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范文

2023-03-20

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路 环境 影响 评价

中固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在公路选线、确定桥梁位置、综合排水、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消除和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从设计阶段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概述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必须在主体工程设计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有特殊要求的公路是指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林区等区域内经过的公路,因对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有特殊要求,故应根据所经地带的特征和要求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公路环境保护设计应以防为主,在工程设计开始即从主观上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通过设计上的努力,达到避免引起环境破坏、污染进而保护环境的目的。以防为主是主观活动,也是最经济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公路环境保护设施主要指为降低交通噪声而设置的声屏障,管理、服务区中污水处理池,隧道通风、除尘设施等,其设计应根据预测交通量分析确定。随着交通量的增长及公路使用时间的推移,公路改建或设施的维修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公路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年限应与公路远景设计年限一致。公路工程线长面广,对环境的影响自然不可忽视。但工程设计应妥善处理好主体工程与环保措施间的关系,尽可能从路线方案、指标的运用上合理取舍,而不过多地依赖环境保护设施来弥补。当公路工程对局部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时,应进行主体工程方案与采取环保措施间的多方案比选。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投资划分原则系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制定。公路设计主体工程设施(如桥涵等)、防护工程设施(如挡土墙等)等多兼有环境保护功能,与环境保护要求一致,但从我国公路设计的实际情况出发,均计入主体工程投资中。

二、公路环境保护的内容及任务

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生态破坏;2.防治环境污染。具体的讲,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对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破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公路建设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2.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3.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4.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5.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6.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四、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

(一)公路环境影响评价需抓住的一些特点

1.环境评价工作有完整的法规体系指导,这样评价内容和程序都有法可依;2.环境评价从可行性研究一直延续到设计阶段,周期要较长,时间要充裕,需有效地保证针对各个设计阶段评价深度的不断进展,为工程的环境设计提供参考意见;3.环境部门负责人的意见要能充分体现在设计中,使公路工程环境设计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环境评价建议和环境工程设计能得到落实:4.要定期写环境评价报告书,并向社会公布,征求各种意见;5.评价内容方面,要突出重点,对公路的自然生态影响评价事无巨细,环境噪声评价也要细致入微地考虑进去。

(二)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通过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以点带线,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五、结束语

公路建设在一方面满足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可通过严谨设计、改进施工工艺、合理安排建设工期、采用新材料、开发新工艺、绿化公路等措施来改善。此外,这还是一项系统性、全球性工程,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可以正确、合理量化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从而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有效的约束和禁止,以达到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为实现交通部“十五”交通环境保护发展要求的目标,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现状;保护对策

引言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日益严重,出现了全球变暖、森林退化等多种生态危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这些问题被逐渐凸显出来,也逐渐引起了人们重视,产生了生态文明观念。在所有的自然资源中,水资源的重要性尤为重要,但其受到的污染也非常严重。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持续恶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水资源的相关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林业发展建设中生态保护现状

1、随意引进外来树种

众所周知,开发森林资源时,所引入的树种应当适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要经过相关的生态试验,这样才可以保障树种的正常生长。但是,部分地区在森林资源开发或者是打造人工林时,会出现不经过生态试验验证,便随意引入外来树种的情况,这也导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无法获得保障,进而影响着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2、森林抚育会影响到生态环境

在实际开展森林抚育工作时,会将林下灌木以及枝杈进行修剪,然后喷洒一些化学药剂,从而实现杀虫、除草、防病的效果。但是此种做法有利有弊,且弊大于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清除枝杈时会减少森林的郁闭度,直接对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造成破坏,对整体的生物链造成影响。而除草会对水土保持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让土地对水分的需求无法满足。另外,各种药剂的大量喷施,虽然能够将害虫、病害杀灭,但是也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行。

3、大树移植影响到生态环境

最近几年,我国十分流行大树移植,且在林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也时常会用到大树移植。大树移植不但在技术上较为复杂,投入的建设资金也比较多,在生态保护的视角上看,更是制约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大树移植通常要将枝杈修剪,并且把大量的树木根系切除。但是,一些林木因为水土不服的情况,且树木年龄偏大,所以完成移植工作后其生长较慢,很难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更起不到较好的生态保护作用。

