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型论文范文

2023-03-17

案例型论文范文第1篇

一、 设计意图:根据古典概型在高考中的地位及考试要求,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很明确,就是在降低难度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二、 优点:,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有意识的设计“有顺序和无顺序”之间的比较,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小组的讨论,解决古典概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再通过学生观察类比推导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缺点:这节课还是“讲”的比较多,在学生讨论时指导得不够到位,应该赋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四、

案例型论文范文第2篇

1 案例

女病人,42岁,长期在南方亚热带地区城市居住生活,有3年高血脂病史,一年前确诊患有左眼青光眼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正服用降血脂药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d。 2012年5月血脂检查正常,血糖6.8 mmol/L。2012年6月某下午 , 病人走平路半小时即感气喘 ,疲劳,四肢乏力,胸痹。 病人告之5个月前曾吃下贝壳类海产后引起腹泻, 经药物治疗后大便时调时而稀溏不成形且畏寒,面色苍白,舌质淡暗,舌尖有瘀点,无汗,脉沉细无力。

2 病因病机

当患者长时间腹泻,寒入脾胃,脾阳受损,太阴为病[3];映及少阴 ,心肾阳衰 ,得少阴寒化证[3]; 久病多瘀 ,机体气血不足更甚,阳气受损而虚衰,温煦功能愈加减退,但寒不热,严重的引致脏腑功能减弱[4]。

3 治疗

经过四诊,辨证为虚寒夹瘀,以标本兼治为原则,治则为益气活血化瘀明目健脾止泻, 避免使用寒凉性或影响血糖升高之中药;要求复检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素及全血细胞检查。

复检结果表示血脂,肝肾功能,甲状腺素及全血细胞含量均正常,但空腹血糖升高至7.7 mmol/L,糖负荷后两小时血糖11.3 mmol/L,Hb A1c值为6.5%,诊断为2型糖尿病。 中西医均建议饮食控制及体重控制治疗,未服用西药。

中医考虑虚寒夹瘀,治疗方案主要有4点:1中药治疗;2饮食治疗;3体重控制;4适量运动。 中药对证治疗,随病程变化而加减调配,详细记录见表1。

服用中药治疗的同时,也要严格按照糖尿病人饮食计划控制血糖,方法如下。

(1)计算出身体质量指数,BMI =体重(kg)×身高(cm)χ2=25.4,判断为超重/肥胖,身体超重病人每日所需热量少于身体消瘦的所需热量,见表2[5]。

(2)根据病人标准体重,即身高(cm)-105=163-105= 58 kg,及轻度体力劳动的活动强度从表2查得每日每千克所需热量为20~25 kcal;

(3)计算每日所需热量(标准体重x每日每千克所需热量),即每日所需热量是1 160~1 450 kcal;

(4)根据向红丁等的建议(及病人经验)每日建议主食及副食量是:

主食:150~250 g

副食:1蔬菜类500 g;2瘦肉类100~150 g;3蛋类1个鸡蛋或2个蛋白 ;4豆类及其制品50 g;5奶及乳制品125 g(不超过250 g,血糖控制不好时不食,豆浆较好,或用蔬菜取代);6水果100 g(不超过200 g,血糖控制不好时不食,选糖分较低水果,或用蔬菜取代);7油脂15 g(尽可能不吃,不多过25 g)。

(5)熟识食物交换份(见表3),然后自我设计每日之菜谱[5]。

例如:每日所需1160~1450 kcal(即约13.5~16.5交换份)设计食谱如下。

早餐(3份交换份):用约15 g黄豆加鲜姜自制无糖豆浆200 m L(0.5份),燕麦片30 g(1.5份),方包一片(1份)。

午餐(7份交换份):饭(大米:红米:糙米=2:1:1)75 g(3份),炒芹菜(200 g),去皮鸡肉(75 g),用植物油5 m L和生抽5 m L(3份),自制鲜果汁(奇异果60 g,红罗卜25 g,苹果25 g,蒸馏水150 m L)(1份)。

晚餐(6份交换份):饭(大米:红米:糙米=2:1:1)50 g(2份), 蒸山药150 g加枸杞子25 g(2份),清蒸大头鱼腩75 g多姜丝,生抽5 m L(1.5份),炒生菜(不加油)250 g(0.5份)。

全日供应16份交换份。

(6)每日自我用血糖仪检查血糖,并记录。 每日最少测量3次(包括空腹血糖,餐前血糖,及餐后2 h血糖)。

(7)清楚记录每日每餐食物量。 仔细记录有助跟进分析病人饮食营养,及食物对血糖的影响。

此外,适当提高活动量的目的在於增加血液循环,增强各脏腑和器官的功能,有助消耗热量,帮助减少过多的体重;由于病人气虚的症状明显,散步(快走)是最为合适的运动。 根据向红丁等建议病情较轻可以每30 min走2 400~2 700公尺,病情越严重速度越慢[5]。

