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技术范文

2023-12-26

化工技术范文第1篇

摘要:讨论了化工技术类项目化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要求和相关策略。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策略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主要采取了三种模式:自主实训室建设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模式;顶岗实习托管模式。不论何种模式,都存在着投入不足、技术滞后、超负荷运转、托管移位等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企业应该有所作为,尤其是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卓有成效的策略。本文就这个问题以化工技术类项目化课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背景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体现实践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反映一所院校办学实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学校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根据教高2006年【16号】文件,高职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倡“校企合作”,所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应研究企业的生产规律,借鉴企业生产过程,采用多种模式,结合教育教学规律,走出一条符合高职自身规律的硬件建设之路。

实践教学基地是技术革新的重要源头,是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的重要载体。搞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有利于稳定和吸引人才,对争取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面向社会开展多样化服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然而,由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师资条件的限制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主要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造血”机制尚未形成;二是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工学结合模式尚未建立。

目前国内公办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基本上都是依靠政府,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被纳入到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成为评价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硬指标,[1]无论各级政府还是行业部门,都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投入,但是,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实训消耗材料量多价高,仅靠政府投资和学校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校积极争取企业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绝大多数企业仍然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便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企业也缺乏热情,形成了投入大、经济效益低的格局,基地建设自我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

在职业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各国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政府立法、企业参与、行业监督、多方协同,推进办学模式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渠道,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各环节都能在校内或合作企业里完成,很少存在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在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采用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美国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如实行培训税,向培训青年工人的企业提供工资补助金,向提供工作岗位的公司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还创办了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负责协调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关系。[2]虽然我国近年来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但对于政府、社会、企业在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中应承担的义务和应享有的权利却并未涉及,导致企业的职业培训责任的缺失,职业教育存在着投入不足、技术滞后、超负荷运转、托管移位等诸多问题,基本原因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直在“供血”,未形成“造血”机制。

因此职业院校在接受政府投资的同时,还需与企业进行“技术”沟通,苦练内功,形成“造血”机制,健康成长,扶助企业实现技术转型,而不是一味强调多元化投入。目前我国有效地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工学结合模式尚未建立。虽然围绕着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制定了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开展了相当数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内完成的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的有生产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但是,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和职业活动脱节,过程不典型,岗位不实际,课程实训基本上只承担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各专业、各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实训课程和项目间的融合对接几乎没有开展,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只能按实验指导书的要求逐步完成实训,缺少理论升华和人文素质教育。有些院校毕业前集中两个学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以弥补平时实践教学的不足,但是,由于合作企业的不积极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严重滞后,这种实习往往流于形式,监管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工学结合模式,缺少生产型、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缺少项目化、开放式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内涵建设严重不足,另外还有政策扶持缺位,企业的人才技术储备制度不健全等。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要求

1.既要满足实践技能训练,也要满足理论学习需求。实践教学基地是职业技术教育技能训练的场所,在训练的同时,一定会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搞清楚,这样才能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达到理实一体化的效果,所以实践教学基地要满足理论学习的需求,否则就会导致理实两张皮,工学得不到结合。[3]

2.既是实训场所,也是理论课堂。理想的实践教学基地既能实际操作,也能进行课堂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能分散练习,也能集中答疑、点评;所以实训场所既有实训装置,也有黑板等教具,既能上手操作,也能画图设计,配备必要的桌椅和投影设备。

3.既是操作间,又是维修间。实践教学基地是操作练习的场所,练习和操作一定会有损耗,在实际的教学和工作中,设备、仪器的维修和保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那么,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也不应忽视这个问题,除了会操作,还要会维修保养,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深刻理解操作内涵,进行技术创新和科研探索。

4.既是课堂,也是资料室。技能训练需要理论支持,理论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课堂上所学知识仅是一小部分,大量的知识需要去资料室查阅,许多知识不需要记忆,懂得查阅运用即可,所以理想的实践教学基地应该配备必要的专业工具图书,可以查阅最新的科研技术动态。

5.既是生产型教学基地,也是网络开放平台。生产型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个方向,学生进行真实生产操作,能大大促进工学结合的力度;生产之余,利用开放的网络平台,进行理论学习,与指导教师沟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既能实际练习,也能仿真模拟练习。由于教育教学资源在短期内是稀缺的,实际练习的工位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练习,仿真练习是一个很有效的选择,两者的结合是很多职业院校正在运用的教学措施。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策略