4、森林资源短缺

对于森林资源短缺这一现象,并不是突然存在的,而是多年时间积累而来的,这也与森林管理不合格、林业建设不够积极、缺乏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直接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3]。

5、林业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尚未完善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家逐渐重视起环境保护这一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是在实际行动上仍然有些迟缓。并且,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尚未完善,使得林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缺失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支持。另外,由于政策的不完善,使得林木砍伐行为无法全面遏制,最终影响到森林资源的合理应用,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

二、林业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其中森林资源的保护尤为关键。森林中涵盖着多种类型的动植物资源,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生存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支持。加强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不仅可以加快地区经济发展,还会为群众生存提供良好条件。对此,应完善、健全相关执法部门的制度体系,以此保障生态环境系统获得良好保障,让林业发展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同进步。另外,还要积极展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完成区域之内的生态环境治理。此外,在开展这一工作时,还要全面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防止随意采伐树木的情况,最终让生态环境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

2、强化对于天然林的保护

对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而言,区内森林主要是人工林,占全区森林总面积的70%,主要树种为山杨、桦树、落叶松、油松等。而天然林数量少之又少,比较珍稀。天然林中有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木材资源,所以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工作。开展天然林保护工作,不但会让珍稀木材获得良好保护,同时也会让动植物在稳定的环境中生存。积极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会切实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加快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保护和自然恢复的原则

在林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保护和自然恢复的原则,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对林业的保护力度,对于乱砍滥伐的现象进行严厉惩处和治理,避免过度使用林木。另外,要使林木能够自然恢复,就要充分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坚持这一原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应该对其重视起来,在發展的过程中,要将人工干预和自然结合起来,适当进行改善,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

在林业发展建设中,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掌握人才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从而促进林业的发展。在一些较为艰苦的地区,比如说新疆,当地政府应该提升该地人员的福利政策,给他们提供安家费等,并且给他们的子女提供更多的福利,从而使得他们能够留在新疆。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可以为林业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进行完善相关法规

当前,法律制度是最有效的维护生态的方式。为了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当地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对于那些破坏林业环境的人员,一经查处必须给予严惩。当地政府应当设置林业保护部门,这一部门的人员应该定期对林业发展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了违法违规行为,应该立即进行整治。对于所设立的林业保护部门,应该完善其责任制度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促进他们的积极性。

6、维护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均衡

林业发展建设会产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各种效益之间也处于相互依存的联系。对此,在实际展开工作时,需要按照实际的经济发展状态,让地区经济发展拥有较好的环境,体现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均衡性。千万不可以单一的创建生态环境,而忽视了林业经济的增长。在强而有力的经济支持之下,生态环境保护会更加便捷。所以,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将生态经济效益均衡发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得林业建设的经济结果获得调整。另外,还需要把市场需求当作导向,开发出各种类型的新产品,以此加速当地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利用林业资源获取经济效益。最后,在优化、调整林产品结构时,应积极展开木材商品的开发,让森林产业链越来越完整,最终使得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可以站住脚跟,形成全新的产业发展形势,促进林业发展与建设。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地大物博,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一定要做好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而对于一些地区,其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有待开发,这时要强化林业建设工作,解决森林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情况。对此,有关部门要形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强化对生态的保护,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进而加速地区的林业建设速度。

参考文献

[1]赵涛,刘宏.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探析[J].现代园艺,2020,43(24):171-172.

[2]王军,高志文.基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浅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0(10):145-146.

[3]徐满红.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J].乡村科技,2020,11(30):87-88.