在实际应用时, 病人从每天快走20 min及以较慢速度开始,如20 min快走1 600公尺或以下开始,续渐增加至每天不超过60 min, 速度不超过每30 min快走2400公尺 。 治疗期间,病人必需每天记录体重,以便检查成效,防止因运动过量而体重减重过快。 特别提醒病人必需自我寻找最大承受速度,即以不引起不适(如气喘、心悸等),但又轻微出汗为宜,效果最佳。 以此病人为例每天快走45 min,走3 600公尺,每周可减约2 kg。

4 分析

现从中医药应用分析本案例。

(1)中药治疗治则治法。

以辨证为依据, 此案例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3点。1标本兼治:补气补阳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标。 2正治:寒者热之,虚则补之。 选用温热药、补益药,避免使用寒凉药、泻下药。 3调整阴阳:以温去寒,健脾,化痰利水。

(2)王清任的瘀血辨治及活血化瘀法。

清·王清任创制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主治血府血瘀所致诸证,临床应用广范[6],同时创立不同的活血化瘀法,参照王清任的补气活血法,选用高丽参大补元气,重用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 而黄芪配伍活血化瘀药时,用量必须倍于活血化瘀药[7,8], 但多项现代研究中显示黄芪当用量小时可以升高血压,用量大时(即30 g以上)可以降血压[9,10],应用时注意病人血压反应。

从温经活血法的思维中,本案应用血府逐瘀汤时加附子配甘草、干姜、鹿茸、山萸肉和桂枝。 附子温阳补肾,李冰结等[11]从蛋白质角度研究结果显示,甘草蛋白可与乌头碱形成甘草-乌头碱稳定胶体颗粒,颗粒粒径超过200 nm可以被吞噬细胞所吞噬, 故可达到解毒作用,粒径在100~200 nm则可能成为药物载体,与古文献中所述甘草“调和诸药”及“引经”的文字描述非常相似。 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比单品更有效改善阳虚,实验结果显示增加血流速度,促进微循环[12]。 鹿茸温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而据牛晓晖等[13]也表明鹿茸主要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而改善肾阳虚。 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吕超等[14]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桂枝通过调节体温和改善微循环而得温通经脉的作用。 山萸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蒋淑君等[15]实验结果指出山萸肉可增加分泌下丘脑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从而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而起到补益肾阳作用。

5 讨论

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16],随着科学发展,中医诊断得以补充 , 除了通过四诊,应用现代医疗仪器及科学分析,把一些古时难以测量的相关信息,通过量化手段得以数据化,如血液各细胞含量、血糖、血脂、血压等进行化学物理数据化分析,因此,大大提高诊断的理伦依据及准确性。 中医辨证有一定程度的系统性;中药种类多,配伍方法因应不同证候,病程,病人体质及病人对药物的反应而适当变化调配; 中医药的整体观理论与现今世界提出推行的精准医疗是相承的。

但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一些因难与疑问。 (1)如未有“寒入脾胃 、少阴寒化证 ”及 “久病多瘀 ” 的准确病理学对照;(2)在使用毒性药物如附子时,剂量的使用多依赖于临床经验,怎样可以快速准确地处方剂量,从而缩短治疗期及减低毒副作用的发生?(3) 现行没有一个较准确数据化规则处方黄芪配伍活血化瘀药,方便临床配伍时可快速准确判断合适的治疗剂量而不引起副作用;(4)补益药如人参 、鹿茸是贵重药材 , 处理须时 , 加上处方内包含毒性药、先煎药及后下药,怎样才可以减少药物处理及煎煮时间,又可保持汤剂的质量,同时达到经济效益及最佳疗效?(5)此案例是治疗虚寒夹瘀型糖尿病的成功个案,但确立此治疗方法为标准则需进一步广范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尽管人体生理结构及细胞代谢非常复杂,中药品种多,配伍方法更多,但为了提高治疗效益,通过实验与临床研究强化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是有其必要性的。

摘要: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普遍认为阴虚有热,过食肥甘是糖尿病2型的病因病机,但与实际临床观察不尽相符。随着时代进步,应用现代医疗仪器及科学分析方法可以补充古时难以测量的相关信息,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等,通过量化手段得以数据化,大大提高诊断的理论依据及准确性。该文以一成功案例分析论述中西医配合以补虚、温经去寒、活血化瘀中药,加上糖尿病饮食控制,体重管理及适当运动治疗虚寒夹瘀型2型糖尿病的效益。

