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论文范文

2024-01-31

传统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理应将中华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關键词:初中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作為一名数学老师,我一直在想如何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数学联系起来,在数学教育中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数学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教育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笔者在教学期间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教学中想要做到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老师首先要丰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当你想给别人一杯水的时候,首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才可以。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教师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又怎么能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呢?教师在私下的时间,可以多翻阅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或者可以针对数学中的一个章节,寻找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传统文化,将这些文化编入教学备案中。

另外,想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具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否则即便积累的知识再多,也会犹如茶壶煮饺子一般,有货倒不出。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是对数学老师的一个严峻考验。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1.利用显性素材,呈现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曲艺、建筑、诗词、绘画、武术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同时,这些传统文化也为数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老师在讲课中,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几何图形的特征”时,就可以将窗花作为教学素材进行几何的讲学。通过太极八卦图描述对圆的认识等等。

2.古今结合,感受传统数学的魅力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数学方面的专著,如《九章算术》《五曹算经》等。还有一些优秀的数学家,如祖冲之、墨子等。可以说,我国古代数学在某些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渗透这一点。例如在讲“圆”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就趁机告诉学生,在我国古代计算圆周率采用的都是割圆法。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墨子在《墨经上》对圆做了最早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这些知识的穿插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到中国人民在数学方面的智慧和才能。

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时候,传统文化教学才会变得更加容易。所以,让传统文化在数学中得到传承,就要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开展数学文化活动

山东一所小学的学生在开学典礼上,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拜师礼。笔者认为这就是对传统文化一个很好的传承。以此为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数学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业中放松身心,还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在“圆”的教学中,我曾建议学生翻阅一些古书籍,看一下中国古代是怎么计算圆的面积的。在讲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还专门引入了一些回文诗,如《万柳堤即景》: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回文诗,可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首轴对称的诗。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简单的小活动,由学生自己搜寻更多的回文诗进行比拼,同时还要结合数学轴对称的知识点对回文诗进行分析。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传承了传统文化,新颖的教学方式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将传统的数学故事渗透在数学教学中

不管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笔者还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语文老师讲故事。所以笔者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将心比心,同样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穿插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使学生在故事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乘除法”时,笔者就根据韩信点兵的故事进行教学。

3.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完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传统文化。例如轴对称图形可以用窗花的图案,幻灯片的背景可以融入民俗元素。在图形的讲解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中华文化色彩的图形进行举例。这些细节上的东西看似无用,却可以在无形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喜爱。

总之,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只是语文教学的责任,更是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责任。作为数学老师,同样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当做己任。

参考文献: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

编辑 任 壮

传统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实施,传统课堂教学中低效教学逐渐暴露。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低效教学中存在的原因进行探究。其主要表现在:教学问题不明确,并没有教学的必要;教学方式过于刻板,教学方式有待改变;师生关系生硬等。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并通过实际案例以及教学等,对高中课堂低效教学进行有效说明。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低效教学;原因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不断做出改变,以便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方式使用时间长,再加上课改引进时间较短,因此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上存在不少影响因素。有研究人员提出,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想走出低效课堂,首先应当对课堂低效教学原因进行探究,进而根据实际原因制定出针对性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发展。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低效教学行为

笔者在进行相关调查及研究后发现,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低效教学行为,因此笔者就主要的低效教学行为进行详细分析:(1)教学问题不明确;(2)教学方式過于刻板;(3)师生关系不和谐等,详细分析如下:

1.1教学问题不明确

在高中地理新规定的教学内容中,大部分内容均是要求学生采用理性思维进行掌握。基于此,教师课堂教学中,必须利用开放式的教学问题提出,进而拓宽学生的思维范围,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辩证思维。但是,笔者在通过调查后发现,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以书本上的内容进行刻板提问,抑制了学生思维发散。除此之外,传统高中地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忽略问题提问的主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疲倦的心态,降低教学质量。

1.2教学方式过于刻板

由于我国在长时间的教育过程中,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因此大多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进而导致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导致高中地理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除此之外,传统高中地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性较差,最终将高中地理教学演变成“课堂念课本、学生背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方式。大多数学生由于枯燥、刻板的教学方式,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思维固定,课后作业敷衍完成,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1.3师生关系不和谐

