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范文

2024-04-23

中医诊治范文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以国内较权威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 (CBMdsic) 数据来源, 原文索取根据相关题录, 通过《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维普全文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获得, 并以手工检索所刊载的期刊和学报为补充。

1.2 选文标准

本研究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 利用主题词“消化性溃疡”, 选择全部副主题词进行扩展检索, 对1997年至2009年2月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 检索论文共计5380篇。对所检索论文逐篇进行整理, 从中共检索出与中医治疗相关的文献1481篇。

2 结果

2.1 治疗状况分析

各种中医治疗方式的文献量如表1所示:涉及中药内服治疗的文献839篇, 占61.20%;涉及中医外治的文献108篇, 占7.88%;综合疗法 (内外合治) 为主的文献307篇, 占22.39%;实验研究为主的文献272篇, 占16.56% (表1) 。

2.2 专方处方

根据表2, 经典方剂中香砂六君子汤使用频次最高, 其次是黄蔑建中汤, 补中益气汤和四君子汤均为14次 (表2) 。

2.3 专方用药

表3显示:人参的使用频次最高, 甘草和炙甘草使用频次均为35次, 其它中药使用频次如表3所示。

2.4 消化性溃疡的时间医学

任氏分析广州地区1987年至1993年期间初诊时胃镜检查3117例次的结果, 检出消化性溃疡1058例, 检出率为34.220o, DU以3~11月检出率较高, 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PG0.005) ;GU以6~11月为高 (PG0.05) , 无明显季节性差异, 与国内上述报道有所不同。但任氏该文观察的时间跨度长, 就诊人员来源固定, 仍可以从逐月检出率反映出该病的季节性发病趋向, 见表4。

3 讨论

19~20世纪初,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逐渐增加, 呈爆发流行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起,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达到高峰之后, 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呈明显下降[2]趋势;在亚洲国家, 其发病率出现下降趋势的时间比西方国家要晚, 直到最近十几年才开始下降[3]。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间的慢性溃疡, 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约占胃肠溃疡的98%。溃疡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部位, 又称为胃溃疡 (GU) 和十二指肠溃疡 (DU) [4]。其实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粘膜被胃液消化所形成的溃疡, 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一空肠吻合口及含有胃粘膜的晚kcet憩室。近年来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 食物与不良饮食习惯、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都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 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一般可分为3个方面:抑酸、强化粘膜防卫和抗菌治疗.

本病临床表现不一, 部分患者可无症状, 但多数消化性溃疡有病程长、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等特点。上腹痛为主要症状, 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疼痛部位常局限于脐与剑突之间3~4cm直径范围内, 患者能明确指出疼痛区域, 称为“一指痛”, “一指痛”比含糊的整个上腹痛对溃疡病有更高的诊断价值。溃疡活动时剑突下可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十二指肠浪疡疼痛的特点是:进食-舒服-疼痛-再进食-再舒服;胃溃疡疼痛的特点是:进食-疼痛-舒服-再进食-再疼痛。部分病例无上述典型疼痛, 仅表现为无规律性的上腹隐痛不适, 伴胀满、厌食、暖气、反酸等症状, 多见于胃溃疡。当疼痛固定放射于背部, 不能被抗酸药物缓解, 常提示溃疡已形成穿孔, 有突然眩晕者提示可能并发出血。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疼痛多无规律, 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

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与人们的要求仍相差甚远。21世纪要搞好中西医结合工作, 首先要抓住重点, 认准突破口, 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在“疑难病”治疗中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例如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其重点应放在癌前病变的防治上。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很高, 因此, 提高和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发展方向。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诊治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性溃疡) 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国内较权威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 (CBMdsic) 数据来源, 发表的有关消化性溃疡的文献进行分析, 下载这些文献的主题词并统计主题词出现的频次, 形成主题词共现矩阵, 通过分析各类的文献内容, 得到该主题的研究热点。结果 对1997年至2009年2月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 检索论文共计5380篇。对所检索论文逐篇进行整理, 从中共检索出与中医治疗相关的文献1481篇。涉及中药内服治疗的文献839篇, 占61.20%;涉及中医外治的文献108篇, 占7.88%;综合疗法 (内外合治) 为主的文献307篇, 占22.39%;实验研究为主的文献272篇, 占16.56%。结论 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其重点应放在癌前病变的防治上。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很高, 因此, 提高和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发展方向。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中医,消化性溃疡,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2~10.

