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教法研究论文

2023-01-25

1《病理学》名词教法研究的意义

研究《病理学》名词教学方法, 选择最简单、最有效、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 传授《病理学》名词, 能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病理学》的名词, 提高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快、更好地对《病理学》这门课程有一个概括的认识。同时, 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孔子对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有著名的论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其实, 教学与教研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可以描述为:“教而不研则罔, 研而不教则殆”。即一个老师只注重教学而不注重教学研究, 就会被教科书的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就难以把书教好;而单纯进行教学研究而不从事教学工作, 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 也就会产生更多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教学和教研结合起来, 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2《病理学》名词教法

2.1 概要法

概要法, 即将名词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梳理, 进一步地概括为若干个要点, 对这些要点进行解析, 最后, 再把这些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这个名词的知识体系,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这就是概要法的基本内涵。在《病理学》中细胞和组织损伤部分, 介绍到“变性”、“血栓形成”等名词时, 可用此法。教科书是这样解释“变性”的:“因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着增多的一类可复性的形态变化”。教学中可以把变性分成以下几个要点:原因 (物质代谢障碍) , 部位 (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 , 问题 (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着增多) , 结果 (可复性的形态变化) 。学生只要记住以上四个要点就可以全面、系统而完整地记住该名词。这样会使名词的传授具有条理清晰的特点, 而且在考试时, 教师的标准答案也是按要点去做的, 使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学测评三者统一,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提高教学效果。概要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也是学生学习名词的一个常见方法, 古人云:“授之一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 毕业后的终身学习至关重要, 而自学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学习形式。教会学生学习名词的方法, 使学生终身受用。

2.2 溯源法

《病理学》的部分名词具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 传授这些名词可选用溯源法, 追根求源, 加深印象。疾病的命名有的因地命名, 有的因人命名, 有的因其特征命名, 有的因病理变化结合器官命名的。如“化脓性阑尾炎”是病理变化结合器官命名的例子, 病变的性质是化脓性, 器官是阑尾。化脓性炎症的病理特点主要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性为主的炎症。而“尤文氏瘤”、“霍奇金病”、“麦克细胞瘤”等, 则是因人名命名的, 因为最初描述或研究该疾病的是他们, 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则以其名命名。

2.3 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就是将名词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名词与名词之间的差异, 以供学生有鉴别地学习这些名词。由于有些名词之间含义相近似, 学生常常把这些名词混淆在一起。因此, 比较法主要用在一些相近似名词的教学之中。通过对照、比较并进行分析, 找出相近似名词之间的些许差异, 从而把一个名词与另一个名词区分开来。如讲授“坏死”、“坏疽”、“凋亡”与“梗死”这四个名词时, 就可以采用此法。这四个名词都与组织死亡有关, 其组织细胞都丧失了功能。“坏死”泛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是被动的死亡;“坏疽”是指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又合并了腐败菌感染, 后果更加严重;“凋亡”是基因调控下细胞自身的程序性死亡, 是主动死亡;“梗死”则是缺血引起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还有“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特点的比较,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等均可用此法教学。

2.4 剖析法

剖析法, 顾名思义, 就是利用解剖、分析的方法, 对教学中一些难度较大的概念或定义进行剖析, 化难为易, 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才能记得住, 记得牢。剖析法主要适用于抽象名词的解释, 通过剖析法解释名词时, 能给学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该名词。如在肿瘤部分中的“原位癌”这一概念就比较抽象, 教材上的定义是:“局限于上皮层内的癌, 没有突破基底膜”。可借助剖析法解释如下:“癌”指起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原位”谓之在原来的位置上, 没有突破上皮下方的基底膜。故是早期的没有转移的癌, 如果能及时发现和治疗, 可防止发展为浸润癌。

2.5 类推法

类推法就是对同类的几个名词中有代表性的名词进行解释, 然后, 再类推到其它名词。类推法一般应用在内容相类似的名词教学之中。类推法的最大特点是以此类推,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简捷而高效。像《病理学》中的“栓塞”部分有多个名词内容相近, 且有包容关系。如血栓栓塞、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细胞栓塞和虫卵栓塞等, “血栓”、“羊水”、“脂肪”、“空气”、“细胞和虫卵”分别是不同的“栓子”, 只要学习了“血栓栓塞”就可以以此类推, 从而学会“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细胞栓塞”、和“虫卵栓塞”等名词。再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狼疮性脑病”及“胰性脑病”等均可用此法教学。

2.6 扩展法

扩展法, 即把某一个名词的每一个要素进行分别诠释, 逐步加以扩展, 然后, 再把这个名词的各组成要素归纳成一两句话, 就相当于用几个关键词进行造句一样, 这样久而久之, 一看到某一个名词, 就能让人联想到这个名词所包含的诸多内容。这也是我们常讲的顾名思义的方法。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就可以用扩展法进行教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弥散”指广泛, “血管”指毛细血管或微血管, “凝血”指血液发生凝固。结合在一起, 则可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解释扩展为“广泛的毛细血管或微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简明扼要, 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摘要:教师将科学知识用最简单方法传授给学生, 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中专教学必须遵循的教学法则。认识事物总是从概念开始, 而概念往往又以名词的形式出现, 对《病理学》的认识也不例外。作者对《病理学》名词教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并将其名词的教法概括为:概要法、溯源法、比较法、类推法、扩展法和剖析法。

关键词:病理学,名词,教学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

[2] 姜新峰. (预防医学) 名词教法初探[J].中等医学教育, 1999, (17) 12:2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在教学中的作用下一篇:反垄断执法新常态及其法治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