影响,希望“通过生存教育来满足人的成就和知识基础的需要以及体验新的挑战需要、重视挑战、冒险意识对个人成长的作用”[3],因此在生存教育的探索上也较为成熟,他们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去展开野外的生存教育活动。

目前我国的生存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仅没有体系,同时也缺乏土壤生存,有限的教学资源抑制了课程的开发与推广,将该门课作为选修课也是资源有限背景下的一种尝试,与国外有配套的教学基地、教学条件、教员相比,能够将这门课列入大学课程表是尝试的开始,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很多时候更应该依据循序渐进原则进行考虑:(1)教学设备、场所的可利用性;(2)讲授与实践的学时分配;(3)教员的资质。

关于教学设备、场所的可利用性这方面中国的生存教育是比较单薄的,一来没有哪间大学对该门课进行了基地建设,很多都是依靠专家讲座、视频播放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但是有比无要进步,最起码学生对一些生存技能有印象,在应急生存教育中扫过“盲”。

关于讲授与实践的学时分配,很多人会认为该门课应该以实践为主,多一些活动和实际操作,这是对应急生存教育的字面理解,该门课有非常多的常识是需要认知、理解和应用的,同时因为中小学在进行《应急生存》课中比较多地灌输了学生的求生技能,相反生存意识的渗透较少,在大学生身体和心理较为成熟的阶段,《应急生存教育》课程应更多地渗透生存意识。生存意识关乎人在危机时刻的心理变化,包括警觉性、意志力、忍耐性等等,这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就能够达到的,需要大量的实例讲解才能在学生的认知领域留下痕迹,因此本课程的社会安全教育体系里面添加了警察学、心理学中一些理论,例如“破窗”、“穷寇勿追”理论,其目的就在于此。就应急生存教育而言,無论从哪个角度讲,“意识”是放在最前面的,有了“意识”我们才会建立人生“主动自救心防”模式,这就是在讲授和实践的学时分配中,实践不能超过讲授的原因。

关于教员的资质问题也是困扰该门课的一个问题,由于应急生存的知识按照严格的意义来讲是多学科专业知识的汇总,就目前而言,我国没有相关的资质培训和认证,那是否没有教员,这门课就不能开展呢?简单来说,就如何进行人工呼吸这应该是一门很专业的课程,要学生能掌握这种应急的知识除非是医科班的学生,否则是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的,要不要学,要学;又比如遇上野外迷路了怎么办?怎么教?所以教员不一定是专业人员,但是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寻找答案,什么是正确的人工呼吸,如何做,可以采用小组活动方式到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同时以作业方式进行检验;野外迷路如何解决,可以调动学生通过资料搜索的方式让学生自寻答案。教员的相关知识不一定很全面,但必须是正确而且懂得引导,采用教学相长的方式才是该门课最好的教学方式。

(三)《应急生存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设置与思考

上面也提到了关于这门课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设置,教员不一定是专业人员,但教员必须懂得教育学,懂得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能动性学习该门课程,关于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尝试演练活动、小组讨论、情境剧场、小组活动等方式。演练活动作为该门课的一种实践手段是必须要有的,因此五大体系中的四大体系都需要安排进去,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模拟一些实用的求生技能,比如火场逃生、地震应急等;小组讨论主要是让学生提高“生存意识”,例如在社会安全教育中:“如何在危机情况下‘寻安善处’”,“人生的‘主动自救心防’模式是如何应用的?”等;情境剧场主要是让学生在一种仿情境的条件下学会应急的技能,比如在公共卫生教育里,通过视频播放一段男女独处的画面,然后请学生思考怎样的举动或是对策能够预防性侵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分析人与人如何更好相处;小组活动的空间较大,有一些课堂较难实现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展开,比如正确的人工呼吸,消防器材的使用,通过学生自主结队方式到校医院、急救所、校卫办进行参观学习,都能得到很好效果。

教员的作用在于运用已有的正确的知识和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该门课程。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的意义和作用非常大。

四、高校应急生存教育课教学效果评价的设置与思考

《应急生存教育》课也可以和专业课程联系,从而扩展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维能力,当然这种联系不能用课程内容去一一体现,毕竟一个课堂,32学时的教学,有针对性的讲解是完成不了应急生存课的任务的,如何与专业课程联系,可以从课程考核做一些探索,以下是一个尝试。

五大体系的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论文)要求:

这只是拓展学生思维的一个例子,通过这样的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门课与专业课程联系,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将好的作品进行修改并推荐到“挑战杯”一些大型的校际活动与专业竞赛活动中,使得该门课的意义更加深入。

从多次的课程考核发现,学生对这样的课程兴趣很浓,并且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不少学生将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做了一些比较好的融合,例如《建筑施工现场事故的应急处理》(艺术系)、《老年人生存环境规划与设计》(艺术系)、《古今建筑应急生存设计》(艺术系)、《保险事故的应急处理》(经济系)、《酒店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旅游系)、《U盘病毒的紧急防治》(计算机系)、《会计从业人员的应急能力培养》(会计系)、《国内外性侵害的法律援助》(法律系)。