[2] EL SERAG HB, SONEHNERG A.Opposing time trends ofpeptic ulcer and reflux is ease[J].Gut, 1998 (43) :327~333.

[3] LAM SK.Differences in peptic ulcer between Last and West[J].Baillieres Best T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1, 2000 (14) :41~52.

中医诊治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期间的25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有关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12 例患者口服糖络宁复方免煎颗粒,对照组13 例患者口服甲钴胺片。

1.2 临床诊断标准

在西医临床中,根据世卫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 一是与世卫组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 二是患者四肢存在异常感觉或持续性疼痛; 三是患者双侧或一侧踝表现出减弱的反射;四是逐渐降低振动觉;五是患者主侧神经降低传导速度; 六是不包括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等其它因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在中医临床中,根据《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价标准》可诊断患者存在瘀阻络脉、肝肾气阴两虚等症状表现。

被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年龄在32~76 岁之间存在瘀阻络脉、肝肾气阴两虚等症状表现的可纳入该研究病例。 可将以下类型患者予以排除:一是年龄不足30 岁或超过75 岁的患者; 二是处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三是同时存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患者; 四是肝肾具有比较严重的损害或存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近一个月没有产生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 五是同时采用其它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六是患者体质过敏或存在对很多药物过敏史症状;七是过敏、药物中毒、等导致的神经病变患者;八是精神病患者;九是对治疗不予以合作的患者[2]。

1.3 治疗方法

需要一个月时间作为调整阶段,患者都应接受糖尿病教育,分别采取控制饮食、参与适宜体育运动、应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指标不超过8.0 mmol/L, 餐后2 h血糖指标不超过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7.5%,并结合患者血脂、血压指标应用适宜的调脂及降压药物, 控制患者血脂及血压指标保持在正常范围。 需要3 个月时间作为治疗阶段,经过上述调整,与标准相符患者进行治疗。 受试者都采取与原有基础治疗相同的方法, 治疗组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并加服糖络宁复方免煎颗粒,2 次/d,8 g/次。 对照组患者采用甲钴胺片3 次/d,500 mg/次[3]。

1.4 患者指标观察

在安全性指标方面,治疗前后对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分别检查一次, 并对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随时记录。 在常规指标方面,每半月对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指标检查一次; 治疗前后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分别检测一次。 在临床疗效指标方面,采用中医证候积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合疾病症状及程度分别记分,每半月进行一次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采用国际标准,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一次检测。

1.5 判定疗效标准

综合评价中医证候积分、 神经传导速度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患者基本消失症状及体征,神经传导恢复正常速度,中医证候及病变积分均减少超过90%为完全缓解;患者明显改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及病变积分减少70%~90%之间, 提高神经传导速度高于10%为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明显好转,中医证候及病变积分减少30%~70%之间, 神经提高传导速度5%~10%为有效;患者没有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4]。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患者有关数据,采用(±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样本情况进行比较,采用 χ2检验方法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单因素线性相关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P<0.05 表明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有11 例有效,有效率91.7%;对照组患者有9 例有效,有效率为69.2%。 在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主侧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治疗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指标方面,治疗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血清丙二醛指标上, 治疗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治疗中没有1 例患者产生不良反应,也没有发生损害肝肾功能的情况。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糖尿病并发症,通过电生理检测结果显示,在一些糖尿病患者早期就已产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随着糖尿病不断增加病程并提高发病率。 在非外伤性截肢的原因中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约有15%糖尿病患者会因病情发展而接受不止一次的截肢手术,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比较复杂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阐明。 主要采取以下治疗措施:一是对患者血糖进行控制;二是对血压进行控制;三是药物治疗方法,一些药物在动物实验中都获得了良好疗效,但在临床中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中不存在此疾病名称,但存在消渴病时间也较长,并存在“手足麻木”、“痹证”等并发症。 通过了解有关文献并与很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相结合,虚滞络气,瘀阻络脉,肝肾亏虚等都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早期产生肢体疼痛、麻木等肢体并发症,这些症状与中医“痹证”类似因在消渴病后继发,也被称为消渴病痹痿。 该研究结果表明,糖络宁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使其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高;并在对麻木、触觉及疼痛等方面的反射也具有一定改善, 治疗组患者好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别,治疗时也没有产生不良反应,表明糖络宁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方面具有安全有效性。 中药药理学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本方中山茱萸、丹参等单味药对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方面具有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患者血糖、血脂指标在治疗前后都保持稳定, 表明糖络宁对于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不是因降低血糖、 血脂而造成的,可能是利用对氧化应激反应的抑制使作用得到发挥,但其准确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行深入探讨。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中药糖络宁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患者在症状、神经病变积分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都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作用机制与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明显改善具有一定关系。