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些年,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每年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空气污染严重且生态环境被大面积破坏。而我国林业也在许多方面的制约下止步不前,当下必须要对林业生态修复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给予充分认识。从林业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使之能更好地推进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林业;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策略

人类社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需要将自然资源作为重要保障与有力支撑,只有遵循和谐共生的发展关系,才能促进整个社會的良好发展。假如一味索取自然资源,终有一日会使这些资源面临枯竭态势。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较长,同时恢复速度非常缓慢,假如大量消耗林业资源,就会导致整个环境被严重污染且水土流失严重。基于此,要充分重视环境保护与林业生态修复工作,使人与自然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1   林业生态资源发展现状

1.1   负面效应严重

在自然领域,一直将林业资源归纳为可再生资源,其修复能力极强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林业生态环境却受到经济迅猛发展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大规模土地出现荒漠化,频繁发生沙尘暴、雾霾等恶劣天气。同时,我国根本没有规划好林业资源方面的主要工作,甚至会在某些时候采用资源掠夺型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现况不是很乐观。

1.2   森林资源质量大幅度下降

在林区附近生活的有些农民思想意识较落后,认为对森林资源可以毫无限度地索取。因此,某些人就将森林作为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即将这些天然生态资源用于工业生产或农村日常生活。因此,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在整个生态环境中森林所起的重要性。许多森林资源被无端占用或被毫无限制地滥用开发,而且部分林区还被强制开垦成用于牲畜养殖的牧场或农田。此外,有些农户始终将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根本不顾及生态资源而私自对森林进行破坏性地开采,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大幅度下降[1]。

1.3   不注重对森林资源的必要保护

由于对林业资源进行频繁开发,一些人为了发家致富将森林资源作为提供稳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而在森林中种植大量的灵芝、木耳等菌类药材。在种植过程中,为了能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而将一些天然树木进行肆意砍伐,致使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小。同时,不论是加工茶叶还是加工菌类药材都需要大量的木材,因此森林被砍伐得更加严重。部分人根本不注重对建设经济林地的资源保护工作,有些人打着二次开发的幌子对林地进行无端破坏,全垦式的开采方式造成过多水土流失。

2   林业生态资源环境存在的具体问题

2.1   资源浪费严重

在建设林业生态环境时,必须有完善的体系作为有力支撑。然而,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地方的基层管理部门都没有对林业生态建设给予足够重视,不仅投入的资金非常少,而且用于新建成林区后期管理的维护资金也较少,这些经费根本不能在后期维护工作中顺利进行。同时,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国家相关政府部门也没有给予较多的技术投入,因此技术含量低等问题愈加凸显,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同时并存[2]。

2.2   对林业生态建设质量把控不够严格

近些年我国虽然提高了对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但是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成效却不够显著。而且,林业生态建设非常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某些地方如果出现洪灾或者干旱天气时,就会对林业建设造成一定制约。同时,近些年也出现多起森林大火的现象,更是阻碍了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保护修复技术较低

部分林业部门在对林业生态进行保护修复过程中,不能充分运用一些较先进的科技技术,只能采用较传统低效的方法进行修复。同时,部分工作人员根本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与工作意识,只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一些较简单的设备进行充分运用,不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最终阻碍林业生态修复的进程。

3   完善林业生态资源环境建设的具体策略

3.1   建立公益林业生态修复基地

如果想促使林业生态得到不断修复并逐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就需要建立非常完善的公益林业生态修复基地。例如,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推动下,应不断加快对林业生态修复基地的建设,尤其是国营农场的建设工作,对老残林的更新改造也要不断提升,逐步使得林木采伐程序更加规范化、合理化,逐步赋予林业部门更多管理职责,以此提升林业生态服务功能。

相关职能部门还要在建设公益林业生态修复基地过程中,坚持合作共赢机制与促使工艺修复效果初步显现等原则,进行统一部署并依据修复规划规模化的发展方案对整个生态修复工作进行科学制定。同时,将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花草树木在植被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依据相关地域特点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为经济发展和旅游景观提供支持。

相关职能部门要不断加强对涉林相关案件的重视力度,采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手段对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例如个人为了私利对公益性林业资源进行肆意破坏,不但要求犯罪嫌疑人合理补植,而且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严厉惩罚。同时,采用合理手段打通检察公益诉讼职能,让毁坏林业生态的人为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3.2   采用科学合理分工,修复林业生态环境