笔者在进行调查与研究后发现,大多数教师在传统思想影响下,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先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处于高高在上为的位置,并且其权威不能被学生所挑战。据了解,大多数传统高中地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由教师一人进行教学,并没有与学生进行互动,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知识技能和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低效教学原因分析

为了更加了解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的原因,笔者就课前教学设计调查分析为主要分析方向,详细如下:

2.1课前教学设计的调查分析

首先在课前教学设计的调查分析过程中,笔者共选择20名教师,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总计120份,调查得分情况详见表1.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课前教学设计上,造成教学问题不明确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仅仅按照课堂需求进行问题设计,并且教师所制定的教学问题严重缺乏趣味性以及开放性,进而降低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最终导致高中地理课堂低效教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刻板,并且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内容、方式的确定,以提高学生兴趣,扩展学生思维范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鸿雁.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杨军英.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古镇高中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金加彬.高中地理课堂低效讨论:问题及解决策略[D].苏州大学,2016.

[4]王娟.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孙坤峰.对高中地理有效与高效教学模式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传统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高实效

定准课堂目标,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前提。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去进行的,是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所以,定准了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反之,就可能走入歧途。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就容易迷失方向。

语文课里教什么,怎么教,这首先要问学生。课文里可教的东西是什么,哪些是学生不懂的,哪些是有价值的,这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心中装着学生。

多尔在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指出,课程目标不应预先确定,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

可以课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布置预习作业,根据学生的“初读感受、困惑与发现”形成本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进而提高课堂实效性。想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潜能。

二、依照规律,优化过程,提高实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另外,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疑惑之上,教学环节应该有一个“写出已知、摆出未知”的过程。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可以变为:写出已知、摆出未知、合作获知、探究新知。而教学环节可以设计为:一、初读感受;二、再读质疑;三、三读探究;四、深度解读。这样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衔接学生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

三、激发兴趣,问题驱动,提高实效

要提高课堂实效性,必须设计有思维驱动力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应立足文本,要么能够促进学生的言语智慧,要么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要么能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

在“交流探索”环节中,“交流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新的认识”问题过于笼统,大而无当。在学生理解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传统文化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这些核心问题之后,可以就“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设置一个题目让学生去探讨研究,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课堂的实效性。

钻研教材,要钻进去把文本中的文字读到站起来与你对话,还要能够跳出来抓住其显著特点。语文教学该细的地方要纤毫不爽,该放的时候要毫不吝惜。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只有用有思维的驱动力的问题推动教学,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才能使语文课堂更有效。

四、突出主体,重视主导,提高实效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善于集中、总结问题,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实效。

我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教学设计虽然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而在“交流探索”环节中,看似是为了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试想,高一学生面对这样一篇较为抽象、枯燥的学术论文,在没有老师的必要引导下,又能交流探索出什么新意呢?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五、重视阅读,凸显写作,提高实效

实效课堂,也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就是课堂要弥漫读书声,墨香味。

美中不足的是,我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教学课堂设计中似乎少了点语文味。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于漪老师的经验是:一节好课,要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语文味就是这种“感情浓度”和“余音缭绕”,就是课堂要有朗朗的书声。而在我的教学设计中,阅读似乎都是为问题而设计,这样容易走上“重思轻读”之路。而真正的语文课堂,不仅要阅读,还要朗读;不仅要为问题而阅读,还要为朗读而阅读。

谈到读,自然就联系到写,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读写相成,才更显语文味。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课堂。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最好要给学生一个写作练笔的机会。

六、借助媒体,整合资源,提高实效

面对这样一篇较为抽象、较为枯燥的学术论文,课堂教学有必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资源整合,将课内与课外对接、文本与现实碰撞,在学生疑难处、探究点,适时地链接相关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媒体资源,引领学生深度解读、迁移探究,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比如: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时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可以链接一些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的直观、可感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现实对话,并在交流、探索中得到启示,构建新知。这既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又丰富了课堂容量,形成了生动活泼、立体、开放的课堂教学,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总之,科学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围绕学习内容与生命成长,各种元素有机结合与协调运动,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环节,做到步步精深、自主生成、层递发展。这样,在课堂上师生、同伴间互相激发、质疑探究、合作交流,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高级中学。

传统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主体沿用了西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发声理论到发声技巧,再到声乐曲目的演唱。尤其是学习美声唱法的同学们,在整个的声乐学习过程中对于我国传统的文化涉及甚少。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声乐教学,是我们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最应该思考的课题。文章以赣南采茶戏为例,探讨传统音乐文化应该如何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实现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发展路径。