摘要:目的 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糖络宁治疗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初步探讨对其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的2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2例患者口服糖络宁复方免煎颗粒,对照组13例患者口服甲钴胺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症状、神经病变积分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产生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有11例有效,有效率91.7%;对照组患者有9例有效,有效率为69.2%。在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主侧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治疗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指标方面,治疗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血清丙二醛指标上,治疗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中没有1例患者产生不良反应,也没有发生损害肝肾功能的情况。结论 中药糖络宁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患者在症状、神经病变积分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都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作用机制与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明显改善具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中医诊治

参考文献

[1] 吕仁和,张发荣,高彦彬.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2013,5(12):128-133.

[2] 高彦彬.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6(10):97-101.

[3] 钟历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况[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5,4(15):88-93.

[4] 邹大威,朱智耀,高彦彬.糖络宁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氧化应激及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8(16):625-631.

中医诊治范文第3篇

各县市卫生局、地直各医疗机构:

为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内镜下治疗的新进展认识,不断提升诊疗技术水平,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决定举办一期地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消化系统疾病诊治进展”(项目编号:20140303KSA-023),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到时间及地点

2014年7月4日下午在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医生办公室报到。

二、 培训地点

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喀什市迎宾大道120号)中五楼学术厅。

三、授课时间

2014年7月5日至6日10:30---19:00(北京时间)

四、培训目标

采取专题讲座、示教、观摩交流等方式完成培训课程,使各级医务人员提高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内镜下治疗的新进展认识,运用于临床,不断提升消化科医务工作者的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

五、培训内容

1.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治疗 2.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治疗 3.ERCP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4.NBI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

5.止血钛夹的使用方法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6.消化道异物的内镜处理

六、授课师资

李明松 南方医院消化科教授,博士后 主任医师 郑浩仟 南方医院消化科副教授,博士 主任医师 阿孜古 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 主任医师 古丽萨热 地区第一人民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阿米那 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七、其他事宜

本次培训费60元/人(包括学习资料、学分,食宿自理)。学员学习结束经考试合格,授予地区级继续医学教育II类学分3分,请培训学员携带IC卡。

联系人:地区卫生局科教科 徐冬梅

电话:0998-2832060 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科教科 熊丽君

电话:0998-2962704 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阿孜古

电话:13579308894 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阿米那

电话:15999230131

喀什地区卫生局

中医诊治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泽性抽取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75例脾破裂收治的患者, 当中男48例, 女27例, 年龄18~64岁, 平均年龄 (33.1±15.3) 岁。

1.2 致伤原因以及临床体征

2组75例患者中, 左上腹或左下胸外伤60例, 左上腹疼痛和压痛61例, 全腹压痛、反跳痛28例, 伴低血容量休克22例。

导致伤病的原因:外力击打伤20例, 车祸外伤31例, 高空坠落伤19例, 跌打伤3例, 没有明显外伤史2例。

1.3 CT与B超诊断结果

在75例患者中, 其中B超诊断为真性脾破裂58例, 诊断为被膜下破裂17;经B超检查后9例不确定, 又行CT检查, 4例诊断为真性脾破裂, 3例为脾被膜下破裂;2例确诊为脾破裂。