在建立公益性林业生态修复基地之后,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分工方法,促使林业生态修复保护更加牢固。相关职能部门还要不断梳理整合林业生态修复工程的管理机制,杜绝以往各自为政、分工实施的局面,从而更好地修复林业生态环境[3]。

例如,对林业生态修复工程要依据大部制的改革框架合理进行,既要对林业生态修复工程的交叉重叠问题给予充分关注,还要对生态修复效果等问题进行重复计算,对修复项目资金要依据区域规划进行合理整合,从而提高质量。

在整合林业生态修复项目之后,还要对相关生态环境进行合理改善,对各职能部门的具体任务分工进行合理细化。遵循四边复绿行动规划,将村边、路边、水边、城边的造林绿化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合理的补植补造技术、科学人工造林手段以及更新改造技术,逐步加大对环境绿化美化的力度。要大幅度提升对当前天然保护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依据现代化建设理念对整个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进行深入推动,促使天然林资源管护责任不断完善落实,对相关的森林巡护作业要认真执行,从而使生物多样性水平得到合理提升。

3.3   坚持自然恢复方针和保护优先策略

若想在建设林业生态修复事业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坚持自然恢复方针并坚持保护优先策略,对多代萌芽林以及天然次生林等低质林进行持续性改造[4]。

例如,要促使自然恢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加大对天然次生林的改造力度,让整个林业环境得到有效发展。还要充分考虑人口城镇化发展进程,在某些地区若想恢复植被,只要采取封山禁牧这一项措施即可。为了确保植被恢复效果显著,在适当时可以将有效的监控评估手段作为必要辅助,不断健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全国土地数据库,同时要动态监测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修复林业生态系统的区位差异性,从而有效制订整个林业生态的修复方案。加速林业生态修复事业发展。

将区域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作为主要依托,不斷整合区域林业信息化的工作内容,规范林业生态恢复信息化的建设标准,促进整个林业生态修复监测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局面,以此形成林业生态智能化的修复管理平台。

相关职能部门还要在整个智能化林业生态修复监督管理平台运行的过程中,充分依据党中央颁发的相关规定制度,加大对某些工作落实不力单位的检查力度。积极传播正面报道与典型案例,将新媒体技术作为主要的宣传手段,以此促使整个林业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发展,不断引导民众广泛参与到林业生态环境的维护监督中[5]。

综上所述,我国的环境保护与整个林业生态修复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只有不断夯实林业生态修复工作,才能促进其顺利开展。在进行林业生态修复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地域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而且要在具体开发过程中积极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开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 1 ] 张晓飞.试析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及重建[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4):122.

[ 2 ] 鲁敏,刘敏,程洁,等.济南南部山区生态修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7(5):21-23.

[ 3 ] 卢彩训,宋秋平.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科技世界,2013(27):341-343.

[ 4 ] 李朝洪,赵晓红.关于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林业经济,2018(5):268.

[ 5 ] 杜辉.论述林业生态修复现状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9(4):122.

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道家道教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以及珍视生命、尊重平等的价值观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生态学意义。

关键词:道家道教;生态环境;天人合一;生态伦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道家道教思想,虽然没有直接对生态环保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探讨,但从其理智妥善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所形成的环境潜意识中,人们惊讶地发现,长期受到忽视的道家道教文化中却蕴含着极其广博而又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与现代生态学理论相比,有许多共通和契合之处。这不仅为丰富和发展当代生态学理论提供传统资源创造了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对普遍存在于全球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可能性。

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基于系统科学的理论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综合一个多世纪的生态学研究史,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