案例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绩效管理是组织成功的第一要素。文章从我国高校的分类出发,指出了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含义,对我国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着重就我国教学型高校如何创新绩效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教学型高校;绩效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王洁(1981-),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基础部,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1年省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JSJG200)、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0JXGGB03)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借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结合我国国情,把我国高校分成——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1]教学型大学以本专科教学为工作中心,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随着绩效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成功运用,教育界也开始在教师管理中逐步摸索运用。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应该区别于其他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的高校,突出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是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与管理者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明确教师的工作任务及绩效目标,并确定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衡量办法,在过程中影响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教学型高校的发展目标,并使教师得到发展的循环活动。[2]它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由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四个环节组成。本文所说的高校教师专指在教育一线从事教学任务的人员。

一、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1.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

在实践中有许多教学型高校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没有将之视为一个不断循环的系统,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错误认识。实际上,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绩效考核只是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考核,绩效考核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考核相关联的整个绩效管理过程。有效的绩效考核有赖于整个绩效管理活动的成功开展,而成功的绩效管理也需要有效的绩效考核来支撑。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难以体现教学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

目前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沿用的仍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R.W Tyler)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3]其指标选取多集中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主要评价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这些内容涵盖面广,但具体指标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这与教学型高校强调的“要把教师的发展重点定位在课程与教学上,建立一个以课程与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发展制度体系”相背离。[4]

3.绩效指标选取重视硬指标忽视软指标

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需要从结果绩效、行为绩效和潜力绩效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教师的结果绩效、行为绩效和潜力绩效内容来看,都包含了一定的“硬指标”和“软指标”要素。通常,“硬指标”比较容易量化,但是“软指标”尤其是涉及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难以进行量化。很多教学型高校在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时,更多地侧重于对教师科研成果、教学工作量等的考核,忽视甚至完全漠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好具体量化的指标。

4.绩效考核程序以行政权力为主导,普通教师缺乏参与的路径

很多教学型高校的管理者在制定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等时,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单方面的制定,很少让普通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对制度的出台、政策的制定知之甚少。在对教师的考核过程中,管理者和教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者的考核评价。教师在绩效管理中的地位和主体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往往造成教师和管理者之间认识上的分歧,甚至误解和抵触,使绩效管理最终难以真正起到提高教师的工作业绩及其教学、科研能力的作用。

5.绩效考核结果缺乏反馈,结果应用缺失

很多教学型高校在进行完例行公事般的年度考核后,就把考核的结果直接交给有关部门保管,除了有限的几个优秀名额之外,其他教师的考核结果一概是合格。管理者和教师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管理者甚少与每个教师个体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来帮助教师个体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态度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考核结果只是作为确定薪酬、奖惩等的依据。

二、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1.目标层面,教学型高校要在国家对大学分类指导基础上科学定位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认为大学的任务有四项: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二是教育与培养;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四是学术。[5]教学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对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所以教学是教学型高校最经常、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实现高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高校的工作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围绕做好教学工作为目标。所以,教学型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应该区别于其他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的高校,突出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和学校发展规划。高校在进行绩效管理时,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把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有机结合。

2.观念层面,教学型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明确绩效管理的理念

首先,教学型高校的管理者必须确立绩效管理的理念,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绩效管理的相关知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制定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时能让普通教师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能力。其次,教学型高校管理者要在全校范围内宣传绩效管理的理念,让每位教师都要认识到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不仅是管理者的工作,也不仅仅是绩效考核,更是每位教师共同参与的一个管理过程。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它侧重于信息的沟通与绩效的提高。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与教师都要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绩效责任,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6]

3.组织层面,教学型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组织体系

根据国内外成功绩效管理的经验,绩效管理组织体系一般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成立由学校高层领导任主任、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学校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学校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检查与修改,对有争议的绩效考核结果有最终裁决权等。第二,学校绩效管理委员会下设由人事处处长任主任,绩效管理专家和绩效考评专职人员任成员的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学校各部门的绩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并对各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跟踪,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绩效管理的经验等。第三,成立各部门的绩效管理推进小组,小组成员由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与有经验的教师代表组成。负责在本部门内进行绩效管理的宣传、发动工作推行绩效管理制度,并定期向绩效管理办公室汇报绩效考评的结果及出现的问题。[7]

4.制度层面,教学型高校要制定出明确的绩效管理制度

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的考核周期制度。对教学绩效应该每个月考核一次,科研绩效考核时间可以每年一次小考核,两年或三年一次大考核。二是有效的绩效沟通和面谈制度。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将教师工作绩效的反馈、诊断、辅导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管理事務来抓,及时将绩效改进计划贯彻落实到管理者和教师的工作中。三是完善的绩效培训制度。学校绩效管理办公室应该设立专门的培训部,与一些没有达到业绩要求的教师一起分析原因,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四是完善的绩效投诉制度。绩效投诉制度可以保证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得到及时、公平、公正和有效的解决,为营造民主、和谐、公正的绩效考核管理氛围提供保障。[8]