1.4 脾破裂等级分级标准

依据脾脏外科制定的脾破裂分级标准[1]: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 手术所见脾裂伤长度≤5.0cm, 深度≤1.0cm, 为Ⅰ级;脾裂伤长度>5.0cm, 深度>1.0cm, 但脾门未累及, 或脾段m管受损, 为Ⅱ级;脾破裂伤及脾门部或脾脏部分离断, 为Ⅲ级;脾广泛破裂, 或脾蒂脾动静脉广泛受损, 为Ⅳ级。本组病例Ⅰ级21例, Ⅱ级18例, Ⅲ级24例, Ⅵ级12例。

1.5 治疗方法

1.5.1 非手术治疗

75例患者中, 25例Ⅰ级采用非手术治疗:绝对卧床2周左右;禁食, 行胃肠减压, 及时速度补液, 营养支持, 维持血容量及水以及电解质的平衡, 需要时要立即输血。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脉搏和血压;使用抗生素和止血药;密切监测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 红细胞比容及尿量;这其中行B超动态监测。如果经补液>2000m L, 输血量>800m L以上, 生命体征还是不能处于稳定状态, 红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仍然进行性下降, 并且腹胀进行性加重, B超监测下腹胀继续出现, 或者腹膜刺激征明显, 怀疑有肠等空腔脏器破裂, 需要及时转为手术。在25例保守治疗中, 7例转为手术治疗。

1.5.2 手术治疗

75例患者中, 本组病例57例行手术治疗 (包括保守治疗中7例中转手术治疗) , 当中行脾切除36例, 包括单纯脾切除16例, 脾切除联合大网膜自体脾组织移植术20例;行脾修补术21例, 包括单纯脾修补术15例, 行脾动脉结扎联合脾部分切除术3例脾修补联合脾动脉结扎术3例。

2 结果

本组全部75例患者中, 1例因合并严重肝破裂和胸部外伤死亡, 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 其余患者痊愈。总的治愈率为98.6%。

3 讨论

脾破裂时常常表现为迅速的大出血现象, 有时还伴发其它实质或空腔脏器损伤。所以在临床中早期正确诊断并且及时给予适合的治疗方法是减少脾破裂死亡的重中之重。在临床诊断中, 详细询问外伤史, 左上腹、左下胸或左季肋部外伤史;体检时, 注意左上腹脾区的叩击痛、压痛;B超检查时, 征象阳性;腹腔穿刺抽检时出现不凝血;凡是出现以上症状两条以上就可确诊。如在B超检查时未能做出诊断的情况下, 行CT继续检查。在本组75例病例中, 25例行非手术保守治疗, 7例中转为手术治疗。对全脾切除来说, 患者脾脏大多为Ⅲ、Ⅵ级损伤, 救治时已有失血性休克体征, 行腹腔穿刺抽检, 施抗休克治疗, 扩充血容量, 需要时要及时做好输血准备。

在本组病例中57例手术治疗中, 36例行全脾切除术, 其中16例在大网膜行自体脾组织移植。有资料提出以破裂口修补和部分脾切除术代替全脾切除术。这种方法对全身一般情况好、腹腔无污染患者, 可以考虑, 或者行脾修补术、部分脾切除术[3~4]。在本课题分析中, 21例行了脾修补术。

通过以上论述, 在脾破裂诊治时要注意外伤史同时结合B超和 (或) CT检查或者腹腔穿刺才能做出正确诊断;依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行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体征变化, 手术治疗时做到尽可能保留脾脏。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治分析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75例脾破裂患者, 根据收治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 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在这其中, 21例的采用非手术治疗, 中转手术治疗的8例;62例的行手术治疗 (包括8例的保守治疗后中转手术治疗) , 脾切除的34例, 行脾修补术的28例。结果 在全部的75例患者中, 由于1例合并严重肝破裂和胸部外伤而死亡, 其他痊愈, 总的治愈率为98.6%。结论 针对脾破裂的患者, 详细询问外伤史, 再做全面的体格检查、做B超和 (或) CT检查、还有腹腔穿刺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要依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而定;在非手术治疗时观察患者临床特征变化, 需要做中转术的要做好中转术准备;手术时尽可能保留脾脏。

关键词:脾破裂,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诊治分析

参考文献

[1] 何财富, 刘涌.95例创伤性脾破裂的诊治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08, 13 (1) :48~49.