长期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观念导致人们对自然进行了过度开采,甚至成为掠夺,由此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日益陷入混乱。同时高度发展的工业生产等领域所排放的废物,严重打乱了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以及加速的城市化和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增长,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失衡,造成了人类居住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枯竭,影响到了人类生存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维系。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正日益成为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本的对待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因此,这一问题的控制和“根本”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规律,结果引起了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后果。现代生态学则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生态过程的影响,从对纯自然的研究过渡到对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中以寻求生态系统合理性机制来为生态系统恢复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注重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动态机制的研究,注重对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并把生态规划、生态设计与系统管理的原理结合起来,为建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提供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重建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的也是长期的过程,其中人文的参与必不可少。历史传统的文化、文明资源是我们重建人类家园的基础和动力,某种意义上还是我们必须时时回归其身,汲取有益营养的源泉。道家道教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理应成为生态重建活动中非常值得关注和参照的对象。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我们遭到了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人们逐渐认识到,虽然人类是生物界中唯一能够勉强摆脱自然控制的一种生物,但还远远没有掌握足够的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也远不能依靠人类科技的力量来取代自然系统的功能。正如日本池田大作先生所言,“在现代,灭绝人类生存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灾”。对此,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指出,要对付人类自身因科技力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恶果,需要的不仅是智力行为,更重要的是需要伦理行为;科学被善用还是恶用的问题不能靠科学本身来解决。所以,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教育、法律、宗教文化中的有益资源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调整。在具体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指导和制度建设方面,特别从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现状来看,最重要的不是科学技术问题,甚至也不是单纯的立法问题。许多先进的科技手段得不到合理运用,许多既有的法律、法规得不到严格实施和尊重、遵从,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深入地挖掘其深刻的社会道德和伦理根源,去“追问”、研究我们国家乃至东方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宗教思维方式的特点和意义。现代生态学把人类自身纳入生命系统之中,重点研究人类和环境这对矛盾体,通过人类的社会行为,保护、发展和建设环境,自我克制地把人类活动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下,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指导社会实践,使环境永远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良好支持和保证。无论从伦理价值基础还是从方法论意义上,道家、道教思想都有着和现代生态学原理相通、相契合之处。

现代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和整体观在道家、道教典籍中是反复强调的。《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不仅如此,道家还要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衍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即“法自然”。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

道教继承了道家道生万物、无人同源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特征。“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在道教看来,天地人等宇宙万物不仅是个有机的统—体,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所谓“道通为一”。不仅如此,道教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存在,从而形成了一种生态整体意识,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上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在此基础上,道教还强调要认识和把握自然本性和运行规律,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若违背自然,则导致“妄作,凶”;若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宇宙的规律,则可以“天人合发,万变定基”,达到人与万物的和谐共生之美。在道教看来,天人合—是指人与自然的融会贯通,作为主体的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既热爱自然,又向自然虚心学习;既能成自然之美,又能体验融自然之乐。

道家道教的整体观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现代西方生态伦理思潮中的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等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现代生态伦理学是在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指导下,人类无限制地利用和剥削自然,最终遭受自然环境带来的灾难性恶果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反思和矫正。尽管它对人与自然的生态规律做出

了比较深刻的阐述,但是“它完全继承了西方近代科学分析的理性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单纯以理性的分析整合为据。”因此,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无法真正摆脱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也就无法真正得出人在自然中的真切感受,更无法真正领悟天人相融的精神体验,当然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也就不能真正内化于心,从而真正建构起环保的内省意识和自觉行动。在这一方面,道家道教重视直觉体悟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许恰好能弥补西方哲学思维的偏颇。我们认为,道家道教“天人合一”的整体意识作为人们生存实践的经验体悟和哲学以及宗教上的理解,不仅包含着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智慧,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独特而重大的生态伦理意义。

在道家道教的具体行为观念上,也不同程度地显示了与生态环境思想的紧密联系。道家道教思想的另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表现在对生命的关怀上,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处在一个相互平等的过程。无论是老子的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还是庄子的“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其实质都体现了道家对宇宙万物的深沉的“常因自然”而益生的仁爱之情。尽管老子讲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雏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雏狗。”这里,我们应从“常因自然”的角度正确地理解为天地无所偏爱,万物在天地间依循着自然的法则运行着,所以即便是圣人也应无所偏爱,而应任凭百姓自己发展。这不正体现了道家尊重生命个体和平等的旨趣吗?

