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下第一单元

2022-08-11

第一篇:语文五下第一单元

人教版五下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草原

⑴课文简析: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

⑵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远处”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群马疾驰”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⑶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3.白杨

⑴课文简析: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⑵对句子的理解。

①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戈壁的荒凉。“茫茫”“浑黄一体”体现了戈壁环境的恶劣。用环境描写来烘托白杨。 ②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过渡句。运用比喻写出了白杨防风固沙的作用。

③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儿子的问题很严肃,引起了爸爸的沉思。

④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⑤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课文从爸爸的神情变化以及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⑥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含着的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爸爸的微笑正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建设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理想。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⑶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第二篇:第一单元北国之春(五下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北国之春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驯鹿》《冬猎》,让学生感受北国的美好风光,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和表现手法。

2.用充满欢快、喜悦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注意旋律的行进特点以及二声部的和谐。

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1、用欢快喜悦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注意旋律的进行以及二声部的和谐。

2、熟悉月琴、柳琴的音色、表现手法。

本单元难点:

在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二声部合唱时,声部要准确,声音要和谐。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学生在《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初听歌曲,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归纳出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景观。

3、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4、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第一段旋律并朗读第

二、三段歌词。

5、组织简短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自己认为最好听的部分”或者是“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部分”,并说出原因,教师总结。

6、请学生跟着录音进行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笔:学生通过学习本首歌曲感受到了北京的生活气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

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9、可组织学生表演唱,并作评价。 随笔:学生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本歌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驯鹿》《冬猎》,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教师总结。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 ×× × × │ × ×× 0× × │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欣赏《冬猎》

5、将这两首作品连起来欣赏,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

比较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教师总结。

6、请学生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 随笔: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学生了解了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第三篇:五下语文(1-2)单元知识点

起航知新教育

《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

踏tà 踏青踏步 tā踏实

sǎ 播撒 撒种 sā 撒谎 撒网

露lòu 露马脚 lù 露水

荒山野岭:野外未经开垦的荒凉的山岭

枝繁叶茂:草木长得繁密茂盛

近义词:滋润--湿润 裸露--袒露

寂寞--孤寂

茂密--茂盛 浑浊--污浊 咆哮--呼啸

反义词:滋润--干枯 结束--开始 寂寞--热闹 茂密--稀疏 浑浊--清澈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1.课文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的巨大的变化,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2.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是人不禁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浑浊咆哮”与“碧波轻抚”形成对比,好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植树造林给河水带来的巨大变化。 4.课文最后一节与第一小节相照应,运用的是首尾呼应的写法,好处是:让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5.“山”成语:高山流水 山高路远 千山万水

山清水秀 6.描写草木的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炊烟。---(清)高鼎《村居》 7.植树造林的公益用语:

绿,来自你的手。植树造林,功在千秋。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8.“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第一次出现:主要表达了少先队员要向荒山野岭进军,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和高兴的心情。第二次出现结尾:主要表现了植树造林带来青山碧岭的美丽景色,又表达了少先队员还要进一步绿化祖国的豪迈情怀。

9.植树的好处: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消减噪声 、清除污染 、美化环境 、保持生态平衡 、制造氧气 、调节温度

《暖流》

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2.“暖流”一是指:自然界中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二是比喻心中温暖的感觉。(本文指后者) 3.满面春风:形容愉快和蔼的面容。兴致勃勃:形容兴趣浓厚,情绪高涨 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琼楼玉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4.近义词:看望--探望 致意--问候

和蔼--和气 详细--详尽 佩服--敬佩

兴致勃勃--兴趣盎然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5.反义词:和蔼---粗暴

肯定--否定 详细--简略 熟悉--陌生 佩服--轻视

兴致勃勃--兴趣索然 6.本文的暖流指向主席带来的温暖。

7.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江主席的亲切、平易近人,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大学生的学习很关心。

8.本文主要讲述了江泽民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并和学生们亲切交谈的事情,反映了江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一代的关怀之情。 9.与“悲欢离合”结构相同的成语:

阴晴圆缺 是非曲直

古今中外 轻重缓急

10.暖流造句:大西洋暖流是深层洋流;看着冒雨前来送伞的妈妈,我的心头涌动着一股暖流。

《只拣儿童多处行》

1.冰心:原名谢婉莹,著作:《寄小读者》《繁星》《春水》

2.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是看哪里人多热闹就往哪里去。

1 起航知新教育

3.成千盈百:形容人很多;

座无隙地:形容人很多,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浑身解数:全身所有的本领。

4.近义词:气息--气味 空隙--缝隙

烂漫--灿烂 蕴藏--蕴含

释放---散发 赞叹--赞扬

围聚--围拢 欢唱--舒畅

旺盛--茂盛 舒展--伸展

成千盈白---成千上万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密密层层----密密麻麻

5.反义词:集合--解散

饱满--干瘪

释放---吸收 忸怩--大方

活泼--呆滞

旺盛--衰败 舒展---收缩 快乐--痛苦

聚精会神---心不在焉

6.作者用“魔术匣子”来比喻颐和园,用“小天使”来比喻孩子。一个“飞”字既让我们联想到天使的翅膀,又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的活泼与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7.作者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呢?

因为作者特别喜欢儿童,在她心目中,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哪里有儿童,哪里就会有春天,哪里就充满春天的气息。

8.“就是开得旺”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写了花儿和儿童一样,都是朝气蓬勃的。将花儿与儿童合二为一,借花喻人,抒发了作者喜爱儿童,寄希望于儿童的思想感情。

9.把海棠花比作喷花的飞泉,这样写不仅突出了春光的饱满,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更烘托出儿童的朝气蓬勃。

10.本文是冰心的一篇散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春游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和殷切盼望。 11.表示高兴的词语:

眉开眼笑,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喜上眉梢,手舞足蹈

12.形容人多的成语:

人山人海 座无隙地 成千盈白 水泄不通

济济一堂

川流不息

13.描写儿童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袁牧《所见》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早》

1.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2.近义词:疏淡--清淡

朴素--简朴

严厉--严格

润泽--滋润

韵致--韵味

预示--预兆 方正--正直 的确---确实 珍惜--珍视

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3.反义词:纯净--浑浊 疏淡--浓烈 朴素--华丽

严厉--和蔼 奋斗--懈怠

珍惜--糟蹋

4.本文是一篇精美的游记,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的“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5.从“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轻轻地刻”“从那以后”等词句可以看出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与其说鲁迅把一个“早”字刻在了书桌上,不如说鲁迅是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埋藏在了心里。

6.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蜡梅花的独特风姿,表现了梅花的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

7.形容时间流逝的成语:寒来暑往 日月如梭 光阴似箭 斗转星移 白驹过隙 8.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今日复明日,今日何其少!-----(明)文嘉《今日诗》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9.关于梅花的诗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花》

2 起航知新教育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

10.人们常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赞美鲁迅。

11.《早》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是朝西、 南墙、东面、正中、四面、东北角、前面。

12.《早》 一课作者写梅花就是为了以花喻人,以梅花开得 早衬托鲁迅 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13.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

时间就像海面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古诗两首》

1.游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却没有遇到园子的主人。 2.值:逢,遇到;应怜:应,应该;怜;爱惜;应该爱惜

印:踏坏; 小扣:轻轻地敲,缓缓地敲; 柴扉:柴门;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走:跑; 未:没有

3.“久”表现了诗人敲门时间之长,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急迫的心情。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告诉我们:任何新生的事物和进步的力量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

5.《游园不值》讲的是诗人春天去游园没有遇到主人,却意外发现了探出墙外的红杏,表达了诗人喜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不值”是没有遇到的意思。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春游访友不遇,表明诗人遗憾、扫兴的心情,后两句写诗人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春色满园”,心里一下子高兴起来。

6.《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

《宿新市徐公店》是唐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什么季节) 乡村田园(射门地方)的景色, 诗中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是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描写儿童活动的句子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在《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中,作者抓住篱笆、小路、树、黄蝶、菜花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捕蝶图,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 孩子的喜爱。

7.描写春天景象的成语: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百花齐放 8.描写春天的诗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9.蕴含哲理的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0.描写色彩的词语:

红彤彤 绿油油 白花花 白茫茫 金灿灿 灰蒙蒙

11.描写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的词语:

万物复苏 百花齐放 山清水秀 天高云淡 春风送暖 倾盆大雨 草长莺飞 茂林修竹

《梦圆飞天》

载zǎi 记载 三年五载 zài 载重 载歌载舞

划:huá 划船 划破 huà计划 划分

3 起航知新教育

1.“聚集”一词写出了人们从心底里关注着这件事,表现了人们热爱祖国、希望发射成功的情感。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告诉人们“这里”指的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平静”一词表明了杨利伟的训练有素和必胜信心。

3.“郑重”一词表现出这一历史时刻的庄严,表明这不仅仅是总指挥的“期待与信任”,更是全国人民的“期待与信任”。

4.紧逼、紧紧、急促可以感受到当时紧张的气氛。

5.宛如巨龙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加上地动山摇,腾空而起、直指苍穹的形象描绘,生动再现了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 6.三个“传到”(排比)表明了发射成功的消息让炎黄子孙感到欣喜与骄傲,同时也可以看出炎黄子孙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关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7.本文记叙利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首次进行太空飞行的过程,描写了“神舟五号”飞天时的壮观场面,抒发了中国人民梦圆飞天的激动、喜悦、自豪之情。

8.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这句话的作用是照应文题“梦圆飞天” ,又使整篇 课文浑然一体。

9.近义词:聚集--集合 白昼--白天 嘹亮--洪亮 完毕--结束 格外---尤其 郑重---庄重 蕴含--包含 浩瀚---广大 洋溢--充溢

清晰--清楚

交替---交换 梦想--理想

10.反义词:聚集---分散 白昼--黑夜 自豪--自卑

完毕--开始 刚劲--柔弱 急促---舒缓 清晰--模糊 边缘---中心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1.近义词:推测--推断 发现--发觉

证实--证明 荒凉--荒芜

经常--时常

袭击--攻击 痕迹--陈迹 缺陷--缺点

2.反义词:干涸---湿润

曾经---不曾

经常--偶尔

丰富--贫乏

脱离--加入 持续--中断 数以百计--屈指可数

3.“家常便饭”说明“碰撞”是经常发生、习以为常的事情。这句话交代了火星上水的来源之一:因为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给火星带来了最初的水。 4.“推测”“可能”表明火星地表下面是否有水并不确定,科学家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这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5.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文章,全文围绕为什么说明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说明了火星和地球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激发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

6.课文中主要提出两个并解答了两个问题:一是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是火星上的水为什么不能像地球上的水一样能留住呢? 7.与天空、星星有关的成语:

月明星稀 碧空如洗 海阔天空 天南地北 星移物换

晴空万里 上天入地 星罗棋布 8.关于探索的名人名言:

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波兰)哥白尼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美)爱迪生 9.跟“水”有关的成语:

一泻千里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惊涛骇浪 水流湍急 波涛汹涌 波峰浪谷 浊浪排空

10.“水是生命的源泉”。爱护水资源的标语有: 珍惜水吧,不要让眼泪成为世界上最后一滴水。 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 请珍惜每一滴水。

4 起航知新教育

《神奇的克隆》

1.近义词:神奇---奇特 快速--迅速 繁殖--繁衍 经过--通过 本领--本事 培育--培养 成功--成效 成就---成绩 根据--依据

挽救--拯救 厄运--灾难 培植--栽培

2.反义词:神奇--普通 快速--缓慢

直接---间接

优良---优劣 提高--降低

平衡--失衡

3.用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开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制造”---克隆;“配件”--病人所需要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器官;“装配”----移植 5.“诱人的前景”:通过克隆,濒临灭绝的动物可以免遭厄运,大自然的生态环境能重新恢复平衡;通过移植克隆的器官,生命垂危的病人可以获得新生......这说明克隆技术将给人类带来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变革。

6.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形象地介绍了克隆的含义以及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重大意义,为我们展现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诱人前景,激发了我们探求科学的兴趣。

7.《克隆之谜》是一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为了说明事物,通常采用的说明方法 有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比较和打比方等。在本课中为了说明“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作者就采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列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 掌等为代表的植物;再如为了说清楚克隆的含义,运用了下定义的的方法。