[2] 韩珣, 于进.创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27例体会[J].中国医刊, 2006, 41 (10) :45~46.

[3] 连涛, 刘剑波, 郭亚军.创伤性脾破裂186例诊治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 2008, 37 (10) :1390~1391.

中医诊治范文第5篇

一、常见的煤气中毒原因

(1)在密闭居室中使用煤炉取暖、做饭,由于通风不良,供氧不充分,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积蓄在室内。

①门窗紧闭,又无通风措施,未安装或不正确安装风斗。

②疏忽大意,思想麻痹,致使煤气大量溢出。

③烟囱安装不合理,筒口正对风口,使煤气倒流。

④气候条件不好,如遇刮风、下雪、阴天、气压低,煤气难以流通排出。

(2)城区居民使用管道煤气,其一氧化碳量为25%~30%。如果管道漏气、开关不紧,或烧煮中火焰被扑灭后,煤气大量溢出,可造成中毒。

(3)使用燃气热水器,通风不良,洗浴时间过长。

(4)冬季在车库内发动汽车或开动车内空调后在车内睡眠,都可能引起煤气中毒。

因为汽车尾气中含一氧化碳4%~8%,一台20马力的汽车发动机一分钟内可产生28升一氧化碳。

(5)其他如矿井下爆破产生的炮烟,化肥厂使用煤气为原料,设备故障、管道漏气等均可造成煤气中毒。

二、一氧化碳中毒机理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常在意外情况下,特别是在睡眠中不知不觉侵入呼吸道,通过肺泡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流,并散布全身,造成中毒。

一氧化碳攻击性很强,空气中含0.04%~0.06%或以上浓度很快进入血流,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占人体内所有的红细胞,紧紧抓住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不放,使其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取代正常情况下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的氧合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300倍。一氧化碳中毒后人体血液不能及时供给全身组织器官充分的氧气,这时,血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大脑是最需要氧气的器官之一,一旦断绝氧气供应,由于体内的氧气只够消耗10分钟,很快造成人的昏迷并危及生命。

三、识别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1、轻度中毒

在上述可能产生大量煤气的环境中,感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恶心、呕吐、心慌、全身乏力,这时如能觉察到是煤气中毒,及时开窗通风,吸入新鲜空气,症状很快减轻、消失。

2、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外,尚可出现多汗、烦躁、走路不稳、皮肤苍白、意识模糊、老是感觉睡不醒、困倦乏力,如能及时识别,采取有效措施,基本可以治愈,很少留下后遗症。

3、重度中毒

意外情况下,特别是在夜间睡眠中引起中毒,日上三竿才被发觉,此时多已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全身抽动,大小便失禁,面色口唇呈现樱红色,呼吸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心律不齐,肺部有罗音,体温可能上升。

极度危重者,持续深度昏迷,脉细弱,不规则呼吸,血压下降,也可出现高热40℃,此时生命垂危,死亡率高。即使有幸未死,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如呆、瘫痪,丧失工作、生活能力。

四、决定煤气中毒轻重程度的因素

(1)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和接触时间。

(2)患者所处的状态。

(3)婴幼儿在同样环境条件下较成人易于中毒。

(4)个人身体状况:原有慢性病如贫血、心脏病,可较其他人中毒程度重。

五、煤气中毒的现场急救原则

(1)应尽快让病人离开中毒环境,并立即打开门窗,流通空气。

(2)患者应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量。

(3)有自主呼吸,充分给以氧气吸入。

(4)神志不清的中毒病人必须尽快抬出中毒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查病人呼吸、脉搏、血压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紧急处理。

(5)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6)呼叫120急救服务,急救医生到现场救治病人。

(7)病情稳定后,将病人护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8)争取尽早进行高压氧舱治疗,减少后遗症。即使是轻度、中度,也应进行高压氧舱治疗。详见第三章第十二节“高压氧疗法在急救中的应用”。