1.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造血”机制的形成。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对高职教育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还需呼吁出台《职业教育促进法》,来调整政府、企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行为和利益关系,依靠市场规则和法制保障,依靠高职院校过硬的教学质量和新技术输出,而不是依靠企业自身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看,政府通过法律规定或政策引导等方式促使学校与企业共担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义务,共享利益,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减免一定程度的税收来鼓励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投入,鼓励院校筹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研发平台,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互惠互利互补为核心的运作机制。

2.推进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包括项目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材等。高职院校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立足在课程改革中突出职业活动能力,打破课程设置格局,基于典型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化课程,重新整合课程资源,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充分挖掘和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作用,形成有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融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为一体。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立足高职就业导向的办学定位,坚持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课程设置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项目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完善的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3.建设开放式网络平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革命,开放式网络平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职业教育面临着实训设备和师资不足等问题,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缓解这方面的矛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网络辅助课程应该大力开发,鼓励形成精品课程和有特色的开放式网络教学体系,节省教学成本;把实践教学基地和网络平台的建设结合起来,仿真和实操密切关联,课堂和课后统一起来,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开发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形成高职院校“造血”机制的关键,有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有了高职院校自我补偿的能力,反哺基地的硬件建设和技术开发,更好地为教学生产服务,推动实践教学基地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投入,永远要求补给。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要多渠道投入和政策倾斜,给实践基地注入新的市场活力。

5.鼓励新技术研发和孵化。技术研发和孵化是高职院校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同时关系到各个院校的长远发展利益,在人才密集的院校应该进行新技术研发。只要配置相关硬件设施和有效的政策引导,形成研发团队,优化师资结构,新技术研发和孵化可极大地推进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基地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探索有效的工学结合实训模式。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倡导工学结合,但这一模式的建立需要不断艰苦的探索,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无疑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突破点,有了这个抓手,通过扎实的专业内涵建设,以点带面,形成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模式,与企业的技工培训和技术储备结合起来,才能继续深化改革,使高职教育教学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2] 盛立强.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1).

[3]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化工技术范文第2篇

1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

1.1 煤炭气化

在煤化工技术中煤炭气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 其主要是指将煤炭或煤焦作为原料, 选择适当的氧化剂在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学反应将煤炭或煤焦中所包含的可燃的部分转化成为气体燃料的过程。就目前来看, 煤炭气化已经被普及应用到机械、化工、燃气等工业行业中[1]。我国早已经开始自主研发煤炭气化技术, 并且已经拥有了多款煤气化技术, 并且工艺技术指标均已经追赶甚至超越国外同类技术水平, 而软件资金使用却低于国外同类技术。虽然我国煤气化技术的起步相对较晚, 但是在不断研发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拥有了适合自己的工艺与设备。

1.2 煤炭液化

煤炭液化分为间接液化与直接液化两种类别。其中间接液化是指先将煤炭合成为气体, 然后将将合成气作为原料来进行液化的合成。我国煤炭液化中气流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均已得到了普及使用[2]。而煤炭直接液化对于原来的要求相对于间接液化来说更高, 但是其效率较高, 能够用于制作汽油与芳烃。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将明确了将煤炭作为基础, 开展多元化发展的战略, 而煤炭液化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在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煤炭液化也将保持其旺盛的发展势头, 成为应用与研究的重点。

1.3 煤炭焦化

煤炭经过焦化处理后会产生焦炭、煤焦油煤气以及相关化学产品。其中, 焦炭是最为重要的产品之一, 煤焦油是焦化工业重要的原料, 化学产品的主要成分为氢与甲烷将其分离后可以替代天然气作为日常燃料使用。目前, 我国已经将煤炭工业项目归纳为重点投资项目, 而煤炭焦化后的附属品也将会受到国家相关正常的影响, 煤炭焦化行业将会进行模式型的转变[3]。

2 新型煤化工技术

2.1 甲醇合成技术

甲醇合成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应用, 其主要弊端在于缺少应有的大型化工生产经验。当前我国甲醇需求量持续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主要是由于甲醇燃料市场与国家政策的变动有着十分金密切的关系。甲醇合成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不断改善甲醇合成技术的科技含量, 降低能源消耗, 全面建设大型化工基地, 全力发展甲醇下游产品[4]。