5.技术层面,构建科学的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1)确定岗位职责目标,制订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高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确定应实现绩效目标和具体指标的过程,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让普通教师广泛参与绩效计划的制定,这是绩效管理制度的应有之义,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应该由师德、教学、科研、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以及个人规划六个一级指标构成,在一级指标下再设定若干二级和三级指标。

(2)持续不断的绩效辅导。绩效辅导又称绩效执行,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涵盖教师工作的整个过程,贯穿于绩效管理过程的始终。在绩效辅导过程中,高校管理者与教师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可以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变化和学校的实际,对绩效计划进行调整,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完成绩效计划。为了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高校管理者要随时收集教师绩效有关数据,定期进行相关绩效原始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为下一阶段公正评价教师的业绩水平提供依据。

(3)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在绩效周期结束后,管理者依据预先制定好的计划,采取科学的考核方法对教师工作绩效给予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和总结,包括工作结果考核与工作行为考核两个方面。在制定考核指标时,要对指标进行量化和不可量化的分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方式。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在考核时应尽量吸纳相关部门的意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考核结果客观、真实。

(4)及时的绩效反馈面谈与重要的绩效改进。绩效反馈是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过程。通过绩效反馈,管理者与教师能就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对绩效考核结果达成共识,使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绩效,认识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进而修改制订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实现教师个人的不断进步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绩效改进与导入,是绩效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对教师进行绩效反馈的目的。传统的教师考核的目的是通過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薪酬、奖惩、晋升或降级的依据,而教师绩效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及绩效的持续改进与发展。所以,绩效改进与导入工作的成功与否,是绩效管理系统是否发挥功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毓龙,樊来耀,秦荣.美国高等学校卡内基分类法的新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36-39.

[2]刘诚芳.现代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刘春惠.泰勒课程评价模式述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8.

[4]尹明明.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3):79.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6]刘笳,王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00.

[7]李芝山.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福建论坛,2007,(4):41.

[8]黄乃文.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4):82.

(责任编辑:孙晴)

案例型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音乐作为黑格尔阐述浪漫型艺术这一特定阶段的艺术门类,不仅表现出所有艺术的共性特质,而且由于艺术本质的充分表达而成为“最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的音乐哲学基于他的哲学思辨,辩证性不再只是一种方法论,也作为其核心音乐观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音乐艺术;黑格尔;音乐哲学;内心生活;辩证性

一、音乐的艺术原则:精神的内容及其表现方式

黑格尔阐释艺术基于他的哲学体系,他的艺术理论也是其哲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艺术中精神内容的本质是理念,在理念的自运动过程中,精神及其表现方式通过感性形式传达理念自身的先在意义,这也构成黑格尔音乐理论的重要内核。音乐的内容是理念通过艺术的感性方式的一种显现,当精神逐渐脱离外在的感性物质材料,声音便以富于观念性的感性特征承载着音乐的精神性内涵。

在浪漫型艺术中,音乐的声音因素相比绘画基于视觉的线条与色彩来说更富于观念性,感性因素的这种特殊属性使得它与主体内心的关系更为紧密。精神性的内容在节奏和声与旋律等诸要素以音结构的特定组合方式中获得艺术性表现,音乐作为“最自由的艺术”表达观念性意义,也因而成为揭示精神世界(包括情感、情绪和一般内心生活)的重要领域。由于音乐表达的观念性意义并非抽象概念,它或代表艺术精神的普遍性意义,或表达个别情境与性格的具体化特征,这种精神性内涵通过音结构的传达,体现出音乐表现的丰富性。

1.艺术精神的普遍性

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希特认为,理性是西方音乐的本质特征。依照黑格尔的理性中心观念,音乐要表现的内容是内心生活本身,即主题和情感的内在意义。思想赋予音乐具有揭示时代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深刻性,成为同绘画、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符合“时代精神共振”的感性显现,那么,这种艺术精神的本质在音乐中就有其存在的普遍性。但是,并不能认为存在着某种统一的时代精神,它固定不变地表现在每门艺术中,并传达给我们相同的内容和意义。相反,我们发现,我们寻找的是各类不同艺术的意义总和,它们的综合才能构成时代的艺术精神本质。所以,音乐与作为艺术标志的精神本质之间,人们亦通过艺术化的“眼睛”去认识内在的无限的自由心灵。由于黑格尔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遵循理性主义精神,极力推崇古希腊所表现的自由和理性,他将体现个性自由的古希腊艺术看成美的典范,认为艺术也同精神一样自有其发展过程,因而摆脱一般性而走向个性就成为作品意义的表现趋向。