从学生的课程论文可以看出学生对该门课的认识与意识有进一步的提高,并且懂得学以致用,也就是课程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高跃.大学生生存教育问题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2]王大伟.水浒——人生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何英,刘东波.国内外高校生存教育现状比较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作者:邹婕

青少年野外生存教育论文 篇3:

“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目标的重构

【摘要】“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学应基于“生本”情怀,重构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标建构效能,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对体育课程教学引领价值,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本文从学科素养目标、生存教育目标、生活教育目标、生命教育目标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双减”视域下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目标的重构策略。

【关键词】双减;小学体育;教学目标;重构

“双减”政策引发义务教育深刻改革,也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小学体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理应确立“双减”视域,对“双减”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从政策出台动因分析,“双减”政策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构建适宜学生生长的教学生态。小学体育应基于“双减”政策出台的“生本”情怀,重构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标建构效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对体育课程教学引领价值,也使体育教学目标更好地对接“双减”政策背景,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一、学科素养目标

“双减”视域下,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目标建构应突出体育课程“专属性”,将学科素养作为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且发挥学科核心素养对其它目标的撬动效应,不断提高学生运动认知能力、运动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1.运动认知能力

运动认知能力在学生自身健身中发挥着先决作用,无论是学生体育知识、健康知识的获得与转化,还是运动技能发展的发展,都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运动认知能力。运动认知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体育兴趣,也对学生体育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应将学生运动认知能力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笔者采用体育小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体育知识,开展体育训练;结合学生日常体育健身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育健康知识。体育小游戏和生活化案例,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对体育学习的意义获得切身体会。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体育知识得到及时的理解和消化,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也获得独特的感悟等。运动认知能力目标构建,让学生自主健身和体育习惯养成自然发生。

2.健身实践能力

健身实践是实现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学生围绕预设的体育锻炼任务,将体育健身运动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有意义的体育实践中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有机渗透强化训练,让健身行为持续发生。学生健身实践能力发展是有效载体,是学生体育素养的综合体现。如,篮球教学,围绕课堂篮球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笔者开展专项比赛和综合比赛活动。围绕专项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对抗比赛中获得消化、吸收机会,对篮球运动知识、技术和技巧等获得深刻的认识;在实施专项比赛基础上,再组织一定频率的篮球比赛活动,让学生担任裁判、运动员、比赛策划者等,在策划和组织篮球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创造自主健身机会,在担任裁判、参与比赛和策划组织过程中,提高学生健身运动规则、技术、战术和技巧等认识,更好地指导学生健身实践。

3.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基于学生所在的健身环境,对外界环境做出调适的能力,包括身体调适、心理调适和人际交往调适等。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自主健身能力的显性表现形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做出及时、有效的调适,让学生借助心理调适表现出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行为控制能力。如,结合足球教学,笔者组织跨班级、跨年级和联谊赛等足球比赛活动,通过足球比赛打破班级束缚,扩大学生体育运动范围和活动参与主体。大规模足球比赛活动,给学生体育运动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身体素质要求更高,对抗性更强,学生心理接受的考验和挑战更加严峻,人际交往范围也得到极大扩展。

二、生存教育目标

生存是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也是生命得以延續的基本保障。“双减”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生生存发展需要,将生存教育作为基本目标。根据学生所在生存环境,强化学生生存观,激活学生生存潜能,掌握必备的生存技能。

1.强化生存观念

生存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并强化生存观念,让学生意识到生存是生命存在和生长的前提条件,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获得进一步享受生命的权利。生存观念教育时,应基于学生所在的生物系统和生态系统,既要让学生意识到生物系统的生存原则,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又要基于学生所在生态系统,让学生意识到生存应具有积极意义,为生态系统的共同维护者所接受。如,结合体育比赛,笔者严格按照比赛规则,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按照比赛规则,运动成绩才是有效的。通过比赛规则强化学生运动竞技意识,违反比赛规则将被淘汰出局。对于比赛过程中,学生采用作弊手段提高成绩和合理运用规则提高运动成绩,笔者会优化运动器械,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生存观应积极、健康。

2.激活生存潜能

生存教育要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生存潜能。学生生存潜能的释放,既需要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又需要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给学生生存潜能释放创造合适的条件,给学生提供一个支点,让生存潜能充分绽放。如,“跑步”训练,教师可以结合野外生存环境,对体育跑步训练环境进行优化,设计障碍跑的形式。通过模拟野外生存训练环境,既达到跑步训练目的,又将体育项目训练和学生野外生存结合起来,给学生生存潜能创造适宜的生长空间。

3.掌握生存技能

生存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依靠生存技能加以保障,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生存技能,才能帮助学生赢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生存技能训练既要对学生进行动作技能、技巧训练,又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心理等进行综合性训练,让学生具备必备的生存硬实力和软实力。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合适的野外生存训练。野外生存训练可以依托模拟环境、野外现实生存环境,让学生在生存环境中自主探索生存技能。如,攀岩训练,可以利用模拟的野外悬崖,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生存知识教育和安全教育基础上,给学生自主探索机会。结合学生“野外生存”活动,给学生创造交流展示机会,对野外攀岩必备技能获得切身体会。体育教学中生存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寻找体育教学和生存教育的契合点,借助野外生存教学环境构建,实现体育教学和生存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生活教育目标