关键词:传统音乐;高校声乐教学;赣南采茶戏

引言

我國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多民族地区性传统音乐文化蕴含着不同的特色所在,我国的传统传统音乐文化是较为丰富且多彩的[1]。在我国当前的传统声乐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过多的借鉴国外的传统音乐教学,无法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合我国的多样化传统音乐文化,使得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立足于弘扬民族文化,并探索更好的发展路径,是我们高校声乐教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我国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更要将我国传统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中,更好的实现声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共通,两者协调发展[2]。通过在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当前的声乐教育中,铲除两者之间发展所遇的阻碍因素,提升声乐教育的创新特性,吸引学生提高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在我国的音乐教学课程开展中,传统音乐文化是不可缺失的,不应该只重视音乐的技巧性教学,而忽视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3]。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两者相互结合,两者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完整性局面。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倘若脱离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必将枯燥无味,因此必须针对两者之间协同发展提出策略性措施。

一、高校声乐教学融合传统音乐文化意义所在

(一)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音乐的存在代表着艺术的存在,是使得国家的传统文化得以充分体现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的存在更是展现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地理以及宗教信仰等得以传承发展的文化载体之一[4]。通过使得国家或者民族地域的特色融入音乐,我们便可以很全面性的对该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发展历程以及民族风俗还有传统文化等多样性得以全面了解,而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音乐的存在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音乐的音调、歌词等完整的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而这也正是通过音律的变动来实现民族历史的传承,由此音乐的存在弘扬了我国的民族文化[5]。主要通过歌曲的传唱以及互相欣赏的方式来使得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传递。音乐的存在相较于枯燥的历史知识学习,更容易被人所欣赏、接受。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引入传统音乐文化能够有效推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是基于江西赣南地区的一种民间由来的小戏,是由赣南地区人民的民歌传唱过程中发展而来的,现如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更是江西地方戏曲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种。赣南采茶戏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具有着极具特色的音乐色彩,还有较强的可塑性,富含着赣南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特色性民族文化,有着较为明亮的风格特色。通过将赣南采茶戏有效的融合于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声乐教学的整体教学结构进行适当的改变,让学生们在学习声乐期间全面性感知赣南采茶戏中所蕴含的民族地域性音乐魅力,有效的培养学生充分自尊心以及自豪感,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补充声乐戏曲化教学,推进声乐教学多样化动态发展

我国的发展是一个具有多民族且上千年历史发展的多元化大国,有着各地区之间极具地方性发展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但是长久发展以来,我国的声乐教学却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音乐影响,在声乐教学教学方式极其刻板,单一化的声乐教学使得各大高校的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无法提升兴趣,更加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发展[6]。因此通过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有效融合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不仅是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同时还是对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性发展。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历史十分久远,音乐表达方式别具一格,蕴含了十分特色化的地方色彩,因此被我國誉为中国戏曲界的一朵奇花。赣南采茶戏中主要的演唱声腔就是茶腔,体现了较为愉快的演唱节奏。比如较为闻名的“斑鸠调”、以及“牡丹调”、还有“上山调”等。“灯腔”是赣南采茶戏演唱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演唱声腔之一,在演唱时声调极为高亢,且具有着较为冗长的声线,以及炽热明快的歌唱情怀,正是对赣南地区人民的整体体现。“路腔”也是赣南采茶戏在演唱过程中的一种歌唱强调,该种腔调有着较为明亮轻快的歌唱节奏,具备着诙谐的风格特色,拓宽了赣南采茶戏的表演方式。与此同时“杂调”的存在,也是在赣南采茶曲的演唱过程中有着娇小柔美的歌唱曲调,偶尔出现点插演唱情怀,雄浑中略带情趣,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演唱效果。

二、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之间的关系

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音乐文化奠定了高校声乐教学的基础,使得声乐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依赖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特性[7]。也就是说,如果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没有了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而声乐教学只剩下所谓的音乐技巧教学,那么音乐教育将变得毫无意义,也相应的失去了音乐的美感以及艺术表现力;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使得声乐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极大的促进了声乐教学的发展[8]。因此只有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声乐教学课程中文化内涵的提升。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两者之间是相互的,两者之一不可缺失,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的。现阶段随着我国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音乐种类融入声乐教学中,而世界上多样化的声乐教学以及传统音乐文化也一定会对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进程起到相应的影响。比如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对我国多样化传统音乐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会让我国得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及情怀更加丰富,促进我国声乐教学的繁盛发展。