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载育万物生长的善性。慈悲仁爱,长养万物是道教一以贯之的宗教情怀。道教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系统,坚信生命无处不在,所以《感应篇图说》指出:“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虽至微,亦系生命。”故人类应当效法天地之生德,以与一切生命乐、拔一切生命苦的情怀来爱护万物而尊重生命。

道教主张“常行慈心,憨济一切,放生度厄”,对众生怀仁慈之心。葛洪指出:“山水草木,井灶垮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体亦有魂魄,况天地万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自然万物被先验地预设为同人类有着相同的生命。基于这种认识,无论昆虫草木、飞禽鸟兽都进入了人类社会的生命伦理辐射圈,于是道教要求人们爱及昆虫草木鸟兽,爱及山川河流,爱及日月天地,不要无辜伤害任何生命。

德及微命的生命关怀,不仅表明人类应善待自然的生态理念,而且还要求人们在关心生物时,必须考虑生物各自的本性、生活方式、需求和欲望,因为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把人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万物,做到既不按照人的利益去要求虐待万物,也不按照人自身的理解去“厚待”万物,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在道教看来,“厚待”其实也是一种虐待,因为它不符合“自然”的原则。《庄子·至乐》篇中“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的故事对此进行了极生动也极深刻的诠释。从生态学上讲,人要做的只能是任物自然,辅助万物成长,以尽自己参赞化育的责任。

道家道教的生命主张,与现代生态伦理学要求人类从所有生命物种的共同利益着眼来实现自己合理的利益的观点是一致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认为,人类如果只顾满足自己的利益,就会破坏自然环境的完善与健康,危害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物种的整体利益,到头来也会危及自己的生存利益。当代生态平衡失调的问题,以道家道教眼光看,实际上就是由于人忘记了自己与自然之母的生身关系,以为可以随意从母亲身上攫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顾及母亲身体所受的伤害。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智慧主张对万物都施以仁慈的爱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万物的属性,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发展,不横加干涉。在道家道教看来,人和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因果报应关系,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是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信息相通。同时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他属于自然又区别于自然,人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故人应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以便生态自然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我们知道,以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生态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主张把包括所有生命在内的生物作为环境的中心物,这与以往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保护科学有质的不同。生态环境学的伦理基础就是认为环境、生态、物种自身就是主体,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平等的关系,不能仅仅把大自然、物种和生物作为工具价值来看待,自然界一切生物都有其内在价值,生物物种间的权利是平等的,解决人类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方案不能仅仅是技术主义的;倘若不触动人类的价值理念和伦理基础,是不能解决人类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的。

综前所述,不仅在伦理学基础上生态环境学和道家道教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方法论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相互印证。因此,道家道教思想理应成为当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观念来源之一,它能够为当前世界性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生态思想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与思考的思维模式。

整治环境,建立合理的生态圈,首先要做的是观念的变革和思想境界的提升。道家道教思想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尊重生命的价值观,都有利于当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境界的提升,只有当人们彻底更新了观念,我们面临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的现象才能有一个根本的改观,因此道家道教的生态思想在今天社会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挖掘。

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进行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环境检测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农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农村作为我国粮食的重要产地,一旦发生环境污染问题将会对全国人民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将对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检测技术的结合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环境检测技术;结合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2.043

Key words: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nvironmental detection technology;Combination

從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农村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对农村的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农村的水资源、土壤以及空气这三方面。其中,水资源和空气污染将会直接威胁到当地农民的生命和身体健康,而土壤污染则会影响到粮食作物的质量,影响到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须要利用先进的环境检测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发展。

1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现状

1.1 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

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的水资源污染已经十分严重。目前,很多农民的饮用水都不能达到安全标准要求。在农村导致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在农业耕种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化肥和农药的主要成分很难被降解,当化肥和农药被土壤吸收后,再经由雨水被带入到水流中或者渗透到地下,就会严重影响地下水资源;第二,为了提高收入农民会大量的饲养牲畜,很多农民会将牲畜的粪便和垃圾直接排入到河流中,由于河水在地面四通八达,很容易就会扩散到饮用水层,污染水资源;第三,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为了减少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很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污水的化工厂、印染厂等都选择在农村周围建设工厂。现阶段化工厂的污水排放是影响农村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农村居民长期饮用的都是不达标的水质,导致很多农民的身体出现问题,特别是当被污染的水源中含有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时,在进入人体后无法被分解就会导致爆发疾病,因此希望环境工作者能够高度重视农村水污染问题。