2.2 二甲醚合成技术

二甲醚作为常见民用燃气与柴油的重要替代物质, 其使用效果与甲醇相对要更加优良。制成气质二甲醚燃料技术相对于制成气制甲醇技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作为燃料市场需求将会得到快速增长。当前国内大多使用制成其一步法制二甲醚技术。

当前我国各大院校与专业研究单位都在全力研究一步法制成二甲醚的相关研究工作, 但是还没有实现相关的工业化应用水平。二步法制成二甲醚技术、液相二步法制成二甲醚、气相二步法制成二甲醚均已实现被应用。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内, 二甲醚制成技术开发重点将会是不断万优化, 使之能够应用在大型化节能减排技术中, 进而实现二甲醚技术工业化的脚步。

2.3 煤化工联产技术

煤化工联产技术为新型煤化工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联产技术即为联合各种技术, 取其长处, 进行优势互补, 使用集成化的技术防范, 将不同的工艺技术进行优化处理, 使得资源能够全面综合利用, 以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 实现节能减排[5]。当前常用的煤化工联产技术有F-T合成与甲醇合成技术联产技术等等。目前国内很多煤化工企业都在开展煤化工联产技术研究, 其主要目的就是开发探索单联产或多联产新型煤化工技术, 优化资源配置。

3 结语

在全球自然资源紧缺的背景下,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以及推动新型煤化工技术的进步显得十分关键。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新型煤化工技术将会成为化工原料多元化进步的主要力量, 而我国也会成为煤化工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域。我国将在保持传统煤化工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全力发展新型煤化工技术, 建立技术成熟、规模大、技术先进的新型煤化工企业。

摘要:在全球资源枯竭的情况愈加严重的环境下, 煤化工技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煤化工技术能够制成替代石油制品的煤制油、烃类等, 用于汽车燃料。我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 虽然传统煤化工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水平, 但是依然无法改善能源消耗高的弊端。现文章主要针对传统煤化工技术的发展进行探析, 并且对新型煤化工技术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关键词:煤化工技术,新型煤化工技术,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 潘利鹏.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3, (03) :154.

[2] 陈文茜, 刘星佳.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应用趋势[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5, (07) :219-220.

[3] 哈逸飞.A Research to Innovation Strategy of China's NewCoal Chemical Industry Technology[D].北京化工大学2015.

化工技术范文第3篇

我国传统的化工行业需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 但是微化工技术打破了这个格局, 微化工的特点是灵活轻便, 能够极大的突破国内传统工业形式, 解决了传统生产中生产控制难度大、生产场地要求宽阔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优化资源的配置, 并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可靠, 同时还改善了化学反应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微化工技术已经开始向微化工设备开发应用中迈进。

1 微化工技术的优点

与传统的工作模式相比, 微化工技术的优点比较突出, 是一种符合当前工业发展趋势的技术模式。下面从该技术的发展实际情况层面上入手, 分别从多个角度对微化工技术的优势进行阐述。

(1) 微化工技术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能显著缩短反应时间和缩小反应系统的体积。让反应时间从几小时、几十小时缩短到几十秒, 甚至几秒, 让体积庞大的传统反应容器瘦身至以升、毫升为单位的微反应器。例如, 德国默克公司曾通过微化工技术将格利雅试剂酮还原反应时间从数小时降至几秒钟;我国中石化公司催化剂长岭分公司磷酸二氢铵生产微化工系统产能可达8万吨, 但系统中各设备的体积只有几升。

(2) 可以从根本上体现出精确控制化学反应的作用。化学反应在微反应器中的反应时间主要体现在时间以及物料这个两个层面上。并且通过与传统工作模式相比较发现, 该工作模式的优势比较明显。因为传统化工技术在进行化工反应的过程中, 需要将反应进行扩大, 并且更多的反应时间都浪费在时间以及物料上, 时间很难计算精确, 可是在微反应工作过程中, 通过单一化管道来体现流动性原则, 反映出流动特性。在记录反应时间时, 需要将记录的化学反应时间努力精确到秒。因为在进行微化工分析的时候会产生较大的热量, 如果及时的吸收这些热量, 便可以保证温度始终处在规定范围中。这能够有效的提高记录数据的精确程度, 也因为微反应器自身体积比较小, 可以让化学反应物料的使用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提高物料使用的效率, 科学的减少了物料用量对工作质量产生的影响, 减少了误差。