通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能够显示出传统音乐文化的底蕴及特点,只有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重视传统音乐文化,才能使得声乐教学走得更远。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在当前的音乐教学模式上加以创新,针对当前的声乐教学制定相应的方法,把所含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广泛传播,让接受声乐教学的学者能够更深切的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存在,从而在获取优秀的音乐技巧基础之上使得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传播下去[9]。

由于传统音乐文化是多样化动态形式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追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更好的把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两者结合起来,促进更好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只是重视音乐技巧的授课,要拓宽学者对音乐的思考境界,结合传统音乐文化,展示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者切身体会音乐的文化底蕴,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更好的加强其创新能力[10],促进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三、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声乐教学的途径

(一)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我国是一个有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国家,多样化的文化资源都始发于我国。因此有了多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我国的文化历史变迁发展中得以更好的传播,而我国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也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我国传统的传统音乐文化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者的文化修养,还能够使得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因此,通过传统音乐文化去衡量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基础,继承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使得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能够实现价值,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11]。作为声乐教师不仅要自己去深入学习和了解更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从而极大程度的提升综合音乐文化素质。我的声乐学生来自全国各大省市,有的学生生源地是我国传统剧种,传统民歌多产地,例如江西采茶戏,湖南花鼓戏,湖北粱山调等。可悲的是,有些学生对自己生源地的传统音乐文化一无所知,有的学生知道但仅仅只了解皮毛,更别说演唱和表演了。近几年我的声乐教学理念有所转变,围绕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引导我的学生关注和重视传统音乐文化,遵循从认知,了解到演唱并分析这样的规律,这样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例如曾经有江西籍美声唱法的学生,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赣南采茶戏,利用大学一年级的暑假,让她收集赣南采茶戏相关的曲谱,音频,视频,学唱一到两首。大学二年级将赣南采茶戏的演唱穿插在声乐课堂上,一同探讨其发音和唱腔。大学三年级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赣南采茶戏,归纳其艺术特征,探讨演唱方法。大学四年级拟定毕业论文以赣南采茶戏为研究方向,很好的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

(二)重视传承、创新共存的声乐教学方式

通过在当前声乐教学课程中引入传统音乐形式,让学生们得知我国音乐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民族音乐的文化所在,加深对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了解,从中学习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知识,感受民族音乐的热情。选用突出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声乐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曲目。让学生们在教育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民族音乐的精神所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我们必须把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下去。

在将传统的音乐文化融合于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基于赣南采茶戏的民族音乐,展现赣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风格以及人文精神内涵。教学生传唱采茶歌,得以充分发挥赣南地区采茶人民所处地域性的民族地方性特色,将其融入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有效的让学生感知到音乐的精神共鸣。笔者通过精心挑选选了几个极具代表性赣南采茶戏风格歌曲特色,“斑鸠调”“花灯调”“采桑”“春景天”还有近些年来的新作“山歌情”等极具特色的赣南采茶歌曲,教会学生让学生随堂传唱。除此之外还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音乐的乐理知识进行了解学习。赣南采茶戏的存在正是展现了赣南地区的地方性特色,通过选择性的将传统文化的民族乐理知识融入声乐教学过程中,以通俗易懂的方法得以传授,从而让学生感知到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人文精神内涵以及无限的创造力。

(三)注重学乐共存的教学原则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为了去除学生们学习民族传统音乐时的枯燥乏味思想,就需要将创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引入音乐教学课堂中去,调动学生们学习传统音乐民俗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性的设计出一套声乐教学体系[12],在教学过程中插入音乐起源历史背景,建設特色性的声乐教学课堂。

首先在声乐教学时可以将赣南采茶戏的独特音乐表现风格得以传授。赣南采茶戏的歌曲语言极具地方性特色,主要的音乐表现方式为歌舞同在,表现了赣南地区人民浓郁的生活及精神特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提升自身的声乐学习积极性,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赣南采茶戏的特色性舞蹈步子,使用正确的音乐视角欣赏特色性赣南采茶戏文化。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也可以聘请部分地道的采茶戏艺人,在校园内以及课堂间展开采茶戏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性,从而拓宽声乐的学习视野。

四、结束语

地方性的传统音乐融合了我国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多样化特点所在,同时更是对我国多民族多地域特色性音乐文化得以传播的关键性因素。将传统音乐文化引入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目的及意义,更是当前各大高校声乐教学中所必要的。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引入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在使得民族传统化音乐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同时,更是有效的推进我国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也是为了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创建特色性教学方式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琼.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分析[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七卷)[C].2017:5.