1.2 农村土壤资源环境污染严重

通过对我国土壤进行监测发现,水稻、蔬菜等粮食作物都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这主要是土壤受到了严重污染导致的。在耕种期间,农民会使用大量的化肥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化肥中的大量化学元素长期沉淀在土壤中会严重影响生物的多样性。例如:在农村常见的地膜就属于无法进行降解的有机物,长期埋在土壤中久而久之就会对土壤造成污染。目前,我国还有一部分农村发展的比较缓慢,并没有指定的垃圾投放点,因此很多村民会随意乱丢垃圾,也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

1.3 农村空气污染严重

现阶段的农村也普遍存在着空气重度污染的问题。在农村,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尾气和工厂产生的废气。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很多化工企业都搬移到农村周边,这意味着将污染带到了农村周边。空气的重度污染对农民的身体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样需要引起环境工作者能够高度重视。

2 环境检测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环境检测技术是通过对环境影响因素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监控和检测,相关环境专家根据环境检测技术所分析的结果就能够有效地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周围环境,因此环境检测技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环境检测技术还可以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 提供准确的环境数据

农村作为我国粮食蔬菜的重要产地,对其进行环境监控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时,要对监测的数据进行总结和收集,相关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要对环境监测过程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检查和整合。对于目前的农村来讲,影响其生态环境的因素诸多,因此在这种环境监测时要加大对细节进行掌控和分析的力度,以便更好地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2.2 加大环境监测力度

对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来讲,环境检测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环境监测工作。要根據检测工作的特点不断地对环境检测工作进行管理和规范,使其在农村环境保护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更大的价值。在对农村环境进行检测时,也要结合农村的地势地貌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提高监测的质量。

2.3 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国家和国民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度认识,使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当下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在治理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对环境问题进行改善。在改善过程中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不断从细节出发,提高农村环境的质量,而对农村环境进行环境监测就是为了对污染的环境进行监管,为后续的有效环境治理奠定基础。

3 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检测技术的结合

环境检测技术能够为农村环保工作指明方向,并且为后期的环境质量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数据,为治理环保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3.1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

为了使环境检测技术和农村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的结合,要先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通过环境检测领导小组的建立,来实现对农村各个地区环境资源的检测。所检测的内容主要有:环境保护、畜牧业、农业等。通过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然后根据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以便提高环境检测小组的工作效率。

3.2 完善环境检测的制度

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为了尽快恢复农村的生态环境,必须要加大对污染问题的治理力度,因此在环境监测上也需要进行检测制度的完善,才能不断的提高环境检测和治理的效率。完善环境监测制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它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水平,根据所要达到的检测目标来制定检测方案。同时环境检测工作还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撑,只有在保证以上前提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对农村的每种资源都进行基本特征的检测,为环境治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规范环境检测程序

环境检测工作直接影响着环境治理的效果。因此,在对农村环境进行监测时,必须要加大对监测内容的控制。此外还要对监测的内容进行规范和管理,以便政府部门在进行环境问题分析时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在进行环境检测工作前期,要对检测地区进行充分了解,主要是地理条件、人文因素等。掌握该地区的资料之后,才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采样的地点和方式以及频次,提高环境检测中采样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此外,对于环境检测技术所分析的数据要进行妥善的处理和管理,避免将结果公诸于众引起恐慌。最后,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避免生活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做到防患于未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检测技术对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十分重要,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因此,政府必须对环境检测技术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的环境保护,减少因环境污染给农村人民生命带来的威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峰.关于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检测的研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18):67-68.

[2]李卫娜.环境检测技术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结合探讨[J].北方环境,2013,25(09):89-90.

[3]李令威,李林阳.浅析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检测技术的有效结合[J].科技资讯,2013(17):136.

[4]韩冬梅,刘静,金书秦.中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2):16-21.

收稿日期:2019-12-14

作者简介:崔庆华(1981-),男,汉族,研究生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及检测。

上一篇:海洋能论文下一篇:生态环境与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