◆一氧化碳中毒急救要点

①立即打开门窗,流通空气,同时尽快离开中毒环境。

②有自主呼吸,充分给以氧气吸入。

③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④呼叫120急救服务。

⑤争取尽早进行高压氧舱治疗,减少后遗症。

、在安装炉具(含土暖气)时,要检查炉具是否完好,如发现有破损、锈蚀、漏气等问题,要及时更换和修补。在使用煤炉取暖时,一定要安装烟筒。烟筒接口处要顺茬接牢(粗的一头朝向煤炉),严防漏气。要定期清扫烟筒,保持烟筒通畅,如发现烟筒堵塞或漏气,要及时清理或修补。

3、屋内务必安装风斗,风斗应安装在门窗的最上方,要经常检查风斗、烟筒是否堵塞,做到及时清理。

4、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5、伸出室外的烟筒,还应该加装遮风板或拐脖,防止大风将煤气吹回室内。

6、每天晚上睡觉前务必检查炉火是否封好、炉盖是否盖严、风门是否打开、风斗是否畅通。

资料文献

罗华;煤气中毒以后……[N];保健时报;2004年

赵燕;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

一氧化碳(CO)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无法用五官感知的有毒气体,能抑制血液的携氧能力。一般人在意外中毒时无法自我察觉,往往被发现时已进入昏迷状态,酿成重大伤害甚至死亡。因此称之为家庭中的“隐形杀手”,一点也不过分。

一氧化碳报警器是由主机(气体控制区)和气体探测器组成的。一氧化碳报警器是通过一氧化碳传感器感应空气中一氧化碳气体的浓度转变成电信号传输给气体控制器,第一时间发出报警,提醒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一氧化碳报警器属于分线制,即一个主机可以接多个探头,用户可以根据场所的大小或探测点的个数选择几路。一氧化碳报警器的探测器是工业隔爆型的,安装在一氧化碳易泄漏的地方,主机安装在值班室或办公室等人员常在在的地方,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超过报警器预设的报警值时,报警器会发出声光报警,提醒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同时报警器输出信号可以启动风机,电磁阀,喷淋等安全应急措施,保证了安全生产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检测原理:半导体式/电化学式/催化燃烧式 进口传感器

一氧化碳(CO)是一种对血液和神经系统毒性很强的污染物。空气中的一氧化碳(CO),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血液内,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含二价铁的呼吸酶结合,形成可逆性的结合物。

在正常情况下,经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将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氧血红蛋白(O2Hb)被输送到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参与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如果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大量的一氧化碳将进入机体血液。进入血液的一氧化碳,优先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COHb),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00~300倍。碳氧血红蛋白 (COHb)的解离速度只是氧血红蛋白(O2Hb)的1/3600。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不仅降低了血球携带氧的能力,而且还抑制、延缓氧血红蛋白(O2Hb)的解析和释放,导致机体组织因缺氧而坏死,严重者则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此外,机体内的血红蛋白(Hb)的代谢过程,也能产生一氧化碳,形成内源性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正常机体内,一般碳氧血红蛋白(COHb)只占0.4~1.0%,贫血患者则会更高一些。

一氧化碳对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的浓度和机体吸收高浓度一氧化碳空气的时间长短。一氧化碳中毒者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 (COHb)的含量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的浓度成正比关系,中毒的严重程度则与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 (COHb)含量有直接关系。

心脏和大脑是与人的生命最密切的组织和器官,心脏和大脑对机体供氧不足的反应特别敏感。因此,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机体组织缺氧,对心脏和大脑的影响最为显著。

如果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0ppm,10分钟过后,人体血液内的碳氧血红蛋白 (COHb)可达到2%以上,从而引起神经系统反应,例如,行动迟缓,意识不清。如果一氧化碳浓度达到30ppm,人体血液内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可达到5%左右,可导致视觉和听力障碍;当血液内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达到10%以上时,机体将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例如,头痛、眩晕、恶心、胸闷、乏力、意识模糊等。

由于一氧化碳在肌肉中的累积效应,即使在停止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后,在数日之内,人体仍然会感觉到肌肉无力。一氧化碳中毒对大脑皮层的伤害最为严重,常常导致脑组织软化、坏死。