[2]于洋.漫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163-165.

[3]但夏.浅析高师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艺术教育,2017(Z2):90-91.

[4]夏小玲.论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音乐创作,2012(3):192-194.

[5]陆伟.对于原生态音乐引入高校声乐教学工作中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2(6):63-63.

[6]侯芸莉.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探析[J].音乐时空,2016(10):121-122.

[7]周戈,李巧伟.浅论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6(06):167+166.

[8]辜小飞.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及其融入策略[J].黄河之声,2016(09):37-38.

[9]刘琨.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研究[J].黄河之声,2016(06):21.

[10]王璐.浅析如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7):71-72.

[11]鞠荣丽.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94-95+110.

[12]王彩卿.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3(09):119.

传统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游戏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方式,更是儿童展现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通过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来丰富孩子的生活,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无论个性还是才智,都要通过孩子本身的行动得以实现。遵从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充分享受游戏的权利,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

陈鹤琴教育思想 游戏教育 儿童 心理环境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即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进食、睡眠等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对于身心发育尚未发育成熟、不需承担社会责任的儿童而言,游戏更是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儿童也正是通过游戏体现并确证着自己的存在。

一、要研究游戏教育必须先研究儿童

儿童总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要有儿童的地方一定会有游戏。游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这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必然”是基于儿童特殊的、客观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必须”则是因为它是儿童生命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对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环节。有人说,对游戏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的解释,对游戏作用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及儿童期的解释。这些事实和对这些事实的精辟概括启示我们:是不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重视和重新认识儿童及儿童期来重新认识游戏呢。

(一)研究儿童

陈鹤琴将儿童的特点,归纳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他认为,“好动心”是儿童得到健康发展“要紧的利器”,应当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适当的刺激,“使他多与万物相接触才好”。“模仿心”的价值在于,“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因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他们的儿童”;“做教职员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还宜养成纯美的校风,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他十分强调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引用了柏拉图的名言:“好奇心是知识之母。”他批评旧式学校说,“儿童一到学校,就受注入式教育,没有发展好奇心的余地”。“总之,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得不注意的,不得不利用的”。“游戏心”是儿童的天然本能。“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他指出:“吾国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

(二)通过认识儿童而进一步认识游戏

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在现代社会更有充分的理由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儿童游戏不应该仅仅以一种教育手段的形式出现,而应当成为儿童的生活。游戏应该是属于儿童的游戏,属于儿童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教育中的游戏。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但不成熟的背后却又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和成人世界一样,儿童之间也有他们自己的规则,一种自然的、不同于成人社会的规则。在成人看来无法理解的现象在孩子们那里却可以取得共识,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逻辑和相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一致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儿童凭借这些可以自如地在自己的群体世界中通行。

二、游戏教学中的问题及成因

近年,幼儿园都在开展各类幼儿游戏, 但其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表观在游戏形式化、游戏自由化、游戏模式化、游戏教学手段化等方面。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游戏的界定莫衷一是。

一些研究者基本趋同的认识是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性目的的儿童自发的活动, 游戏是假想的、虚构的、愉悦的。他们盲目崇拜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非功利性, 而混淆了自然游戏与幼儿园游戏的区别。这使得许多儿童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 常常是把玩具一撒, 便不闻不问。儿童随意地玩没有教师参与,没有教师指导, 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2. 传统教育目的观和学习观的影响。

传统教育目的观认为, 教育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传统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严肃认真的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经验的活动。这使得游戏成了服务于某一个活动的工具, 从而成为集体教学的附庸。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时, 过多考虑教的因素, 忽视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游戏过程中过于求全, 希望每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 忽视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儿童在教师的“ 精心”安排下机械地消极模仿。

三、提高游戏教育的应对策略。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幼儿园不应当把游戏、日常生活、教学并列为幼儿园教育的途径,这是传统“ 三中心论”教学观的反映。幼儿园也不应使得游戏仅仅停留在教学手段的层面,成为教学游戏。幼儿园的游戏教学应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教学的结果,它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联结点上, 将游戏与学习统一起来。