2.艺术精神的情致与性格

黑格尔认为,浪漫型艺术无法超越古典型艺术中精神完全渗透到它的外在显现这一最美的阶段,但浪漫型艺术更符合精神自身的发展,也就是精神所依据的原则是自己与自己相融合,是它的概念和实际存在的统一,因而是更高的形式。“性格”作为个体的概念范畴,联结了构成性格整体的情境、冲突以及情致诸范畴。以个别主体的方式体现人的性格和动作,这是理想从一般化向具体化的转变。将具体情境和冲突作为理想的具体化的实现过程,作品固有的独立个性是艺术家通过情境及其冲突作为手段得以体现的。

情致与性格如何通过音乐获得艺术化体现,音乐如何通过特定的情境和冲突表达具体化的内容意蕴呢?黑格尔指出,音乐需要处理具体的内容和个别特殊的关系和情境,要将苦痛、喜悦和希求之类情调体现在旋律里。因此,音乐要结合到较明确的内容,结合到具有特殊情境的发生事件,这须渗透到由文本歌词所表达的意义、情境和动作里,通过这种内在的指引寻求一种意味深永的表现,并用音乐的方式把它刻画出来。但是,黑格尔又指出,音乐本身应独立于文本歌词所表达的不同的内容意义之上,歌词的明确意义不应占优势。然而,对于旋律而言,音乐常常只能表达空泛的内容意义,在深入内容详细而具体特征时,文本歌词的性格特征也并非无足轻重。由此可见,黑格尔所强调的音乐中的观念性意义既需要适合表现性格特征,同时又不能让旋律失去独立的身份,旋律要在这种特殊具体化的描绘下保持灵魂的支撑和统一的作用。

3.音结构的想象性意图

黑格尔肯定独立的音乐有意义,也就是肯定音结构本身存在着观念性意义。音乐具有内在的、结构的统一,这种统一存在于内在而能动的纯粹音乐元素的流动中,即存在于纯粹乐音的抽象本质中。黑格尔认为,音结构以特有的方式揭示意义,本身自有内容,并且把这种内容直接纳入乐音的自由运动中。他认为:“就作曲家来说,他在作品中摆进一个确定的意义,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内容以及这种内容的段落分明的完满自足的发展过程”。需要指出的是,黑格尔在论述独立的音乐也固有观念性意义时,指出了这种由音结构所传达的内容其表现还不很确定。但是,由于音结构具有的内在定性,这种结构力本身就是作品所要显现的意义,因此,结构性的聆听是发掘音结构想象性意图的方式之一。

然而,音乐作为艺术的特征是精神的内容及其表现,这是黑格尔阐述音乐的基本立场。他提出独立的音乐“从确定的内容撤回”,因而“失去了在内心世界的力量”,仅仅“作为鉴赏”。“从确定的内容撤回”显然说明纯音乐的发展过程下,音乐的感性因素在渐失作为传达特定观念性意义的身份,甚至可以说感性因素已经脱离了承载精神性内涵,而成为自为独立的艺术状态。虽然在他生活的时代,纯音乐在概念与技巧上的高度发展让他由衷地称之“创造了奇迹”,但他同时也预言,这种音乐容易导致“空洞和无意义”,预示着现代性危机的出现。音乐作为独立艺术,并非由语词文本而形成的观念,而是建立在这种关系上的曲调本身。音乐由感性因素表达观念性意义,两者的关系意味着音乐不只作为“内在的东西”。音乐愈是它自身的本质要求,愈是这两种关系达到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

二、音乐存在于内心生活

黑格尔指出,音乐的任务在于它把任何内容提供心灵体会,但这种内容并非像诗艺术所表达的那样,以一般概念的方式存在于意识当中;也不同于雕刻艺术的内容,作为具体外在形象原已进入知觉的样子,或如绘画那样,内容由艺术的方式恰当地表现出来,音乐的内容按照它在主体内心世界中的样子,即音乐存在于内心生活。他提出“单纯的内心生活是音乐掌握内容的形式”,这里的“形式”即作为“空间”、“领域场”。既然单纯的内心生活是音乐用来掌握内容的领域场,那么,它处理的就不是抽象的内心生活,而是凭借情感传达可以构成凝聚音乐精神性意义的素材。

黑格尔在论述声音材料的内在性时指出,单纯的声音没有内容,它需要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即通过音结构才能表现内心生活。他对构成音乐的感性因素,诸如节拍、节奏、和声及旋律等基本要素的内在性通过哲学语境加以解读,以此论证它们与内心生活的关系。由此,“音乐的内容是在本身上就是主体性的,表现也不是把这主体的内容变成一种在空间中持久存在的客观事物,而是通过它的不固定的自由动荡,显示出它这种传达本身并不能独立持久存在,而只能寄托在主体的内心生活上,而且也只能为主体的内心生活而存在”。音乐中声音与内心生活的特殊关系,表现出主体最内在的自我和观念。音乐作品与主体之间不再如造型艺术那样是一种观照的关系,声音(物质材料)作为表现手段是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但是声音只能表现无外在客观存在的内心生活,即完全抽象的主体性。