(3) 适应节能减排, 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与传统化工技术相比较, 微化工技术使用的物料用量比较少, 能有效的节约成本, 减少“三废”的排放,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微化工技术为异地危险品运输提供了方便, 由于耗费物料少, 进而减少了运输量和运输过程中泄漏等污染问题的发生。微化工技术的发展不仅有效的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提升了企业的日常工作效率, 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日常排污的问题, 对保护环境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符合现代社会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环境友好的要求, 也符合未来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

(4) 化学工业中的许多反应属强放热过程, 存在爆炸危险。如果化学反应过程缺少相应的保障, 则可能因为自由基等问题产生爆炸, 所以传统工作模式下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是十分关键的。而采用微反应技术可以控制自由基爆炸风险, 能够提高过程反应的效率, 改善过程反应的安全性, 整个化学反应是安全且可靠的。这是由于微化工设备的内部通道特征尺度通常在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 可实现反应物料间的超快速微观混合;流体与器壁间有很大的接触面积, 能显著提高流体间的换热效率, 可实现反应过程的原位高效换热, 其传热、传质能力较常规尺度提高1~3个数量级。另外, 由于通道特征尺度小于火焰传播的临界尺度且微反应器内反应物持有量小, 因而具有内在安全性, 将其应用于快速混合、强放热及易燃易爆的反应过程, 能显著提高过程的安全性, 并可实现连续化操作。

(5) 由于微化工设备结构的模块化, 易于实现直接放大 (设备单元并联) , 可快速推进实验室成果的实用化进程。由此可见, 采用微反应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反应过程中的资源和能量的利用效率, 减小过程系统的体积或提高单位体积的生产能力, 实现化工生产过程安全、过程强化、微型化和绿色化。

(6) 微化工系统呈模块结构、并行分布式进行, 可实现就地、按需生产与供货, 同时也使分散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这对人类生命、环境安全及资源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未来的发展前景

(1) 微化工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 它极大的节省了化学反应时间以及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微化工技术可以将化学反应时间缩短至几十秒。并且在反应空间中, 微化工技术的反应容器体积也可以缩小至以升或毫升为单位的体积。这就使得微化工技术应用在生产的过程中, 更加的安全、环保, 形成了一种新的化工行业生产方式。为此它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2) 近几年, 微化工技术发展迅速, 在不同的领域里都显示出它的优势, 在材料制备和微尺度分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可以预见, 微化工技术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将会对整个化学化工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在未来的5--10年内, 微反应技术将会在精细化工、纳米材料以及基于微反应技术的新过程等领域获得较广泛的应用。

(3) 微化工技术与传统化工工艺的最大区别是需要研究开发适合于微反应系统的快速反应工艺条件。由于化学反应过程大多为复杂反应体系, 因此需深入研究主、副反应的本征动力学以及反应过程行为, 优化工艺条件以提高主反应速率、控制副反应速率, 最终提高目的产物的选择性, 这也是目前微反应技术工业化应用需要攻克的难关之一。

(4) 虽然我国在微化工技术领域起步较晚, 但由于在研究初期科研单位就积极与工业生产单位开展合作, 加速了我国微化工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形成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化工专利技术, 产业化成绩初步显现。例如,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借鉴膜乳化技术, 成功开发出万吨级膜分散微结构反应器制备单分散纳米碳酸钙的工业装置, 大连化物所开发的已稳定工业运行的8万吨/年磷酸二氢铵微化工系统, 大连化物所与胜利油田中胜环保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百千吨级用于石油磺酸盐生产的微反应技术等均实现了工业化应用, 这就充分证明了微化工技术在工业规模上的可行性。