8.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叫 “多利”。 9.含“神”的成语:神机妙算 料事如神 用兵如神 鬼使神差 大显神威 炯炯有神 10.包含科学知识与哲理的成语:

水涨船高 积羽沉舟 血浓于水

望梅止渴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1.关于科学技术的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试验中得来。-----(意大利)伽利略 同音字:

Shǔ:属于 马铃薯 暑假 署名

lǜ:考虑 规律 效率

过滤

Yǔn:允许 陨石

róng:容易 融化 熔岩 溶液 光荣 榕树 羽绒 Zhí:职业 执照 :直路 值日 植树 jú:橘子

菊花 大局

Biàn:辩论 争辩

分辨 方便 便利

第四篇:小学语文五下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下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9、《海伦·凯勒》

一、多音字:

扎:zhā(扎实)zā(包扎)zhá(挣扎)散:sán(散文)sàn(散步)

刹:shā(刹车)chà(古刹)(一刹那)

二、填空

1、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海伦·凯勒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盲文、说话、写作等本领,表现了她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2、认识引号,体会引号的用法。

(1)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引号表示强调

(2)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3)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3、名著便览——《假如我有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的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她一生写了14部巨著,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4、表示勤奋学习的成语: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孜孜不倦凿壁偷光

5、了解我们身边的“海伦·凯勒”:张海迪:中国残联主席体操运动员桑兰。

10、《二泉映月》

一、多音字

强:jiàng(倔强)qiáng(强大)qiǎng(勉强)

二、填空

1、课文浓缩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2、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人称“瞎子阿炳”。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11、《郑和远航》

一、多音字

载:zài (载人飞船)(载歌载舞)zǎi (记载)(一年半载)

二、重点解释严阵以待:待,等待。化险为夷:夷,平坦、平安。 扶老携幼:携,拉着(手)。惊叹不已:已,停止。

三、填空

1、课文重点介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2、本文是按“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介绍郑和第一次航海的情景。1

其中第四小节是从“与各国君臣的交往”和“与百姓的交往”来写“友好交往”的。 第五小节是从“险恶的风浪”和“海盗的袭击”来说明当时的“凶险”的,写“凶险”,是为了突出郑和的镇定、英勇和智慧。

5、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

远航,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6、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多音字

横:hâng(飞来横祸)hãng(横竖)血:xuâ(血溅墙头)xiě(鸡血)

二、填空

1、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如何

理解这句话:“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2、这是一篇写历史人物故事的文章.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

托,耗费13年的时间,才写成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发愤著书的精神。

3、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愤的是汉武帝不分黑白,听信小人谗言,使自己含冤入狱。

4、出自《史记》的成语:

退避三舍约法三章夜郎自大破釜沉舟四面楚歌

后来居上指鹿为马论功行赏背水一战围魏救赵

练习3

1、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欧阳修、虞世南、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fú)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屈不挠的海伦·凯勒,敢于同命运抗争的阿炳,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郑和,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3、在《上下五千年》中,你最喜欢的故事:

主要内容:

读后感想:

5、出自《史记》的明言、警句:①项公舞剑,意在沛公②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二、填空

1、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海伦·凯勒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盲文、

说话、写作等本领,表现了她。

2、认识引号,体会引号的用法。

(1)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2)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3)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3、名著便览——《假如我有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的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她一生写了

14部巨著,被美国《时代周刊》。她的自传,。

4、表示勤奋学习的成语:

5、了解我们身边的“海伦·凯勒”:。

1、课文浓缩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

表现了阿炳的精神。

2、阿炳,原名,民间音乐家。人称“”。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

界誉为演奏能手。创作了二胡曲和琵琶曲、

1、课文,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

我国。

2、本文是按“”、“”、“”的顺序介绍郑和第

一次航海的情景。

其中第四小节是从“与各国君臣的交往”和“与百姓的交往”来写“友好交往”的。

第五小节是从“”和“”来说明当时的“凶险”的,写“”,。

5、的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国家.最后

一次远航,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6、郑和远航,,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也开阔了。郑和出使,。

1、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如何理解这句话:“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有的轻于鸿毛”指。