内心生活通过情感与声音这一表现手段达成联结,音乐除了情感的表达,它还具备通过知解力对其客观化的定性认识,譬如以数的关系为基础的音程、和声、节拍、节奏,等等。由声音之间的数量关系作为音乐形成的基础并不能直接反映声音的本质,本质本应表现的是提供受众领会与理解的主体(作曲家)的心智,音乐艺术调和了外在的形式范畴与主体内心生活的自由表达两者的对立冲突。音乐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占据情感领域与自身固有的知性原则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理念自运动生展到特定阶段的表达。他对音乐本质的揭示基于对整体艺术本质的考察,即从理念及其表现方式的关系作以阐述。他用音乐独特的艺术形式彰显美的理念的固有内涵,作为理念外化的感性因素,声音显现出理念自身要求的具体性与丰富性。相对其他艺术类型的感性材料而言,声音以更具观念性的特征存在于内心生活,由此作品的精神性内容及其表现方式均显示出主体性特征,音乐作为“最自由的艺术”成为“浪漫型艺术的中心”。

三、结语

黑格尔从哲学层面上认识音乐艺术,他将处于主导地位的精神作为音乐的本质特征,由此触及了美的理念在音乐艺术中的显现问题。浪漫型艺术的内在精神表现为主体的内心生活,精神自身的原则需要有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材料(媒介),即逐渐脱离外在客观性相而具观念性的材料。由于音乐艺术的声音材料所具有的观念性,因而音乐无论内在的精神内容还是外在的表现方式都存在于主体的内心生活。

黑格尔的音乐哲学观即音乐是主体内心生活的直接表达。由于精神的内容及其表现方式是音乐的艺术原则,感性因素与观念性意义均是音乐的内在特质而处于主体的内心生活。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就是精神,就是灵魂”,这是黑格尔式的对音乐本质的阐释,它来源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逻辑构架,是对音乐本质亘久追问的解答,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音乐作品的基本途径。

(责任编辑:徐智本)

案例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型现代农业;组织演变;主导力量

一、组织演变是城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型现代农业是农业生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综合农业产业体系。城市农业的发展必然依托于特定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组织形式。如源自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农业合作社,到2004年发展为全国范围的3500家,几乎覆盖了农业生产到销售的方方面面。日本农协在日本城市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多重作用,为农民和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农产品销售和农资采购业务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业务。韩国在新农村运动中更是不甘落后,政府大力支持,制定农业法规政策,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还积极支持农协发展,创建韩国城市农业发展的农村创新主体。发达国家的百年实践已经证明,要发展融于城市经济体系的城市农业,必须拥有与这种经济形式相匹配的组织形式,必须壮大城市型现代农业组织,发展适合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体系。

我国城市农业起步较早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都已经摸索出符合当地比较优势和农业生产特点的城市农业发展模式,构建了高度发达的农业组织体系。以上海为例,从2001年至2007年,该市先后投入资金3.96亿元,支持和鼓励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重点发挥国有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对多元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多样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户发展,形成402家农业骨干企业;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五年内由市农业专项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5 000万元扶持资金,在新产品推介、技术服务、基本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予以倾斜;三是成立10家农业专业行业协会,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民种植、养殖及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

二、城市型现代农业组织演变的动力机制

城市型现代农业组织演变是组织创新和产业链升级的必然选择,而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节约交易费用,降低制度成本,提高组织效率和收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对潜在收益的追求。

(一)组织演变的制度收益

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了农产品交易频率提高和交易范围的扩大,个体农户进入市场面临巨大的交易成本。正如威廉姆森所言,“不同交易具有不同特性,这一命题可以广泛地、系统地解释各种各样的组织问题”。他认为区分不同交易的三个纬度,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首先资产专用性时指资产可以被改变为其他用途的程度,伴随着资产专用性市场调节经济的功能就失去效率。农产品的季节性、易损性、农业生产投入和农业技术投入都可能导致资产专用性。其次,不确定性在农业经营中也很显著,不仅源于市场供求不确定,还包括政策、自然条件等不确定。再次就是交易频率,交易频率意味着交易中的规模经济,这是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的利益所在。由于单一农户购销批量较少,交易次数较多,产生可观的交易费用。农民在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上的合作和联合,无疑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取得组织创新的剩余。这也就说明了我国农村经济实践中为什么产生了诸多经济合作模式。如:“公司+农户”、“经纪人+农户”、“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产销一体化”、“农工贸一体化”直至“农业产业化”。显然,农村经济市场化,必然会产生制度的潜在收益,通过各种合作形式替代市场交易,从而提高要素配置的效率和市场交易的效率,这是完全可能的。