(一)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 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

首先, 拓展、保证儿童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在走廊的墙壁上和活动室里布置出一个个主题角,划分成一个个区域, 尽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方开辟成活动区, 为儿童的游戏提供足够的空间。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让儿童参加自主性区域游戏、户外游戏、角色游戏等。通过游戏, 让儿童与人和物相互作用, 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自娱、自创性, 以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 并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健康、养成习惯、发展能力、获得经验”。

其次,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孩子互动、交往,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作为老师, 应坚持以爱为先, 热爱与尊重每一个儿童, 有时是他们游戏中的伙伴, 和他们共同嬉戏玩耍; 有时是他们活动中的引导者。 每个儿童都有爱的需要, 这如同草木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陈鹤琴提出“学做人”的大目标,他主张“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有时老师更像一位妈妈, 用自己和蔼的笑脸、亲切的话语、鼓励欣赏的神态, 用一颗慈母般的心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 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依恋感和信任感。

(二)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 在游戏中成长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良师益友,它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应该明确“ 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 自然’ 的活动, 而是负载着一定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具有促进儿童生理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的多种功能, 并且还具有生成课程的功能。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形成“ 预设课程”的同时, 随时以儿童游戏为中心线索重新建构课程, 将儿童游戏中出现的预设课程范围之外的内容随时补充进游戏教学中。无论个性还是才智,都要通过孩子本身的行动得以实现,遵从孩子意愿,强调游戏和富于刺激性的环境,及时充分发掘孩子潜能,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教育方法。

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教学原则中提出了“教学游戏化”。他说: 教学游戏化是以“做”为中心的, 也就是“做中教, 做中学, 做中求进步”的教学运用。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 所以在教学中, 我总是和儿童共同营造良好的游戏情境, 努力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快乐、更有吸引力, 以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 在游戏中成长。如在音乐活动《蚂蚁搬豆》的教学中, 我们和儿童共同建构了房子和蚂蚁窝, 并把沙包作为粮食,然后和儿童边念儿歌边练习爬的动作。鼓励儿童听清指令, 快快爬、慢慢爬、爬到房子里、爬到蚂蚁窝。带领“蚂蚁”每人搬一袋豆子回窝里, 感受“1”和许多的意义, 最后带领“小蚂蚁”一起做放松运动。这样, 通过孩子们的自我体验, 增进了他们的学习效能, 也发展了他们的多元智能。在日常生活中, 学会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因素, 使生活、学习、游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不知不觉中, 儿童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老师的预期, 有效地促进了儿童个性潜能的发展。

四、对游戏教育的探究

游戏应是儿童主动的、独立的、快乐的创造性活动, 是发展儿童主体性的最适宜途径。游戏教学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它要使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 要使儿童参加游戏教学的活动成为他们的内在的动机, 就必须使儿童摆脱“ 完成目的” 的包袱。这就要求教师将教育目的和内容能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

(一)幼儿园游戏教学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

现代学习观已将原来十分狭隘的学习内涵大为扩展, 认为凡是对主体经验的建构产生影响作用的活动都可称作学习。“ 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带有直觉性、具体性的特点, 属于‘注活的智慧’”。幼儿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 需要学习包括衣食住行、交际交往在内的人的行为习惯的基本样式, 需要认识他们的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儿学习内容的广泛性, 决定了幼儿学习途径与方式的多样性。游戏教学提供给幼儿一种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旨在改变幼儿学习过程本身, 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内发的学习动机, 有成就感、自主感。

(二)幼儿园游戏教学是教师设计而不是儿童自发采用的

游戏教学要使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但游戏的内容与目的又要围绕老师的要求。这里的关键是要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愉快体验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高度巧妙地统一起来。

(三)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质是培养幼儿的游戏性品质

研究表明, 游戏性越强的孩子, 其综合能力越强。面对充满竞争和挑战的21世纪, 我们需要培养具有游戏性的人。培养儿童的主体性, 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游戏教学是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在具有自觉教育性的幼儿园游戏中成长, 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好游戏的, 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他的游戏理论, 共同探讨游戏化的教学,为把新《纲要》的精神落到实处, 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刘焱:《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米舌莱:《教师与游戏》,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传动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