一氧化碳中毒对心脏也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当碳氧血红蛋白(COHb)达到5%以上时,冠状动脉血流量显著增加;COHb达到10%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25%,心肌摄取氧的数量减少,导致某些组织细胞内的氧化酶系统活动停止。一氧化碳中毒还会引起血管内的脂类物质累积量增加,导致动脉硬化症。动脉硬化症患者,更容易出现一氧化碳中毒。2.5%,甚至1.7%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就可能使心绞痛患者的发作时间大大缩短。

人体内正常水平的COHb含量为0.5%左右,安全阈值约为10%。当COHb含量达到25%~30%时,显示中毒症状,几小时后陷入昏迷。当COHb含量达到70%时,即刻死亡。血液中的COHb含量达到30%~40% 时,血液呈现樱红色,皮肤、指甲、粘膜及口唇部均有显示。同时,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甚至突然昏倒。深度中毒者出现惊厥,脑和肺部出现水肿,心肌受到损害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极易导致死亡。

美国卫生部门把碳氧血红蛋白(COHb)不超过2%作为制定空气中的一氧化碳(CO)限值标准的依据。考虑到老人、儿童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安全,我国环境卫生部门规定:空气中的一氧化碳(CO)的日平均浓度不得超过1毫克/立方米(0.8ppm);一次测定最高容许浓度为3毫克/立方米(2.4ppm)。

2011-07-14 23:55liuluhuia|三级

瓦斯泄漏报警器是非常重要的瓦斯安全设备,它是安全使用城市瓦斯的最后一道保护。瓦斯泄漏报警器通过气体传感器探测周围环境中的低浓度可瓦斯体,通过采样电路,将探测信号用模拟量或数字量传递给控制器或控制电路,当可瓦斯体浓度超过控制器或控制电路中设定的值时,控制器通过执行器或执行电路发出报警信号或执行关闭瓦斯阀门等动作。可瓦斯体报警器的探测可瓦斯体的传感器主要有氧化物半导体型、催化燃烧型、热线型气体传感器,还有少量的其他类型,如化学电池类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都是通过对周围环境中的可瓦斯体的吸附,在传感器表面产生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造成传感器的电物理特性的改变. 报警器为什么能知道瓦斯泄漏?瓦斯报警器的核心是气体传感器,俗称“电子鼻”。这是一个独特的电阻,当“闻”到瓦斯时,传感器电阻随瓦斯浓度而变化,瓦斯达到一定浓度,电阻达到一定水平时,传感器就可以发出声光报警。什么叫声光报警?瓦斯泄漏使室内浓度达到报警器浓度后,报警器的红色指示灯亮,蜂鸣器发出“辟-辟-”的报警声,所以叫做声光报警。瓦斯报警器为什么有有效期?质量不过关的传感器,一般1-2年性能就下降,因而丧失报警器的安全型。报警其中的其它电子元件(例如变压器、电容器、晶体管等)得寿命都有限,所以,连先进国家也规定有效期最多五年。为保安全,五年到期后必须更换新的报警器。 其主要有主要有4个部分:感应器;信号放大器;报警器;电源. 感应器主要有气敏电阻或气敏半导体.报警器有声的光的声光并用的. 瓦斯泄漏,感应器感应出电信号,送到放大器放大,放大了的信号推动报警器工作. .希望大家多多支

传感器 变送器 智能数显控制器应用手册 作者:任致程 编

出版:中国电力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

本手册收集了毒气/氧气检测探头、压力传感器、接近开关、热电偶、热电阻、流量等传感器27种;温度、液位、压力、防腐防雷液位、微型电流/电压互感器、电力转换、工业信号转换等变送器50种;电力数字表、电力数字控制器、温度智能数字表与控制器、流量智能数字显示与控制器、长度/线速,计数/转速数显控制器、数字显示时间继电器、巡回数字显示仪、多输入端数字仪表、专用数字仪表、光柱与光带仪表等面板式数字显示表与智能数字控制器74种;单一气体检测仪、空气质量监测仪、煤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仪、配气仪、多功能大气压计、压

新华书店网店新华文轩有卖的

书 名: 自动检测技术

作 者:王化祥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会计基础理论下一篇:高等护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