(二)组织演变的规模收益

作为农民利益共同体的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具有较高组织化程度,通过交易规模扩大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一方面合作组织集合了交易行为,扩大了交易半径,从而提高了交易可能性和交易效率。另一方面,作为农民利益代表的合作组织以一个整体身份为其成员搜寻市场信息,进行市场谈判,处理市场纠纷,其交涉能力和谈判水平大大提高。我们来分析农户直接进入市场,到市场上出现经纪中间商再到农民自发组织合作社的一个规模收益递增过程。

“农户+专业市场”到“农户+中间商+专业市场”,中间商能扩大交易规模,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这为中间商介入的流通组织提供了利益基础。用福利经济学的的分析方法来描述交易过程的规模经济,会更加直观具体。如图1,SS代表市场上个体农户农产品供给曲线,MC为SS派生出来的中间商边际成本曲线,DD为中间商需求曲线,也是中间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个体农户市场均衡点为E,中间商介入后,由于中间商在市场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均衡点移至e,中间商侵占了农户的生产者剩余。如果均衡点是E,农户生产者剩余是PS=SP0EA,中间商消费者剩余是CS=SP0EP;若均衡点变为e,生产者剩余是PS'=SP2CA,中间商消费者剩余CS'=SP2FP。很显然,中间商剩余增加了△CS=SP0EFP2,是由于其利用信息优势和谈判优势,价格下跌带来的收益;农户剩余减少了△PS=SP0ECP2。农户是否参与市场交易就得看这部分剩余减少和交易成本节约的程度,若交易成本节约比剩余减少更多,这种市场组织模式还不是一种制度均衡。

“农户+中间商+专业市场”到“农户+合作社+中间商+专业市场”或者“农户+合作社+专业市场”,通过组织合作社提高农民谈判地位和信息地位,从而在交易规模收益递增中获得更多利益。如图2④,由于农民自发形成的合作社提高了农民获得信息的能力和谈判能力,由MR1=MC1绝对交易量Q1,△CS=-SP1E1E0P0,△PS=SP1E1E0P0+SE1GE0。合作组织代替农户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不仅减少直接交易的费用,还能使农民分享交易成本降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CS=△PP1E-△PP0E,△PS=△P1GA-△P0EA

(三)驱动组织演变的牵引力

只有具有制度创新的环境,才能增大组织演变的潜在预期收益的可实现性,才能诱使更多的合作社企业家投身农业组织变革,发挥其主导组织创新的稀缺才能,实现组织自身的演变及组织所处产业链的调整;才能使这种潜在的制度收益和规模收益变为现实的经济剩余。

任何制度供给、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都是在既定制度环境中实现的。就制度变迁而言,制度环境既决定着外部利润的存在空间,也决定着通过制度创新将外部利润内部化的可能路径(诺斯,1991)。当前合作社的发展及产销一体化的演变不仅仅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不是民间自发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正因如此,制度环境变化对城市农业发展中的组织演变起到重要作用。政府颁布的正式规章制度以及许多有利于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引导组织变革。而市场体系建设改变了产业组织演变的外在环境,使这种演变面临更多的收益。

由于大多数农民都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他们变革的动力不足,只有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农民企业家才会愿意承担起组织演变的重任。少数运销大户、生产大户,出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目的,有动力牵头创办专业合作社,并走向一体化。事实上,作为介于市场与科层之间制度安排,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强调“民管”原则,但还是客观存在关键成员与普通成员之分,而这些关键成员无论在最初的制度订立还是日常的管理决策中都拥有突出的影响力,因此,他们的素质、水平甚至个性就直接影响到专业合作社的创建、运行和发展。然而,在缺乏市场主体主导组织演变的时候,供销合作社、农技站等农业服务部门出于市场化改革中寻求自身改革发展出路为目的,一些农业龙头公司出于稳定原材料供给和争取政策优惠,也充当外生推动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城市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主流,供应链管理创新不断,主导组织(可能是龙头企业、或者合作社)决定了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合作程度及一体化程度。合作组织和龙头公司的发展,为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塑,以及各个环节的整合提供了驱动力。

三、城市型现代农业组织演变的几种模式以温州为例

基于制度经济学分析,合作组织的演变及合作组织所在产业组织的演变是微观和中观关系,这两者承担了城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组织载体。由于组织演变中外部制度环境差异、市场条件差异、以及组织演变中起到的角色不一样,我们对温州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几种产业组织模式进行了探讨。