3 结语

总而言之, 微化工技术通过20年的不断发展,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为新兴的高科技化学工业技术, 微化工技术还处在初期研发的阶段, 化工行业内部对于这种新型化工生产方式认可度不强。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微化工技术一些高难度问题尚未得到圆满解决, 因此仍需要不断深化微化工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 学术界应与工业界积极合作, 开展各种类型反应的工业应用示范工程, 共同推进微化工技术的工业进程, 使之产业化, 同时将微化工技术进行转化, 使其参与到其他行业中, 为推动化学工业与其他工业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微化工技术是近20年间兴起的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前沿技术, 涉及化学、材料、物理、化工、机械、电子、控制学等各种工程技术和学科。微化工技术包括微热、微反应、微分离、微分析等系统。微化工技术顺应了可持续发展与高技术发展的需要, 普通化工过程通常依靠大型化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微化工过程则注重于高效、快速、灵活、轻便、易装卸、易控制、易直接放大及高度集成, 由于特征尺度的微型化, 微化工技术的发展不仅在技术领域中构成了重大挑战, 也为科学领域带来许多全新的问题, 它的发展也将会对整个化工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

关键词:化学反应,微化工技术,具体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靖怡.浅析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J].化工管理, 2013, 08:132.

[2] 孔平.浅析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J].石化技术, 2015, 03:90.

[3] 陈宇高.化学反应应用中化工技术的重要性研究[J].化工管理, 2015, 23:150.

[4] 赵玉潮, 张好翠, 沈佳妮, 陈光文, 袁权.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8, 03:157-169.

[5] 刘兆利, 张鹏飞.微反应器在化学化工领域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 2016, 01:10-17.

化工技术范文第4篇

1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

煤化工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作用效果, 为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参考依据。这种技术的本质在于:采取可靠的技术手段, 将煤炭资源转化为可以使用的气体或者固定燃料, 并对衍生出的化工产品进行不断地优化,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常见的煤化工技术可分为: (1) 煤液化; (2) 煤干馏; (3) 煤气化。

所谓的煤液化技术就是利用一定的化学技术把固体的煤转变为液体的燃料, 从而提供给其他行业所需的能源。液体燃料的主要物质就是碳氢化合物, 这种燃料在实践应用中的效果良好,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煤液化主要的操作手段有:直接的煤液化和间接的煤液化。相对而言, 间接的煤液化过程较为复杂。它首先是将煤炭通过气化的方式合成具有经济价值的气体,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及氢气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经过催化剂的作用可以生产出燃烧热量更高的液态烃类产品。直接液化法主要依赖的是溶剂。在煤炭与气态的氢气混合时, 为了提高氢气的比例。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溶剂, 最终获得液态的燃料。这种燃料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更多, 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 煤液化也有其它的方法, 像氢煤法、供氢溶剂法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煤化工技术得到了普遍使用, 那就是煤干馏技术, 这种技术其实是在隔绝空气的基础上, 通过高温加热把煤炭原料进行分解, 然后才能获取相应的焦化产品。焦化产品具有较为广泛的使用空间, 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 为煤炭企业产业转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相对每干馏技术, 煤气化技术的工作流程相对比较复杂。这种技术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对煤炭原料进行高温热化处理, 将固态的燃料转化为气态的可燃性气体。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气化剂, 提高转化效率。这些气化剂的实际作用效果明显, 主要依赖的是二氧化碳及空气之间的相互反应。由于不同的煤炭资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煤气化技术应用中所需的具体条件也有所不同。在最终气体形成的过程中, 不同的煤层产生的化工产品有所区别, 客观地体现了煤气化技术的良好应用效果。

2 新型煤化工技术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传统的煤化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改革煤化工技术。与以往的煤化工技术相比较, 新型的煤化工技术具有较好的发展优势, 即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量, 还能提升环境质量, 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带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新型煤化工技术的主要内容有: (1) 各种合成烃的化学产品; (2) 煤气化技术; (3) 将煤原料转化为燃烧时释放热量更多的化学产品。

各种合成烃化学产品的出现, 降低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率。这些产品的来源主要是煤原料, 最大的特点是能源的利用率较高、污染小。利用甲醇裂解提取烯烃制取技术的优势, 最大限度了保证了煤炭资源燃烧的充分性。这种技术的转化率非常高, 但是生产出的产品纯度依然有着一定的问题。在未来的化工产品发展过程中, 甲醇裂解提取烯烃制取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会逐渐地扩大, 清洁性产品的生产效率也将不断地提高。