生活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外延,也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体育教学应基于生活和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将生活教育目标融入到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中,提高学生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发展学生生活技能,帮助学生处理好生活中的关系。

1.提升生活意义认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对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述,给生活教育目标建构提供理论依据。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建构时,应将生活意义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在理解生活丰富内涵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生活意义认识。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实施体育教学时,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强化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意识与学好体育改善精神生活的主动性;在实施小组学习时,穿插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两者关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生活质量与集体生活质量有关,集体生活又影响个人生活品质,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北京冬奥会,引领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活的重要价值,帮助学生感受职业道德情感对个人生活的重要价值等。

2.发展生活管理能力

高质量的生活需要用心经营和管理,生活经营和管理能力又建立在生活自理能力基础上。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生活管理能力,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发展的管理能力,能够对学生生活管理产生有效的提升作用。

如,在体育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创造体育运动器材分类与管理的机会,体育课开始之前,提前告诉学生体育课学习内容,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体育器材;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体育器材使用知識、运用技巧教育和安全管理教育,让学生充分利用运动器械辅助实施体育训练;体育课结束环节,让学生自主送还体育器材,并定期对体育器材进行管理,确保体育器材有序摆放,及时归还入库。通过课前、课堂和课后系统化训练,强化学生分类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生活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培养生活应对能力

生活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关系。因此,体育教学应基于生活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生活应对能力,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和人际关系解读能力,根据不同利益关系和不同情境,给学生创造处理生活中多种关系的机会。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擅自跑动到运动区域外。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联系生活中“脱岗”现象,让学生尝试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案。而且,发挥学生伙伴作用,集体讨论如何处理学生“脱岗”现象。如此,不仅较好地处理体育课堂的突发事件,也使学生将体育课违纪行为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较好地培养学生生活应对能力。

四、生命教育目标

“双减”政策是“人本”理念下的产物,它突出学生生命发展,不再将学生视为“知识容器”、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工具,而是关注学生生命诉求,根据学生生命生长需求优化教育供给和教学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目标构建应重视生命教育目标,从关注学生生命生长的高度,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价值,获得生命知识,提高生命能力。

1.认识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目标构建首先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价值。传统教学目标体系下,教育过于关注学生智力水平发展,以成绩、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尺度。这种做法严重束缚学生生命发展,也使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停留在较为浅显的范畴。学生一旦离开学校教育环境,生命空间受到严重制约,甚至出现慢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应摆脱功利主义教学目标建构理念,充分利用阳光体育、“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让小学体育教学与学生生命需求高度对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价值。如,在体育教学中,援引残奥会运动视频,将之与奥运会运动视频进行比较,分析健康群体和残疾运动员运动的可观赏性。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探索残奥会组织的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运动旨在促进每一个生命绽放,哪怕是不健全的生命,也拥有享受生命的权利,也能够在运动中实现人生价值。通过生命价值教育,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2.获得生命知识

“双减”视域下,学生生命健康发展、自然生长的意义更加突出。生命诉求的实现需要生命知识给予支持。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构建时应将生命知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将生命知识有机融入体育知识体系,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生命发展规律,尊重生命规律,运用生命规律,让生命知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如,体育选项时,根据男生、女生生理构造不同,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男女生生理构造存在差异性,给学生选项提出合理建议。学生把握了自身生理构造特点,能够根据生命知识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在运动过程中更好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尽情地释放生命。这在提高学生身体质量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命持续发展。

3.提升生命能力

生命能力是学生生存和享受高质生命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对生命能力需求更高,脆弱生命力造成的后果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小学体育教学目标重构需要将提升学生生命能力作为目标之一,根据学生所在内外部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生命适应能力。

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笔者将体育教学与体育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习体育知识、生命知识,通过社团活动打破体育课堂局限性,在社团活动中消化体育知识、生命知识。学生借助体育知识、生命知识,学会与社团成员进行合作、交往,享受社团活动乐趣。这样不仅给学生生命运动拓展空间,而且也在社团提供的“圈”中锻炼能力,感受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团队合作,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和谐。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应主动对接“双减”时代,确立“双减”视域,深入解读“双减”政策精神,对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进行重构。体育教学目标重构既要重视体育课程目标“专属性”,将学科素养培养作为目标体系的根基,又应基于大体育教育观,丰富体育教学目标内涵,将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云鹏,付重阳,李文卿.强体、铸品、立德:多目标导向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重构[J].青少年体育,2021(11):28-29.

[3]朱文刚.刍议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变革与特点[J].考试周刊,2018(6):137.

[4]李雪新.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初探[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3):15.

[5]梁秀珍.小学体育课教学目标研究[J].学周刊,2020(1):161.

[6]陈冬梅.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目标重构[J].广西教育,2014(7):122.

责任编辑  袁  敏

作者:苏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教育目标研究论文下一篇:我国青少年网络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