2、这是一篇写的文章.讲汉代史官在遭到残酷的刑罚

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耗费年的时间,才写成一部的辉煌巨著《》的事,

表现了。

3、“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司马迁悲的是

4、出自《史记》的成语:

5、出自《史记》的明言、警句:

1、古代著名书法家: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的海伦·凯勒,的阿

炳,的郑和,的司马迁。

3、在《上下五千年》中,你最喜欢的故事:

主要内容:

读后感想:

第五篇:人教版五下语文优质课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14个字,读准多音字“蒙、好、行、似”;借助注释及生活实际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草原风光、草原迎客、草原联欢三个画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

3.能找出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优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

4. 积累运用,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抓住关键语句,运用“品读、对比、联想、小练笔”多种方式,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和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感悟文中的重点语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五十年前,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记录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板书: 草原 老舍】 齐读课题

2、老舍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了,谁来说说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文章?

3、老舍先生还写过很多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渲染 勾勒 鄂温克 天涯 低吟 襟飘带舞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偏西

2、自己先读一读,指名读。

3、【出示词语】 内蒙古 好客 同行 似乎

①读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这些词语中,都含有多音字。) 【出示“蒙”的三种读音】蒙mēng:瞎蒙 蒙mãng:蒙蒙细雨蒙měng:内蒙古指读,强调在本课中,读měng ②还有一个词也比较特殊(指“同行”一词),这个词既可以读“同行xíng”也可以读“同行háng”,那我们如何区分它的读音呢?指名读,相信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这两句话就难不倒大家了,指读。【出示句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歌来。我和妈妈是同行,我们都是医生。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词语同学们都掌握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草原。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哪几方面的内容?

2、老师想把刚才大家说的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第一部分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我们可以概括为“草原风光图”。请你也来概括一下第

二、三部分吧。

四、品读感悟,体会草原之美。

1、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这草原风光图,去领略一下她的无限魅力!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出示“阅读提示”,生默读自学,师巡视。

3、全班交流:

①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体会“更可爱”“那么清鲜”“那么明朗”和作者愉悦的心情。 指导朗读:你能体会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在你脑海中,“一碧千里”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茫茫”是什么意思?(视线模糊,看不清楚。)

为什么在这里说“并不茫茫”?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的理解吗?(前面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说明空气非常新鲜,非常干净,能见度非常高,远处碧绿的草原也是清晰可辨的,所以说“并不茫茫”。) 预设学生回答“一碧千里”是“一千里之内非常的绿”,这里的千里真的是指一千里吗?(引导学生理解,“一”是“全、都”的意思)

③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里,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绣”的妙用。(羊群是动的,作者用“绣”字把这些白色的大花定格在了无边的绿毯上,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草原的生机勃勃。) ④(渲染 勾勒)谁能说说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提醒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词语)【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再来看看这句话,你有新的理解吗?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

⑤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这句话)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老舍先生真的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那么这首小诗会描写什么内容呢?又会表达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板书:喜爱】 ⑥这种境界......无限乐趣。(最后一句话变暗)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再一次突出了草原的美丽连牛马都被吸引住,又借牛马表达出自己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写法,积累背诵。

1、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去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作者初到草原,先写了明朗的天空,又写了碧绿的草原,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按照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

2、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就能使文章既清楚、又有条理。

3、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4、积累好词好句也是提高我们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请同位两个合作着来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5、请学生上台展示背诵。

六、小结,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草原的景美,人更美,老舍先生一行人初到草原,会受到草原人民怎样的欢迎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课堂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āo ɡē

lǜ tǎn róu měi xuàn rǎn (

) (

) (

ɡōu lâ

dī yín qí lì

) (

) ( ) huí wâi sǎ tuō

yū huí

) (

) (

jí chí

mǎ tí

lǐ mào jū shù (

) ( ) ( )

二、我会填,我会选。

一(

)千(

)立(

)望 襟(

)带(

)涯(

)草

)色欲(

高(

)一(

)(

)长青

忽(

)忽(

1.(

)是描写绿的颜色的。 2.(

)是描写绿的状态的。 3.(

)是描写绿的生命的。 4.(

)是描写绿的范围的。

板书设计

草原

景色 美丽如画

人民 热情好客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 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优秀财务人员事迹下一篇:语文作文因为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