煤气化技术作为新型煤化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学工艺流程应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是通过不同成分的催化剂作用将固态的煤原料转化为燃烧更充分的异丁醇及甲醇的混合物, 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这些混合物在一定的化学条件作用下, 最终转化为异丁稀。它也是高辛烷基化学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提高化工企业的实际生产效率。

天然气的质量关系着我国化工企业的未来发展, 我们都知道天然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甲醇, 因此, 甲醇的生产效率也关系着我国化工企业的未来发展。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 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新型的煤化工技术把煤炭转化为甲醇, 甲醇的利用率远远高于煤炭, 进而生产出环保效果非常明显的天然气。

3 结语

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原本就不高, 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过度消耗问题, 这些都加重了我国的能源危机。为了更好地落实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煤化工技术, 充分发挥煤化工技术的作用提升煤化工产品的利用率。通过煤化工技术的实践应用分析, 我们发现一些煤化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还能提升我国的环境质量, 尽可能的满足不同行业对能源的需求, 降低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对于煤矿等非可再生资源来说更是如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能源的利用率, 我们需要不断提升煤化工技术的水平, 通过分析煤化工技术的实践运用效果, 我们发现这种技术能够提升煤制油等产品的生产效率, 还能有效降低石油的消耗。当然在煤化工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煤化工技术的改革。

关键词:煤化工技术,开采效率,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化工技术范文第5篇

1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运用意义

1.1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适应了时代发展

当前, 我国化工行业逐步进入密集化发展阶段, 化工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以普及应用。然而随着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加剧,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雾霾现象, 为此, 我们必须对环境问题予以高度关注。而绿色化工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众所周知,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运用绿色化工生产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实现零污染、零排污、低损耗和高效率。化工企业要想实现生产过程中的零排污, 必须使用安全无毒的绿色化工原料, 即便如此,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无法实现零排污。此外, 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 切实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加大对安全操作的规范力度, 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对化工污染造成的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

1.2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坏, 甚至给人类带来疾病, 给人类生活构成严重威胁。此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化工企业数量及规模不断增多, 消耗了大量能源, 造就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紧张局面, 对人类生存空间产生一定影响。所以,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绿色环保化工技术类型

2.1 绿色催化技术

绿色催化技术是在传统化工工艺的技术上, 通过一定的催化技术实现化工生产的过程, 具体来说, 催化作用主要包含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两方面内容。大量实践表明, 绿色催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化工企业的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过程中副反应的发生频率, 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就目前而言, 随着经济及科技的不断发展, 催化剂种类不断增多, 为化工企业使用绿色环保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2.2 超临界流体化工技术

天然化学品是化工企业进行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料, 化学物质反应是其主要的应用手段。但是在超临界流体技术普及应用之后, 超临界二氧化硫技术逐步成为化工行业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且具有良好的表现效果。尤其是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为超临界流体化工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并成为绿色化工技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3 电化学合成技术

通常情况下, 电化学反应主要是在电解池或者电池中进行的, 是绿色化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 燃料电池法、SPE法、有机电化学合成、牺牲阳极电化学合成等方式都属于电化学合成技术的重要方法。随着经济及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 电化学合成技术将会在人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功用, 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广阔。

3 绿色化工发展的有效策略

3.1 运用分子设计技术实现对化工新产品的设计

对化工产品污染的控制首先要从源头抓起, 运用先进的分子设计技术实现对化工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 对新产品合成路线的设计予以重点关注, 尽可能从源头上遏制化工污染。

3.2 对化工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予以控制

为达到化工生产的零排污, 化工企业必须对原料、催化剂等进行绿色加工处理, 使新产品能够在优良的环境中进行反应, 力争将原料中的分子及原子全部转化成绿色化工产品, 实现对化工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3.3 加大对化工高级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生产过程中, 加大对化工高级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 牢固树立绿色化工思想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 让每一位化工行业技术人员都对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 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 切实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 化工行业将逐步形成多种技术综合利用的发展局面, 这样一来, 必然会出现更多的绿色生产技术, 从而为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随着化工产品的普及使用, 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运用意义入手, 重点对绿色环保化工技术分类及绿色化工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阐述, 希望给行业相关人士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绿色化工,环保,发展

参考文献

[1] 仪明国.浅谈绿色化工工艺的应用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 (03) :36-37.

[2] 姚迪.绿色化工技术的研究进展[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12) :79-80.

上一篇:管理细则下一篇:水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