温州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现代城市农业,必须有现代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公司合作,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实现农民增收。温州市现有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00多家,固定资产48亿元,年销售额138.4亿元,利润10.4亿元,联结种养基地83.6万亩,带动34.4万农户。市场体系建设初具规模,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全市有各类农副产品市场287个,年交易额190亿元。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仅五年来合作组织数量、规模及带动农户数呈不断递增趋势。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功能越趋多样化;然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看,各个主体利益博弈均衡就是相对稳定的制度均衡,因此从产业链角度观察组织变迁就会更加全面。

1.农户主导模式。如“专业市场(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农户”、“专业市场+中间商或者经纪人或运销大户+农户”。农民主导整个市场交易行为,农户是组织演变主角。单个农户直接进入市场,减少了许多中间销售环节,体现农民自主决策经营的权利。这种模式要求农户与专业市场的地理距离不能太远,即农户的销售半径相对较小,一般在50公里以内,否则对于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而言,其向专业市场的出售行为就不如向运销商的出售行为经济了。因此就引入了中间商或者经纪人,从而达到一个运销和交易的规模收益,这种产业组织模式也就发生了。这两种模式当中农民都是独立个体参与交易,流通环节相对较少,从生产到产品销售的价值增值都为农民所得;但是不能带来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效率提高,不具备流通的规模经济,也难以进行简单加工、储运、包装等方面附加增值,是农业流通经济中一定条件下的组织模式,它将长期存在,并不能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组织模式。

2.龙头公司主导模式。外在市场条件的变化,农场品竞争愈加激烈,许多农业龙头公司追求潜在收益和迫于市场压力下推动了产业组织演变。如“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以及公司占主导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在这些组织模式下,公司主导产业组织演变。农户根据公司需要的产品标准从事农业生产,并按照协议规定的价格卖给公司,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产品生产,而不用分心去愁销路问题;公司专业从事加工、储存、包装、农技服务,农资采购等活动,从而取得各个环节上的规模经济,降低了交易费用。这种产业组织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把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条龙的农业经营方式。核心是利益驱动、关键是“龙头”带动,基础是农户参与,本质是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各个参与主体都能获得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平均利润。

3.专业合作社主导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处于弱势农民和组织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方面实现自我合作、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产业组织。以合作社为产业组织演变的主导力量主要指“市场+合作社+农户”,和“市场+合作联社+合作社+农户”。浙江温州早期运作规范的合作社,在生产、加工、营销中尝到了规模经济带来的收益,并自我强化式不断的组织创新,不断地加强自己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也就占据了产业链附加值的主要部分。主要表现在合作社功能多元化,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出售为社员提供品牌营销服务。合作社通过提供统一的品牌营销服务,使农户产品直接与专业市场甚至大型超市对接,形成了合作社直接进入销售终端的局面,甚至走向从农田到餐桌的农工贸一体化发展趋势。

四、结论

综上所述,组织演变是现代城市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从政策上重视引导组织变迁。基于前文分析,发展城市型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培育农业组织演变的主导力量。

第一,重视对农业大户的政策支持,发挥农业企业家资源在农业组织变革中的引领作用。积极通过良种补贴、财政贴息、农民培训等多种方式,切实改善农民创业条件。鼓励市场诱致型组织演变主体引领农业组织变革潮流,基于我国农业生产基本国情,现阶段重点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第二,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龙头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中的中坚力量,拥有较强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自有品牌及流通渠道,能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竞争力,改善农业组织的运行效率。要全面启动“强龙工程”,大力培育和发展有品牌、上规模、联基地、带农户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

第三,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合作社在整个产业链中是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加强合作社的力量,提高合作社在产业链当中的地位,从而通过合作社整合产业组织资源,为农民争取更多利益。一些运作效率高的合作社,可以尝试塑造自有品牌,从事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冷链化率,甚至通过后向一体化,从而推动组织演变。

第四,构建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从而改变组织演变的外部环境,提供组织演变的潜在收益。尤其温州市现在兴起的“农改超”模式,农产品“农超对接”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的有效手段,是解决鲜活农产品卖难的根本途径,对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制、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促进组织变迁中主导要素的形成。建议在“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增加对城市型现代农业组织变革的支持力度,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特点,设立或增加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农业政策性贷款额度,完善涉农服务体系。多管齐下,争取以政策合力促进现代农业组织体系转变升级。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08)[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谢小荣,卢晓明.温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调查报告[J],温州农村探索,2008,(5)

[3]徐旭初.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及其它[J].农村经济,2003,(8):38-40.

[4]黄祖辉,周洁红,金少胜.“农改超”与城市居民的农产品购买行为分析[J].浙江学刊,2004,(5)

责任编辑:晓 立

上一篇:建筑美论文下一篇:建设论文